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各论生物碱 **糖和苷 *醌类 **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 **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 **强心苷 *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药化学笔记归纳
欢迎阅读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 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一、中药概述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为原料,按一定的加工方法制备的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主要包括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传统中药是指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具有长期使用历史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加工而成的药物。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研究中药的基础,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合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和药效;另一类是次要成分,不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在中药的药物作用中起到辅助和增强作用。
2.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检验、化学性质检验和鉴定方法。
物理性质检验主要是对中药的形态、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化学性质检验是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判断中药的质量;鉴定方法则是通过中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符合药学要求,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
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中药的含量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四、中药的化学研究方法1.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化合物,质谱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鉴定,荧光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组合化学等。
分子生物学主要用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合成机制和代谢途径,基因工程主要用于通过改变中药植物的基因来提高药用价值,组合化学主要用于合成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章中药药 1
效物质基础研 究模式简介
第五章高速逆 流色谱法在中
2
药分离中的应
用
3 第六章中药有
效成分的结构 修饰
4 第七章中药化
学成分生物转
化
5
第八章中药谱 效关系在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代谢 组学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十章分子 对接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一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模式 第二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评述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 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药
研究生
研究
应用
化学成分
学科
方法
化学专 论
中药
化学
中药
结构
行业
应用
成分
实例
程序
化学
药效
内容摘要
《中药化学专论》以培养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阶段学习中需要 进一步提升部分及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为重点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密切结合研究生的研究需求,以实例为导 向,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理念的提出和新趋势的展望,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专论》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中药化学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二是中药化学在中药中药药剂、中 药分析、中药鉴定及中药炮制中应用实例为切入点;从中药化学角度对案例加以解读,注重学科的交叉应用,三 是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优选案例,突出先进性,融合多学科现代知识,如对中药大分子研究、生物转化、结构修饰、 中药复方及经典方研究等;第四部分教学资源及方法学,如中药化学常用数据库使用、中药化学实验记录要求及 中药化学论文撰写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本教材不仅可作为中药化学学科研究生以及相关学科研 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高等学校师生、有关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优点缺点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中药化学笔记1
中药化学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生物碱的分类:一、吡啶类生物碱⒈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烟碱,胡椒碱。
⒉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
三、异喹啉类⒈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⒉苄基异喹啉类:⑴1-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乌头碱,厚朴碱。
⑵双苄基异喹啉:蝙蝠葛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⒊原小嬖碱:(季铵碱)黄连、黄柏、三颗针;(叔铵碱)延胡索乙素⒋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青风藤碱四、吲哚类⒈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靛蓝苷。
⒉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⒊单贴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
