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一、本义的意思
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即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指词语或词汇最初的含义,是词语最初所指的对
象或概念。本义通常是词语具有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词语最初产生时
所表示的含义。
二、引申义的意思
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表达需要等因素,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引申义在语言学中
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含义和多样化
表达。引申义的产生通常是根据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根据使
用者的表达需要,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三、假借义的意思
假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借用其他词语的
含义,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假借义在语言学中是
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和丰富表达。假借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相互通联和借用,使得词语的含
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比喻义的意思
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
或隐喻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比喻义在语
言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丰富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
得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喻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征的隐喻和类比,使得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表达和丰富。
五、总结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含义变化
方式,它们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表达和多样化含义。在语
言学研究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准确辨析词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准确辨析词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一、正确理解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正确理解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页”的最初含义是“头”;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页”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纸页”。大多数词的本义就是它的基本义,如“信”的本义是“诚实”,基本义也是如此。
探求词的最初意义的依据:
①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
②考察文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中才有了“监狱”的意思,因而“狱”的本义是“诉讼”。
2.正确理解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扩展而派生出的意义。如“嘴”的本义是鸟嘴,后引申为一切动物的嘴;“深”的本义是水深,现在它有很多引申义,如学问深,年深月久,感情深,夜深,这些“深”都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个别到一般,二是
从具体到抽象。
①从个别到一般。如,获:猎获禽兽→得到其他东西(不劳而获);集:群鸟集于树→任何事物的集中;节:竹节→其他东西的节;习:鸟反复飞→重复的行为动作;没:沉没→隐没,不露出。
②从具体到抽象(更普遍)。如,绥:上车时拉手用的绳索→平安、安抚、安定;引:开弓→引导、率领;总:聚合捆束→总归、总括;炼:冶炼→一般的锻炼、磨练;纪:丝缕的头绪→事物的端绪→纲纪、法度、准则、规律。
3.正确理解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以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铁”的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比喻义有“坚硬”(如“铁拳”)“坚定不移”(如“铁的意志”)。又如“纸老虎”的本义是“一种纸做的老虎”,比喻义则是“表面强大、凶狠而实际上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说明: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了。”引申义
说明: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比喻义
说明: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6)“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四、查检汉字字义的途径
• • • • 《说文解字》(教材78页) 《说文解字注》清 段玉裁 《说文通训定声》 清 朱骏声 《汉语大字典》(教材75页)
谢
谢!
2、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 • • • 常见的通假例: 飛——蜚 伸——信 尿——溺 叛——畔 修——脩 偶——耦
疲——罷 拒——距 屎——矢
借字取代本字的例子:
• 雕,本义为鸷鸟,借为“彫”(雕 刻) • 荷,本义荷花,借为“何”(hè 负 荷) • 馮,本义“马行疾”,借为“淜” (pí ng,无舟渡水)
莫:本义“昏暮”,假借为否定 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 么”
• 然:本义“燃烧”,假借为代词 或形容词词尾“如此”“……的 样子” • 蚤:本义“跳蚤”,假借为“早 晨的“早”
二、字义引申的特点
本义和引申义常有相似、相关、相因 关系: • “斗”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小 雅· 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酌酒 浆。” • “齿”因牙齿生长标志年龄引申为 年龄。 • “宗”由宗庙引申为祖宗。
(二)递进型的引申 • 年:谷熟—谷熟周期一年—年 龄—寿命 • 兵:兵器—执兵器者(士兵)— 军队—军事行动、战争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义引申后改变读音并造新字 : • 解:分解—松懈、懈怠(xiè )— “懈” • 弟:弟弟—尊敬兄长(d ì )— “悌”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本义
说明: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了。”
引申义
说明: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比喻义
说明: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6)“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
