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2)熟悉病毒的致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持P续Inefr性esci感stito染ennt
Ch机ro体慢ni免性c I疫感nf力染ec弱tion 病L毒ate存潜n在t 伏于I感n隐f染e蔽ct部ion位
病慢毒发抗病原毒性感太染弱 Slow virus Infection 急缺性损病性毒干感扰染颗的粒迟 ,发 基并 因发 整症 合 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3. 性质、特点、生物学作用 性质:糖蛋白,分子量小,对热较稳定,4℃可保存较长时间,-20 ℃可长期保存;可被蛋白酶破坏; 具有抗原性。
• 意义:
• (1)获得免疫力;
(2)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ຫໍສະໝຸດ Baidu
2、显性感染(重点持续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从病毒进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称为潜伏期。病毒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潜伏后期和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时期。 (1)按感染部位分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2)按症状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 ➢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恢复后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 等。 ➢ 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 床表现。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NK细胞
识别靶细胞配体 穿孔素、颗粒酶、FasL 靶细胞裂解或凋亡
释放TNF-α或IFNγ 抗病毒效应
NK细胞攻击靶细胞 Phase contrast micrograph of NK cell attacking a target cell projection.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 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致细胞病变作用( cytopathic effect, CPE )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 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某些病毒复制后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 不会使细胞立即溶解、死亡, 这些不具 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稳定 状态感染。这常见于有包膜病毒,如流感 病毒、疱疹病毒等的释放
⑵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感染后,病毒可以持续存在于血液或 组织中,并可经输血、注射等途径传播。病 程长,达数月或数十年,患者可表现轻微或 无临床症状,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 病毒常形成慢性感染。
病毒感染的类型
持续性病毒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4. 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
激活潜伏病毒 促进肿瘤生长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病毒》作业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病毒的分类和结构。
2.理解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和传播方式。
3.学习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法和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现病毒的多样性和进化机制。
2.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对生物体的危害。
3.理解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 病毒的分类和结构。
3. 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和传播方式。
4. 防治病毒感染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病毒的定义、分类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
2.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感染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病毒防治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介绍病毒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感染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病毒对生物体的危害。
4.讨论:分组讨论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病毒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
1. 图书:《病毒学导论》、《病毒学原理》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病毒标本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七、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布置相关病毒学知识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加深对病毒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病毒学概论PPT课件
离的病毒 ③为证实所分离的病毒的临床意义 ④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等
1.中和试验 (neutralizing test)
病毒+中和抗体 病毒失去感染性
特点:特异性高,抗体维持时间长 应用: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
临床诊断少用
2.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慢 发 病 毒 感 染 : 库 鲁 病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机体内 待数年后发生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可分为两种: 肿瘤由病毒感染所致 人乳头瘤病毒--人疣,良性肿瘤 人类嗜T细胞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密切相关,但尚未获肯定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EB病毒与鼻咽癌和淋巴瘤 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与宫颈癌 人疱疹病毒-8与卡波洛肉瘤等
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卵黄囊(yolk sac) 嗜神经病毒
优点:易管理,不带微生物,成本较低 缺点:操作程序复杂
3.细胞培养
细胞种类
原代细胞(primary cell) 二倍体细胞(diploid cell) 传代细胞系(continuous cell line)
病毒的致病性
实用文档
17
5.免疫抑制:
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的抑制,如风 疹病毒可在淋巴细胞或经激活的淋巴细胞中增殖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低下。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实用文档
18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损伤作用:许多病毒感染后,如流感病 毒等侵入细胞后,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这些抗原与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可引起细胞溶 解。 有些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免疫 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机体血循环中,当这种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肾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可引起Ⅲ 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症状,若沉积在关节滑膜部位则形成关节炎。
某些病毒可经多种途径感染,如乙肝病毒可经手术、输血、注射、拔芽、共用餐具等。 HIV除经性传播外,还可经输血、针刺等感染。
实用文档
4
2.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 由亲代直接传给子代的方式。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
以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为多见。可引起死胎、早产或 先天畸形。
实用文档
13
正常细胞
CPE
实用文档
14
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
实用文档
15
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实用文档
16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掌握病毒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类型;2)熟悉病毒致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
1、中和抗体:由病毒的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可 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易感细胞, 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不能直接灭活病毒。
IgM: 出现早;IgG:主要抗体;SIgA:局部抗病毒作用
• 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CDC或ADCC。 • 3 、抗体介导的促进作用:抗体与某些病毒结合后, 可促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复制,机制不明。 • 4、补体结合抗体: 虽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 能发挥调理作用,也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第二节 抗病毒的免疫
抗原 提呈 细胞 T细胞
B细胞
非特异性 免疫应答
免 疫 应 答 补体
病毒
免疫系统 细胞 因子
MHC
抗体
特异性 免疫应答
一、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
病原生物学-复试笔试-《病原生物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病原生物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60%(含微生物学导论、医学细菌学、医学病毒学和医学真菌学)医学寄生虫学部分40%(含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微生物学导论部分
考试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方向
考试要求
(1)掌握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特点、分类.
