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最新整理)

1.A 点拨:B项“亘”应读gèn;C项“碾”应读niăn;D项“秽”应读huì。

2.(1)拟人(2)比喻(3)反复3.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A 点拨:望文生义。

“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5.(1)不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甚至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2)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点拨:意思表达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二、类文阅读6.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点拨: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作答。

7.含义: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

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点拨:揣摩含义不要脱离原句,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作用主要扣住深化中心解答。

8.第三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所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战栗”;第四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动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

点拨:抓住关键句子理解。

9.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10.内容: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愤愤递进,感情逐步深入。

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

写法:联想想像,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真抒胸臆。

点拨:任选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若从其他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三、中考实战11.(1)祖国;王权(权力);人民(2)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点拨: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荒漠化土地”,从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来看,“土地荒漠化”现象已十分严重。

回答时,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四、作文训练12.例文:当我躺在嫩绿的草地上的时候,当我俯身嗅着泥土的芬芳,手里握着一根枝条,或者当我回想起成长中快乐的事情的时候,我想起那和蔼可亲的脸盘,可爱活泼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蹦跳;我看见涌泉般的人流,叽叽喳喳的喧闹声,我听见篮球滚落在球场上的"啪"声,我想起明亮的教室,雪白的墙壁;我想起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个整齐的身影从眼前晃过,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导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方法预习----研讨------分层巩固训练导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端木蕻良,族,原名曹汉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怪诞()默契()污秽()镐头()蚱蜢()3、解释词语:炽痛:嗥鸣:谰语:亘古:污秽: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九一八”事件?(二)、学生诵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1、划出喜欢的句子,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4)、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富激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备注小结这堂课我学到了我懂得了板书作业三、分层巩固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huì泛làn怪dàn斑lán lán语gèn古háo鸣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走到哪里,我睡得很沉,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

9.土地的誓词端木蕻良导学目标1.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会作者感情,感觉呼告及排比的艺术成效。

2.推测出色句段,感觉本文独到的抒怀方式和富裕魅力的语言。

3.增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建立为复兴中华而努力的责任感。

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构造和思想感情。

难点:推测文章出色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点。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 chì)嗥鸣( háo)镐头( gǎo)田垄( l ǒng)亘古( gèn)碾着( ni ǎn)......谰( l án)语富饶(ráo)斑lán(斓)怪dàn(诞)默qì(契)污huì(秽)阻yì(抑)..2.查工具书,解说以下生词。

(1)炽痛:热忱而深切。

(2)嗥鸣: ( 野兽 ) 高声嚎叫。

(3)斑斓:绚烂多彩。

(4)荒诞:荒谬离奇;怪异。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两方的意思没有理解说出而相互有一致的认识。

(7)污秽:不洁净。

不洁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依据的话。

3.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词”?这一标题是比较独到的,其重点在于“誓词”。

从文章来看,这誓词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端壮怀激越地立誓:“我要回到她的身旁为了她,我愿付出全部。

我一定看见一个更漂亮的故乡出此刻我的眼前或许我的坟前。

”这类掷地有声的誓词读者自可激烈地感觉到。

所以,这一标题应当理解为“作者面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词”而不是“土地自己发出的誓词”。

4.作者为何在第一段中列举了一大串具有东北特点的风景、物产?列举了一大串富裕东北地区特点的风景、物产,作者了如指掌,像电影镜头同样闪现,显现东北大地的富饶漂亮,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迷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讲堂学习商讨1.有人说第一段话摆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短,有些句子完好能够删掉,比方“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旷野上荒诞的暴风”。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写者:陈娅兰【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端木蕻良(1912.9-1996.10),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省昌图县人,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了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听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要求: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感受文中的情感。

2、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1)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2)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亘古()谰语()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蚱蜢()泛滥()召唤()怪诞()桦树()(2)解释词语。

炽痛:谰语:亘古:污秽:怪诞:斑斓:4、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其用意是什么?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二、语言品析5、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下面几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人教版、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本文写于十周年,作者,原名,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科尔沁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嗥.鸣()谰.语()亘.古()蚱蜢..()镐.头()污秽.()怪dàn()默qì()田lǒng()3、解释词语炽痛:标直:嗥鸣:谰语:亘古:污秽:4、本文情感丰富饱满,用大量富含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抒胸臆,还借助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间接抒情。

同学们划出这些词语和修辞,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先范读或播放示范朗读,略作指导,让学生用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6、面对故土,作者时而忧伤舒缓地回忆,时而强烈急切地呐喊,感情波澜起伏,那么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二、合作探究1、本文除了直接抒情外,还回忆了故乡的物产,故乡的人,故乡的生活,故乡的景色,表达了故乡的美丽富饶和生活的美好,那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的呢?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什么情感?2、文章用了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含义丰富。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③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三、拓展延伸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一说。

四、总结课文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达标检测1.2.耻辱3.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离开那片曾生养过他们、给过他们幸福与快乐的黑土地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呻吟.(yín)山涧.(jiàn)斑斓.(lán)丰饶.(ráo)耻辱.(rǔ)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隔蒲中学:余国福 2011-3-7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默契()田垄()污秽()镐头()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4说说阅读感受(困惑)学习过程: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看图片,激情引读:“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1)听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 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A、明确该词的本意;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3个多月,我国东北全境便已沦陷。

