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成语故事三则

合集下载

关于成语故事3则

关于成语故事3则

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故事3则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我们要学习好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成语故事3则,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故事一

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

名人成语故事3则

名人成语故事3则

名人成语故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成语故事3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第一则成语故事是“抱头鼠窜”。相传在齐国,有一位叫韩非的人,他年轻时

曾是一名盗贼。有一天,他偷了一只老鼠,当他抱着老鼠准备逃跑时,突然发现老鼠在他怀里乱咬,痛得他抱头直叫。后来,韩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放弃偷盗,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坏事终究会受到惩罚,只有放下贪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二则成语故事是“鹤立鸡群”。相传在齐国,有一只孤傲的仙鹤,它不愿与

其他的家禽在一起,总是独自站在高处。后来,一只老鹰来到了鸡群中,它自视甚高,总是站在最高的地方。仙鹤见到老鹰后,感到自己并不是最高贵的,于是主动与其他家禽交往,学会了谦逊和友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鹤立鸡群并不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自信和超脱。

第三则成语故事是“卧薪尝胆”。相传在齐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曾经

在草莽之中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则成语故事是“鹿死谁手,水落石出”。相传在齐国,有一次,一只鹿在

山林中被猎人追赶,最终跌落悬崖而死。后来,山洪暴发,山下的石头被冲刷出来,猎人的秘密也随之水落石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罪恶终究会被揭露,正义终究会得到伸张。

这些齐国成语故事,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于人生道理的深刻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最短成语故事3则_成语故事大全

最短成语故事3则_成语故事大全

最短成语故事3则

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把学历史和学成语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最短成语故事3则。

最短成语故事3则1:鹤归华表

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山峦无尽,岭岱莽莽。在这连绵的山岭中,有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的千山。千山,古称为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据晋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经过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千年后,他化成一只仙鹤飞回到辽东,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有一少年,见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丁令威就飞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并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说完后,他冲天飞去。

后世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鹤归华表的意思是: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最短成语故事3则2:沐猴而冠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好比‘锦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三则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三则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三则

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呢?哪些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呢?以下是yjbys小编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一

【成语】:风声鹤唳

【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小学生学习成语故事二

【成语】:风吹草动

【拼音】:fēng chuī cǎo dòng

【解释】: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平王杀了大臣伍奢,又追捕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伍员得到凶讯立即乔装改扮,直奔昭关,准备到吴国去。可是,昭关已有重兵把守,伍员出不了关。伍员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巧遇父亲的好朋友东皋公。伍员在东皋公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夜间熬得须

发全白。后来,伍员在东皋公的帮助下,终于被他混出关去。

古代成语故事三则

古代成语故事三则

古代成语故事三则

古代成语故事三则

导语:古代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一线生机

有一个山里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作为陷阱来捉羊,果然有一只羊上当,掉进了陷阱里。

他十分高兴地把羊带回家,打算把羊杀了,煮熟后美美地吃一顿,可是他又不愿意承担杀害生灵的恶名。

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这个人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坑,是用来圈捉来的动物的。

他在坑里放满了钉子,再在坑上横搁一根细竹棍子。

然后,他装着和羊商量的样子对羊说:“我曾在马戏团看过羊走钢丝,我想再看看,如果你能为我表演一次,从这根竹棍上爬过去,我一定放了你!”

可怜的羊看了看坑里立着的长长的钉子,心想:如果自己爬在细竹棍上,稍不留心就会掉进坑里被钉子扎死,这明明是山里人故意设圈套要谋杀自己。

但可怜的羊依然存一线求生的希望:只要自己万分小心,说不定还真能爬过去死里逃生哩。

于是,羊答应从深坑上爬过去。

羊鼓起了平生所有的勇气,集中了有生以来的全部精力,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从细竹棍的这一端爬过去。

羊咬紧牙关,一步步地爬,没想到,羊竟然真的爬过去了。

当它爬到坑的那一边时,它几乎都要晕过去了,趴在地上再也动弹不得。

这个山里人万没想到这羊竟有这等幸运,它竟能从九死一生中解

脱出来。

然而,他不甘心,还想要吃羊肉。

于是他改口对羊说:“不错,真有本事,非常精彩!请你再表演一次,我还想再欣赏一遍。

这次爬过来,说什么我都放了你!请来吧!”

