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_

合集下载

京味文学漫谈免费范文精选

京味文学漫谈免费范文精选

京味文学漫谈师生互动,共同研究

1.什么是“京味文学”?

2.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3.“京味文学”的发展。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一.什么是“京味文学”?

1.播放《胡同文化》片断——“忍”的录音

2.什么是“京味文学”?

围绕着北京城,说说北京的事儿,描写北京人,再加上道

白、写作中地道的北京话,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既善意地批评他们身上时不

时冒出来的毛病,更着力挖掘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像善良乐

观的人生态度,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这些都是传统的“京味

文学”的标志。

3.“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满清时期,曹雪芹创作的不朽巨著《红楼梦》,是在中国

小说史上首次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俞平伯

说:“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红楼梦》里的对话几

乎全部是北京话,是经作者加工洗练过的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

老舍是继曹雪芹之后的又一位京味儿集大成者,是京味儿

文学的里程碑。他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京味儿文学树起了一面

旗帜。老舍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

美形象,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骆驼祥子》和《茶馆》,都可以作为现当代汉语的文学语言范本。

当代文坛上,“京味文学”最富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刘恒和

王朔。

刘恒,原名刘冠军,男,生于 1954 年,北京人。创作以

中短篇小说为主。《狗日的粮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伏羲伏羲》被改编成电影《菊豆》,在国内外引起反响。《贫嘴张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中语文汇编:微写作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中语文汇编:微写作

2023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中语文汇编

微写作

一、微写作

1.(2023春·北京大兴·高二统考期中)学校微信公众号要征集读书节稿件,请以“春日,相约在书香里”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有形象;语言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2.(2023春·北京大兴·高二统考期中)学校要结合此次活动布置“触动我心灵的人物”主题展板。请从《阿Q正传》《边城》《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荷花淀》这五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为其写一段简介。要求:内容符合原作;写明人物事迹、形象特点或精神品格;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3.(2023春·北京大兴·高二统考期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阅读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科普作品,可以丈量双脚不能抵达的土地,可以体验他人不可复制的生活……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举办“春日书香浓”读书节。

读书节设有“穿梭时空的对话”人物访谈活动,能够借助AI机器人与所学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请写出你想访谈的人物、访谈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理由。要求:访谈对象明确;问题简洁,有针对性;理由合乎情理;符合原作。不超过150字。

4.(2023春·北京西城·高二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校考期中)微写作

如果请你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孔乙己》里的孔乙己、《边城》里的翠翠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50字左右。

5.(2023春·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中)请以“清晨的校园”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见到的美丽温馨的场景。要求;有层次,描写生动。150字左右。

十大经典京味作家(转载)

十大经典京味作家(转载)

⼗⼤经典京味作家(转载)

“京味⼉”⼩说的创始⼈⾮⽼舍莫数,⽆论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挖掘北京⼈的深层⼼态抑或是传达北京⼈的神韵、⽓味上均⽆⼈,但是近年来也有很多作家为京味⼉⼩说的发展添砖加⽡,我们不妨细数⼀下他们的姓名及其代表作,回顾⼀下它们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光:

1.⽼舍

代表作品:《骆驼祥⼦》、《家》、《春》、《秋》

2. 王朔

代表作品:《过把瘾》、《顽主》

2.⽯康

代表作品:《奋⽃》

3.邹静之

代表作品:《五⽉槐花⾹》、《琉璃⼚传奇》

4.都梁

代表作品:《⾎⾊浪漫》

5.赵赵

代表作品:《动什么别动感情》《内⾐》

6.阿巳

代表作品:《⼤猫⼉的TT奋⽃史》、《每个姑娘都单纯》

7.刘⼀达

代表作品:《爷是⼤厨》、《北京爷》

8.邓友梅

代表作品:《那五》、《烟壶》

9.刘恒

代表作品:《狗⽇的粮⾷》《贫嘴张⼤民的幸福⽣活》

10.刘⼼武

代表作品:《班主任》《钟⿎楼》

试论当代京味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试论当代京味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Jingweier Literacture