(2)掌握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
(二)医学细菌学部分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考试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考试要求
(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2)掌握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3)掌握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4)了解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2、细菌的生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前言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之一。其目的任务是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在正常和病理条件下的免疫现象,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并能将所学的免疫学理论和方法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本门学科属形态学范畴,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比例,它不仅起着验证理论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应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教
学。
本大纲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要求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悉内容”要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了解内容”可概括讲解或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理解并留有印象,教学采用讲授、实验、演示、讨论、自学、答疑等多种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导等教学方法,并尽量采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先进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标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66学时,其中理论课38~48学时,实验课16~1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2.4~3.5:1。
病毒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四、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免疫病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2、细胞膜的改变: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3、包涵体的形成: 病毒增殖的痕迹
4、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多见于肿瘤病毒
5、细胞凋亡
1.杀细胞性感染
定义:
病毒在宿主细 胞内复制完毕,短 时间内一次释放大 量病毒,宿主细胞 破裂,溶解死亡。 (无包膜病毒,一 般引起急性感染)
子代病毒释放导致细 胞被破坏
2.细胞膜的改变
(有包膜病毒:单纯疱疹、麻疹病毒及流感病毒等)
定义:
有包膜的病毒在细 胞内增殖过程中, 不阻碍细胞本身的 代谢,也不改变溶 酶体膜的通透性, 因而不会使细胞溶 解死亡。
• 引起宿主细胞膜成分的改变,细 胞膜表面出现病毒蛋白质成分,使 细胞成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 应答,使细胞损伤和破坏。 • 细胞膜表面病毒蛋白具有融合膜 生物活性时,数个细胞间的细胞膜 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利于扩 散。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病毒经过某种途径进入机 体,并且在易感细胞内增殖引起机体 病变的过程。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感染的传播方式 感染在体内的散播方式 感染的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
生物教案:了解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生物教案:了解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了解病毒的结构和传播方式
一、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其结构相对简单。一个完整的病毒粒子由两部分组成:核酸和外壳。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它携带了病毒的遗传信息。外壳则由蛋白质组成,它保护核酸并帮助病毒与宿主细胞进行交互。
1. 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基因物质,包含着病毒复制所需的信息。核酸可以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取决于具体的病毒类型。DNA型病毒具有双链或单链DNA,而RNA型病毒则具有双链或单链RNA。
2. 外壳
外壳是一个由蛋白质构建的壳体,常被称为蛋白质衣壳或包膜。外壳可以起到保护核酸免受环境影响以及辨认与宿主细胞结合所需受体等作用。许多外壳上还存在着突起蛋白,这些突起蛋白可以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得以进入宿主细胞。
二、病毒的传播方式
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对于防控疾病至关重要。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病毒传播途径:
1. 空气飞沫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释放出的微小水滴中携带有病毒,在空气中随着水滴飘浮并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到他人体内。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
2.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染有病毒的物体或患者本身而导致感染。例如,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行为可能会使得皮肤与处于患者分泌物上的病毒产生接触,从而引发感染。
3. 粪-口传播
粪-口传播是指将已经污染的物体(如食物、水)中的病毒摄入口腔或进入消化系统,从而引起感染。例如,腹泻疾病往往是由于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水源中携带的病毒所致。
病毒传播防护教育活动教案
病毒传播防护教育活动教案
一、引言
