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
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受到心理学独立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冯特的心理实验研究以及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的影响。
詹姆士这位美国心理学之父,曾提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主张,并出版论著《与教师谈心理学》。
杜威这位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提出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中划时代的人物。
在于他建立了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
许多理论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
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行为主义者的支配之下。
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客观研究。
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客观,其学习理论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可以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他们都没有超出S—R范式。
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于学习问题研究,应归于桑代克所提出的S—R范式之列。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考夫卡及苛勒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这和行为主义S—R范式及尝试错误学习形成鲜明的对照。
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行为主义的理论,还是格式塔的观点,他都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这使他的理论既具有行为主义的特征,又具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并最终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的鼻祖。
托尔曼以其认知学习实验闻名于世,这些实验包括符号学习实验、期待奖赏实验及位置学习理论及认知地图、中介变量、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托尔曼的认知观得以建立。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
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
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三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提出“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的著名论断。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
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
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二)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
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辩,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从此开端。
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三)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868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学记》。
首次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是我国古代的著作《学记》。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顿。
1920年首创人工概念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最先研究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辛普森。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非指示性原则。
提出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家是韦伯。
霍尔提出心理发展的复演论。
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弗拉维尔。
克拉蒂于1964年提出知觉—动作技能的三层次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巴甫洛夫和华生。
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是夸美纽斯。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是维果茨基。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斯金纳。
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冯忠良。
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洛克的白板说。
提出三维迁移模式的心理学家是奥斯古德。
提出“应用智力”培养方案的是斯腾伯格。
苛勒迁移的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苛勒的学习理论称为顿悟学习理论。
加涅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教学心理学”概念的人。
赫尔在1920年首创人工概念并提出联想理论。
提出“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推孟。
1968年提出个人化教学系统的心理学家是凯勒。
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里德。
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韦克斯勒。
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是比奈。
莫雷提出了学习双轨制理论。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鲁姆。
观察学习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建立的迁移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的心理学家是柯尔伯格。
运用“对偶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人是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3、科学心理学在英国的建立
英国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主要受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相信在动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多种连续性,他比较了人和大猩猩面部 表情的相似性,并于1872年出版了《人与动物的表情》一书,导致了动物 心理学的诞生。 受达尔文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表弟高尔顿(1822~1911)。高尔顿为 了考察心理遗传的作用,采用谱系调查法调查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许多名 流,得出名人的后代也是名人的研究结论。1869年,他的《遗传的天才》 一书出版。高尔顿的研究导致了相关统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高尔顿首先提 出“相关指数”(即高尔顿函数),后称“相关系数”。高尔顿对心理学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首创了心理测量研究、心理量化研究、首创智力理 论,还是优生学的创始人。所以,皮尔逊称他为英国的冯特。
进原则和自主性原则。
一次,阿尔德堡发生了火灾,裴斯泰洛齐把儿童们集中起来问:阿 尔德堡失火了,一定有成百的儿童无家可归,让我们向政府请求拨20个 左右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吧!”儿童们很感动,一齐答道;“赞成!赞成!就这 么办!”他接着说:“但是,各位小朋友,我要你们考虑一下,我们没有 那么多的钱,如果你们要这些孩子进来,你们必须努力工作,也许你们 不得不缩衣节食。如果你们不是真正为这些儿童忍受一切痛苦的话,最 好不要随便答应他们进来。”儿童们的决心非常坚定,纷纷回答道:“ 食物差些也好、工作增加也好,少得一件衣服也好,只要那些可怜的孩 子能够进来,我们什么也可以忍受。”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8至19世纪瑞士的著名教 育实践家和理论家,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的设想。 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和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 上,使教育和教学符合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 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反 之,如果不和儿童自己对事物的亲身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一 切教学活动都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他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 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 适应的正确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直观性原则、循序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虽然时间不过百余年,但是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有许多深刻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著中也蕴涵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裴斯泰洛奇(J.H.Pestalizzi,1746-1827)、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等更是提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观点和主张。
为了让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1、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作出适当的评价;2、能陈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3、能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能列举教育心理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任务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
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家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
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一、概述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它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的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期间伴随着众多理论分歧和学术争议。
正是这些分歧和争议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不断超越自我,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本文旨在梳理教育心理学的历史脉络,探讨其内部的分歧与争议,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剖析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推动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学习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动机、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互动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也涉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元化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特点。