“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从文字体形看,“向”甲骨文作,小篆作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塞”是堵塞,“向”指北窗,“瑾”是抹泥,“户”是房门。”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理”,《辞源》前五个义项是:1、治玉。2、治理。3、治疗。4、温习。5、文理,条理。哪个义项是“理”的本义?哪些义项是“理”的引申义呢?从“理”的造字结构看,从玉,里声,是个形声字,“玉”是形符,与本义有关。从文献资料看,《说文》:“理,治玉也。”《韩非子·和氏》: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以字形与文献为推,可以判断“治玉”是“理”的本义。因为“治玉”是雕琢玉石,对玉进行加工,由此又引申出“治理”、“治疗”、“温习”、“文理”、“条理”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理”的引申义。
需要指出的是,词的本义并非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产生之前。汉语历史悠久,至今至少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而记录汉语的汉字仅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之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察清楚。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词的本义。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
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 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
可以迎刃而解了。《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mian3 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
“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字,
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
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由“生子” 义引申,可以
有“养育”、“抚养” 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相
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 之义。(相关
联想)
由“抚育” 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相关联想)
90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
90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
1. 本义:亡羊补牢
引申义: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来纠正错误,防止进一步损失。
2. 本义:画蛇添足
引申义: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弄巧成拙。
3. 本义:井底之蛙
引申义:指见识狭窄,缺乏眼界和远见。
4. 本义:守株待兔
引申义:指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去争取或努力。
5. 本义:杯弓蛇影
引申义:因为过度警惕而产生的错觉,疑神疑鬼。
6. 本义:画龙点睛
引申义:指在事物中加入关键的一笔或一句,使其更加完美或生动。
7. 本义:对牛弹琴
引申义:指对不懂事情的人讲解或表演,白费口舌。
8. 本义:无独有偶
引申义:表示两件事情看似没有关联,但偶然发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9. 本义:一叶障目
引申义:指因为片面或狭隘的视野而看不到全局,缺乏全面的认识。10. 本义:纸上谈兵
引申义:指只在纸面上谈论理论,缺乏实际经验或行动。
11. 本义:坐井观天
引申义:指见识狭窄,眼界局限。
12. 本义:一箭双雕
引申义:指一举两得,一次行动同时达到两个或多个目的。
13. 本义:风声鹤唳
引申义:形容人受到惊吓时的表现,也指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4. 本义:引狼入室
引申义:比喻把敌人、危险或坏的事物引进自己的家里或内部。
15. 本义:囊中羞涩
引申义:形容贫困,经济拮据,没有钱财。
16. 本义:杀鸡取卵
引申义:指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损害了整体利益。
17. 本义:班门弄斧
引申义: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不自知。
18. 本义:本末倒置
引申义:指把主次、轻重、重要和次要的次序颠倒。
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 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最基本的意义。通常可以从字形、结构等方面来推断。
2. 引申义:从本义出发,通过比喻、联想等方式衍生出来的意义。
举例:
*“道”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道”最初是指道路,即供人们行走的地方。
+引申义:后来,“道”的含义逐渐扩大,可以表示方法、道理、道德等,例如“人生道路”、“做事方法”、“道义”。
“月”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月”最初是指月亮,即地球的卫星。
+引申义:后来,“月”可以表示时间,如“月末”、“月初”;还可以表示形状,如“月牙”。
“书”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书”最初是指写字的载体,即竹简或木简。
引申义:后来,“书”可以表示写好的书、信件、文件等,例如“一本书”、“写信”、“会议记录”。
现代汉语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现代汉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标题:现代汉语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一、本义
本义是指词语最初的原始含义,也是最基本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本义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
例如,词语“水”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是指液体的一种状态。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中约70%的重量是水,所以“水”在本义上也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听到一些饮料广告中说他们的产品是“活力之水”或“健康之水”。
二、引申义
引申义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展了原始含义,产生了新的意义。引申义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演变。
举个例子,词语“鼓励”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是指用鼓的声音激励、鼓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将它引申为在精神上鼓舞、激励他人。比如,我们常常说“鼓励别人要有信心”或者“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三、比喻义
比喻义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词语的含义扩展到其他领域或对象上。比喻义是词语运用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能够丰富语言表
达,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举个例子,词语“光明”在现代汉语中的本义是指明亮、明朗的状态。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用“光明”来比喻积极向上、正义公正的词语。比如,“光明前景”表示美好的未来,“光明磊落”表示诚实守信,“光明正大”表示正大光明。
总结:
