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第六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唐五代)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1966年10月18日,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 内发现了汉字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该卷轴共12纸,总长6。43米。有不少中国民 间习用的俗体字或异体字,特别是有4个武则 天称帝颁行并通用的制字,共出现8次。经卷 本身没有刊行年代和地点的记录。对此美国著 名印刷史专家富路特经研究得出结论: “这新发现的经卷仍然说明中国是最早开始发 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是从那里传播到四面 八方的,而佛教是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捶拓与石碑拓本
将洇湿的纸铺在石上,用软刷将纸刷匀, 经轻轻捶打使纸紧贴于石面,然后,用细 布包裹棉花而做成拓包,蘸上墨汁,在纸 面上轻轻拓刷,石上的字是凹进石面的, 所以有文字的部分受不着墨,把纸揭下来, 便成为一件黑底白字的复制品,
石刻捶拓工具 书《 唐 温唐 代 泉太 拓 铭宗 本 》
镂花模板、刺孔漏印及凸版印花
日本雕印百万《陀罗尼经咒》
天平宝字八年(764),日本称德天皇下令雕印百万《陀 罗尼经咒》,分藏在100万个高13厘米的小木塔中,再分 送十所大寺院保存。这项工程于宝龟元年(770)完成。 这在《续日本记》和《东大寺要录》中都有记载,而且 也有多件实物为证。大和省的法隆寺至今保藏着许多原 刻经咒及一些安放经咒的木塔。经咒为卷轴形式,字体 质朴,刻工粗糙,印刷物本身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日 本木宫泰彦、秃氏祐祥博士研究后认为,日本这次百万 塔陀罗尼的刊刻是依据中国传来的印刷技术实现的,秃 氏祐祥博士更进而指出是使用了754年东渡日本的中国鉴 真(688—763)大和尚及其一行人传授的技术
综观现存于世的早期印刷品,我们不难发 现,比印本佛像略晚的另一雕版印刷群体, 就是佛教密宗咒语印本,在公元8世纪形成 了一个出版高潮,其数量竟以数十百万计。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着..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2.改书为志..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2.书肆;杂陈群书的书铺..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4、初兴时期魏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着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着作郎陈寿着..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玉台新咏:梁徐陵编..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曹魏时期李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刘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着;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医学专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着、针灸甲乙经、刘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着..本草经集注:南朝陶弘景..尔雅注:东晋郭璞..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5、发展时期隋唐五代政府编纂机构: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史馆..史通:唐;刘知几撰..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通典:唐;杜佑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书籍装帧的变化:由卷轴形式过渡为册页形式..隋唐经历了经折装和旋风装..6、第六章壮大时期宋辽金元政府图书编纂机构:馆阁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秘书省..宋代;由于书页折叠和粘装方法的改进;册页装帧先后形成了蝴蝶装和包背装两种形式..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朝..版心向内;单口向外;印有文字的两页向内相对包背装:改良字蝴蝶装;版心向外P2267、兴盛时期明清明清两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清代还有起居注馆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百科;天工开物;宋应星;科技百科;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百科..二、名词解释1、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2、册页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的新的制度;史称“册页制度”..册页制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P16图3、类书: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4、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5、别集:中国古代对个人着作集的称呼..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6、永乐大典:明解缙编撰..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类书;现已散佚..编辑原则: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特色:详备无遗;不厌浩繁;以韵统字;以字系事;照章辑录;一字不易价值:1、保存了大量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雅俗兼收;开编辑史上敕撰书籍绝无仅有之例7、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清陈梦雷编撰..我国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编辑体例:1、三级编目汇编——典——部2、保存资料相当完整3、引文忠实于原着;不加修改;而且详住出处;标有征引的书名;篇名和作者;使用价值很高8、丛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图书编纂类型;它按照一定的意图;把若干种书籍汇辑在一起;冠以总名;所以亦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等..四库全书: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纪昀任总纂官..9、书棚本:陈起陈宅书籍铺刊书以唐人小集和时人诗集为主;版式划一;半叶10行;每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字画方板;迹近欧体;精丽工整;素为明清藏家宝爱;史称“书棚本”10、典志体:记载典章制度因袭沿革情况的专志..三、简答1、书籍制度的演变:自先秦以来;中国的书籍制度几经变迁;书写材料由竹木变为缣帛;继由缣帛转而用纸;装帧形式由简册而为卷轴;继由卷轴转为册页;出版方式由抄录而为雕版;继由雕版而用活字..2、甲骨卜辞:包含四个部分..1.叙事;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的名字..2.命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3.