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从晚清到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圣才出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例证﹛梁启超的小说届革命/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鸳鸯蝴蝶派/林译小说﹜●梁启超,晚晴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要功臣,是本时期内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新文体”就足以囊括一时代,立一界碑。

提出诗届革命,文届革命,小说届革命.●―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内最有成就●其中小说届革命声誉最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强调社会功能。

●真正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他受到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很大。

在文学观念上,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

●王国维对文学现代性的贡献:引进了叔本华与康德,确立了悲剧。

●林译小说的贡献:打开了现代作家的审美事业;为中国作家接受西方的文学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创作了迥异于中国的表现手法。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大,杂志上也不在靠翻译支撑,统称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是都市文化的产物。

第一次提到了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徐是哀情鼻祖,是用骈文写的小说。

●“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上海创刊,后改名《新青年》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陈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要从“肉“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 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 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 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 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 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 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 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 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 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来源:静业学习网
刘勇《中国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 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 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 10 年。 1.第一个 10 年 第一个 10 年是从 1917 年到 1927 年,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且深远, 因此通常称这 10 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 10 年 第二个 10 年是从 1928 年到 1937 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 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 10 年 第三个 10 年是从 1938 年到 1949 年,一般称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 学。 (三)意义 现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 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 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沈从文与“京派”11.1复习笔记一、“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一)生平1.出生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

他享受着湘西的河水,也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的尸体。

这美丽与野蛮的奇异组合,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入伍(1)经历沈从文从15岁开始当兵,一去5年,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辰河流域。

当兵期间,他濡染在以咀嚼杀头为乐事的军营,经历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频繁屠杀,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与五四新文学绝大多数作家完全两样的人生经验。

(2)影响①湘西河水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其小说优美的诗意。

②湘西那血腥的历史、自然原始的野性、未经开化的淳朴,给沈从文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产生了一种超越一般悲悯的无奈和一种旷达的意识,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铸就他返璞归真的文化观念。

3.进京1922年,沈从文离开军队来到北京,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勤奋地写作、投稿,处于半流浪状态。

他开始了人生的“自觉”阶段——读书、写作,成为一个现代文化人。

4.写作(1)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在《晨报副刊》《语丝》《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

(2)1928年后,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

从此沈从文结束了文学青年的流浪生涯。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4.任教1931年,他被延聘为大学教授(抗战前在青岛大学,抗战时在西南联大),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最终步入“著名作家”“教授”“名流”的圈子。

(二)文化观念在探讨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时,需要注意他所使用的一对特殊范畴——“乡下”与“城市”。

这对概念是沈从文特殊文化观念的载体。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14.1复习笔记一、戴望舒与现代诗派(一)现代诗派1.形成(1)历史渊源现代诗派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它既是对初期象征派的继承,又是“新月”诗派演变发展的结果。

(2)产生1932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1935年终刊,共出34期),这是现代诗派产生的标志。

(3)发展对《现代》倡导的诗歌观念认同的新诗刊物纷纷涌现,如上海的《新诗》和《诗屋》、广东的《诗页》和《诗之页》、苏州的《诗志》、北平的《小雅》等。

(4)成熟1936年、1937年间,现代诗派进入鼎盛期。

戴望舒主编的《现代诗风》和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等人共同编辑的《新诗》月刊先后出版,发表了大量现代诗派的代表作品和有分量的理论文章,至此现诗派进入成熟期。

2.成员除了戴望舒之外,卞之琳、何其芳、废名等人都是现代诗派的重要成员。

3.创作主张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他们追求“纯诗”的艺术观、病态的心灵和浊世的哀音。

(1)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的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

(2)多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浊世的哀音,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

4.贡献现代派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情绪和艺术手法,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二)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被公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举旗人,他的诗歌都充分代表了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倾向。

1.生平(1)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期间开始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2)1926年与施蛰存创办《璎珞》旬刊,开始正式发表诗作,1928年成为水沫社成员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12.1复习笔记一、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一)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都市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新感觉派”是当时的左翼作家给予他们的称号。

