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合集下载

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

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
龙江流域是中、俄、犹三大古老文明的汇聚地。民俗馆展出了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赫哲、犹太、俄罗斯等十个民族的典型器物、服饰等,重点突出了各民族的传统和特色,通过场景展示、塑型、展品及图文等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了黑龙江流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现有人口8196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族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对狩猎生活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技能,猎民几乎个个都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
鄂伦春族的妇女擅长制作皮毛和桦皮制品。她们按照狍子头皮原样制作的袍头帽,戴起来活灵活现,既能御寒,又便于在狩猎时伪装;妇女们还能将整张桦皮加工成器皿。她们在这些皮毛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从出生时的“落草”到去世后的“丧盆”,从“酸菜火锅”到“满汉全席”,育儿的“悠车子”,待客的“烟笸萝”,这些都是满族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满族服饰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穿长袍马褂,妇女多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进,现代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
赫哲族现有人口4640人,以渔猎为生,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本领。他们叉鱼的技术尤为惊人,根据水纹投掷鱼叉,往往百发百中。他们还创造了在冰封江面上凿冰捕鱼的方法,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捕获到肥美的鲜鱼。冰川子、抄罗子、鱼钩、鱼网、桦皮船等都再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人民还热爱体育运动,妇女们喜爱跳板和荡秋千,而男人们则喜好摔跤和踢足。
此外,朝鲜族的风味食品也名扬中外,像泡菜、冷面、打糕、烧烤都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磨盘、淌池、铁锅和泡菜坛等都是朝鲜族制作美食的典型器具。

导游资格基础知识第6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

导游资格基础知识第6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历史与习俗

[单选题]1.赫哲族(江南博哥)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下列不属于赫哲族主要聚居地的是(江南博哥)()。

A.同江市B.饶河县C.抚远市D.肇东市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

[单选题]2.()是一个讲唱文学十分发达的民族,长篇讲唱文学“摩苏昆”是其民间文学珍品。

A.鄂伦春B.鄂温克C.蒙古D.达斡尔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长篇讲唱文学“摩苏昆”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珍品。

“摩苏昆”(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以说唱结合的形式,讲述“莫日根”(好猎手)的英雄故事和自己的苦难身世,可以讲唱数天或数十天。

其语言流畅、押韵、精练、朴实,曲调起伏变化不大,非常悦耳动听,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韵味[单选题]3.()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A.驯鹿B.马C.雪橇D.骡子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们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

[单选题]4.柯尔克孜族人结婚要举行3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结婚第一天要做的是()。

A.捆新郎B.发喜糖C.赛马D.回家转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柯尔克孜族人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

结婚第一天,新郎一方在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上马,在乐队的敲打声中浩浩荡荡的送去聘礼。

等到准备让新郎进屋时,新娘家的男人们早就准备好了绳索,等新郎一进门,众人一拥而上,捉住新郎五花大绑,最后要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向他们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松绑。

[单选题]5.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中国少数名族简介之赫哲族

中国少数名族简介之赫哲族


赫哲人俗语说“逢宴必有酒,无酒不成席”。来客人要以酒相待,没有酒不成敬 意。主要喝白酒,近几十年各种名酒、色酒和啤酒均是宴席不可缺少的。因赫哲 人过去信仰萨满教,所以在饮酒时有以酒祭祀的习俗。如用筷子蘸酒(有的用手指 )往空中或地下点三点,表示向神灵祖先祭祀,然后再饮。
名族体育
• “杜烈其”,赫哲族语为“争夺”的意思。它是集跑、跳、摔等多项技能为一体 的一项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赫哲族传统文化 蕴涵,与赫哲族的历史、风俗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生活习俗
• 赫哲人性格质朴憨厚,热诚好客,以将自己喜爱之食物馈赠给别人为乐事。他们 常将鲑鱼、鲤鱼籽及鱼干子馈赠给亲友或贵客。有客人,必做“杀生鱼”以示尊 敬。如开江时,一定要弄到开江鱼为客人尝鲜;秋季捕鲑鱼时,要为客氽大马哈 鱼丸子,冬天要为客人做“刨花鱼片”以表敬意。