占辞;卜兆所显示的结果..4.验辞;占卜后应验的事实..3、构成图书的要素:1、用以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符号等2、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3、经过选择、整理等一系列编辑活动;形成的特定文体模式的信息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如把文字符号转移到载体之上的复制技术5、装帧形式4、什么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P70编年体:以年月日为次第记录史事;无论中外、远近;条理清晰不重复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辅之以事件;比较全面地叙述一个人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以及事件的全貌;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环连而成;体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视历史为整体..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选择历史上重大事件加以组合;以事件先后为顺序进行叙述国别体:以纪言为主兼以记事;采用以国别为纲的体例编辑成书5、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2.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3.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6、汉重要的编校活动熹平石经:熹平六经的校订工作结束后;蔡邕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后世称为“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订;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7、古文经今文经之争:古文经指传自先秦六国的六艺经传百家之书;用古文即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今文经指汉朝时用隶书将儒家的经典文本和解释文本记录下来所成的书..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对经文解说的不同..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1、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春秋、论语等2、2、民间发现孟子、左传等8、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欧阳询打破了皇览以来类书以取事类故实为主的方式;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按目编次;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初学记徐坚帮助皇子们读书、揣摩范文;每一个类目分叙事、事対、诗文三个项目白氏六帖事类集白居易北堂书钞虞世南、隋朝..详细内容P1619、修史制度的确立:1.隋;史书私修向官修过渡..2.完善注记制度日历、时政记、实录、国史..3.史书体裁的创新和多样典志体、会要体、史评体10、杜佑的编辑思想:1.编辑为政治服务;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为广大人士提供一本入仕教科书..3.科学求实的态度..4.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坚持进化与发展观念..11、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综合类类书;“类书之冠”;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太平广记——文言小说故事类类书;取材自道藏、佛藏以及汉以来的野史、笔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共收录作品19102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体例上仿承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等类目;还收录了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三十八类册府元龟——专门性类书;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自上古至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仿照汉书;为每一部、类作序;引用文献不注明出处1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创新编辑方法:1.编纂体例严谨周详..2.编纂方法:编制丛目;即将全书涵盖时空范围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按年代顺序列出详细的标题;组织长编;即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一一按照丛目排比起来;统摄全稿;以长篇为基础;删繁去重;考异甄别;润色熔裁;最后由司马光笔削成编..3.编纂枝属辅助之作;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13、明代;毛晋;汲古阁刻书..出版特点:1.有选题计划;规模宏伟..2.以质取胜校雠精良;印刷精美..3.重视图书收藏..4.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四、论述1、图书分类法的演变:1.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开创的图书六分法体系;是根据当时图书产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所谓“因书以设类”..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2.西晋太康年间;秘书监荀勖跟据秘书郎郑默所撰的中经编成新的目录中经新簿;革新了刘向的六分法;建立起以甲、乙、丙、丁天干符号表类的四部分类体系;丙部主要着录汉魏以来盛行的历史类着作..3.东晋着作郎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重分四部;将乙丙两部着录内容兑换;使历史着作升入乙部..4.唐太宗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徵等主持编修隋书·经集志;沿袭四分法;并分别重新命名为经、史、子、集来代替甲乙丙丁的叙次..5.四部分类法发展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完备定型..2、历代政府的编纂出版机构:P20一、秘书监始于东汉;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是着述之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自梁朝开始;秘书监官署易名秘书省二、史馆起源于东汉;确立于唐代唐初;史馆因隋制归属秘书省着作局宋初沿袭唐制;设史馆;与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担任修纂实录国史之责元代;以翰林国史院承担纂修国史之任;明承元制;史馆隶属翰林院..三、国子监又称“国学”、“太学”;西汉武帝设太学;隋炀帝即位后改名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发行机构四、文馆是封建帝王网罗文士以备顾问的处所;校理书籍;撰着史书;兼训门生;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的崇文馆;南朝宋、齐的总明馆;箫梁的士林馆;北齐的文林馆;唐代的弘文馆汉代: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东汉藏书校书之所: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魏晋:秘书监;设秘书郎、着作郎隋唐: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宋辽金元: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崇文院明清:翰林院、起居注馆3、孔子: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编辑家..