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算法三大分类(重要)

合集下载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入侵行为

是指未经授权的用户或程序进入计算机系统的行为,对系统造成威胁。为了保护网络安全,必须及时检测和阻止入侵行为。因此,入侵检测

技术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常见的入侵检测技术,并分析其

优势和劣势。

一、入侵检测技术分类

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和基于行为的

入侵检测。

1. 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

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是通过事先定义好的入侵特征进行检测。该方

法依赖于特征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存储了各类已知入侵的特征模式。

当网络流量中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特征匹配时,就判断为可能的入侵

行为。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地识别已知特征模式,但对

于未知入侵行为的检测能力较弱。

2.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不依赖于特定的入侵特征,而是对系统的正常

行为进行建模,通过检测异常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该方法

可以检测到未知的入侵行为,但也容易误报。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技

术需要对系统进行长期的学习,以建立准确的行为模型。

二、常见的入侵检测技术

1. 签名检测

签名检测是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方法的一种。它通过比对网络流量

中的特征与已知入侵模式的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签名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但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无法进行检测。

2.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是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对系统正常行

为进行学习,建立正常行为模型,当系统行为与模型不一致时,判断

为异常行为。异常检测可以发现未知入侵行为,但容易受到正常行为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和防御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和防御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和防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关注。网络入侵事件时有发生,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

损失和声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入侵检测和防御成为了网络安

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介绍入侵检测和防御的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一、入侵检测

1.入侵检测的概念和分类

入侵检测是对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实时状态进行监测和分析,

识别异常的行为或攻击行为,及时给出响应。根据入侵检测的侧

重点和对象,可以将其分为主机入侵检测(Host-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HID)和网络入侵检测(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NID)两种类型。主机入侵检测主要是对单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测,可以通过监测系统日志、进程和文件等方式来识别异常行为;而

网络入侵检测则是对整个网络的流量和数据包进行监测,识别异

常的数据包和流量分析。

2.入侵检测的原理和技术

入侵检测主要依靠对系统日志、网络流量和进程等进行监测和

分析,识别异常的行为或攻击行为。入侵检测涉及的技术有很多,

如基于规则的检测、基于统计的检测、基于人工智能的检测等,

具体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

基于规则的检测是指通过事先定义的规则对系统或网络进行监

测和分析,一旦有符合规则的异常行为出现就给出警报。例如,

如果在企业内部出现未授权的数据访问行为,就会触发事先定义

的规则,弹出警报通知管理员。这种方法优势是检测速度快、效

果稳定,但限制在规则定义上,无法应对新型威胁。

基于统计的检测是指通过收集系统或网络的参数数据,建立基

3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新)

3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新)
非共享网络上如何采集数据 典型产品代表:Snort
23
HIDS的优点
主要优点:
性价比高 更加细腻,能够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 误报率较低 适用于交换和加密环境 对网络流量不敏感 确定攻击是否成功
24
HIDS的局限性
局限性:
它依赖于主机固有的日志与监视能力,而主机审计 信息存在弱点:易受攻击,入侵者可设法逃避审计;
Web 服务器 Mail 服务器
交换机
Mail 服务器
HIDS
DB
HIDS
HIDS
HIDS的工作原理
检测内容:
系统调用、端口调用、审计记录 、系统日志、应用日志
客户端
网络服务器1
HIDS
Internet
网络服务器2
HIDS
X
17
HIDS
注意: 监视与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
主要用于保护运行关键应用的服务器。
第二讲 入侵检测的分类
1
入侵检测的分类
按照分析方法/检测原理 按照数据来源
按照体系结构
按照工作方式
来自百度文库
2
入侵检测性能关键参数
误报(false positive):实际无害的事件 却被IDS检测为攻击事件。
漏报(false negative):一个攻击事件 未被IDS检测到或被分析人员认为是无害的。

入侵检测技术保障系统安全

入侵检测技术保障系统安全

入侵检测技术保障系统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系统和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保障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旨在发现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行为。本文将介绍入侵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系统安全。

入侵检测技术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基于行为的检测。基于签名的检测通过与已知的攻击特征进行匹配,来识别已知的攻击类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但缺点是无法检测出未知的攻击类型。基于行为的检测则是通过分析网络活动的模式和行为来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入侵行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到未知的攻击类型,但也容易产生误报。