鱼宴菜肴要根据客人身分和人数情况来确定菜码。至少10个菜、多者12、16或 20个菜。有些是从汉族学来的菜肴。鱼宴一般有“杀生鱼”、烤鱼片、拌鲑鱼籽 、油炸大马哈鱼块、炸鱼果子、炒鱼片、油煎鳊花、糖醋鲫花、干烧雅罗、清蒸 鱼九、浇汁鳌花、抓炒鱼片、硬酥鲫鱼、五香熏鱼、煎炒鱼籽等,最后还要上两 碗牛尾巴鱼或嘎牙子鱼做的鱼汤。酒以白酒为主。饭食主要是大米饭.也有馒头 、花卷等主食。
文化遗产之木雕
• 赫哲族的桦树皮、木雕工艺与赫哲族的原始生活和传统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桦皮杯、盘、筒、盒、箱,用原木制作勺、碗、盆;也还用 木料刻制天神、吉星神、避邪神、爱米神及熊、虎、狼等各类神偶。历史的看, 赫哲族的桦皮、木雕工艺可谓实用、装饰与供奉并存,有着北方渔猎民族赫哲族 的生活特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
代表人物
• 葛德胜 “伊玛堪”说唱者,获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作者:赵国威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少数民族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形制多样而且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貌。

黑龙江流域横跨三国,流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着著名的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等。

在黑龙江流域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等,传统民居建筑成为彰显特色的重要载体。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民居建筑装饰既丰富了建筑样式,还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和保护。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给传统民居建筑带来较大冲击。

因此,对民居建筑装饰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加大传播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民居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0 前言在新时期,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

尽管经济发展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条件,使得少数民族的生活愈加舒适,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其中传统民居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较为重要的彰显当地特色的载体,不仅凸显了本地区独有的文化魅力,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居建筑既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

在分析民居建筑装饰时,可以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俗等,具有深远意义。

1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且这些少数民族分布较为广泛,使得民居形式较为多样化。

例如,蒙古族的毡帐可以反复拆装,有效解决了迁徙途中的居住问题;藏族的碉房主要是依山而建,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大多运用木结构,外墙通过石块砌筑,整体形状类似碉堡,有着良好的防寒以及防震效果;[1]苗族的吊脚楼,下层架起,有着较强的通风效果,能够达到防潮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民居建筑的了解可知其不仅是地域环境中独特的产物,还使民族智慧得以充分展现。

传统民居中的格局以及建造方式都全面反映了地域文化。

其中,家族结构对于传统民居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鄂伦春族不仅保留了以大房子为主的格局,还体现了大家族聚居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到文化属性渗透带来的结果。

黑龙江介绍范文范文

黑龙江介绍范文范文

黑龙江介绍范文篇1:黑龙江介绍似黑色蛟龙一般蜿蜒奔腾于我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巨川之一,在曲折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满、蒙、朝、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起活跃在黑龙江流域,共同开发和保卫着这肥沃的土地,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神州大地上从南到北的四条大江之一,黑龙江与长江、黄河、珠江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各族人民,以自己所特有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在古代,黑龙江有浴水、完水、黑水之称。

14世纪成书的《辽史》始称黑龙江。

黑龙江所经之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土壤中富含黑色的腐殖质,因而被地表水带入江中,使得江水青黑幽深;世居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称它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即黑的意思,“乌拉”意为“江”资料黑龙江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水色微黑,状如游龙的'这条大河,被冠以黑龙江之名,确实既生动又形象。

黑龙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界河。

它穿越中国、前苏联和蒙古。

从海拉尔河河源算起,黑龙江全长4370千米,流域总面积184.3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境内的长度为3474千米,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千米。

黑龙江的长度,在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而居第三位。

年径流总量达27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珠江,也居全国第三位。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

