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必修二的历史课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要想要记牢历史知识,首先知道有哪些历史知识是需要记忆的。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必修一的历史课本相比,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明显复杂得多了,部分学生也因此感到头疼。
其实只要用心学,做好复习,必修二的历史就会变得简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二历史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学问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场运用铁农具与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根本形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缘由:a、铁犁牛耕的出现,进步了社会消费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成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场: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 、爱护农业消费,维护社会稳定,稳固封建统治;b 、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开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全部权与征收赋税的根据) ▲古代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缘由:社会消费力与商品经济的开展; ③标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缘由: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展贸易;③评价a、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络,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开展▲形成与开展历程1、新航路开拓——雏形开场出现①根本缘由:西欧商品经济的开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场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开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与扩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近代中国经济构造的变动①缘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开展③开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好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确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开展过程中必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开展消费力与改革消费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复原(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安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根底;▲十年探究时期(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冲突、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立总路途③大跃进1958: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消费力开展程度;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峻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稳固、充溢、进步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展整顿,促进了经济的复原与开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加企业活力1984②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开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立进入新阶段的标记;③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90年头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记;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缘由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群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风俗a、辛亥革命,变更封建陋俗(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缘由①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冲突;②干脆缘由:消费与销售之间的冲突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涉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殊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冲突;▲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短暂休业整顿,逐步复原银行信誉;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藏委员会的权利;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安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消费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视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夫供应补贴,调整农产品构造,进步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供应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根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本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状况下,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进展部分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纳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根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渐渐走出低谷;②在肯定程度上缓与了美国的社会冲突,使美国避开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创始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展形式;②资本主义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两个政策、一种形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权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峻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斗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搜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安排:实行义务劳动制与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主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成功;②消极:损害了农夫的利益,不利于消费的开展,违反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斗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峻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接着施行,引发了经济与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搜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创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复原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④安排:废除实物安排制,实行按劳安排;3、作用(1)满意了广阔农夫与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消费主动性,使国民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2)稳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稳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究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形式”1、表现①优先开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与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整)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安排的施行,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根底;(2)弊端①片面开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②向农夫索取太多,严峻压抑了人民的消费主动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头中期,社会动乱、经济停滞,人民生活程度持续下降的危机场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吩咐,事实上成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②结果:没有获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与相应的配套措施;b、接着优先开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干脆缘由: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逆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一样点:①缘由: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利对消费关系进展部分调整;b、国家干预与市场调整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复原与开展,政权得到稳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分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救济)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退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开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根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干脆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复原与开展创建了条件;(主动)②美国驾驭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与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像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与斗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剧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相识到国家结合的重要性,开场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究;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与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记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与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开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与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结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展中国家与兴旺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与历史差异,影响其开展,中国1991年参加)▲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开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拓开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络开场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开展,世界市场快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严密地联络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头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开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兴旺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开展与旺盛,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兴旺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开展中国家处于优势与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与先进的管理阅历,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平安、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醒悟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主动主动的参加中谋求开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迫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开展的须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标准化与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场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参加WTO的影响①主动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好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加WTO。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高中历史必修2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2的知识点整理,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理解历史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演变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不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是什么;长江流域代表的是哪个文化?2.商周时期王朝的起源:商朝和周朝的关系,周出现的历史原因。
殷墟的发现及对历史的重要意义。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发展。
儒、道、墨三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繁荣1.秦朝的形成和统一:秦朝的士人政治,秦始皇的主要政治措施;秦朝的法律。
2.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长城、大运河和农业水利建设的作用。
3.汉文帝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儒家学说的复兴、张衡的地动仪、司马迁的史书等。
第三章、两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1.东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东汉的封建制度,私学的兴起,东汉的经济特色。
2.三国时期的兴衰及其文化艺术:三国时期的政治结构、文学艺术的发展及成就。
3.汉武帝时期的文化盛世:汉武帝的文化政策,汉代文化的特色。
第四章、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
2.南北朝的经济发展:南北朝时期经济的特点,瓷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3.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及成就:佛教在南北朝的传播,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1.隋唐时期的统一和繁荣: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和特点。
2.唐代经济的发展余中:唐代棉纺织业和商业的繁荣。
3.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唐诗的代表作品,《红楼梦》的成就。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1.宋朝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和特点,太祖借重士人的原因及对士人们的立场。
2.宋朝的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
3.元朝的政治形势,文化的衰落。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1.明朝的建立:永乐年间的政治和文化方面变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包括了以下内容:
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采取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实
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2. 唐朝的经济: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 唐朝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
了极高水平,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4. 唐朝的外交: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民族间的文
化交流。
5.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采用了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同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6. 宋朝的经济:宋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7. 宋朝的文化:宋朝文化多样化,科技进步,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新
的发展。
8. 宋朝的外交:宋朝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的交往,也推动了民族
间的文化交流。
9. 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采用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分设中书省、行台把总之职,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鲜明界限。