它不仅要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还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分歧。
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这些分歧不仅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需要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2. 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学科,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和社会文化取向的多元发展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另一条则为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一、国外教育心理学历史沿革(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此书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在此后的30年里,美国的同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但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教育心理学也大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去解释学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自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在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弗洛伊德(S.Freud)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了人类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 -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心理学刚刚成为独立的学科。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廉德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同时,美国的教育家爱德华·李·托尔曼也开始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问题。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2. 实证阶段(20世纪20年代 - 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斯密斯·索克斯提出了“试错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尝试和错误来促进学习。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习得过程,这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智力、人格和学习风格等因素。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导向对学习成就起重要作用。
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研究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4. 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应用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场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提倡因材施教。
此外,情绪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关于这一个学科的理解和发展历程,向来不是重要的考点,但一旦出题,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出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分不清楚年代划分,而是对每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清楚,因此下面将这部分的核心知识点做一分析,方便考生在备考的时候参考。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历史发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广义:指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
狭义:指研究学校情景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作用)1、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实践方面第一,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第二,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但他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主要工作集中于理论观点的探讨。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在中国,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编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我国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
教育心理学概述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概述基础知识一、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
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心理与学习过程中,逐渐扩展到成人和终身学习的领域。
在20世纪后半叶,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提出了个体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心理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三大主要理论范式。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建立与强化学习有关的反应和刺激来塑造行为;认知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思维与认知过程,强调个体在学习中主动构建新知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根据德尔-莱尔的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发展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青少年的身份、自我概念和角色发展等。
四、学习理论与学习策略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包括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和操作条件学习,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构建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如分析、概括、组织等。
五、教学与评估教学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注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学习。
评估则是对学习和发展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包括课堂评估和标准化评估等。
六、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特殊教育是指对具有学习障碍、身体残疾、情感行为障碍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化教育的过程。
个性化教育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以提供个体化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方式。
七、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A、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 1806年 《普通教育法》 用心理 学的观点阐释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教 育学讲授刚要》补充发挥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 法),学生发展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准 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乌申斯基 1867 《教育人类学》
第三章: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理论实验或思想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理 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
第一节: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实验过程:将狗置于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事物通过遥控装置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里, 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狗的唾液分泌量。 实验开始时首先给狗呈现一个铃声刺激,铃 声响半分钟后便给狗食物,同时观察并记录 狗的唾液分泌量,当铃声和食物反复多次这 样联系的呈现之后,当仅有铃声而没有食物 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二、学习性质的分类
(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主体经验的来源不 同分为 接受学习: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 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以某种定论 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 主动建构而实现的。 发现学习: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 能动的反映及发现创造,而建构起一定的经 验结构而实现的。
B、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 1、从社会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 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 2、首先提出了教学条件下科学概念掌握的特殊性问题, 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3、提出了教育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应该走在发 展的前面,为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 评价:自然实验法应用,教学与实际结合,综合性研 究。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始于古代文明的时代。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心灵和心理健康的问题。
其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由德国的威廉·冯特在1879年设立,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萌芽。
随后,心理学家们陆续提出了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并在学校中成为常规的课程内容。
此外,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士兵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促使医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治疗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到了20世纪后半叶,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逐渐扩大,并开始注重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而是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强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压力和提高自尊等。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关注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网络成瘾、虚拟亲密关系等。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考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不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继续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指导。
