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合集下载

唐太宗醋的故事

唐太宗醋的故事

唐太宗醋的故事
您知道吗?唐太宗李世民啊,和醋还有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话说啊,唐太宗那时候,有个大臣叫房玄龄。

这房玄龄可是个大能人,帮着唐太宗治理国家那是出了不少力。

但是呢,房玄龄有个特别“怕”的人,就是他老婆。

这房玄龄的老婆啊,是个特别厉害的主儿,把房玄龄管得死死的。

有一天呢,唐太宗就想啊,房玄龄这么大功劳,我得赏赐他点啥呢?想来想去,就赐给房玄龄几个美女。

房玄龄一听,这可吓坏了,他知道自家老婆那脾气,要是带几个美女回去,家里可不得闹翻天啊。

但是皇上赐的又不能不要,那可愁坏了房玄龄。

他老婆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那是火冒三丈。

唐太宗觉得这房玄龄的老婆也太不给自己面子了,好歹自己是皇上啊。

于是啊,唐太宗就想了个法子来治治这个厉害的妇人。

唐太宗就把房玄龄和他老婆都叫到宫里来。

唐太宗对房玄龄的老婆说:“你要是同意房玄龄接纳这几个美女,那就啥事没有;要是不同意呢,这儿有一杯毒酒,你就把它喝了吧。

”唐太宗本以为这样能吓唬住她呢。

没想到啊,这房玄龄的老婆那是相当有骨气,二话没说,拿起那杯“毒酒”就一饮而尽。

结果呢,喝完之后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毒酒啊,就是一杯醋。

唐太宗那是又好气又好笑,周围的人也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房玄龄的老婆啊,还真是个厉害又烈性的女子呢。

就因为这个事儿啊,“吃醋”这个词就慢慢流传开了,用来形容那种嫉妒的情绪啦。

您看,唐太宗无意间还创造了一个这么有趣的说法呢。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纳谏_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经典手机短信】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故事一:唐太宗捂死鹞鹰
唐太宗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当时,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捂死了。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故事二:魏征直言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28⽇,⼀说599年1⽉23⽇—公元649年7⽉10⽇),祖籍陇西成纪,是唐⾼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唐朝第⼆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

下⾯是⽆忧考分享的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欢迎阅读参考! 【李世民(中国的明君)】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与统⼀过程中⽴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2⽇(武德九年六⽉初四),李世民发动⽞武门之变,杀死⾃⼰的兄长太⼦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诸⼦,被⽴为太⼦,唐⾼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的意见,对内以⽂治天下,虚⼼纳谏,厉⾏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昌、龟兹、吐⾕浑,重创⾼句丽,设⽴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10⽇(贞观⼆⼗三年五⽉⼰巳⽇),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岁,在位⼆⼗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物⽣平】 早年经历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帝开皇⼗七年)农历⼗⼆⽉戊午⽇(⼀说公元599年,开皇⼗⼋年⼗⼆⽉戊午⽇),出⽣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来了⼀位⾃称会相⾯的书⽣,对其⽗李渊说:“您是贵⼈,⽽且您有贵⼦。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竟说:“龙凤之姿,天⽇之表,等到⼆⼗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业九年),李世民娶⾼⼠廉的外甥⼥长孙⽒为妻。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唐太宗纵囚归狱的故事
咱来唠唠唐太宗纵囚归狱这事儿。

唐太宗啊,那可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

有一回呢,他不知道哪根筋一转,就下了个超级大胆的命令。

他把监狱里那些被判了死刑的囚犯都给放回家了,还跟他们说:“你们啊,都回家去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过了一段时间呢,你们再回来接受处罚。


这命令一下,可把大家都惊到了。

那些囚犯们呢,一开始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等于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啊。

他们就这么懵懵懂懂地回了家。

你猜怎么着?到了该回来的日子,那些囚犯啊,一个接一个地都回来了。

这可把唐太宗高兴坏了,他觉得这些囚犯都很守信用啊。

于是呢,唐太宗一高兴,就把这些囚犯都给赦免了,没让他们再受死刑。

有人就说了,这唐太宗可真是够大胆的,就不怕这些囚犯一去不回吗?其实啊,这唐太宗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这么做呢,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仁德,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个仁慈的君主,信任这些囚犯。

