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简介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古代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分布和地史演变规律的学科。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生物的化石和地层。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意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探讨地球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讲解古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地质时代,将古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介绍古生物的演化:阐述生物种类的变化、生物群的演替和生物界的进化趋势。
3. 分析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恐龙的兴衰、哺乳动物的崛起等。
三、地层的形成与划分1. 讲解地层的定义:地球表面一层一层的地形地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
2. 介绍地层的形成:分析沉积环境对地层形成的影响,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3. 阐述地层的划分:根据岩性、化石、层位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四、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 讲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
2. 介绍现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技术: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遥感探测等。
3. 分析古生物地史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化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的应用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如油气、煤炭、铀矿等。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等。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教育和社会科普中的意义:提高公众地质素养,培养地质人才。
六、古生物地史的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典型的古生物地史案例:如澄江化石地、热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
2. 讲解案例中的重要发现:如澄江化石地的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热河生物群的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化石,凯里生物群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
3. 探讨案例研究对古生物地史学的贡献:如揭示生物进化新历程、填补地史空缺等。
七、古生物地史的变迁与全球变化1. 讲解古生物地史的变迁:分析古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如古特提斯海、古太平洋等。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分类 每个门类的基本特征
K1出现,R出现草本被子植物
成熟的种子不裸露,有果实包围。
有花植物--有性繁殖器官
分为单子叶纲和双子叶纲
乔、灌、藤、草等均有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微体生物的特点
微体生物的门类
微体生物
萌发器官
a 裂缝——是孢子在四分体时留下的单射线痕或三射线痕裂开的单裂缝和三裂缝。
03
树笔石目
02
观察方法
01
正笔石目 笔石枝特征:分枝的级数,胞管的列数; 判定笔石枝的生长方向(胎管尖端朝上,胞管向下) 正胞管类型观察。胞管口的弯转方向,弯曲程度,口穴形态,有无口刺,胞管的倾角,相邻胞管叠复程度。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征 构造、体环、螺塔等
01
02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
雌雄异体且异形,卵生。
06
(二)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掌握三叶虫的基本特征
01
头甲、胸甲、尾甲的构造名词及位置
02
三叶虫
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
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
海生、底栖、爬行
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
掌握三叶虫背甲的主要构造;
学会鉴定三叶虫化石的方法,掌握三叶虫代表属的重要特征,了解其生活环境以及地史分布。
壹
贰
一、实验目的要求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部分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鹦鹉螺27、筳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资料
地史学部分一、填空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古⽣物学部分⼀、填空1、⽯化作⽤的⽅式有、、和四种⽅式。
1、充填作⽤、交替作⽤、升馏碳化作⽤、重结晶作⽤2、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2、化⽯的储存类型有、和。
3、⽣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和。
3、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4、⽣物进化的特点为、、和。
4、进步性、时期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物适应环境的⽅式有、和。
5、趋同、趋异、并⾏6、判定⼏个物种是否为同⼀物种的标志是。
6、是否存在⽣殖隔离7、就操纵物种形成的因素⽽⾔提供物质基础,提供条件,决定物种形成的⽅向。
7、遗传变异、隔离、⾃然选择8、渐变成种、迅变成种、骤变成种8、物种的形成⽅式有、和。
9、就物种的绝灭⽅式⽽⾔,类⼈猿的绝灭属于,,恐龙的绝灭属于。
9、世系绝灭、集群绝灭10、游泳、浮游、底栖1 1、温度、盐度、光照、底质、⽓体10、海洋⽣物的⽣活⽅式有、和。
11、阻碍海洋⽣物的环境因素有、、、和。
12、有孔⾍的分类地位:12、原⽣动物门⾁⾜⾍纲有孔⾍⽬13、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13、多房室有孔⾍的排列⽅式能够分为:、、、和14、“⾍筳”的分类地位:14、原⽣动物门⾁⾜⾍纲有孔⾍⽬“⾍筳”亚⽬15、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C、P15、依据“⾍筳”的轴率能够将其分为:、和16、“⾍筳”的繁盛时代是: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和。
17、⽔螅型、⽔母型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和。
18、横板、鳞板、泡沫板19、按照四射珊瑚⾻骼的组合类型能够将其分为:、、和。
19、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20、⽆颈式、直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20、依据头⾜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点,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和。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和。
连接孔、连接管、连接板22、在⼆叠纪末期绝灭的⽣物包括、、和等。
22、⾍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23、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亮层、蜂巢层23、⾍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和。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资料
原始水平性原理: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地层叠覆原理: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上而下是从老到新的,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说明有构造作用的改造。
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小壳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象州型沉积:象州型沉积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南丹型沉积: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中国境内晚三叠世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南方以D-C(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以D-B(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简答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单名法:用于对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的命名,即由一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用于对物种的命名,由种本名和其所属的属名组成。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种名亦要小写。 (属及属以下拉丁名全为斜体,属以上为正体;属及属以上拉丁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属以下要小写) 9、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 ①原始海洋中的 N、H 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 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 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经历了四次飞跃: ①最早生命的出现、35 亿年、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 ②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前寒武纪、丝状结构的微化石。 ③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18 亿年前,绿藻 ④后生动物的出现,5.6 亿年,腔肠动物 10、什么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举例说明。 