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3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背景,是与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 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 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 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方面:
火石、油盏、土布、皂荚、板箱等是古代中国人 的日常器具,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洋火、洋油灯、毛巾、肥皂、 提箱等很快引得了国人的喜爱,洋货轻而易举地击败 了土货,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的部分。这些变 化首先发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8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 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 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夜间取光, 农家用簧(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巢,家稍裕者,则用瓷 制或铜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 灯……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 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 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 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暑仪,用者亦不多, 购买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 钟表始盛行。箱筐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 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 于沪地,于是旅客列车多购用之。
6
▲正是由于西方 的介入,在古老的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认 知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这一切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陈独秀《新青年》发起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反对闻言分离,主张白话文成“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大量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主要内容)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从文学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宣告封建文学终结,掀开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新文学第一页文学革命中的“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正式拉开“文学革命”和“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钱玄同把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编者,刘半农写答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文学革命“八事”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鲜明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主要内容之一,理论奠基作用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革命主张推到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国名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的写实文学推到迂回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以批判旧文学,弘扬新文学的态势构建的价值取向,反映陈独秀认同西方近代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新文学观的构建思路白话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191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宗的文学语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进一步涉及文学内容的变革1918 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证必然性鲁迅《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乃然换牌不换货,强调必然性五四文学革命最早出现的白话文学是《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诗,散文和小品文显示其威力,证明“旧文学之自认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白话文学最终成中国文学的主体人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关于文学内容改革的主张1918 周作人《人的文学》最早提出并系统阐述,反对“非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目的的文学主张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第一,新文学应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第二,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文学(涵盖内容)用“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诠释人道主义,没超出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但反对旧道德,反对桎梏人性发展的封建内容有进步意义平民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建设新文学的主张1919年周作人《平明文学》正式提出“平民文学口号”相对贵族文学而言,表现普通人的普遍与真挚感情的文学以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代替愚忠愚孝的封建道德,以社会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你争我夺与风流韵事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人生艺术派的主张)问题与主义之争现代文学运动文学论争1919 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主义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到的事”“是没什么用处的”“是很危险的”,鼓吹主义改良观提出要多研究具体问题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主义与问题关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不能分离,宣传主义社会多数人掌握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唯物史观经济问题要根本解决是马克思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论证,关系到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问题“为人生”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文学旗帜反对封建文学,游戏文学和所谓的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现实社会里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表现人类抽象的美、爱、真,唱出迷惘人生哀歌(美学风格)随革命形势发展,作家分化“为艺术”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初,社团受19世纪法国戈蒂埃“为艺术而艺术”影响,提出“为艺术为艺术”的文学,以此为思想武器向“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带强烈反帝反封建色彩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都张扬“为艺术而艺术”旗帜;新月社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20年代末,衰微整理国故运动1919年国故社《国故月刊》,新潮社成员响应1923年胡适《国学季刊》正式发动“整理国故运动”,对“整理国故运动”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等从理论到实践作详细阐释在文学界引起论争,以是否赞成整理国故为标志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赞成派因出发点与目的不同,分成整理派和追摹派整理派主张具有理论价值,五四思想解放浪潮及成果提供重新认识文化遗产的新社会、文化背景,新手段;推动新文学建设的目的赋予积极精神动力,举动具有强烈现代倾向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1924年北京《语丝》周刊主要发表散文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孙伏园、俞平伯(代表)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针砭时弊风格)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语言风格)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代表性散文)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