1.背景该流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形成的。

(1)代表作家日本新感觉派是主要由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作家组成。

(2)创作特征日本新感觉派强调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文体和技巧的革新。

2.形成(1)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并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几篇带有新感觉派特点的小说。

(2)1929年,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等人又创办了《新文艺》月刊,施蛰存发表《鸠摩罗什》,刘呐鸥发表《礼仪与卫生》《残留》,进一步发展了新感觉主义的倾向。

(3)刘呐鸥出版选译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无产阶级小说集《色情文化》,其中包括横光利一、片冈铁兵、池谷信三郎等的作品。

(4)刘呐鸥出版自己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这是中国新感觉派的第一本小说集。

(5)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创刊,新感觉派力量在这里得到了集结。

新感觉派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现代》上,如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狐步舞》等。

3.代表作家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黑婴等。

这些作家由于在人生观、审美趣味、选材和创作特色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而被视为一派。

4.创作特征新感觉派作家为了表现变化多端、富于动感的都市生活,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大大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因此通感的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5.艺术贡献新感觉派作家在描写都市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从它开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因此意义非同寻常。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
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复习
现代文学 史
习题
笔记
第章
现代文 学史
教材
中国

创作
第版
真题
现代
笔记
文学
典型
地位
内容摘要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 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 运动的正式兴起。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 两个阶段。 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 变化。 第一个10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和典 型题详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

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壹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

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16.1复习笔记一、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一)生平及创作道路1.作家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其性格忧郁、敏感、深情、人道,对中国的贫苦大众有深厚的情感,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2.生平经历(1)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2)1929年春赴法国留学,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3)1932年初回国,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一些美术青年组织“春地画会”。

(4)1932年7月以“颠覆政府”罪被捕入狱,1935年10月始出狱。

(二)主要创作1.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主要篇目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黎》、《马赛》、《芦笛》等。

(2)《大堰河——我的保姆》及其分析①影响a.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支深挚而沉郁的歌,一发表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当时就有人将这首诗译成日文。

b.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首诗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俄等十几个国家。

②主要内容歌颂诗人的乳母大堰河(即大叶荷)勤劳善良的优秀品格,描述她贫穷屈辱的生活境况,抒发诗人对于这位胜似生母的乳母的挚爱之情。

③艺术特色a.形式上采用的是无韵分行的自由诗体,语言朴实自然,接近口语。

b.诗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完全从诗情表现的需要出发,根本不顾及诗行的整齐一致或韵脚的刻意安排。

c.这首诗虽缺乏某类诗所具有的和谐音韵美,但却极为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炽热至诚、汹涌奔腾的诗情,具有动人心弦、撼人肺腑的力量。

2.《旷野》集(1)主要篇目包括《太阳》、《春》、《煤的对话》等。

(2)主要内容这些诗的时代感很强。

其中一部分作品反映城市的破旧肮脏、有闲阶级的庸俗无聊和农民的日益贫困,更多的作品表现的是诗人对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3)《太阳》及其分析①主要内容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概赋予太阳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轰然而至的气势。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3 / 16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睦家庭的表象压抑着妻儿的个性需要,将他们视为统治对象加以严格管束。 (2)剧作对周朴园色厉内荏的脆弱内心和孤独与幻灭的人生处境也进行了深刻的描
摹。 (3)剧作着力渲染了周朴园对“前妻”侍萍的“怀念”。可见,周朴园对侍萍的确存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3 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13.1 复习笔记
一、曹禺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一)作家简介 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代表作 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二)生平经历 1.幼年即随继母进入戏院听中国传统戏剧,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922 年,进入南开中学,不久参加南开新剧团。 3.1928 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4.1933 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诞生,翌年由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 立即引起世人瞩目。 5.1936 年,《日出》的问世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6.1936 年,曹禺受聘于南京国立剧专,同年创作了他的第三部重要剧作《原野》。 7.1940 年,标志着作家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北京人》问世。 8.1942 年夏,曹禺成功地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多幕剧,并将其搬上话剧 舞台。 9.抗战胜利后,他还创作过多幕剧《桥》(1946,未完成)和电影剧本《艳阳天》(1947),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10.新中国成立之后,曹禺先后创作《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
有深深的愧疚和沉痛的回忆。 (4)曹禺并非简单地将周朴园塑造成纯粹的反面人物,而是有意识地寻找人物性格中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15.1复习笔记一、抗战文艺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一)抗战时期文学的变化1.抗战初期,篇幅较长的各种体裁作品明显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容易发挥宣传鼓动效果、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如战地通讯、报告文学、街头剧、街头诗、朗诵诗、通俗文学等。