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 蓝藻 真核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绿藻 原生动物:一类与多细胞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蜓 后生动物:多细胞真核动物。腔肠动物,脊椎动物等 11、解释名词: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特化、趋异、适应趋同;并举例。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 能重新出现。 (进步性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鲸类,属于哺乳类,回到 水中生活,去只能用肺呼吸,无法恢复鱼类的鳃或是鳍。 。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长颈鹿,脖子变长,前肢也随之变长。 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低等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 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复——重演律。 个体发育:生物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经历所有发育阶段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 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为特化。哺乳动物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翼状、蹄状。 适应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 。 多方向的趋异成为趋异辐射。 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 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形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 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分布规律、演化历程以及地层形成与地质变迁的学科。
2. 研究对象:古生物地史学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不期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演化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采用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化石和地层的分析,揭示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二、生物演化与地质变迁1.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指生物种类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形成、发展和灭绝。
生物演化受遗传、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影响。
2. 地质变迁:地质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层和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地质变迁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 生物与地质的关系:生物与地质紧密相关,生物演化受到地质变迁的制约,生物在地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生物沉积、生物礁等。
三、古生物地层划分与地层单位1. 古生物地层划分:古生物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中化石的种类、组合和层序,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
2. 地层单位:地层单位是地层划分的最小单元,包括底层、亚层、组、段等。
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是化石和地层的特征。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单位的岩石、化石和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和地质变迁。
四、古生物分类与演化1. 古生物分类:古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亲缘关系等,将古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门、纲、目、科、属、种等。
2. 古生物演化历程:古生物演化历程是指生物从起源到现代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和变迁。
演化历程受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
3. 生物演化趋势:生物演化趋势包括生物体型由小到大、生物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生活习性由水生到陆生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应用1. 地质找矿: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推断地质年代和岩相,为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
1、化石保存类型:类型分类: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分为未变化石、已变化石模铸化石分为印模化石、印痕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2、.四射珊瑚分类位置: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基本结造:A、外部构造:外壁、表壁、鄂部。
1.外壁:珊瑚虫发育的基础;2.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3.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B、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的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切断隔壁大小不等的板。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3、三叶虫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
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的基本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面线、眼脊、头鞍、活动颊、颊刺、固定颊、头鞍沟颈环、颈刺、边缘沟、背沟、眼叶、眼、颊角。
(头盖=头鞍+固定颊+颈环)面线的位置,后颊型、前颊型、角颊型、边缘型。
4、蜓的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蜓。
蜓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蜓壳形态:透镜形、球状、椭球状、圆柱状、仿锥状。
蜓壳构造:初房、房室、壳圈、旋壁、隔壁、旋脊等。
(旋脊和拟旋脊不可同时出现)旋壁的细微构造: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5、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末)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上、中、下、顶)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6、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固着底栖、浮游,游泳三种方式7、地质年代表及符号(前面为符号,后面为几分)显生宙(PH)新生代(Cz):第四纪Q《2》、新近纪N《2》、古近纪E《3》。
免财富值《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1.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2.化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升馏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4.属的命名法:1)所有生物的命名全部都要用拉丁文2)科以上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法(双名法)由本身种名和它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三个词均斜体,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小写。
5.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7.特化:是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8.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某一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
9.相关律:生物体的各部分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10.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一一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一一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一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试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共40个空,每个空1分)1. 由于生物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
2.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3. 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的,因此是分析的极好样品。
4.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性和性,生活于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5. 异地埋藏的化石不同程度破碎,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且具有一定的性。
6.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绝灭。
7. 依据多房室有孔虫房室排列的形式,可分为、、、和混合壳几种类型。
8. 有孔虫的壳质成分可分为、、三大类。
9. “虫筳”繁盛于时期的海洋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10.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11.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 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13. 双壳类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14.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 四种类型15. 依据三叶虫头甲及尾甲的大小比较,可将三叶虫划分为、、和______ 四种类型。