以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为背景,形成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东欧、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进中国问题小说兴盛初期,有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不提供答案,即“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不开药方”本生是问题小说特点之一五四时期流行,反映知识青年觉醒,是启蒙运动的需要和结果,体现作家关心现实的优良传统冰心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庐隐也是问题小说创作者之一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借以抒发乡愁的小说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反拨,是新文学在革命后着手建设的象征,反映新文学现实主义追求直接受鲁迅影响,有意识模仿鲁迅,师承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概念化,面貌质朴和真实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天二哥》(代表作)“自叙传”小说20世纪20年代小说潮流作品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不着意通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强烈感情,打动读者,侧重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描写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外国小说影响而形成郭沫若称其为“主情主义”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全新样式,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新发展作为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美文文学性散文周作人 1921年《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响应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创作实践作为独立的文体地位在文学史上确立冰心体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风致清丽,“爱得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内容)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有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将文言文、白话文和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语言)话剧戏剧形式之一,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戏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新剧1907年组建东京春柳社,上海春阳社和1909年组建天津南开学校剧团分别借鉴引进1910年后称文明戏多用幕表制,只有剧情大纲,演员即兴表演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改名为话剧,意在与中国戏曲、歌曲、舞剧、哑剧区别综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成分,以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形体作为基本手段诗歌的“三美”文学创作的主张闻一多提倡,新诗理论作出的贡献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针对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提出,奠定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发展作贡献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阿Q正传》阿Q形象特有性格特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弱点;欺善怕恶,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终生糊涂(主要表现)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个人性格,更是病态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零余者郁达夫陛下文学性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的“他”,《银灰色的死》的“伊人”,心中交织着个人积郁和民族积郁,更感自身孤凄悲凉,强烈追求个性解放,表现病态心理在茫茫人海,为自身茕茕孑立,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境遇痛苦,为自己只是“零余者”落泪叹息,但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纤敏柔弱的气质赋予形象深厚的感情色彩礼拜六派国民初年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礼拜六》周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宣扬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文学周瘦鹃、王春根(代表)国粹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19年林纾发表公开信和文章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妄图借用武力和鬼神摧残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立最早的新闻学团体1912年北京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发起为人生(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主办刊物)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被压迫民族文学,团结和培养大批作家,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进行斗争,积极推动新闻学发展设有分会,发行过机关报,无严密组织,会员后来逐渐分化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解散茅盾《蚀》三部曲、叶圣陶《倪焕之》、许地山《缀网劳蛛》、冰心《超人》(主要文学成就)以现实主义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现实主义特色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闻学团体1921年日本留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日本东京前期尊重艺术,表现自我,破坏冷酷现实,反对“浅薄的功利主义”,追求文学的“全”“美”,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较少客观冷静描绘,涂抹浓重主观抒情色彩,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郭沫若诗集《前茅》、郁达夫《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都以浓重主观抒情色彩、鲜明浪漫主义倾向成为代表作1925年后,在革命形势影响下,提出“革命文学”口号,从表现自我转向表现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重要贡献1922年起,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出版《创造丛书》60余种1929年被国民政府查封,活动结束湖畔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2年浙江杭州没固定章程友爱结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魏金之、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主要成员)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短小清新情势为主五四个性解放影响下,勇于创造情诗,摔着坦诚,无世俗顾忌,少艺术雕琢,以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五四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汪应潘修《湖畔》汪应潘修《春的歌舞》汪静之《蕙的风》《寂寞的国》《支那二月》两期文学月刊1925年“五卅运动”后解体新月派中国新文学派别前身是1923年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散漫团体不是单纯的文学流派,而是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多种领域的派别新月大系统中小系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主要成员)欧美留学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晨报副刊》发表《诗携》新格律是创作,提高新是艺术性和新实行是探索性有积极意义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提出“健康”“尊严”的文学原则徐志摩、闻一多(代表)虽然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对新格律诗的探讨,尤其是闻一多“三美”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推动中国新诗发展胡适、梁实秋(代表)梁实秋以新月派“文艺理论家”自居,宣传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松散、政见各异、文学主张不同的团体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成员脱离1933年,退出文坛学衡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复古派1922年吴宓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胡先、梅光迪(主要成员)欧美留学南归的南