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
19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不少学者试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
早在1806年,他就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该书企图用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
1835年,他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前书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继赫尔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他于1868年发表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学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其后,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五要素三内容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着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 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方法:(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1)胎儿期-10个月~0岁2新生儿0岁~1个月3乳儿期1个月~1岁4婴儿期1-3岁5幼儿期3-6岁6童年期6-12岁7少年期12-15岁8青年期15-18岁9成年期18-25/35岁10中年期25/35-50/60岁11老年期50/60-入土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质没变,量变顺应:质变量也变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向思维/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未守恒性液体守恒实验/刻板性或思维的片面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守恒-长度/体积/重量/面积、可逆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命题、推理★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弗洛伊德:性满足即全身愉悦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口唇期:0~1岁(二)肛门期:1~3岁(三)性器期:3~6岁(四)潜伏期:6~12岁(五)生殖器时期:12~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原始驱力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观之核心B 、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第三单元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IQ(二)智力发展类型的差异(三)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四)智力发展性别的差异智商 IQ=MA/CA100智商由于是智力年龄mental age,MA 和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率,故又称为比率智商;离差智商1936,韦克斯勒:IQ=100+15ZZ在3~5的范围内智力构成1、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二因素论简称二因论;2、塞斯顿美的群因素论基本心能论包括七种基本能力①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 V②词语流畅:迅速对词语做出反应的能力 W③数字运算:迅速正确的计算能力 N④空间能力: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S⑤联想能力: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M ⑥知觉速度:视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P⑦一般推理;根据经验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 R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①内容②操作③产物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含义4、卡特尔的智力结构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后天习得5、加德纳美的智力多元论: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Learning Style 1954哈伯特塞伦(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棒框仪(二)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卡根:反应时&精确性三、学生的性格差异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广义: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单元学习概述广义:个体人与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一遍遍练,非一天天变——生理成熟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艺术熏陶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药物/疲劳/疾病;学习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由于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狭义:人类的学习,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言语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一桶jiang shan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兖州”、外显学习学习的分类2: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S--R(1)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avlov巴普洛夫狗无条件刺激先天,不学而会习得性无助经典性条件作用之规律:习得、消退、泛化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分化相似的刺激,不同的反应泛化:遇到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2)联结-试误一次次尝试错误学习理论Thorndike桑代克猫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公式是S-R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trial and error3、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率、练习率使应用率、失用率、效果率(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Skinner斯金纳老鼠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乃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正强化+正VS负强化-负消退-负VS惩罚+负(4)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班杜拉人1、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模仿/榜样学习2、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看、保持记、复现现、动机欲3、三类强化:直接强化他人发出,自己接收、替代强化他人发出,他人接收、自我强化自己发出,自己接收第三单元认知派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Lohler①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configurationsGestalten--形式、整体②顿悟说insight 瞬间领悟(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这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Bruner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发现说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听课/自己回顾/做题②教学观: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③学习法: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1796(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Ausubel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种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意义的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Gene 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过程八阶段论: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学之、保持阶段记之、回忆阶段现之、概括阶段总结、操作阶段用之、反馈阶段★第四单元建构主义核心: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1)知识观:动态性——永不停息(2)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1989年,Brown-情境性教学,身临其境例:生物课(3)学生观: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一单元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概述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月晕而知有风,础润而知有雨;知识的表征:①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命题:是人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意义单元;②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由条件-行动规则构成,表明要进行的活动及做出这种活动的条件;知识学习的种类:①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第二单元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①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②知识的巩固③知识的应用第五章技能的形成第一单元技能概述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①技能是学习得来的,非本能行为②技能是活动方式,非知识③技能是合乎法则的,非一般、随意、习惯的动作;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或运动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例:吹、拉、弹、唱、跑、跳等动作对象:客观性物质客体动作进行:外显性外部显现的动作结构:展开性不能合并、省略(二)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或认知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动作对象:观念性主观映象动作进行:内潜性在头脑内部默默进行动作结构:简缩性高度省略衍化第六章态度和品德的养成第一单元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太清道人”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选择状态或反应倾向性态度愿否VS能力能否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伴随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③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道德品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与道德有个性与共性之别;★①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核心; ②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态度VS品德:态度涉及范围较大:对社会、对集体的;对学习、对工作的;对他人的、对自己的;