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1、萧红 :前后期代表作《生死场》、《呼 兰河传》
• 2、萧军:《八月的乡村》
• 3、端木蕻良《 鹭湖的忧郁》、《科尔沁 旗草原》
第二节 京派和海派小说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一、1919—1927 二、1928—1937 三、1937—1949
第二章 第一个Leabharlann Baidu年的文艺思潮和运 动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发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二)《新青年》的特色和历史影响 • (三)文学论争
• 一、独特的题材 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
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 二、独特的视角 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人(底层人民
与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
三、独特思考——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
• 四、独特模式 • (一)看与被看 • (二)离去——归来——再离去
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第一节 新诗发展阶段以及郭沫若的诗歌
• 二、文学革命的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 涌入
第二节 文学社团
• 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历史影响 • (一)特点 • (二)历史意义
•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郭沫若成立创造社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民国通俗派小说以及问题小说
• 一、民国通俗派小说 • (一)文学的现代化与通俗小说 • 1、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三、徐志摩(1896-1931)
• 一生创作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 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 四部诗集是:《志摩的诗》(1925), 《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 (1931),《云游》(1931)
第六章 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文学运动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幻想精神以及现 实精神
• 1、萧红 :前后期代表作《生死场》、《呼 兰河传》
• 2、萧军:《八月的乡村》
• 3、端木蕻良《 鹭湖的忧郁》、《科尔沁 旗草原》
第二节 京派和海派小说
• (二)现代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的生成
• 二、幻想精神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再度缺 失
• 三、二十年代之后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七章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以及 茅盾、巴金的创作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 一、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 • (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潮和自由主义思
• 二、文学革命的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 涌入
第二节 文学社团
• 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历史影响 • (一)特点 • (二)历史意义
•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郭沫若成立创造社
第三章 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第一节 民国通俗派小说以及问题小说
• 一、民国通俗派小说 • (一)文学的现代化与通俗小说 • 1、背景
第九章 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它们也标志被后人称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是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从事政治维新的同时,也看到了文学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严复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硝烟未尽之时即写下《原强》等文,指出“收大权、练军实”不过是“标”,中国的自强之“本”在于开民智,奋民力,新民德。而作为维新派宣传家的梁启超,进而看到了文学在国民思想启蒙中的意义,把文学作为唤醒民众愚昧,使之了解变法的一种手段;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流亡海外,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以文学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于次年12月起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诗界革命”不仅承接了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主张,更重要的是要求把诗歌写成具有鼓舞性、激励作用的文字;“文界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俗语文体”写“欧西文思”。梁启超尤其看重小说。他在1902年11月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惊人的论断:“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梁启超的文学启蒙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响应,王无生、夏曾佑、狄平子、吴趼(jiān)人等都表示支持。1898年,在思想方面亦属于维新派的裘廷梁、陈荣衮(gǔn)也先后发文,明确主张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目的同样在于使民众了解变法、支持变法,改变愚昧状态,获得民族自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7
教学大纲
第一讲 现代新诗奠基者:郭沫若(4课时)
一、作者简介 二、《女神》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重点:《女神》的艺术特色 难点:郭沫若的诗歌主张 思考:《女神》反映的时代精神
8
教学大纲
第二讲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4课时)
一、“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二、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三、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四、冯至及其他诗人 重点:新月派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难点:新月派的诗歌理论 思考: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抒情风格
教学大纲
2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
二、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三、使用教材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
教学大纲
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中国 现代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理性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 规律,熟悉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历史 过程及特点。
31
(三)大革命前后(1923—1927) (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1937)
1、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 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2、从事古文字研究,精研了 古文字和青铜器铭文字。
3、帮助“左联”在日本的东 京分会,办刊物,写文章。
4、翻译了马克思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等经典著作。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一、授课课时: 4 课时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熟悉中

国新文学一些先驱的重要贡献,掌握新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 正文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新文学的发生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形成的原因

1、近代文学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诗界革命,诗界三杰: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

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运动

新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然条 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近代翻译文学的贡献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翻译分四期:

A、第一期:萌芽期(1840—1896)

B、第二期:勃兴期(1897—1905)

本期最有影响的要算严复和林纾的翻译。当时有“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

C、第三期:鼎盛期(1906—1911)

D、第四期:嬗变期(1912—1917)

本期翻译题材广阔,短篇增多,数量大。

翻译的贡献:带来思想的解放,文学观念的转变,创作手法的更新。从而催生了现 代文学。

3、涌现出一批全新的作者队伍

陈独秀、胡适、周树人、周作人、郭沫若

二、胡适的发难——《文学改良刍议》

1917 年 1 月《新青年》2 卷 5 号 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以记者身份提出 文学改良八事。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2卷 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三、现代文学的特点

