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合集下载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

神经元是构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电化学过程完成的,具体可以分为电信号传递和化学信号传递两种方式。

一、电信号传递

电信号传递是指神经元通过电势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神经元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电荷分布,形成了膜电位差。当膜电位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触发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种电流脉冲,以固定幅度和持续时间传播。在神经元的轴突上,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快速传播到神经元的下一部分。这种电信号传递速度快,适用于迅速响应和传导信息的需求。

二、化学信号传递

化学信号传递是指神经元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被称为突触。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末端时,会释放出一种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会通过突触间隙传播到另一个神经元。在接受神经递质的神经元上,神经递质会与受体结合,引发电位的变化,从而传递信号。这种化学信号传递方式通常在神经元之间的距离较远时使用,也适用于对信号进行调节和改变的需求。

总结起来,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分为电信号传递和化学信号传递两种。电信号传递速度快,适合迅速响应和传导信息的需求;而化学信号传递可以进行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并且具有调节和改变信

号的能力。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得神经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传递和

处理信息,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电信号和化学

信号,还可能涉及其他复杂的机制和分子。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对神经元信息传递方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我们揭示大脑运作的

第4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第4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Leabharlann Baidu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的大小形态 不同的囊泡vesicle
B.前膜:
⑵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 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存在使神 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
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触 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取决于同 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四)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IPSP;
图:在胞体抑制性输入引 起外向的K电流或内向的Cl电 流,在轴丘处产生一个大的超 极化电位。
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①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②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 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③ 可叠加性
三、突触前抑制
产生机制: B纤维传入经多突
触接替后在末梢释放递 质 →A纤维末梢产生去 极化而使静息电位绝对 值变小→A纤维末梢兴 奋时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释放的递质减少→运 动神经元的EPSP减小

神经传递的一般过程

神经传递的一般过程

神经传递的一般过程

神经传递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本文将从神经传递的一般过程为标题,详细介绍神经传递的过程和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传递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神经元的细胞体包含着核糖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树突主要用于接收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信号,轴突则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连接点,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二、神经传递的过程

神经传递的过程可以分为电信号传递和化学信号传递两个阶段。

1. 电信号传递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打开或关闭的变化,导致离子在细胞内外间的运动,从而改变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如果这种变化足够大,将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是神经传递的基本信号,它沿着轴突迅速传递,并且具有“一刺一应”和“全或无”的特点。

2. 化学信号传递

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梢时,会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动作电位到达突触末梢时,电位的变化会使得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扩散,最终与下游神经元的受体结合,触发下游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信号的传递。

三、神经递质的作用和分类

神经递质在神经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兴奋或抑制下游神经元的活动。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递质可以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多巴胺,能够促进下游神经元的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羟色胺,能够抑制下游神经元的兴奋。

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方式

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方式

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方式

神经元是组成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传递电信号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方式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过程,涉及许多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机制。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许多特殊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包括: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的核心部分。

-树突:从细胞体分支出来,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轴突:从细胞体伸出,并传递信息到其他神经元或细胞。

-髓鞘:覆盖轴突的保护层,帮助加速电信号传递。

-突触:位于轴突末端,与其他神经元或细胞相连,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过程

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神经元接收信息

神经元通过其树突上的受体感知来自其他神经元或细胞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化学物质、荷电粒子和其他形式的刺激。

2.电势变化

当神经元接收到信息时,它的细胞膜会发生电位变化。这个过

程被称为电势变化或神经元的“兴奋”。

3.动作电位

如果电势变化足够强,它将触发神经元轴突上的电信号,即动

作电位。这个电信号会沿着轴突向神经元的末端传递。

4.神经递质释放

当电信号到达轴突末端时,它会引起突触中储存的神经递质的

释放。神经递质是轴突末端和接收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信号。

它们可以是正性刺激剂或负性刺激剂,也可以改变神经元内部环

境的化学平衡。

5.信息传递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向接收神经元传递信息。这种传递可以是兴

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取决于神经递质的性质。

6.神经元的“重置”

一旦电信号传递完成,神经元的电势重新变为基线水平。这个

过程被称为“重置”,为神经元接收下一个刺激做好准备。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导机制和调控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导机制和调控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导机制和调控神经元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有

