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是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和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是其青年观的重要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
李大钊对青年教育问题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用什么教育青年和怎样教育青年上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对当前我国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标签:李大钊;青年;教育作为我国著名早期马克思主者、大学教授和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对青年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关爱,亲自参加领导与指导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方式教育青年,对青年问题及其教育有着自己诸多富有远见的看法。
其中,青年教育观是其青年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
本文拟从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探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以期望为当今的青年及青年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和完善的背景和条件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以下各种主客观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体验,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1.李大钊主动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洗礼在积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颇有关注和欣赏,马克思从新时代的要求去把握青年问题,对李大钊的影响非常深刻。
具体有以下几点影响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青年教育观:一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并积极指导青年的成长;二是在青年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那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更是影响了当时和后来青年。
三是马克思从历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青年的责任、使命、地位和目标,赋予青年时代的责任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者:王念琪王雅馨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3期摘要:李大钊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李大钊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学习李大钊的革命气节、高尚情操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从李大钊精神产生的背景、李大钊精神的内涵、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
关键词:高校;李大钊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29-04李大钊是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家饱受欺凌的时候,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
在和平年代,李大钊精神仍指引着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因此,将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探究李大钊精神内涵,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压的时候,青年李大钊就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
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李大钊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其爱国精神可见一斑。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发表了《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6年,李大钊回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也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20年,李大钊等人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直至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结束了伟大的一生。
李大钊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气节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为伟大的李大钊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1]。
1.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李大钊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从《新青年》看李大钊教育思想文献综述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从《新青年》看李大钊教育思想文献综述杨世昇李大钊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长期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十分具有代表性并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研究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李大钊教育思想”为检索词,搜索关于“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和综述研究,并从《新青年》杂志的视角出发,更好地对李大钊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一、基于《新青年》中李大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中国知网”的两个数据库总共搜到的文献共计63篇,经过精确筛选过后共60篇。
其中,期刊论文53篇,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5篇,学术会议2篇。
(一)文献趋势分析通过对文献发表的时间统计分析学者对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最早研究是1979年的杨克贵的《李大钊教育思想初探》,从阶段上看,1979年至2008年是对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的初级阶段;从2009年开始,对李大钊教育思想研究的学者异军突起,在本年发表了8篇之多;从2009年至2012年,研究呈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4年和2014年至2015年分别呈现上升小幅度的升降变化,整体影响不大;2015年至今是研究的积极阶段,2011年出现了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究其原因,在研究个案教育思想史的发展中,共产党人在近期无疑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人群。
(二)关键词共现网络根据以上对文献的搜集和统计,对60篇文献政策分别进行了关键词的提取,运用BICOMB2.0书目,现分析软件对这6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矩阵分析,并运用UCINET6绘制社会网络图谱。
其中27个关键词共占关键词总量的58.92%,能够较好的反应这一时期政策的整体情况。
为同时考量各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BICOMB 软件建立共词矩阵表格,再运用UCINET 软件绘制社会网络图谱,并进行中间中心性(Between Centraliy )分析。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 为 我 国 著 名 早 期 马 克 思 主 者 、 大 学 教 授 和 思 想 界 的
明星 , 李 大 钊 对 青 年一 直 非 常 关 心 关 注 关 爱 , 亲 自 参 加 领 导 与 指 导 青 年 学 生 的 爱 国 行 为 . 利 用 不 同 的 场 合 和 各 种 方 式 教 育 青 年 ,对 青 年 问 题 及 其 教 育 有 着 自 己 诸 多 富 有 远 见 的 看 法 。其 中 , 青 年教 育 观 是 其 青 年 观 的重 要 内容 .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青 年 教 育 观 中 国 化 的 典 型 表 现 。 本 文 拟 从 形 成 的 背 景 、 具 体 内 容 和 使 用 的 渠 道 和 方 法 等 多 方 面 探 析 李 大 钊 的
学 生 的 需 要 , 李 大 钊 利 用 大 学 课 堂 和 图 书 馆 各 个 中 阵 地 向 青 年 们 宣 传 马 克 思 主 义 , 利 用 杂 志 和 研 究 会 培 养 青 年 的 马
、
李 大 钊 青 年教 育观 形 成 和 完 善 的 背 景 和条 件
李 大 钊 青 年 教 育 观 的 形 成 不 是 一 蹴 而 就 的 . 而 是 基 于 以 下 各 种 主 客 观 的 背 景 和 条 件 , 通 过 自 身 的 理 论 研 究 与 实
3 . 李 大 钊本 人 对 青 年 工 作 大 量 实践 及 其 经 验 的 积 累
青 年 教 育 观 ,以期 望 为 当今 的青 年 及 青 年 教 育 提 供 一 些 有 益 的 借 鉴 和启 发 。
一
李大钊长期在北大从事高等教育 . 天 赐 良机 , 时 时 可 以 直接 接 触 青 年 学 生 , 更 能 了 解 青 年 的 特 点 和 状 况 。针 对 青 年
关于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新思考
关于李大钊教育思想的新思考李大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革命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人类灵魂的成长之沃,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知识和革命精神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育为使命。
李大钊提出了“真才实学、人生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想人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和儒家礼教的剥削压迫思想,提倡“激励与克制并重”、“教书育人”、“适度自由”、“尊师重教”的原则,为新式教育的发展和革命教育的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
