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赏牡丹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翻译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注释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

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

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柔和的光泽。

细脉:犹言气脉。

妖色:艳丽姿色。

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

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

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

含棱:翻卷的花瓣。

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

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

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

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

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诗人刘禹锡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全诗如下: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

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刘禹锡的《赏牡丹》英译如下:

Liu Yuxi Appreciating Peony

By Liu Yuxi

国色天香红牡丹,似锦华如波色间。

天宫仙女撒下锦,五彩缤纷皆成仙。

繁花似锦花簇簇,翠叶如翡翠碧莲。

如痴如醉春日里,谁家儿女看花年。

刘禹锡曾把牡丹花比作神仙,称赞其“国色天香”,这首诗更是把牡丹的美丽和珍贵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牡丹花的特点和美丽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读来让人陶醉其中。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赏牡丹》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赏牡丹》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赏牡丹》原文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二、《赏牡丹》原文翻译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三、《赏牡丹》作者介绍

王建(877年—943年),字若天,松岳郡(今开城)人,朝鲜半岛统一之后的第一位君主,高丽王朝的开国国王。祖上可能为中国人。他在新罗末年大乱时投奔弓裔,918年依靠兵变夺权登位,建国号高丽,年号天授,935年取新罗,936年平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他依照中国的典章制度初步组建国家机构,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建立豪族联合政权;同时定平壤为西京,积极北拓;文化上弘扬佛教;对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契丹则持敌对态度。

945年去世,临终前留下《十训要》,死后庙号太祖,谥号神圣,葬于显陵。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刘禹锡古诗翻译

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2021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2021年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Luck is an accessory to hard work.同学互助一起进步(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倾城之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翻译赏析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前言】

《赏牡丹》为刘禹锡所做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该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每到春暮夏初牡丹盛开的季节,卖花人、看花人便挤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潮鼎沸的热闹场面。作者在这首诗中,一方面热情歌颂了牡丹的美丽,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融入笔下,从而大大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牡丹:属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药、洛阳花,初夏开花,单生,大朵,一般有红、白、紫三色。

②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③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

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④芙蕖:即荷花。《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越,其本蔷,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⑤净少情:淡雅,缺少情韵。

⑥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⑦动京城:指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白居易在《牡丹芳》中有“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叹。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丽的花,当它盛开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的京城。

牡丹原文赏析及翻译(通用15篇)

牡丹原文赏析及翻译(通用15篇)

牡丹原文赏析及翻译

牡丹原文赏析及翻译(通用15篇)

牡丹原文赏析及翻译1

咏牡丹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翻译/译文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注释

⑴咏牡丹:亦指王随,王曙作。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⑵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⑶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不能如介子定远辈,投笔立功,勒铭燕然,以博取斗大悬肘之印。”

赏析/鉴赏

王溥的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

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大得无法形容,好像人们喜欢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诗人刘禹锡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

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刘禹锡《赏牡丹》英译

摘要:

一、前言

二、刘禹锡与《赏牡丹》

三、《赏牡丹》原文

四、《赏牡丹》英译

五、英译版本比较与评价

六、结论

正文:

【前言】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直接而著称。他的诗作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哲理思考等。其中,《赏牡丹》一诗以对牡丹的赞美为主题,展现了刘禹锡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本文将介绍刘禹锡的《赏牡丹》,并对其中文原文与英文译本进行比较和评价。

【刘禹锡与《赏牡丹》】

刘禹锡(772-842 年),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刘柳”。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豪放、奔放、直接为特点。《赏牡丹》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牡丹花美景的诗歌。

【《赏牡丹》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英译】

In the courtyard, peony blooms with charms beyond compare,

And in the pond, lotus blooms with fewer emotions displayed.

Only the peony in full bloom truly represents our country"s colors, Its blossoming stirs the capital city during the flowering season.

【英译版本比较与评价】

本文选取的《赏牡丹》英译版本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展现了牡丹花的美景。首先,译者将“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翻译为“In the courtyard, peony blooms with charms beyond compare, And in the pond, lotus blooms with fewer emotions display ed”,形象地描绘了芍药和芙蕖的特点。其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翻译为“Only the peony in full bloom truly represents our country"s colors, Its blossoming stirs the capital city during the flowering season”,准确地传达了牡丹花之美和其引起的轰动。

古诗赏牡丹·此花名价别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此花名价别翻译赏析

古诗赏牡丹·此花名价别翻译赏析

《赏牡丹·此花名价别》作者为唐朝诗人王建。其古诗全文如下: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前言】《赏牡丹》是中唐诗人王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以牡丹为题的律诗。全诗围绕一个“赏”字,通过写牡丹的姿态和开谢,写出了作者赏牡丹的感受,道出了“花时难久驻,赏花当及时,一旦花事了,千金买亦无”的惜花之情。【注释】(1)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

赏牡丹诗。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2)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北齐颜之

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按:唐

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3)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4)香遍:香满。苓菱:《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

选注》云:“苓,古'莲'字。”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言其以芳香著称。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菱相形见拙,羞愧欲死。(5)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

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6)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此句写牡丹的韵致。结合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

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

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推荐】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推荐】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 ):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

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白话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