2.作家亲身经历战火的洗礼,感受到颠沛流离的现实生活,耳闻目睹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人民大众有了较多的接触,既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了思想感情上的变化。

(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1.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是继戏剧界抗敌协会之后最早出现的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大会选出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许地山、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陈西滢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

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文协”在全国组织了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并于1938年5月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意义①成立大会上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对于推动抗日文艺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④“文协”之后,音乐界、电影界、美术界等全国性抗敌协会也先后成立。

2.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

(1)几种创作潮流①现实主义文学居于主流。

a.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抗战文学的主潮,不少浪漫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作家纷纷转向现实主义。

b.对于现实主义应当如何适应抗战现实,文艺理论家们提出诸多口号。

北师大刘勇笔记经典

北师大刘勇笔记经典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一)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现象;4、对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的文艺运动(理论、口号、论争)要专门了解,重要的文学社团、风格流派要专门了解与分析。

增强历史感。

本教材比较严格按时间顺序描述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应以本教材为主,适当翻阅其他教材。

推荐: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人大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等著,大32开。

(绿皮)考试题型:1、单选,20分;2、多选,(5题)10分;3、名词解释,(4题)16分;4、简答,(3题)24分;5、论述(2题)30分。

内容上分几大部分: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概论;二、重要作家及文学社团的创作过程、风格特点、影响、作用;三、重要的文艺运动及其作用与影响。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启功先生认为: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圣才出品】
2 / 49
圣才电子书

②内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b.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c.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③目的
批判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和“选学”,否定以它们为代
3 / 49
圣才电子书

主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意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明确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起来,
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涵括力的理论概括,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
现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新文学明确了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歧异。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 2 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 2 章 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2.1 复习笔记
一、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 现代文学观念,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1.革命背景 由于晚清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都没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先进 知识分子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 而完成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于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启蒙 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运动倡导者们将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最佳工具,一场声势 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随即展开。 2.开始标志 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 3.革命主张 (1)“八不主义” ①形成过程 a.提出:1916 年胡适在《寄独秀》中提出“八事”。 b.发展:1917 年《文学改良刍议》重新排列“八事”顺序,并加以具体阐释。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18.1复习笔记一、张爱玲、钱钟书的小说创作(一)张爱玲及其创作1.作家简介张爱玲(1920~1995),本名张瑛,抗战后期出现于沦陷区上海的一位有较高文学成就的女作家。

从1943年开始,她陆续在当时上海的《紫罗兰》、《新中国》、《杂志》、《万象》、《天地》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留言》等。

2.小说创作(1)《传奇》小说集①地位最能代表张爱玲创作成就的一部小说集。

②作品主人公《传奇》所写的“普通人”,主要指沪、港两地逐渐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半新半旧的资产阶级家庭中的人物,也包括中上层小市民。

(2)《传奇》集中的著名篇目①《金锁记》a.主要内容小说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b.人物塑造第一,曹七巧本是一个开麻油店人家的女儿。

举止虽然轻佻一些,说话琐碎一些,但却不失为身心健康的女子。

第二,被贪财的哥哥卖到姜家嫁给瘫痪在床的二少爷,想爱不得爱的情况下,她却爱上三少爷姜季泽,但对方只是图谋她的钱财。

第三,在情爱方面绝望了的七巧更加看重自己的钱财,同时,性爱方面的缺憾又使她的性格变得异常乖戾,不近人情。

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第四,黄金的枷锁禁锢了曹七巧一生,耗费了她的生命,扭曲了她的性格。