⒋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⒌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生物碱常用沉淀试剂:1.碘化铋钾(红色至橘红色无定行沉淀)2.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3.碘-碘化钾(红棕色无定形沉淀)4.硅钨酸试剂(淡黄色或类白色无定形沉淀)5.饱和苦味酸试剂(黄色沉淀或结晶)6.雷氏铵盐试剂(红色沉淀或结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特有沉淀反应: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
黄连(小朴碱)还有沉淀反应:1丙酮加成反应,2漂白粉显色反应。
莨菪烷类(洋金花)还有沉淀反应:1氯化汞沉淀反应,2 vitali反应,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
马钱子碱的鉴别方法:1.与硝酸作用。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
生物碱常用显色剂:①Mandelin试剂莨菪碱及阿托品显红色(1%钒酸铵的士的宁显蓝紫色浓硫酸溶液奎宁显淡橙色②Marquis试剂…吗啡显紫红色(含少量甲醛的可待因显蓝色浓硫酸)③Frohde试剂.. 吗啡显紫色渐转棕色,小嬖碱显棕绿色(1%钼酸钠或利血平显黄色转蓝钼酸铵的浓硫色,乌头碱显黄棕酸溶液)色苷的分类:㈠氧苷①醇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狼牙菜苦苷,环苷。
②酚苷:天麻苷,水杨苷。
③氢苷:苦杏仁苷,垂盆草苷④酯苷:山慈菇苷A。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一般提取规律: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小,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形式)随溶液而异,故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可用不同pH 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
1)常见溶剂类型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2)溶剂选择的原则(1)相似相溶,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2)不与有效成分反应(3)不溶共存杂质(4)节约成本:价廉、安全、易得、浓缩方便。
常用亲水性提取溶剂溶剂优点缺点水对细胞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安全、价廉、易得水杂质多、易变对含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不易过滤乙醇对药材组织穿透力强,效率高有选择性,不同浓度极性不同可防腐、沸点低,易除去、较便宜可抑制酶活性、大部分可回收利用脂溶性杂质较多有挥发性、易燃烧甲醇效率高于乙醇毒性大、较贵提取方法a、煎煮b、浸渍法c、渗漉法d、回流e、连续回流(索氏提取)掌握不同提取方法原理、特点及适用的成分类型。
1.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水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 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中药化学笔记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 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杂质)。
1H 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 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 核关联起来。
: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lignans )C6-C 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coumarins ):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flavonoids ):泛指两个芳环(A 环、B 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 5单位)结构特征volatile oil ):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ester saponins )。
prosapogenins )。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steroidal saponins )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 )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alkalodis )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氧化物的生物碱。
(或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用发烟硝酸处理,分子中的莨菪酸部分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 hydrolysable tannins ):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合condensed tannins ):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的(渗漉液),渗漉筒上第一章 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 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 )、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
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
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
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
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
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
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
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
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
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
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
如α-苷酶只能水解α-糖苷键,而β-苷酶只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可以保持苷元结构不变,还可以保留部分苷键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以便获知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
