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通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喜欢伤害他人的行为特征。
这种人格问题往往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措施。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 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环境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经历过暴力事件、虐待等不良经历都可能成为导致变态人格产生的因素。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于人格特质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其他近亲患有变态人格,他自身也有可能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
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4. 社会因素社会对于个体的观念、价值观也会影响其人格特质的形成。
对权力、金钱等物质的过分追求也可能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变态。
二、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宣传加强对变态人格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变态人格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避免对这类人群的歧视和排斥。
2. 心理干预对于患有变态人格的个体,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其调整人格特质,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
3. 家庭关爱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重视家庭教育,避免家庭因素成为变态人格形成的因素。
4. 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关心和帮助那些有人格问题的个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5. 法律监管对于那些因为变态人格而产生犯罪行为的个体,应严格依法惩处,并在服刑期间加强心理矫治和教育。
三、变态人格的犯罪预防的实施路径1. 提高社会认识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加强对变态人格问题的认识,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舆论的引导,让更多人关注这一问题。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变态人格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也可以提高变态人格个体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指人格具有异常、畸形、反常的特征和行为,常伴有无定型人格、强迫性人格和反社会人格等病态特质的人。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也与个体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要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犯罪,就需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采取相应措施。
遗传因素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变态人格特征具有遗传倾向,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应该加强家庭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及时发现和干预具有遗传风险的家庭,并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提高家庭成员对于遗传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环境因素对于变态人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变态人格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受到虐待、忽视、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人格发展异常。
要加强对家庭环境的监管和干预,着力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的育儿能力,增强家庭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支持和保护。
心理因素也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变态个体常常具有孤独、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情感关怀。
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也对变态人格的形成和预防起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对于正常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都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推动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培养,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法制建设,提高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降低变态人格的犯罪发生率。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十分复杂,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也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减少变态人格的犯罪,应从家庭、个体、社会多个层面入手,加强遗传咨询和家庭干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社会教育和道德建设,提升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引导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冷酷无情以及违法行为。
这种人格障碍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出现通常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社会环境因素: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暴力和犯罪的社区环境、缺乏道德教育和良好榜样等因素,容易使个体受到不良影响,培养出冷漠和违法行为的倾向。
2.遗传基因因素: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从而增加了个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3.个体心理因素:自尊心过低、缺乏同理心、控制冲动能力差等个体心理特点,容易使个体产生对他人权益冷漠的态度,从而促使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处理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方法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以下方法旨在促进其行为的转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2.社会支持: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帮助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改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社会庇护所、开设康复中心等,提供心理、物质和职业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逐渐融入社会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刑事司法体系,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在监狱和社区矫正场所加强心理矫正和教育,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供改造机会。
4.公众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的公众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认知和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树立包容和关爱的社会氛围,为其恢复和融入社会提供更好的环境。
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环境、遗传基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人格障碍与犯罪研究