北源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大民共和国东北部的肯特山麓;南源额尔古纳河,其上源又分为三支,其一源于我国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的海拉尔河。

南、北两源在我国漠河以西的洛古村汇流后始称黑龙江。

黑龙江---中国江河介绍篇2:关于黑龙江导游词介绍各位朋友:欢迎你们来黑龙江省旅游.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论是哪个季节来,您都会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旅游。

茫茫的林海雪原、浩瀚的原始森林、绿茵千里的湿地草原、神秘地大界江、五彩缤纷地秋季“五花山”,会使您领略到黑龙江省风光的自然、粗犷、古朴与绮丽,感受到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崇高境界。

黑龙江农垦少数民族

黑龙江农垦少数民族
人 , 僳 族 3人 , 族 7人 。 傈 畲
黑龙 江 垦 区 少数 民 族 的 来 源 , 是 历 史 上 就 生 活 在 北 大 荒 的世 居 民族 , 要 有 满 、 一 主 达
斡 尔、 温克 、 鄂 鄂伦春 、 尔克孜 等 民族 。二是 转业官兵 中的少数 民族 。1 5 柯 9 6年 3月开始 ,
维普资讯
黑 龙 江 民族 丛 刊 ( 月 刊 ) 双
20 0 6年 第 4期 ( 第 9 农 垦少数民族
吴 占柱
黑龙江 垦区少数 民族 , 垦 区创 业发展 中起 着不可替 代 的作 用 , 北大荒建设作 出了 在 为
有返城的 下乡知青 中也 有部 分 少数 民族 。四是 国家统 一分 配 的大 学本 科 、 专科 和技 工 学
校毕业 生来到 垦区, 中也有 少数 民族 , 已经成 为农 垦 系统 的技 术骨干 。 其 现
垦 区副厅 级 以上 少数 民 族 干部 8人 , 处 级 以上 干 部 1 8人 , 副 1 少数 民族 党 员 30 6人 , 0
铁道兵 7个师和军官预 备队 共 1 0 74 0人 , 陆续 开进 北大 荒, 为垦 区最早 的一批 转业官 成
兵 。15 9 8年 3月 , 解放 军 总部 、 军 、 军 、 兵 甲兵 、 程 兵 和 北京 、 州 、 汉 、 都 、 空 海 炮 装 工 广 武 成
福 州、 南京 军区各部共 1 0万官兵 转业 。其 中包括 南方入伍 的壮 、 家、 土 仫佬 、 高山、 、 侗 布
在垦 区各 级领 导班子 中都有 少数 民族 的代表 ; 区少数 民族 还分 别参加 了地 方政 府的各 垦
级 各 届 党代 会 、 代 会 、 协 会 、 代 会 、 代 会 ; 垦 区 少数 民族 中还 涌 现 出一 批 战 斗 英 人 政 妇 工 在 雄 、 动模 范 、 进 个人 等 , 局 统 战 部 被 评 为 全 国民 族 团结 进 步 先 进 集 体 。柯 尔克 孜 族 劳 先 总 副厅 级 干 部 吴 占柱 于 19 9 4年 和 2 0 被 授 予 全 国 民族 团 结进 步 先 进 个人 称 号 。 0 5年 垦 区 少数 民族在 经 济发 展 中作 出 了重要 贡 献 。全 垦 区有 1 5个 少数 民 族 生 产 队 ( 民 居 点 ) 其 中朝 鲜 族 生产 队 ( 民点 ) 7 % , 们 在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展 水 稻 生产 上 发 挥 了突 , 居 占 0 他 发 出作 用 。从 19 年 开始 , 哈 阳农 场金 光 管理 区 第五 居 民点 ( 鲜 屯 ) 水 稻 单 产 一 直 在 91 查 朝 的 5 0公 斤 以上 , 均 收入 70 0元 以上 , 评 为 全 国 民族 团结 进 步 先 进 单 位 。 0 人 0 被 垦 区 少数 民族 在 新 的形 势 下 , 继续 发 扬 北 大 荒 精 神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中正 在 作 在

