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精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精品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完美排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完美排版,自考必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

《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

以时令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

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

《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精品系列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缘情_而绮靡”,“赋__体物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_诗经_》和《_楚辞_》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气盛言宜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_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白居易_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和“意趣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_,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一字,尽得_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精编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0精编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2)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2)第四章唐代 (4)第五章宋代 (4)第六章金代 (6)第八章明代 (6)第九章清初至清中叶 (6)第十章近代 (7)“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是谁提出的?如何理解?(论述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说的气,指的是作家的气质、修养,是在文学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文以气为主”既包含了作家的创作决定于他的气质修养的意思,也有着文章的好坏决定于体现在文中的“气”的意思,所谓“体气高妙”。

至于气是怎样来的,从全文来看,至少有学习———“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环境影响———如“齐气”的因素。

曹丕把气分为清浊两类,虽不很全面清楚,但他注意到了作家个别差异对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影响,指出对作家的品评应考虑到作家的思想性格特点,客观上也涉及了有关创作风格的问题。

较常考得背《文赋》★《文赋》(名词解释)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文赋》的论述,主要是围绕文章的写作,即创作论的问题展开的。

依次讨论了创作动机、文章构思、立意撰辞、文体特征、作文要领、感兴发生、文章功用等问题。

很常考必背陆机的文艺理论★★陆机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哪四个问题?(简答题)陆机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要领和问题。

他认为,文章要做到意辞俱佳,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通过斟酌考定,使辞意相当。

二是片言居要,突出主题。

三是务去陈言,力求创新。

四是注意文章风格统一的同时,以精彩辞句使全篇增色。

简述陆机指出的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五种弊病。

(简答题):一是篇幅短小,未足成文。

二是美丑混杂,失去和谐。

三是重词轻情,流于空泛。

四是迎和时俗,格调低下。

五是清空疏缓,缺少文采。

而规则的运用,需要“因宜适变”,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构思。

很常考必背文心雕龙★★试述《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 •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 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 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云南)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先秦 (2)第二章两汉 (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4)第四章唐宋 (6)第五章金元明清 (8)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纸之事”,为他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

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的严重问题,也不能用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笙等等演奏音乐的办法去解决。

较常考得背墨子的“非乐”主张★试述《非命》篇里的“三表”。

(论述题)《非命》篇里的“三表”,就是他为了判断“文学”、“言谈”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的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与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学”不同。

但“三表法”对于狭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也同样是适用的,直至今天,也还有借鉴意义。

很常考必背庄子(选录)★★试评价《庄子》一书。

(论述题)《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影响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它有时成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和自我慰藉的药饵,有时又成为某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和对抗当时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的引诱力。

从稀康、阮籍到李白、苏轼,他们的创作以及理论主张,往往强调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体验,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忽视社会作用。

他们之间尽管情况各异,但深受《庄子》影响这一点,是无可讳言的。

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知识点资料【自考必背】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世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6.“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里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7.“虚静”和“物化”说,这是《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10.“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11.“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12.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13.疾虚妄说: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表明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观点.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基础上,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要是论理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真实可信.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对于“增”,王充反对妄增,肯定妥增,显然看到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之用心.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已涉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真辩证关系问题.14.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体裁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有不同,这当时最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15.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16.文章“十体”说: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23.“滋味”论,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的诗歌评论家,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提诗之至也”.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24.“风骨”(风少)论: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起了这一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似而不重形拟以及风格明朗简洁等内容特征.2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从而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真正究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26.“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先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27.“取境”说: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 “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28.“气盛言宜”说:韩愈在《答李诩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画也”,“气盛”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并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为创作原理,从而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2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30.“为对”“为事”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强调诗的重点在于“义”,也就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明显是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作了积极的发展.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说就是“裨彩时缺,救济人病”,“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补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揭示时政的弊端.31.(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活动并且表现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32.“韵味”说:晚唐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了更多的探讨,他在《与李生论诗中》从鉴赏的角度开宗明义的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苦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这里强调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显然就是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这种“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33.四外说:所谓四外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探讨得出的.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一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境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赖于鉴赏者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去与之应合,才能将它们召唤出来,再现出来,这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4.“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于创作潜能的关系.他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险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涉及了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35.随物赋形说: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之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反应在具体形象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36.“枯淡”说: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样一种审美观点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继续发展.37.传神论: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在苏轼的文论中也得到了发挥,他从诗与画的共同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对象时,要“得其意思所在”(《传神记》)即要从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对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艺术家的天才在于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38.词“别是一家”说: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认为诗与词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词在音律上远比律诗严格,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为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严羽以禅论诗,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40.兴趣说:“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诗品序》词空图所说的“韵味”有著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4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其理论基础即是“妙悟”和“兴趣”.他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他以韩愈、孟浩然相比较以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他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兴致”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42.清空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这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理论,“清空”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的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联想.43.意趣说: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意趣有各种各样而张炎所谓“意趣”,偏重指超凡脱俗的高远之意趣.4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人模写情景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就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 (《思冥诗话》卷二),这种“适合”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明”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45.“四格”说: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而言,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意绪,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二者相比较介于情理之间,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同的.46.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闻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源头.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47.“性灵”说: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挚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诗文不可能传世,而“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就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肯定了民歌的价值.4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剧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行》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49.(王夫之的)情景说:王夫之特别注重诗歌的意境的创造.他从气为世界本原的哲学观出发,认为情、景之间有必然的感应关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他认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天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50.“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对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应自发地完成,不应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现在义和现成义的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处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和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保证了诗歌的独创性和创造性.51.“理、事、情”说: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从创作客体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的分别.对于自然之物来说,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件,情是指人的感情,叶燮虽对二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的含义的.诗歌虽是抒情的,但并不排斥理和事,只不过诗歌所写的是“不可名言之理,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月题号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橘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 而绮靡”,“赋_ 而浏亮”。

能够看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亥业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5 8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功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月题号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橘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 而绮靡”,“赋_ 而浏亮”。

能够看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亥业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5 8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功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优选稿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优选稿

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

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

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

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