常见的入侵检测技术包括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和主机

入侵检测系统(HIDS)。NIDS主要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

和分析来检测入侵行为。它可以检测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如端口扫描、拒绝服务攻击等。HIDS则是通过监控主机上的系

统日志和文件变化来检测入侵行为。它可以检测到对主机系统进行的攻击行为,如植入恶意代码、篡改系统文件等。

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度和效率,还可以使用一些高级的技术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方法,通过训练模型来自动学习和识别入侵行为。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实时的网络流量和主机日志数据进行自适应学习,从而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度。另外,还可以使用基于行为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通过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一些隐蔽的入侵行为,如内部人员的非法操作

等。

除了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入侵检测体系来保障系统安全。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实时监控系统来监测网络和主机的活动。可以使用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和日志管理系统来收集、存储和分析必要的数据。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告警系统来及时发现和响应入侵事件。当检测到可疑的网络流量或系统行为时,应及时向管理员发出告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响应和处理。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事件响应团队来负责处理入侵事件,并及时对受到攻击的系统进行修复和更新。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作者:李珩武雪芳

来源:《消费电子·理论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系统所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静态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对于新型的网络攻击所起的作用非常小,为了有效保护网络的安全,必须采用入侵检测等主动型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以及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

关键词:入侵检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入侵是指未经授权的试图绕过计算机或网络的安全机制进行非法数据访问或者篡改数据等危害网络资源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的行为。入侵检测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有效弥补了静态安全防御技术的不足,能够对网络系统提供全面保护。因此,对于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而智能化的入侵检测技术是其中一个研究重点。

一、入侵检测技术分类

(一)按数据来源分类

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通常以主机系统事件和日志文件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加以分析,对攻击事件进行分析、自动检测审计记录来发现攻击,选择适当方法来抵御攻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目标仅仅是运行该系统的主机,对于网络环境下发生的大规模攻击行为通常做不出及时反应。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使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统计分析、模式匹配等手段判断是否发生攻击行为,能够实时监控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在攻击发生时就能将其检测出来,并做出快速响应。

网络信息安全的入侵检测

网络信息安全的入侵检测

网络信息安全的入侵检测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环境中。本文将就网络信息安全的入侵检测进行探讨。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基于特定规则或算法,通过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防范网络攻击行为的安全机制。根据其检测方式和部署位置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1. 主动入侵检测系统

主动入侵检测系统通过直接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来检测异常行为,可以实时地发现和报告潜在的安全威胁。主动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部署在网络边界上,通过分析网络通信数据和行为模式来检测入侵行为。

2. 被动入侵检测系统

被动入侵检测系统则是通过采集和分析系统日志等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被动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部署在网络内部,对网络中的节点进行监控,以发现并报告潜在的威胁行为。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

1. 网络流量监测

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网络流量监测可以分为基于签名和基于行为两种方式。

基于签名的网络流量监测是通过预先定义的规则或特征进行匹配,来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已知的攻击形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准确性较高,但无法检测全新形式的攻击。

基于行为的网络流量监测则是通过分析网络中的行为模式,来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发现未知的攻击形式,但误报率较高。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

不断升级,保护网络安全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入侵检测算法作

为网络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将从初识

入侵检测算法、常见的入侵检测算法以及算法优化方面展开阐述。

一、初识入侵检测算法

入侵检测算法是指通过对网络数据流进行持续监测与分析,尝试发

现并阻止恶意的网络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和记录可疑的行为模式,及时发现并阻止网络攻击的发生。

入侵检测算法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

算法和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算法。

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算法主要是通过事先学习已知恶意行为的特征,将恶意行为转化为特征规则,当检测到特征规则匹配时,判定为入侵

行为。其中,常用的特征规则匹配算法有K-最近邻算法、决策树算法

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等。

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算法则是通过对网络数据进行建模,识别数据

的正常模式,当检测到异常模式时,判定为入侵行为。其中,常见的

异常检测算法有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等。

二、常见的入侵检测算法

1. K-最近邻算法

K-最近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入侵检测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样

本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对于一个未标记的数据点,通

过计算与其最近的K个已标记数据点的距离,根据这K个数据点的标

签进行投票,从而确定其标签。

2.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分类算法。它通过对已有的数据进

行划分,构建一个分类规则的树模型。在入侵检测中,决策树算法可

入侵检测系统评估

入侵检测系统评估

增强响应能力
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提供实时报 警和事件响应功能,帮助管理 员快速定位和解决安全问题。
完善安全策略
通过收集和分析入侵检测系统 的日志数据,可以完善组织的 安全策略,提高整体安全水平