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引起了全球的注意,我们意识到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性。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只是一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为了提高人们的防病毒传播意识,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因此本教案就此展开。
二、教育目标
本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让人们了解病毒传播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种类、传播的途径、防护措施等。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提高大家的卫生健康意识,让人们能够自我保护。
三、教育内容
1.病毒基础知识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感染性病原体,可以通过生物或非生物载体等方式进行传播。生物载体主要是指宿主生物,例如蚊子、跳蚤等;而非生物载体则主是指空气、物体表面、生活用品等。病毒会进入人体后,在宿主体内进行复制、繁殖,产生疾病症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2.病毒传播途径
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三种方式。其中接触传播主要是指与感染者直接密切接触或共用一些生活用品等;空气传播则是指感染者呼吸或咳嗽时排出的空气粒子,而健康人吸入这些空气粒子后被感染;飞沫传播则主要是指患者发出的口鼻液体,如喷嚏、咳嗽等,在短距离内直接飞溅到另一健康人的口鼻处。
3.病毒防护措施
为了避免被感染病毒,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生病者等;我们需要戴口罩、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纸巾等;再者,我们还需要保持身体健康,健康的身体抵抗力将能够更好地防止病毒感染。
四、教育课程规划
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了解病毒传播的知识和防护措施,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专业的教育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病原生物学部分学习目标与思考题
10.简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简述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名词解释:
无
问答题:
1.简述病原菌诊断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的原则。
2.简述病原菌的抗原与核酸的检测技术。
第9章
球菌
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2.掌握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简述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掌握细菌的概念、大小与形态。
2.掌握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功能及其医学意义。
3.掌握细菌特殊结构的组成、功能及其医学意义。
4.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名词解释:
细菌(bacterium)、肽聚糖(粘肽、胞壁质)、磷壁酸、外膜、脂多糖(LPS)、脂寡糖(LOS)、细菌L型、质粒(plasmid)、异染颗粒(迂回体)、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F菌毛)、芽胞。
3.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名词解释:
霍乱肠毒素(CE)、神奈川现象(KP)
思考题:
1.简述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简述霍乱弧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简述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第12章
螺杆菌属
1.熟悉幽门螺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病毒的教案
微生物中病毒
教学目标:
1. 理解病毒的形态和种类,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
2. 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和对病毒的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特点和致病性。
教学难点:
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机制的探究。
教学准备:
显微镜、病毒样本、PPT 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态和特点。
2. 提出问题:微生物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和结构是怎样的?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病毒。
二、讲授新课
1. 病毒的形态和种类:通过PPT 课件展示病毒的形态和种类,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病毒与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2. 病毒的结构特点:通过实验展示病毒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结构特点与其生存和繁殖方式的关系。
3. 病毒的致病性:介绍病毒的致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人体后如何引起疾病,以及病毒如何进行复制和传播。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病毒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 对病毒的预防措施:介绍常见的病毒感染及其预防方法,如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预防病毒感染。
三、探究活动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病毒样本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病毒的形态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小结作业
1. 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病毒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和预防措施。
2.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了解目前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和防治方法,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病毒概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职课件(共44张PPT)
