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摘要】
变态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常常和犯罪行为紧密相连。本文首先介绍了变态人格的定义和特征,然后探讨了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接着分析了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预防变态人格犯罪的措施,如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最后讨论了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方式,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对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
变态人格、犯罪、成因、预防、社会处理、定义、特征、分析、措施、结论
1. 引言
1.1 引言
变态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自私、冷漠、喜欢控制他人、缺乏同情心等。这些特征让变态人格在社会中容易引发犯罪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探讨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个体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发展出变态人格并表现出犯罪行为。
为了预防变态人格的犯罪行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心理咨询、社
会支持等多个方面入手。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是关键,可以帮助这些有
变态人格倾向的个体克服障碍,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对变态人格犯罪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
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
定与安全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
的关注,并共同努力防止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
2. 正文
2.1 变态人格的定义与特征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在研究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时,个体心理学视角能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犯罪者内心世界的方法。
个体心理学视角指出,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可以从个体的发展历程、人格特征和心理动力学因素进行分析。
在个体的发展历程方面,犯罪者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不良的环境因素或者有着不稳定的家庭背景。这些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结构,丧失了正常的道德和道德观念。
个体心理学视角强调了人格特征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中的重要性。犯罪者往往具备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比如自恋、反社会、冷酷无情等。这些人格特征使得他们缺乏共情和道德感,对他人的生命和权益缺乏尊重。一些系列性变态杀人犯还具备一种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的障碍,这使得他们可以在犯罪行为中寻求一种内心的满足感。
个体心理学视角还关注了心理动力学因素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中的作用。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中,犯罪者内心存在一些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这些冲突和欲望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童年经历或者个人生活中的挫折。通过实施杀人犯罪,他们可以从无意识层面上满足这些冲突和欲望。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首先,个人心理因素是导致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有些人可
能由于患有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在适应生活和社交关系
上存在困难,难以正常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他们可能产生愤怒、恐惧
等消极情绪,并以极端暴力行为来发泄和宣泄。对于这部分人,社会应该
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和治疗服务,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增
加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社会环境的
紧张和冲突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暴力行为。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道德
失范、资源分配不公等情况下,个人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容易通过暴力行为
来表达。要预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加强
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再次,家庭背景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暴力、亲子
关系紧张、缺乏良好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
并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容忽视。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倡导良好的行为模范和价值
观念,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总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从个人心理、
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应对。只有通过采取综合、全方位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遏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
安全和稳定。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
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犯罪心理学通过
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
视角。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
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
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
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
1.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贫困、暴力、家庭
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
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
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
1. 刑罚制度的优化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
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在犯罪心理学中,系列性变态杀人犯是一类极端罕见但却备受关注的
犯罪类型。这种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极大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公
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
为表现,对于探究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的心理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
个体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儿童时期的心理受挫
研究发现,系列性变态杀人犯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具有犯罪的倾向。这
种倾向往往源于儿童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和受挫。比如,家庭环境的不稳定、父母的虐待、性侵等都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恶劣的人格特征和犯罪倾向。这些心理受挫在成年后往往会转化为暴力行为和极端的犯罪行为。
二、人际关系异常
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存在异常。他们往往孤僻、内向,缺乏社交能力,并且对别人缺乏信任感。这种人际关系异常导致他们难以
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从而造成心理孤立和恶性心理循环。
三、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是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重要心理成因之一、许多系列性
变态杀人犯在性心理上存在异常,比如性变态、性侵倾向等。这种性心理
问题往往导致他们以暴力和变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性冲动,从而形成恶性
的犯罪循环。
四、心理控制失常
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在面对自己的冲动时往往失去了心理控制能力。他们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从而在犯罪行为中展现出极端的暴力和残忍。这种心理控制失常使得他们很难自我调节和控制,导致犯罪行为的反复发生。
五、心理调适机制异常
与正常人相比,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的心理调适机制往往异常。他们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很难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因而将负面情绪和情感转化为暴力行为。这种心理调适机制异常导致他们在犯罪行为中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失控和暴力行为。
人格障碍的成因及表现特征
人格障碍的成因及表现特征
周玉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7(011)030
【摘要】目的:分析人格障碍的成因及临床上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方法:检索有关心理学专著,查找有关人格障碍成因及其常见表现特征的文章.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心理学专著和文章,并查找专著的相关章节和论文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人格障碍成因的文章.②有关人格障碍表现特征的文章.③有关人格障碍防治的文章.排除重复、类似的文章,纳入有关人格障碍成因、表现特征和诊治的文章7篇.结果:人格障碍是从童年或少年时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其形成一般受制于生物遗传、心理、环境以及病理生理4个因素.在临床上,其表现多样,但一经形成,治疗困难,故重在预防.结论:人格障碍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父母的爱护、悉心照料、正确教养以及良好的环境,可减少人格障碍的发生.
