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地貌学大纲

地貌学大纲

“地貌学”习题第一章 绪论1、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按内部结构的不同,自然界中的地貌体可分成哪几种类型?3、经过近100多年的发展,地貌学形成了哪些分支学科?4、浅谈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坡地地貌1、什么是风化作用?解释导致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及机制?2、什么是化学风化?引起化学风化的化学过程主要有哪些?3、什么是崩塌?哪些条件易于引发崩塌?4、下图显示三个不同的边坡地质地貌结构,请分析哪一个边坡最稳定,哪个最不稳定?为什么?(归纳不同稳定程度的边坡与其内部软弱面产状的关系)5、崩塌发生后地表产生哪些地貌现象?如何根据这些现象分析边坡的稳定性?6、什么是滑坡?滑坡发生的条件有哪些?7、分析滑坡发生的力学原理?8、在实践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工程措施防止或防治崩塌和滑坡发生的?9、请解释斜坡上土屑蠕动发生的机制?ACB第三章 河流地貌1、天然河流水动力具有什么特点?2、名词解释:河床、河床纵剖面、侵蚀基准面、浅滩、深槽、岩槛、壶穴、河流阶地、河流裂点、河流袭夺。

3、弯曲型河床是如何发育演化的?4、分叉型河床是如何产生的?5、河漫滩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河漫滩的沉积结构具有二元特点?6、导致河流下切、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7、根据内部结构的差异,阶地分为哪几种类型(并分别绘出各类阶地的横剖面图)?8、一断层横向穿过一河流。

由于断层过去间歇性的活动,导致该河段断层上下游同级河流阶地的高差发生变化。

下列两图是根据野外实测数据所绘制的被断层影响的河流阶地纵剖面。

试分析两图中的断层自T 4阶地形成以断层F来发生过几次活动、每次活动的幅度和发生的时间? 9、河流袭夺发生后,在地貌和沉积上会有哪些现象产生? 10、河口地区是如何分段的,河口地区的水动力特点怎样? 1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 12、河流的侵蚀、搬运作用以及沉积作用各有什么规律?河流沉积物(冲积物)具有什么特点?13、在一河流下游段,河床两侧有广阔肥沃的农田。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doc

《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415课程名称:地貌学Geomorphology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普通物理等基础课总学时:32 ;授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貌学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是在学习了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将着重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一一地质构造和岩石、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营力作用及人类活动、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时间因素、主要的典型地貌特征作详细介绍。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掌握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地貌既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对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貌形态进行分析、鉴别和从中提取自然地理信息的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内容共九章,各章及实验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如下:1.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树立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了解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了解地貌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地貌学发展简史。

重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地貌学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难点: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

2.地貌与构造(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全球构造地貌;理解大地构造地貌;掌握水平岩层构造地貌、褶皱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等。

重点:各种构造地貌的特征与识别标志。

难点:各种构造地貌现象的分析;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3.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块体运动的力学机制,理解风化作用、风化壳及主要岩石的风化地形特征及层次性;掌握崩塌、滑坡、蠕动等坡地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的基本特征。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

地貌学》教案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5104课程名称:地貌学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实验总学时:12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2.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地质大《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大《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编写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修完《普通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球在第四纪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方法,为今后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4学时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地形的形态、发展与成因及命名;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分类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 1学时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壳的类型;残积物的特点;古土壤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学时定义与分类;地形与堆积物及发展演化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表流、洪流、河流地貌及冲积物;河流阶地;水系与河流类型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岩溶及其发育条件;岩溶堆积物;岩溶地形的研究第六章海滨、湖沼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第七章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2学时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冰缘、冻土地形与堆积物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堆积物 2学时风沙作用与地貌;风积物;荒漠类型;黄土及地貌第九章构造地形、火山地形与堆积物 2学时第十章第四纪生物界及其地层意义 4学时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无脊椎动物群;植物群;古人类与古文化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与第四纪年代学 2学时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地层学意义;相对年龄测定法;第四纪年代学第十二章第四纪地层 6学时第四纪地应划分与前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十三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与制图 2学时三、基本要求1、掌握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的基本研究方法;2、掌握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地质演化;3、了解第四纪生物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

四、大纲说明本课程的重点在第四、五、六、八、十二章的基本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本应配合的适当的实践教学,但因学时少,故在教学中将实践内容适当的柔合在一起进行讲授。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实验学时:开课学期:实验室:学分:独立设课:是一、学时分配及类型《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核心课程,该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实验课学时为14,实验项目数7个。