着复杂的结构和异构性,同时也负责传递信号和信息。神经元通

过电信号来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许多机制

和调控因素。本文将探讨神经元电信号的传导机制和调控。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细胞体是神经

元的中心部位,其中包含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细胞器。树突是细胞体的分支,它们是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连

接的主要部位。轴突是另一种分支,它们是神经元传递信号的主

要通路。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连通口,它们负责信号的传递。

2、神经元的电信号

神经元的电信号是通过离子通道来产生的。离子通道是细胞膜

上一种蛋白质通道,可以控制离子的通过。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离子便会从高浓度区域流向低浓度区域,形成

电流。这种电流可以传递到轴突末端,触发突触的释放。

3、电信号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的传导机制包括静息态、兴奋态和行动电位。在神经元

没有受到刺激时,它处于静息态,此时细胞内的电位相对较低,

细胞外的电位相对较高。当受到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离子

开始流动,电位开始上升,神经元进入兴奋态。当电位达到一定

阈值时,就会引发行动电位,这是一种短暂的电信号,沿着轴突

传递到突触处,使突触释放神经递质。

4、调控因素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导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离子通道、神

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等。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受到多种调控

因素的影响,比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因子、药物和天然毒素等。神经递质可以增强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调节电信号的

神经元电信号的发生和传导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的发生和传导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的发生和传导机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导信息,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和信息处理都是通过电信号通信进行的。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元电信号的发生和传导机制。

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四个部分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其中包含了细胞核,能够合成和储存蛋白质和其他物质。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主要用于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主要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组织。突触是树突和轴突之间的接触区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

神经元的功能包括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神经元通过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然后通过轴突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组织。神经元能够将来自不同树突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树突和轴突之间的突触能够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能实现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的传递。

2. 神经元电信号的发生

神经元的电信号主要由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调控产生。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着多种离子通道,包括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能够根据细胞膜电势的变化打开或者关闭,分别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则是通过分子的结合来打开或者关闭,包括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

神经元离子泵主要是通过质子泵和钠钾泵调节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质子泵可以将多余的H+离子排出细胞外,钠钾泵可以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带入细胞内。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部维持一个负电位,细胞膜外部则是一个正电位。这种状态下,神经元的钾通道打开,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而其他离子通道则关闭。当神经元接收到来自树突的兴奋性信号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会打开,钠离子从细胞外流入,导致神经元内部电位变正。这个电势变化足够大时,细胞膜上的其他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也会打开,从而引发一个兴奋性冲动,即动作电位。

神经元中的电信号的产生及传导

神经元中的电信号的产生及传导

神经元中的电信号的产生及传导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接收、传递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神经元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虽然人们对神经元电信号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直到最近,科学家对这种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传导过程仍然存在不少疑惑。

神经元的形态与组成

神经元是一个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突触等组成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具有极强的空间层级性,整个神经元可以用几何、光学、物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神经元体内包含了许多贡献于膜依赖离子通道的内在电质,包括许多离子通道、载体,以及与其他通道和载体的交互。离子通道和载体的表达情况与其电学特性以及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神经元的电信号产生和传导产生很大的影响。

神经元的电信号产生

神经元的电信号是由离子产生的。在神经元内部,存在许多的离子通道和载体,在神经元膜上创造了一个电化学环境。当神经

元受到外部刺激,如化学热力学能、机械能等,这些离子通道和载体会被激活,离子在神经元内部和外部之间交换,从而产生离子梯度和电位变化。膜上和膜内的离子质量的变化会影响离子的浓度,这样,离子梯度就会产生,形成离子流,从而导致电信号的产生。

神经元的电信号产生分为“脉冲生成”和“行为电位”。

脉冲生成

脉冲生成是神经元发生在静息膜上的电位变化,它是神经元产生电信号的前提。静息膜上的膜电位大约为-70mV,在这个基础上,神经元接受到刺激之后,膜电位会发生短暂的电位变化,这个过程叫做脉冲生成,这些短暂的电位变化被称为“亚非速度蛋白”。