人格障碍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来说是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切人格个性因素,诸如情绪、情感、意志、动机、性格、气质、能力、成瘾性等与行为密切相关的要素以及个体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研究犯罪必不可少的要研究犯罪心理,了解一个或一类案件中罪犯的犯罪心理对于侦查人员的破案与侦查意义重大。
而相当大一部分案件的罪犯之所以实施犯罪是因为其本身人格存在障碍所导致的,因而研究因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人格障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心理,与犯罪有着很大的关系。
它是指个体的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方向,以至于他不能具有适合一般社会生活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人格障碍者通常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现异常,并为此苦恼,但却控制不住自己;也有少数人格障碍者并不把自己的行为视为紊乱和异常。
特定的情境下,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去实施某种怪异的行为,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反应。
早年开始,人格障碍一般在个体幼年时期便已经初现端倪,但是特征并不明显。
待到青春期暴露于外时,人格障碍往往稳定且顽固,很难改变;个性具有严重缺陷,某些个性结构畸形发展或者发展严重不足,使得整体个性不稳定、不协调;情感严重变异,缺乏自制力;缺乏自知之明,个体虽然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及社会评价,但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人格偏离后有相对的稳定性。
人格障碍犯罪的特征主要是(1)犯罪形式:个体在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没有明确的目标,随即冲动性较强。
作案手法一般不太隐蔽,作案情节离奇怪诞,有的胆大妄为,手段残忍。
自我保护性较差,既害人又害己,甚至对自身的损害更大。
抓获后不逃避罪责,对罪行供认不讳。
犯罪活动一般是单独进行。
(2)犯罪性质: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由于变态心理和病理性激情的支配,人格障碍者多发生伤害、凶杀、毁物、强奸、轮奸等恶性犯罪。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对他人权利的漠不关心和频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本文将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并分析其可能的成因。
一、漠不关心症状1. 缺乏同理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求。
他们对他人的困境或挫折常常漠不关心,甚至对其感到愉快。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能够无动于衷地伤害他人,对别人的感受置之不理。
2. 冷漠和冷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和冷血的态度。
他们对他人的需求或请求不显示出任何的关心或理解。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对待每个人都一样冷漠,从不表露出温暖的情感。
3. 自私和利己主义漠不关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私和利己主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福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至于经常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二、违法犯罪症状1. 冷酷无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冷漠和冷酷无情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犯罪行为上。
他们可以毫无怜悯地伤害他人,无论是物质损失还是身体伤害。
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欲望为中心,不管付出何种后果,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 缺乏责任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
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他们都不会对自己说出此事感到愧疚,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他们常常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法规。
3. 破坏性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常常表现为破坏性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故意破坏他人的财物、生活和人际关系,以满足自己的虐待需求。
这种破坏性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受害者和社会带来了持久的痛苦。
三、可能的成因1. 生物因素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一个人患此障碍的风险。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也可能与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有关。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伤害的欲望和行为。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遗传因素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个体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缺陷或突变,导致他们在行为和情绪方面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风险。
通过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等措施,可以在早期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进行干预和指导,降低其发展为变态人格的可能性。
家庭环境与变态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变态人格的犯罪者通常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
这些不良的家庭经历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和冷漠无情的行为模式。
加强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对防止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也对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分化、激励机制缺失和道德价值观的淡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的伤害行为产生兴趣和欲望。
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权利和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对防止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自身因素是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变态人格有时与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有关。
自卑、愤怒、暴力倾向和犯罪倾向等心理特征,可能增加个体发展出变态人格的风险。
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对预防变态人格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涉及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的筛查和干预,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育儿水平,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同时加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青少年犯罪中的人格障碍类型分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2 0 6 一 l 10 — 3 12 1 1— 14 O
