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新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2.学会在智慧广场上布置植树问题,锻炼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3.发散思维,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植树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2.通过智慧广场上的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布置植树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找到解题思路。
2.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
四、教学准备1.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
2.教师准备问题的布置和对学生提供帮助的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宣布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后,说明本节课将通过智慧广场上的植树问题来诠释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
2. 学习活动2.1 植树问题1.在智慧广场上,让同学们看到一个正方形围栏。
2.教师发出问题:在围栏内,你能植多少颗树苗?3.让学生自己尝试,空手模拟植树与作图。
4.完成布置后,让学生通过智慧广场反馈答案,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
2.2 计算周长让同学通过布置的植树问题来发掘作图题目中的数学知识,比如计算围栏的周长等。
3.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智慧广场上的植树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练习,文字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4. 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家长可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提供更好地教学帮助。
六、师生互动1.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广场上的实时交互,迅速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辅导。
2.学生之间也可以在智慧广场上相互交流,模拟协作和讨论的过程。
七、课后作业1.让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计算周长的方法。
八、延伸拓展1.搭建学生博客平台,鼓励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来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2.在数学课程中,可以定期使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求解问题的理解。
第9单元第1课时植树问题(教案)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第9单元第1课时(教案)冀教新课标版(2014秋)-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植树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植树问题,了解数学广角问题。
2.过程与方法:理解植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植树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并会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可能性,学会解决数学广角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法相结合。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同学们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
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学生:(平均分成5段,要锯4次。
8×4=32(分钟)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成5段需要锯4次,那么在我们植树时,在一段公路上种树,每隔几米种一棵数的问题,和锯木头有些相似,我们又应该怎样解决呢?那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接着学习一下《植树问题》。
探究新知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学校计划在40米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
每隔5米种一颗,需要多少棵树苗?会不会有不同的种植方法?(小组讨论3分钟)教师:(1)一头不种,另一头种,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你们怎么算?学生: 种树的棵数等于间隔数。
40÷5=8(棵)答:一头不种,另一头种,需要准备8棵树苗。
教师:(2)两头都种树,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 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40÷5+1=8+1=9(棵)答:两头都种树,需要准备9棵树苗。
教师:(3)两头都不种树,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1。
40÷5-1=8-1=7(棵)答:两头都不种树,需要准备7棵树苗。
教师:对于我们的植树问题,还有类似生活中与之相似的题目都可以运用植树问题来解决。
巩固练习教师:同学们在长是90米的小路同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头都不种。
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9.1探索乐园 植树问题 教案
书
设
计
植树问题
总长÷间隔的长度=间隔数
两端都种4棵3个间隔棵树=间隔数1
一端种一端不种3棵3个间隔棵树=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2棵3个间隔棵树=间隔数-1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我们以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沙尘暴视频导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接下来学习了植树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提问:和前两个回合题目的不同,给予足够时间思考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不同点:两个题问题是求能种多少棵树和安多少盏路灯。第三个问题是求路的总长。
师生共同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长6米”和“每隔2米”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总长”、“间隔的长度”和“间隔数”。
在图片上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数。
2、以被分好3个间隔的线段为道路图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够如何来种树。
3、请学生找规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
“长6米”是道路的总长。
“每隔2米”是树与树之间间隔的长度。
通过以上两个条件能够求出“间隔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绵阳市安昌路小学项清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117~118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直接揭示课题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2、激发兴趣:植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的身体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过程中还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研究研究?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ppT1:问:看看,这是哪里?学校准备在操场北面的小路一边植树。
在这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学校可是有要求的,看看有啥要求?(1)抽生读题(2)解读题中信息你读懂了什么?5米指什么?板书:间隔间隔指什么?学校要求的间隔是多少?还有啥要求?板书:两端都栽“两端都栽”啥意思?比划一下。
还有啥要求?小路全长100米,一边栽树。
“一边栽树”啥意思?(只栽一边,只栽一行)比划。
过度:学校需要买多少棵树苗?能不能帮助解决?写在一号题卡上。
2、学生尝试简答问题,师巡视,收集资源,随机请生上台板书。
3、解读收集的资源:同学们,做完了没?看黑板看看:同样的要求,出现了3种不同的结果。
赞成第一种方案的举手?第二种呢?第三种呢?到底哪种结果是正确的呢?请四人小组探究这个问题。
4、四人小组探究,寻找发现规律。
听清楚要求,你们可以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拟实际种一种。
(生分小组探究,师巡视,发现资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冀教版