作者: 李东芳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出版物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8-2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京味儿;审美;想象

摘要: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京昧儿文学,被一群乡作家建构为一个理想的精神故乡,舍利取义成为核心道德化的城市品格,但在商品化社会冲击下又掩饰不住对这种文化理想衰败的担忧;90年代新京味儿的美学特征主要是自王朔兴起,被冯小刚贺岁片借重成为关键特征的“调侃”,将新京味儿的体验方式和独特视角固定下来;叶广芩的宫廷京味儿元素的复出,又在历史想象的还原上为京味儿文化开拓了审美空间。

京味作家特点

京味作家特点

京味儿小说作家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可谓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通过对北京市民的描写,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鲜活而精致,那么类似老舍的作者还有哪些呢?他们又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仅对张恨水和汪曾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张恨水

张恨水被老舍评为“20世纪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他的亦雅亦俗、融现代与传统于一体的独特艺术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研究张恨水能更深刻的理解处于文学转型时期的文人心态,更全面的了解20世纪初的文学史。

当前国内外对张恨水及其小说的研究甚多。张恨水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俗中见雅,雅俗融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张恨水小说既能满足上层文人、士大夫的需要并能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也能在下层劳动人民中间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小说继承了传统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张恨水以其小说发展通俗文学创作,并对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进行了继承和创新,首创了“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的小说叙事模式,张恨水小说雅俗融合,推动了通俗文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张恨水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通俗小说家,他的在创作之初不免有走传统小说纯粹言情路子的情况,但自从他五四的洗礼,加之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清醒认识,他的小说创作就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传统纯情小说的创作模式,走上了一条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的深度创作模式,在言情的基础上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以鲜明的社会意识和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解剖社会,谛视苦难深重的社会人生,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

五、京味语言
• 老舍京味小说的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请 从课文中摘录京味醇厚的语句(不少于三 条)并作精要的赏析。(90页) • 123页1、2题
六、京味年文化习俗
• 4阅读《过年》说一说过年、喜丧等北京人 的文化习俗。 •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我们现在过年的习俗, 你对这些习俗的传承与演变有怎样的思考?
腊月三十---
除夕
• 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 • 守岁给压岁钱 •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碎红满地,称为 “满堂红” • 拜年---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
正月初五 俗称破五。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 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妇女们也不再忌门, 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 归宁。开市贸易。
多甫
• 性格特点:
• 以自食其力为耻,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却 偏偏追求奢侈精致的生活,靠典当田地宅院 来满足享乐;无责任心,不知后果享受;; 他们的生活以“玩”享受花钱为主旋律。
姑母
• 生活困窘又丢不掉皇城贵族的优越感; • 动辄发脾气,甩闲话,对人颐指气使; • 霸道、自私、苛刻、吝啬、厉害;
《过年》
• 1简要了解老舍,说说你知道的老舍 • 2读课文简要概括《过年》的情节。 • 3.请从《过年》人物中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人 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分析其语言动作心理 等细节描写,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人物) • 题目参考

.京味文化小说解析

.京味文化小说解析

京味文化小说按照它的表现对象的不同大致 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张辛欣, 李龙云,苏叔阳等作家为代表的表现北京市 井风情的小说 另一类是以刘绍棠为代表的致力于描绘京郊 运河河滩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乡土小说。
二、邓友梅
1、关于作家
邓友梅,笔名右枚、方文、锦直。1931年3 月1日生于天津,原籍山东省平原县邓村。
C:构成刘绍棠创作风格重要部分的是乡土 气息。充溢其中的蒲蓠苇舍,瓜棚柳巷,瓜 田绿柳,水气花香的运河图景,别有风味的 风俗画——比如像运河当午,芦港薄暮,裸 体纤夫,穷家浴女,给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刘绍棠小说创作民族 特色不可或缺的方面,并标志着作家风格趋 于成熟。

