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计算:生产方法、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

在研究宏观经济学时,了解GDP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平均增速。

经济增长对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重要。

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控制通胀的政策是必要的。

4.失业:失业是指活动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失业的影响和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平衡。

了解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原则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很重要。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用于调节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

了解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原则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复习至关重要。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的市场。

外汇市场的运行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汇率制度等有重要影响。

了解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汇率变动的原因以及外汇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学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要点,还有许多其他的宏观经济学概念和理论也值得进行复习,比如经济周期、贸易政策、收入分配等。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应用。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主要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可以通过净产出法、净收入法和净支出法来计算。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高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指示经济的景气程度。

失业率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或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非常重要。

5.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过大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经济活动。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扩大市场。

8.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包含扩张期、顶点、衰退期和底点等不同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货币政策、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9.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进行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不同人群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节国内⽣产总值(GDP)⼀、GDP的含义GDP是指⼀定时期内在⼀国(或地区)境内⽣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GDP。

第三,GDP是⼀国(或地区)范围内⽣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法、⽀出法增值法:从⽣产⾓度衡量GDP的⼀种⽅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法:⽤要素收⼊即企业⽣产成本核算GDP的⼀种⽅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的收⼊。

包括:汽车零售商⽀付给销售⼈员和技⼯的⼯资、租⾦、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资、租⾦、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流中。

GDP =⼯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出法:通过衡量在⼀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出来核算GDP的⼀种⽅法。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GDP=C+I+G+NX⼀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出被称为消费⽀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部分:耐⽤品消费⽀出:购买⼩汽车、电视机等⾮耐⽤品消费⽀出:购买⾷品、服装等劳务消费⽀出:医疗、教育、旅游等⽀出企业部门的⽀出称为投资⽀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定时期(如⼀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解析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解析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解析一、重点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与解析,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四个部分。

1.2 通货膨胀:指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通常受供需关系、货币供应量和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1.3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2. 供给和需求2.1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表示厂商根据不同价格提供的产品数量,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

市场均衡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上。

2.2 需求决定供给: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刺激厂商提高产量;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厂商减少产量。

2.3 供给决定价格: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上涨。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3.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经济活动。

提高利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降低通货膨胀;降低利率则会刺激经济增长。

3.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增加支出和/或降低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支出和/或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4. 经济增长与循环4.1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总体经济规模扩大的情况。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4.2 经济循环: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这些循环是经济活动波动的自然结果,受供需关系、政策变化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

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5.1 商品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品交流。

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

5.2 跨国投资:指企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资本投资活动。

跨国投资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转移和就业机会。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1)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把握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及规律(2)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包括个量总和与平均量二大类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DP=∑P i Q i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避免重复计算[Double-Count],只计算附加值[Value Added]流量[Flow ]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以现期(当年)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变化原因:实际产出、价格水平的变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不变(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变化反映了实际产出的变化,排除了不同时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100%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一国国民(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地域原则进行统计在本国领土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适用于市场经济;价值包括物品、劳务;GDP指标②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适用于计划经济,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价值;核心指标有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等仅反映所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经济活动,因而存在低估经济活动规模。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20′4×5′=20′1、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时引起投资减少的趋势。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2、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3、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指的是停滞(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胀的原因:第一、预期心理因素,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记为MPC,MPC在0~1之间:额外的一美元收入增加了消费,但增加额小于1美元。

这是因为家庭得到了额外的1美元收入,他们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P575、结构性失业:工资粘性和工作岗位配额所造成的失业。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所产生的失业。

6、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具体说来是指因工作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P5257、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活动。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Y = C +I +G +NX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5 GDP与经济福利:•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一CPI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100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替代倾向新产品的引进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差别1:GDP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2.1 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国民收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的收入总和。

国民生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企业和个人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和。

了解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2.2 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三大支出,它们是影响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的重要因素。

消费是个人或家庭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投资是企业或个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增加固定资产的行为,政府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深入理解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2.3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了解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价格形成和市场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4 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失业指的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出现的就业人数不足的现象。

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控手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3.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调控经济运行来实现稳定和增长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目标和调控工具,对于理解经济运行和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
1.3 流量与存量分析
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 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
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
e.g:资本是存量
2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2.1 公共产品
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
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
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
含义
3.3 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
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
4 国民收入的决定
4.1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掌握消费函数曲线
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
4.2 国民收入决定论
3 国民收入的统计
3.1 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
两部门经济
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
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
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 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1.国民经济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些规律性行为,例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

了解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可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计算。

GDP的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

4.失业: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种类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劳动市场状况的指标,政府经常采取措施来减少失业率。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过度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有很大影响,如降低购买力、扰乱资源配置等。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过热经济。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运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也关注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汇率、国际金融市场等都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

