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外感疾病的传变

合集下载

中医病机学说---疾病的传变

中医病机学说---疾病的传变

中医病机学说---疾病的传变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健康与疾病,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调,二者共处于同一机体内,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健康与疾病,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邪正交争是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即疾病的传变理论,这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步系统完备起来,成为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传变的概念

疾病传变,简称病传。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

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疾病传变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

转化和传变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互相转变,如阴证和阳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之间的互相转化。而传变,则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变转化。

疾病的传变和转化称之为传化,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组织之间,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联络,因而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这种疾病传变的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辨证论治,而且对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测疾病的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疾病传变的形式

疾病传变包括病位传变和病性转化,病位传变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不外经络传变和脏腑传变两种。

如就外感和内伤而言: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引起外感疾病。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和疫气两大类。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正常情况下,六气变化对万物和人体是无害的,但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如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变化过于急骤,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六气就会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疫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疫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传染,入侵口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观察(151)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第31篇热论篇(三)伤寒等外感病的传变规律

太阳为阳中之阳,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诸阳经,其经脉多血少气,连于督脉风府穴,覆于头背表皮,主诸阳之气分,即决定了诸阳经的能量活动水平。

如果患者仅是太阳经伤于寒,则为热病,即使发高烧也会自愈;如果患者因太阳、少阴表里两经俱感于寒而生病,病情就会恶化。

黄帝说:

希望听听伤寒病的传变规律。

岐伯回答:

人体经络循行规律为: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邪气通常会首先攻破人体皮肤的防御,让腠理打开,腠里开则邪气就可以入注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

太阳为开,居三阳之表。

人体受寒邪所伤的第1日,分布于皮肤表面的太阳经先受邪,邪气沿皮肤、腠理、络脉、经脉的顺序进入太阳经中。

手太阳小肠经沿手背上行至头部,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然后沿背脊下行至足。

因此患者会出现头顶部疼痛,腰脊部强滞不适等症状。

阳明为合,居三阳之中。

第2日,邪气随人体气血循环深入,阳明经受邪。

阳明经多气多血,主肌肉,分布于皮下肌肉之中。

手阳明大肠经,沿手背上行至头部,在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交汇,并了络于目,与足太阳经相交,沿鼻入上齿中,环绕口唇,沿人迎、喉咙、腹部、膝膑下行至足。

由于阳明经能量活跃(多气),与邪气对抗最剧烈,因此患者会

出现身体发热、目疼、鼻干、失眠等症状。

少阳为枢,连接阴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第3日,邪气进一步深入到少阳经。

少阳主胆,少血多气,是胆功能的表征。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

好,同学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病位的传变,讲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讲授了六经传变和卫气营血传变以及三焦传变,那么内伤疾病按照什么传变规律传变呢?

下面我们讲内伤杂病的传变。中医学把内伤疾病与外感病相对,称为杂病,简称内伤和外感,内伤疾病又称为杂病。那么内伤疾病的传变规律,由于脏腑和经络,讲十二经脉的时候讲属腑络脏,属脏络腑,那就是说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内伤疾病传变主要是指脏腑经络的传变。

一、用经络学说来说,叫做经络传变。是指按照经络学说看,某一经发生的病变,又传给另一经。一般来说,按照表里的关系,属脏络腑的关系,属腑络脏的关系进行传变。比如,手太阴肺经有病,或者足厥阴肝经有病,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发生的病变,那么它又会出现另一经的病变。把这种经络之间的传变,比如,肝经有病,再见到肝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可是足厥阴肝经最后它要注入肺,手太阴肺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以后,除了从手太阴肺经出来,进入第二个循环的循行,因此又会出现肺经的病变,由肝经入肺经。这就叫什么呢?经络相传。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十二经的病候的时候,学习《针灸学》讲十二经病候,讲经络的病机,再进一步来理解经络和经络之间,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所以这经有病可以传到另一经去。按照经络气血流注的次序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来传变叫经络相