2、内容概要
刘心武在《钟鼓楼》里展示了八十年代北京市民 生活的缤纷图景。 作者认为,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一 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斑斓画卷,显示当代北京 的社会生态景观。因此,小说的艺术独特性便集 中体现在现代《清明上河图》式的美学追求上。 三代人在古老而现实的钟鼓楼这座文物背景里, 在共同的时空中,产生心理的交织,冲突和演化, 共同构筑起这部小说的文学情境,一台多声部的 立体声响。
9
Thursday, October 04, 2018
10

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烟壶画师: “登堂入室”马少宣 “雅俗共赏”叶仲三 “阳春白雪”周乐元 “文武双全”乌长安 “烟壶”的故事,说的就是乌长安。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老舍的作品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立起了一块丰碑。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了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因为选择题材的角度和艺术处理方式的某些变化,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一、严峻、深沉、朴实的风格,透露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先是由题材决定的。作家就是要通过祥子一生的悲剧来反映黑暗的社会,这是严峻的,而作家不单从祥子物质上的贫困、更主要是从他的心理上展示人间的地狱,这又不能不是深沉的。除了这一点,作家新的艺术处理的方式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也是一个因素。《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一生的沉浮为主线结构,以心理描写与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来推进故事进程;以准确、鲜明、通俗、独到的语言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事件。

二、老舍善于用多种表达手法,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典型。

老舍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和心理活动及其心理变化。如祥子第一次买车的细节描写,“他手哆嗦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以动作、情状写心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抢走后,他紧攥着拳头,只说了一句话:“我招谁惹谁了?”这是从语言写心理,托出祥子在恶势力面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在祥子眼看无法实现买车的理想时,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了,这表现出祥子对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这种心理描写,是真实而生动的。对虎

妞的心理描写也十分逼真,她对祥子是又哄又骗,对刘四是又拉又抗,性格十分鲜明,栩栩如生。在老舍的笔下,刘囚的卑鄙自私,狡猾阴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独具艺术魅力。

《四季京味儿》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季京味儿》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莱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莱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莱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干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执着的追求,自觉的展示——试论老舍短篇小说的京味因子

执着的追求,自觉的展示——试论老舍短篇小说的京味因子
“ ” 吃 的描写 不仅推 动了故 事情节 的发展 , 而且说 明 了“ 在北京 人 吃”
些 打着 深刻 的北京 印记 的人 和事 成为 我们探 寻 老舍作 品京 味 的重 要 渠道 。下面 , 以北京人 与北京事 两方面来 分析 老舍短篇 小说 的京
味表现 。
北京 人 京味小 说中 的北 京人不 是单纯 指户籍 意义上 的 “ 北京 的人” 它 有着更 为广阔而深 刻的 含义 , , 是那 些生 于斯 、 于斯 、 长 长期
了丰硕 的研究 成果 。 是 , 但 我们也应 注意到 , 那些 更加贴 近土壤 的美 丽又饱 满的花朵— —短篇 小说 , 也以其拥 抱大地 的姿态 点缀 、 鲜活 、 丰 富了老舍 的京味殿 堂。本文 即 以老舍 的短篇 小说 为研 究对 象 , 探
寻其京味 因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短篇 小说 因其容纳少 , 不可 能像 长篇 小说那 样对北 京 的城 与文 化有详尽 的描写 , 另一方 面 , 老舍 的短篇 小说不都 是京味 的 , 京味 但 确是老 舍创作 的 主要风格 , 面从 叙述 对象 、 学语 言 以及文 化视 下 文 角三个方 面来 展开对老 舍短篇小说 京味 的论述 。 京 味的叙述对象 叙述 对象 的京 味是京 味小说最 具辨识 度的标 志 ,老 舍笔下 , 那
场 ; 老字号 》 《 里的钱 掌柜墨守 成规 , 不进行改 革 , 终坚信老 字号 的 始 招牌 胜过一 切 , 不起 那些散 传单 打 价招 揽生 意的 店铺 , 瞧 最后 还是