京大学教授,以“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标榜艺术的模仿和艺术的创造(文学理论及基本范畴),张扬文学复古必然性和必要性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竭力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合一,嘲笑文学革命者“浅陋”“学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洋装复古派,受鲁迅为代表的新闻学阵营批判1933年停刊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因《语丝》周刊得名,没明确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1924年北京创刊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主要撰稿人)以鲁迅为代表,反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斗争,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正人君子”帮闲面目斗争,及文学革命讨论中,起积极作用,但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任意言谈,斥旧促新(思想内容)艺术性短论,随笔(艺术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文(散文创作)甲寅派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因《甲寅》周刊得名 1914年创于东京,10期后停刊,1925年章士钊北京复刊,改名为《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1927年停刊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学生运动,提倡尊孔读经,美化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强行禁止学生用白话文和污蔑革命群众爱国运动的行径受到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批判现代评论派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派别1924年北京创刊,由《太平洋》《创造周刊》合并而成因《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钱端升、王世杰、杨肇、郁达夫、胡适、陈西滢、丁西林、沈从文(主要成员)具有自由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代言人,曾发表反帝反封、倾向进步的文章和创作,为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做贡献,也发表为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辩护、指责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的爱国行动文章,鲁迅等对此作揭露和批判陈西滢(文学理论代表)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北京鲁迅发起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成员),后来王菁士、李何林参加过“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鲁迅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为该社发行,后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活动以译介外国文学为主,兼文学创作,翻译以俄国、北欧、英国文学居多,又努力介绍苏联文学1928年被国民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1931年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退出1933年在京沪报纸宣称“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台静农《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乡土文学成功之作莽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闻学团体1925年北京因出版《莽原》周刊而得名鲁迅、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黄鹏基(主要成员)开始有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率性而论,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宗旨)1926年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停刊,社团活动停止沉钟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团体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解体,同年秋,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杂志,后改为半月刊重视文学创作并积极从事创作(创办宗旨)忠于艺术(倾向)为艺术,坚定地执著创作(倾向)创作特色(文坛的成绩和影响)冯至诗歌创作更有影响,《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代表作)象征派(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流表现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主要成员)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和英国王德尔唯美主义思想影响,认为“美藏在想象中,象征中”,要在大自然中寻求内在情感的象征物和契合点,以实现“灵魂深处与之和谐”反映在创作上是重主观想象而轻客观描写,重表现自我而轻现实再现,重意象启发而轻明白晓畅,用象征手法暗示作品主题,表达诗人隐蔽的思想情绪和抽象人生哲理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王独清《圣母像前》穆木天《旅新》冯乃超《红灯纱》(代表作)普罗诗派五四新诗中歌颂革命流派因“普罗塔利亚文学”而得名歌颂十月革命,歌颂中国革命,把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结合(重要主题)1924年出现的春雷社(专门文学团体)蒋光慈(代表)《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重要刊物1925年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群益书社发行,初名《青年杂志》,后名为《新青年》五五四前后主要阵地,宣传科学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文学改良刍》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0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文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提出改革旧文学的“八事”是从作者的“历史的文学观念”即文学进化论出发而提出白话文学主张从内容和形式提倡文学改良,主要偏重形式特别是文字工具改革方向,强调文字体裁应冲破旧形式束缚,以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文学内容提出“须言之有物”,充满“真挚之情感”,“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主张作者观点存在局限,但斗争锋芒直接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其白话文主张适应五四时期对新文学历史要求,对反对就文学思想,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具进步意义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革命论》文学论文1917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发难时期影响最大的文章,文学革命的纲领认为文学革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是开发文明,改造国民性,革新政治的利器,指出文学革命历史必然性批判封建文学传统观念,指斥封建文人崇拜的“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为“十八妖魔”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要求新文学以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写实主义”文学为楷模,“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把改革文学内容放在文学革命首位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文为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匡正也”《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 