传。前面我们讲心移热于小肠时候是从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讲的,心和小肠怎样构成表里关系?其中有一个学说就是经络互属,经络相连,靠经络把它联系到一起的。所以心经有病,舌质红,舌碎痛,可以表现为小肠病变,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尿赤、尿痛、尿急,把心经的病变传到小肠经去了。就是心经和小肠经两经都有病。讲脏火,心火下移小肠,用经络学说来讲,心经的病变传移到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理改变。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五脏病:有的因感冒引起,它有传变丶变移过程

一.风寒外邪侵入肌表皮肤传变丶变移过程

据 <>叙述:'皮部,是人体显现在外表易见到的部位,是接触它物丶感觉最灵的部位,是阻挡外邪侵袭体内的第一道防线,是视得见內脏疾病反应在外表的窗口,也是机体新陈代谢后排泄汗液的通道'.当'风寒的邪气侵入人体,就会使人的毫毛都可以立起来,皮肤闭塞而內里发热'.

1.不及时治疗,有的会岀现麻痹不仁丶肿痛症状.

2.如在不治疗,病邪就会从肌表皮毛传进肺脏,岀现上气丶咳嗽等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三倍而躁.(如在肺部留止不去,会发展为肺炎丶肺结核丶气管炎等)

3.在不及时治疗,邪气就会传移到肝脏內,岀现饮食不欲丶胁部疼痛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一倍.(在肝脏留而不去,会发生乙肝)

4.假如在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对症,邪气就传移到脾脏,岀现腹中热丶烦心丶小便黄.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在脾脏留止不去,会岀现肺积水.寸口脉诊断;心脉和肺脉......,这与X光和B超诊断相同).

5.如仍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病邪就传移到肾脏,岀现少腹热而痛丶小便白浊症状.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两倍.6.如果在不治疗延误下去,病气就传移到心脏,岀现筋脉拘挛等.诊断;二部脉法,天脉比寸口脉大两倍而躁.(如果在没有治好,或由心脏在反传移到肺脏,是无法救治了.)

以上就是受外界的自然空气,风寒邪气侵袭机体而感冒,由肌表皮肤入进内脏的传变丶变移的全过程.供人参考.

二. 六经受外感伤寒的传变丶变移过程

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

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

袭 表 , 风热 犯肺 两端 , 或 用麻 黄 汤类 或桑 菊饮 等解表 或 清 肺可 愈 。
2 12 咳喘之 患 , 久必 虚 , .. 病 虚则 “ 子盗 母 气 ” 咳喘
变、 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疾病 的传变主要 为经 络之 间传 变 , 络脏 腑之 间传 变 , 经 以及脏 腑 之 间生 克制化 传 变等 。 ¨ 可 见疾 病 有 多 种不 同 的传 变方 式 , ”
世界 中医药
21 0 0年 5月第 5卷第 3期
・19・ 9
运用 五行 学说分 析儿 童 “ 喘" “ 感热病 " 咳 和 外 的传 变 规 律
杜 青 雄
(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 广东省佛 山市高明区荷城康 宁路 1号, 8 0 ) 5 5 0 2
关键词
五行学说 ; 咳喘 . 夕感热病
还是 内伤疾 病 , 可 以运用 五 行学说 分 析 , 现其 传变 都 发 遵循 “ 腑 之间生 克 制化传 变 ” 脏 。 2 五行 学说 在疾 病传 变 中的运 用 由于人 体是 一个 有 机 整 体 , 脏 之 问 又 是 相互 滋 五
生、 相互 制 约的 , 而在 病 理 上 必 须相 互 影 响 , 脏 之 因 本
原 市化 工 厂 宿 舍 , 0 5年 4月 1 20 1日就 诊 。素 有 咳 喘
病 史 3年 , 1个 月 来 加 重 , 嗽 , 短 , 吐 稀 薄 白 近 咳 气 咳

单选题第18题、疾病的传变层次556分

单选题第18题、疾病的传变层次556分

单选题第18题、疾病的传变层次556分

摘要:

一、引言

二、疾病的传变层次的概念和分类

1.按病程发展分类

2.按病变部位和范围分类

三、疾病传变层次的具体表现

1.表层病邪

2.中层病邪

3.深层病邪

四、疾病传变层次对治疗的影响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传变层次是分析和判断疾病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对疾病的传变层次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疾病的传变层次的概念和分类】

疾病的传变层次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疾病的传变层次主要包括表层病邪、中层病邪和深层病邪。

