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学历案学生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师说学历案学生用

《师说》学历案一、课前学案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人。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1)唐宋八大家: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撤、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由于这八位作家的文学观点比较接近,都主张实用,反对骈体,他们的散文创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来八大家一经提出,便为后人普遍接受,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2)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文学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这样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生活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社会风气,韩愈宣扬尊师、重师、从师的重要性,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

3.文体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比如,初中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二、课内学案(一)诵读探究1.初读,读出感情朗读以下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肖辉学习目的一、掌握本文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二、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理解“惑、下、句读、遗、相若、盛、不齿、专攻、拘、嘉、贻”等词语。

四、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乃、则、于、所以”的义项。

学法指津一、本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因学习时要注意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二、本文体裁为“说”。

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学者必有师“是此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时要围绕中心着重学习。

另外,注意其对比的写法。

学习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一、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

三、粗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步骤一、解题(教师行为)1.板书:师说韩愈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救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就属这种文体。

3、《师说》写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韩愈写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合效矣。

”由此可见,韩愈针对当时的弊俗写了此文,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束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后来古文的基础。

三、学生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提示、注释,粗读一遍课文。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及答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师说》复习学案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名句填空:1.师者,。

2.吾师道也,?3. ,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5. ,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7. ,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学于余。

二、(一)文言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2.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何可胜道也哉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二)文言虚词1.之: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彼童子之师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师说之不传也久矣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人非生而知之者⑦作师说以贻之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⑨郯子之徒⑩吾欲之南海,何如?2.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⑤其若是,孰能御之?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其孰能讥之乎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式:翻译: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句式:翻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翻译: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式:翻译:5.而耻学于师句式:翻译: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式:翻译: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翻译: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式:翻译:四、翻译句子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翻译: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五、拓展:给下面的文言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六、【延伸阅读】闻识大道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师说(三)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三)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三)学习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词语“师、之、从、乎、也”的用法2.理解议论文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课前预习: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④小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4、课文理解(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5.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课后巩固: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 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 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 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 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 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 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 写在下面: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 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 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1 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1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 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1. 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 du)乐师(yu e )苌弘(ch n) 老聃(d o n)3. 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 /划出: ①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 /亦先乎2.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④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二课文鉴赏:阿谀(y d ) 炎鸟子(t 印 )经传(zhu m )贻笑大方(yi i )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 生于吾乎⑤ 其出人也 /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 / 可知矣①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2课师说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引证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谀2句读3经传4郯子5苌6老聃7蟠答案1y2du3zhun4tn5chn6dn7p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为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0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存在的疑惑。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4郯子5苌弘6老聃7李蟠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圣益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知道,懂得。

2无论,不分。

3更加。

4遗漏。

5学习,研究。

6普遍。

7赞许。

8赠送。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1通“授”,传授。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所以()②受()③惑()④闻() ⑤固()答案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②同“授”,传授③疑惑④知道,懂得⑤本来2.理解性默写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答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4.解释下面的词语①犹且()②益()③所以()④其() ⑤惑() ⑥族()⑦不齿() ⑧乃()答案①尚且,还②更加,越发③……的原因④大概⑤糊涂⑥类⑦不与同列,看不起⑧竟5.理解性默写①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语句解析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判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依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字,以表示提顿(待解释),在句末用助词“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语气,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谓语是“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动宾词组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即“所”字结构。

“所以”在这里表示跟行为有关的人。

“以”当用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可以译作“(是)用来传授道理、讲解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所以”的这种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以”当“用”讲,“所以”即“用来……的地方”。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以”当“因”讲,“所以”即“……的原因”。

)“所”字结构之所以是名词性的,是因为它以定语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词。

在这里,中心词省略了;若要补出来,可用“者”来代替(参看本篇第六句的说明)。

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课本的注释是:“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生年。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个注释虽然把意思说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译,结构关系未能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单句,动词“知”的主语“吾”承前省略了,“知”的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作“知”宾语。

“于吾”作“生”的补语;“于”作“比”讲,介绍比较的对象。

3.11师说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3.11师说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答案:B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探究案】一、1、学习的人2、用来……的3、谁4、跟从5、那些6、于7、句中停顿的语气词8、以……为师9、学习10、因此,无论二、三、1、(1)句中“师”的意思是老师,词性是名词,这是“师”本身的词性与意思。