1921年—1922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小镇末庄为背景,塑造阿Q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压迫与剥削,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以“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到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德典型性格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封建地主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指出:即便是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示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问题作品有深刻思想意义和精湛艺术技巧,受很高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年鲁迅北京新潮出版社,收集1918年—1922年作品,共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收录作品)显示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学的有机结合,成功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具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鲁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揭露封建卫道者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概括和剖析它的出版改编文学革命初期只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局面,显示新文学实绩,代表新文学发展方向《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年鲁迅北京新书局收集小说11篇《祝福》《孤独者》《伤逝》等(收录作品)继续对农民不幸遭遇、妇女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命运与前途给予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封建思想意识进行更为透彻揭露和批判,塑造具有永久魅力艺术形象:祥林嫂、四铭、君子、魏连、涓生与《呐喊》相比,艺术上更成熟,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达到炉火纯青境地《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胡适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要求(基本内容)在“诗体大解放”等方面做积极尝试,是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建立和发展迈出第一步,初步建立白话诗地位《繁星》《春水》诗集冰心作者从“爱的哲学”出发,追求生活的真和美,歌颂大自然、母爱、童心,探索人生真谛,主要价值在艺术形式上抒写点滴感想,零碎闪念,片段回忆,诗的触角伸向生活、思想、情感的角落,对扩大是的题材领域具有意义《女神》现代诗集1921年出版郭沫若 1916年—1921年56首新诗五四前诗表现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愤疾,格调哀婉低沉五四后诗爱国主义为中心主题,诗风雄浑豪放表现对旧社会彻底地叛道精神,对未来充满殷切希望(内容)奔腾想象,急骤旋律,宏伟气势,瑰丽色彩,英雄主义基调和自由(浪漫主义特色)为新诗开拓新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作品《晨安》《匪徒颂》《炉中灰》《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代表作)《死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第三节 外来文学的影响
•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从外国文学中吸取 营养,把中国文学改造成了新文学。 • 一、理论渊源 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 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 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 文学的历史和经验。写实主义得到 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 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 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 出的结论。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 学的理论文章。
•
•
《江湖奇侠传》写于二十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有些人甚 至认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小说以近代史上确有其事的湖南平 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分别助拳为纬, 并融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牵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 作者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从小喜好文学、武术,两 者均有深厚造诣。曾两度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武术方面喜与日本柔术 家、剑术家交往,切磋功夫。回国后曾参加过反袁运动。回湖南创办国术训 练所和国术俱乐部,是现代著名的武术活动家。他的武术理论功底也很深厚 ,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拳经讲义》等。 平江不肖生的文学生涯始于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留学生中形形色色 的丑恶现象,遂写成清末谴责小说《留东外史》。1922年,开始专心从事武 侠创作。武侠处女作《江湖奇侠传》一炮打响,以此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文 学中的地位。平江不肖生的作品,受湖南民俗影响,将写实与神怪相结合, 又善于编故事,因此很有看头。他奠定的现代武侠小说的基础,尤其是江湖 与武林迷幻离奇的结合,开启了和旧侠客传奇大为不同的新面目。
•
•
•
• 《啼笑因缘》 • 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北京青 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女秀 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凤喜,相互爱 慕,树更助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家树虽得富家女 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 喜亲近刘大帅,刘更迫喜作妾,喜不知如何是好。刘大帅 以杀家树威迫凤喜作妾,喜含泪应允。其后树与喜重聚, 二人余情未了,一次私会后,事情为大帅知悉,喜被拷打 成疯。寿峰与秀姑冒险助树救出垂危的喜,更把大帅杀死 ,可惜寿锋亦中枪而亡,临终将秀姑托付家树照顾。 •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因 缘”二字一环扣一环的镶嵌,它的沧桑在于故事结束后的 余味和小说中插入的一段段凄婉的大鼓书。章回小说的布 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PPT
1、追求均齐的形式。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等都讲究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方式相同 2、追求押韵方式多样化。新月派诗人主张在继承中国 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诗歌韵脚安排的技巧,提倡既 押韵又不受其束缚,使押韵方式富于变化。以徐志摩 《为要寻一颗明星》为例,每节四行,韵脚为abba《残 诗》共12行,韵脚为aaaaaabbccdd 3、追求错落协调的节奏。 4、注重内心幽微的个人情感开放。如徐志摩诗集《云 游》、林徽因《别丢掉》、闻一多《红烛 红豆篇》
朱 湘
1904-1933.12.5 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他是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的。 对诗的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 文学的典则“,是朱湘的又一个追求中心。 在诗的章法上,倾向于全章各行整齐划一、 章与章之间各部对称这两种形式。
徐 志 摩
1897.1.15~1931.11.19 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云游》等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 学研究会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 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 化运动 他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他热烈追 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他 具有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执著地追求 “从个性深处来的诗句”。总是抓住每一 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 的诗律,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 中追求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 艺术珍品来提高读者的审美力。Leabharlann 5、追求在美的形象中凝聚感情。
闻 一 多
文学第一章ppt
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 王统照、许地山等。 以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 主张文学“为人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二)创造社(1921、6-1929、2)
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 奇、田汉、张资平。后期增加冯乃超、李初梨等。 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 主张:“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 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鲁迅先生
鲁迅的《估〈学衡〉》
以上不过随手拾来的事,毛举起来,更要费笔费 墨费时费力,犯不上,终止了。因此,诸公的说 理,便没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将安托, 穷乡僻壤的中学生的成绩,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 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 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 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 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 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 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 有发表的勇气。