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是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同含义和表达方式。本义是词语最基本的含义,引申义是词语含义的扩展,而比喻义则是通过比喻手法将词语的含义扩展到其他领域。这些含义的丰富和演变,为我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变化,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使用现代汉语时,不仅要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以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义必自毙。”“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本义和引申义
头→首领→开始→要领
注 意
尽量使用时代较早的古文字 必须有文献参证
年 《说文》:“谷熟也,从禾,千声。” (甲) 文献佐证: (金)
《左传· 襄公十一年》:“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 《谷梁传· 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谷熟——一年——年龄
• 射(甲、金文)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 也。从矢从身。”
城市九歌国殇动物的头诗小雅苕之华器物顶端进剑者左首礼记曲礼事物的开端以正月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首先第一史记项羽本纪首领还为戎首要领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 叫做词的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如: 本, ,《晋语》“伐木不自其本。” 或是某一义项在个别事物上的具体化,如: 齐, ,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 鱼肉 《左传· 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百度文库《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爲刀俎,我 爲 魚肉,何辭爲?”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 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 后,皆鱼肉之矣。” 《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陨, 王 旅未加,自相鱼肉。”
5.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
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 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 县 本义是悬挂(縣), 《诗· 魏风· 代檀》:“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假借义是地方行政区域 须 本义是胡须 假借义是必须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举例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举例
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⒈“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⒉“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如:这是一个实心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了。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最初的,最根本的意思。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一个词诞生之后,并非在那停滞不前,随着人们的广泛使用,词的本义会慢慢往下发展,发展出新的意思,则发展出的新意思是从本义那慢慢延伸来的,称为引申义。
例:
⑴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奥】
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入】
⑶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刻】
⑷他们两个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感情厚(关系)密切】
⑸夜已经很深了。【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⑹他是个实心眼是人。【真实,实在】
通过这六个例子,希望大家了解到引申义不是凭空来的,它是从一个
词的本义那慢慢发展来的。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个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比喻义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点:它是哪来的?是从本义那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产生的,所以和本义有很大的关联性。
第二点:比喻义不是临时的,是固定的意义。比喻义产生之后,不是只用一次的,如果只用一次的仅称为比喻修辞。要称为一个词的比喻义,是大家都能接受并了解的。
例:
⑴“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它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⑵“风雷”本义: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本义,引申义的关系
本义,引申义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具有字面意义,也存在着引申义。在阅读和写作中,
正确理解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本义是一个词语最基本的和原始的意义,它
通常是词汇最早时的意思。而引申义则是根据上下文或文化背景进行诠释的一种词语的新
的意义,它常常是因为语言演变、借用和扩展而产生的。
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词语语义的层次。本义是引申义的
基础,在词语形成之初,它通常只有一种意思。但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词语的使
用和理解也不断变化,它们的本义逐渐衍生出多个引申义。引申义是根据人们使用词语的
习惯和需要产生的,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使用时,可以具有不同的引申义。
在汉语中,一些常用的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例如,“水”这个
词的本义指液体态的物质,但在引申义中,它还可以表示情境模糊、临时应付的方式;“红”这个词的本义表示颜色,但它在引申义中也表示热烈、鲜明、旺盛的状态。另外,“龙”在本义中指传说中神话里的一种动物,而在引申义中,则表示雄伟、强大的象征。
正确理解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本义
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词语
的本义和引申义,能够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总之,本义和引申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两者密不可分。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词汇,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词语的使用既有严谨的本义,也有灵活的引申义。本义指的是词语最初的含义,而引申义则是在具体语境中所衍生或拓
展出来的含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是语言发展的产物,能够反
映出人们对事物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举例来说,词语"眼睛"的本义是指人眼,用于描述视觉器官。然而,
在引申义中,"眼睛"可以用来指代观察事物的方式、判断力等。我们