1 人格 障碍 概 述 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 为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 、 悖德型人格障碍 或称 人 格 障 碍 (esn ly dsre ) 又 称 变 态 人 格 (b om l “ proa t i d r i o an r a 无情型” , 等 该类人格障碍 与犯罪密切相关 , 受犯罪学领域关注。 倍 proai )病态 人格 、 esnly 、 t 精神病态或人格异常 , 犯罪 心理 学学 者罗大 患者 以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 , 性格暴躁 , 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很 华认 为, 人格 障碍“ 是一种人格特征显著偏 离正 常、 人格发展 内在不 强 的攻 击 性 , 外 界 充 满敌 意 ; 他 人 和 社 会缺 乏 责 任 感 , 对 对 冷漠 , 不 协调 的状态。 也有学者认 为, ” 人格 障碍是指个体的人格在发展和结 会体谅 帮助他 人 ; 辨别是 非的能力低下 , 常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 通 构上 明显偏离正常的方向, 以至于他不能具有适应一般 社会生活的 训 , 教 不 改 , 木 不 仁 , 自身 行 为没 有 耻 辱 感 和 悔 恨 之 意 ; 欲 屡 麻 对 对 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上述两个概念 的基本含 义是一致 的, 只是阐 望 的自控能力差 : 性关系随便。该人格一旦形成 , 难以矫正 。反社会 释 角 度 不 同 而 已, 所谓 “ 态 ” 以看 作 是 “ 状 可 心理 特 征 和 人 格 特 征 ” 的 型人格障碍 患者易进行残酷行 为犯罪。 在一份对罪犯反社会型人格 综合反映。 障 碍 的调 查 中 , 受调 查 罪 犯 8 6名 , 中 男性 罪 犯 5 3人 , 性 罪 犯 6 其 2 女 人格障碍研究发展史表明 , 理论界对精神病态与人格障碍 的界 3 3人 , 4 平均年龄 3 2岁 ,8 24名 罪犯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 占调 限划 分并 不 明 确 , 神 病 态 随着 心 理 学 中行 为学 说 的兴 起 , 逐 渐 查 人 数 的 3 .%。 结 果 显 示 , 精 才 28 男性 罪 犯 中 的反 社 会 人 格 人 数 高 于 女 与人格障碍 区分开来 , 用以专指反社会行 为的人格异常。 了 2 到 0世 性罪犯 ,8 2 1 — 4岁、5 3 2 ~ 4岁、5 4 3 ~ 4岁 、5 6 4 ~ 3岁 四个年龄段 的罪犯 纪5 0年代 , 美国《 精神病诊 断与统计手册 》 D M) ( S 对精 神病态和人 中反社会人格数量随着年龄增 大而递减 , l 4岁组罪犯 中反社 即 82 格障碍进行了分类。随后 , 变态心理 学家们 陆续对两者作 了概念上 会人格最 多。 这进一步说明了青少年犯罪中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 的严 格 区 分 。 远远高于年长罪犯 , 随着年龄增长 , 罪犯 中反社 会人格障碍发生率 人格障碍并非精神疾病 , 但是与精神疾病 存在相似 之处而且有 逐渐下降 , 年龄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密切相 关。青 少年时期 易发精神 疾病 的倾 向。 人格 障碍通常始发于幼年 , 特征不 明显 , 至青 相对其他年龄段而言是反社会人格障碍 的高发期 , 也是 由反社会人 年期表现于外并且定型 , 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 生。人格 障碍者 的人 格障碍诱发犯罪的高发期。 冲动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 障碍又 ③ 格结构与其组成部分在均衡 发展 方面产生障碍 , 日常表现 为情感和 称暴 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急躁易怒 , 一旦产生做某事的冲 意志与常态人格不同 , 偏离正常方向。人格 障碍者通 常没有认识过 动 , 便不能控制 自己的意志行为 , 必须付诸实施 , 时还可 以出现暴 有 程障碍和智能缺 陷, 但普遍缺 乏道德观 念和 正常的性格、 智与情 烈 的攻 击行 为 。 者 的 行 为害 人 害 己 , 时给 社 会 带来 危害 。 者 行 理 患 同 患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自私、善变等特征,他们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理解和关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心,容易表现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这种人格特征往往与犯罪行为有关。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及时识别和预防这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可以分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也是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
在家庭方面,不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家庭矛盾冲突等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使得患者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等特征,从而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教育方面,缺乏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也会使得人格出现变态,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也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从而出现犯罪行为。
生物因素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功能障碍等因素。
遗传因素会影响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格出现变态。
大脑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使得人格出现变态。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对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及早发现变态人格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防止他们发展成犯罪分子。
在家庭、教育、社会、医疗等方面加强对变态人格患者的关爱和帮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防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也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和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深入了解犯罪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浅析罪犯监狱化人格的成因分析
林 启 芳
( 上海政 法学院 2 0 1 4 级刑 法学研 究生 )
摘 要 :罪犯监狱化人格是 3前监狱工作研究的一个热点 - " 问题 ,是罪犯在漫长的监禁生涯 中,因受到 多重 因素 的综合作用 ,所形 成 的人格 变异 ,是 自由刑的监禁制度带来的必然产物。本文简要 阐述 了监狱化人格 的成 因分析 ,并立足 于基本 国情和监狱现状 。 关键词 :罪犯 监狱化人格 成 因
所谓监狱 ,是依 照法 定程序在于社会隔离 的专 门设施 中,以 监禁 的方式对在押罪犯执行刑罚 ,并予 以矫 正 ( 改造 )的国家特
殊强制机关 。 从 这 个 定 义 中 ,有两 个 关 于刑 罚执 行 方 式 的关 键 词 :隔 离 与
监禁 。监狱 ,作为 自由刑的执行场所 ,以惩罚和改造罪犯为其主 要职 能,这是通过监禁 、隔离 以限制罪犯的人身 自由来实现的 。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罪犯 隔离 于正 常的社会之外 ,不可避免 的暴露 出了其一系列 的弊端 , 出现了诸如刑满释放人 员因为长 时 间处于封 闭的高墙生活 中,习惯 了监狱简单的点、线生活,出狱 后 不 能适 应 正常 社 会 的生 活 而 重 新 犯 罪 ,以求 得 回到 监 狱 中 “ 熟 悉 生活 ”的有趣现象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形成了监狱化人格 ,那 么我们就从监狱化人格 的成因开始分析 。 监狱 化人格 的成 因分析 罪犯作 为特 定类型 的人群 , 由于生存环境和面对 的问题较之 常人有很大 的不 同, 会 因为特殊环境 的影 响,产生不同表现 形式 的监狱 化人 格,因此其心理健康状态与常人也有很大差异 。 不论是外 国的文献, 还是我国的部分学者都对于罪犯的心理问题 进行过调查研究。国外文献报道,监狱犯人 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 1 0 - 2 0 %,是一般人群的 2倍以上。 美 国司法部 1 9 9 9年研究报告显 示有 1 2 . 5 %的在押罪犯存在精神疾病,7 %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国 内方面, 根据 2 0 0 0 年 吕成荣等医生对 3 4 1 2 名在押服刑人员的调查显 示,罪犯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 1 0 . 9 3 %,其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最高, 达到 7 . 9 6 %, 其余依次为神经症( 1 . 0 0 0 / 0 】 、 精神发育迟滞f 0 . 5 9 o / o ) 、 精神分裂症( O . 4 4 o / o 1 、情感性精神障碍 . 2 6 o / o ) 等。 以 上 调 查研 究得 出 的数 字 结果 是 触 目惊 心 的 , 笔 者 得 出 的 结 论是:关注罪犯的心理健康 ,针对罪犯在服刑期间心理发展的需 要,开展行之有 效的教育活动 ,提高罪犯 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其 生理特 点、心理 因素、行为 习惯及周 围所处的环境有关。那么监狱化人格具体是 由哪些原因所造 成的呢? ( 一 ) 自身 因素 罪犯作为社会的人群 ,经历 了犯罪 、被捕、审判等一系列心 理 应 激 事件 ,进 入监 狱 服 刑 改造 ,又 面 临来 自监 禁 环 境 、改 造 、 家庭、社会 以及思考刑满释放后的创业就业等多方面 的压力,必 然 会 产 生 与 之 相 关 的 相应 的 “ 监 狱 ”心 理 和 “ 监 狱 ”行 为 ,妨 碍 其人格的正常发展与完善。