本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另外,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常见矿物、岩石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各类矿物、岩石进行准确鉴定,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日后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项目学时及类型(2)实验类型:A.演示型,B验证型,C.综合型,D.设计型,E.研究型。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目的要求:熟悉矿物的形态及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属于的含义,并明确其基本概念;掌握用肉眼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矿物形态及其物理性质观察鉴定的技能;面对实物仔细进行观察,掌握各种物理性质典型标本的特征;爱护标本,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锤击标本或任意在标本上盐酸。

主要内容:单个晶体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典型矿物物理性的观察、验证。

主要仪器:放大镜、条痕板、小道、硬度计、小锤。

教学方式:讲练结合、独立操作。

实验项目二: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目的要求:熟悉硅酸盐矿物结晶构造特点与构造类型;从硅酸盐矿物的内部构造与外部性状的相互联系上掌握硅酸盐造岩矿物(如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石英和橄榄石等)的鉴定特征;熟练掌握矿物物理性质的鉴定技能,准确地鉴定出未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学会查鉴定矿物顺序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准确地鉴定出矿物名称。

主要内容: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鉴定和未知矿物的鉴定。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发育、地理过程和地表特征的学科。

以下是一个地貌学教程的大致内容,涵盖了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和关键理论等方面:
第一部分:地貌学概述
1.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地貌分类
1.静态地貌和动态地貌的区别
2.依地貌形成过程分类: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等
3.依地貌形态分类:高原、山地、平原、盆地、河流等
第三部分:地貌发育过程
1.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水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冰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4.海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第四部分:地貌变化和演化
1.地貌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2.地貌演化的过程:侵蚀、沉积、抬升、沉降等
3.地貌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部分:地貌学理论
1.断层与地貌发育关系
2.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联
3.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
4.海平面变化和海洋地貌的关系
第六部分:地貌地图和遥感应用
1.地貌地图的绘制和解读
2.遥感技术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第七部分:实地实践与案例分析
1.地貌学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方法
2.典型地貌案例分析:例如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等第八部分:未来发展和挑战
1.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与地貌变化的关系
3.地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3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Geolog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0学分: 5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地貌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入门基础课。

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及山地灾害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沙及黄土地貌、海岸与陆架地貌、构造地貌和地貌演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地质地貌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质地貌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冰期、黄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河流、岩溶、泥石流、荒漠化研究成果卓有实效,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为灾害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地质地貌课程将积极反映上述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研究的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卫星、计算机、遥感和电子显微镜、年代学等技术的应用,其研究领域已从地球表层向深部、从大陆向海洋、从地球向地外空间物质扩展,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外动力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圈和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貌灾害以及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地貌学课堂教案》

《地貌学课堂教案》

《地貌学课堂教案》第一章:地貌学概述1.1 地貌学的定义1.2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2.1 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2 地貌形成的作用力2.3 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类型第三章:现代地貌过程3.1 河流地貌过程3.2 风力地貌过程3.3 冰川地貌过程3.4 海岸地貌过程第四章:地貌分类和地貌区划4.1 地貌分类的原则和方法4.2 常见的地貌类型4.3 地貌区划的意义和原则4.4 地貌区划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地貌与人类活动5.1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2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5.3 地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六章:河流地貌6.1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6.2 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6.3 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6.4 河流地貌的分布与特征第七章:风力地貌7.1 风力地貌的形成原理7.2 风蚀与风积作用7.3 常见的风力地貌类型7.4 风力地貌的分布与特征第八章:冰川地貌8.1 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8.2 冰川侵蚀与沉积作用8.3 常见的冰川地貌类型8.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征第九章:海岸地貌9.1 海岸地貌的形成原理9.2 海岸侵蚀与沉积作用9.3 常见的海岸地貌类型9.4 海岸地貌的分布与特征第十章:地貌学的应用10.1 地貌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10.2 地貌学在环境评估中的应用10.3 地貌学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0.4 地貌学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貌学概述:重点关注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地貌类型、地貌形成的作用力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二、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重点关注地貌形成的作用力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地貌形成的作用力包括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如地壳运动、侵蚀、沉积、风化等。

地貌形成的过程包括侵蚀、搬运、沉积等环节,这些环节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类型。

三、现代地貌过程:重点关注各种现代地貌过程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及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

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

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

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及安排。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及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

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及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及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及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现代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2140课程名称:现代地貌学英文名称:Modern Geomorphology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时/学分:32/2 (其中实验学时:6)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选修课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选用教材:王锡魁,王德现代地貌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1.杨景春地貌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王飞燕,王富葆,王雪瑜.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谢宇平.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4.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Richard J.Chorley.Geomorphology. Methuen & Co. Ltd, 1984一、课程简介现代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貌的形态特点、成因、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现代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该课程实行汉一英双语教学,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点讲授构造地貌、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滨地貌的类型和形态特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地貌的物质组成,灾害性地貌过程及其危害,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利用立体镜进行三维地貌特征观察,并能运用现代地貌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Modern geomorphology is a course which deals 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sis,texture, spac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forms.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e course are landforms. This is a double-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equipment such as multimedia,this course teachs mainly the typ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mechanism, texture, disastrous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 and damages, spac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tectonic landforms.slope landforms.fluvial landforms.karst landforms.glacial landforms.eolian and loess landforms and coast landforms. Through theoretic and experimental learning,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theory and method of modern geomorphology, meanwhile can use stereoscope to observe landform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resolve problems in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s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modern geomorphology.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现代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理论学时:51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一、说明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