老舍文学“京味儿”特征刍议

老舍文学“京味儿”特征刍议
富 的 民俗 表 现 、 俗 语 言 的运 用及 对 北 京 人 心 理 展 示 五 个 因素 中寻 找“ 味 儿” 分 析 其“ 味儿 ” 学 的特 点 。 民 京 . 京 文
[ 键 词 ]老 舍 ;京 味 ;特 征 关 [ 图 分 类 号 32 7 4 中 1o . [ 献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0 843 (0 60 —0 10 文 10—6 0 20 ) 1 4 —3 0
“ 是地狱 的阴火 , 沙的 , 着活 鬼” 沙 烧 。古老壮 观的 平 则 门( 成 门) 的 护城 河 , 成 为《 阜 外 则 四世 同 堂 》
中祁天佑 遭受 日本 人 欺 辱后 , 闷思 索 以致愤 然 苦
这些 精彩的 景物描 写 , 使作 品绚 丽多姿 , 处处
充 满魅力 。诸如 《 子 日》 , 于 北京 初 夏 时 节 赵 中 对 的描写 :那粉 团似 的蜀菊 , “ 衬着嫩绿 的 叶儿 , 着 迎
胜古 迹胡 同店铺 基 本 上 用真 名 , 都 经得 起 实 地 大 核对 和考 验 o 3其 中写 得 次 数 最 多 的地 方 , 中 [” 1 集
在 北京 的西北角 , 这正 是他 生活 的摇篮 。 这些 真实 的地 理 环境 , 与作 品 中的人 物 有 机 结合, 形成 “ 种心 理 的 、 理 的 与哲 理 的 解析 ” 一 生 。 老舍描 绘 了美 丽 的北 京 自然景 观 。他 饱含感 情 , 生 花 妙 笔 勾 画 出北 京 的 四时 风 光 , 用 山水 景

老舍是京派作家吗?

老舍是京派作家吗?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 o u r n l a o f S h a n d o n g Y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J u l , 2 0 1 5 N o . 4 J u 1 . N o . 1 7 6 V o 1 . 3 1
浓厚文化气息浓郁。是文人骚客积聚之地。五四新 文学 的发 生又 为其 平 添 了一 份现 代 气 息 , 北 京 随 即 成为 新文化 运 动 的策 源 , 成 为 新 文化 倡 导 者 的主 战 场 。1 9 2 7年 随 着 大革 命 失 败 , 文 化 中心 南 移 上海 , 北京 的政 治 中心地 位受 到动摇 。然而北 京 温厚纯 良 的古 典气 息吸 引着 全 国各地 文人 墨客或 于此 诗意 栖 居, 享 受着 北京 城独 特 的平和 与纯 朴 , 在 这座 城 内创 作 出极具生命活力 的文学上品; 或如 生于兹长于兹 的游 子老 舍 , 由于 现实 的原 因却 只 能 在一 遍 遍 的 回 首与 追忆 中依 恋着 品读 着 故 乡北 京 的一 草 一 木 、 一 砖一瓦 , 在 他 乡构思 着 北 京 城 内发生 的人 生 喜 怒 哀 乐 。正是 由于 北京独 特 的文化 底蕴 对作 家产 生相 似 的影 响 的原 因 , 才使得 “ 京派” 与老 舍 的“ 京 味儿 ” 容 易含 混 。《 京派 文 学 的文 化 底 蕴— —从 老舍 创 作 的 文化 品格说 起 》 中2 0 0 5年在刘 勇教 授开 篇就 亮 出 了 自己似乎 不 容 置 疑 的观 点 : “ 没 有 人 会 否认 老舍 是 京 派 文 学 的典 型 代 表 。 ” … 然 而 在 具 体 的 论 述 老 舍 属 于京 派 时 , 又 含混不 清 , 没有 拿 出老舍 属 于京派 的 具 体证 据来 , 而是把 北 京 的地 域 文化 作 为 主要 切 人 点, 指 出北 京独 特 的地 域 文 化 对京 派 文 人 和 老 舍 共 同的 文化影 响 。2 0 1 0年 刘 勇 教 授 又 发 表 了 同样 涉 及 到这 一 问 题 的论 文 《 京 派 及 地 域 文 学 的 文 化 意 义》 , 文章 第 一 部 分 以 “ 从 老 舍 是 不 是 京 派 作 家 说