1、崭新的文学价值观念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散文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散文
1、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最早是作为翻译家出 现的。著名的《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平民的 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论文,形成了自己的完整 的理论体系。 2、1924年后写作的重点转向散文,并一发不可收,相继出版《自 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 集》《看云集》等十几部散文集,成为中国新文学散文史上杰出的 散文家。 3、周作人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体。他最擅 长的为“冲淡平和”的闲谈体,意蕴深远、风格独到、造诣极高。
三、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 以朱自清、冰心为代表。他们以文字优美而著称。 其他作家如 许地山《空山灵雨》,叶圣陶《剑鞘》。
四、瞿秋白散文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五、郁达夫散文 真正显示其散文独特艺术成就的是游记。20年代的散文以 《还乡记》和《还乡后记》为代表。 30年代是《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散文集《鸡肋集》《奇零集》《敝帚集》。 六、郭沫若散文集《塔》《橄榄》《水平线下》。自叙散文,潇洒自如。 七、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2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评论”派,多是 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知识分子,其政治倾向与鲁迅相对立。徐志摩,陈西 滢,吴稚晖。徐《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说知道的 康桥》《“浓得化不开”》
更倾向于把文章当成“自己的园地”,是抒我之情的“言志”。 他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他的“苦雨斋”那浓郁的古典氛 围中,去玄思冥想,言志作文,在文学上寻找安慰。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 其他比较活跃的社团还有:其他比较活跃 的社团还有:1924年成立的以鲁迅、周作 人为主要撰稿人的语丝社,办有《语丝》 杂志,多发表针贬时弊的杂感小品(语丝 体)。在现代文学发展中影响甚大。此外 还有鲁迅支持的未名社、莽原社(均成立 于1925年),成立于1922年浅草社(后其 中成员又成立了沉钟社),成立于1922年 的以写爱情诗闻名的湖畔诗社等等。这些 大大小小的社团,共同造成了新文学的万 千气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通常又叫 “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 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文 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第一章 新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 背景
• • • •
1、启蒙和救亡的时代背景 2、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促进 3、“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 4、新闻出版业的长足发展
• 创造社 • 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 郑伯奇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 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他们主张文学“为自我”,又主张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故被称为“为艺术” 派。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同时还吸 取某些现代主义的手法。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1918年6月,胡适的《易卜生主义》 一文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6号。在 这篇文章里,胡适分析介绍了挪威著名 戏剧家易卜生的创作和理论,大力倡导 “易卜生主义”(写实主义精神和个性 主义精神),对于文学界及思想界的解 放运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第一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第一个十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 19世纪末的三次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

(3)《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4)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①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②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八事”着手)

(6)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7)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中国化“意象派”;

(1)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

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2)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

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作品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

2.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研会(1921.1-1932.2):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6-1929.2):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刘鹗《老残游记》
②侦探小说: 传统:公案侠义小说 二者间区别:a 关于正义的不同想象; 公案小说的正义观:明君和清官(个人操守) 侦探小说的正义观:法律 道德的善恶之判 b 破案方式与手段: 公案小说:清官+侠客 侦探小说: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难题 刘鄂《老残游记》: “清官比贪官更可怕”
2 变革的“新声”:从晚清白话文运动 到五四白话文运动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⑴二者的内在逻辑一致: 启蒙主义立场 裘廷粱《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愚天 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 若”,“文言兴而实学废,白话行而后 实学兴”。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最终还是服从于启蒙 主义的方案,以“开启民智”为主旨。
笔记
背景
社会原因 动因 新文化运动 思想的启蒙 文学革命 白话文运动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
诗界革命“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19世纪末的文学变革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提高思想教化功能 平易畅达
打破古文藩篱
呼吁提倡白话文
域外小说的翻译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混乱而又比较自由
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教育
笔记
张爱玲《海上花开》
侯孝贤《海上花》
晚清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① 谴责小说: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② 科幻乌托邦小说:重塑了关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识 ③ 狭邪小说:对情感和欲望的关注 ④ 侦探小说:提供了对正义的新的想 象 总结:晚清正是五四的一个丰富的源泉。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时间:1917--1949(现代文学30年)1.开端: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

2.结束:1947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文代会)召开

二.分期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破灭,生长期、萌芽期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发展期、繁荣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3.第三个十年(1937-1947),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相继胜利

第一编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一.背景

1.文学创作语言与社会生活语言不相符

2.文学作品的反封建化

二.发生和发展

(一)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1.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阵地,宣传“民主与科学”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中发表《敬告青年》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三次论争

1.对保守派的论争

(1)林纾反对《文学改良刍议》,发表《论古文之当废》。陈独秀回复,北大教授刘师培、黄侃反对陈独秀,创《国故旧刊》

注:林纾,又名林琴南,翻译官。

(2)林纾写信给蔡元培,攻击《新青年》中发表的五四文学作品。蔡元培回复(《答林君琴南书》)。林纾创作《荆生》《妖梦》。(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对复古派的论争

(1)学衡派创办《学衡杂志》。代表人物: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克潇

(2)甲寅派创办《甲寅杂志》,两年后停刊,被称为“老虎杂志”