COO 2OHC ||NH O·如何用斐林试剂反应鉴定多糖或苷? 答:还原糖能使斐林试剂还原,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
此反应可用于鉴定多糖或苷,即同时测试水解前后两份试液,水解前呈负反应,水解后呈正反应或水解后生成的沉淀比水解前多,则表明含有多糖或苷。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为什么β-OH 蒽醌比α-OH 蒽醌的酸性大。
答:因为β-OH 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
而α-OH 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选择题)下列物质Gibb ′s 反应呈阳性的是:【答案】BCE A.5,8-二羟基香豆素 B.5,6,7-三羟基香豆素 C.5,7-二羟基香豆素 D.5,6,7,8-四羟基香豆素 E.5,7-二羟基-6-氧甲基香豆素 香豆素具有哪些理化性质?怎样从植物体中提取分离香豆素?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1)游离型:有晶型,有芳香气味,分子量小的具升华性和挥发性,能溶于沸水,难溶于冷水,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和甲醇、乙醇。
(2)成苷后:无挥发性,无香味,无升华性,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3)具内酯通性,遇碱开环、遇酸闭合,具有异羟肟酸铁反应。
(4)可发生环合、加成、氧化等反应。
·提取分离:(1)系统溶剂法;(2)碱溶酸沉法;(3)水蒸气蒸馏法;(4)色谱分离法。
labat 反应应用于区别何种基团? labat 反应用于鉴别亚甲二氧基 –CH 2-O-CH 2-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 答:6,7-呋喃香豆素和7,8-呋喃香豆素,分别加碱碱化,然后用Emerson 试剂,反应呈阳性者为7,8-呋喃香豆素,阴性者为6,7-呋喃香豆素。
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反应式。
答:异羟肟酸铁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内酯开环,与盐酸羟胺中的羟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然后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 3+络2. 酚羟基反应 FeCl 3 红色至紫红色。
可以判断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有无取代 3. Gibb's 反应 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缩合→ C 6位无取代→ 蓝色,若有取代则负反应。
判断C 6位有无取代基 4. Emerson 与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反应→ 红色。
用以判断C 6位有无取代基存在。
游离香豆素多具有亲脂性,而香豆素苷类因极性增大而具亲水性,由此可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
·溶剂提取法:利用极性由小到大的溶剂顺次萃取时,各萃取液浓缩后都有可能获得结晶,再结合其他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碱溶酸沉法:香豆素类多呈中性或弱酸性,可被热的稀碱液所皂化溶解,加酸酸化后可降低在水中的溶解度,可析出沉淀或被乙醚溶解而与杂质分离。
·水蒸汽蒸馏法:小分子的香豆素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汽蒸馏法进行提取,提取液经适当浓缩后可析出香豆素结晶。
本法提取方法简便,纯度也较高。
~慎用碱性氧化铝。
max 274nm(log ε4.03)和311nm (log ε3.72)有两个吸收峰,分别为苯环和α-吡喃酮结构所引起。
取代基的导入常引起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一般烷基取代影响很小,而羟基导入常使吸收峰红移。
其峰位常随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而变化。
·红外光谱(IR ):香豆素类成分属于苯骈α-吡喃酮,因此在红外光谱中应有α-吡喃酮的吸收峰1745~1715cm -1及芳环共轭双键的吸收峰1645~1625cm -1特征,如果有羟基取代,还可有3600~3200cm -1的羟基特征吸收峰,另外还可见到C=C 的骨架振动。
·核磁共振谱: 1. 氢谱(1H-NMR ):香豆素的环上质子由于受内酯环中羰基的吸电子共轭效应影响,可使H3、H6、H8的信号出现在较高磁场,而H4、H5、H7等质子信号出现在较低磁场。
C3、C4未取代的香豆素,其H3和H4信号分别以双重峰出现在δ6.1~6.3ppm 和δ7.6~8.1ppm 处(J=7~9Hz )。
2. 碳谱(C13-NMR): 香豆素母核9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如下: 碳原子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δ(×10-6) 160.4 116.4 143.6 128.1 124.4 131.8 116.4 153.9 118.8 由表所见,C2属羰基碳,处于最低场,一般在159~162ppm ;C9由于受吡喃环中氧原子的影响,化学位移也处于较低的磁场范围,一般在149~155ppm ,取代基的存在对香豆素母核C 原子的化学位移产生较大影响。
当成苷时,香豆素的α-碳原子向高场位移,而β-碳向低场位移。
·质谱(MS )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质谱特征是连续失去CO ,而形成[M-CO]+及[M-2CO]+的碎片峰,其基本碎片受取代基影响,与取代基种类与数目有关。
1.简单香豆素 香豆素母核有强的分子离子峰,基峰是[M-CO]+的苯骈呋喃离子。
由于环中还含有氧,它还可失去1分子CO ,形成[M-2CO]+峰,并再进一步失去氢而形成m/z89峰。
[香豆素的裂解方式] 2.呋喃香豆素 与简单香豆素的质谱特征相类似,呋喃香豆素也先失去CO ,形成苯骈呋喃离子,再继续失去CO 。
[7,8-呋喃香豆素的裂解方式] 3.吡喃香豆素 这类香豆素由于分子中具有偕二甲基结构,可先失去甲基,再失去CO 。
[邪蒿内酯的质谱]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如何用UV法鉴别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带Ⅰ、带Ⅱ两峰皆强┌黄酮带Ⅰ峰位310~350nm└黄酮醇带Ⅰ峰位350~385nm带Ⅱ为主峰、带Ⅰ很弱┌异黄酮带Ⅱ峰位245~275nm└二氢黄酮带Ⅱ峰位270~295nm带Ⅰ为主峰、带Ⅱ较弱─查耳酮带Ⅰ峰位340~390nm【带Ⅱ(nm)带Ⅰ(nm)黄酮类型250~280 304~350 黄酮250~280 330~357 黄酮醇(3-OH取代)250~280 358~385 黄酮醇(3-OH游离)245~275 310~330(肩峰) 异黄酮270~295 300~330(肩峰)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220~270低强度340~390 查耳酮230~270低强度370~430 噢哢】】【结构测定实例】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根中分离出的成分Ⅰ的结构测定:Ⅰ:淡黄色针晶,mp300~302℃(dec)FeCl3 反应:阳性Mg-HCl 反应:阳性Gibbs 反应:阴性SrCl2 反应:阴性元素分析C16H12O6,计算值(%)C,64.00;H,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