(四)语丝社(1924、11-1930、3)
成立于北京。 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冯 文炳等。 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 内容上注重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 形式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体散文为主。 “语丝文体”:风格泼辣幽默,富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随 笔体散文。
(三)新月社(1923-1933)
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都曾留学 英美。 前期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形成新 月诗派; 后期(1928年以后)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打出“健 康”“尊严”和“人性”的旗帜。 文学主张: 1、鼓吹唯美主义; 2、提倡现代格律诗。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5、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
外因。 胡适《 文学改争刍议》:引了“意象派”诗人庞 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 性”, “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 为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 文学革命论》 , 也开宗明义,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 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其“三 大主义”中所要求建设的“国民文学”、“写实 文学”和“社会文学”,也是以19 世纪西方资 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的。
灭裂”,是“以浅陋文其浅陋”。第二,攻击五 四文学革命后的新文学创作,认为胡适的诗论是 拾欧美所谓新诗之唾余,并且断言《尝试集》的 价值与效用是负面的,只是告诉后来者“此路不 通”。第三,他们还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 全面地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与 对新思潮的大力宣传,认为新文化运动甫一启齿, 而弊端丛生,恶果立现,指责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是诡辩家、模仿家与功名之士,尤其是对方兴未 艾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极其不满。
特别是1895至1911年的16年,在这段时间,一 些‘现代’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 王德威:晚清小说不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 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有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 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晚清文学的现 代性不仅开启了“五四”的文学现代性追求,而 且还包含着比“五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时
期。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 学运动的开始。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 进一步深化的阶段。
三、学术界关于现代文学起点、 分期问题的争论
1.海外关于现代文学起点的说法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可以上溯到晚清时期,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 (2)留洋保守派的反对声音 • 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性流派是学衡派, 主要成员为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分 别写有《评〈尝试集〉》、《 评提倡新文 化者》、《论新文化运动》他们标示“倡 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 文学革命,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 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予以驳斥, 指出“现在关键的不是我们能否保存国粹, 而是国粹能否保存我们的问题”。
(三)新文学的五项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从《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开始, 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 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 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 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第一 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 批判的色彩。
(三)新文学的五项特征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 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作家们在 作品中较多地表现了苦闷感、孤独感、 彷徨感。尤以郁达夫小说为代表,此 外“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都带有 感伤的情调。
• (3)来自官方的反对声音 • 以“甲寅派”为代表。主要人物有当时 任北洋军阀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 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攻击新文化运 动和白话文,论证文言文的优越性。 • 新文学阵营对此写了大量文章予以批驳。 其中鲁迅写了《凭心雕龙》、《十四年的 读经》、《古书与百合》、《答KS君》等 杂文,揭露“甲寅派”提出的“读经救 国”,“废弃白话”的言论只是愚弄群众 的工具,
• 新月社 •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 多是英美留学生。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 响比较复杂,思想上较倾向自由主义。不久,其 内部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了新月诗派,以 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为他们 的代表刊物。新月诗社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较大, 主要表现在新诗格律化的探索上。1931年后,徐 志摩去世,闻一多、陈梦家转向学术,队伍发生 分化,1933年新月社解体。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鲁迅在《估<学衡>》批驳《学衡》上的 《 学衡> 文章内容的谬误和文字不通,说明他们“于 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名曰 “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 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 远。”
(3)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1925年 1925年7月《甲寅》在北京以周刊形式复刊, 甲寅》 章士钊担任主编,他此时已是北洋军阀的司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实际是半官方 报纸,宣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化 运动,专登文言。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文学运 动》等文,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 度论证文言的优越性。
新文化阵营对林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重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循‘思想自 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鲁 《新旧思潮之激战》 迅写下《现在的屠杀者》一文,斥责 《现在的屠杀者》 林纾。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发生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动因。 动因。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新青年》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新青年》杂志具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有密切的联系。 有密切的联系。
2. 胡适和周作人的理论建设
(1)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 月发表了《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工具、方 法、创造” 法、创造”的三步程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2.“文界革命”
