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送别诗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也有绝句、律诗的变体。
其中,五言绝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离别之情,也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展现别离的痛苦。
有的送别诗以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来抒发别离之情,有的则以对未来的期待来表达别离之意。
无论形式如何,送别诗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体验。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
送别诗可以选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
2. 描绘细腻的情感。
送别诗主题感情深沉,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要力求真挚感人,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现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舍。
3. 运用象征手法。
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增强诗歌的意境。
4. 抒发真情实感。
送别诗要求真情实感,不做作,不浮夸,力求真挚自然,表达出对离别的真挚感情。
5. 注意节奏韵律。
送别诗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有韵律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在送别诗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地表达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对亲人、朋友的离别,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送别诗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表达,对离别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送别诗的认识和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诗歌的表现方式,还可以增进对人生、时光和情感的理解。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在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上,唐代送别诗数得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等在唐代,诗歌不仅只限于传情言志,在入仕之途上,它是用作行卷、温卷的“敲门砖”,在各种交际场合,它是特别的具有抒情意义的羔雁之具。
梁肃《送窦拾遗赴朝廷序》之“非歌诗无以见惜别之志,不可以不赋”,符载《送卢端公归恒州序》云“咸赋四韵以代杂佩之赠焉”。
凡别必有诗是一般礼仪,而以诗为赠别又是特殊的礼物。
这种“羔雁”之具的功能促进了“偕赋”形式的出现,扩大了送别诗创作的规模。
而在送别场合赋诗,往往规定字数、用韵、形式、内容,有时还特地推举“擅场”。
这种状态下,竞争的意识自然增强,“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的局面自然得以形成。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二个原因是唐人事功观念的增强。
大唐王朝的强盛大大刺激了文人士子的幻想,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因此,唐代文人士子的事功愿望普遍比较强烈,而西上与东归,右擢与左迁,成功与失败,又使人生道路显得曲折而漫长。
盛世强音,送别之歌中昂扬的情思不少。
不过,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士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背井离乡踏上漫漫征途,路途莫测,前途难料,故离别之时感慨良多。
离别时人们普遍有着“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理,这种心理因景而伤、因时而伤,常常变得惊心动魄,故尔“请赞露晞之赋,用慰临歧之恨”的诗歌有格外感人的力量。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三个原因是诗与音乐的结合。
唐代的音乐与诗歌同时走向繁荣。
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原来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被谱成“阳关三迭”(或谓《谓城曲》、《阳关曲》),遂广泛传唱,这首歌后来几乎成为唐人的送别时的必唱之曲。
诗凭乐传诵人口。
最新-唐代送别诗艺术特征 精品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送别诗的类型之多,情感之深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而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一友人的离别,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送别诗友情是世上最真挚,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诗仙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道出了这段友情真实质朴,不及二字更形象的说明彼此的友情深厚。
可见诗仙的神来之笔是多么的精妙,化无形的思念之情为有形的流水,诗中毫无悲伤之情。
而卢纶的诗虽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却多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在这一萧瑟,冷清的景象中,离别的悲情格调格外沉重。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梓州李使君》、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的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送别诗 思乡怀人诗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送别诗特点:1、诗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
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或者是表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⒈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
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
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
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这种矛盾简单地说,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理想又是积极的,在于他既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
由于他始终不向任何一方妥协,因此终生处于“仙宫两无从”的困难境地,而这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所激起的波涛,使他的送别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
或如高步赢所说:“沉痛语以骏快出之。
”“悲感”“沉痛”决定于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竞能以“豪语”、“骏语”出之,则由于他不愿向现实屈服,决定于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李白送别诗的思想风格是复杂的,必须同时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李白和深刻领会李白送别诗的深刻性及其艺术魅力。
二、想像力丰富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送别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也富于浪漫主义想像,并且这种艺术手法完全建立在现实主义真实的基础上,好抒真情,他的送别诗也“奇思涌溢”,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一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分析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王维创作的送别诗佳作迭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一、王维送别诗的内容王维现存诗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别诗占70多首,几乎占到五分之一。
王维的送别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拓宽表现领域,内容丰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其送别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送友赴边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如《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送韦大夫东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阳》、《送李判官赴东江》等等,这类作品在王维的送别诗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达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诗人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
王维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送友人归隐田园的,从中可以体现他那崇尚自然与散淡的天性。
如王维作于天宝初年的《送纂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另外,抚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维的`送别诗的一大主题,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而且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
如《送杨少府贬郴州》就是劝勉失意友人的经典代表篇章。
二、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王维的送别诗独具特色,诗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非一般送别诗可比,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绘画高手,同时,从他的诗作中读者还能充分地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两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蕴。
这在其送别诗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送张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诗人再现了漫漫黄沙飞动与皑皑白雪相连,蓬草飞旋、卷入云端的画面,描绘出了边塞昏天暗地的独特风貌。
