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
(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这是写景,也是抒隋,情景浑然一体。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
目录
摘
要 (2)
前
言 (3)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4)
辛弃疾的词的艺术境界 (4)
辛弃疾词的艺术手法 (4)
二.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艺术风格 (4)
辛弃疾词的风格 (5)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5)
三.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 (5)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摘要
辛弃疾在词艺上有多方面的开拓,单就词的语言而言,他以宏大的气魄,剪裁诸体,融汇古今,辟出了一条“以文为词”的广阔新路,影响至为深远。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和南宋以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他的词,既有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概,又有委婉含蓄缠绵悱恻之情,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光辉的艺术峰峦。
关键词: 爱国诗人,以文为词,豪放词风
Abstract
Xin qiji in word art development, in many ways the list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word, his grand verve, clipping ZhuTi, ancient and modern, cleared the a \"taking article as word\" vast new road, influence is far-reaching. Patriotic poet xin qiji of song dynasty inherited su shi and since bold word wind, also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gracious school, formed its own glorious of artistic style. His word, both generous head of almost, and euphemistic teary ending of love, is a gorgeous glow two altar of ci poetry of the overlapping peaks of art.
高考作文素材:辛弃疾
高考作文素材:辛弃疾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长相
史书上说,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即说他身体魁梧,强壮如虎,眼露青光,这模样一般人看着确实有点发怵。尤其是其眼神之悍厉,连朋友碰见了都不敢对视,心里老打鼓,与他交情甚深的陈亮说辛大人“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辛稼轩画像赞》);流浪诗人刘过也声称“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未可瓢泉便归去,要将九鼎重朝廷”(《呈辛稼轩》)。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靖康之难”已然发生,中原为金人占领。辛弃疾年少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的。辛赞是金朝的一个地方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知开封府,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大城市的市长。但辛赞做官是“被污虏官”,即被金人俘虏后强迫出来做官。他虽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他形容祖父“每退食,辄引臣辈(辛弃疾等人)登高望远,指画江山,思投衅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前人说杜甫每饭不忘君国,辛弃疾则说他的祖父登高必思南宋政府,时时刻刻惦记着揭竿而起,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不久,耿京
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后人对诗人辛弃疾的评价
后人对诗人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供大家参考!
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但也有很多婉约词,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很是动人。侠骨柔情,便是如此了。
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
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人。他的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沦陷及起义的时期,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但是对于他的创作还只是属于一个准备时期,没有太多的诗词作品。
第二期是南渡初期,也是他在官场上跌宕起伏的一段时期。
第三个时期,闲居带湖和瓢泉时期,也有把这个时期再分为两个时期的,闲居带湖是一段时期,后来闲居瓢泉又是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是辛弃疾一生当中创作的最高峰时期,他在闲居带湖时期,创作了228首词,在闲居瓢泉时期,创作了224首词,而在南渡初期总共创作了88首词。在带湖和瓢泉时期中间间隔的两年,他在福建担任提点刑狱和福州安抚使,曾经短暂地被起用过一阵,实际不到三整年,这段时间他写下33首词。
再一个是最后一个时期,第四个时期,就是1203年到1207年,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写下24首词。累积起来辛弃疾一生共写了629首词,第四期是他晚年再起, 参与北伐、开禧北伐时期,当然正式地开禧北伐他并没有能介入。南宋朝廷发动了开禧北伐,因为用人不当,先胜后败,国家处于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候,太师韩侂胄决定起用辛弃疾,担任兵部侍郎,辛弃疾回答身体不好,不能上任。朝廷上还以为他嫌官小,又让他当枢密院都承旨,但是可惜辛弃疾身体不行,还是没有能出任。这大概是辛弃疾一生真正能够
被重用的一次,如果辛弃疾出任了,也许南宋的历史就整个地改写了,因为这个时候,金国的力量已经不行了。
辛弃疾的词主观感情很浓烈。辛弃疾因为作品数量多,内容也扩大,题材也拓宽,以至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语言技巧也有所开拓,但缺点是他不能自创词调。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理解论述题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
的珍贵遗产,广为人知,深受人们的喜爱。辛弃疾的词以其精湛的艺
术手法和深刻的感情表达而著称,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
璨明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辛弃疾以文为词
的理解。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
辛弃疾,字玉山,号稼轩,生于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辛弃疾在其短暂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优秀的
词作品,这些词以其音韵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被广为
流传。辛弃疾的词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怀时事为主题,其中不
乏对国家兴亡、人生百味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词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个性特点,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璀璨的文化光辉。
二、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
辛弃疾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刻画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品。他擅
长运用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的音韵更加和谐、平仄更加对仗。辛弃疾的词作品中又常常融入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批注,使词的表达
更加丰富多彩。另外,辛弃疾还善于运用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内心的
情感,使词在情景交融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
手法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抒发情感的才华。
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词作品常常表现出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他在词中表达
了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他的词作品既富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又蕴含着
深刻的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辛弃疾以文为词
的意境和情感深深打动了后人,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辛弃疾词转载 文档
论辛弃疾词叶嘉莹
内容提要:辛弃疾不仅以其全部心力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其志意与理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本体之呈现。辛词中之感发,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另一种力量是外在环境的“感心之物”。辛词之感发的本质,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然而辛词在风格与内容方面却又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与不同层次的变化。
一
辛弃疾一向是我所极为赏爱的一位词人,不过多年来当我撰写论词的文字时,对于辛词却一直未敢轻易着笔,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则辛词之数量既多,方面又广,如此则在论评之时,势必极难加以概括之介绍,所以,乃迟迟不敢着笔;再则,辛词之各种好处与特色,大多警动鲜明,昭昭在人耳目之间,前人之称述评介辛词者,既已有甚多之著作,所以我也就不想更为狗尾续貂之举。故多年来我遂未尝一论辛词。但现在我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所合撰之《灵溪词说》一书,则在对个别词人加以论说之外,更希望在编排次第方面能具有一种词史之性质,如此则辛弃疾这一位两宋词人中之大家,当然就在必须加以论说之列。本来缪钺教授在多年前已曾写过一篇《论辛稼轩词》的文章,收入于其《诗词散论》一书之中,但此次分配《灵溪词说》之撰写工作时,缪先生却坚意要我承担撰写论辛词之任务,此自为前辈对后学加以督奖之意,所以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对辛词尝试一加论述。