羊终于看清了这个山里人的丑恶嘴脸,十分愤怒地说:“你要想吃我,就明说好了,何必还这么煞费苦心呢!”

成语故事3则

成语故事3则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3则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将近90岁了。由于被两座大山阻隔,所以,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意见如何?”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更何况,就算是能搬移掉它们,我们把那些清理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朝阳初上,愚公便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跑来劝说愚公:“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玉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于是,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列子·汤问》

【求解驿站】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活学活用】我们要有~一样的精神,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妙语点拨】这个故事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见识的鄙陋和短浅,尤其是通过对比愚公和智叟,更显示了“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四字成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内涵,更是意味深长,酝酿着千百年的历史和智慧。本篇文档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重要的文化符号。

第一则故事: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这个成语来自于《梁书》,其故事背景是南朝梁的一位名将:萧铣。萧铣曾有一次参加宴会,当时宴席上摆满了各种美食,但是在众人的瞩目下,萧铣却只选了一片烧饼和一杯水作为自己的食物。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那么多好吃的菜,他回答说:“当我还是一个平凡的士兵时,每天只有烧饼和水过活,现在虽然有了一身功名,但是我依然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此后,人们就用“一步登天”来形容这样一位可以随时追忆起过往的成功人士。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任何人只要心怀坚定和发自内心的谦虚,就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则故事: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中的一个故事。晋景公过于喜爱自己的养蚕技术,他不眠不休地研究蚕技,甚至私自下令将畜生赏赐给那些能够养活蚕宝宝的人。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蚕宝宝死亡率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低。最后,

他才想到其实养蚕技术是一件非常细微的工作,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心,而不是草率行事。

由此,我们可以学习到“物极必反”的道理,任何事情都有

它的规律性,不可一味地追求物质和快速成功,而忽略了真正的做事方法。

第三则故事: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春秋

时期,吴国有一个名叫伍员的诸侯,他趁吴王出巡之机,意图暗杀吴王,结果计划败露,被囚禁并等待判决。一位朝臣劝谏吴王道:“伍员的计划是不可救药的事情了,大王可以杀他,

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

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

笔走龙蛇的成语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画龙点睛”的。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

叫郑庄公的画家,他擅长画龙,但每次画到龙的眼睛处就总是画不好。有一天,郑庄公在画龙的眼睛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他便回

头看了一眼,结果龙的眼睛就被他画圆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

“画龙点睛”来比喻在文章或者事物中用一两句话点出重点,使其

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龙潭虎穴”的。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山洞,

里面住着一条凶猛的龙和一只狡猾的老虎。这个山洞四周峭壁陡峭,进出极为困难。有一天,一位英雄少年决定要去除掉这两个威胁村

庄的凶兽。他带着利剑,跃入了龙潭虎穴,与龙虎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将它们一网打尽。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龙潭虎穴”来比喻险

恶的地方或者艰难的处境。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龙马精神”的。相传古代有一匹龙马,它

的速度极快,力大无穷,无论是天山之巅还是大漠孤烟,它都能够

轻松跨越。后来,这匹龙马被一位英雄驯服,从此以后,它的名字

就成为了“龙马”。人们就用“龙马精神”来比喻顽强不屈的精神

和气概。

第四则故事是关于“龙飞凤舞”的。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

的大将军,他精通兵法,善于指挥作战。在一次大战中,他指挥部

队如行云流水,犹如龙飞凤舞一般,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从此

以后,人们就用“龙飞凤舞”来比喻形容舞姿或者行动轻盈而美妙。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龙蛇的崇

敬和敬畏之情,更能够体会到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成语故

事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了中华

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让我们一起用笔走

少儿成语故事精选3则

少儿成语故事精选3则

少儿成语故事

少儿成语故事精选3则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臣子用来劝国王的。

战国时期的楚襄王,原先爱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国家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困苦。

