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背景和必要性《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教材,选择《哈姆莱特》这部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内容梗概及分析《哈姆莱特》是一部悲剧,故事情节曲折紧凑,涵盖了复仇、欺骗、背叛等多重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心理刻画和行动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故事发生在丹麦王国。

年轻的哈姆莱特在父亲突然去世后,发现自己的叔叔克劳迪斯娶了自己的母亲,成为国王,意图篡夺王位。

之后,哈姆莱特被父亲的幽灵告知,克劳迪斯是谋害他父亲的凶手。

在复仇的驱使下,哈姆莱特展开了一系列计谋,旨在揭露凶手的罪行。

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角色关系。

同时,作品也涉及到了权力、道德、爱情等重要议题,引发学生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三、教材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剧本和描写方式:学生需要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独特的表达方式,包括对白、独白和描写等。

2. 解读主要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3.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学生需要通过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挖掘《哈姆莱特》所揭示的深层主题和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 1. 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繁复,抽象难懂,学生需要消除陌生感,理解剧本的内涵。

2. 多重主题的解读:《哈姆莱特》涉及多个主题,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

3. 文学批评的引导:学生需要了解和应用一些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哈姆莱特》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
学习活动二:疯?——用问号质疑,挖掘哈姆莱特的真实状态。
问题: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板书:疯?)他的话难道都是疯话吗?请 大家再读文本,小组进行讨论,找出哈姆莱特并非疯言疯语的台词,并试着 读一读。(学生再读,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引导
小结:我们发现,表面上哈姆莱特是癫狂之状,事实上他对现实有着独到的 判断与反思。
汇报人:×××
莎士比亚
汇报时间:2023年×月
目录
CONTENTS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说教学方法 5. 说教学流程 6. 说板书设计
1.
教 材 地 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引

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一1601年,故事原型取
教 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
材 特复仇记”。本篇课文节选了《哈姆莱特》第三幕第
特 点
一场,围烧《哈姆菜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 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特别还要注意本文作为一部
戏剧的体裁特点,品味戏剧语言,体会戏剧冲突。
2.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学生
能力水平
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戏剧,对 戏剧相对而言比较陌生,因此对于戏剧的鉴赏水平 处于较低水平。戏剧在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大都是人 物的台词,在教学过程多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们多 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心理,集体讨论,形成演出本, 最后进行排演在班上进行演出。
3.

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重难点]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设想]一、课前预习,阅读全剧,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二、反复阅读,体会诗化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三、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二、情节介绍:《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第一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王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他俩被收买)等人对他展开监视和试探。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第三幕: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学设计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一、素养目标1.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戏剧的内容。

2.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反复朗读,品读剧本诗化的语言。

4.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二、教学素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拷问了人类千年:庄子垂钓于濮水时,曾用“曳尾涂中”的乌龟做过透彻的比喻;司马迁遭遇腐刑时,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铁生双腿残疾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在有限的日子里活得阳光灿烂。

而当这个问题摆在了忍受着国恨家仇煎熬的忧郁的王子——哈姆莱特面前时,他又会怎样呢?让我们走进《哈姆莱特》,品读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迷惘(wǎnɡ) 虔敬(qián) 鞭挞(tà)皮囊(nánɡ) 怪诞(dàn) 嫁奁(lián)陨落(yǔn) 延宕(dànɡ) 吮吸(shǔn)(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变换·变幻[辨词] “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等。

“变幻”意为不规则地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等。

[运用] ①不管骗子手法如何变换,我们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会上当受骗。

②她风光背后的无奈以及变幻莫测的政治前途吸引着人们对她的关注。

2.举世瞩目·举世闻名[辨词] 二者都有“全世界都知道”的意思。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健全人格培养;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来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部剧作都是悲别,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剧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哈姆菜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品。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文学地位和特点。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理解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

3.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探究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的原因。

3.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理解其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剖析,理解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莎士比亚language 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和心理矛盾。

3. 采用欣赏教学法,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

2. 熟读节选文本,了解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探究其矛盾心理和悲剧命运的原因。

4.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言和独白,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人性的探讨。

六、教学拓展1. 与《哈姆莱特》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比较,如《奥赛罗》、《李尔王》等,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悲剧精神。

2. 分析《哈姆莱特》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其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产生的影响。

3. 邀请戏剧演员或导演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于《哈姆莱特》的解读和演绎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于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节选)》文本。