她又“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也送了半条命”。

c.主题思想作品触目惊心地写出买卖婚姻摧残人类健康心灵的罪恶,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同时它也能给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进行选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②《倾城之恋》a.主要内容讲述一个不寻常的恋爱故事,从上海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偶然认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想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力争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圣才出品
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左联”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革命和历 史的进步。
3.“左联”与其他学派的论争 (1)1928~1930 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2)1930~1931 年,“左联”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3)1931~1933 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4.“左联”的错误和不足 (1)在政治上,“左联”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内部产生 了宗派情绪,并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 (2)在理论上,没有从中国社会和文学运动的实际出发,而是生硬地搬用外国做法, 产生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呈现出理论与创作不能协调发展的局面: ①一方面是理论建设十分繁忙,声势浩大; ②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创作表现出程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 (3)在组织上,“左联”把自身看作一个像政党一样有严密纪律的组织,没有尽可能 地团结更多的进步作家共同战斗,存在“关门主义”的错误。
2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鲁迅批评他们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因为离开生活,阶级的意欲也就无从体现。 ③关于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a.倡导者们提出要实现从小资产阶级向元产阶级的转变,但把这种转变看得太容易, 认为翻译或阅读一两本马列著作就可以获得革命意识,掌握辩证法。 b.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思想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 作,不断批判自己,否定旧的意识。这次思想论争也存在积极作用。 (3)论争的意义 它客观上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纠正了倡导者 们的某些理论错误,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做了思想和队伍上的准备。 (二)“左联”的成立 1.“左联”的成立 1929 年底开始筹备并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 联”。出席人有鲁迅、冯乃超、沈端先、冯雪峰、柔石、蒋光慈等四十余人,“左联”先后出 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其主要贡献是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如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等等。 1936 年“左联”解体。 2.“左联”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着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 30 年代的革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 容的深入发展,新文学正从开创期的探索走向成熟期的收获。 ②“左联”的成立,是革命文学论争之后,革命作家逐渐克服宗派情绪走向团结的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组织上领导文艺的开始,是左翼文艺运动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革命运 动的标志。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1复习笔记一、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更(一)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背景: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宣告破产。

(2)思想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到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2.运动主力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力。

3.运动主张不同于洋务运动推崇的“中体西用”论,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政治、经济、法律到思想学说等方面都向西方学习。

(1)政治:鼓吹政治改革,倡议民权,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2)思想:推行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倡导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3)经济: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运动阵地维新运动开始后,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纷纷涌现。

(1)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2)报刊①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②严复等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及《国闻汇编》。

(3)书局: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书局。

(4)论著①严复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部译著《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

②林纾翻译的首部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文学革新维新运动作为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倡导新学、批判旧学,极大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此后,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建立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在维新派倡导的文学革命下,文学开始进行现代转型。

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了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1.“诗界革命”(1)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

(2)指导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并尝试以全新的思想,表现对政治革新、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3)革命成果①成果:“新学诗”②特点:以“新学”(西学)为诗歌阐发的内容,但有时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13.1复习笔记一、曹禺的生平及创作道路(一)作家简介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二)生平经历1.幼年即随继母进入戏院听中国传统戏剧,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不久参加南开新剧团。

3.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4.1933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诞生,翌年由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立即引起世人瞩目。

5.1936年,《日出》的问世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6.1936年,曹禺受聘于南京国立剧专,同年创作了他的第三部重要剧作《原野》。

7.1940年,标志着作家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北京人》问世。

8.1942年夏,曹禺成功地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多幕剧,并将其搬上话剧舞台。

9.抗战胜利后,他还创作过多幕剧《桥》(1946,未完成)和电影剧本《艳阳天》(1947),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10.新中国成立之后,曹禺先后创作《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1978)等剧本。

(三)评价1.《雷雨》、《日出》这两部剧作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曹禺个人戏剧创作生涯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开端,从而一举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其剧作有着沉郁幽深的主题意蕴,精巧紧张的戏剧冲突,丰满独特的人物形象,蕴藉深厚的戏剧情境,抒情诗般的戏剧美感。