《植树问题(两头都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探索乐园》中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重点突破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头都种)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棵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棵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利用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树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为什么要设立植树节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指数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学校准备在这条小路一边植树,该怎么种呢?教师:能解决吗?生:不能。
缺少条件。
教师:什么条件?生:路的长度。
师:我们把它称为“总长”。
(借机板书“总长”)生:不知道隔几米种一棵。
师: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叫做“间距”。
(板书“间距”)师:间距的个数(间隔数)跟种树的棵树有联系吗?通过一张图片了解一下什么是“间隔数”。
植树问题非常复杂,今天我们只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请看大屏幕:例1:同学们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一共要多少棵树苗?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预设1:2021(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21)。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遇到了什么困难?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
(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植树问题(一)|冀教版
教案:植树问题(一)年级:四年级教材:冀教版《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在直线上植树问题中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学习植树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棵数、间隔数、间隔长度等。
2. 掌握在直线上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已知间隔长度,求总长度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彩笔、黑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植树吗?植树时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树之间的间隔是怎样的?如果让你计算这些树的总间隔数,你会怎么做?”三、实例演练(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例:“一条直线上有10棵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是2米,求这条直线的总长度。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
3. 教师点评并讲解解题思路。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板书设计:植树问题棵数 = 间隔数 + 1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家庭作业中的植树问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心得。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否理解。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是否有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了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的原则1. 简洁明了: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植树问题(两端都种)|冀教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种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种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 会运用植树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种树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难点:运用植树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植树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板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植树棵数 = 间隔数 + 1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植树问题,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掌握了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注重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个别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
因为这个部分详细描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绿化家园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植树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树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7.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布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植树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善于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面对复杂的植树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困难:
1.理解间隔与间距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2.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除法计算方法:学生在运用除法解决植树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植树问题涉及到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通过解决植树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解决植树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自主探究间隔与间距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之后,组织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植树问题冀教版表格式教案
两只可爱的小熊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很多关于植树的问题,它们非常高兴,相信同学们也收获了很多,谁来说一说?
今天我们帮助小熊解决了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可是它们在植树过程中又遇到了新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这两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帮助小熊解决,好吗?
说一说
观察
观察
说一说
小组交流
思考
口答
6、将20米换成100米,你还会吗?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7、习题巩固
8、孩子们,“植树问题”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啦!请细心的你们想一想,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事物?
9、展示收集和植树问题有关的事物。
(三)练习
1、两端都栽,(一旁)的问题
2、两端都栽,(两旁)的问题
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
三、巩固练习
四、
总结拓展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由光头强、熊大、熊二的对比,引出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规律。
1、从一排树中发现数字5、数字4代表的意思。从而理解间隔的含义。
2、从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发现规律,进而验证规律。
板书:间隔数=棵数1
3、小游戏巩固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4、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是建立在两端都栽(小路一旁)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此特点。
5、课件出示: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分析已知条件,问题
(2)想求棵数需要知道什么?
(3)用什么方法算出的?