2. 参考书籍:有关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的评论、分析书籍。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升审美情趣: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4. 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3)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

3. 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哈姆莱特(节选)》的理解。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探讨其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七、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2)探讨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处理。

(2)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

八、教学方法1. 分析法: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揭示其内心矛盾。

2. 辩论法:组织学生就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展开辩论。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章节简介:本章主要讲解《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重点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3. 重点情节:哈姆莱特的复仇、奥菲莉亚的悲剧、克劳狄斯的阴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3. 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鉴赏法: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2. 讲解剧情:概述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关键情节。

3. 分析人物: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及其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4. 欣赏语言:选取经典台词,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6. 总结与拓展: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如何影响剧情发展,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主动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他学生可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知识点;(3)提高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2)学会欣赏和评价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合理的解读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理解并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提高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合理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2)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选取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鉴赏评价: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2024哈姆莱特说课稿范文

2024哈姆莱特说课稿范文

2024哈姆莱特说课稿范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对于这个题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说教材1、《哈姆雷特》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戏剧作品,学生在学习这部作品前,应该对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了解,以及对戏剧元素、人物角色等有初步的认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熟悉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戏剧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戏剧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互动、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导入法,角色扮演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表演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戏剧剧本、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内容和情节,同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作品的音频和视频。

四、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将播放一个与《哈姆雷特》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入戏剧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角色扮演我将分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表演,让他们亲身体验戏剧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3、集体阅读以小组形式进行集体阅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读戏剧文本,提出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剧情和主题。

4、讨论与分析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戏剧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5、表演展示在课堂的最后,我将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五、板书设计为了更好地呈现课堂内容,我准备了以下板书设计:《哈姆雷特》认知目标:了解情节、认识人物能力目标:分析剧本、提高表达情感目标:欣赏戏剧、培养审美通过以上准备和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可以在欣赏《哈姆雷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哈姆莱特》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哈姆莱特》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作品简介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哈姆雷特(节选)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 的奠基者之一。
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20岁后他来到伦 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 演员、导演、编剧。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 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 《麦克白》(口诀:哈喽李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 大欢喜》《无事生非》(口诀:众弟皆威) 戏剧创作最高成就《哈姆莱特》
创作背景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
01 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
义思想。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 写出了《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9部历史剧;包括四 大喜剧在内的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 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内的4大悲剧。
后期:传奇剧时期
《哈姆莱特》剧情梗概
教材第37页书下注解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编辑专员:《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文学地位等。

学生能够把握戏剧的基本特点,如对话、独白、场景等。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

通过表演、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品对人性的探讨,如复仇、疯狂、背叛等。

学生能够认识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白的韵律、象征手法等。

2.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等。

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如生与死、道德与伦理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填写人物关系表格。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全班讨论,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表演剧本片段。

学生进行辩论,如“哈姆莱特是否应该复仇”。

3.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布置作业,如分析某一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

评价学生对作品深层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节选)》。

5.2 影视资源:《哈姆莱特》电影、电视剧片段。

5.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评论、解读等。

5.4 其他资源:相关文学作品、戏剧表演技巧书籍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对《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认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课《哈姆莱特》说课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课《哈姆莱特》说课课件

教材与核心素养
学情观察:学生之于戏剧
1. 有所涉猎,但容易忽视思考 2. 喜爱表演,但难以走入情境 3. 有所体验,但最后收获缺失
浅与深
单元学习任务:
1 )阅读鉴赏这三部古今中外戏剧经典,掌握戏剧的要素与基本特 点,围绕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等鉴赏戏剧。
2 ) 梳理探究这三部古今中外戏剧经典,在梳理总结和比较研究的 过程中,理解悲剧冲突设置的方式,感受悲剧的价值意义。
一个切口抓重点 课前自读任务 两类赏析比差别 课堂核心任务 三个维度探明暗 任务达成途径 四处链接定落点 课堂知识获得
课前任务(一个切口): “ 小场次”划分
国王、王后 、罗森格兰 兹、吉尔登 斯吞
国王、王后 、奥菲利娅 、波洛涅斯
哈姆莱特 、奥菲利 娅
奥菲利娅 、波洛涅 斯、国王
国王等人打听 谋划利用奥菲 朝臣探听所得 利娅探听虚实
哈姆莱特与奥菲 国王等人偷听 利娅集中对话 后交换意见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并迅速捕捉分析重点。(梳理与提取)
核心任务(两类比较)
赏析对白 探究语言的明暗
赏析独白 探究内心的冲突
1. 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
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
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
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
知识链接 2 :
王子复仇仅他自己知晓,知道真相 但又不便明说,于是便出现了一些 奇怪的语言或者矛盾的逻辑。有些 语言他不能直接言明,但又饱含深 意。【潜台词】
知识链接 3 :
独白与对白,独白往往是人 物内心情感最真实的抒发。
知识链接 4 : 语言的动作性:所谓“动作性”就是指 人物的语言要有力地表现其欲望、意志 、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 言转化为外部动作,且具有一种推动剧 情向前发展的张力。

