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高中历史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领会: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历史史实:理解概念: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学说、三纲五常、太学、董仲舒。

理解记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内容,西汉儒学教育的发展.2、历史史论: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时代需要,探讨儒学在西汉“独尊”的因素. 从秦“法家治国"到汉“儒家治国”的变迁,探讨其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变化.3、历史史识:探讨“大一统"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分析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课分析】一、知识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运用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考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报道:2009年11月8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周年。

董仲舒在历史上有何作为?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同时,运用课件展示西汉印象图片。

北京奥运西汉丝绸之路电影《汉武大帝》董仲舒公祭大典1★“设计小贴士":把久远的历史人物运用新闻视频和文字报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的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板书)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有何特点?学生总结: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书社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2.了解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3.了解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4.掌握汉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统一思想文化的产生和特点汉武帝统一后对思想文化的整合,推动各派思想向儒家思想大一统。

全国文化的大一统,是继统一政权取得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必然结果。

汉代的思想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文化大一统:汉代的统一思想文化,主要以儒家为主,形成了千古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

汉代的儒学成为统治意识形态的标志,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所用的理论武器。

汉代百姓虽仍信仰先秦的各种宗教,但仅作为个人的信仰,已经不能影响政治。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大力发展属官制度,大大增加了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力。

3.科举制度的确立:汉武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使文人士大夫成为荣宠可仕的阶层,使得儒家思想更得以传承,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在科举制下,唯有儒家思想的精英才有机会进入朝廷,为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汉初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兴起汉初的思想文化呈现出诸子百家并存、竞相涌现的局面。

其中,儒家思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思想,其主要原因如下:1.汉初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使得各种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发展。

2.儒家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强调仁爱、爱人心路、师道传承等方面,使得人们更能够体验人性中的美好追求和价值目标。

3.汉初爱国思想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战争,人们开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表现出更加关切和思考,儒家思想中的爱国思想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

3. 汉代的儒家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汉代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汉代儒家思想的整合:汉武帝时期,经过整合,把当时各种思想融为一体。

2.《四书》的问世:《四书》是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论,对于后世中国人的思想和紧密程度,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处于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由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后来还有哪些主要代表?他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生春秋时期的孔子。

主要思想有:①核心——“仁”。

【教育学习文章】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识梳理一、黄老之学、背景2、时间3、内容4、作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2、主张3、作用4、影响重点难点解析、新儒学(1)主要: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

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

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各家内容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

汉代思想大一统 - 复制教案新部编本

汉代思想大一统 - 复制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经纬中学历史组李媛一场关于“有为”和“无为”的PK赛【课标要求】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主要内容,分析汉武帝转变治国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大的作用,同时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作用。

【教授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进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观点和主张,至秦代推崇法家思想,但是过于严苛了。

到了汉代,统治者开始转变治国思想了。

汉代的治国思想大体上来说,经历了一场有为和无为的大PK。

那么这场较量是怎样的呢?对于汉代产生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Round 1:“无为”定天下,黄老之学胜利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直接作答,答题时要求学生注意通过材料得出信息,讲解做题过程。

材料一: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陆贾对汉高祖的建议)材料二:汉初,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不能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1.结合材料,分析汉初统治者为何采用黄老之学?预测学生回答:借鉴秦亡的经验,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需要修身养息的政策解答技巧:从材料第一段和“汉初,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分析汉初统治者是借鉴了秦代的统治经验,过分采用法家思想,统治过于严苛,导致人民不满。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教案学生姓名:刘佳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历史图片、文字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思想是为政治而服务的,且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新儒学来源、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黑板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分别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秦代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为法家思想,秦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朝还会把法家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多么?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汉代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主流思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即位的70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即位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大一统事业,他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我们先来学习汉初的黄老之学。

同学们快速的看一下教材,告诉老师,什么是黄老之学。

生: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

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黄老之学的内容,那为什么汉初的统治者要奉行黄老之学呢?老师找一位同学阅读并翻译一下。