行为电位

当膜电位达到一定水平时,神经元会产生另一种电信号,这种电信号被称作“行为电位”。行为电位是神经元向外传递信息的机

神经元细胞的电信号传导机制

神经元细胞的电信号传导机制

神经元细胞的电信号传导机制神经元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主要负责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元细胞的电信号传导机制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在神经元细胞内部,有一种特殊的电信号传导过程,被称为动作电位,它是通过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而产生的。

神经元细胞电信号传导机制的基础是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外界刺激时,神经元内部的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并且释放出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大规模电信号。这个电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周围区域,并最终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细胞。

神经元细胞内部的离子通道主要有两种类型:钾离子通道和钙/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是控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的关键,它们在细胞膜上占据主导地位。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钾离子通道会打开,使得细胞内的钾离子流出,从而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兴奋。

另一方面,钙/钠离子通道控制着细胞膜上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浓度。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这些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钠离子和

钙离子流入神经元细胞,增加其兴奋性。当这些钠离子和钙离子

达到足够的浓度时,会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分子机制。这些

机制主要包括:活性化、去极化和复极化。活性化是指离子通道

打开的过程,去极化是指细胞膜内部变得更加正电荷的过程,复

极化则是指细胞膜内部重新变得负电荷的过程。这些过程的协同

作用才能产生有效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这个速度比声音和光速还要快。这种高速传导是实现神经元细胞

信号传递和人类思维的关键。

神经元细胞电信号传导机制复杂而精致。虽然我们已经对其有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递与调控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递与调控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的传递与调控机制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细胞单元,其主要功能是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电信号实现,这种电信号称为“动作电位”。本文将从神经元电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机制、神经元电信号调控机制和神经元电信号所涉及的疾病等方面探讨神经元电信号的传递与调控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机制

神经元电信号产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细胞膜上存在大

量的离子通道,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和氯离子通道等。由于这些离子通道的特殊性质,神经元膜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膜电位发生改变。如果有足够多的离子通道打开使得膜电位突然变得比它的“失活”阈值(通常是-50mV左右)更加正的时候,那么就会猛发一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个快速过程,其最初形成瞬间,膜电位达到+30mV左右,呈强

烈的阳性状态(即使细胞体外离子浓度都是很高的)。这种极性变化定义了其过程,将钠离子的内流转换为钾离子的外流。同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着远距离电学性质,正向电流也能扩散到距离较远处的膜区域,从而形成等速前进的动作电位波。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当动作电位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时,

经过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将电信号传递到突触前端。神经元轴突上起到传递电信号作用的部位被称为“节点”。节点包括富含钠离子通道的M通道(myelin)区域和K 通道(Node of Ranvier)区域。在M通道区域,动作电位具有相对较低的传播速度,因为离子通量发生在轴突上的部分膜上。相反,在K通道区域,离子通量主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1.结构特点: ⑴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⑵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间距
仅为2-3nm;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⑶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vesicle,两侧膜上有沟 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 子通过; ⑷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⑸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
1、电突触传递
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直接完成细胞 间的电信息传递
2、化学传递
依赖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或神经 肽(Neuropeptides)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完 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20nm, 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 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④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 胞有无相应受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电信号传递

神经电信号传递
三、突触后电位 (一)突触后电位的分类
1、兴奋性突触传递: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反应。 2、抑制性突出传递: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的反应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机制为:轴突末梢兴奋→突 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递质经 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 对正离子Na+和K+(主要是Na+)的通透性升高, 产生局部兴奋(EPSP)→始段产生峰电位而爆发 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
化学突触传递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突触传递,即突 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 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 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由此可见,在 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 质,将神经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然后携带信息的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化学信号再转换为电 信号,所以又称为电—化学—电传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一)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
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 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促进囊泡向前膜 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 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神经系统中的电信号传递机制

神经系统中的电信号传递机制

神经系统中的电信号传递机制是人体信息传递的关键部分。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组成,神经元负责传递信息,神经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一个神经元可以与数百或数千个其他神经元建立连接,并通过突

触将信息转移给它们。电信号传递机制包括静息状态下的起始电位、兴奋电位传递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吸收。这一过程可以

影响人们的感知、情绪和行为。

神经元的起始电位是由它的膜电位决定的。膜电位是神经细胞

膜两侧电位的差异,通常为-70mV。起始电位通常被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后,它的膜电位会改变,产生兴奋电位,这是电信号传递过程的核心。兴奋电位传递是信号传递过程