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讲解思考过程
举例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冀教版()■教材剖析本单元教材共布置两个主题内容:一是植树效果,探求并总结解答植树效果的普通思绪和方法,构建处置植树效果的数学模型;二是数图形效果,探求线段上的点数与线段条数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数线段的方法和规律。
结合这两个主题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用相似方法解答的其他效果。
本单元的两个主题内容,从外表上看,一个是数与代数中的典型效果,一个是图形与几何中的典型效果,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络;但是从直观图示看,二者有着亲密的关系。
如:线段上的点就相当植树效果中两端都种树的状况,线段上相邻两个字母组成的线段就相当于植树效果中每两个树之间的距离。
■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事例,探求并发现植树效果中植树棵树与距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植树效果〞的思想和方法解答其他复杂实践效果。
2、探求并发现线段上的点数与线段条数之间的规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处置相似的数图形的效果。
3、在借助直观图探求植树效果和探求线段规律的进程中,能停止有条理的思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绪和方法,开展初步的数学归结和推理才干。
4、了解剖析实践效果的方法,取得处置效果的阅历,尝试解释自己的思索进程。
5、在教员的鼓舞和引导下,体验总结、归结解题规律的进程,取得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决计。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详细事例,探求并发现植树效果中植树棵树与距离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植树效果〞的思想和方法解答其他复杂实践效果。
2、探求并发现线段上的点数与线段条数之间的规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处置相似的数图形的效果。
难点在借助直观图探求植树效果和探求线段规律的进程中,能停止有条理的思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绪和方法,开展初步的数学归结和推理才干■教学建议1、引导先生阅历处置效果的全进程。
教学时可结合情境图〔表示图〕出示效果,让先生阅历整个剖析、思索的全进程并且初步感遭到:遇到效果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别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用比拟复杂的例子来验证,并且可以从复杂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运用找到的规律来处置原来的效果。
【最新原创】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边读儿歌,边思考问题:同学们,张开手,五个手指个个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2.由手指之间的“空”引出间隔、间隔数。
仔细观察:手指之间几个空呢?(4个)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对吧!但是简单的问题中往往蕴含着很深奥的数学知识呢!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这个“空”数学上我们把它叫“间隔”(课件出示),数出来的“间隔”的数量就叫做“间隔的个数”,简称间隔数(板书)。
拿出你的一只小手,一起来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间隔。
3.我们发现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根手指之间呢?2个间隔是几个手指之间?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上一类专门与间隔数有关的问题,叫做“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关于植树问题,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吧!二、初步感知,提出猜想出示例1:为美化校园,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冀教版 (75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冀教版 (757)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端都种植树的间距应该如何安排;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植树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数学思维;4.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进行数学计算与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植树问题;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师手册、教案、学生练习册;2.学生准备:学生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就植树问题进行探究。
步骤二:两端分别种树1.将白板或黑板上的横向距离画出来,其中有两端用来种树;2.让学生认真观察两端连接点的距离,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两端之间画上若干个点,标明它们之间的距离。
步骤三:两端都种植树1.在白板或黑板上,画出两端都种植树的场景,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再次认真观察横向距离,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两端之间画上若干个点,标明它们之间的距离。
3.计算出第一棵树与两端连接点的距离,并根据距离情况,进行树之间距离的安排。
4.引导学生记录下树的数量、同侧的树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包括树与两端的距离。
步骤四:练习完成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并计算植树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两端都种植树的植树问题,学生需要按照距离和相对位置,安排两端的树之间的距离。
本次教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植树问题(一)|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1 植树问题(一)|冀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到“植树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植树的好处以及如何选择适合植树的地点。
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植树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适合植树的地点;3.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4.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2.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适合植树的地点。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2.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时间植树的意义15分钟如何选择适合植树的地点20分钟爱护自然环境10分钟计算问题15分钟六、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首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植树的意义。
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植树的好处。
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为保护环境做了什么。
2. 植树的意义老师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例子,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绿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
3. 如何选择适合植树的地点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场景,例如学校的操场、公园的绿地等,让学生分析哪些地方适合植树并且简单地说明原因。
4. 爱护自然环境通过一些例子、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5. 计算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简单的计算题,例如:小丽要在院子里植树,她将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分成n行n列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植一颗树,如果树之间需要保持4米的间距,求n的值。
七、教学方法1.讲述方法:通过演示和讲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2.问答法:通过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增强主动性;3.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评估:五道题目,每题两分;2.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等情况进行评估;3.作业评估:布置1到2道针对植树问题的题目进行评估。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亲自操作,解决植树问题。
例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摆放若干个小圆圈,代表树的位置,然后让他们用线段图表示出树的数量、间隔数和间隔长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可以发现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1:(间隔数+1),间隔长度与总长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隔长度×(间隔数+1)。
3、引导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学生完成直观演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植树的总长度。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线段图,发现总长度等于每个间隔长度的和。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例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解决一个实际的植树问题,然后让他们用线段图表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相互研究,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学校计划在教学楼前种玉兰树的情境下,教师提出“植树可有不同方法”的提示,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探究“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情形。