【表层病邪】

表层病邪是指疾病初起时,病邪侵犯人体的表层,如皮肤、黏膜等。此时,病邪较轻,病情较轻,治疗以解表为主。

【中层病邪】

中层病邪是指病邪由表层向深处发展,侵犯人体的肌肉、筋骨等组织。此时,病情较重,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活血为主。

【深层病邪】

深层病邪是指病邪进一步发展,侵犯人体的五脏六腑等实质性器官。此时,病情严重,治疗以祛邪、扶正为主,兼顾调理脏腑功能。

【疾病传变层次对治疗的影响】

疾病的传变层次对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疾病传变层次,治疗原则、方法和药物选择都会有所不同。如表层病邪以解表为主,可选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药物;中层病邪以清热解毒、祛湿活血为主,可选用清热解毒、祛湿活血药物;深层病邪以祛邪、扶正为主,可选用攻邪、补益药物。

【结论】

总之,疾病的传变层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了解疾病的传变层次,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精品

最新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精品

中医外感病含义演变历程

《中医大辞典》[1]中没有“外感病”条项,只有“外感”条项,其内容是:“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外感病,顾名思义,即:因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而产生的疾病。在中医史上,“中风”、“伤寒”和“温病”都曾被用作外感病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和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化有关。地质史上有气候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科学家竺可桢花费数十年的研究,于1972年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2],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又使我们对最近的两千年的气候变化,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1“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

根据竺可桢等学者的研究[3],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两千年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以及从秦到西汉时期的200多年间,我国都处于气候温暖期,气温较现在高,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在更靠北。在温暖期,四季温差较小,就像今天处于亚热带的昆明,四季如春。由于气候温暖,人体不易感受外邪,所以外感病较少。生病主要以内伤病为主。而感受外邪者也多为内伤劳倦之人。因此,古人用风邪泛指外邪,用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在《黄帝内经》[4]许多篇中,都可以看到用“风”代表外邪,即:广义的风。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其中“风雨寒热”之风为狭义的风,“虚邪之风”的风为广义的风,是一切外来致病因素的统称。再如《灵枢?五变》所说:“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里面的“风”也是既有狭义之风也有广义之风。另外,上述的“邪不能独伤人”、“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以及《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明确指出,如果人体的正气充足,则不易得外感病。外感病的发生常常与人体的内伤病,如内虚、过度操劳、饮食情志失调等,有直接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X。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还有《素问?经脉别论》的“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在温暖期,由于温度适宜,温差较小,古人用广义的风泛指一切外邪。“中风”则被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实际上是淡化外感病因的体现。

温病的基本传变形式

温病的基本传变形式

温病的基本传变形式

温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由温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温病的传变形式有三种:外传、内传和伏传。

1. 外传:外传主要是指温邪从外界直接侵入人体,引发温病。外传的途径可以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例如,人体感受到外界温邪后,通过呼吸道(如鼻腔、咽喉等)的传导,使温邪侵入体内,从而引发外感温病。

2. 内传:内传是指外邪先侵入脏腑经络,然后通过脏腑经络的联系传至全身,引发温病。例如,外感温邪首先侵犯肺经,然后通过肺经与脾经、肾经等相互联系,传入全身,导致发病。

3. 伏传:伏传是指温邪入侵人体后在体内隐藏一段时间,潜伏而不发作,稍有不慎就会迅速发作。伏传的特点是病情反复出现,病程较长。例如,温邪入侵人体后,由于人体自身抵抗力较强,温病暂时被压制,但当人体阳气不足或遭受外界寒邪侵袭时,温病会再次发作。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五脏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肺:主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肾〔附〕命门: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小肠:受盛之官,主要病变为化物的功能失常。大肠:主传导,主要病变为腹泻或便秘。

胆:藏精汁,主要病变为黄胆、胁痛等实證,及胆气虚怯之虚證。胃:受纳,腐熟饮食,特性为喜润恶燥。病證包括上腹部胀痛、食少、嗳气、呕吐。膀胱:储尿、化尿,化气形水。病变为尿量、尿次、排尿的改变。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病机述要】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因此,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袭表则肺卫不和而病感冒,湿困中焦则脾胃不和而病湿阻,湿热滞肠则腑气不和而病痢疾,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而病疟疾,正邪相争则常有寒热表现。【治疗要点】