3.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无不显示出曹禺独特的戏剧风格与卓越的悲剧艺术才华,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留下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既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老舍10.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在小说、戏剧和散文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重要作品。

他以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出生及早年经历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

出生不久父亲就在战斗中不幸身亡,老舍兄妹数人全靠母亲替别人缝洗衣服和做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在老舍早期的人生经历中,底层背景和满族出生是值得注意的两点。

1.社会底层的出身背景底层出生决定了老舍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关切的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尤其是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城市贫民身上,他的作品始终激荡着浓烈的关切民族、国家之命运的爱国情怀。

2.母亲的言传身教在老舍的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母亲性格的坚忍、顽强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看重,甚至热情好客、喜爱花草树木的脾性,深刻影响到他的性格和习惯。

3.满族出身的文化身份和背景(1)出身于贫民家庭的老舍,对于本民族的腐朽政权有着清醒的体察。

(2)由于满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兴衰荣辱给老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隐痛,老舍的作品并不张扬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积淀着数百年的旗人文化传统。

(3)满汉杂糅、满汉一体的文化面貌,使得老舍能够把对本民族的文化反思与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考察以及对文化积习的严峻批判结合起来。

4.基督教文化的浸染1922年老舍加入了基督教。

平等、博爱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了他以后对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始终保持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二)英伦时期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习中文,开始真正走上创作道路。

英伦5年,是他思想观念与创作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间,老舍共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老张的哲学》这是老舍的起步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1.1复习笔记
一、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更
(一)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背景:清朝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宣告破产。

(2)思想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到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

2.运动主力
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晚清维新运动的主力。

3.运动主张
不同于洋务运动推崇的“中体西用”论,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政治、经济、法律到思想学说等方面都向西方学习。

(1)政治:鼓吹政治改革,倡议民权,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2)思想:推行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倡导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3)经济: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运动阵地
维新运动开始后,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纷纷
涌现。

(1)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2)报刊
①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②严复等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及《国闻汇编》。

(3)书局: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大同书局。

(4)论著
①严复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两部译著《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

②林纾翻译的首部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二)文学革新
维新运动作为一次重大的思想启蒙,倡导新学、批判旧学,极大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此后,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建立起来,并逐步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在维新派倡导的文学革命下,文学开始进行现代转型。

维新派的文学革新,从“诗界革命”、“新文体”到“小说界革命”,形成了一种直面危机、抒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

1.“诗界革命”
(1)代表人物: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

(2)指导思想: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并尝试以全新的思想,表现对政治革新、国家现代化的追求。

(3)革命成果
①成果:“新学诗”
②特点:以“新学”(西学)为诗歌阐发的内容,但有时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

如“纲伦惨以喀私德(Caset),法会盛于巴力门(Par1iament)”(谭嗣同《听金陵说法》)。

③代表:黄遵宪的五言古诗。

a.艺术特色:黄遵宪的五言古诗,境界宏阔、语言通俗流畅、情感自然,流传颇广,是诗界革命中诗歌艺术性最强、成果最大的。

b.代表作品:新诗集《人境庐诗草》,包括《杂感》、《番客篇》等著名诗篇。

这些作品记录了黄遵宪宦游海外的经历与体验,充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c.人物评价:梁启超称黄遵宪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于旧风格者”,称“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20世纪诗界中”(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充分肯定了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的独特贡献。

2.“文体革命”
散文革新的代表是梁启超多产而激情澎湃的“新文体”。

①艺术特色:梁启超自陈其散文创作“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

其文章感情奔放、气势汪洋,极富审美感性之力。

他一系列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章,语言犀利,感情真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②社会影响:梁启超的文章在20世纪初风靡全国,深受青年喜爱。