李大钊还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社会实际,注重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相适应。
他主张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产、走向革命,以人民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民主政治为保障,以信仰和理想为支撑,实现教育的使命和历史价值。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革命性,反映了当时社会与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新式教育的发展和革命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而且为今天的教育创新和品格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提供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我们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智力、身体、情感、品德和社会技能等多方面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真才实学的人才。
其次,我们要注重师道育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才艺能力,传授知识、引领思想、指导行为和塑造个性。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立的正确人生观、承担的历史使命、具备的理想信念
和确立的奋斗目标 都 进 行 了 深 入 探 索 和 思 考,标 志
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1913 年,李大钊 东 渡 日 本 寻 求 救 国 救 民 真 理,之 后
考入早稻田大 学 修 读 政 治。 在 学 期 间,他 广 泛 阅 读
年人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一系列 推 动 青 年 思 想 发 展 的 教 育 和 实 践 活 动,引 导 青 年 用
科学理论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家 国 情 怀,带 动 了 一 批 又 一 批 爱 国 青 年 毅 然 投 身 创 造
“青春中华”的伟大革命实践当中,也逐渐 形 成 了 其 独 具 特 色 的 青 年 教 育 思 想。 在 教 育 形 式、内
及如何推动青年思 想 发 展 的 观 点,逐 步 形 成 了 独 具
和西方列强加紧侵 略 的 民 族 危 亡 之 际,自 幼 经 历 了
特色的青年教育思想,团结了广大青年,培养了一大
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目睹了西方列强凭借
批青年革命骨干。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当今
坚船利炮在中国大肆攫取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形
念
当
李大钊的一 生,是 践 行 使 命 担 当 的 一 生。 作 为
一名青年人,他苦苦求索救国之路,积极参加爱国运
动,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用青年人的热血呐喊唤起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最早
传播者,是二十世 纪 初 中 国 的 “播 火 者”。 李 大 钊 运
民众的觉醒;作为一名教师,他悉心教授学生科学文
第2期
任鹤飞,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117
李大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
李大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先驱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李大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可以为今天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宝贵的借鉴。
李大钊注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理论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
他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培养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理论素养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李大钊注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思想、实践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李大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者的实际能力。
这对于今天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争取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李大钊注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觉悟。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洞察力,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他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的社会发展状况,认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今天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认清当今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和热情。
李大钊注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精神。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学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社会主义的新鲜血液,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路径。
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参与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卓越先驱,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早奠基人之一。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其少年时代正值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瓜分,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近代,他自束发受书,便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寻求挽救民族、振兴国群之良策。
辛亥革命之后,正在北洋法政学校研究政治的李大钊目睹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等军阀和官僚所窃取与篡夺,他深感悲愤与忧虑,慨然思投笔,猛烈抨击新的专制主义,批评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且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反日反袁的政治斗争,1916年回国,迅速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教育领域内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积极提倡科学民主,主张思想解放,还在《青春》等文章中号召青年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对李大钊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自1918年起,他连续撰文讴歌苏联十月革命,并向中国人民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积极投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种实践斗争。
同年,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后任经济学教授,并与陈独秀轮流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他充分地利用讲台、杂志等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唤起了无数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他热心赞助工读教育运动,指导邓中夏等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号召青年和学生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工作。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开展工人运动。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1921年前后,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大量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由于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亲近青年的态度,使他成为最受青年景仰和爱戴的导师,他所任职的北大图书馆,也成了当时宣传革命的活动中心。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教育的启示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教育的启示李大钊一生关注青年人的成长,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人类历史发展使命的担当者和发展者,形成了以指导青年人健康成长为特征的青年教育思想。
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事业的前途,对青年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李大钊尤其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当代青年正确思考方法的教育、重视实践教育途径的应用、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等方面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标签: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当代青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价值选择,给当代青年教育,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