老舍与“京味儿”文学

老舍与“京味儿”文学

⽼舍与“京味⼉”⽂学

⽼舍先⽣1899年⽣于北京,1966年故于北京。他⼀⽣给后⼈留下了900多万的⽂字。在⼩说89篇(部)的360万字⾥,有30篇(部)是写北京的。《骆驼祥⼦》、《离婚》、《四世同堂》、《我这⼀辈⼦》、《正红旗下》、《微神》这些描写⼆⼗世纪上半叶北京市民的⼩说,成了他的代表作,且闻名于世。他⼀⽣还创作了42部戏剧,写北京的剧作有17部,其中最有名的属《龙须沟》与《茶馆》。⽼舍先⽣⽂学作品的声誉与价值,直接与作品的“京味⼉”即北京的地域特⾊紧密相关。“京味⼉”凸现了他作品的浓厚民族⾊彩与深沉的东⽅格调,是他⽂学创作的⼀个突出特点,也是对中国现代⽂学的重要贡献。⽂学评论家称他是现代“京味⼉”⽂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在⽼舍的“京味⼉”⽂学作品⾥,他把想象出来的⼈物,都放在北京这座⼤都城真实的地理地景与市井习俗之中。他们住的院⼦、胡同,⾏⾛过的胡同⼤街,到过的寺庙、公园、饭馆、店铺都是真实的或曾有过的。如今西城新街⼝南⼤街的⼩杨家胡同8号是⽼舍先⽣的诞⽣地。在经历了上百年的风⾬后,这条⼩胡同和这个⼩院还像《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描写的那种格局,整体模样还没有改变。幼年的⽣活给他留下的印象如此的深刻、清晰,在远离北京的重庆写作《四世同堂》时,他把⼩说⾥的⼗个家庭,三⼗四位鲜活的男⼥⽼少,安排在他住过的⼩院以及他的东、西与对⾯邻居的6个院⼦⾥,让他们在⼩胡同的葫芦肚⾥熬过艰苦的⼋年沦陷岁⽉。

他在《景物的描写》⼀⽂中写道:“我们最熟悉的社会与地⽅,不管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好的作品。”“我们所熟悉的地⽅,特别是⾃幼⽣长在那⾥的地⽅,……它的⼀切都深印在我们的⽣活⾥,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的空⽓中所含的⼀点特别味道都能⼀闭眼还能感觉到。”“……少年时代的经历,因为只有这种追忆是准确的,特定的,亲切的,真能供给⼀种特别的境界。这个境界使整个故事带出独有的⾊彩,⽽不能⽤别的任何景物来代替。”他的这种见鲜,来⾃他的写作实践。在他的“京味⼉”⼩说中他都把他想象的⼈物,虚构的⼈物经历和故事置于真实的地⽅,真实的市俗环境之中,使读者⾝临其境,⽽获得“伟⼤真挚的感动⼒”(见《⼈物的描写》)。