他“编订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1、他的编辑意图:一是通过文字加工传达自己的政见和思想观念;二是为了教学;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2、编辑思想和原则有:去除重复;述而不作;;排斥虚妄;无征不信;多闻阙疑..3、编辑方法:上述;分门别类;正名立体;发凡起例;分类排序;志道于文字载体;力求其传播久远;系统编述古籍4、编辑六经的贡献:打破了文化知识为贵族所垄断的局面;首创书籍的多种体裁诗、书、礼等;使中国史学脱离神化;有效的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4、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具体方法:1.组织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序进行..2.广集众本;编定篇章..3.校雠全文;厘定文字..4.撰写叙录..包括定本篇目、校订、添加作者资料和背景、全书的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将典籍进行系统编目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辑略历史意义: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图书整理工作;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图书解题形式..别录:刘向..古代目录学开山之作;但不是真正的目录书..七略:刘歆..根据七分法;中国首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5、宋图书出版事业:官刻:中央官刻——国子监刻书;地方官刻——公使库刻书..坊刻:应民众需求而动;与社会潮流共舞..家刻:弘扬文化;扬名于世..北宋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蜀地..监本的重要意义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1、国子监所刻;大多是经史类重要典籍;与宣扬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政策直接相关;所以倍受帝王的重视..2、监本从校勘开始;就由馆阁学有专精的一流学者在文字上层层把关吗;初校、复校后送馆阁主官把关..3、书法名家手写上版;使阅览者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坊刻的中心:继唐五代的蜀地后;又出现了浙江、福建刻书中心临安陈宅书籍铺建安余氏勤有堂坊刻的特点及评价:内容特点:1、科举应试之书2、日常参考书;包括农书图书经营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 2、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3、广泛联系;打开销路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缺点:校勘水平较低;偷工减料纸墨低劣评价:总体功大于过;从保护文化典籍、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等方面分析陈起编辑业务特点:1.重视时人作品的出版..2.与作家保持友好的关系..3.选稿标准:宁缺毋滥..私刻的特点:1、选择优秀的底本;以保证刻书的质量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板印书。
中国古代编辑综述
中国古代编辑综述作者:刘朔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2期刘朔(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
古代编辑在编书、态度严谨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选题的狭隘性等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我们宜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为读者和社会提供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的作品,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中国古代编辑特征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7-01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丰富的古典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的古籍中,凝聚着编辑的劳动,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这些已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财富。
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
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对于我们从事的现代编辑事业和出版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 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编”和“辑”最初是意义毫无关联的两个单音节词。
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编”字,从甲骨文“编”字的原始形态来看,左边是编连物参差不齐的龟册形象,右边是代表物品性质的符号“系”,是一个会意字,指的是串联龟册的丝绳。
古文中“编”与“缏”可以通假。
几股丝绞在一起称“辫”,几根辫绞在一起称“缏”,可见最初用以编连龟册的是丝辫绞成的绳索。
西周后期简册取代了龟册,“编”字也指编连简册的绳索,不过简册的编绳已不仅限于丝绳。
后来词义出现了引申和发展,“上纪唐虞之际,不至秦缪,编次其事”。
“编次”便是按次序编排的意思,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
编辑出版史 名词解释
编辑出版史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
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成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沙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
)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
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
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
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
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出版编辑概论
出版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三要素的含义
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是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复制: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 的物件的过程。