而在“五四”时期,青年也同样面临多样的文化冲击,当时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很关注青年的教育问题,李大钊是其中很有影响的一位,探究其青年教育思想,寻求现代意义,利于当代青年的思想教育。
一、李大钊及其青年教育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教育家和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是“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的启蒙导师,影响和培育出大批革命者和优秀青年。
李大钊一生关注青年,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投身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指导青年人健康成长是李大钊教育思想的主要表现,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教育思想。
李大钊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人类历史发展使命的担当者和发展者,是恢复中华之“青春”的主要革命力量,因此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出了“青年之自觉”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青年还了农村”的社会实践教育的思想、“乐天努进”的人生观教育的思想、完善“重人之人格”的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工人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的思想等内容。
李大钊在促进青年觉醒的教育过程中,指引青年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方式,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对当时青年人的成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其他论文文档]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他大声疾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
;[a]na而青年之觉醒与否,就在于是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青年的教育得法。
同时,他还指出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冲决历史之侄桔,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4]Z00。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还提出“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要“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也可以看出他对教育青年的要求是希望青年成为革命的一代,能以国家民族的兴亡为己任,敢于斗争,勇于创造,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李大钊的一生注重社会现实,又突破常规,始终保持思想理论与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些精神品质使得他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贡献。
面对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重新理解与反思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历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获取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的重要途径。
本文除引论、结语之外,正文共分四个章节。
引论部分是文章整体构架的简短呈现,该部分在系统梳理与分析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轨迹。
对研究对象所处历史背景的考察与分析不仅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还原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原貌的根本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考察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关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该部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以及李大钊的个人因素四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其次,关于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文中以“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划分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前期积淀、曲折发展、质性飞跃三个不同思想发展阶段。
第三,在统观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将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以“民”为核心的思想根基;高扬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破立并重”的批判精神。
第二章,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
本章主要考察了李大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念、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关涉的主要内容以及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这四个方面。
李大钊教育思想总结
李大钊教育思想总结李大钊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反对封建教育、主张民主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观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李大钊对封建教育的反对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封建社会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强调灌输孩子传统封建观念和道德标准。
然而,李大钊主张教育应该以人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反对封建教育的束缚和约束。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真理,从而发展自身潜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李大钊的反对封建教育的思想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其次,李大钊主张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民主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存在平等的关系。
他主张学生应该有自由的言论权和组织权,学校应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
他提出“学生会是校内自治的基本组织”这一观点,认为学生会是学生管理自己事务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机构。
他提倡学生参与校务会议,并以公开和独立的身份进行发言和建议。
这种民主教育的观点强调了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对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李大钊还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他认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国家经济的能力。
他提出“勤劳敬业,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反对封建教育、主张民主教育和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他的思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 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于青年教育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李大钊深刻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李大钊坚信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青年,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复兴。
在教育目标方面,李大钊主张培养青年成为“新青年”。
这种“新青年”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能够自觉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他强调青年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
同时,李大钊还认为“新青年”应当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精通传统文化,还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在教育内容上,李大钊提倡青年要广泛学习。
他主张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青年的综合素质。
他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帮助青年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此外,李大钊还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应当具备诚实、正直、勇敢、善良等品质,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育方法上,李大钊主张尊重青年的个性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刻板的、强制的,而应当因材施教,激发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鼓励青年自主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李大钊还倡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大钊非常注重教育环境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他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年的教育至关重要。
社会应当为青年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消除各种不平等和歧视。