6《哈姆莱特》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6《哈姆莱特》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哈姆莱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哈姆莱特》。

我主要从课程理解、目标定位、活动设计、学理思考四个方面展开说课,敬请指正。

一、说课程理解(说教材1-2分钟)这篇课文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这一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编者将这段充满人生关怀和哲学思考的话剧节选编入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育人宏旨。

这一单元要引导学生在戏剧鉴赏中分析矛盾,分辨是非,坚守良知,心怀悲悯,。

在专题导语中,特别强调“把握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

《哈姆莱特》大致创作于1600一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

本篇课文节选了《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围绕《哈姆菜特》的讨论,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和他内心的矛盾冲突,特别还要注意本文作为一部戏剧的体裁特点,品味戏剧语言,体会戏剧冲突。

二、说学习目标(说教材1-2分钟)基于这样的课文位置、群文处境、文本特点,我认为可确立以下学习目标:(手写展示)1.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探测内心的矛盾冲突;3.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基于高一学生的学情是:在过去的学习中并不熟悉戏剧,因此戏剧鉴赏水平较低。

戏剧在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大都是人物的台词,在教学过程多采用朗读法,让学生们多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心理,集体讨论。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确定本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就是: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二、说活动设计(分钟)根据上面的教材定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等,我将从课前预学(基础)、课中互学和课后延学(深化)(手写展示)三个方面来组织本课的学习。

课前预学是基础,课后延学是深化,这两方面都是一堂完整的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④ 设计互动式板书,如学生上台标记或修改,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4. 例题四:剧本中,克劳狄斯是如何阴谋陷害哈姆莱特的?
答案:克劳狄斯通过利用雷欧提斯和奥菲莉亚的家族关系,策划了一场阴谋。他让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进行剑斗,计划在剑斗中暗中替换剑,使哈姆莱特手持毒剑与雷欧提斯对决,从而达到陷害哈姆莱特的目的。
5. 例题五:《哈姆莱特(节选)》中,哈姆莱特的犹豫和矛盾心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外,我还计划调整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其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讨论哈姆莱特的复仇心理时,我可以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哈姆莱特的复仇心理是否正义?”,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并充分参与其中。
九.板书设计
① 《哈姆莱特(节选)》剧情概要:哈姆莱特→父亲被杀→复仇→犹豫矛盾→剑斗→悲剧收场
针对上述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 在讲解哈姆莱特的犹豫和矛盾心理时,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同时,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哈姆莱特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其心理矛盾的成因。
2.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我计划增加一些辅助教学材料,如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作品中的象征例子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象征手法的内涵和作用。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堂分享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原因和影响。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剧本内容。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下册 第6课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重难点]一、阅读剧本,了解全剧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揣摩个性化诗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教学设想]一、课前预习,阅读全剧,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二、反复阅读,体会诗化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三、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二、情节介绍:《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第一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王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好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他俩被收买)等人对他展开监视和试探。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第三幕: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课《哈姆莱特》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第6课《哈姆莱特(节选)》。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健全人格培养;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来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

三部剧作都是悲别,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剧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
《哈姆菜特》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品。

大致创作于1600——1601年,故事原型取材于13世纪的历史著作《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

在莎上比亚笔下,这个古老的中世纪传说被转变为一部不朽的经典戏剧,与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时期”( 1600 ——1608 )创作的其他几部名作(《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一起,被看作是西方最伟大的悲剧作品。

与其他作品相比,《哈姆莱特》又显得格外复杂,费解甚至神秘。

艺术手法极为高妙,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值得深入品读发掘。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领略悲剧的艺术感染力,了解悲剧作品的基本特征。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