京味文学

京味文学

一关于‚京味‛的界说与质疑

谈论京味文学的含义,当然首要的是辨明京味文学一词中‚京味‛的含义。学者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对此有着开创性界说。她把京味文学与写北京的文学、京派文学等外在概念清晰地区分开来,并着重对京味文学本身做了具体分析。在她看来,‚老舍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京味小说’这名目,却只是在新时期的当下才被叫了开来。‛[2]同时,赵园还对京味文学的含义和特质作了富有洞见的界说:‚‘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3]她揭示了京味文学中(1)人与城的精神联系、(2)人的文化体验、(3)人对于城的文化意味的感受等。进而她认定,需要(4)把‚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去把握。[4]这四方面在今天看来对把握京味文学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她清晰地回答了有关京味文学的四个重要问题:第一,老舍是京味文学的开创者;第二,京味文学这术语是后起的,产生于‚新时期的当下‛即20世纪70至80年代;第三,京味是指人所感受到的北京城的文化意味,或是人对于北京城的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第四,京味是一种文学风格现象。对头两个问题,她的界说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对后两个问题,就存在着需要质疑并重新考虑的地方了。首先,所谓‚人所感受到的城‛中的‚城‛是指什么?是指古代的北京城还是指现代的北京城?这里的‚古代‛与‚现代‛之关系是值得重视的。其次,‚城的文化意味‛中的‚文化‛是指何种文化,古代的北京城文化还是现代的北京城文化?这里的‚文化‛的所指同样需要关注。再次,京味中的味是指什么?如果是指‚文化意味‛,那么这种‚意味‛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人对于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本身,还是指人所‚体验和感受‛到的‚文化‛?最后,京味的特质究竟在‚风格‛还是在别的什么?它是一种古往今来的地域文学风格,还是一种只在历史的某一时段才出现的特定现象?这四个问题其实是相互联系着的,难以分开。继赵园女士的开创性探讨之后,我们有必要继续前行,从一个新视角对京味文学现象做进一步把握。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_yuyan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_yuyan

团结报/2010年/12月/18日/第005版

文化周刊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

白脸

何谓“京味儿文学”?概念上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文学界多年来一直纠缠不清,据说当年“京味儿文学丛书”编委会给“京味儿文学”归纳了四个特点:(1)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2)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所以说,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文学。

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因此京味儿文学其实是对北京文化的一种阐释。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大气,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开山鼻祖”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杰作,而且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因此,京味文学“开山鼻祖”之称曹雪芹当之无愧!

曹雪芹是满族正白旗人,五岁时跟家人从南京回到故乡北京城。据多位语言专家研究,《红楼梦》里北京话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明显例证:

(1)第一人称代词运用中,“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我们”则包括说话人和其他人,但不包括听话人,这种现象为北京话特有。

(2)介词“给”的出现,例如“我转给你瞧”,就是当时北京话独有的特点。

(3)助词“来着”也是清代北京话的特点。例如第三十三回中“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

(4)助词“呢”也是清代北京话里才有的,例如第二十四回中“老太太可等着你呢!”而在当时其它方言里往往说成“哩”。

(5)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否定副词“别”也是北京话特有的,例如第四十四回中“你可别多心”。

[好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

[好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

[好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

第一篇京味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导语:老舍作品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

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

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结报/2010年/12月/18日/第005版

文化周刊

京味儿文学谁主沉浮?

白脸

何谓“京味儿文学”?概念上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文学界多年来一直纠缠不清,据说当年“京味儿文学丛书”编委会给“京味儿文学”归纳了四个特点:(1)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2)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所以说,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文学。

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因此京味儿文学其实是对北京文化的一种阐释。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大气,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质素。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开山鼻祖”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杰作,而且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因此,京味文学“开山鼻祖”之称曹雪芹当之无愧!

曹雪芹是满族正白旗人,五岁时跟家人从南京回到故乡北京城。据多位语言专家研究,《红楼梦》里北京话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明显例证:

(1)第一人称代词运用中,“咱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我们”则包括说话人和其他人,但不包括听话人,这种现象为北京话特有。

(2)介词“给”的出现,例如“我转给你瞧”,就是当时北京话独有的特点。

(3)助词“来着”也是清代北京话的特点。例如第三十三回中“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

(4)助词“呢”也是清代北京话里才有的,例如第二十四回中“老太太可等着你呢!”而在当时其它方言里往往说成“哩”。

(5)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否定副词“别”也是北京话特有的,例如第四十四回中“你可别多心”。

语言学家认为,具备以上条件的作品就可以确定为北京话写作。

所以,著名的红学家俞平伯曾经评价道:“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部是北京话,而且是经作者加工洗练过的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

《红楼梦》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当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想说明的是:《红楼梦》是京味儿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北京文化的记录者。