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1、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信息资源:
物质资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
1、人才资源的特点
2、信息资源的特点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6页)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注意社会发展 2、整合已有信息 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1、深度 2、调查研究 3、创新 4、把握能力 5、利用的质量
(一) 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时间节点:
体制改革6点任务
1、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2、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
3、推进联合重组 4、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 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6、扩大对外交流
(二)出版业发展的要任务
1、发展 纸介质媒体出版 2、发展数字出版 3、发展动漫、游戏
4、发展印刷复制
(二)国外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1、英国
2、日本
3、韩国
4、法国
5、北美(美国与加拿大)
编辑的人文精神教本/格罗斯主编:《编辑人的世界》编辑界的 旗帜:铂金斯
第三章
考试要点 1、 掌
编辑和编辑学
握
编辑的概念 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工作的特点
2、 熟练掌握 3、熟练掌握
出版学概论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出版 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出 版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
3.专门的方法
交叉移植方法:移植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方法作为出版学的 研究工具。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 信息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应用于出版学研究。
2.对出版学科研究体系和内容的构想
(1)出版学科的研究体系 微观出版学(支撑学科)
↑ 出版学(主干学科)
↓ 宏观出版学(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2)出版学科的研究内容 出版工作的一般规律;出版物编辑、印刷、发行三
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出版经营管理体制;出版行为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著作权理论;出版队伍建设;出版 史和出版的国际交流
中列有《出版事业志·出版学研究概况》最早采用“出版学”。 • 1949年3月自由出版社李次民《编辑学》为最早——主要是从新
闻并兼顾杂志的角度来研究编辑学的。 • 1950~1960年,时代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
翻译出版了苏联的《出版社的任务》、《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 质量》、《书籍出版事业的组织和经营》等实际中出版专业图 书。 •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研究和出版工作一起被迫停止。 • 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提出创立出版学及其各 分支学科任务,出版学研究进入全面开展的阶段。 • 1980年,陈仲雍发表《科学的编辑和编辑的科学》一文,提出 要建立普通编辑学、各科编辑学、现代化编辑学、编辑过程学、 编辑工作管理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要研究图书编辑学以 及其分支学科。
第一节 出版与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
2018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精选真题(中级)
2018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精选真题(中级)(总分:134.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16.00)1.编辑的写作能力包括()。
(分数:1.00)A.组织作者进行创作的能力B.与作者共同创作的能力C.协助作者编制学术著作索引的能力D.撰写书刊评论的能力(正确答案)解析:[解析]编辑不能代替作者写作,但写作能力同样也是编辑的基本功。
这不但因为编辑业务中有许多写作要求(如书刊辅文、书刊评论、审读报告、选题报告等的撰写),更重要的是,编辑写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他在作者面前发言权的大小,在编辑加工整理中水平发挥的高低。
2.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分数:1.00)A.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B.编辑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编辑人员的兴趣爱好(正确答案)D.编辑活动与发行的关系解析:3.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在()时期就已经有纸。
(分数:1.00)A.秦代B.西汉(正确答案)C.东汉D.西晋解析:4.关于套版印刷,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1.00)A.套版印刷由涂版印刷发展而来B.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C.套版印刷术在宋代已经广泛应用(正确答案)D.饾版是较为复杂的套版印刷解析:5. 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最终定格为统一的()形式。
(分数:1.00)A.包背装B.线装(正确答案)C.蝴蝶装D.卷轴装解析:[解析]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后,从当初的卷轴装,到经折装,到旋风装,到蝴蝶装,到包背装,经过干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定格为统一的线装形式。
6.出版行政管理所依据的法律规范,首先是()。
(分数:1.00)A.宪法(正确答案)B.民法C.刑法D.著作权法解析:7.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因违反出版法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分数:1.00)A.3年内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B.3年内不得申请续展出版专业职业资格C.5年内不得申请责任编辑注册D.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并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正确答案)解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因违反出版法规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注销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并不得申请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4.民国初期的报纸发展