9.经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数据进行决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等。

10.期望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预测。

期望管理能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2.名词解释:5*3’3.简答:6*6’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2 , 3 P116 二、7)5.论述:1*14’一.名词解释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

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7.黄金律稳态:使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

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试点上的消费。

与此相比,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规则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规则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这一代的消费。

8.稳态:满足新增投资正好与折旧相同的点,在该点资本存量会保持稳定不变的水平。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或简称“稳态”,记为k*。

9.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当的状态。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来自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的特定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的减少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2.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13.古典两分法: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

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因此这种观点被称为古典两分法。

宏观经济学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总结宏观经济学总结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P=Δ/ΔY.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PS=ΔS/ΔY. 二、失业类型有哪些?(概念) 答: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

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根据失业的不同性质,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事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三、失业的社会经济损失有哪些?1、失业的社会影响: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稳定。

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收到损害。

高失业率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家庭之外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失业者个人则会失去信心,在情感上受严重打击。

2、失业的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

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则实际产出的GDP就会减少。

四、通货膨胀类型有哪些?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1)温和的通货膨胀,2)奔腾的通货膨胀3)超级通货膨胀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分为1)平衡的通货膨胀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为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升。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

计算题知识点:1.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总量。

实际GDP是以固定价格计算GDP,即从名义GDP中剔除价格变化的GDP。

两者的关系: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GDP紧缩指数的计算:设基期年的GDP紧缩指数为P1=1,物品价格为1美元,第二年的价格为2美元的话,第二年的GDP紧缩指数为P2=2/1(当年物价水平与基期年价格水平之比)。

相关具体计算:a.某一时期世纪GDP增长的计算:2.乘数类的计算乘数即倍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可得到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量。

计算公式:KI=△GDP/△I(其中K代表投资乘数)3.CPI的计算(某特定数值的含义):CPI : 消费者物价指数计算: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1995年为基期)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125-100)%=25% 。

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食品、住房和医疗),消费者在这三种商品上的花费占其全部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0%、50%和30%。

以为基年,假设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100。

则(基年)的CPI是:(0.2×100)+(0.5×100)+(0.3×100)=100假定食品、住房和医疗的价格分别为102、106和110,请计算CPI。

A:CPI(2006)=(0.2×102)+(0.5×106)+(0.3×110)=106.4换句话说,若的CPI是100,的CPI是106.4。

CPI两位数以内:低通货膨胀CPI呈两位或三位数字时:急剧通货膨胀CPI为百分之一百万或者包分之万亿时:恶性通货膨胀4.通货膨胀率的计算:t年的通货膨胀率=100%*P(t)- P(t-1)/P(t)5.均衡国民收入的计算:C+I+G+X-M简答题知识点: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C):指的是居民户在最终的商品与服务上的支出。

(完整word版)期末复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重点各种题型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期末复习中级宏观经济学重点各种题型知识点整理

期末复习中级宏宏观经济学重点各种题型知识点整理重点涉及到的名词解释(黑体为主白体为辅)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把经济当成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们货币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视为给定的变量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所要研究的变量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是给定时期的经济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际GDP:用一组不变的价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GN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实际获得的可用于个人开支和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第三章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投入生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要素价格: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数量劳动的边际产量:是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多雇佣一单位的劳动所增加的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是在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从一单额外的资本所得到的额外产出量可支配收入:支付了所有税收后的收入欧拉定理: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总量会等于社会所生产的产品总和第四章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的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购买权的契约货币的职能: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古典二分法(重点):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 '(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 名词解释:5*3 '
3. 简答:6*6 '
4. 计算:2*10 '(P65 四、1 P100 四、2,3 P116 二、7)
5. 论述:1*14 '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
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

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
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狭义货币:M1,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和活期存款(Dd), M1是被各国货币当局严格
控制的货币量。

二.简答题
1. 用收入法、支出法(45 °交叉线)或者投资法、储蓄法来说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

(画图)
储蓄—投资法
根据AE=Y,Y=C+S,AE=C+I,则有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

如图所示。

①假定投资为主观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无关,投资曲线I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②I曲线与S曲线交于E点,E为均衡点,为均衡国民收入;
③点的左侧,I>S ,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将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Y 增加;
④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不能消化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使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Y 减少。

总之,如果离开了 B 点,S 与I 就处于失衡状态,只有达到 E 点,即S=I 时国民收入才回到均衡水平。

2. 为什么间接税计入GDP 而转移支出不计入?
GDP必须是按照对等交换原则实现的价值,计入GDP的产品和劳务必须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其价值转移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