同时,画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壮的背景下,诗人倚剑高歌送别朋友去河西赴任,表达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别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也是王维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王维的送别诗
王维的送别诗王维是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除山水田园外,送别、边塞、咏史述怀、闺怨等方面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就体裁而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有五、七言近体诗,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扬少府贬郴州》;古体诗中,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近体诗中,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如:《送梓州李使君》《送方尊师归嵩山》等,可谓琳琅满目。
其中的名篇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送别》等更是传唱不衰。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送别之作所以能“感动激发人意”,关键在于它的感情真挚。
送别诗的感情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
至亲好友,临岐分手,往日情谊,当前的离绪,未来的憧憬,百千感慨,汇集于心头,而想到聚散无定,会面难期,依依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
尽管离别的情况不一,原因各异,但人们离别时的真情流露是共同的。
送别诗所抒发的,就是人在离别这一典型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真切深挚的情愫。
而王维的送别诗之所以也别具特色,也就在于作品中所灌注的真挚感情,并通过自然晓畅的语言传达而出,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氛围。
和山水田园诗一样,王维的送别诗也显示出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而作为送别诗,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大家,显然他所擅长的就是景物描写,自然也会喜欢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更有利于艺术地传达出相应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诗中,自然景物不仅只是送别时的环境背景,也不仅是用来烘染离情,而且往往融入了离别时的各种情绪。
如《送友人归山歌》: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6送别诗
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想象)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折柳送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借景抒情,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比喻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别诗鉴赏三部曲
抓意象 析情感
明手法
高考链接(2010江苏) 设题角度: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 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 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 慰,有的重在别后的孤寂和思念,有的兼而有之。
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 孤帆、 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 折柳赠别、挥泪泣别、借月咏别、芳草惜别、把酒饯别
醉别江楼橘柚香,
参考答案
《送友人》诗词赏析
《送友人》诗词赏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感伤。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情感、诗歌意象、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情感《送友人》的主题情感是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白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诗歌意象1.青山:在诗歌中,“青山”是离别的象征,代表着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同时,“青山”也象征着永恒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2.浮云:在诗歌中,“浮云”代表着短暂和变幻无常,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3.南浦:南浦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送别意象,表达了对离别之地的怀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白马:白马是友人的象征,同时也是远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三、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李白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直接表达情感和意象,使得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2.生动形象:李白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通过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韵律优美: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优美的韵律和平仄,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易于吟唱和记忆。
四、艺术手法1.对比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青山”、“白水”等对比鲜明的意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借景抒情:李白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之情。
3.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浮云”、“落日”等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文化背景《送友人》这首诗的文化背景是唐代文人送别习俗和诗歌传统的体现。
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送别诗特点
送别诗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可以和爱情诗、思乡诗、悼亡诗等量齐观。
二、送别诗的分类:(1)有送诗与别诗之分:送别之诗,有送有别。
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
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
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
“‘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
”——日本·松浦友久(2)按送别对象:与亲人别、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与爱人别。
三、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诗诗题往往是“留别(别)××”/“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一般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四、送别诗的常见意象: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第二,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第三,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第四,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第五,唱歌踏歌送别。
《离歌》、《骊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劳歌》“劳歌一曲解行舟”。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动物:杜鹃、鸿雁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杨柳岸,晓风残月。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自宋代以来,调侃、离别两种文体已经慢慢成形,盛唐时期是这两种文体的巅峰时期。
其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盛唐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
送别诗,从其语言特点上看,既有令人感动的伤感之情,也有抒发离别之情的慷慨激昂,在此体现出了“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盛唐礼教精神。
第一,盛唐送别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感抒发”。
它用色彩浓厚的语言表现出千古难得的情景:“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辉映,海岛,山脉,草木都带有无尽的情意;我骑马,行色伤感,从此芳草无踪迹;苏武殊意,比起千秋再无他情;白首,又见
凤城阙里。
”以这种语言,让人感受到千古罕见的离别场景,把读者带到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中去。
第二,盛唐送别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
虽然它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但要表达的是慷慨激昂的离别之情,不可以有任何痛苦的哀叹:“拔萃三千古,思绪吾自携;青冥无水流,千古涕泪垂。
”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出对离别的难过,但也要看到这满怀勇气的眼神。
第三,盛唐送别诗的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叙事,轻情调”。
它不把情调和叙事混杂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抒情言辞去叙述情节,让人以情感叙述离别情节,以此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若说更有心事,当是非了离别;绿光满旷野,明月照大漠;更添一段真挚,令人慨叹离别。
”拿《凤凰台上忆吹箫》来说,诗人一句“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
辉映”,就叙述了一个深刻而又动人的情景。