• 武昌起义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繁荣景象,半年内报纸增至 500家,总销量达4200万份,被称之为“报业的黄金时 代”。当时无论是政论性报纸还是商业性报纸都有所发展。 直到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对新闻舆论进行严 格控制和专制统治,报馆纷纷被查封,报人也受到残酷迫 害,这段历史被称为“癸丑报灾”。 • 直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禁锢言论,大多数报纸 和报人成为军阀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在这一时 期,也出现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 白水、胡政之和张季鸾等,同时报纸的结构有了变化,产 生了副刊,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 活林》都是当时著名的副刊。
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历程
古代报纸的发展
中国古代报纸称为“邸报”,也可以称 为“邸抄”、“报”、“状”、“朝 报”、“邸吏状”等,这些名字并非某 一张报纸的名称,而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统称。
• 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早出现于唐朝。唐 代大中进士孙樵曾在《经纬集》中著有一 篇名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叙述 了孙樵曾“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 日条事,不立首末”,且内容以记载和报 道皇帝和官僚活动、朝廷政事为主。孙樵 后将这些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 较,发现“条条可复”,报道内容有根有 据,因此他把这些内容称为“开元杂报”。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维新派最早报刊中外纪闻1895年11月康有为黄遵宪和陈立三等在上海创办强学报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刊时务报1896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澳门创办知新报1897年严复等在上海创办国闻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但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改良派报纸几乎全部被封或停刊
2.维新运动时期的报纸发展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
• 集贤院分设在西京长安光顺门外和东都洛 阳明福门外,此外尚有诸多分院,是唐代 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 机构,因此建制齐备。院中设学士4人, 执掌刊辑古今典籍,并奉旨负责访求天下 遗书和被忽视的贤才能吏。
• 凡有贤士良策有利于治世,文士著述有益 于风教者,都要负责“较其才艺,考其学 术”,一一调查清楚,以上奏朝廷天子。 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则为常务。学 士4人与直学士10人、侍讲学士4人合称 “十八学士”,玄宗曾仿太宗凌烟阁十八 学士图故事,画“开元十八学士图”,悬 置东都上阳宫含象亭。
• 集贤院初以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1 人为副知院事,并置判院1人、押院中使1 人。后来,唐玄宗要选名儒硕学进讲侍读, 解说应答史籍疑义。于是,在集贤院置侍 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 校理官、留院官、职检讨官等职官;招募 擅长书写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中专职 御书检讨8人,知书官8人,书直、写御书 手90人,画直6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 人,拓书6人,典书4人。
• 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这一时期发生了 许多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印刷术于唐初 发明,至五代,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刊 行儒家经典,使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 入了崭新的阶段。其次,科举制度的确 立、唐诗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 社会传播和贸易活动。再次,史馆修史 和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强化了统治者 对书籍编纂活动的控制。
• 隋文帝在诏禁谶纬之书后仅3个月,又 下诏禁止私撰国史。
• 唐代发生在文化领域的禁书活动不多, 惟太宗贞观年间禁毁过一部仅有14页的 图谶类小册子《三皇经》。
• 不难看出,《唐律》关于禁书的条款, 重在严惩当代造妖术、妖言和传播以 惑众者,对于古代早明文禁止过的天 文、图书、谶书、兵书之类,只是对 违法私藏者处以2年的处罚。唐朝政府 对于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秩序的态度是 坚决的,控制图书编辑和传播活动的 措施也是严厉的。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肁—,名词解释衿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膆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薄3 语录体: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自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蒂4 字书:解释汉字形体为主,兼及音义的书。
薁5 槐市:汉长安市场名。
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经传书记等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来被借腿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蚄6 书肆:由民间书贩组成,以牟取利润为目的的书籍销售市场。
既卖儒家经典,又买诸子各家的书籍,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览,招买读者,有利于贫困知识分子买求知自学的需要,客观上还存在着当时还未存在的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袃7 佣书: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
聿8 类书:根据一定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羈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螄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芄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螀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螆1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