2.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3. 课程教学改革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

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二、本文(一)课程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学时:2学时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二)岩性和地质构造(三)内外力作用时间(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三)地貌学的现状四、地貌学的实践意义(一)农业生产方面(二)工程建设方面(三)矿产普查方面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思考题: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地貌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3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Geolog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90学分: 5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球概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地貌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入门基础课。

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及山地灾害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沙及黄土地貌、海岸与陆架地貌、构造地貌和地貌演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地质地貌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质地貌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冰期、黄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河流、岩溶、泥石流、荒漠化研究成果卓有实效,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人为灾害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地质地貌课程将积极反映上述成果,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研究的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卫星、计算机、遥感和电子显微镜、年代学等技术的应用,其研究领域已从地球表层向深部、从大陆向海洋、从地球向地外空间物质扩展,显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外动力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深入了解地质地貌圈和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貌灾害以及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课堂讲授和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

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

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

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

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

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六)学时分配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1)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学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地貌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4)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方法,室内研究方法。

(5)地貌学的学说主要有:W.Davis学说、W.Penek学说、C丄.King学说等。

教学内容:§ 1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1地貌学定义1.定义:2.概述3.地貌与地形的差异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3.地貌的发展4.分布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2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2.1地貌的构成1.要素2.地貌的基本形态2.2形态描述与测量1.面积2.高度与深度3.垂直切割深度4.地面坡度5.水平的切割密度2.3地貌年龄1.地貌年龄2.确定地貌年龄的方法§3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1野外研究方法1.地貌的形态研究2.组成物质研究3.形成条件研究4.地貌过程研究5.地貌成因分析3.2室内研究1.地形图分析2.遥感分析3.沉积物分析4.模拟研究5.年代分析§4地貌学的发展简史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1.W.Davis 学说2.W Pe nek 学说3.CL.King 学说4.20世纪50-60年代部门地貌学的发展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中国地文期学说考核要求:(1)掌握地貌学的含义及形成地貌的两个原因。

(2)熟悉地貌的构成要素。

(3)了解地貌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构造地貌教学要点(1)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地壳均衡的含义。

(2)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岩石圈与软流圈。

(3)大地构造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和大陆巨地貌。

(4)地质构造地貌的分类和具体类型: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单斜岩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教学内容:§ 1大陆与海洋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1.陆壳与洋壳2.地壳均衡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1.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岩石圈与软流圈 板块边界和板块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速度与全球板块构造2.1海洋巨地貌1. 大洋中脊2.大洋盆地2.2大陆边缘巨地貌1. 沟、弧、盆地貌2. 安第斯山边缘3. 稳定大陆边缘2.3大陆巨地貌1. 构造山系2. 大陆裂谷3. 构造高原与盆地、平原4.构造运动的速率§ 3地质构造地貌3.1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1. 构造高原与构造平原2. 方山与桌状台地3. 塔状地形4. 构造阶地(假阶地)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1. 单面山和猪背脊2.单斜地层地区的水系形式3.3褶曲构造地貌 3.4断层构造地貌1. 断层垂直错动形成的构造地貌2. 断层水平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1. 岩浆侵入形成的构造地貌2.岩浆喷发形成的构造地貌考核要求:(1) 掌握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掌握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地貌。

(2) 理解地壳均衡、岩石圈与软流圈的概念; (3) 了解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2. 3.§ 2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章风化作用教学要点:(1)风化和风化作用的含义。

(2)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风化作用的阶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地质等。

(5)残积物、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的类型1.1物理风化1.御荷剥离作用2.热力风化作用3.冻融风化(冰劈作用)4.盐风化作用1.2化学风化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化作用5.氧化作用1.3生物风化1.生物物理风化2.生物化学风化§ 2风化阶段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1.富钙阶段2.富硅铝阶段3.富铝阶段§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1气候因素3.2地形因素3.3地质因素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4.3古风化壳与古土壤考核要求:(1)掌握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教学要点:(1)坡地是指坡度大于20的地面。