罪犯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监狱以外的社会环 境各要素的总和。包括社会政治 形势、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就业 状况、地区文化风尚、传统社会 习俗、社会治安秩序、罪犯家庭 变化等等。这些社会因素通过各 种传媒进入监内,对罪犯心理产 生一定影响。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属性,犯罪正是行为人的社会属 性发生了变异,脱离了社会的正 常需要。改造罪犯从某种意义上 讲就是罪犯的再社会化过程。罪 犯对外界信息普遍比较关注,任 何外来信息都可能给罪犯心理造 成不安、紧张、焦虑、烦躁、痛 苦等。
罪犯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十七监区 程士高
写作缘由
随着对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要求提高,重视罪犯的心理健康, 加强对罪犯心理障碍的研究十分重要。据调查:约35%的罪 犯存在不同形式及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约5%的罪犯可能由 心理障碍发展为心理疾病。罪犯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其改 造,甚至严重威胁监管和生产安全。
从管理层面讲,必须进一步转变监狱管理理念,改进对罪犯 管理方式,提高罪犯主体参与意识,避免罪犯“监狱人格” 的形成和恶化。在管理层面,我们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尽快转变监狱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罪犯自主管 理意识。在监管安全的否决性指标的影响下,省局提出了监 狱人民警察直接管理的有关规定,但是监管安全事故还是未 能得到根治,监管安全的压力似乎越来越大,我们不能无限 制地剥夺罪犯的自主管理权。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监狱 管理理念:能让罪犯双方自行化解的矛盾,尽量让其自行化 解,监狱人民警察更大程度上应充当监督员或者裁判员的角 色,这样既可有效避免犯群矛盾的激化,即可以防止过分地 将罪犯之间的私权公法化;又可避免罪犯与监狱人民警察的 直接对立而引发对抗管教事件。
二、罪犯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
罪犯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是其心理活动激烈斗争的结果。 要真正预防罪犯的过激行为,必须及时掌握其心理活动,尽 可能减轻或消除其心理障碍,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是潜在的, 看不见、摸不着,但有心理障碍的罪犯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有 异于普通罪犯的外在表现。各种心理障碍外化的形式多种多 样,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主要表现形式: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作者:李娟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09期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
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一、人格障碍的概念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
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
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
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
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
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
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偏离正常的模式,导致其与他人之间产生困难和冲突。
人格障碍的发展背景和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背景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家族中有类似障碍的成员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这些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患者的近亲中也有更高的发病率。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研究显示,早期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忽视等不良行为,以及缺乏稳定和温暖的家庭氛围,都会增加个体发展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如贫困、暴力和社交压力等,也会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也是人格障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性侵犯、身体伤害和情感上的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和应对机制,从而增加了患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
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等也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的发展。
比如,孤独、内向和无自信等心理特点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某些人格障碍的倾向。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包括个体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形
成了固定而偏离正常的人格模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人格障碍是
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正文结束。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指心理上出现严重的异常状态,表现为社会适应生活乃至人类社会道德强烈背离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摧毁社会道德体系安全的行为。
这样的人通常被视为罪犯,因为他们在行为上非常危险,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有必要深入研究其成因。
一、犯罪成因在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一直是研究该问题的主要学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学和遗传学对变态人格及其行为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变态人格和犯罪的原因。
1.心理因素变态人格犯罪的心理因素很多,比如心理问题、自卑、自恋、偏执、焦虑、抑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过度自我中心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人格的不正常发展,进而导致行为的变态化。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犯罪的原因之一。
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化因素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可能会对他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的原因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异常或缺乏,或者某些疾病(如脑损伤)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这些因素可能使人失去理性思考和抑制情绪的能力,导致暴力和犯罪倾向。
二、预防方法1.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有关精神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人们如何保持好的心态和情绪,促进正常行为和健康情感。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变态人格犯罪至关重要。
2.家庭和教育家庭和教育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中获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日后的人格形成,因此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提倡宽容和理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治疗和关爱对于已经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应积极治疗,采用专业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干预,同时要注重温馨关爱和社会支持,让其能够融入社会和家庭。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极度残忍和冷酷的行为。