黑龙江三小民族

黑龙江三小民族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 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 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 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 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 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 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 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 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 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黑龙江三小民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为什么叫黑龙江三小民族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 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大部分 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 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同江市 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 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 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 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 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 族通古斯语支。 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 的民族。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 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 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山上的树枝,山上的落叶,原“枝”原味
创 意 如 何
将蜡烛融化 用来做冰, 原理简单操 作可不简单

最新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八章辅导:黑龙江省基本概况

最新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八章辅导:黑龙江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八章辅导:黑龙江省基本概况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的省份。

因境内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

省会驻地哈尔滨市。

哈尔滨有代表世界多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近百处,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

【地理环境】黑龙江省的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与俄罗斯为界,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东至抚远县东北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交汇处,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远东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

黑龙江省地形的自然特点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

主要由逶迤起伏的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整个地形特征可以概括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8%,海拔多为300—1000米。

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主要由张广才岭、完达山、老爷岭等山区构成。

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台地海拔高度为200一35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4%;平原海拔高度为50~2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8%。

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五大连池等。

山地、平原、河流、湖泊交叉分布,是黑龙江省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

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面积的平原——东北平原的一部分。

省内点是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海拔1690米的大秃顶子山。

【气候特征】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一5℃~5℃,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

无霜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南部和东部为140一150天。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汪淑双【摘要】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现在,黑龙江省一直都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从当前现有的少数民族中,主要包括满足、蒙古族、回族、朝鲜、柯尔克孜、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等10余个少数民族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凝聚了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入手,探索其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本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依赖于历史文化形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文化形态,也就形成了本民族文化.而对多元文化的传承,就是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进行保护、传递与发展下去,其根本宗旨放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形成;传承【作者】汪淑双【作者单位】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D621.5一、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概况黑龙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从文化角度来看,原始文化诞生于1700年前,由生活在黑龙江东、西、南部地区的三大族系——肃慎、鲜卑、扶余三大族系合力创造,而在其后的1600年期间,黑龙江土著文化发展达到巅峰,以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为主[1]。

而后,黑龙江在金、元、明、清时期被实施边缘化统治,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北大荒”。

各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渗透与交流,从而在本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2]。

同时,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也使得多个少数民族进入本地区,在本地区继承与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造就了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形成也使得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体内容包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艺术与民族物质文化资源等等,正是这些多元文化内容,为黑龙江区域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内涵的丰富奠定坚实基础[3]。

黑龙江省省情概况

黑龙江省省情概况

黑龙江省省情概况富饶美丽的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边疆。

省名系由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

她在祖国的版图上如同一只展翅腾飞的天鹅,形象地展现了她妖饶美丽的风姿。

辽阔的地域,浩瀚的林海,密集的江河,肥沃的土地,富饶的资源,以及举世闻名的风光名胜,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概况地理位置和面积。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南起北纬43°26′,北至北纬53°33′,南北长约1120公里;西起东经121°11′,东至东经135°05′,东西宽约93 0公里。

全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

悠久的历史。

黑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如果从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算起,远古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万年。

据文献记载,居住在黑龙江省地区的肃慎(息慎)、东胡等古代民族曾向中原传说中的虞舜和后来的周王朝呈献贡品。

发祥于这片膏腴之地的靺鞨及其后裔女真和满族,先后建立了王朝。

8世纪,靺鞨曷人建立渤海国,史称“海东盛国”。

12世纪初,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奄有中国北部大片土地,与南宋相对峙。

以黑龙江省流域为“兴龙之地”的满族于17世纪入主中原,建立了最后一个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1 7世纪中叶以后,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6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9个;874个乡(镇),其中镇464个。

省会设在哈尔滨市。

人口与民族。

2002年末,全省人口为3813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1792.1万人,占47%,城镇人口2020.9万人,占53%。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散居的边疆省份。