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它的膜电位

会超过某个阈值,导致神经元放电,输出信号。

神经递质位于突触前端的囊泡中。当兴奋电位到达神经元的末

端时,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神经元周围的间隙中。神经递质可以激

活接收神经元的特殊受体,引发兴奋或抑制信号的传递。一旦神

经递质被释放,它必须在瞬间被再吸收,以便神经元再次释放它。否则,神经元就会继续处于兴奋状态,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

不同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情感处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乙酰胆碱是影响记忆和认知的关键物质。

电信号传递机制在神经系统中有许多重要作用。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机制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健康。例如,神经递质不平衡可能导致情感障碍或精神障碍。神经元本身的组织也可能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因此,了解神经系统中电信号传递机制的作用和功能非常重要。

神经元电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电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电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是构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负责传递信息和产生电信号。了解神经元

电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本文将从神经元的结构、离子平衡、神经冲动传导和突触传递等方面,阐述神经元电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结构与离子平衡

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区域,其中包含细胞核和大量细胞器。树突与细胞体相连,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单元,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

神经元内外的离子平衡是维持电信号传导的关键因素。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组

成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以控制离子的进出。细胞内具有高浓度的钾离子(K+)和负电荷的蛋白质,而细胞外则富集有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细胞膜

上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神经冲动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足够

强度的输入信号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打开和关闭的变化,导致了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是细胞膜的极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电

位差为静息膜电位,维持在-70mV左右。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导致膜上的钠

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电位升高,即发生去极化。一旦细胞内电位超过阈值值,神经冲动就会被触发。

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细胞内的去极化信号会沿着轴突向前传播。此时,细胞

神经元的电和化学信号传递

神经元的电和化学信号传递

神经元的电和化学信号传递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是神经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神经元之间,电和化学信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神经元电信号传递的基础是细胞膜电位。细胞膜是神经元内外之间的隔离屏障,内侧负电,外侧正电。细胞膜通道是一组贯穿细胞膜的蛋白质,它们可以决定离子在不同方向之间的通量。比如,钠通道的开放促进钠离子进入神经元,导致细胞内电荷变为更加正向,而开放的钾通道则会让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导致更负向的电位。这种变化在神经元体内以电流的形式传递。

当神经元的电位超过阈值,就会触发一个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内电势由负数到正数再到负数的瞬间峰值变化,实现快速的信号传递。动作电位通过轴突传递,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跳跃式传播。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会引起化学信号的转化,即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化学信号。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等。神经元内有一个神经递质储存泡(Vesicles),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末端的时候,神经递质储存泡

会和胞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从而将化学信号转换成为神经

递质释放信号。

神经递质的作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们

会通过在突触前端的神经递质受体上诱导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

令后续神经元内电位变得更正向,产生更多的动作电位,实现兴

奋性传递。第二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们通过诱导胞外钾离子

流入神经元,或者胞内钾离子流出神经元,以及其他机制使神经

元更为负向,从而抑制继续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元的电和化学信号的传递,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

神经元网络的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网络的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网络的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而神经元网络是人体内的

信息传递通道,神经元网络的电信号传导是神经元网络能够正确

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基础。本文将从神经元结构、神经元电信号传导、神经元网络电信号传导三个方面探讨神经元网络的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结构

神经元结构包括树突、细胞体和轴突。

树突是神经元的主要输入部位,它能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释放

的化学物质和电信号。神经元的树突数量较多,其数量的多寡直

接影响到神经元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处理信息的场所,它可以将接收到的神经元

之间的化学物质和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加工,并输出到轴突。细胞

体内的核糖体能产生蛋白质,蛋白质则是神经元的重要物质之一。

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输出部位,它可以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发送化学物质和电信号。神经元的轴突数量也很重要,影响着神经元发送信息的能力。

神经元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内部电压的瞬间改变,其大小、形态和传导速度都对神经元的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作电位的产生有两个阶段。首先,神经元接收到的刺激会使细胞膜的电压发生短暂的变化,这称为产生电位。其次,如果产生电位足够强,就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在神经元内部沿轴突方向传导,而神经元的髓鞘能够增加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髓鞘是一种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多层非常细的膜,能够遮蔽轴突。其中,髓鞘由多层多孔的髓鞘鞘膜组成,鞘膜表面有许多导电离子通道,这种通道能够增加动作电位的速度。