【总页数】3页(P6050-6052)
【作者】周玉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四川省成都市6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9
【相关文献】
1.依赖型人格障碍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J], 刘阳杨;王娟涓
2.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分析 [J], 曹中秋; 张晨阳; 王婕
3.中职学生人格障碍成因与对策建议 [J], 全红玲
4.中职学生人格障碍成因与对策建议 [J], 全红玲
5.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J], 谢小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变态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现今我国变态杀人的现状
改革开放到至今我的的杀人犯罪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影响率也在上升①。其中的变态杀人更是不例外,变态杀人越来越多,引起的危害也
越来越大。例如,从1979年到1981年,在武汉,连续66起强奸杀人案,
直到作案地点在地图上形成一个“马蹄图”,中国警方刁‘得以破案②。1985
年陕西省商州市金陵人,制造了20年前中国最大的变态杀人案,48条尸
体就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面③。从2000年到2003年,杨新海曾跨皖豫鲁
冀4省,疯狂变态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害10人,强奸23人,最后
于2004年2月1日7点30分在漂河中级人民法院出判决,法院以故意杀
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数罪并罚一审依法判处杨新海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④。河南省“1112"特大系列杀人案
2003年12月9日在平舆县公开审判,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作出一
审判决:被告人黄勇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⑤。
2004年4月23日,云南大学宿舍发现4具男生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化
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其脑部被钝器残忍的杀害,相关
部门经勘查与调查访问,最后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马加爵,最后云南省昆明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马加爵死刑并剥夺政权利终身⑥。2005年以来,黑龙江
佳木斯不断有孩子被杀害,他们有的被割掉耳朵,有的被剖开,内脏被取
出,还有的生殖器也被割掉,受到杀害的人数达20多人,这就是震惊全
国的宫润伯变态杀人案⑦。还有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
持斧杀害9男1女,逃跑35天后在回家的路中被警察抓获,12月28日
犯罪心理学考证
犯罪心理学考证
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以探讨人类的犯罪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揭示犯罪的成因、发展和控制,是研究犯罪的重要学科之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犯罪的成因主要来源于个体内部和其所处的环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犯罪心理学解释:
一、心理障碍: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等,这些障碍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二、创伤经历:犯罪者可能遭受过各种创伤经历,如家庭暴力、性虐待等,这些经历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三、社会问题:犯罪者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文化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四、心理压力:犯罪者所受的心理压力可能较大,如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在进行犯罪心理学考证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心理测量: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测量,例如人格测试、心理问卷等,以了解犯罪者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从而推断犯罪背后的心理特征。
二、叙述分析:通过犯罪者的叙述分析,例如聆听犯罪者自己讲述犯罪的经过、心理状态等,从而分析犯罪者内心的动机和原因。
三、行为观察:通过观察犯罪者的行为,例如犯罪前后的行为、语言等,从而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考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犯罪事实查明、案件审判、判决结果判断、判处刑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对保护社会公正,维护法律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论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与预防
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自私、善变等特征,
他们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理解和关心,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心,
容易表现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这种人格特征往往与犯罪行为有关。了解变态人格的犯
罪成因,及时识别和预防这类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可以分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也是变态人格犯罪的成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家庭方面,不良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关爱、家庭矛盾冲突等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使得
患者更容易表现出冷漠、冷酷、无情等特征,从而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在教育方面,缺
乏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也会使得人格出现变态,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在社
会环境方面,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也会导致人格的变态化,从而出现犯
罪行为。
生物因素也可能导致变态人格犯罪的发生。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脑功能障碍等
因素。遗传因素会影响人格的形成,从而导致人格出现变态。大脑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人的
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使得人格出现变态。
了解变态人格的犯罪成因对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心理、社会
和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及早发现变态人格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防止
他们发展成犯罪分子。在家庭、教育、社会、医疗等方面加强对变态人格患者的关爱和帮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防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加强对社会环
境的改善和建设,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也是预防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重要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主体因素
2.心理因素。指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 犯罪心理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包括 ❖个性倾向性,影响心理活动对象的选择。 ❖性格结构因素。具体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 性格特征。二是性格意志特征,即个体能否自觉 调节行为方式。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 的理智特征。 ❖控制系统的缺陷。 ❖个性异常,即人格障碍。
3.染色体说
该学说认为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犯罪遗传 根源。 问题: 研究证实染色体异常与犯罪之间无必然联系。
4.收养子女说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三)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
(三)美国犯罪学家卢克夫妇
卢克夫妇通过比较犯罪与非犯罪少年,发现少年犯 的五个特征:
1.多为中页型体质(肌肉发达、体格健壮)。 2.在气质上表现为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无法 处理过多的精力。
3.在情感和态度上,突出是是固执几见,有敌对性、 反对性、怨恨性及疑惑性,且顽固易怒、好冒险,不顺 从权威。
4.在心理上,对问题力图直截了当地解决,缺乏计 划,情绪不稳定,受暗示性和自我中心显著。
5.社会文化方面,多在父母不适当的管教下成长, 家庭道德水平低,无文化气氛。
(四)梅兹格犯罪公式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XX犯罪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大学生XX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XX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XX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