细胞产生。 由成纤维细
1.干扰合 转素成 录抗 和病 翻毒 译蛋 抑白 制来 病α阻 毒干断 蛋 扰素由 T胞细产胞生产。生 。
〔1〕干白 作扰用质。素的合的成种起类到抗βγ病干干毒扰扰素素
是人或动物细胞受病毒或
〔2〕干其扰他素干的扰作素用诱及生其剂特刺点激
2〔.N3K〕细干胞(病 等c扰ì多毒jī素)种、所抗 免抗活抗产疫病性肿病生调毒的瘤的毒节、糖和一机。广属蛋免抗种制特白疫具谱肿。有调异、瘤抗节性间、。接 、 种
第6章
病毒(bìngdú)概论
第一页,共44页。
学习(xuéxí)目标
1.掌握的病毒概念(gàiniàn)、传播方式、感染类型及防治原那 么。
2.熟悉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
第二页,共44页。
概述(ɡài shù)
1.定义: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有
一、病毒(bìngdú)的传播方 式※
〔一〕水平(shuǐpíng)传播
1.呼吸道传播
2345....消经经经化皮血性道肤源传水群 之传传传间(平播r播播é播的传n传q播ú播:n)。指中如 毒 播 如病不如 如如如 播::、毒同::脊传瘤H:人乙麻:在狂个甲乙I髓播病V类型流疹H犬人体、型型灰毒免肝I感病病V人质肝脑传疫炎病、毒毒乳炎炎炎缺病播毒传传H头病病病陷毒B播、播毒病传毒毒V 传、 、 6.多途径传播
幼儿园中班防病毒健康教育方案 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园中班防病毒健康教育方案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幼儿
是身体抵抗力较弱的群体,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加强对幼儿园中班
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病毒防护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就幼儿园中班防病毒健康教育方案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病毒的性质及传播途径
1. 病毒的性质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导致人体机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病毒的了解是进行健康教育
的首要前提。
2. 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给他人,因此在幼儿园中班的病毒防护健康教育中,需要重点强调病毒的传播
途径,并教育幼儿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
二、幼儿园中班防病毒健康教育方案
1. 加强对幼儿的健康教育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包括
卫生习惯养成、病毒防护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游戏、故事、
歌曲等形式,向幼儿传递健康知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教育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洗手是预防病毒的有效措施之一。幼儿园中班的健康教育应重点教育
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肥皂、洗手液,正确搓手步骤等,使幼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3. 强调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幼儿要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包括戴口罩、避免接触病毒患者、不随意触摸口鼻眼等,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 注重空气流通和卫生消毒
幼儿园中班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定期进行卫
生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5. 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17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毒发挥作用。 № 阻断病毒吸附;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吞噬清除;激
活补体/ADCC裂解病毒 № 主要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中和抗体抑制病毒的吸附
适应性抗病毒免疫时间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的长短在各种病毒之间差 异很大。 • 引起全身感染,有明显病毒血症,抗原性单一 的病毒可持久免疫。
体液免疫:
按种类:IgG IgM sIgA 按功能: 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中和抗体:唯一具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细胞免疫: 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 CTL、Th1
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 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 № 与病毒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使病毒失去吸附和
靶器官
(二)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子代
畸形胎儿
(死亡+)
胎盘 产道 哺乳
如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HIV、HBV
胎儿病毒感染后果
死胎
受感染胎儿
(流产、死产)
(疾病)
正常胎儿
三、病毒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胎盘/产道 血源性感染 昆虫与动物
皮肤 黏膜
通过皮肤传播
注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
1、T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Ⅳ型超敏反应; 2、B细胞介导的病理损伤:Ⅱ 、Ⅲ型超敏反应; 3、自身免疫引起免疫病理损伤:自身隐蔽抗原的释 放或分子模拟; 4、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可抑制免疫功能或杀伤 免疫活性细胞至使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缺陷; 5、病毒超抗原:T细胞多克隆激活剂,导致免疫系 统功能紊乱,而引发多种疾病。
慢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出现或不出现急性症状,病
毒持续存在可检出,病程长。如HBV。
持 续 持 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可反复激活,急性 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续 性 如 HSV、VZV。 性 感 病 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数月至数十年,发病后为呈 染 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细胞凋亡