这些人常常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毫无同情心,因此往往会对其他人施以暴力或者性侵等恶劣行为。
对于这些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找到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变态人格患者的犯罪行为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强奸、谋杀、虐待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他人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社会对此不能袖手旁观。
变态人格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和基因因素可能是变态人格的成因之一。
许多研究显示,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使人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和残忍的行为。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拥有这些基因的人都会成为变态人格患者,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家庭环境也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存在虐待、家庭暴力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使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
儿童时期遭受身体或性虐待的经历,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他人施以暴力。
社会环境的压力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对于一些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压力感和挫败感。
这种压力和挫折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发展出一种冷酷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对他人的伤害和歧视。
针对变态人格犯罪的预防,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教育、心理干预和法律制裁。
教育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
通过心理教育,在儿童时期就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家了解变态人格及其危害,增加对这些人的警惕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心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变态人格患者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的发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减少他们对他人的伤害。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法律制裁是必要的。
应严惩和打击各种形式的暴力犯罪,并加大刑罚力度。
要加强监管,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进行社区关押和跟踪,以防止其再次犯罪。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冷漠、自私、无情、傲慢、懒惰、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负面特征。
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社会和个人安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1. 精神疾病因素变态人格通常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有研究表明,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这使得他们在情感、社交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不正常的行为和思维。
一些早年的心理创伤、逆境经历也有可能导致成年后变态人格的形成。
2.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一些人可能会因此产生攻击性、嫉妒心、怀疑心等负面情绪,从而培养起一种变态的人格。
3. 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患有变态人格的人可能是在家庭环境中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家暴、溺爱、忽视、过度要求等等都有可能是造成他们后来性格扭曲的原因。
4. 自身心理问题个体的自身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的重要原因。
比如自卑、自我中心、缺乏信任感、过分激进等心理问题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也涉及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就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预防。
1. 完善法律制度针对变态人格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其行为。
对于已经犯罪的变态人格患者,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严格监管其行为。
这样既可以保护社会安全,又可以给予病患者帮助。
2.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普遍较低,对变态人格的了解更是稀少,这就给变态人格患者产生不良后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犯罪行为的风险。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主要是由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在于对成因的理解和早期干预。
变态人格的生物因素对其犯罪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变态人格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一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导致个体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使其更容易表现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和对他人痛苦的漠视等特征。
异常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与变态人格的表现相关,如杏仁核的功能异常与冷漠无情的行为有关。
通过研究生物学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变态人格并为其预防犯罪提供科学的依据。
变态人格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变态人格往往具有自恋、自大、自私等心理特征,并缺乏道德伦理感。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置于他人之上,并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重要目标。
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往往无视他人的权益,甚至对他人施以暴力。
一些心理创伤经历也可能导致人格变得扭曲,从而增加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变态人格个体纠正其心理缺陷,减少其犯罪行为的风险。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形成变态人格。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是变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的缺失也使得个体更难以适应社会,并容易发展出异常的人格特征。
通过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增加变态人格个体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少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要加强社会对变态人格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和警惕性。
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体系,为变态人格个体提供早期干预和心理治疗。
要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干预力度,提高家庭环境的质量,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