国王却听不进忠臣的劝告,只知道饮酒作乐。后来秦国派兵打楚国,很快就把楚国都城攻克了。国王楚襄王也只好仓皇出逃。

在出逃途中,他逐渐清醒过来,想重新整治国家。

他就跟原先劝他的臣子说了他的想法。

这个臣子看到他这样悔改了,开口就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楚襄王不知是什么意思,就问那个臣子说:“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那个臣子说:“从前有个农夫养了一圈羊。有一天,他的一个好心的邻居看到他的羊圈破了一个洞,就对他说:“你最好把羊圈修一下,要不羊会丢的。”可是那个人,却不听邻居的劝告,也不去补羊圈。

结果过了两天,那个人发现他的羊少了一只。

这时,他的好心的邻居又来提醒他补羊圈,他说:‘羊都已经丢了,还补什么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一只羊。养羊的人这才听了好心邻居的劝告,动手将羊圈修好了。从那以后,养羊的人的羊就不再丢了。”

楚襄王听后恍然大悟,觉得非常有道理。

从那以后,他就振作起来,吸取了教训,开始整顿国家。

【亡羊补牢】用来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想办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英文】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才高八斗

【拼音】才高八斗cáigāobādǒu

【释义】形容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主人公】谢灵运,曹植

成语故事三则

成语故事三则

成语故事三则

打草惊蛇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

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_成语典故素材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_成语典故素材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

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悬梁刺股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二、凿壁偷光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成语寓言故事三则

成语寓言故事三则

成语寓言故事三则

本文是关于成语寓言故事三则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是有一定的寓言意义的,具有一定的含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擢发难数》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以壮声势。

谁知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久慕范睢的大名,就派人赐他十斤黄金,还有牛酒,但被范睢委婉地拒绝了;而齐襄王对须贾等人则迟迟不予接见。为此,须贾妒而生疑,以为范雎与齐国有私通。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面前,说了范睢的坏话。魏齐信以为真,便以里通外国罪,将范睢打得奄奄一息,范雎惨遭一顿毒打后装死,结果被扔进厕所里。范雎央求看守使计得以逃脱,更名为张禄,逃往秦国。

不久,范雎的才能便得到秦昭王的重用,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封应侯,任相国。

后来,魏王听闻秦国将东伐韩国、魏国,惶恐不安,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向秦昭王求和。范睢获悉消息后,便约须贾私下见面,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他以为范雎早已死去,没想到他在秦国活得有模有样的,便送东西给范睢,希望在范睢的引荐下,见秦相张禄一面。

范雎为使须贾弄清真相,爽快地答应了。须贾来到秦相府后,才

发现范睢就是张禄。于是,惊恐万状,敞开衣服,爬行到范雎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谢罪说:“擢(zhuó)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意思是说,将我的头发都拔下来计算我的罪过,都还不够数的。

范睢当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然后报告给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将须贾赶走了。

孔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第一则成语故事是“不耻下问”。相传,有一位叫做曹刿的人,他向孔子请教

军事问题。孔子很高兴地向他讲解了很多军事战术的知识。曹刿虽然是一个有很高地位的人,但是他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孔子请教,最终受益匪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如何高,都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耻下问,虚心学习。

第二则成语故事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

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身上总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愿意向别人学习,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

第三则成语故事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一

则成语故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我们才能取得进步,才能感到快乐。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牢记的道理。

第四则成语故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告

诉我们,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淡泊的,不应该过于热络,更不应该沉浸在虚荣和利益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淡定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不要过于计较,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起争执。

第五则成语故事是“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对自己要求的一句话。这句

话告诉我们,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果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牢记的道理。

通过以上几则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导是非常深刻的,他的成语

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智慧。这些成语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学生的教导,更是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些道理,不断提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成功。

传说成语故事三则

传说成语故事三则

传说成语故事

传说成语故事三则

成语故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大家都有学习过哪些成语呢?以下是yjbys小编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说成语故事三则一

【成语】:模棱两可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成语故事】: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可以,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可以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因此,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的决断,也不表示显明的态度,可以或不可以都行,这就叫做“模棱两可”。

这故事只是用来说明成语的出处,可千万别学这种人的处事态度,而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喔!