概念: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 正常生物学现象。细胞受到诱导因子作用, 激活细胞凋亡基因,导致细胞出现细胞膜鼓 泡、细胞核浓缩并出现凋亡小体,使染色体 DNA降解,细胞死亡。
病毒感染可启动此过程,如HIV感染 CD4+T细胞,导致其凋亡。
2、病毒引起细胞转化或永生化的机制:
细胞转化是指细胞受外界因素影响后在形态学、 生物化学以及生长参量上的改变。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 型; 2)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 3)了解特殊的抗病毒免疫。
• 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和病毒的排泄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制 • 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2.消化道传播
• • • •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 HAV(甲肝病毒) HEV(戊肝病毒)
3.血液传播
• • • •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BV乙型肝炎病毒 HCV丙型肝炎病毒 CMV巨细胞病毒
4.眼及泌尿生殖道
• • • •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疱疹病毒 肠道病毒 腺病毒
5.破损皮肤
永生化则指细胞发生转化后比正常细胞更易突 变和发生染色体重排,获得无限生长的能力,有 利于肿瘤细胞的形成。细胞的转化常是永生化和 肿瘤形成的第一步。 ①病毒基因组整合入人体细胞基因组,引起细胞转 化。如某些DNA病毒和反转录RNA病毒。 ②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阻断细胞凋亡途径,导致 细胞无限生长,永生化。如腺病毒、HPV。
播散的靶组织
呼吸道飞沫 唾液 粪便 其他:尿液、精液、乳汁等
播散的靶组织
三、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1、隐性感染:形成原因及意义
•
•
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且被机体 清除的感染。
•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较强,病毒不 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或最 终不能侵入靶细胞。 • 意义:
正常细胞
CPE细胞
病毒致细胞病变感染
多见于出芽释放的包膜病毒 机制:1)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细胞功能受损。 2)宿主细胞膜表面抗原改变:病毒增殖,改变宿 主细胞膜成分→自身免疫,→宿主细胞死亡。
包涵体 (概念、意义)
• 概念: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光镜下可见细胞浆或 细胞核内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斑块状结构, 称为包涵体,可作为诊断依据。 • 其本质为: ① 病毒颗粒的堆积;② 病毒抗原组成; ③ 病毒增殖的场所;④ 细胞的反应产物。
• 脑炎病毒 • 出血热病毒 • 狂犬病毒
(二)感染途经——垂直传播:胎盘、产道等
• • • • 风疹病毒 HBV CMV HIV
可造成死胎、 流产、早产、 先天畸形。
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与排泄
体 内 播 散 病 毒 排 泄
播散形式
局部播散:鼻病毒、轮状病毒 血源性播散:脊髓灰质炎病毒 神经性播散:狂犬病毒,水痘带状病毒 皮肤 中枢神经系统 肝脏 免疫系统 其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谓病毒感染?
• 病毒以一定的方式侵入宿主后,在宿主的易感 细胞中进行复制和基因表达,并在宿主机体中 进一步扩散,引起不同程度病理损害的过程。 病毒的致病力 隐性感染
环境因素
机体的免疫力
潜伏感染
显性感染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一、 病毒感染的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慢性感 染者;动物源性病毒感染人。
• (1)获得免疫力; (2)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2、显性感染(重点持续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患者出现明显的 临床症状。从病毒进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称为 潜伏期。病毒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在潜伏后期和出现临床 症状之前的时期。 (1)按感染部位分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2)按症状出现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快;恢复后 病毒被彻底清除,机体获得免疫力。如流感,甲肝等。 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 带,经常/反复有病毒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
(2)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将合成装置占为已有 (3)裂解细胞:无包膜病毒的裂解释放; (4)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出现新抗原或膜融合; (5)形成包涵体:概念,意义 (6)诱导细胞凋亡:感染细胞和免疫细胞
溶(杀)细胞性感染
多见于裸露病毒。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 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裂解,释放 出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细胞病变 (cytopathic effect, CPE),如脊髓灰质炎病 毒。
毒 感 染
如HIV,朊病毒。
急性病毒感染的 急性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一旦发 病呈急性进行性。如麻疹病毒感染引 迟发并发症: 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四、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1、病毒杀细胞或致细胞病变感染的机制:
(1)细胞骨架改变: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形态
二、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一般指病毒通过皮肤和粘膜(呼吸 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人群机体间传播。
2、垂直传播:指病毒从母亲通过胎盘、产道、
哺乳等传给子代。在其它微生物感染中较少见。
(二)感染途经——水平传播
1.呼吸道传播
• • • • • 流感病毒 鼻病毒 麻疹病毒 风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