以上就是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它以情感抒发、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以及重叙事轻情调等特点,这些特点彰显出盛唐文化中那种“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礼教精神,可谓艺术与伦理的一种完美结合。
送别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赏析第三部分
诵读诗人梦醒后感慨的句子,品味其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事变幻 及时行乐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 快意人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蔑视权贵 傲岸不屈
请找出这首诗的 “诗眼”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 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 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 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 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 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主题
本诗描写作者自身对梦境 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表现 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 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 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
小结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拓展延伸
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想象和夸张)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
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阳
关、古道、夕阳、西风、美
酒、春草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
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 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 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 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一、李白的送别诗的特点(一)感慨抒发李白的送别诗,对于对象的分别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感情上表现出浓浓的思念之情、伤痛之意和前程未卜的悲凉色彩。
其朴实,质朴,情之所至,都抒发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或感动或振奋之功能。
(二)情真意切李白诗歌中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情感体现出情义深厚、真诚实挚,怀念的旋律、思乡的怅惘。
常常用一首小诗,向友人告别的厚重的爱意,表达的真挚而充满思念,犹如一道流光,将友情厚重,珍贵的情谊带到记忆的最深处。
(三)自然本真李白总是以大自然作为其诗歌写作的出发点,立足自然,回眸人生。
古人常以几句简洁的自然景物描述用以表达感情,李白也把自然的景色运用在其送别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别离的怆然之情。
二、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一)通过艺术抒发真情实感在李白的诗歌中,抒发的情怀往往深刻而真诚,他的诗歌充满真情实感,艺术气息独特、抒情婉转,对读者影响深远。
他用充满真挚、动人情怀的语言抒发思念和爱意,使友人在流浪天涯之前留下“满面山河容易开”的美好祝愿,传递着最真挚的友情永恒不变。
(二)笔墨传神李白在创作诗歌时,将文字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利用艺术贴近现实,描绘了最真实的分别和思念,并用抒情的意境表达一种豁达的观念,淡昧的怀想,传神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铭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三)高度造型李白的送别诗拥有高度的造型性,其特长在于以形象的文笔抒发真情,友情的背景主题清晰明了,思想内容饱满,文字流畅活泼,富有节奏感,随着读者一种连绵不断的感应,令人印象深刻。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与艺术特点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与艺术特点草木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颇为常见的主题,它以写草木的生命、成长和离别,表达了人们对岁月更替、离别别离的感伤之情。
其中,王之涣的《送别》一诗被誉为古代草木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而其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以其悲凉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脱颖而出。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古原草木为主题,通过描绘离别之景,将人和自然之间的情感相亲相昵地交织在一起。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草木的细致描摹,营造出了一片悲凉、寂寥的离别景色。
他以婉约的笔触,将古原草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人离别的哀伤相融合,形成了一幅久别情景的动人画面。
这种以草木为媒介的离别,不仅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激发了人们对命运无情的反思与思考。
诗人在描写草木的同时,加入了对人类与自然的深情思索,使得作品具有深邃的意境。
其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离别时”这句诗,将草木送别的情绪与人与命运的离别感统一在了一起。
正是这种人类对大自然情感的投射,使得作品更加丰富、饱满,赋予了离别情景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情感抒发不仅融入了自然景观,也使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赋得古原草送别》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其中,具象写景是其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王之涣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古原草木的形态、色彩、纹理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一般。
读者不禁陶醉其中,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邃洞察力。
而这种真实、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此外,诗中运用了韵律和音乐性的元素,进一步突出了离别之情的哀伤与凄凉。
王之涣巧妙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具有韵律感,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
而作品中平仄的变化和韵律的调度更是将诗句与情感相结合,形成了既有节奏感又能引发共鸣的诗篇。
综上所述,《赋得古原草送别》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展现的艺术特点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王之涣在草木的离别中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离别的深切思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
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
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
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
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
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识
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
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原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
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
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历来被人们所推重的是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
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头两句直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骤生寒意,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区,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涵大为深厚。
第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尾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
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
而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是《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
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首七绝,诗人深深地掩藏自己的心事,知识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
眼见友人离去,帆船渐渐远去,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仍在谪居地,遥无归期。
诗中的一个“孤”字语带双关,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绪。
而一个“浮”字更激起了心中的愁云。
一个浮字让人有人浮与世的感觉,漂泊之感更加浓厚。
第三句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
于是,诗人心中凄婉的心事在这秋景中浮现,随着这湖水起伏荡漾,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具体的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与诗者,妙和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在送别诗中,景是触发感情的媒介,情是景最终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