传说成语故事三则二

【成语】:摩肩接踵

【拼音】:mó jiān jiē zhǒng

【解释】: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成语故事】: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三则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三则

经典中国成语故事三则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故事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其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有着历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通过这些历史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则,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真假汉鼎

A civilian named Shentu Dun in Luoyang obtained an unearthed tripod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Shenchuan, Chang' an.

洛阳,有一位平民叫申屠敦,他从长安深川得到了一尊出土的汉鼎。

On the tripod, the crisscross designs of clouds and ancient hornless dragons were bright and clear. Lu Sheng, his neighbour on the west, took a fancy to it instantly. He asked a coppersmith to cast a tripod in imitation, soaked and dyed it with a strange decoction, dug a pit and buried it underground.

鼎上,云和蝠交错的花纹,灿烂清晰。申屠敦家西边的一位邻居鲁生一见到就十分喜爱,让铜匠模仿着也铸了一尊,用一种奇特的药浸染之后,挖了一个坑,把它埋在地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三则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怒发冲冠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n Xiangru, chief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Zhao, was sent as an envoy to the State of Qin to ask the ruler of Qin to return a fine piece of jade to Zhao. But

the ruler of Qin was rude and unreasonable. Lin was angry, and his hair stood up so stiffly on his head that it lifted up his hat.

战国时代,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出使到秦国。在他向秦王索回玉璧的时候,秦王蛮不讲理,蔺相如气愤得连头发都竖了起来,向上冲着帽子。

This idiom came to be used to mean being extremely angry.

后来人们用“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形容人愤怒到了极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Tsau Pi and Tsau Jr were sons of Tsau Tsau. Both were very gifted writers, and Tsau Jr was especially quick-witted.

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二者均有才华,特别是曹植更具文采。

After Tsau Tsau's death, Tsau Pi took over the throne of the kingdom of wei. Jealous of Tsau Jr's literary ability, and afraid that he might cause problems, Tsau Pi was always looking for a

way to kill his brother.

在曹操死后,曹丕继任大统,但他嫉妒曹植的才华,同时也惧怕曹植回谋反,所以一直在伺机杀害曹植。

One day, Tsau Pi called Tsau Jr into see him.He ordered his brother to make up a poem within the time it took to walk seven steps, adding that if he could not, his life would be in danger.

有一天,曹丕要求接见曹植,他要求曹植在他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果做不到,就会有生命危险。

Greatly saddened, Tsau Jr began to walk and to think. Before he had taken the seven steps, he had already finished his poem, the meaning of which was: "Brothers are of the same family, so why

should the oppress each other?"

悲愤之下,曹植急中生智,作出七步诗,是的意思就是“本来就是亲兄弟,为什么要这样步步紧逼,伤及感情?”

Tsau Jr was very intelligent and loved to study. He wrote many outstanding articles which showed his artistic talent and earned him the admiration of many people. One scholar said of him:

"Heaven gave the world ten decalitres of talent, and Tsau Jr alone has eight of them."

曹植文采俱佳,热爱学习,他曾做过不少才华横溢的文赋,均令世人感叹不已。曾有一位学者说道:“如若天下文采共有十斗,曹植一人独占八斗。”

Today, to say that a person "has eight decalitres of talent" is to say

that he has a great aptitude for writing.

今天,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才高八斗”,就是指他“才华横溢,很有文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天花乱坠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420-589, in the reign of king Wu of Liang, there was a monk called Master Yun Guang who was a very accomplished有技巧的 preacher. Once he explained the

sutra佛经,箴言 so proformdly and subtly that the God of Flowers was moved and sent divine神圣的 flowers down to earth. Soon the land was covered with flowers.

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特别笃信佛教,他请云光法师宣讲佛法,在讲《涅槃经》时,梁武帝从早到晚认真听讲,没有丝毫倦意。云光法师说得绘声绘色,竟感动了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梁武帝从此更加信佛,后来干脆出家。

This idiom was later used metaphorically to describe talking in a vivid and eloquent waymostly in an exaggerated and impartical manner.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