另一方面呢,他可能也看准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算不错,这些囚犯说不定真的会被他的信任所打动,乖乖回来。

不管怎么说,这唐太宗纵囚归狱的事儿啊,就这么成了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故事,被大家传来传去啦。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历史故事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历史故事

唐太宗教子尊师的历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

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唐太宗教子尊师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唐太宗教子尊师的故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

“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也是相传至今。

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应是《礼记·学记》。

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

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创了我国育人之先河,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创立了第一所学校,后来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

清康熙皇帝曾亲临曲阜,拜谒孔圣人,并题赠“万世师表”金匾。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对自己的老师也始终很尊重。

当时的鲁国,有人抬高子贡,贬低孔子。

他听后十分气愤,在许多场合纠正这种流言,并形象地说:“老师是围墙高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我自己不过是肩高围墙,一眼能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采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了六年才离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也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

而且,他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恭迎老师。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关于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世民游阴山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李世民游地府》是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这也是促使唐僧西天取经的一个直接原因。

泾河龙王和袁守城打了一个错行雨布的赌,这件事情被魏征知道了。

当时,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一位老臣,魏征在梦中斩掉了泾河龙王。

泾河龙王非常恼怒,便想让唐太宗还命,唐太宗每天晚上都会做恶梦,日夜都不得安宁。

唐太宗得知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恐怕没有几天光景了。

魏征前来看望唐太宗,并告诉他说,自己有办法可以让太宗长生不老。

唐太宗以为魏征说的是宽慰自己的话,便反问他有什么办法。

魏征向唐太宗解释到,自己和判官崔钰是很好的朋友,只要皇上把自己写的书信拿去给崔钰看,崔钰就会放太宗的魂魄回来续命。

原来,崔钰是太上皇时期的臣子,官拜礼部侍郎一职。

生前和魏征有过八拜之交,是很好的兄弟。

崔钰去世后,在阴间做丰都判官,手上掌握着人间的生死簿,俩人经常在梦中相会。

如果太宗把魏征写给崔钰的书信带去给他看,崔钰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唐太宗到地府后,经过崔钰的帮忙,自己又复活了。

唐太宗还阳后,打算寻求一位取经人,到西方去取经回大唐,以此普度众生。

后来,《西游记》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关于“唐太宗游地府”这一情节,在央视和浙版的《西游记》中都没有拍摄。

随后,张纪中再次翻拍了《西游记》,电视剧中拍摄了这一情节,但是最终被广电删掉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唐太宗是一个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为他能虚心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并且善于重用贤人,历史上就有“房谋杜断”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于用人。

相传当李世民和房玄龄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唐太宗觉得房玄龄是一个能提出好的意见和具体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决定的人,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而是请来了善于做决定的杜如晦来和房玄龄一起讨论。

就这样房、杜两个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计谋又能很快地做决定,解决了很多问题。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有关李世民的民间故事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两个:
故事一:鹞死怀中
一天,李世民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李世民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故事二:太宗与鹦鹉
有一次,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送给李世民一只鹦鹉。

这只鹦鹉不仅羽毛漂亮,而且能说话唱歌,深得李世民的喜爱,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

然而,李世民在享受这份欢乐的同时,还要防着大臣们知道,尤其是那位谏议大夫魏征。

因为魏征时常会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所以李世民非常怕他知道自己玩物丧志。

有一天,李世民忙了大半日,刚放出鹦鹉,让它唱支歌让自己轻松一下。

此时,他听到太监唱道,谏议大夫魏征求见。

李世民一听,生怕魏征看见鹦鹉,赶忙将鹦鹉塞进自己的手袖里。

然而,魏征早已看到了李世民手袖里有东西在动,于
是他慢条斯理地向太宗皇帝奏报了一个时辰才告退。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李世民的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胸怀。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