★最早是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并先后在主编的《清议报》 《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业上予以 实践。主张以“欧西文思”启发和激活 汉语思维,目的在于把文章从八股文、 桐城古文和骈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 立一种新文体。
3.“小说界”革命 ★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
③狭邪小说: 对人性中情欲的关注 a 溢美类: 《花月痕》 →才子佳人的妓女版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欢场如情场 鲁迅评价:“平淡 而近自然”
韩 邦 庆
b 溢恶类: 《九尾龟》 欢场如官场 展示了整个社会总的 道德危机。
张爱玲:“张爱玲五详 《红楼梦》,看官们三 弃《海上花》”。
张爱玲《海上花开》
侯孝贤《海上花》
晚清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① 谴责小说: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② 科幻乌托邦小说:重塑了关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识 ③ 狭邪小说:对情感和欲望的关注 ④ 侦探小说:提供了对正义的新的想 象 总结:晚清正是五四的一个丰富的源泉。
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原因
文学变革
笔记
背景
社会原因 动因 新文化运动 思想的启蒙 文学革命 白话文运动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Biblioteka 诗界革命“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19世纪末的文学变革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提高思想教化功能 平易畅达
打破古文藩篱
呼吁提倡白话文
域外小说的翻译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混乱而又比较自由
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教育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 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 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 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 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的其他创作PPT课件
三、冰心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 1. 冰心的诗歌创作 冰心是小诗派的代表诗人。有诗集《繁星》、
《春水》,共收诗346首,它们是冰心在探索人 生道路的过程中,所捕捉到的思想的火花,灵感 的闪光,许多诗作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五四时 代精神。和“问题”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 的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相沟通,冰心在 她的小诗创作中,也热情地歌唱母爱、童心和 大自然。
22
2、如何评价“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成为冰心多篇小说的基本思想。
这种“爱的哲学”,既含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从西方汲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有着泰戈尔的 作品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那时感染了许多 读者。但作为“问题小说”,这样处理解决问 题,作品的社会性、思想性不免有些减弱。
23
冰心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经过几个转 折,走了一条“之”字形的发展道路: 第一个转折是由社会问题小说转向心理 问题小说,由艺术上的外向转换为艺术上的内 向; 第二个转折,则突破了问题小说的局限,走 上了更充分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艺术上 看,又从内向转换为外向,但已经是新的高度上 的外向了。 这些转折说明,冰心是我国现代小说的积 极开拓者,是社会人生的热情探索者,是时代发 展的忠实追随者。
发了借小说提出和探索问题答案的念头。1919年9月, 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谁之罪》(后改题为《两个家 庭》)在《晨报》上发表,署名冰心,成为五四时期最早 的“问题小说”。 五四高潮过后,冰心陷入了时代的苦闷。在彷徨探索 的过程中,受到泰戈尔哲学和基督教教义的更深的影 响。母爱、童真、自然,成为她这个时期创作的基本 主题。代表作是《超人》。
20
二、关于“爱的哲学” 五四运动退潮期(1921一1924)的心理问题小
说。1921年以后,随着五四运动高潮期的逐渐 退去,冰心的问题小说由热情地提出社会问题, 变为忧虑地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由着 重思考社会弊端,变为着重慰藉青年知识分子 的苦闷心灵。这样,她的问题小说就发生了变 调,由1919年、1921年的《去国》集时期,进 入1921年以后的《超人》集时期,由社会问题 小说转变为心理问题小说。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 理性精神的显现 • 感伤情调的流行 • 个性化的追求 •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民族工 业得以发展和壮大。(经济基础)
4、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 育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 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 新型的知识者群体。(知识与人才的 准备)
5、晚清大批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 的出现,现代稿费制度的形成,促生 了一批职业作家。(市场保障)
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2、史学内涵:
↗思想的现代化↘
文学的现代化
心灵的变动
↘人的现代化 ↗
对外来文学资源
↗的吸收和利用 ↘
文学的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
现代化
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对中国传统文学↗
的继承与改造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进 程又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和军事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呈 现出某种复杂、活泼而又怪异的历 史形态。
5、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 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 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文学革命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 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表现 出浓厚的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 应从“八事”入手,成为文学革命的 发难之作。
• 文学革命就整体而言,是理论先行,
即先有舆论倡导,后有创作实践。
• 在打倒旧文学的同时,如何建设新文
学,一直是新文学先驱们思考和探讨 的问题。其中理论建树最大的是胡适 和周作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胡适:
• 提出“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共63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 学思潮与运动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视 的。— —爱献 生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和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发的原因:一、思想启蒙思想先锋:梁启超、王国维、周作人、鲁迅。
梁启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民族国家主义的主张。
(在划定界限区域内,有最高管理权,有暴力机构支持,并且国民对于国家最低限度支持和效忠的结果的统治机器)二文学改良: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表现为作家文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作家对白话文的支持。
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民智,普及新思想和新知识。
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口语为基础,达到言文合一,口语为提炼加工过的口语,吸收了外来成分,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心理。
晚清出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梁启超—启蒙功利的文学观,王国维—超功利的人本文学观。
梁启超立足于文学救国论,强调文学的功利化、工具化,宣扬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密切,文学创作的目的是新民。
梁启超和王国维分别代表了现实派和理想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促进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意识。
王国维前掉文学的美的独立价值,是近代文学的第一人,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用西方的美学解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是回避人生超功利的。
