《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恐龙绝灭于白垩纪末期时期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石炭纪-二叠纪全球古植物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区,它们是安加拉区、欧美-华夏区、冈瓦纳区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和时。

植物的叶包括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

四射珊瑚绝灭于二叠纪末期。

三叶虫的背甲可分为头甲、胸甲、尾甲三部分。

中国元古宙形成了四个稳定板块即: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藏(冈瓦纳)板块。

二、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总是下老上新

2.沉积相的概念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3.前寒武纪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4.小壳动物化石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

5.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6.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7.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8.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岩层;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9.穿时现象: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者说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现象。

10.沉积组合在一定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11.沉积旋回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

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12.补偿盆地基底下降速度=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不变,地层岩相基本保持稳定

13. 饥饿盆地沉积盆地的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4.蛇绿岩套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是判别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15.加里东构造运动广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16.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17. 角度不整合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横板:珊瑚体内横列的薄板。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地层叠覆律: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等)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

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上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围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下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