03 评估方法
基于规则的评估
总结词
基于规则的评估方法主要依据预定义的规则和阈值来检测入 侵行为。
详细描述
该方法通过定义一系列规则来识别已知的攻击模式和行为特 征,然后与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进行匹配,以检测异常活动 。规则可以基于网络协议、用户行为、系统调用等方面。
漏报率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威 胁的能力,漏报率越低, 准确性越高。
精确度
综合考虑误报率和漏报率, 精确度越高,准确性越好。
实时性
检测时间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对威胁的响应 速度,检测时间越短,实时性越
好。
更新速度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对新威胁的识别 速度,更新速度越快,实时性越好。
报警速度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向管理员发送报 警的速度,报警速度越快,实时性 越好。
插件扩展性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支持插件的能 力,插件扩展性越高,可扩展性
越好。
升级能力
衡量入侵检测系统升级新功能的 能力,升级能力越强,可扩展性
越好。
05 评估实践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数据收集

网络安全常见的入侵检测与防护技术

网络安全常见的入侵检测与防护技术

网络安全常见的入侵检测与防护技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恶

意攻击者利用各种手段试图入侵网络系统,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敏

感数据。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

网络安全中常见的入侵检测与防护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

网络安全威胁。

一、入侵检测技术

1. 审计与日志分析

审计与日志分析技术是一种 pass on 技术,通过对网络活动的监控

和记录,实时分析日志,可快速发现异常行为,提供入侵检测的基础。它可以记录网络的访问请求、系统日志以及其他事件,并将其存储在

安全服务器上供后续分析使用。

2. 异常检测技术

异常检测技术通过建立网络行为的模型来检测异常情况。它可以通

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性能、用户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识别出与

正常行为不符的异常情况。常见的异常检测方法有基于统计学的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

3. 基于签名的检测技术

基于签名的检测技术属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它通过预先定义的规则

或模式匹配来检测已知的威胁行为。然而,这种方法无法检测未知的

入侵事件,且容易受到新型攻击的绕过。

4. 行为分析技术

行为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各种已

知和未知的威胁行为。它通过监测系统和网络的行为特征,如文件操作、进程启停等,发现异常行为并作出相应的响应。

二、入侵防护技术

1. 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入侵防护技术,通过设置网络规则来控

制网络流量,并阻止未授权的访问,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攻击。防火墙不仅能够检测和阻止恶意请求,还能对网络流量进行记录和日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概述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其分类,并对其规划的建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入侵检测;重要性;分类;规则建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分析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2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这些功能是通过它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的:一是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二是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三是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四是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五是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六是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对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来讲,它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随时了解网络系统(包括程序、文件和硬件设备等)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订提供指南。且它管理、配置简单,从而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此外,入侵检测的规模还应根据网络威胁、系统构造和安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做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两篇)2024

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两篇)2024

引言概述:

入侵检测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的是通过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以及系统日志等数据,从中识别出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入侵检测实验的进展和结果,此为入侵检测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

正文内容:

一、实验背景

1.实验目的

详细阐述实验的目的,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入侵检测实验。

2.实验环境

介绍实验所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网络拓扑等。

3.实验流程

概述实验的整体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等步骤。

4.实验数据集

介绍实验中所使用的数据集,包括数据集来源、数据集规模等。

5.实验评估指标

详细阐述如何评估入侵检测算法的性能,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

二、实验方法

1.数据收集

详细介绍如何收集入侵检测所需的数据,包括网络流量数据和系统日志数据。

2.数据预处理

阐述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标准化等步骤。

3.特征提取

介绍如何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以用于后续的入侵检测分析。

4.算法选择

阐述实验中选择的入侵检测算法,包括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

5.模型训练与测试

详细描述实验中如何将预处理后的数据用于训练和测试入侵检测模型,包括数据划分和交叉验证等。

三、实验结果

1.算法性能比较

详细阐述不同算法在入侵检测任务上的性能比较,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的对比分析。