常说"有一双火眼金睛",意思是指某人观察问题非常准确敏锐。这就是"眼睛"一词的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既可以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也可以创造出丰
富多样的表达方式。通过深入探究一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不仅可以
拓宽对单个词义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该概念的整体把握。
下面将以"家"这个词为例,深入探讨其本义和引申义。
一、"家"的本义
"家"是一个非常基础且常用的词语,它的本义是指人类居住的地方,
一个具体的房屋或住所。"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代表着人们归属感、亲情和安全感。
二、"家"的引申义
1. 家庭:引申义中,"家"指的是一个由亲属组成的社会单位。它不再
仅局限于一个地点,而是指代一个群体,代表着亲情、血缘关系和家
庭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
2. 家乡:"家"也可以指代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也就是家乡。家
乡是人们情感的根源,是对自己身世的认同和记忆的积淀。
3. 故乡:类似于家乡,"家"还可以引申为故乡,特指一个人离开或长
期离开的地方。故乡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希望的寄托,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义和引申义
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
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
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
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广雅·释诂一》:“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生也。”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相关联想)
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相关联想)
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相关联想)
又引申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相关联想)
女子出嫁也叫做“字”。《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尚未出嫁则曰“待字”。(相关联想)
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相关联想)
(2)“涉”字的甲骨文形体作“”等形,我们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说文·沝zi3部》:“骈涉,徒行厉水也。”《广韵·叶韵》:“涉,徒行渡水也。”由“徒步过河”,引申为“渡水”。段玉裁注:“涉,引申为凡渡水之称。”(相似联想)
由“渡水”再引申,则可有“进入”之义。(相关联想)
渡水之处(即渡口)也可以称“涉”。(相关联想)
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义。(相关联想)
可有“经历”义。(相似联想)
由“经历”可引申出“涉猎”义。(相似
联想)
由“涉猎”又可引申出“阅览”、“阅读”义。(相似/相关联想)
又可以引申出“广博”义。(结果相关联想)
“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为“涉及”、“关联”、“牵涉”等义。到了现代汉语中,“经历”和“牵扯”义成为其常用义,而其本义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词语之中了。
明白了“涉”的各种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以下词语了。如“涉月”、“涉旬”,为“经月”、“经旬”之义,是取“涉”的经历义;“涉讼”、“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及”义。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经历)、“涉览”、“涉学”、“涉历”、“涉道”(涉猎)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
三、如何分析本义与假借义
假借字主要应当依据语音之间的关系去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假借字。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吻合,
即不符合字形与字义的统一性要求。王念孙称之为“揆(kui2揣度)之文义,颇为不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后叙》注中指出:“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
(一)判断“假借”,可以用“形义不合、古音相同或相近”两个条件判断:
1.在判别“形义不合”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似、相关联想来判定字形与字义之间是否相吻合,如果字形与句义之间没有相似、相关联想,从字面上此句语意不通、不合常理、常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里存在“形义不合”的现象。
2. 形义不合→讹字?(形近/音近)
→借字?(古音同,习惯用例)在断定了形义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古音相同或相近”来寻找本字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古文字学和音韵学知识都是训诂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可分。
讹字:(形近而讹、音近而讹)
(1)有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讹。例如:
《史记·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孙说:“太,当为大。大、太字相近,后人又习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耳。《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②(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大平治”条)(2)有的是由于隶书、篆书、草书或者半体、或体的形体相似而致误的。这就要求校勘者必须熟悉它们的形体,否则,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例如:《吕氏春秋·本味》篇:“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
毕沅曰:“续耳,《尸子》、《韩非子》作‘续牙’。《汉书·人名表》作‘续身’。皆
隶转失之。”梁玉绳说:“古‘牙’字或作‘’、
作‘’,故讹为‘身’字、‘耳’字。”即由牙→身、耳
(3)除了形近而讹之外,还有因为声同或声近而讹误的。例如:
《史记·鲁周公世家》:“不干所问,不犯所知。”王念孙曰:“‘知’,当为‘咨’,
声之误也。所问、所咨,皆承上文而言。《周语》正作‘所咨’。”①(《读书杂志·史记第三》“所知”条)
今按:《史记》原文为:“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上句言“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下句的“所问”、“所咨”,正是承接上句而言的。如果说成“所知”,则义不可通。
借字:
《周礼·天官·宫伯》:“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旧指按等级次第授官或依照功绩给予奖励。)。(如同今天的月底发工资,年底评优劣发奖金)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赏。”郑玄注:“颁,读为班。班,布也。”贾公彦疏:“赋,班也。班之与赋,皆赐授之义。”
据此解说,句中的“颁”应当表示“班赐”、“赐授”之义;但是,从字形结构看,“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