除汉族以外,有53个少数民族,17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

在少数民族中,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有哪些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有哪些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有哪些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部,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

黑龙江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7°C~9°C,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

年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夏季多雨、秋季少雨且凉爽,冬季寒冷、干燥、漫长。

全省有少数民族39个(不含香港、澳门):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5个民族在黑龙江省分布较广;鄂伦春、赫哲族等6个民族在黑龙江省分布较少;鄂温克族(驯鹿)和达斡尔氏(鄂温克)两个族际通婚有分布但较少。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包括蒙古语、满语和通古斯语,以满族人使用的满语为主要语言;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部分地区;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狩猎民族之一。

黑龙江地区还有满族人和达斡尔族人。

少数民族名人有“东北三宝”之称的人参、貂皮(包括狐)和鹿茸;被称为"东方宝石”的珍珠也是黑龙江特产之一。

黑龙江还居住着满(蒙)汉回等民族,以满族人居多,其中多数人在东北地区长期生活和工作。

黑龙江在东北三省中。

延续·传承

延续·传承

延续·传承作者:李英梁姝嫱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7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系大庆市郊县。

有蒙古族、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17个民族,总人口2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2%。

长期以来,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杜尔伯特地区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从元代就已经出现,到清代达到高潮。

蒙古族四胡是杜尔伯特蒙古族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无论演唱民歌、说唱“好来宝”[1]还是说唱“胡仁乌力格尔”[2],都需要蒙古族四胡为这些艺术形式伴奏。

2007年杜尔伯特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对蒙古族人数比例占全县最多的四个乡六个村一个屯进行了考察,走访了11位蒙古族四胡民间乐师和1位专业四胡演奏者。

这几个乡镇四胡乐师最多,也具有代表性:江湾乡永丰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杰、包其林2位四胡民间乐师;胡吉吐莫镇胡吉吐莫村马铁匠屯王清、胡吉吐莫镇胡吉吐莫村白玉君及常淑梅(女)3位四胡民间乐师;敖林西伯乡敖林村郭俊胜、敖林西伯乡诺尔村王玉山、张文海、钱玉欢、韩锁贵、杨忠林共6位四胡民间乐师;巴彦查干乡乌古墩村四胡民间乐师徐忠清(由于近几年为敖林西伯蒙古族学校培训四胡,现居住在敖林西伯乡敖林村);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专业四胡演奏员包迎春。

自古以来,杜尔伯特地区就有很多说书拉四胡的民间乐师。

“清末、民国初期,闻名全国的杜尔伯特旗的王永喜“胡尔沁”[3],每逢年节,哲里木盟各旗都来请他说唱。

”[4]“随着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有所变化和增补,音乐分类也趋于精密,出现了重新分野和组合状态。

”[5]目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处于半农半牧的生活状态,放牧之余和农闲季节,喜爱四胡的蒙古族人会聚在一起拉四胡、唱民歌、唱好来宝。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深林之间,依靠狩猎和捕鱼为生。

而他们的传统文化中,桦树皮艺术是一项独特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桦树皮是鄂伦春族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桦树皮进行各种艺术创作。

桦树是黑龙江流域的一种常见树种,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

而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桦树皮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原材料,被用来制作各种器具和艺术品。

在桦树皮上,鄂伦春族的艺术家们以独特的方式刻画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将桦树皮艺术推向了高峰。

桦树皮艺术作为鄂伦春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桦树皮上的刻画以线条为主,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将图案和图像勾勒得栩栩如生。

而在图案的运用上,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主要以动物形象为主,如鹿、虎、狼等,这些图案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鄂伦春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除了动物形象外,桦树皮上还刻画了各种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这些图案都反映了鄂伦春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尚。

与此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们在桦树皮上的刻画中融入了许多民族文化符号和图腾,这些符号和图腾代表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他们文化认同的象征。