外感病传变方式

外感病传变方式

外感病传变方式

(一)从表到里的传变方式

从表到里的传变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1、《素问·皮部论》所说从皮传腑: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孙思邈《千金要方》引华佗则谓:

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之即愈。

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

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

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

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

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胃烂也。然热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

2、《素问·热论》所说的六经传变: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调治方法尽在《伤寒论》中。

(二)本经系统为病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论述的就是这类病,可以称之为以类相从。

(三)以胜相加传变方式

非时之气为病多以胜相加为传变方式,又可分为以五行胜克相加传变和以阴阳相加传变两种。

中医学:疾病传变

中医学:疾病传变

中医学: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从本质上讲,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一)传变的形式

病疾的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二是病性转化。

1.病位传变

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病位传变,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从总体上讲,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一般而言,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里病出表,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病起于脏腑,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疾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I)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表与里相对而言,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从整体而言,皮肤、毛窍、肌肉为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而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

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3 -14-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

李润东导师治疗外感病的临床经验

Clinical experience of Li Rundong's tutor in treating exogenous diseases

龙爽爽1李润东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山东枣庄,277899)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3-0014-02证型:气G炎I

【摘要】外感病是由于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症状, 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等特点,临床上医者多根据外邪性质和证候特点不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截疟等治法。导师李润东从医数十载,广泛研读经典医学典籍,坚持辨证精准、审慎用药、精细用量的标准,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颇有建树,认为当代人的体质和生存环境与汉唐明清相比已经改变,感受外邪后病邪极易入里化热,提出了感邪初期解表清热药物并用阻截病情发展的观点,同时提出三阳合病治取少阳,并且认为要根据季节变化灵活用药,施治过程中临床疗效甚佳,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辨证施治;外感热病;解表清热;阻截

【Abstract】Exogenous disease is caused by exogenous six harlot, epidemic evil caused by the dysfunction of the viscera caused by various symptoms, with seasonal, acute onset, short course of diseas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external evi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thinning wind, dispersing cold, clearing heat, removing dampness and intercepting malaria were adopted.As an Instructor, Li Rundong has been a professor for decades, extensively studying medical classics. adhered to the standard of dialectical precision, prudent use of drugs and fine dosage,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exogenous diseases after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Considering that the constitu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people have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e Oynasties of Han, Tang, Ming and Qing, It is easy to get into the heat after feeling the external evil, So 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learing the he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feeling evil and intercep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is very good,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原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1),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2)目痛而鼻干,不得卧(3)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4),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5)。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6),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7)。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8),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9),少腹微下,大气(10)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11),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12)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13),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14),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15),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16),此其禁也。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在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质的强弱,治疗的适当与否,将影响着邪正斗争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脏腑经络又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故六经病之间不是各自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传变转化的,即由一经的病变涉及到另外一经。“传”是传经,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如太阳病传入少阳或阳明。“变”是指疾病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起着性质上的变化。如阳证转变为阴证,阴证转变为阳证。六经病的传变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循经传也称顺经传,是指疾病按着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这表示疾病出表入里,由轻而重,或由实转虚,由阳转阴逐步发展的趋势。2、越经传,指疾病的传变不是按照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而是由原来的某一经,传到了与自己不相毗邻的另一经。它是属于一种跳跃式的传变方式。如由太阳病直接传入太阴。3、表里传,指脏腑相表里的两经病证发生传变。如由太阳病传入少阴;少阳病传入厥阴;阳明病传人太阴。外感病的传变与否,大抵取决两个重要因索,一为邪正消长力量的对比;一为治疗处理的是否恰当。若正气充足,抗邪有力,病多在本经自愈,不发生传变,或由里达表,由阴出阳,病势转轻。若邪气很盛,正气虚衰,抗邪无力,则往往导致邪气长趋直,使病情急转直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迅速传变。总之,疾病的传变是比较复杂的,它常常不是按三阳病三阴病六经排列的顺序,而是可顺可逆,可进可退,错综多变,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脉症的实际表现和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传与未传及传变趋势。如《伤寒论·太阳篇》提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了解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及早地判断疾病的转归,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达到缩短病程早期治愈的目的。如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出现了汗出不止、恶风加重、小便难等阳虚之象时,则可迅速采用桂枝

外感邪气发病传变规律

外感邪气发病传变规律

外感邪气发病传变规律

外感邪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导致的种种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外感邪气有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邪气、风热邪气、暑湿邪气、湿热邪气和燥邪气。那么,外感邪气发病传变规律有哪些呢?