其分类包括形态分类、成因分类、组成物质分类、和工程稳定分类。

(2)重力地貌的三种主要类型:崩塌、滑坡和蠕动。

(3)坡地发育的模式:D avis的模式、W.Penek的模式、C.L.King的模式、M.A.Carson等人的观点。

(4)夷平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坡地的概念与分类1.1坡地1.2坡地的分类1.坡地的形态分类2.坡地成因分类3.坡地组成物质分类4.坡地的工程稳定分类1.3坡面上的地貌与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1.坡面上土粒、岩屑的运动2.坡地表层岩体与土体的运动§ 2崩塌及其地貌2.1崩塌及其类型1.崩塌及其特征2.崩塌的类型2.2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1.形成条件2.触发因素2.3崩塌坡的稳定性评价1.板状崩塌的稳定性分析2.岩崩稳定性分析2.4崩塌堆积地貌§ 3滑坡及其地貌3.1滑坡及其特征1.滑坡体2.滑动面与滑动带3.滑坡壁4.滑坡阶地5.滑坡舌与滑坡鼓丘6.滑坡洼地与滑坡湖7.滑坡裂缝3.2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1.滑坡的类型2.滑坡的发展阶段3.影响滑坡的因素3.3滑坡稳定性分析1.浅层滑坡的稳定性分析2.深层滑坡4蠕动过程及其地貌§4.1蠕动及其类型1.定义2.类型4.2蠕动的速率及其剖面分布§ 5坡面冲刷5.1雨滴击溅侵蚀5.2坡面流水侵蚀5.3坡面流5.4坡面流水侵蚀量估算5.5坡积物§ 6坡地发育6.1坡面过程特征概括 6.2坡地发育模式1.Davis的模式2.W.Penek的模式3. C.L.King 的模式4.M.A.Carson等人的观点7.1夷平面的概念与成因1.断裂变形2.拗曲与断裂变形3.掀斜上升与断裂变形考核要求:(1)掌握崩塌、滑坡和蠕动三种重力地貌的形成、特征。

(2)了解坡面发育的四种模式。

(3)了解夷平面的概念和成因。

第五章流水地貌教学要点:(1)河流的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2)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

(3)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教学内容:§ 1河流流水作用1.1水流的基本特性1.层流与紊流2.河道环流与螺旋流3.旋涡流1.2河流的侵蚀作用1.河流侵蚀作用的强度2.河流侵蚀的类型1.3流水的搬运作用1.推移2.跃移3.悬移4.溶解(化学)搬运1.4流水的堆积作用§ 2沟谷地貌2.1沟谷侵蚀地貌1.纹沟2.细沟3.切沟4.冲沟5.坳沟2.2沟谷堆积地貌(洪积扇)1.洪积扇的结构2.洪积扇的研究意义2.3泥石流1.形成条件2.泥石流的基本类型3.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的主要差异4.1河漫滩的结构4.2河漫滩的形成4.3河漫滩上的微地貌形态1.滨河沙堤2.心滩沙堤3.堰堤型河漫滩§5 5.1河谷地貌1.河谷的组成要素2.河谷的形态3.河谷的不对称性5.2河流阶地1.河流阶地的组成要素2.河流阶地成因3.河流阶地类型4.河流阶地的时代确定与研究意义§ 3河床地貌3.1河床的纵剖面3.2河床地貌形态1. 深槽与浅滩2. 沙波3. 壶穴与岩槛3.3河床的平面形态1. 顺直微弯型河床2. 弯曲型河床(曲流)3. 分叉型河床4. 游荡型河床§ 4河漫滩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6.1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6.2冲积平原的地貌结构与物质结构§ 7流域地貌7.1水系的形式7.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1.分水岭的迁移2.河流袭夺7.3水系的发展1.水系发展的初期阶段2.水系发展的中期阶段3.水系发展的晚期阶段7.4水系发展的几个规律1.水道分枝比2.水道数量3.水道平均长度4.水道总长度5.水道纵比降6.流域面积考核要求:(1)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2)理解河流的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3)了解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第六章岩溶地貌教学要点:(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和水。

(2)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3)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教学内容§ 1岩溶作用1.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1.2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2.水1.3岩溶水的动态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 深部滞流带§ 2岩溶地貌2.1地表岩溶地貌1.溶沟、石芽、石林2.落水洞3.漏斗(岩溶漏斗)4.岩溶洼地5.坡立谷6.干谷与盲谷7.峰丛、峰林和孤峰2.2地下岩溶地貌1.溶洞的发育与溶洞的成层性2.溶洞堆积物及其堆积地貌形态§ 3岩溶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3.1岩溶基准面问题3.2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1.热带-亚热带季风型岩溶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型岩溶3.温带湿润气候的岩溶4.寒冻及高山型岩溶5.干燥地带的岩溶3.3古岩溶考核要求:(1)掌握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2)熟悉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