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变态人格犯罪的打击力度。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具有破坏性、自我中心、冷漠无情等特点。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十分重要,这不仅与罪犯本身有关,也与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息息相关。
1.早年家庭环境不良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可以从家庭环境入手。
有些人在童年时期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比如受到儿童虐待、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等。
这些经历可能给他们留下了长久的心理阴影,导致变态人格的形成。
2.心理障碍变态人格有可能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即严重的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可引发变态人格的症状,包括情感冷漠、冷血无情、破坏性等。
3.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也与社会环境有关,比如暴力、犯罪电影、色情刺激、恶性竞争等。
这些因素有可能使某些人逐渐变得冷酷无情、自我中心,进而形成变态人格。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应注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和家庭成员可以通过陪伴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意识,避免不良经历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变态人格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有效的心理应对方式,避免产生心理障碍。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应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3.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防控犯罪也是关键。
针对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社会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机制,严惩犯罪行为,减少犯罪的发生。
4.强化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与谱分布广泛,在各个阶段中应注重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人性素质、公共意识,推动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教育应重视信息传播与应用,建立正义、真实、准确的社会信息网,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文化素质。
总之,关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是人们共同的责任。
只有加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社会教育,才有可能从根源上预防变态人格的产生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也将有力地保障公民人身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变态人格犯罪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对于预防这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心理因素包括遗传、童年阴影、个人意识形态、社交网络、虐待等等。
遗传是变态人格的一种主要因素。
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变态人格患者,那么在同一家庭中其他人患上变态人格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家庭。
这提示我们,遗传学因素在这一领域中至关重要。
另外,童年阴影,比如父母离婚、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等等,往往与变态人格的形成有关。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抑郁症状、自杀倾向、攻击性行为等。
个人意识形态和社交网络对变态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人在经历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件时,可能会转向极端的信仰体系,甚至会表现出冷酷无情的行动。
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恐怖图片和谋杀剧等内容,可以引发个人的兴奋反应,或者放大其暴力倾向。
虐待是变态人格的另一个重要成因,虐待者可能会通过这种行为刺激自己的情感,获得某些快感。
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方法首先包括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性,了解如何避免跟随极端信念走向极端行径,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可以采取家庭干预、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应对童年阴影。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受害者内心的负担,帮助他们放弃有害行为。
此外,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良信息传播,也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极其复杂,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
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加强教育和宣传、家庭干预、心理辅导、加强网络监管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减少变态人格的形成,从而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解析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
解析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其心理根源涉及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动力学角度对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孤独型人格障碍等可能与遗传有关。
家族史中存在人格障碍患者的个体更容易患上人格障碍,这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使得个体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增加了患上人格障碍的风险。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都可能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比如,家庭中存在家暴、虐待、忽视等不良因素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上人格障碍的风险。
社会环境中的压力、竞争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人格障碍。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
此外,心理动力学角度也可以解释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内心深处存在着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这些冲突和防御机制可能导致人格发展出现问题,最终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比如,儿童期早期经历的创伤、冲突等可能在个体内形成潜意识冲突,当这些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时,可能导致人格发展出现问题,最终表现为人格障碍。
个体为了应对这些潜意识冲突,可能会形成各种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最终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综上所述,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动力学因素。
遗传因素使得个体更容易患上人格障碍,环境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动力学因素解释了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防御机制如何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深入了解人格障碍的心理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人格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
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
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