神经元网络电信号传导

神经元网络电信号传导是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基础。当神经元发射动作电位时,其轴突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和电反应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传递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有:①不存在突触 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 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曲 张体与效应细胞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④ 递质弥散的距离大,传递时间可大于1s;⑤能否 有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广义的说,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也可归入 非突触性传递,只是其释放的是神经激素,其扩 散的方式是血液运输,扩散的距离更远,且其作 用也更广泛。
(三)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
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
子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
突触后电位。
三、突触后电位
(一)突触后电位的分类
1、兴奋性突触传递: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反应。
2、抑制性突出传递: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的反应
(二)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返回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 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 突侧支去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反过 来作用于同一中枢的神经元,如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就是这 种抑制,闰绍细胞就是抑制性神经元,其 释放的递质是甘氨酸。
小结
一、EPSP与IPSP
EPSP 1.突触前 兴奋性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 + 3.突触后膜离子 Na 、K ,尤 + 通透性的变化 其是Na 通透 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在体检测视网膜-视 顶盖兴奋性突触L-LTP的诱导 和维持,发现: •(1)时间上以分钟间隔的 持续突触活动更有利于L-LTP 的诱导和维持; •(2)突触“学习”后短时 间(~30分钟)内突触后膜上 N -甲基-D-天冬氨酸 (NMDA)受体持续激活对 于L-LTP稳定至关重要;同时, NMDA受体的激活依赖于 “学习”后神经元的自发放 电活动。
2.突触的分类:
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1.结构特点:
⑴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⑵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间距
仅为2-3nm;
⑶ 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vesicle,两侧膜上有沟 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 子通过; ⑷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⑸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短时程
• 长时程
1、短时程的改变
短串的突触前刺激导致突触后电位的 改变,变化幅度增大者称易化,变化 幅度减小者称压抑
2、长时程的改变
给予重复的强直刺激,可产生持续时 间更长的突触效能改变,包括突触后 电位增大的长时程增强(LTP)和突 触后电位减小的长时程压抑(LTD)。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2、I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 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①Cl-通道 开放,Cl-内流,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 透性增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通 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
IPSP;
2、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Reciprocal inhibition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 起来。 ②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 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 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 致。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引言
神经元上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来传导电信
号,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接触,突触之
间存在着突触间隙。神经元如何将信息通过这
个间隙而送到下一个神经元?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图:在胞体抑制性输入引 起外向的K电流或内向的Cl电 流,在轴丘处产生一个大的超 极化电位。
3.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PSP和IPSP均属局部电位 ① 等级性:大小与递质释放量有关; ② 电紧张扩布: 这种作用取决于局 部电位与邻近细胞RP之间的电位 差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电位差. 越大,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③ 可叠加性
电传导 化学传导
电传导
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引起突触前膜 释放化学物质,化学物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该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递 质(传递信息的物质)。
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息传递(化学物质形式)
上一个 神经元上的电信 号传递到突触时,突触 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化 学物质扩散,穿过间隙, 作用下一个神经元,在 下一个神经元上产生新 的电信号。
2、作用方式
线性方式:简单的整合
非线性方式:短路分流
3、产生部位
4、快的突触后电位是突触传递的基本形式
牛蛙交感神经细胞s-EPSP的作用
第四节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调制
一、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 调制 • 突触后机制:突触后动作电位的整合
• 突触前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 突触可塑性:突触前膜的重复刺激导 致传递效能的改变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 Otto Loewi和迷走素
电刺激
迷走神经
心率
Otto Loewi发现电刺激神经轴突可以释放化学物, 后来研究证实该化学物质就是乙酰胆碱,是一种 神经递质。获1936年Nobel prize。
神经元上的信息流动(电流的形式)从树突传入的动 作电位到达胞体,胞体综合多个信息后,产生动作电 位沿轴突传出。
3、突触传递的级数 单突触 双突触 多突触 4、突触前神经纤维数量和通路 单一的突触后电位 复合的突触后电位
(二)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RP= -70mV,电刺激传入
纤维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去极化,产生
2011\3\2
3、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大多取决于突触前神经末梢或(和)突 触后胞内Ca2+浓度的变化