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被称为品德;第二单元品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对偶故事法①由他律到自律②由效果到动机③由片面到全面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前习俗水平≤10岁三期六段论习俗水平10~20岁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第三单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形成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2、认同对榜样的模仿、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二影响条件1、外部:家庭教养、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认知失调festinger,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循序渐进(三)培养1、言语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榜样示范3、利用群体约定例:猩猩吃香蕉4、价值辨析步步引导七阶段5、适当的奖惩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型思维第一单元问题解决的性质及过程(一)问题及问题的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有/无状态特点:①目的性非漫无目的,如幻想②认知性非自动化的,如走路③序列性反记忆问题解决的过程:①发现问题首要环节——司马光②理解问题形成初步印象,即问题的表征③提出假设关键阶段④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间接经验,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验证问题解决的策略:①算法穷举法②启发法策略法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及培养: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六根等长火柴拼成六个等边三角形:正三棱锥②定势和功能固着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③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锯④已有知识经验大盆粥⑤情绪和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二单元创造性及其培养吉尔福特1967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发散思维的三个维度:①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例:词语接龙②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广度例:物理题③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银行劫案、打碎的盘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环境:家庭/学校画鲸鱼②智力:低智商上的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亦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或高或低/高创造性者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③个性:幽默感/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单元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行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推力、拉力学习动机VS学习效率倒U形/钟形曲线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外部学习任务本身/学习结果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习任务本身/赢得地位与自尊心/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许远景学习动机部/内景学习动机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单元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说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缺失需要/成长需要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对自己的主观判断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德/阿特金森-追求成功/避免失败:50%VS极易/极难第十章★学习的迁移第一单元学习迁移的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一)按性质:正迁移&负迁移积极促进毛笔-铅笔VS相互干扰自行车-三轮车刺激相似,反应相近——正迁移刺激相近,反应相异——负迁移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同一概括水平锂、钠—横向迁移VS不同概括水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原理、方法、策略、态度数学→化学物理—普遍迁移VS具体、特殊经验eye→eyeball—特殊迁移※第二单元学习迁移基本理论(一)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各种官能,用进废退;一种改进,其他共进————受到质疑(二)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武伍德沃斯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三概括说/类化说贾德,1908“水下打靶”实验: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经验概括,形成类化;(四)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利用性高:先行组织者——米新旧间可辩别性大:不可辩,极易混,继而忘新第三单元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set:准备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_王小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王小新(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新乡453002)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和学情境中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虽然她从20世纪初诞生至今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但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比较系统地对教育心理学诞生以来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列举每个时期的重要成果和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心理学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展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历史;趋势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2)05-0049-03O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ren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WANG Xiao -xin(Department o f Education,H 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 xiang 453002,China)Abstract: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 ng si tuations in schools,an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basic nature of their interaction.Despite a short hi story of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since its birth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great achievemen ts have been made i n this field.By making a systematic ret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al histo -r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we listed the i mportant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Besides,we made an ex -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hot issues i n psychology,and made a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Key words:educational psychology;history;trend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史就是心理或心理学和教育或教育学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一、创始之前(1903年以前):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中国:孔子、孟子、荀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西方: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夸美纽斯(J.A.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 1746—1827)和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四段教学法;五阶段教学法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期: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动物学习实验: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百年沧桑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大约100年间,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单向道时期、死胡同时期、双向道时期(一) 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到30年代盲目乐观:心理学家看到了科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的作用,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持非常乐观的看法。
他们深信,科学心理学原理,即使是从实验室的动物研究中得到的,都是可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
(二) 死胡同时期(30—60年代)悲观失望: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教育心理学家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发现其结果并不理想。
如1938年全美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年鉴指出:“回顾过去多年来教育科学运动的成就,教育心理学界的学者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感动的。
但就此运动的结果看,并未达到预期理想。
”(三) 双向道时期(60—80,90年代)客观认识:心理学与教育这两个领域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情境给心理学提出了挑战性问题,要求心理学家去阐明,从而有助于心理学理论接近其真实世界。
到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心理学家转而关注学科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
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
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
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年代到现在)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
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
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
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
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