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
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
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
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
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
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
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
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
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
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
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
生。
由于人格障碍行为倾向及其顽固,常进行过持续性犯罪,行为习惯难以纠正。
即使一再加刑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也不能接受教训。
第六,人格障碍者犯罪,虽然经多次打击很难改变没有的人在拘留所的审讯过程中,或宣判后尚未押送到改造单位时,就已旧病复发,一犯再犯,即使一加再加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他们也不能接受教训,很难矫治。
三、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关于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精神分析学家主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厂商,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中,这些创伤可能是性或躯体上的侵犯或者失去双亲庇护,加上处于暴力、吸毒环境。
脑扫描技术显示,暴力犯罪者大脑的额叶较正常人活性下降。
在一次对谋杀犯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其与控制攻击性有关的额叶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
有一些研究显示,5- 色胺水平的降低与冲动型和攻击性行为有关。
毫无疑问,征途其他心理障碍一样,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有关;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这些成因中,关键是要找出那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特定的因素想联系,以便在治疗中对症下药。
1.生物遗传因素
很显然,人格障碍类似于许多人共有的人格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类型问题。
各种人格障碍有不同的遗传率,所有这些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作为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体,其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遗传,在本文中指其祖先遗传的基因导致其具有产生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是指病态人格者遗传了其先祖的病态人格。
在人格障碍者的生物遗传因素中,另一个起到重要中用的就是染色体异常。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伦纳德d.塞维特兹在《性犯罪研究》一书中描述,对性染色体异常与行为异常论述道,“xyy”型性染色体者为“超强男性”又叫“超雄性综合症”。
此种特殊有机体无法适应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往往会被社会所排斥和歧视,心理受到伤害,形成病态人格,容易成为凶杀,强奸等暴力犯罪的实施者。
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每1000人中就有1人事染色体异常者,且多为男性,这种染色体异常者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6倍。
另外人体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情绪异常,荷尔蒙分泌过度旺盛从而导致病态人格。
人体是由器官、荷尔蒙、化学分子等成分相互联系所组成的复杂有机体,人体的部分缺陷将会引起另一部分的不足,或者相互关联的缺陷组合而安生异常的行为。
另外也包括疾病或脑瘤、脑部肌肉抽搐等原因导致脑组织异变,而形成心理病态人格,大脑的神经中枢是脑部最主要抑制行为的机构,如果其一旦受到外部损伤或者有先天的疾病,则缺乏抑制内心冲动的能力,而使情绪不稳定、侵犯性与反社会的性格,极易形成心理病态人格。
因此,病态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具有相关联性。
2.心理因素
人格障碍者多数是从童年时期或者青春期开始形成的,在这两个时期中,人的胜利发育突飞猛进,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在三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以内有一段时间(3个月内)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的更换乳母等鹅绒早起母爱被剥夺情形,就会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成年后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表现出青少年时期受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性。
在段时期内,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既不稳定也不健全,如果受到外界刺激,诸如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破裂,或家庭内部的虐待和物质生活的刺激,胜利上的缺陷,社会生活的不如意,心理极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易于等不健康情绪,使人具有自卑。
孤独、仇恨、厌世等倾向,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精神医学家门认为人格障碍者的发展失去了平衡,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又足以使其内心存在心理的冲突,从而导致其行为上的异常,最终导致了病态人格的形成。
3.社会家庭因素
人格障碍者作为社会的个体,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个社会之中,无一例外
的都要承受来自社会带给个体不同的压力和诸多不利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中,人格障碍者承受早期失去父母和感情的剥夺,造成家庭气氛恶劣,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类人在这样感情不睦,父母失和的环境下会成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的管教不一致,或者家庭互动及父母行为的错误也容易导致病态人格的出现,父母的打罚会使得子女借用说谎或其他方法来逃避责罚,无法获得正面的人生方向,或者由于父母过度对子女的溺爱使之贪图享乐,不能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从而形成反社会人格的行为形态。
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如何正确导引子女获得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个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黄精、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生存环境、生存转台等。
具体来说。
竞争失利、工作失误,婚姻失败、家庭劈裂、疾病以及各种精神的打击都有可能扭曲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导致人的情绪异常,最终引起病态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人格障碍是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唯物辩证注意的观点来分析,个体的生物和心理因素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内因,而社会因素则是其外因,是其形成的土壤和催化剂。
人格障碍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引起变化的结果。
要想对人格障碍者进行矫治,当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从而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人格障碍的犯罪者找到真正的解救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威主编.罪犯心理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7
[2]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
[3]陈少华编著.新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文,刘艳红,甘逸群.人格刑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