家庭则应当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培养青年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卓越先驱,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早奠基人之一。
李大钊(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其少年时代正值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瓜分,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近代,他自束发受书,便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寻求挽救民族、振兴国群之良策。
辛亥革命之后,正在北洋法政学校研究政治的李大钊目睹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等军阀和官僚所窃取与篡夺,他深感悲愤与忧虑,慨然思投笔,猛烈抨击新的专制主义,批评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且积极参加留日学生反日反袁的政治斗争,1916年回国,迅速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教育领域内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积极提倡科学民主,主张思想解放,还在《青春》等文章中号召青年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对李大钊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自1918年起,他连续撰文讴歌苏联十月革命,并向中国人民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积极投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种实践斗争。
同年,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后任经济学教授,并与陈独秀轮流担任《新青年》的编辑。
他充分地利用讲台、杂志等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唤起了无数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他热心赞助工读教育运动,指导邓中夏等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号召青年和学生到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工作。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开展工人运动。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1921年前后,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大量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由于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亲近青年的态度,使他成为最受青年景仰和爱戴的导师,他所任职的北大图书馆,也成了当时宣传革命的活动中心。
论李大钊对青年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李大钊对青年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作者:王春月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4期摘要:李大钊同志在民族受到压迫的时代,从思想上带领广大青年觉醒,为我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积极投身到爱国主义运动中,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先驱,他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的思想不仅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年代熠熠生辉,在如今的中国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李大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具有阶段性的,在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受西方政治学说的影响,鼓励广大青年接受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李大钊对西方思潮的质疑逐步加深,加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实践基础,李大钊开始倡导青年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他和陈独秀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先驱。
一、李大钊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对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李大钊在经历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并四处碰壁的时候,与很大一部分思想觉醒的人陷入更深的沮丧中不同,他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不断探索,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李大钊看中的正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恰好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的。
他与陈独秀的相遇契机也正是陈独秀发表的文章《愛国心与自觉心》中透露出的颓丧让李大钊感到激愤。
李大钊认为,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他鼓励青年要树立“青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为青春象征着生命与活力,是当时中国的希望之源。
当时的中国处在列强瓜分的水深火热之中,很多的青年在时代的黑暗背景下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青年该有的生机活力,李大钊强调,青年应该时刻保持着青春活力,应该看到祖国的未来,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与不懈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鼓励青年要与时俱进,要接受新思潮,不要一味地抗拒,他希望青年积极吸收先进的思想文明,紧跟时代步伐,要具备创新精神。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李大钊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青年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大钊的青年教育理论出发,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涵与主要观点1. 青年教育的意义李大钊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强调培养青年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远大理想的国家栋梁之才。
青年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优秀的个人,更在于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2. 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李大钊主张培养青年的独立自主性。
他认为,青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他强调,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个性,才能在面临困境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积极面对挑战。
3. 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意识李大钊强调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意识。
他认为,青年应该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责任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为之奋斗不息。
他主张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关注社会问题,学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鼓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李大钊非常看重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践能力培养则是锻炼青年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之具备面对真实问题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
他主张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培养青年的实践能力。
二、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1. 弘扬民族精神与培养爱国情怀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具有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价值。
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
2. 培养创新思维与发展创新能力李大钊的创新教育观点对于当代的创新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社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的科 学传 播 者和 科 学解 释 者 。同 时是 中 国共 产党
历 史上最 早 倡 导理论 与 实际 相 结合 的人 ,他 将马 克 思主 义 的教 育观 与 中 国现 状 相 结合 并提 出了很 多教 育思 想 。 1 8 4 0年鸦 片战 争后 ,中国这 个封建 大 国受 到 西方 发 达 国家 的侵略 ,中国社 会 由封建 社 会 变 为
一
和 理论 为 指导 。例 如 , 1 9 1 9年 l 2月 , 他在《 物 质 变
和 团运 动 、 戊戌 变法 、 洋务运 动 等都 未 能改 变 帝 国 主 义 和 封建 主 义对 整 个 国 家 和 国民 压 迫 的惨 状 。 寄 托于 清政 府 和资 产阶 级 共和 国都 不 能解 决 中国
、
李 大钊 同志 认 为 中国 的革 命 实践 道 路 必须 以
马 克思 主 义为 指导 , 那么 , 研 究新 民主 主 义革 命 时
期 的 中国 的教 育 问题也 应该 以马 克思 主 义 的思想
半 殖民 地半 封建 社会 。社会 各 界爱 国人士 展 开 了 系 列救 亡 图存 的运 动 , 例如 , 太平 天 国运 动 、 义
第2 2卷 第 l 0期
V o 1 . 2 2 No . 1 0
鄂
外I 大
学
学
报
2 0 1 5年 1 O月
0c t . 2 O1 5
J o u r n a l o f E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李大钊 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对 当代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启示