司法教育总长章士钊在小学进行文言教育3.新文学阵营自身的分化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ppt课件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2.国内关于起点问题的争论
2.国内关于起点问题的争论 章培恒以《中国文学史》确立的“人性解
放”标准来探讨现代文学的开端问题。他 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一文中, 试图对“现代文学”与“新文学”作出区 分,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应始于20世纪初而 非始于1917年。“新文学”不是“现代 文学”的开端,只是20世纪初文学的发展。
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 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 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 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 世纪西方资 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 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
《平民文学》
《平民文学》进一步要求新文学以通俗的 白话语言和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体裁来 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 从而将“人的文学”口号中“人”的概念 具体化了。
第三节 思想争锋与批判
“双簧戏” ---1918年3月,由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杂志写信,信中收集 了一些文化复古派与保守派私下对五四文 学革命的议论,然后由刘半农写一回信— —进行反驳。“双簧戏”产生了很好的效 果,两封信被《新青年》以“文学革命之 反响”的名义同时发表以后,文化复古派 与保守派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纷纷出来公 开与文学革命运动论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的其他创作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的其他创作PPT课件
6
《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在难中》生动地刻画了处于军阀混 战期间一个猥琐卑怯,随遇而安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形象。
潘先生是一个小市镇的小学校长, 作品除了 通过他的形象反映在旧中国军阀混战的动乱 局面下中小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生活境遇,更 多的是在揭露、讽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 私、卑怯、苟安的灵魂。
1928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长篇小说,曾 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
在《倪焕之》之后,短篇小说“渐渐少作”, 《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是后期的优 秀作品。
4
一、早期创作鲜明地体现了文学“为人生”的倾向
1、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如 《一生》、《苦菜》、《晓行》、《孤苦》、《苦辛》 等。
发了借小说提出和探索问题答案的念头。1919年9月, 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谁之罪》(后改题为《两个家 庭》)在《晨报》上发表,署名冰心,成为五四时期最早 的“问题小说”。 五四高潮过后,冰心陷入了时代的苦闷。在彷徨探索 的过程中,受到泰戈尔哲学和基督教教义的更深的影 响。母爱、童真、自然,成为她这个时期创作的基本 主题。代表作是《超人》。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

• •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二) 1917-1931
• • •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一,自明(清)朝以来的白 话文运动趋势;二,科举制度的废弃;三,清朝皇权制 度的颠覆与后来的军阀混战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适宜的空间;四,外来文化的冲击。(3-5) 《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青年杂志》, 1917迁至北京,倡导“人权、平等、自由”和“民主 (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 关。(5-6)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 文言已经丧失活力,“八事”,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7)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 二月号,三大主义。(8)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2、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1891—1962.),汉 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 名学者、诗人、历史家、 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 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
早期白话诗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与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 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 和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他们 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词化了的新诗”。 沈尹默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诗 的代表作。 • 俞平伯的《冬夜》集以及康白情的《草儿》 集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 俞平伯的诗里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 的哲理,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 诗
总论点:早期白话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早期白话诗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早期白话诗的探索过程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 胡适的《尝试集》充 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 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也正反应了早期白话 诗的发展与尝试。 •其蜕变的过程为,一、胡适的《去国集》先前尝试重 点是“以白话入诗”,仍然不能摆脱旧诗词语音模式 与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结果就写出了半文半白、半 新半旧的诗。因此在其《尝试集》里发现为数不少的 旧体诗词也并不奇怪。二、翻译了美国意象派的诗后 受到启发,才意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 语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短长不一的诗”, 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实现 “诗体的大解放”。 三、《尝试集》里“真白 话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威权”》等几首, 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 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人们因此称 《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胡适曾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 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所谓“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时“比喻”、 “象征”。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
•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
一、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 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敲冰》,胡 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路上所见》,刘大 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康白情的《草儿在 前》,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 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的《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 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 二、1.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如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 2.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人与 时》,胡适《一念》,玄庐的《偶像》,刘大白《淘汰来了》等,正 是在这些新诗里,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 主观意志,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少有的。
• 总结: • 1.早期白话诗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最 初形态,打破了旧诗词的镣铐,无论 是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 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 • 2.但从另一面来说,则是缺乏飞腾的 艺术想象力,如茅盾所说早期白话诗 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 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都在于此。总之, 早期白话诗诗人群体的不畏艰难的探 索,为之后新诗“开一代诗风”的发 展做出了奠定基础的贡献。
• 早期白话诗的主要特点:
1.诗的内容上:很多早期白话诗诗人将作诗的素材投 向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 多见的。 2. 诗的形式上: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顾及 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 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 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 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 3.表现精神上:五四启蒙思潮使早期白话诗精神具有理 性色彩,五四时期,刘半农创作《相隔一层纸》《铁 匠》。沈伊默创作的《三弦》等诗篇形象表达出了早期 白话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 背景: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们充满了对传统文化激烈的反叛 精神,因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启蒙和 反叛的时代思潮便形成了早期白话诗的主要精 神内容。 •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 尹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 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 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 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 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 民称为“民族魂”。
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 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 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 鲁迅、周作人兄弟是真正打破旧诗词的镣铐的, 他们代表了早期白话诗中“欧化”的一路。在 形式上,他们彻底抛弃了旧诗词旧格律体,而 追求自然的节奏,周作人《小河》被胡适评为 “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第六小组组长:冯用贤 组员:林时伊、章天敏、韦千云、 叶秀英、黄岳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