10. 元朝的经济:元朝经济繁荣,主要通过农业和手工业来维持经济,同时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元朝的文化:元朝推崇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西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12. 元朝的外交:元朝与周边国家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外交往来,也推动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3)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东汉时期:开始使用一牛挽犁。
(4)唐朝时期: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3.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4.土地制度:注:由于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所以就导致了封建社会所无法克服的土地兼并现象。
5.古代水利建设概况: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纺织①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②明:棉布成为大众衣料。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陶瓷业:--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明五彩、斗彩瓷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优缺点: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必修二重要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耒耜——松土工具(原始社会——商周)(2)、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体现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A、出现:春秋战国时期B、普及全国:汉代【耦犁(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东汉)】C、发展: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A、战国时期:都江堰(李冰、成都地区、秦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关中地区、秦国);B、西汉:井渠法(新疆等干旱的地区)C、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农业灌溉工具:三国曹魏的翻车(动力:人力);唐朝筒车(动力:水力);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
A、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国王所有)B、特点:奴隶集体耕种(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标志: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封建社会两千多年)B、产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征:一家一户为单位规模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明朝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B、官营手工业的评价(包括特点):利: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技术水平;弊:只为帝王贵族服务,不服务于社会;行业间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最全知识点整理(完整版)一、古代希腊城邦1. 城邦的定义和特点•城邦是古希腊城市国家的基本形式,由城市本身和其周围的农村地区组成。
•城邦的特点包括政治独立性、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等级制度等。
2. 希腊城邦的发展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随着希腊城邦的发展,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民主制度。
•希腊城邦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戏剧和建筑等方面。
二、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 罗马的建立和共和制度•罗马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采用了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包括两院制、元老院和平民会等。
2.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一•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扩张领土,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
•罗马采取的统一措施包括行省制度、市民权和教育系统等。
3. 罗马法的传承和影响•罗马法是指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民法和刑法方面。
三、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1.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封建公主和封臣的关系为核心。
•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契约和封建经济等。
2. 封建经济的运作方式•封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领主通过掌握土地和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收益。
•封建经济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领主的征收和农民的交租等。
3. 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宗教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是指16世纪基督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南宋的政治和军事1.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宋朝政府的特点包括科举制度、地方自治和官僚体系等。
2. 宋朝的军事改革和辽金战争•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使军队在辽金战争中获得一定的战略优势。
•辽金战争是指宋辽两国和金国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金国灭亡。
五、元代的政治和社会1.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元朝采取了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由大汗统治全国。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中国早期的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P4)1、早期农业中心: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早期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1)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2)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3、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4、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石、木、骨制农具:耒耜、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以后)(P5)(一)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进1、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生产中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以后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形成。
(2)汉代:铁犁牛耕普及,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数量增多。
①西汉工具: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开沟、播种)—--近代条播机的雏形,出现耦犁(二牛抬杠,赵过推广)。
②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变,出现一牛挽犁.(3)唐代:铁犁牛耕完善;曲辕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中国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4、总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时期: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三)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3、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高中历史期末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高中历史期末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是中国历史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了自秦汉统一中国开始的历史时期,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史时期。
这段时间涵盖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内容丰富多样。
下
面是对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
第一章:秦汉时期
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 秦朝的政治体制:封建制度
- 秦朝的法令制度:法家思想
- 秦朝的文化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
1. 魏晋南北朝的建立
- 民族移动与民族融合
- 六朝的社会经济
- 六朝的文化艺术:古文运动
2. 魏晋时期的佛教兴起
-海外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
-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佛教的影响:政治、文化
2.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 农业生产与商业经济
- 唐朝的外交:丝绸之路
- 唐代的文化艺术:诗词、绘画、文学
1. 宋朝的政治经济
- 宋朝的政治体制:科举制度
- 宋朝的经济:农业、纺织、商业
2. 元朝的政治与社会
- 元朝的政治体制:土木堡制度
- 元朝的社会制度:蒙古和汉族的关系 - 元朝的社会生活:农业经济、文化发展 3.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 社会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社会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 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的探索- 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与农业革命2. 古代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早期文明间的贸易与交流- 战争与征服对文明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衰落与新文明的兴起二、封建社会与中世纪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 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2. 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 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中世纪的文学与艺术3. 中世纪的结束与早期现代国家的兴起- 黑死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三、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的兴起-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独立运动3.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国际联盟的建立与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联合国的成立四、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 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的背景-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 冷战期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核武器竞赛与军备控制- 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3. 冷战的结束与后冷战时代的挑战- 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新兴问题与全球挑战五、全球化与当代世界1. 全球化的进程与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文化全球化与全球传播-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革命- 生物技术与医疗进步-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3. 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应对策略请注意,这个总结只是一个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填充和调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②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制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①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②北朝: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朝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出国外,从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④宋代: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
⑤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⑥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烧制出五彩瓷。
⑦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
(珐琅彩)。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①秦: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口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南北朝时期: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
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草市”逐渐演变成了地方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
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都市中的商业区己经相当繁华。
【归纳总结】宋朝前后市的特点。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设市;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2)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南移后,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2)商帮:明清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1)含义: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手工业和商业。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2)目的:是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影响:是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②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①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③影响: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使正常的海外贸易停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
(2)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3)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
(4)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5)著名企业: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②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③朱启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6)意义:标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⑴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呼吁。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⑵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1912-1919年)(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地推动;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主要原因)(3)发展情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江苏南通的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4)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快速发展)(1)时间:1927—1936年。
(2)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发展状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⑴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⑵解放战争期间(1945—1949)——陷入困境①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②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曲折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2)19世纪末(1895-1912)初步发展(3)20世纪初(1912-1919)短暂春天(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发展较快(5)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6)抗战胜利后(1946-1949)陷入困境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变化)(1)时间:1953-1957(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土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3)主要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1)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巩固。
(2)时间:1953——1956年。
(3)过程: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4)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