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区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整体论:离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孤立的从人体和疾病的整体层次考察和控
制疾病的方法模式。
历史局限性
1. 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理解不够。
2. 没有打开从部分了解整体的道路。3. 不能正确地阐明Fra bibliotek和疾病的整体性根源
(二)还原论:把人体和疾病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低
用于饮食不消,纳食不佳。 发散风热药 薄荷:唇型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透疹,疏肝理气。 1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目赤多泪和风热壅盛之咽喉肿痛。 3 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蝉蜕: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1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2 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 用于目赤翳障,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4 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抗惊厥 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 肝明目。 1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 用于肺热咳嗽,燥热咳嗽,清泄肺热,凉润肺燥 3 用于肝阳上元之头痛眩晕,烦躁易怒。 4 用于目赤晕花:疏散风热,清泄肺热,甘润益阴以明目,<外用> 5 凉血止血 菊花: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 肝明目,清热解毒 1 用于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常与桑叶相须为用 2 用于目赤晕花,经痛肿毒 清热类
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注重整体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 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的机能恢复。 3、援物比类: 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 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 三、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 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一)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
第一,还原论把认识的重点放在部分,忽略整体性。
第二,还原论抹杀整体与部分之间原则区别,单纯用部分来解释整体,甚至把整体归结
为部分之和。 第三,还原论过分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片面强调“向下”的认识途径。 整体性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从新的角度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 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贯穿着整体性原则。 中医之所以没有发展中药的还原研究,而是把重心放在其整体功效上,虽然有由于科学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心脏跳动);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
调节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 (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 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 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 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司外揣内: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 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 2、锻炼健身
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 生”的健身运动。 (二)既病防变
技术发展水平造成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但更重要的是中药这种整体功效是与作为疾病 的整体反应相对应的。
有许多单味药组成的方剂,不同于西医的“联合用药”,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产生了 新作用,只存在于方剂的整体水平,而不同于各单味药的新的总功效。 二、原料药:中药为有效部位/成分,而西药则为药效基团。 三、制剂形式---剂型 四、辅料 五、毒性 副作用 六、配伍与禁忌:“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 单行:用单味药治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提高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 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为辅,能提高药物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反应,能被另一种药物减消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畏、相杀实际为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反应。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 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第一讲 中西药区别
??什么是药物
药物是预防、诊断、治疗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物质。
??中药和西药差别在哪里呢? 药物无差别,理论是关键。
1.从本质上讲中药和西药都是能对人体产生各种反应的毒性物质。
2.中药和西药只是工具,指导他们的是背后的理论。
3.只要是遵循着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使用的药品就是中药。
一、首先中医和西医之间学术争鸣的实质,是系统论和还原论两条思路的分歧。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本品与大青叶来源相同,因茎叶分用则名称有二,二者作用 相似,皆善解瘟疫时毒,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但大青叶偏于散,治斑疹, 口疮效佳:板蓝根偏于降,治大头温,烂喉痧其效尤捷 四季青: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苦,涩,寒,归肺,心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疮疡 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泻痢 用于外伤出血:鲜--捣敷伤口 干--细粉撒敷伤口包扎 绿豆: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甘,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1 用于痈肿疮毒,单用煎服,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或用本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 蜂蜜调敷患处
第二讲 中医理论基础
一、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2)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 (3)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 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 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 (二)恒动观念:
既病防变也是中医学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 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预防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 要治疗的预防思想。 第二章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 辩证法。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
级运动形式用这些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来解释人体和疾病的方法模式。其本质在于强调人体
和疾病过程必须才微观细节得到说明。
评价:
1 从方法论看,还原论有较高的价值。
2 从认识论看,还原论有较强的解释功能。
3 从本体论来看,还原论是行不通的。
(三)系统论:遵循人体和疾病的系统规律进行考察和调节的方法模式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组成的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
清热泻火 石膏:研细生用或煅用,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受湿止血 决明子: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清热 明目,润肠通便 1 用于目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 用于头痛目眩,常配伍菊花,钩藤,夏枯草等 3 用于肠燥便秘 清热燥湿 黄连:毛莨科植物黄莲,三焦叶黄连或方连的干燥根茎,苦,寒,归心,脾,胆,大肠,胃
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具有只存在于整体水平的属性、功能、行为、规律。
其次,系统的这种整体性并非凭空产生,是以诸要素为基础,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
系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再次,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不过是构成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其整体性的形成和
发挥,受其“母系统”(环境)的控制和支配。
系统论与还原论不同点在于
2 用于暑热烦渴 3 用于药食肿毒,可用生品研磨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 草等 4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与陈皮用用煮食 绿豆衣: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 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力胜于绿豆,清热凉血 生地黄:高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均甘苦性寒,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功,但鲜地黄寒性更强, 苦重于甘,偏于清热凉血,临床多用于温热病较重者,干地黄寒性稍弱,甘重于苦,偏于滋 阴养血,临床多用于阴虚劳热,内热消渴,血热出血等症。 水牛角/代替犀牛角:牛科动物水牛的角,生用,或者为浓缩粉,苦、寒、归心、肝经。清热 凉血,解毒定惊 1 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諺语,惊风,癫狂 2 用于痈肿疮疡,咽喉肿痛 清虚热 青蒿:据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苦、辛、寒、归肝、胆经
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第三讲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生姜: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用。辛,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 肺止咳 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温,能发汗散热,但作用较弱,故使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可单用或 配红糖、葱白煎服。 2、用于呕吐:本品温胃散寒,和中降逆,为止呕良药,素有“呕家之圣药”之称,随症配伍 可治疗多种呕吐。治胃寒呕吐,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治痰饮呕吐,常配伍半夏;治胃 热呕吐,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 3、用于肺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又能温肺散热,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 痰少,皆可选用。 4、可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对鱼蟹等食物中毒,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附药:生姜皮:性味平、凉。和脾行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水煎服,3~9g。 葱白: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 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温不燥烈,发挥不峻猛。药力较弱。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轻症, 可单用,也可和淡豆豉等其他解表药同用。 葱白外敷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滞不下,乳房胀痛,治疮痛肿毒,兼有解毒 散结之功。 胡荽/芫荽/香菜: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全草。辛温,归肺、胃经。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用于麻疹不透。可单用煎汤局部熏洗,或与薄荷、荆芥同用。
经,生用或清炒,姜汁制,酒制,吴茱萸水制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 用于湿热泻痢,治泄泻痢要药,单用有效 3 用于臃肿疥疮,目赤牙疼 4 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眼目红肿 苦参: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 尿 1 用于湿热泻痢可单用,便血,黄疸 2 用于湿疹湿疮,阴肿阴痒,皮肤瘙痒,疖癣 清热解毒 金银花:忍冬科植物忍冬等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解毒清热, 疏散风寒 1 用于痈肿疥疮 2 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 用于热毒血痢,单煎口服有效 忍冬藤: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又冬银花藤。味甘性寒,其功效与金银花相似,但解 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作用,常用于温热发病,风湿热痹,关节中热 痛,屈伸不利导。 大青叶: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片,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温毒发斑) 板蓝根: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苦,寒,归心,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