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统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

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

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

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

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

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

(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

(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

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

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情况,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并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唐

朝衰亡的原因,并理解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对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讲解,让学生

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

总结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演讲法:通过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

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唐朝的统治区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疆域、政治制度及

其历史背景。

2. 讲授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20分钟)

教师讲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重点讲解唐玄宗时期的阳关大捷、安禄山的镇压、唐德宗时期的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的影响(2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分

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影响唐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4. 学生演讲(10分钟)

教师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②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万国朝拜、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其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环节二: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自主学习:根据文字信息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以及人物。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提示:时间-755;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教师指导: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的提拔重用。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10余年间,他一身兼作平卢(今辽宁辽阳)、

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他看到唐日益腐败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在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3.探讨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唐朝衰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

1.关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因果关系。

2.分析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方法:

1.讲授。

2.讨论。

教学资源:

1.教科书。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描绘安史之乱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让学生简单讨论一下自己对唐朝衰亡的了解。

Step 2 介绍安史之乱(15分钟)

1.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分别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背景和野心开始讲起,说明他们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2.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从叛乱爆发到安禄山入洛阳,再到唐玄宗逃离长安,讲述安史之乱的主要事件和战争过程。

3.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的了解。

Step 3 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5分钟)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15分钟)

1.向学生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直接原因,那么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例如政治腐败、军队虚弱、自然灾害等。

3.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

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_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关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2、案情分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此事大有有蹊跷,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

3、提供线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灭唐、五代十国

教学目标:

1、研读教材并结合史料,明确安史之乱的过程,能够从三个维度正确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以及影响。

2、阅读教材并结合史料,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3、通过材料地图展示,能够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探究安史之乱的原因

1、通过分析史料、诗歌,让学生逐条概括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①唐朝后期朝政日益腐败②国内矛盾日益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大大削弱(概念解释:节度使)

2、安史之乱代表人物扫描:安禄山、史思明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

通过播放中国通史之安史之乱的视频,更加直观了解过程。视频结束后,通过动态地图进行巩固,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起来回答(经济、社会、中央和地方关系);展示唐朝发展时间轴,让学生概括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的重要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

3、经过: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

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

出现了什么现象?

一、安史之乱

【问题1】

材料:(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什么现象?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

观察《安史之乱示意图》,结合地图,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过程。(时间、叛军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区、平定叛乱时间)

【问题3】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

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一反映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2.材料二反映这场战乱后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问题1】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二、黄巢起义——致命击

说说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结果。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延续

1、教师提问“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的走向是怎样的?”

2、教师再次提问“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又包括哪十个政权?”

3、教师提问“五代十国的根源”

4、教师提问“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二、黄巢起义——致命击

学生阅读课文,并依据课文回答。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相延续

1、学生齐答“五代十国”

2、学生阅读课文,并依据课文回答。

课堂小结

布置

作业

课后

反思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主备、合审学科中心组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二次备课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

1、背景:_______末年以后,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

来越尖锐,________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________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

胀。______与______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的局面。

2、爆发:755年,________和部将________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平定: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

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叛乱被平定。

4、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_____________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___________的态势越来越严重。

②人民赋役繁重。

③连年的灾荒。

(2)过程:_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________,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起义被镇压。

6、唐朝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⒈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⒉知道黄巢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⒊了解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概况。

【学习重难点】

⒈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⒉难点: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主预习】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唐玄宗开元末年以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以及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⒈请举例说明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任人唯亲。

⒉外重内轻局面中的“外”和“内”分别是的是什么?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⒊安史之乱爆发和平定的时间,以及“安”、“史”分别指的是谁?安史之乱期间,唐朝的统治者发什么变化?叛乱得以平定的原因有哪些?

⒋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⒈黄巢起义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⒉黄巢起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最终结果如何?

⒊唐朝是否是由黄巢起义最终推翻的?如果不是,唐朝灭亡是在哪一年?是

由谁建立的哪一政权取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后梁政权没能控制全国,出现了政权分立的局面,称之为“五

代十国”。

⒈“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指北方的哪五个政权?“十国”又是哪些政权,其中位于北方的是哪个?

⒉“五代十国”的出现与唐朝末年的什么局面有关?

⒊“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方的政局有何区别?

【预习自测】

⒈下面描述与“安史之乱”有关的是()

A.李渊建立唐朝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重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
Leabharlann Baidu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留白
复习旧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回答
情境导入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2、通过阅读课文,结合史料,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3、阅读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难点
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新课讲授
1.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
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2.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沭县石门镇石门初级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学期总编号

课题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第 1 课时(总 1 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末农民起义

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

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

朝国势衰落的原因。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

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板书

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估时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