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XX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XX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
1.校园XX犯罪案例
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外出嫖娼) 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XX以备逃跑时使用。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解密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行为和心理分析
引言
在我们的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为了应对和解决犯罪,犯罪心
理学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通过研究罪犯的行为和心理,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进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惩罚措施。本文将解密
犯罪心理学,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罪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和应对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析
犯罪行为可以说是一个谜团,因为每个犯罪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然而,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模式和特征。
社会因素的影响
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
教育水平等都可能对其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边缘化和贫困可能
增加一个人从事犯罪的风险。因此,改善社会福利和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机
会和条件可能有助于减少犯罪率。
心理动机的驱使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动机。罪犯行为往往与某种欲望或冲动相关联。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贪婪而从事金融诈骗,而其他人则出于愤恨或复仇心理而犯下
暴力犯罪。心理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并找出预防犯罪的方法。
违法行为的决策过程
罪犯的决策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的关注点之一。究竟是什么让人们选择从事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罪犯在做出决定之前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和评估。他们会权衡风险和回报,决定是否值得冒险。对于犯罪心理学家来说,了解罪犯的决策过程有助于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
罪犯心理的分析
除了犯罪行为之外,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罪犯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了解罪犯心理对于预防和处理犯罪非常重要。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学第三章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犯罪原因的研究不仅
有助于了解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还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理论
支持和指导。犯罪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因素是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社会
结构不均衡、社会剥夺感、社会失范等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和挫折感,
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此外,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例
如新闻媒体的犯罪报道会引起模仿效应,过度强调物质追求的社会文化也
会导致一些人选择犯罪。
其次,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
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人格特征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缺乏责任感、冲动性、叛逆性等人格特征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精神病患者可能因为
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犯罪。
最后,生物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
因素和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可能会对个体的智力发育、反社会行为有一定
的影响,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的基因有关。生理因素也会对犯罪产生
一定影响,例如躯体虐待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原因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心理和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犯罪行为。犯罪原因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犯罪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原因,犯罪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犯罪原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内心和行为的学科,可以发现和分析个体的心理成因。在探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童年经历。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可能在儿童时期经历了虐待、性侵犯、家庭暴力等不良经历,这些经历可能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对别人的伤害产生冷漠和无情。
人格特点。个体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个体一贯的心理构造和行为模式。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可能具有自恋、自私、冷漠、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点可能导致他们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欲望。
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可能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可能缺乏正常的自尊和自爱,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感。
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可能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焦虑。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否认、退行等。这些防御机制可能使其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视而不见,从而继续进行变态杀人。
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可能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不正常的影响,比如暴力、色情信息的泛滥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能加剧了他们对他人的伤害欲望。
从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可以从童年经历、人格特点、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些心理成因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
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与学校教育途径
学生人格 障碍的成因分析 l 观察和模仿是学生学 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 电脑 、 影视 素质 教育 中所 指的健康人格就是 指一个人 的认 l 上充斥暴力事件及对犯 罪后凶手所受 的惩罚 和内心 知、 情感 、 意识三个领域均达 到高层次 , 调得好 , 痛苦的忽略 , 且协 l 必然促使学生遇到冲突时无法控制和调
校 , 多教师为 了树立 自己的形 象 , 往强调 自己的 l 很 往 强学生 日 常教学中的表现在各级考试中的 比重。 鼓励: 权威而不去考虑学生的想法, 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和 l 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多角度思考问题。
看法作 为 “ 标准答案” 强加给学生 。学生的培养 主要 一 创造性人才是创 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统一 , 提倡
/ 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多元化的价 l 的教育投资, 不注意选择时机、 选准目 只会给孩子 标,
值观念 、 人生态度也伴 随着科源自文库文化的引进进人我们 。 造成 巨大的压力和强烈 的逆反心理。
的校 园,使得我 国学生的思想 和行 为陷入了冲突、 l 困
2互联 网等现代媒体的错误 导向 .