师: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并结合教材说说为什么要奉行黄老之学。

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师:很好,这一点可以总结为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作为统治者刘邦,他是不希望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的,他当然也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刘邦来推翻自己,所以他不能继续向秦始皇、秦二世那样暴政,这样只会激起人民的不满。

那么还有没有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设计

第3课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设计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秦始皇聘请你为国家政府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行的结果如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景创设:请问:面对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汉高祖刘邦,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习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上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上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上探究拓展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学习过程】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一)基础知识记忆:黄老之学的含义、内容、特点、影响。

(二)落实反馈:(默写)1、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方面。

2、黄老之学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尊重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又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____________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课堂讨论: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汉初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请思考:1、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该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汉武帝具体又是如何做的?3、社会环境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着变?(二)基础知识记忆:1、汉武帝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2、汉代儒学体系的思想来源及内容。

(三)重难点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臣闻天下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害所由起也。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具体内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盛行的状况.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型:一轮复习课课时:一课时【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及其影响。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显学。

每一时期思想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直接相关。

儒家思想不断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融合,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发展。

那么汉代和宋明时期的思想巨人批判吸收前人的哪些成就,将思想文化推向新的水平、新的高度?【基础知识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识记以下基础知识1、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合作探究】一、探究问题一: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

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回答: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内容及作用二、探究问题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目标】1.了解汉初的黄老思想2.掌握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

3.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兴起原因(二)兴盛时段:(三)什么是“黄老之学”:(四)思想内容(五)作用影响(六)地位丧失1.原因:2.标志: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什么是董仲舒的新儒学?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要点点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实质作用:★热点链接董仲舒言论摘录: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

……天者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上面的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那些思想?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活学巧用】例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例2:黄老之学指的是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例3: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墨、法等各家内容例4:(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第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

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识梳理一、黄老之学、背景2、时间3、内容4、作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2、主张3、作用4、影响重点难点解析、新儒学(1)主要: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

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

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各家内容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纲要求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标提示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体系】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汉武帝的举措(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3)教育: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

②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辨析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的儒学了。

【考点阐讲】1、分析秦用“法”、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

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

秦用“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

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

汉先用“道"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

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案】课题:大一统的汉朝时间: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实现过程。

2. 掌握汉朝统一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汉朝的大一统思想。

2. 汉朝统一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汉朝大一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汉朝的统一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2. 讨论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

2.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汉朝大一统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大一统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实现大一统的背后是否有一些重要的原因。

并以封建社会为背景,让学生思考大一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Step 2 授课(25分钟)1. 汉朝大一统的思想1)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大一统思想的基础。

2)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思想,通过推行“仁政”和“法制”来实现大一统。

3)大将军霍去病的北征南匈奴,为汉朝实现大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2. 汉朝统一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1)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政权的权力,取消封建制度,建立县、郡、国等行政机构。

2)经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开启丝绸之路,促进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3)文化:推崇儒学,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一思想,推行科举制度,培养大量的文士。

Step 3 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大一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何影响?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Step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朝大一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授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汉朝大一统的思想及其实现过程,掌握汉朝统一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日 是
3 、流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是指才子的学说
4 、思想内容:
( 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 (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 时而
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要点点拨 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

认识 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 体系。

5 、影响:
( 1 )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 想,在社会
上居于支配地位。

( 2 )意义: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 、政治地位的衰落
(1)原因: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 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 务的新的
理论体系。

(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要点点拨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 发展而发
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 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 需要。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 1)形成(思想来源) :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 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 大一统理论:援引《春秋》推崇大一统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
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② “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 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③ “三纲五常”理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 以刑辅德, 并提出“五常之道” 为人伦道德标准; “三
纲”则为“王道之纲”
目的和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 特点: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的权威,赋 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 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 想,以神
权限制王权。

③ 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致的。

是治国。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
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君主的统治,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
政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
想。

但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最后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要点点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
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5)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长期泛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 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

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和学生课业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