辛词之传世者,共有六百首以上之多,为两宋词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至于其内容的方面之广与风格的变化之多,则早在南宋时代,辛氏的一位友人刘宰在其《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一文中,就曾经对其词有过“驰骋百家,搜罗万象”(见刘宰《漫塘文集》卷15)。的赞美。而较辛氏时代稍晚的另一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其所写的《辛稼轩集序》中,对于辛词也曾有过“大声@⑴@⑵,小声铿@⑶,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nóng@⑷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的称誉。自兹而后,对辛词之称美者,可谓代不乏人,直至近代,对辛词之研究致力最勤成果最丰的一位学者邓广铭先生,在其《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于论及辛词时,亦曾谓:“就辛稼
论辛弃疾的送别词
友 人 之 间 的离 别 — — 惜 别
之 情 与 勖 勉 之 意 辛 弃 疾 一 生 仕 途 坎 坷 ,为 官 二 十余 载 , 中间两度被罢黜 。 尽 管 如此 , 他做 官仍做得 有声有 色 , 颇
冬 日过 雁 、 眼前梅花着 笔 , 虚 实 相 生 ,想 象 别 后 的 相 思 之 情 。 下 片
愤 于 闲适 。 前 五 句 对 友 人 的 现 实 处 境 深 表 同情 。下 片 由 己及 友 , 借
郑 舜举 被 召》 中以 “ 车马路 , 儿童
泣 。风雨 暗 , 旌旗 湿 ” 描绘送 别场
同, 扫尽送别感伤的气氛 。
词 人 写 与 友 人 之 间 的 离 别 大
用 冯谖弹铗 、 王 粲登楼 的典故 , 表
雁, 君看: 梅 花也 解 寄相 思 ” 中 从
风 波恶 , 别有人 间行 路难 ” 直言 道 出 自己多年来宦 海仕途 的切身 体
验: 做 一个正直 的官吏难 , 作 一 番
抗金 事业更难 。希望友 人珍重 自 己, 脚踏实地 , 造 福 百姓 。又 如 《 水
噎 。稼 轩 的 离 别 , 五 味 陈 杂 却 不 失 洒脱 , 颇 有 大 将 之 风 。范 进 军 先 生
了一 帮 志 同 道 合 的 好 友 。 辛弃 疾 与 友人 在 一 起 时 , 既 有 把 酒 言 欢 的 豪 情 ,也 有 临 江 对 月 的 不 舍 。 比如 《 满江 红 ・ 送信守
辛弃疾作文议论文
辛弃疾作文议论文
辛弃疾作文议论文
辛弃疾,字坦夫,号稼轩,元代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者,有“文如其人,武如其名”的美誉。在我们的文学史上,辛弃疾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辛弃疾的文学风格非常独特,他以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唯美主义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饱含深情,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
辛弃疾作品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青玉案·元夕》了。这首词描写了一对恋人在元宵节夜晚相思的情景,词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赞颂。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国诗词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创作价值,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青玉案·元夕》之外,辛弃疾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也非常有价值和意义。例如,他的《水龙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钱
塘湖春行》等作品都非常著名,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创作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辛弃疾在文学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唯美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独树一帜,而且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总之,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作品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创作价值,在历史上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唯美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是我们的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我们应该珍视他的作品,传承他的文学精神。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汉语言文学刘惠莲
【内容提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爱国主张不但没有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反而使他仕途坎坷。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却因此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观其创作高峰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理想无法实现、被弃置不用时所经历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辛弃疾中期思想内容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生命轨迹最为曲折的,当属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了。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金人大举南侵。目睹祖国河山沦陷,词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参加抗金义军,奋起杀敌,保卫祖国。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一味实行妥协投降政策,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词人只有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最后在频繁的弃置不用和职务变动中含恨而终。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140—1181年。这一时期,辛弃疾主要致力于抗金斗争,他一方面亲自参加抗金战争,另一方面积极上书,从战略的高度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支持,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写于此时。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频繁的职务变动中虚度时光。严格的说,这时的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词人,只能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2)1181—1203年。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抗金做法和统治者的妥协政策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被罢职不用,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但他并没有忘记北伐大计,感情上的抑郁不平加上时间又悠闲有余,使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也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词人。(3)1203—1207年。这一时期,他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战争。但他仍未得到真正的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一代爱国词人,就这样含恨终生。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精选25篇)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精选25篇)
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篇1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目
(中、英文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
摘要
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英雄豪气。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辛词的英雄情结:一、初出茅庐英雄气二、最是宏伟英雄志三、华发苍颜英雄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关键词:辛词;英雄情结;豪放词风
Abstract
As a patriotic Ci mak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nQiJi was famous for his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as well as the strong heroism in his Ci. It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his legend experiences, his magnificent aspiration of eagering the unite of his country as well as his grief and indignation sentiments unrealized lofty aspirations.His Ci is the esrnest yelling out of the deep soul of a hero. The whole passage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o describe the heroism complex:Firstly, his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heroism; Secondly, his magnificent heroism ambition; Thirdly, his heroism grief when he was old. Another worth to be mentioned is that his heroism complex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in his unconstrained styl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苦闷原因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
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
(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