袄14 编年体:我国最早编历史的方法。
蒀1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相同材料聚在一起。
膈16 语录体汇编:以问答为内容,以篇为单位。
蒅二:可能是填空袄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正书(楷书)袁六分法来源于(汉)刘向刘欣《七略》。
六艺略、诸羀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编辑出版学课程
编辑出版学课程
编辑出版学是一个涉及到出版过程的学科,包括出版、编辑、设计和营销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时代,出版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编辑出版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编辑出版学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出版的概念与发展史
编辑出版学的第一个模块是关于出版的概念与发展史。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出版业的基本概念、出版业的历史与发展、出版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
二、编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编辑是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编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如何选择出版内容,如何编写稿件,如何处理稿件中的错误和漏洞等。
三、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设计是出版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如何设计书籍封面、封底、版式、排版等。
四、出版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出版后需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手段来推广和销售,这个环节则需要了解出版营销的策略与方法。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制定营销计划、如何推广产品、如何进行市场调研等。
五、电子出版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出版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电子出版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包括如何进行数字化出版、电子书的制作与传播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出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入了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及文化背景,为今后从事编辑出版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什么是竹木简牍?竹木简牍应用于书写的时间?其在内容、形式上有何特点?竹木简牍: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
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
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
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书籍。
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
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2)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3)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
杀青:“杀青”一词来源先秦时代,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
后来人们将写定的书稿也称为“杀青”。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简牍制度: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从上古到造纸术发明前是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致分为:刮削整治、编简成册、长度内容、书写字体、收卷。
两汉政府建立了哪些图书编撰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及秘书监等。
试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编辑出版史——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甲骨文:人们较早的书写材料是龟甲兽骨,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为甲骨文,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商殷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书文字。
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主要资料,甲骨文对于研究商代历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考古学,古文献整理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商代后期许多军国大事,当时的疆域,民族关系,农业生产,畜牧等方面的成就。
在校订古文献考证历史上也有不小的作用。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
2利簋(gui):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
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生活各方面记在许多重大事件,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发现了一批青铜器中有意见记载武王克商的利簋,腹内有明文4行32字,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明确记载了武王讨伐牧野战争的准确日期是甲子日。
与《周书》和《尚书》相符合。
其后七日赏利,说明战争结束很快,史学家据此推算出牧野之战结束时间是周武王十三年二月五日。
3石鼓文:我国现存在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的石鼓文,唐代初期在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十个形状似鼓的刻石。
每个鼓四周都有文,字体在金文和小篆之间,属于籀文目前仅存三百余字现存宋代拓本还保存465字。
原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
这十个石鼓是我国在地面上保存时间最长的文物。
4侯马盟书:1965年冬天,在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以朱色或者墨色写在玉或石片上连同碎片计算在内共五千余片,形态规整,呈深灰色。
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在公元前495年立盟人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