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用饱含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

文体简介------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知识链接-----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听读课文,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增强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链接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

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

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

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学习过程: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二、朗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这是一片______的土地(独立思考)2.作者抒发什么情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九一八”事迹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书面表达)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情愿为了土地奋斗,为了漂亮的东北家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剧烈而肤浅的爱国之情。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沟通点拨】(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如:“我必需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究竟。

”“我永不能遗忘,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究竟的决心。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

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剧烈地突出了时刻怀念家乡、沉迷家乡的深情。

(3)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出现,呈现东北大地的丰饶漂亮。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移情于物。

如:“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家乡召唤“我”,实则是“我”思念家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剧烈的感情。

如:“你必需被解放!你必需站立!”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1.总结课文(1)呼告、排比,感情剧烈。

【沟通点拨】本文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喜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召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迫,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层层波澜,激起剧烈的共鸣。

另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句,造成连贯的、渐渐增加的气概,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视天上的星星……”等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视频了解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的作品风格。

2.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脉络,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浓烈的思想情感。

说出“土地的誓言”的深刻含义。

3. (重点)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段落与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资料链接】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9月18日夜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为征服中国,按照预谋的计划,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称系中国军队所为,当即派兵突然进攻中国军队驻守的北大营和沈阳内城。

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

19日8时30分,北大营、沈阳内城相继为日军占领;中午,东大营及其附近地区也同时失守,沈阳完全陷落。

同日,日军还攻占营口、凤凰城、鞍山、抚顺、安东(今丹东)、长春等20余城。

21日,日本驻朝鲜军队越境增援关东军,一周后侵占了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

10月,日军开始向黑龙江省进犯,11月19日掌声齐齐哈尔。

12月下旬,日军进犯锦州,占领辽西地区,直逼山海关,东北军被迫撤退山海关内,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以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有重大的影响。

2.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课土地的誓词(端木蕻良 )导教案课题土地的誓词课型新讲课课时: 1 备课人讲课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

2、经过品尝赏识出色的语句和段落描绘,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采纳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要点学习作者采纳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理解土地的誓词的深刻含义。

教课过程自学导航一、检查预习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炽痛()泛滥()嗥鸣()荒诞()亘古()谰语()蕻()斑斓()默契()蚱蜢()镐头()污秽()2、朗诵课文( 1)概括朗诵方法。

(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第一、二部分。

3、梳理全文构造第一段:作者,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和。

第二段:作者,暗含和之情。

4、报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一)整体感知1、谁发出的誓词?誓词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划出原文)?(二)要点研读2、第 1 段中,作者描绘了哪些光景?是如何描绘的?(三)中心掌握3、划出每个段落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以板书的形式来梳理作者感情和思路的发展脉络。

(四)写法概括4、作者是运用了哪些写法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类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个案增补合作研究学生疏组议论以下问题:1、你是如何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词?2、如何理解文中我经常感觉它在泛滥着一种热忱中泛滥这个词确实切含义?3、我一定看见一个更漂亮的故土出此刻我的眼前--或许我的坟前一句在原文中有什么作用?4、为何文章开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号,尔以后改口说土地,旷野,我的家乡,你一定被解放!你一定站立?这是运用什么手法?总结概括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徙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思乡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并写明作者。

反应练习1、以下加点的字读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田垄( l ǒ ng)污秽( huì)桦树( huá)B、镐头( gǎo)炽痛( zhì)嗥鸣( háo)C、亘古( gèng)默契( qì)泛滥( l àn)D、富饶( r áo)蚱蜢( zhà)呼唤( zhào)2、以下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誓词胸膛涌跃仰望B、集合土壤辘辘飞扬C、怪涎凌晨高梁标直D、幽远斑澜呻呤羞耻3、对课文的剖析,下边说法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篇抒怀散文,充满着饱满、深邃的爱国热忱。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感知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资料链接】端木蕻良,(191292——199610)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

【自主学习】听读文,扫通阅读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亘古()怪诞()默契()田垄()污秽()镐头()谰语()泛滥()辗着()丰饶()2、释词炽痛:嗥鸣:亘古:怪诞:斑斓:谰语:污秽:默契:3再读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列举了哪些东北景色、物产?为什么要列举这些?2品味语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否则无法完成)(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4)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6)、“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交流展示】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给词语释义的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感知全文;重点研读“对东北特产”的描写。)出示复述要求:①抓住重点字词,情节完整。②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选其一,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评价时注意结合文章主旨;注意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时习
1、阅读拓展:端木《大地的海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景: 故土呼唤 乡愁难忘
情: (热血喷涌) (誓要解放)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作者情感。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3.组内探究体现作者热爱家乡的地方。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
对子复述练习。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研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家乡。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9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9土地的誓言
【预习案】
一、材料连接
1、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2、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二、预习自测
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
古()谰语()蕻()
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 ()斑lán()田lǒng()
2.文学常识填空。

页 1 第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作家。

【探究案】
一、内容探究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请你解释一下它的含义。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4、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二、写法探究
1、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2、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理解和体会。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页 2 第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学案答案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页 3 第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
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页 4 第
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
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页 5 第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页 6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