2.异常检测

介绍实验中检测到的具体异常行为,包括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等。

3.误报率分析

分析实验中算法的误报率,即将正常行为错误地标记为异常行为的情况。

4.可视化展示

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管理策略

入侵检测与入侵防御管理策略
员工培训与安全意识提升:加强员工 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 人为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
多层次安全防护:结合物理隔离、网 络隔离、应用安全等多种手段,构建 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安全意识培养与团队建设
添加标题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定 期培训和演练,增强员工对 安全威胁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80
添加标题
入侵检测还能为 安全事件响应提 供及时、准确的 信息,帮助组织 迅速应对安全事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 系统:主要监控主机 的系统和应用程序日 志,检测异常行为和
潜在的入侵行为。
添加标题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系统:部署在网络的 关键节点,实时监控 网络流量,检测异常 数据包和可疑行为。
入侵防御系统的部署与管理
部署策略:根据网络架构和安全需求, 选择合适的入侵防御设备,并配置相应 的安全策略。
实时监控:通过入侵防御系统的实时监 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 胁。
01
02
日志分析:定期分析入侵防御系统的日 志数据,了解网络攻击情况,为安全管 理提供决策支持。
03
更新维护:保持入侵防御系统的更新和 维护,确保系统能够应对最新的网络攻 击手段。
04
协同防御:与其他安全设备(如防火墙、 入侵检测系统等)协同工作,形成多层 防御体系,提高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入侵检测算法三大分类(重要)

入侵检测算法三大分类(重要)

入侵检测算法三大分类(重要)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就是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发现计算机或网络中存在的入侵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的软硬件系统。区别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主动防御的系统,能够更加及时地主动发现非法入侵并报警和采取应急措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领域。

当前研究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是对其算法的研究,人们的工作也大多集中于此。对于算法研究的目标是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漏报率和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由于各种算法都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而具体的网络使用环境各不相同,这也是阻碍入侵检测系统商业应用的重要障碍,寻找一种具有适用性更广泛的算法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当前入侵检测算法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考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当前入侵检测算法的热点领域入手,依据入侵检测系统种类对当前流行的算法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算法分类

当前入侵检测算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关联规则、聚类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为代表的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面,另外,人工智能算法也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入侵检测算法进行分类,首先考虑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如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基于网络的IDS、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主机混合型IDS;按照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按照检测技术可分为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类。由于检测技术实际上指的就是所使用的入侵检测算法,所以这里主要考虑按照检测技术分成的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分类方法。另外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应用研究的开展,这类系统呈现出与前两类不同的一些特性。因此将当前入侵检测算法归结为误用检测算法、异常检测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三类,具体情况如图1。图1给出了入侵检测算法的分类。下面就误用检测、异常检测和人工智能算法三种入侵检测算法分别进行介绍。

《网络空间安全导论》第6章 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空间安全导论》第6章 入侵检测技术

6.3 入侵检测的分类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 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指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 和设备上。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 杂,或者数据流量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按照层次性的 原则进行组织。如图6.5所示为DIDS工作原理图。
是入侵行为,但不是异常行为。 不是入侵行为,但是表现为异常行为。 不是入侵行为,也不是异常行为。 是入侵行为,也表现为异常行为。
6.3 入侵检测的分类
6.3.3 根据所采用的技术分类
6.3 入侵检测的分类
2.误用入侵检测原理 误用入侵检测依赖于入侵特征的模式库。误用人侵检测能直接检测出 入侵特征模式库中已涵盖的入侵行为或不可接受的行为。而异常入侵 检测是发现同正常行为相违背的行为。误用入侵检测的主要假设是具 有能够被精确地按某种方式编码的攻击。通过捕获攻击及重新整理, 可确认入侵活动是基于同一弱点进行攻击的入侵方法的变种。误用人 侵检测主要的缺点或局限性是它仅仅可检测已知的攻击行为。不能检 测未知的入侵行为。
6.4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未来
6.4.3 从IDS到IPS和IMS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侵检测系统IDS。IDS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网络攻 击的发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 、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阶段:入侵防御系统IPS。IPS还处于发展阶段,综合了防火墙、 IDS、漏洞扫描与评估等安全技术,可以主动的、积极的防范、阻止 系统入侵,它部署在网络的进出口处,当它检测到攻击企图后,它会 自动地将攻击包丢掉或采取措施将攻击源阻断,这样攻击包将无法到 达目标,从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攻击。如图6.10所示,IPS在部署上是 串联在网络当中的。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

快速发展,人们的个人和商业信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传输。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在今天的数字化世界中,都不能忽

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是

通过对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的分析,检测出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入

侵事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网络攻击手段的日益成熟,

入侵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

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入侵检测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