侯马盟书反映了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5温县盟书:1979——1982年,在河南省温县武德镇乡西张计村出土盟辞石片的原“沁阳盟书”遗址, 曾再次发现大批盟辞总数约在万片以上绝大部分为石圭,少数为石简。
第一章绪论..
第⼀章绪论..第⼀章绪论第⼀节关于编辑出版的基本概念⼀、编辑1、编:汉代许慎《说⽂解字》:“次简也。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编,谓联次简牍也。
”2、辑:战国时代《韩⾮⼦·说林下》:“甲辑⽽兵聚。
”汉代班固的《汉书·艺⽂志》:“夫⼦既卒,门⼈相与辑⽽论纂,故谓之《论语》。
”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辑与集同。
”————收集、聚集3、编辑:⼆字联⽤起于《南史·刘苞传》:“……,⼿⾃编辑,筐筪盈满。
”《唐⼤诏令集》:“……四海务殷,虑编辑之多缺。
”《唐颜真卿⼲禄字书序》:“……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
”4、定义:《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
”《中国⼤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使⽤物质⽂明设施和⼿段,从事组织、采集、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献资料等项⽬⼯作,使之传播展⽰于社会公众者。
”5、注意⼏点:职业;学科;学术。
⼆、出版1、名词来源:19世纪下半叶从⽇⽂中引进⽽来。
胡国祥《“出版”概念考辨》武⼤学报2008(传教⼠与近代出版研究1807-1911)年3期。
2、“版”字概念:古代中国有:版、刻版、镂版、开版、印版、雕版等说法。
但没有出版之说。
如《管⼦·宙合》:“修业不息版,版,牍也。
”《论衡·量知篇》:“断⽊为槧,析之为版,⼒加刮削,乃成奏牍。
”《说⽂》⽆板字,版是原字,版-板互通。
3、出版定义:《中国⼤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通过⼀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化、信息和进⾏思想交流的⼀种社会活动”。
4、注意两点:⼴义上出版很早:〈逸周书〉:“铭之⾦版。
”《黄帝内经素问》:“著之⽟版。
”《墨⼦》:“镂之⾦⽯,书之⽵帛。
”没有图书以前就有出版活动。
狭义上出版应在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发明才开始。
三、图书“图书”⼀词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咸阳时,“何独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参考选题(编辑出版教研室)一、理论实践类1.从学科定位看某期刊的经营特色2.区域文化状态中的某某期刊3.全国教育发展背景下的某一教育期刊分析4.区域经济背景下某一地方性期刊的研究5.某一期刊栏目发展变化研究6.某一报纸在特定时期内的策划研究7.某一区域内几家报纸副刊特色对比研究8.某一报纸特定版面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研究9.新闻线索与报纸版面编辑策划10.对某一出版社特定选题研究11.特定区域内文化资源与编辑出版活动研究12.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地域特色研究13.报纸广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6.某一类期刊广告经营的现状与前景分析17.记者在采访策划中的角色定位与转换18.某一期刊读者构成现状及发展研究19.某一期刊的定位与市场关系研究20.某一报纸的定位与市场关系研究21.编辑的文化使命与经营活动研究22.广西某一期刊发展轨迹研究23.广西出版产业某一部分的现状与发展分析24.某一报纸特定版面研究25.都市类报纸文化品位研究26.受众心理变化与选题开发27.期刊社会效应与广告源对应研究28.以出版产业眼光审视某一期刊29.现代读者阅读心理趋向研究30.读者群体形成规律研究31.“编辑”定义新说32.“校对”概念的历史演变33.古今中外对“图书”一词的界定34.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创新意识(或其他意识)35.中国古代的政府刻书业36.中国古代的民间刻书业37.中国古书分类考略38.浅议中国古代的图书发行(或贸易、广告、版权等)39.近代出版社的竞争意识(或其他意识)40.浅论某编辑家(如孔子、刘向父子、鲁迅、巴金等)的编辑思想(艺术)41.网络出版和电子出版对传统的出版形式的挑战和影响42.广西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43.《南国早报》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危机44.从一畅销书或看的策划、营销,探讨其中的经验和规律。
45.行业报如何强化新闻性,增加信息量46.地市党报面临的困境和挑战47.出版社如何应对目前的改制和转轨48.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增强法律意识49.华文报道在中、越、老、泰、柬、缅语跨国文化区的地位50.东南亚华文报刊与东南亚社会文化51.东南亚华文报刊与中国报刊之比较52.大众传媒与民族产业的融合——民族题材报道的传播取向53.从某报(《南国早报》)看都市报的主流化趋势54.现代传播方式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55.报纸杂志化——从《南方周末》谈起56.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57.从《新京报》看当下新闻的“同质竞争”58.论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与影响59.论网络媒体中受众的角色变化60.论网络媒体与大众文化61.论网络媒体与文化价值观61.论网络媒体的教育潜力62.论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63.论网络媒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6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65.论网络新闻编辑的手段66.论网络新闻深度报道67.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68.试论我国加入WTO 后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9.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
作者:璞石, PU Sh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南长沙,410081
刊名: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Bimonthly)
年,卷(期):2000,24(2)
1.朗道隆书籍编辑学概论 1996
2.肖东发中国编辑出版史 1996
3.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 1991
1.王伊洛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的历史渊源初探[期刊论文]-新闻界2004(6)
2.曹之.郭伟玲.Cao Zhi.Guo Weiling古代出版史研究的新收获——章宏伟著《故宫问学》读后[期刊论文]-出版科学2010,18(1)
3.焦贵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的伟大旅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荐读[期刊论文]-大学出版2009(2)
4.王春光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看出版改制[期刊论文]-编辑之友2008(1)
5.田建平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tdxshkxxb2000020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