在色彩运用上,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体现。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彰显了这一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艺术功能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是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是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名族是:满族、回族以及朝鲜族。

朝鲜族是韩国以及朝鲜的人民,而且在我们国家东北延边大学里,大部分都是学习韩语的,这里的习俗也都是朝鲜族的习惯,所以说,这个是黑龙江东北这边特有的少数民族。

其实,少数民族不管是在哪个地区,他们都能够将自身的特色发发挥出来,对于这些少数民族而言,不断地搞好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民族中,有很多的习俗,也有一些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

其实,大家可能就有疑问了,那么,在韩国有没有汉族呢,其实,应该是有的,因为,不管是在哪个地方,这些民族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因为存在即合理。

阐述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阐述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阐述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原生态民歌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现如今全世界范围逐渐意识到本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并日益重视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也加快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

在这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中,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保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 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历史沿革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回、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10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黑龙江地处祖国东北角,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孕育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并蕴含着丰富、浓郁的文化底蕴。

比如以狩猎、渔猎为主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至今仍然遗留较为丰富的狩猎牧歌。

在某些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狩猎牧歌相融合,难以分离。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原生态民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与本民族文化分离,存在于一部分仍然保持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习俗的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与少数民族节日融为一体的歌唱形式。

2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从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传承角度来看,他们通常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并能为其社会成员所理解的语言而发挥作用,民族音乐是作为能在本民族内部交流起作用而有意义。

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在这个意义上加以考虑,只单纯注意音乐的保护而忽略它为其社会成员所熟悉、爱好,那就不是按它本来的面貌传承和发展下来。

这种作为博物馆式的情报收集和记录来说的确有用,但是难以發挥更大的作用。

对于广大听众来说,不同民族对于音乐的强调重点不同,因此这种音乐文化是一种不容易接近的符号体系。

想通过民族音乐进行文化交流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一般场合里,人们只是单纯地刚到他们在进行音乐表演或演奏活动而已,而并没有能够达到进一步掌握其音乐语法的意义的地步。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黑龙江独有少数名族
自从古代,中国就有各种少数民族。

在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黑龙江省原来就有许多
少数民族,而且有古老的文化和传统。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包括黑龙江蒙古族,黑龙江瑶族,黑龙江嘎拉族,黑龙江衔族,黑龙江
回族,黑龙江壮族,黑龙江维吾尔族等。

其中,黑龙江蒙古族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数量大约达到一百万左右,在省内分布最广,沾染最深。

黑龙江蒙古族有“以牛羊为家”的
特点,他们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他们拥有中国国家认可的正宗蒙古族文化,有正宗的蒙古
族服饰,正宗的蒙古族歌谣,正宗的蒙古族乐器,正宗的蒙古族语言,正宗的蒙古族烹饪。

黑龙江地处对外交流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便有外国客商来此停留或营商。

他们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

黑龙江瑶族、黑龙江嘎拉族等是外来民族,他们保留了传统服饰和
文化,在这里游牧,做手工艺品,熔铸马蹄铃,这得益于黑龙江省频繁的历史联系和地缘优势。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虽然占数量较少,但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拥有着传承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和多元文化的表现。

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文明的多彩。

黑龙江风土人情

黑龙江风土人情

黑龙江风土人情鄂伦春的“赞达仁”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赞达仁”。

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

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

这里要指出的是,狩猎一般在冬秋季节,通常在冬季进行。

因为这时动物没有树叶、苇草作掩护,很容易被狩猎者观察到,因此,围绕狩猎的一些娱乐活动往往冬季出现的多一些,反过来说在冬季的少数民族娱乐活动也大多与狩猎内容相关。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还举行诺劳孜节,他们在自家中燃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家人头上绕一圈,祝家人平安,晚上还要唱歌跳舞。