文学应该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肯定文学的价值。
鲁迅:《摩罗诗力说》—强调文学的“无用”,可以带来精神的审美愉悦,主张以文学的美为中介,改造国民的灵魂,从而改变社会。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促成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现代文学品格的形成有本源性的意义。
3.晚清与五四区别:①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发现发端于五四。
②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是五四之后形成的。
③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形成于五四时期。
④开放的多元文化格局形成于五四时期。
4.人的自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从等级制度中解放,强调人分的价值和尊严,张扬个性,从自身的问题上,讴歌人的情欲,全面回归人的真正内涵。
意义是认识社会和民族发展的根基,文学的目的是些人和立人。
5.现代知识分子:具有独立人格、社会批判精神和人文终极关怀的知识阶层,具有领悟力、洞察力、判断力,成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名词,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思想集团,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的内容上:很多早期白话诗诗人将作诗的素材投 向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 多见的。 2. 诗的形式上: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顾及 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水缓缓地流过, 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 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 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 3.表现精神上:五四启蒙思潮使早期白话诗精神具有理 性色彩,五四时期,刘半农创作《相隔一层纸》《铁 匠》。沈伊默创作的《三弦》等诗篇形象表达出了早期 白话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胡适(1891—1962.),汉 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 名学者、诗人、历史家、 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 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
早期白话诗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与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 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 和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他们 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词化了的新诗”。 沈尹默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诗 的代表作。 • 俞平伯的《冬夜》集以及康白情的《草儿》 集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 俞平伯的诗里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 的哲理,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
• 背景: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们充满了对传统文化激烈的反叛 精神,因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启蒙和 反叛的时代思潮便形成了早期白话诗的主要精 神内容。 •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 尹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 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也都写过新诗,这都 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 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 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 总结: • 1.早期白话诗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最 初形态,打破了旧诗词的镣铐,无论 是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 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 • 2.但从另一面来说,则是缺乏飞腾的 艺术想象力,如茅盾所说早期白话诗 大都“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 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都在于此。总之, 早期白话诗诗人群体的不畏艰难的探 索,为之后新诗“开一代诗风”的发 展做出了奠定基础的贡献。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 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 民称为“民族魂”。
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 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 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 鲁迅、周作人兄弟是真正打破旧诗词的镣铐的, 他们代表了早期白话诗中“欧化”的一路。在 形式上,他们彻底抛弃了旧诗词旧格律体,而 追求自然的节奏,周作人《小河》被胡适评为 “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第六小组组长:冯用贤 组员:林时伊、章天敏、韦千云、 叶秀英、黄岳恒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 诗
总论点:早期白话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早期白话诗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早期白话诗的探索过程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 胡适的《尝试集》充 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 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也正反应了早期白话 诗的发展与尝试。 •其蜕变的过程为,一、胡适的《去国集》先前尝试重 点是“以白话入诗”,仍然不能摆脱旧诗词语音模式 与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结果就写出了半文半白、半 新半旧的诗。因此在其《尝试集》里发现为数不少的 旧体诗词也并不奇怪。二、翻译了美国意象派的诗后 受到启发,才意识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 语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短长不一的诗”, 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实现 “诗体的大解放”。 三、《尝试集》里“真白 话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威权”》等几首, 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 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人们因此称 《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胡适曾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 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所谓“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时“比喻”、 “象征”。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
•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
一、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 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敲冰》,胡 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路上所见》,刘大 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康白情的《草儿在 前》,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 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的《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 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 二、1.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 如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 2.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人与 时》,胡适《一念》,玄庐的《偶像》,刘大白《淘汰来了》等,正 是在这些新诗里,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 主观意志,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