中 田 分 类 号 :G6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9 0 0 4 ( 2 0 1 5 ) 1 0 - 0 0 6 7 - 0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他大声疾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
;[a]na而青年之觉醒与否,就在于是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青年的教育得法。
同时,他还指出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冲决历史之侄桔,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4]z00。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还提出“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要“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也可以看出他对教育青年的要求是希望青年成为革命的一代,能以国家民族的兴亡为己任,敢于斗争,勇于创造,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更加肯定青年在革命和社会改造中所负有的重大历史使命。
由此可知,李大钊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正确论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运动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关于青年的政治观教育 1917年,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先进的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决心“走俄国人的路”,开始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又是中共创立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代表。
因此,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运动包括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
他于1916年8月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指出袁世凯已被“护国义军穷迫以死,强调“青春中华之创造,实已肇基于此”。
9月1日在《新青年》上又发表了《青春》一文,指出“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眼眼辨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5]01917年10月在《太平洋》杂志发表《此日》一文,恳切地指出:“吾人仔肩所负之责任,愈益繁重”,为了创建青春中华,希望人们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期予必达,勿稍怠荒,&r(6]。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李大钊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终于从俄国人的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出路[[2]0由于李大钊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向国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经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分十一部分近三万字,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马克思的整个学说都是以其特有的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的基础,用以论证和阐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化,预言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起,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
“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红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u]。
这是我国最早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阐明他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
在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前后,李大钊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上发表了《阶级竞争与互助》、《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平民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初步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史的若干问题。
这些论文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迅速觉醒,也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对新思潮比较敏感的中国青年,并为青年运动提供了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
三、关于青年的实践观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以其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部分,提高了青年的自觉进取心和历史主动性,正如李大钊所说:“‘五四’以后,知识阶级的运动层出不已,到了现在,知识阶级的胜利已经逐渐证实了。
,rfs]zoe同时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工农结合,为工农服务已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摆到了知识分子的面前。
但是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思潮纷纭复杂,单就教育思想而言,著名的就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工读主义教育思想、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等等。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对这些思潮的理解各异,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不一致。
许多青年学生不知所从,甚至被错误思想引导,走上歧路。
如胡适就曾大力提倡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调,试图把青年引向故纸堆,脱离现实社会,脱离政治,实际上是阻止青年追求进步,走向革命。
只有李大钊才真正意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这个问题给予充分的论述,并采取实际措施,积极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了教育与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是李大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
李大钊积极倡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观。
首先,他认为青年知识分子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工农,不但一事无成,反而成为社会的累赘。
五四运动以前,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满于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同时又苦于找不到出路,一时沉浸在消沉苦闷之中。
社会与青年几成“水炭之质,柄凿之势”,所学无论为何学科,社会皆不能容纳。
一般曹旧老宿,一闻“学生”两字郎整额,犹恐避之不及。
而学生又不能不谋求自存之道,不能不服事畜之劳。
于是不管所学是农工商,还是文科政法,全奔向政治一途,从而造成学生之间,为争一个职业,明争暗斗,相互倾轧。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诸如教育制度不良,学生自己不学无术等。
另外,社会制度不良,社会坐弃“确能为改进中国今日之社会所必需”的人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李大钊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学生自己不思进取,不求改革的结果。
他说:“吾济固自有其智能,自有其势力,何以不能努进以与自然抗,与人事竞,反改沦落其可爱可珍之生涯于穷苦无聊之社会问题中。
不为强者,乃为弱者;不见胜利,徒见败北;此实吾济之深耻,吾济之奇辱。
”[4]429-4300李大钊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
我们不怕社会不用我,而怕自己没有本领。
如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又有能力,我们就可以抛弃不用我之社会,“自创一种社会以自用”,而此社会,即清洁勤俭之社会。
我们也可以抛弃不适于我们的生活。
李大钊还认为,青年欲“自创社会”,“自造生活”,必须联合占人口绝大多数之被压迫被剥削之工农大众,“速壮励其气力,作来者之前驱,以有用之才,开自然之利,为国民生活辟一新径路。
}}[4]432 其次,农村需要知识青年。
李大钊认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
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明白这个道理”[4]648。
他以俄国革命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俄国原本是个专制国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经过十月革命,“为新世界开一新纪元”。
但俄国革命胜利得来并不容易,是无数革命青年冒着被流放、被杀头的危险,抛弃自己家庭幸福,不惮跋涉艰苦,深入到乡村农民中,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帮助农民组织革命团体才取得胜利。
李大钊认为,中国农村比当年俄罗斯的情况更糟,他指出:“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
那些赃官、污吏、恶绅、劣董,专靠差役、土棍作为他们的爪牙,去鱼肉那些老百姓”[a]649。
李大钊还认为“一般知识阶级的青年,跑在都市上,求得一知半解,就专想在都市上活动,却不回到田园;专想在官僚上讨生活,却不愿再去工作。
久而久之,青年常在都市中混的,都成了鬼喊,农村中绝不见知识阶级的足迹,也就成为地狱,;[4]650。
青年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工农,就一事无成,变成了“鬼蛾m;而农村离开了知识青年的指导,就变成了可怕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