(3)句中的“师”意思是学习,词性是动词,这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2)句中的“师”意思是以……为师,词性是动词,这种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1、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2、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3、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训练案】1.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2.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3.C(判断句)第二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句读(dòu)或不(fǒu)焉乐(yuè)师谀(yú)二、1、流传2、欲:想要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超出4、尚且,还5、不及6、更加7、……的原因8、糊涂【探究案】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二、(一)1、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表示推测语气四、1、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2、两组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和自己与孩子的对比【训练案】1.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2.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3.C(例句和C是代词,ABD 皆为语气词)4.B第三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探究案】二、1、之,代词,代童子;习,学习2、有的3、小的方面学习,明白4、复指前面的士大夫,相当于“这”5、互相6、一类的人7、嘲笑8、相近,相似9、不屑一提10、反而,比得上11、其,表反问语气;怪,奇怪五、1、将巫医乐师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探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

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这样说:“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文化常识】古代职业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时常在他名字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他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该人的职业身份。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docx

(完整版)学生师说导学案答案.docx

《师说》导学案【学目】知目:1、了解愈及其相关知。

2、累文中“ 、无、、道、、于”等文言虚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活用等文言象能力目:本文运用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情感目:1、理解本文所述的教的作用、从的重要性,端正学的度。

2、学会向人教,学会与人合作探究,培养尊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解它在具体境中的意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形容的意用法,能解具体境中意的含。

3、区分文中的古今异,理解它的古今。

【教学点】学正反比和破立合的方法【教学方法】 1、法 2、点法 3、激疑法【教学】 3【学程】自主学一、知接:1、关于“ ”“ ”,古代、明一的文章的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 ”无大异,所以后来称理辨析之文文。

《文章辨体序》指出:“ 者,也,解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 ”属于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也可以叙,一般述自己某种事物的解。

“ ”与“ ”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都属“ ”一文章。

“ ”,古述和解,因而文体都可以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意思是解关于“从”的道理。

中学段出的种体裁的文章有有《》、《》、《捕蛇者》、《少年中国》、《黄生借》等。

2、作者介愈( 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人。

祖籍昌黎,因昌黎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 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吏部”。

死后“文”,也称“ 文公”。

他幼年,刻苦自学, 25 中士, 29 以后任宣武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中曾几度被,他的整个中年代是不得志的。

愈是唐代古文运的倡者。

他反六朝以来浮的文,竭力主“文以道”,提出了“惟言之去” 、“辞必己出”的口号,当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

愈不是唐代古文运的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多人所的秀散文。

他的散文,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言朴,格健,气雄壮,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后世尊他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学案

《师说》学案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师道也
3)道相似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余嘉其能行古道
6 .无
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
7 .师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一词多义现象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其
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
9、找出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小学而大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
练习: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者
(1)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2)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师(1)作名词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襄——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之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i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学时一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二)知识积累嗟(ji ē)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

二、dān)。

郯(三)2学时三一、动句)(赠送)之(代李蟠)。

(三)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词多义
师:
①圣人无常师名词,老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名词,老师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名词,老师
贤: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贤明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
①xx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xx
《师说》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
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代xx
④彼xx之师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代xx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箕畚运于xx之尾
D.成以其小,劣之
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D)
A.xx乐师百工之人,不耻xx。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
‘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
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
即xx之官);xx,司分者也(xx:
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
③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
④小结本段: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xx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xxxx、xxxx、xx、xx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A.蟠(fán)句读(dú)针砭时弊(bì)
B.谀(yú)苌弘(chánɡ)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谄(xiàn)媚不拘于时(jū)
D.聃(dān)严谨(jǐn)以资切磋(chā)
3.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
道之所存,xx所存也。
④讨论:
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
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
归纳上文,提出xx的原则:
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⑤分析本段的结构:
(4)熟读第一段。
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xx则近谀谀:
rú,阿谀,奉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
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③惑而不从师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乎:
①生乎吾前介词,在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xxxx、xxxx、xx、xx的资料
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
‘少皞氏(xx: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3.内容学习:
(1)作者为什么称赞xx?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四.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2.论证上有破有立。
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
六经本文。传:
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
①不拘于时介词,被②学于余介词,向
2.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B)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
①xx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xx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xx所存也判断句
(3)内容学习:
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为什么要xx?xx学习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xx,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闻之,天子失官(xx:
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
“Hale Waihona Puke x谓xxxx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
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xx师师xx。《史记•xx世家》: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xx矣。’xx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xx矣。’xx曰:
‘xx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xx矣。’xx曰:
‘xx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