三、突触前抑制
产生机制: B纤维传入经多突 触接替后在末梢释放递 质 →A纤维末梢产生去 极化而使静息电位绝对 值变小→A纤维末梢兴 奋时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释放的递质减少→运 动神经元的EPSP减小
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理论: 递质的释放是以“最小包装”的形式进行的, 一次神经冲动在突触前膜引发的递质释放的 总量,应取决于参与释放的最小包装的数目。
三、突触后电位
(一)分类
1、按变化方向和对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2、按突触后电位的时间参数特征 快的突触后电位(f-IPSP) 慢的突触后电位(s-IPSP) 迟慢突触后电位(ls-IPSP)
不伴随离子移动的人工去极化也能诱发囊泡的释放
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是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
四、化学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征
1、突触电位与膜电阻的关系 EPSP IPSP 2、突触电位与膜电位
翻转电位
3、突触电位与离子水平的关系 4、突触电位与药物的关系
五、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1、突触整合的方式:
总和
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的大小形态
不同的囊泡vesicle
B.前膜:
⑵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
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存在使神
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⑶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学门控 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 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
(4)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Castillo和Katz在两栖类运动终板进行的实验: 肌肉在安静时,终板膜上可记录到散发的小电位波 动,大小为0.5~1.0mV →微小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MEPP) —突触前膜自发释放小量神经递质即ACh所引起
四、其他突触传递调制
TRH(外源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NT3 (神经营养因子-3)
4.EPSP和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
(integration)
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的突触 后神经元,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取决于同 时所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四)突触后抑制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 突触后抑制特点:由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细胞外Ca2+↓→终板电位↓但减少到0.5~1.0mV 时则 出现“全或无”现象
Neurotransmitter is released in fixed increments,or quanta
MEPP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ACh分子激 活一个ACh受体引起的,而更可能是大量 ACh同时释放的结果。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20nm,
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
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④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
胞有无相应受体。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 1、电突触传递
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直接完成细胞 间的电信息传递
2、化学传递
依赖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或神经 肽(Neuropeptides)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完 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细胞持续的活动可以诱 导突触传递的长时程改变,这一现象称之为长时 程突触可塑性,并被认为是发育中神经环路精细 修饰与学习记忆的细胞机制基础。
根据突触长时程增强(LTP)持续的时间长 短,通常可分为早期LTP和晚期LTP (late LTP, L-LTP)。其中,L-LTP持续超过数 个小时直至数天,依赖于新蛋白合成,因此LLTP是长时程记忆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EPSP。 随刺激强度增加,EPSP发生总和而逐渐增大, 当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52mV时,就在轴突始段出 现电流密度较大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
AP。
⑵ E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尤其是Na+
的通透性,导致后膜局部去极化。
区别于动作电位的重要特征: 通道受配基门控,电位大小 是一种分级电位,具时间和 空间的总和的作用。 * EPSP可以被外源谷氨酸 模拟,可被谷氨酸受体阻断 剂所取消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1、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 ① 降低轴浆粘度;②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 →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 →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 (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递质的释放
递质释放过程 动作电位→ Na+内流→ 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电压门 控式钙通道的开放→ Ca2+内流→囊泡的膜同突触前 膜的融合→泡裂外排→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引起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不是Na+、K+移动本身 而是由Ca2+内流时造成的膜的去极化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 。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
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 变→带电离子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 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 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 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
进行的必要条件。
2、神经递质释放的机制
(1)突触囊泡的循环机制
(2)SNARE 假说 囊泡膜蛋白(v-SNARE)
靶膜蛋白(t-SNARE)
(3)Ca2+依赖性
实验证明: 神经递质的传递,需要胞外Ca2+ 的内流,而且内流量与递质的释放量 成正比关系;另外,内流Ca2+量与突 触前膜动作电位的幅度成正比关系。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Current flows differently at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synapses
二、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
1、按照神经细胞间的结构和相对关系 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 2、对接收信号神经元的作用
兴奋性传递 抑制性传递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