第一代掌门人:老舍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无可争议的京味儿文学大师。

在老舍先生六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中,有大约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英国还有六年、美国四年。)作为一个出身于满族平民家庭的老北京人,他熟悉北京;热爱北京,他笔下的北京城和北京人是那样的生动鲜活;他笔下的北京方言是那样的准确地道,堪称京味儿文学第一代“掌门人”。

老舍生在北京,又是旗人,因此他的创作深受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所以他说“那里的人、事儿、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

老舍先生十分重视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所以老舍之子舒乙认为:“风格即语言。老舍先生正是以他纯正的北京口语给文学界带来了一种清新的风格。他能用最简单的字、词和文法,去描写最复杂的事物,证明口语体的万能。”(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序)

因此,用京味儿白话写小说、写剧本,是老舍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语言准确、平

实;简洁、明快,用词量不多,也不以奇峻俏丽取胜,但既恰当又精练。他宁可大量选取北京人日常生活常用的口语词汇,也不愿堆砌那些华而不实的文学辞藻。

老舍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其数量之大,内容之多,足以编篡成一本《北京方言词典》。

老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他认为:“把修辞看成怎样能用最通俗的浅近的词汇去描写,而不是找些漂亮文雅的字来漆饰。”

他提倡:“脱去华艳的衣衫,而露出文字的裸体美来。”他觉得语言的裸体美体现在“不晦涩,少形容,要精练”上面,这与鲁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舍曾经在酒桌上多次表示(当然是喝大以前)“晦涩是小说的致命伤”。“小说的文字必须于清浅中取得描写的力量。”他还曾引用叔本华的话:“形容词是名词的仇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老舍作品中浓郁的“京味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市井味儿”。老舍最熟悉北京城底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他的作品也大多以下层市民社会为主要描写对象。据老舍之女舒济统计,老舍的小说总共塑造了500名人物,其中中下层人物多达430人。

其次是“写实性”。他笔下的“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核对考证。”(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序)

第三是“时代性”。老舍笔下的北京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每时每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儿,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下笔千言,游刃有余。这一点,是后来一些描写老北京的作家无法比拟的。

令人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老舍先生受到批斗,68岁的他满怀悲愤地自尽于西城区太平湖(今新街口豁口一带)。一代文豪陨落,怎不叫人扼腕!

就在老舍先生去世半年后,瑞典文学院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但他们怎知道,大师去矣。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只授予活着的作家,最终花落他家。

老舍之后,京味儿文学几乎是个空白。直到文革结束,京味儿文学才得以复苏,并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邓友梅、汪曾祺、陈建功、刘绍棠、韩少华、林斤澜、苏叔阳、李龙云、张辛欣等人。

其中,写老北京生活京味儿纯正的,当属邓友梅。他的代表作有《那五》、《烟壶》、《索七的后人》等。这里面,以《那五》描写得最为出色,颇有当年老舍先生风范。

汪曾祺的京味儿小说数量不多,但无论情节还是语言都极为淡定、平和,最能体现老北京人散淡闲逸的心态,因此形成了汪曾祺京味儿小说的独特风格。

到了八十年代末,有一位北京痞子横空出世了,他,就是王朔。

新京味儿文学掌门人:王朔

王朔,男,满族,1958年出生于南京(这一点跟曹雪芹很像)。他自1984年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22个中篇小说、5个长篇小说。

王朔的出现,无疑给京味儿文学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以他特有的语言方式,结合北京方言,创造出一种不同以往的京味儿文学,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也有人认为王朔的京味儿是“油北京”、“痞北京”;认为他“对人类的精神深处挖掘不够。文学应当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写人类共通性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王朔小说不能过长江,在台湾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种无知的论调。谁说文学必须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写人类共通性?文学的终极意义应该是“记录生活、质问生活”(略萨语)。

试问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写人类共通性啦?阿瑟黑利和西德尼谢尔顿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处,写人类共通性啦?还有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立志要“人往低处走的”大作家。高处?高处那是要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