一
、
即知、 、 情 意三方面和谐发展 。 它要求学生在 日常的学 : 自己的情绪 , 适 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 问题 。
习生活中要具体做到 : 的关 系; 的 自 和谐 正确 我意识 ; I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道德挣扎
【罪与罚:犯罪心理与道德挣扎】
在人类社会中,犯罪行为是一种违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它既使个体受到法律制裁,也常常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与挣扎。本文将探讨罪与罚的关系,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挣扎。
一、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
1.1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塑造个体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贫困、不公平的分配、道德失范等问题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1.2 个人因素:
个体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也对犯罪产生影响。例如,低自控力、易冲动的人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罪犯心理
2.1 内疚与悔恨:
心理研究发现,大部分犯罪者在犯罪后会感到内疚和悔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无法改变过去,这种心理挣扎常常使他们备受折磨。
2.2 自我辩解与拒绝认罪:
部分犯罪者会采取自我辩解的策略来缓解内心的困扰。他们可能试图找到外界因素或他人的过错,以减轻自己的罪责。此外,部分犯罪者在面对审判时坚持自己的清白,拒绝认罪。
三、道德挣扎与真实案例
3.1 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
在犯罪行为中,犯罪者通常会面临道德困境。例如,一个人因迫于生活压力而选择盗窃,他可能在心理上与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斗争。他可能明白行为错误,但经济压力驱使他无法摆脱。
3.2 案例分析:
以杀人犯为例。杀人犯通常会受到内心的道德谴责和外界的谴责,他们常常陷入内心挣扎中。一方面,杀人是违法和道德不可容忍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常常感到痛苦与内疚;另一方面,部分杀人犯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他们可能试图寻找道德的边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人类已由躯体疾病的时代进入精神疾病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节奏相应加快,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长期精神压力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人格缺陷,贻害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近年来,因心理变态而诱发的刑事犯罪案件大量增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但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若对犯罪人员的人格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强化犯罪人员的识别,实施有效的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对犯罪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矫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新犯罪的概率。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人格异常(personality 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buss,2002,p.569)。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
生。由于人格障碍行为倾向及其顽固,常进行过持续性犯罪,行为习惯难以纠正。即使一再加刑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也不能接受教训。
第六,人格障碍者犯罪,虽然经多次打击很难改变没有的人在拘留所的审讯过程中,或宣判后尚未押送到改造单位时,就已旧病复发,一犯再犯,即使一加再加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他们也不能接受教训,很难矫治。
三、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关于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精神分析学家主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厂商,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中,这些创伤可能是性或躯体上的侵犯或者失去双亲庇护,加上处于暴力、吸毒环境。脑扫描技术显示,暴力犯罪者大脑的额叶较正常人活性下降。在一次对谋杀犯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其与控制攻击性有关的额叶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有一些研究显示,5- 色胺水平的降低与冲动型和攻击性行为有关。毫无疑问,征途其他心理障碍一样,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有关;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在这些成因中,关键是要找出那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特定的因素想联系,以便在治疗中对症下药。
1.生物遗传因素
很显然,人格障碍类似于许多人共有的人格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类型问题。各种人格障碍有不同的遗传率,所有这些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作为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体,其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遗传,在本文中指其祖先遗传的基因导致其具有产生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是指病态人格者遗传了其先祖的病态人格。在人格障碍者的生物遗传因素中,另一个起到重要中用的就是染色体异常。根据美国犯罪学家伦纳德d.塞维特兹在《性犯罪研究》一书中描述,对性染色体异常与行为异常论述道,“xyy”型性染色体者为“超强男性”又叫“超雄性综合症”。此种特殊有机体无法适应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往往会被社会所排斥和歧视,心理受到伤害,形成病态人格,容易成为凶杀,强奸等暴力犯罪的实施者。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每1000人中就有1人事染色体异常者,且多为男性,这种染色体异常者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6倍。另外人体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情绪异常,荷尔蒙分泌过度旺盛从而导致病态人格。人体是由器官、荷尔蒙、化学分子等成分相互联系所组成的复杂有机体,人体的部分缺陷将会引起另一部分的不足,或者相互关联的缺陷组合而安生异常的行为。另外也包括疾病或脑瘤、脑部肌肉抽搐等原因导致脑组织异变,而形成心理病态人格,大脑的神经中枢是脑部最主要抑制行为的机构,如果其一旦受到外部损伤或者有先天的疾病,则缺乏抑制内心冲动的能力,而使情绪不稳定、侵犯性与反社会的性格,极易形成心理病态人格。因此,病态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具有相关联性。 2.心理因素
人格障碍者多数是从童年时期或者青春期开始形成的,在这两个时期中,人的胜利发育突飞猛进,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在三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以内有一段时间(3个月内)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的更换乳母等鹅绒早起母爱被剥夺情形,就会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成年后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表现出青少年时期受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性。在段时期内,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既不稳定也不健全,如果受到外界刺激,诸如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破裂,或家庭内部的虐待和物质生活的刺激,胜利上的缺陷,社会生活的不如意,心理极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易于等不健康情绪,使人具有自卑。孤独、仇恨、厌世等倾向,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精神医学家门认为人格障碍者的发展失去了平衡,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又足以使其内心存在心理的冲突,从而导致其行为上的异常,最终导致了病态人格的形成。
3.社会家庭因素
人格障碍者作为社会的个体,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个社会之中,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