鲁迅、胡适等五四那一代作家无不受梁启超影响。

梁启超本人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舆论界之骄子”。

3.“小说界革命”
清末文学革新运动中,声势最大、影响最广、成就最突出的,是新小说运动。

新小说运动使小说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转变,由传统的“小道”擢升为“上乘”。

(1)原因
①内因:晚清启蒙论者认识到小说这一世俗文体在民间思想与文化传播上的巨大作用,将其视为政治启蒙、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育的最佳工具,因而极力推崇小说。

②外因:19世纪欧洲小说的鼎盛及小说在社会的崇高地位,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晚清知
识分子的小说观念。

(2)表现
①1897年,严复与夏曾佑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倡导新小说。

②1902年,梁启超创办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第一句就是:“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直接将小说置于社会意识形态诸种形式的主导地位。

二、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晚清新小说的繁荣与报纸杂志尤其是小说杂志的兴起,关系重大。

随着专门的小说杂志的出现和增多,新小说的理论倡导与创作、翻译,在1906年之后呈现出强盛的势头。

(一)《新小说》
1.创刊:1902年,《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实际的主编。

2.内容:《新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创作。

杂志为小说创作(包括译作)开设了若干栏目,如“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冒险小说”“哲理小说”“侦探小说”等。

3.影响:提供了崭新的世界知识、生活空间和文学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二)《新民丛报》
1.工作
(1)宣传《新小说》
《新民丛报》与《新小说》形成紧密呼应之势,经常宣传《新小说》。

它在所刊登的《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首次提出了“历史小说”等新小说概念。

并且还对新小说进
行分类,如政治小说、哲理小说、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写情小说、札记体小说等。

(2)开拓小说阵地
《新民丛报》极力鼓吹小说地位、探讨小说原理、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等。

如连载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及其译著《十五小豪杰》。

2.影响
(1)提高了《新小说》的影响力。

其对新小说的分类,极大刺激了晚清新小说家的想象力,也成为了晚清新小说杂志常设的栏目。

(2)刊登的文章,尤其是诗话译著,对诗歌观念、白话文学以及翻译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如鲁迅、周作人尝试用文言翻译小说就是受其影响。

(三)《绣像小说》
1.创刊
《绣像小说》继《新小说》之后于1903年5月创刊于上海,与《新小说》一样,认同小说的启蒙意义。

2.内容
《绣像小说》以刊登小说创作为主。

晚清许多著名长篇小说均出自这份期刊,如社会写实小说《文明小史》、《活地狱》(李伯元)、《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科学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荒江钓叟);教育小说《学究新谈》(吴蒙)及翻译小说英国司威夫脱的《汗漫录》(今译《格列佛游记》)等。

3.影响
《绣像小说》包含精美插图,内容中西合璧,启人心智,间接表现着晚清求新思变的社会氛围,为新小说增色不少。

(四)《月月小说》
1.创刊
《月月小说》1906年11月创刊于上海,由吴趼人任主撰,以启蒙主义为文学立场。

2.特色
(1)把小说作为正统儒家的道德教化手段,认为创作小说“务使导之以入于道德范围之内”。

(2)强调寓教于乐,认为读者能够在寻觅趣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3)栏目丰富多样,含有诸如“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种类。

《月月小说》还专门开设了“短篇小说”栏目,是较早大量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之一。

其中短篇小说《查功课》,截取爱国学生的生活片断予以表现,通篇以人物对话构成,叙事者隐去,显示了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一个迹象。

(五)《小说林》
1.创刊
《小说林》创刊于1907年2月,由曾朴做总理,黄摩西、徐念慈任主编,主要作者有曾朴、徐念慈、陈鸿璧、张瑛、包天笑等,共12期。

2.特色
《小说林》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文学自觉的态度,它抛弃了“载道”“觉世”“唤醒”等观念,用“美”“审美”“理性”“理想”等西方现代美学概念阐述文学与小说的本质。

将小说由思想教化利器的位置,回复到文艺的“美”的位置上。

3.作品
《小说林》发表了大量特色鲜明的作品,如曾朴的《孽海花》,陈鸿璧翻译的科学小说《电冠》、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张瑛泽的侦探小说《黑蛇奇谈》,包天笑著的《碧血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