16. 莱德利基虫属动物门纲,其繁盛于时代。
17.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18. 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 运动b. 生殖c. 开、闭壳d. 固着19. 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20. 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___________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____________ 。
21. 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什么叫化石•化学(分子)化石•生物层序律•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石化作用•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1.鲍马序列2.地史学3.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4.地层层序律5.复理石6.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7.垂向加积作用8.标准化石9.层面构造10.暴露标志11.非补偿、补偿、超补偿12.历史构造分析13.地缝合线14.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15.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16.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17.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8.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19.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20.补偿与非补偿21.沉积组合22.组与阶2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24.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25.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26.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谱系,其所代表的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层:指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时空对比;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形成和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条件。
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持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3)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借助一些现代化仪器可以把他们从岩层中分离和鉴别出来。
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3)炭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2.石化作用及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部分一、填空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恐龙绝灭于白垩纪末期时期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石炭纪-二叠纪全球古植物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区,它们是安加拉区、欧美-华夏区、冈瓦纳区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和时。
植物的叶包括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
四射珊瑚绝灭于二叠纪末期。
三叶虫的背甲可分为头甲、胸甲、尾甲三部分。
中国元古宙形成了四个稳定板块即: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藏(冈瓦纳)板块。
二、名词解释1.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总是下老上新2.沉积相的概念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3.前寒武纪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4.小壳动物化石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5.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6.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7.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8.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岩层;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9.穿时现象: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者说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现象。
10.沉积组合在一定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11.沉积旋回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12.补偿盆地基底下降速度=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不变,地层岩相基本保持稳定13. 饥饿盆地沉积盆地的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4.蛇绿岩套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是判别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15.加里东构造运动广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6. 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
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17. 角度不整合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横板:珊瑚体内横列的薄板。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层叠覆律: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等)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
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作标准化石。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上扬子区: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围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下扬子区: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砂泥质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现复理石沉积。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海水变浅,该地区变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2.简述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
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3.简述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差异隆升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整体抬升的青藏高原●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分析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属的灭绝率:52%,种的灭绝率: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地内因素: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地外因素: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4.三叠纪的生物面貌三叠纪为海西构造运动后的第一个纪,陆地面积扩大,陆生生物大发展,爬行类大量出现,气候干旱,植物中裸子植物占优势,动物以爬行类占优势,海洋中菊石占优势。
植物:松柏、苏铁、银杏及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为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北方为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爬行类:•早三叠世出现有水龙兽动物群•中三叠世出现有犬颌兽和肯氏兽动物群,全球各大州都有分布,表明世界性联合古陆的存在•晚三叠世爬行动物大发展,出现恐龙类及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类及海生的爬行类(鱼龙)及真正的龟、鳖、蜥蜴及鳄类无脊椎动物以软体类为主:•菊石:齿菊石式、菊石式缝合线,壳饰发育•双壳类繁盛,种类多,多为弱异齿、古异齿型铰合•六射珊瑚开始出现。
5.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二叠末期,塔里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北方海槽消失;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中国北部: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的我国北部地区,晚二叠世起已连成一片大陆,三叠早中期,仅在南部边缘遭受局部的海侵;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华南地区:●扬子海自西向东可分三个相带,即:紫红色陆相-滨海-浅海碎屑相带,浅海泥砂质和碳酸盐岩相带,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区。
●早三叠世晚期由于周围古陆上升及东缘生物礁的阻隔,上扬子海处于半封闭状态,出现潮上干旱蒸发环境;黔桂海发育裂陷带,形成深水火山碎屑浊积岩及生物硅质岩;东南区为丘陵(即华夏古陆)●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6.古近纪、新近纪的生物面貌特征哺乳动物的繁盛及其演化:爬行类衰亡后,哺乳动物迅速繁盛演化,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