转移支付是只有支付,而没有收回任何东西,所以这种支付不能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所以不能计入GDP。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到产品价格
中转嫁给消费者,是要素收入以外的追加,因此要计入到GDP中。

转移支付应计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
3. 为什么投资对国民收入有乘数作用?(放大、缩小)
投资变化引起的乘数作用是因为社会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品增加T投资品生产者
的收入增加T消费品生产增加…,T国民收入达到新的均衡水平。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越大。

乘数效应是双重的,即自发总需求增加时,引起均衡收入成倍的增加,自发总需求减少时,引起均衡收入成倍的减少。

4. 乘数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是什么?
只有当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5. 货币的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第一层次的货币称为M o,是在银行以外流通的现金,也就是人们在手中持有的通货,包括纸币和铸币。

第二层次的货币为狭义的货币,称为M i,它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和活期存款。

第三层次的货币为广义的货币,称为M2。

它包括M i和储蓄存款D S和定期存款Dt。

6•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存款的?
在存准备金制度下,当中央银行发行一笔通货且流入银行后,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增加了一笔
始存款,经过银行体系的一连串的存款一贷款一再存款一再贷款后,由此产生新增存款。

7. 有哪些因素引起IS曲线的斜率和位置的变化?哪些因素引起LM曲线的斜率和位置的变
化?
IS曲线: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量、自发性消费支出、政府购买、自发性投资支出、税收。

LM曲线: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实际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函数。

LM曲线不变,IS曲线移动。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有自发性的消费支出、自发性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以及税收等。

IS曲线不变,LM曲线移动。

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函数。

8. 为什么在产品市场上利率跟收入是反向变动的,而在货币市场上是同向变动的?
产品市场均衡时,I=S。

现考虑国民收入增加,则储蓄增加(由储蓄函数决定),如果要恢复均衡,投资也必须增加,而投资增加需要利率下降(由投资函数决定)。

因此二者反向变动。

货币市场均衡时,L=M。

货币需求函数为L=Ky+J-hr。

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交易需求KY增加,则要求投机需求hr增加,因此二者同向变动。

9. 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会失效?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失效?
IS曲线垂直时或LM曲线为水平时,货币政策失效;IS曲线水平时或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失效。

财政政策失效:LM垂直(完全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因
为由利率上升而减少的私人投资正好等于增加的政府购买)货币政策失效:LS垂直(投资
对利率的弹性为零此时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也无法增加国民收入)三.论述题1. 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另U?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NI —AE模型
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IS —LM模型
“收入-支出模型”不考虑货币市场,仅仅考虑产品市场的均衡;“ I-SLM 模型”同时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其中IS 线可以认为来自“收入-支出模型”,但该模型仅从需求角度考察,不考虑供给;“AD-AS 模型”同时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考察,其中AD 线即由IS-L
M 中的均衡点构成
“收入—支出模型”是建立在凯恩斯交叉图基础之上的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它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的,并证明存在一种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国民收入决定水平,它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动对收入有乘数效应。

“IS —M模型”模型结合了凯恩斯交叉图和流动偏好理论的组成部分。

IS曲线表示满足产品
市场均衡的各点,而LM 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各点,IS 与LM 曲线的交点表示满足这两个市场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一般只能用于短期的实证分析。

且价格为外生给定的。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则既可以用来作短期分析,又可以用来作长期分析。

且价格为内生变量。

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工具?
目标:(1)充分就业(劳动力市场)( 2 )物价稳定(货币市场)
( 3 )经济增长(商品市场)(4)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市场)
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a.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下降,货币供给量下降,利率上升,抑制经济增长)
b. 公开市场操作(买国债增加货币供给)
c.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r上升Ms下降)
财政政策的工具:a.改变政府购买(经济衰退时,G上升Y上升)
b. 转移支付(TR上升=有效需求上升Y上升)
c. 税收(税率上升有效需求下降Y下降;固定税上升有效需求下降Y下降)
d. 公债(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公债在资金市场的流通影响货币供给,调解总需求)
四. 计算题
1.财政赤字=财政收入(税收、负债)—政府支出(购买、转移支付)
支出法计算GDP=C+I+G —XM
收入法计算GDP=C+S+T
2 .非意愿性存货=实际产出—计划支出
(C+I )
投资1变成投资2,A I投资增加厶I,国民收入变动多少?(用乘数Ki=1-1\b)
Y= △ I*Ki
经济均衡,知道消费函数C,投资函数,求均衡时的Y
3.IS 曲线告知,LM 曲线告知,求均衡时的Y 利率
LM 曲线位置:L= 投资+ 交易
如果告知货币需求函数,告知Y,R,求具体货币需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