请注意,以上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并非真实历史。

如需了解李世民的真实历史,建议查阅相关史料。

【哲理故事】唐太宗巧治贪官

【哲理故事】唐太宗巧治贪官

【哲理故事】唐太宗巧治贪官在唐朝,有一位贪婪无度、欺压百姓的官员,他名叫刘贵。

刘贵为人狡猾、贪婪,利用自己的权力收敛财富,把田地分给自己亲戚朋友,任由百姓困苦不堪。

贪污受贿,行为令人发指。

这种情况终于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

唐太宗是一个明君,他非常关心民生,决心要将这个贪官绳之以法。

唐太宗召集了他的宰相们商讨对策。

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刘贵总能找到漏洞,闪过这些陷阱。

唐太宗在众人窃窃私语之后,决定亲自出马惩治这个贪官。

他静下心来思考,终于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第二天,唐太宗身穿平凡的僧袍,戴着斗笠,匆匆赶到了唐朝另一个县城。

他化名许文,扮成一名普通百姓,在当地住下来开始打工谋生。

许文和在当地结识了一群百姓,大家同甘共苦,日子过得很艰辛。

他了解到,刘贵在这里同样作威作福,收取高额的税款,让百姓们过起了苦日子。

许文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们讨回公道。

他要害刘贵一决胜负。

许文找到了一位很有威望的寺院方丈,请他帮忙举办一场佛事。

他准备通过这个佛事来揭露刘贵的贪权行为。

佛事举行的当天,许文乘机表演了一出“圣者仙游”。

他假装使用法力,让自己悬浮于半空中,引得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这时,许文故意指向刘贵,声称他是贪官,欺压百姓。

说完这句话,许文就离奇地消失了。

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用各种崇拜的目光看着刘贵。

在他们眼中,刘贵已经成了罪恶的象征。

而刘贵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决定重金雇佣一位道士来驱除这个“圣者”。

许文事先安排好,让他的朋友戴着道袍扮成道士去见刘贵。

这位假道士声称自己能够辟邪,驱散一切邪恶的鬼魔。

刘贵大喜过望,立即给假道士一大笔金钱,并请求他驱除“圣者”,以此来挽回自己的名声。

假道士很快找到了刘贵,假装施法,说是可以放走圣者。

但他有一个条件,就是刘贵必须亲自赤膊裸体地,站在大街中心十五分钟。

刘贵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不得不答应了这个条件。

结果,刘贵在大街上裸体挨了一刻钟,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看到了他的狼狈模样。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篇一:唐太宗让魏征夫人吃醋魏征乃唐太宗贞观期间的丞相,很多功绩也经常受太宗赏赐。

有次,唐太宗要赏女人给魏征,还说好像什么都赏过,唯独女人没有赏过。

魏征不敢要,说是要问过他家里的夫人。

太宗气,天子赏臣子,如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三妻四妾。

魏征请求允许他回家问过夫人。

数日后,太宗没有忘记此事,问魏征,魏征言夫人不同意,太宗不悦。

太宗于是设宴,请近臣。

席间请来魏征夫人,问:“朕赏赐魏征女人,你为何不准?”夫人说,“国事自然由他说了算,家事须得听我的”。

太宗有气,又问,“天子赏赐臣子,是国事还是家事?”夫人无言,沉默后,坚定地说:“有她无我,有我无她!”太宗气甚,命人取来毒酒一杯,厉声道:“如此,请饮此毒酒。

”夫人举手就取,一饮而尽。

魏征着急,挡之不住,苦。

太宗问:“夫人,你饮这毒酒,味道如何?”夫人稍定,答:“与我家醋味相似。

”群臣皆大笑,太宗亦忍禁不住,高声道:“以后再遇此事,你就吃醋吧!”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篇二:唐睿宗三让天下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