东北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 舞出了关东人豪放的情怀。

尤其在新年前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扭秧歌,看秧歌,其乐无穷。

鄂伦春族神秘的风葬鄂伦春族的风葬仪式,神秘而隆重。

人死后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给死者沐浴净身,再剥取桦树皮缝制一个棺材。

也有用一粗圆木,对半劈开,上下中膛挖空,然后将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圆木内。

死者装殓后,就要选择一个两棵松树相距1米左右的地方,进行风葬。

在离地面高约2米左右的地方,将树干砍断,在两个断树干上各放一块横木板,然后再把棺材放在横木上,尸体的头要朝西南。

在出殡前,死者的亲戚以及生前好友都闻迅赶来,并在葬地燃起火堆。

他们把死者的生前“三宝”──猎马、猎犬、猎刀放在尸体旁,然后用枪把猎犬打死。

最后要处死猎马。

在处死猎马时要把马的四蹄绑在树上,在马的眉心正中处插上一朵鲜红夺目的大紫香花。

待天黑下来以后,一个身穿各色毛皮拼制的“神衣”、腰间挂着钢铃的萨满,突然跳出人群。

这时死者的家属要捧上来3碗烈性酒向萨满致意。

萨满把酒一饮而尽,然后猛地操起大斧,跳到马头前默默地祷告。

趁马不备之时,挥动大斧将其砍死。

把马皮扒下,马肉扔掉,用马皮把马头及五脏包起来,挂在树上。

陪葬马时还要说几句话,告诉它别想家,也别再回来了。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独有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

1、满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区。

2、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3、蒙古族:传统游牧民族。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4、回族: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通常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5、达斡尔族: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在达斡尔族也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

哈尔滨的少数民族

哈尔滨的少数民族

哈尔滨的少数民族
哈尔滨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满族:是哈尔滨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哈尔滨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清朝时期。

满族在哈尔滨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满族文化已经成为哈尔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2.回族:是哈尔滨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在道外区
的靖宇街一带。

回族在哈尔滨主要从事商贸、餐饮和清真食品等行业,为哈尔滨的商业和食品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3.朝鲜族:是哈尔滨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
在道外区的太古街一带。

朝鲜族在哈尔滨主要从事农业、渔业和手工业,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哈尔滨的朝鲜族聚居区,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朝鲜族美食,欣赏到朝鲜族的歌舞表演。

4.蒙古族:是哈尔滨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呼兰区和
阿城区等地。

蒙古族在哈尔滨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哈尔滨还有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或散居,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少数民族概况
中广网2007-07-20 [打印本页] [字号大中小] [关闭]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
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

其中世居本省的
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
尔克孜等1 0少数个民族。

10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满、朝鲜、蒙古、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4.3万,其余5个民族人
口不足万人。

赫哲族有3910人,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伦春族3871人,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

满族、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文;朝鲜族、蒙古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语文;其他43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黑龙江开发和建设中,从外地调入、
分配、转业、移居而来的,大多通用汉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人口按城
乡比例划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27.3%;居住在农村的占72.7%。

按民族地区和散居比例划分,居住在自治地方、民族区、民
族乡镇的占39.9%,散居人口占60.1%。

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
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69个民族乡镇,其中,满族乡(镇)24个、朝鲜族乡(镇)19个、蒙古
族乡(镇)6个、达斡尔族乡3个、鄂伦春族乡5个、鄂温克族乡1个、赫哲族乡3个、联合民族乡(镇)8个。

全省还认定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

2005年,民族工作为富民、强省、兴边、睦邻,构建和谐龙江做出了积极贡献。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初步建立了多元经济结构,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

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占有耕地3973万公顷,人均0.37公顷,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中央免收农业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地区种粮积极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2005年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69个民族乡(镇)生产总值分别为23.5亿元和110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35%和34%。

自治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人1.34亿元,是2000年的4.4倍。

680个民族村人均收入3297元,高于全省农村人均收入76元,是2000年的1.38倍。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

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中小学大部分进入规范化学校行列,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完成了“普九”任务。

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政策的深入落实,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

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语文、出版、新闻、广播事业不断发展。

来源:东北网责编:张春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