采用的是基于规则的方法,即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对网络中的流

量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可以对一些已知的攻击进行检测,但对于

未知攻击则很难发现。1999年,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布,标志

着用于网络入侵检测的开源工具的出现。Snort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地集成第三方模块,同时具有高效、快速、开放等特点。之后,入侵检测技术逐渐发展成了基于数据挖掘和

机器学习等方法的复杂算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未知攻击,

但由于复杂度高,计算资源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不

是很理想。

二、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根据检测的方式和目的,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基于签

名的检测和基于行为的检测。

基于签名的检测是指,该方法是通过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搜寻,寻找特定的攻击特征,如攻击尝试的源IP或目的IP地址、攻击者使用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等。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检测

到已知的攻击,对于未知的攻击则难以发现。

基于行为的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网络或系统的异常行为来判断是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评估比较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评估比较

网络安全中的入侵检测算法评估比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入

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检测和响应网络入侵的重要角色。而入侵检测算

法是IDS的核心,它在检测和警报所有可能的入侵行为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由于入侵检测算法的选择与性能直接关系到网络安全的有

效保障,在网络安全中进行入侵检测算法的评估和比较显得十分重要。

入侵检测算法评估的目的是从多个算法中选择出最佳的算法用于入

侵检测任务。以下将从准确性、效率、可扩展性和鲁棒性四个方面对

几种常见的入侵检测算法进行评估和比较。

首先,准确性是评估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性是指在入侵

检测过程中,算法能够对正常行为和入侵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类。常见的入侵检测算法中,基于规则的入侵检测算法(Rule-based IDS)

和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算法(Feature-based IDS)相对而言准确性较高。基于规则的入侵检测算法通过事先定义的规则匹配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能够比较准确地对特定入侵行为进行识别。而基于特征的入侵检

测算法则主要通过建立训练模型来学习正常和异常网络流量的特征,

从而判断是否发生入侵。这种算法在对新型入侵行为的识别上具有一

定的优势。

其次,算法的效率是衡量算法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效率指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所需的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对于大规模网络环境,算

法的效率尤为重要。在入侵检测算法中,基于统计的入侵检测算法(Statistical-based IDS)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算法(Machine Learning-based IDS)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基于统计的入侵检测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侵检测算法三大分类(重要)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就是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发现计算机或网络中存在的入侵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的软硬件系统。区别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主动防御的系统,能够更加及时地主动发现非法入侵并报警和采取应急措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领域。

当前研究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是对其算法的研究,人们的工作也大多集中于此。对于算法研究的目标是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漏报率和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由于各种算法都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而具体的网络使用环境各不相同,这也是阻碍入侵检测系统商业应用的重要障碍,寻找一种具有适用性更广泛的算法也是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当前入侵检测算法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考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当前入侵检测算法的热点领域入手,依据入侵检测系统种类对当前流行的算法进行分类并详细介绍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算法分类

当前入侵检测算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关联规则、聚类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为代表的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面,另外,人工智能算法也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入侵检测算法进行分类,首先考虑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如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基于网络的IDS、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网络/主机混合型IDS;按照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按照检测技术可分为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类。由于检测技术实际上指的就是所使用的入侵检测算法,所以这里主要考虑按照检测技术分成的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分类方法。另外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应用研究的开展,这类系统呈现出与前两类不同的一些特性。因此将当前入侵检测算法归结为误用检测算法、异常检测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三类,具体情况如图1。图1给出了入侵检测算法的分类。下面就误用检测、异常检测和人工智能算法三种入侵检测算法分别进行介绍。

误用检测算法

误用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的入侵行为和企图进行特征抽取,提取共同模式并编写进规则库,再将监测到的网络行为与库进行模式匹配,如果特征相同或相似,就认为是入侵行为或者企图,并触发警报。模式匹配是这类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

Snort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典型的误用检测系统。它是在Libcap基础上研发的较为成熟的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尺寸小、易于安装、便于配置、功能强大、使用灵活等特点。该系统采用的算法是模式匹配,因此人们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模式匹配算法的优化上。例如:黄侃【1】对BM算法进行了优化,能够有效节省Snort系统的运算时间,提高系统性能,BM算法是Snort入侵检测系统中重要的字符串匹配算法。郝伟臣【2】给出一种基于哈希算法的匹配算法应用于Snort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方法具有低误报率的优点,但是不能检测出规则库中不存在的入侵行为和企图,即无法检测未知的攻击。