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

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

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

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

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哪些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太子李建成认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加害于李世民。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孩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那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是唐高祖和窦皇后所生的孩子,大哥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面相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历史上,与李世民相关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一网打尽。后来,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玄武门之变爆发不久之后,唐高祖就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逐步走向开明。
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政事问题上悉心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贞观年间,因为李世民虚心纳谏,劝课农桑等措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内外一片安定祥和。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治理边疆问题上,李世民设立安西四镇,保障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
虽是看着只是唐太宗为了想要试探官员受贿情况员敢勇于直谏。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岁。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一、唐太宗选人之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群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思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辉的智慧和珍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那么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缺乏犯颜直谏,屡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锋利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为难。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为难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鼓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管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那么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朝小故事大全

唐朝小故事大全

唐朝小故事大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一份关于唐朝小故事大全,希望你喜欢!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经济繁荣,民风彬彬。

他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全面保障。

为了加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他发动了一场以玄武门为中心的政变。

这场政变发生在617年,当时天真的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反对太宗杀伯父汉王李元和以及伯父乐王李元吉都反对,太宗赶到后知道了皇位有危险马上动兵收服叛军。

最终,太宗李世民得以执掌大权,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二、李白醉酒写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息和无限的想象力。

有一次,他在酒醉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将进酒》。

这首诗描绘了饮酒作乐的场景,充满了豪情和豪气,为后人所传颂。

三、唐僧取经《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唐僧师徒沿途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玄奘入藏取经唐代长安孝文帝年间(655年),三藏法师玄奘向皇上请命出使天竺,向印度高僧求法、拿寒巴制度经书,取经归来,大显神通,其表型丽盛动,获加玄奘大师而且向太宗皇帝表示。

太宗皇帝派大夫20多人,御林军临许田署杨师法将军亲自押送,炼丹白眉方丹。

深切缅志望候。

玄奘从临猗(今山西省)东行进入太原,入止成唐立白清寺宝穷偃众法方。

/antlr/l52个、法师200余,不一月已入白海(今河北涞源南)。

累寺成阿申大寺施现明积礼 1珍总;寺光使传经。

回取讲法。

四仪款敬。

祝愿祷顺皇至于志之灵。

北去300里到东牟(今山东西黑)南北300里。

五、酒店地主唐代有位叫做李五的酒店地主,他平时很节俭但对酒店生意却很精心经营。

有一次,客人来店里吃饭,李五热情地招待客人,可客人却想玩个小把戏,说李五只要能够一直唱歌,就会一直不停地喝酒。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与简介,供大家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小鸟依人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

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

唐太宗小故事

唐太宗小故事

唐太宗小故事1、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2、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

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

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

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3、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

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

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

不能以新旧分先后。

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

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李世民得民心的例子100字

李世民得民心的例子100字

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精选15篇)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篇1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

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

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

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

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

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

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

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

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

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

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李世民得民心的小故事篇2贞观七年(655年),宫中发生了一桩丑闻。

有个叫杨誉的好色之徒,行为放荡不羁,竟然在皇宫禁地追逐、挑逗宫女。

这件“逐婢”丑闻事涉皇亲国戚(杨誉的女儿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响极其恶劣。

消息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后,将杨誉扣留起来查问,准备依法处置。

此案尚未来得及裁决,担任皇帝侍卫保镖的杨誉之子却出来发难了。

他不但不为杨誉所为感到羞耻,反而为其大诉冤屈,向唐太宗告状说:“因为我父亲是皇家亲戚,薛仁方才故意节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来,又迟迟不做决断,这是在拖延时间,有意刁难皇上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我们来看看下文。

关于唐太宗的经典小故事
一、唐太宗选人之道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
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唐太宗的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
建成的谋臣。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

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

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不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任用经验丰富、极具专长的“客卿”。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

四、唐太宗的真情管理
“先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迅速崩溃,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安邦定国,唐太宗
首先确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种“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训、探讨历代兴亡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国思想。

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而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不够尊重。

他们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地斥责、诋毁,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更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智慧、理性、有权威。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们显得更加睿智,相反却很愚蠢。

五、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

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

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
围。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

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在群众中,是一级组织的代表,领导的言行对群众影响非常大。

在很多情况下,领导者说之无心,而群众却能听出你话里的弦外之音。

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点的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铸就卓越的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