首先,外感邪气的发病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侵袭阶段、病邪盛阶段、转归阶段。外邪入侵人体后,首先要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体内,侵袭阶段是指邪气侵入体内后,并未引起临床症状,但身体已经开始感受到寒热、酸痛等不适。如果人体的正气充足,可以在侵袭阶段将邪气排出体外。

其次,病邪盛阶段是指邪气在人体内逐渐积聚,导致身体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比如发热、咳嗽、鼻塞等。由于每种外感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症状也有所区别。例如,风寒邪气容易引起头痛、身疼、恶寒等;风热邪气则容易引起咽喉痛、口干舌燥等。此时,如果采取正确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时调理人体正气,可以加速邪气排出体外,促进疾病的康复。

最后,转归阶段是指疾病开始逐渐减轻,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要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并严格遵循中医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反复。如果病人自身具备良好的免疫系统,那么一般在一周左右病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外感邪气的发病传变规律是非常规律的,只要我们掌

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外感疾病。对于普通人

而言,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及各种不良环境,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有疾病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进行正确的中医治疗。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外感疾病的传变

1.六经传变:关于六经传变规律,《素问。热论》仅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阳,厥阴受之,以示为之次第。故曰: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的期式约摸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伤寒论条辨》)。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完整的六经传变理论。本节所说的六经传变就是指此而言。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厥阴。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入。即太阳一阳明大于少阳大于太阴一少阴)厥阴。如风寒初客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为太阳病。若邪气人里,出现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甚而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则为阳明病。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则为少阳病。三阳经病以热证实证为主,邪气虽盛,正气未衰。若正气已衰,抗邪无力,则病人三阴:如脾虚湿胜而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者,称之为太阴病。如病及心肾而现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之为少阴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证为少阴虚寒本证,除上述主证外,尚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等;热化证则尚有心烦不得卧等。病人厥阴,及于肝、胆、心包、

三焦,以寒热错杂为其病机特点,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由表人里,由阳人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变的特殊规律:六经传变不完全按着六经次序循经相传,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①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②表里传:表里传是表里两经相传。如由太阴而传至阳明。

③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人,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症候者,称直中。如直中太阴或少阴,以直中太阴为多。因素体脾胃阳虚,所以发病即现太阴症状,称之为直中太阴。

④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

⑤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者,称为并病。与合病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经症候还在,而后一经症候又具备的条件下,两经交并为病,而有先后次第之分。

2.卫气营血传变:温病学中关于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有顺逆之分。

(1)顺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顺传是指病邪由卫传气,由气传营,由营传血。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温热病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人深,由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一般来说,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位在皮毛和肺,以发热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病势较重,病位在肺、胸膈、胆、胃肠、脾,以但热不恶寒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营分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病位在心和心包,以舌质红绛、心烦不寐为其临床特点。病在血分为邪更深入一层,最为严重,病位在心、肝、肾,以舌质红绛及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其

临床特点。

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不同,温病在传变过程中,亦有不出现卫气营血全程传变者:有初起邪在卫分,治后即愈,不复传里的;有起病不从卫分而直中气分或营血的;还有卫气同病、营卫合邪、气血两燔的;更有病邪先人营血,后传出气分,但未得清解,又复人营血等。如春温、暑温、伏暑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很不明显。至于湿温,湿多热多,化热化燥,传变无定。

(2)逆传:在卫气营血传变中,肺卫病邪,邪不外解,不传气分,由肺而径自内陷心包,称为逆传。其病剧变,病势凶险。

3.三焦传变:在温病学中,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为顺传,如由肺而传人心包则为逆传。中焦病不愈,多传人下焦肝肾。故温病由口鼻而人,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始于上焦,终于下焦。这是一般的规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