异常检测算法

异常检测是通过建立一个主体正常行为的模型,将攻击行为作为异常活动从大量的正常活动中检测出来,达到对攻击行为检测的目的,其显著的优点是对未知攻击的检测。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一点与异常检测所要求的对未知入侵和威胁的检测是相一致的。随着数据挖掘算法的发展,其在入侵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愈加深入,受到人们研究的关注。当前流行的数据挖掘技术是异常检测算法研究的主要领域,如图1所示,其中以关联规则、聚类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尤其具有代表性。下面就各种有代表性的算法进行介绍。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算法的目的是发现隐藏在大型数据集的各不同属性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发现的联系用关联规则或者频繁相集来表示。关联规则的基本形式X →Y,这里X∩Y=?。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定义:

Support(X→Y)=P(X∪Y)(1);

Confidence(X→Y)=P(Y│X)(2)。

支持度可以确定规则中出现在给定数据集的频繁程度,置信度可以确定Y出现在包含X的事务中的频繁程度。因此,关联规则算法就是从某事物数据集中发现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的过程。

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数据进行挖掘主要包括产生频繁项集和产生规则两个步骤。产生频繁项集:从数据集中发现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即频繁项集。产生规则:从频繁项集中提取出所有满足最小置信度的规则。关联规则算法通常是先产生频繁项集后再产生规则,Apriori及其衍生的相关算法是这种典型的关联规则算法。一般情况频繁项集产生所需要的计算开销要远大于规则产生所需要的计算开销,为了降低运算成本,也可以不生成频繁项集的算法,如FP-Growth算法。

聚类算法

聚类就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区分和分类。由于在聚类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分类的先验知识,仅靠事物间的相似性作为类属划分的准则,因此这是一种无监督的分类方式。

K-means是经典的聚类算法,它使用简单的迭代将数据集聚成K个类,该算法具有简单、易懂、良好的可伸缩性等显著优点。成为当前入侵检测系统中聚类算法研究方面的重要算法。例如:薛京花【3】等人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除了K-means算法之外,聚类方法还包括模糊聚类和蚁群聚类算法。传统的聚类分析是一种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的硬划分。但现实中大部分数据对象并没有严格的属性,在形态和类属方面存在着中介性,更适合进行软划分。因此人们开始用模糊的方法来处理聚类问题。模糊C-均值算法是典型的模糊聚类算法。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模拟蚁群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总能找到蚁巢和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的方法。该算法具有分布式并行计算、自适应和易于其他算法相结合的优点。但存在过早限于局部最优解和收敛速度慢的缺陷。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是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能从大量训练数据中选出很少的一部分用于构建模型,通常对维数不敏感。在当前高速网络环境条件中很难获得完备的训练样本集,同时为了降低部署模型的资源开销,应尽可能地减少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使用的训练样本数据量。而SVM更适合小样本数据学习,更符合实际高速网络中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SVM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决策树等)的维数灾难和局部极小等问题,获得比较好的泛化能力。具有良好泛化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对应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们研究所期望获得的。综上所述,SVM成为研究构建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算法。例如:李汉彪,刘渊【4】采用多SVM融合的方法,有效地弥补单个SVM检测的局限性,能有效地提高入侵检测率的同时降低误报率。

采用SVM算法构建入侵检测系统,通常需要其他算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属性约减,降低维数,来提高运行效率。

另外也有利用蚁群、鱼群等生物种群算法对SVM进行改进。例如:杨聪明【5】采用将自组织蚁群聚类算法作为SVM算法中查询策略的方案,把蚁群聚类算法与SVM有效的融合,并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中,获得了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漏报率,并能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

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树状结构,用于揭示数据中的结构化信息。利用该结构可以将大型记录集分割为相互连接的小记录集,通过每一次连续分割,结果集中的成员彼此变得越来越相似。使用决策树算法可以将数据规则可视化,构造决策树的过程所需的时间也比较短,且输出的结果容易理解。决策树具有分类精度高,操作简单以及对噪声数据有很好健壮性的优点,C4.5、ID3是常见的决策树算法方法。

史珊姗【6】在利用决策树C4.5算法构建入侵检测系统方面做了相关研究。但是C4.5决策树算法在生成树的过程中,需要对样本集进行多次的扫描和排序,导致算法的效率比较低;另外C4.5算法只适用于可以驻留于内存的数据集,当训练集超过内存的容纳能力时,程序就无法运行,使该算法对硬件要求比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