学生画出线段图并理解“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种树的棵数=间隔数”的结论。
接着,学生探究“两头都种”、“两头都不种”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两头都种时,间隔数+1=植树棵数;两头都不种时,间隔数-1=植树棵数。
教材提供了例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熟悉、理解和体会“模型思想”给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方便与便捷。
在巩固应用中,学生通过练迁移数线段的方法来数角、数三角形、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建构起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植树问题:方案一:一端不种,另一端种种树棵数=间隔数;方案二:两端都种种树棵数=间隔数+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 植树问题 冀教版
植树问题学习目标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等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学生个体自学过程设计:学前准备:1观看微课,说一说什么是间隔、间隔长、间隔数。
2画一画,填一填在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上,每隔1厘米画一个三角形,两端都要画,一共要分()段,有()个间隔,画了()个三角形。
任务一、读懂图文,理解题意活动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把关键词句勾画出来。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活动2:根据你的理解,尝试列出算式解答。
任务二:探索实践,建立模型活动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1. 自由选取( )米的一小段,每隔5米栽一棵,动手画一画,看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2. 小组交流, 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3.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任务三:学习检测1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千米。
一共设有()个车站。
A 11个 B 12个 C 13个2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分钟。
A 27B 18C 243.在一条全长2 m 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 m 安一盏。
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4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
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5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 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
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自我评价下课后,小组成员从自学、听讲、发言、交流和练习五个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植树问题-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植树问题-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的意义和重要性2.掌握小学数学中有关植树的简单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计算植树数量与密度2.将植树数量与面积联系起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植树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向学生展示植树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如果你家门口的公园要植树,你会怎么做?”带着学生思考到树木的重要性。
2. 计算植树数量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计算植树数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
如当一棵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土地,当植树密度为多少棵每平方米时,就可以推算出植树的数量。
可以通过下表介绍具体的计算方式:公园面积(平方米)植树密度(棵/平方米)需要植树数量(棵)100 3 300200 4 800300 2 60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适当拓展,包括更复杂的计算方式,如树木生长速度的计算等等。
3. 计算植树面积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植树面积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数量和面积的联系。
例如,某个地区需要植树1000棵,树木相隔1米,且树冠半径为1米,请计算它们所占的总面积。
计算公式可以为:植树面积 = 植树数量 * (2 * 树冠半径 + 树木相隔距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面积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4. 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
例如,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某个城市需要植树10万棵,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密度为5棵/平方米。
请计算出需要多少个10米长、10米宽的地块才能完成植树任务。
”5. 总结在结束课堂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以及数学思考方面的思维方法。
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他们对植树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工具1.教案2.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水笔3.课件、PPT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1)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是有关植树问题的一节课。
本课时要求学的内容是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类典型问题,其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并在前面接触过类似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两个例题选择的素材学生非常熟悉,数据比较简单,问题容易理解,重点是理解间隔数的含义,能求出间隔数并根据两端植树的情况,求出植树的棵树,难点是用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解答其他简单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了解间隔数的含义,知道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类似的简单问题;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植树问题时,学生比较难理解。
《XX课程标准》中提出: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类典型问题,其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规律。
本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教学例1时,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首先让学生理解间隔数的概念,再结合具体情况总结出间隔数和质数棵树之间的关系,掌握解答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方法。
教学例2时,在学生掌握解答一边植树的方法后,在通过“议一议”扩展到两侧都植树的情况,让学生经历独立解答问题并自主完善、提高的过程。
据此,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包含: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了解间隔数的含义,知道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类似的简单问题;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教学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能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并在前面接触过类似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课件)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教材P95 T3)
3.丽丽家到学校之间有7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 的距离都是30米。丽丽家到学校有多远?
30×(7-1)=180(米) 答:丽丽家到学校有180米远。
(教材P95 T4)
4.(1)小强家住在5楼,小强从一楼到二楼要上12个 台阶,每两层楼之间的台阶数相同。小强回家一共 要上多少个台阶? 12×(5-1)=48(个) 答:小强回家一共要上48个台阶。
5m
种树的棵树比 间隔数少1。
40m
40÷5-1=8-1=7(棵)
同学们在长是90米的小路同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 一棵,两端各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端各种一棵,种 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
90÷6+1=15+1=16(棵) 答:一共需要16棵树苗。
如果这条路的两侧都植树,怎样计算?
很简单!求出一侧种树的 棵数,再乘2就可以了。
义务教育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新课导入
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探究新知学校计划在40源自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每隔5米种一棵,需 要多少棵树苗呢?
植树可有不同 的方法呀!
学校计划在40米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 每隔5米种一棵。 (1)一头不种,另一头种,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小丽和小强住在同一个单元,小丽每天从楼上 下来要走36个台阶。小丽家住在几楼?
36÷12+1=4(楼) 答:小丽家住在4楼。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练习
5m 40m
5m 40m
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种树的棵树等
最新冀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属于解决问题范畴,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自主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
2.了解间隔数的含义,知道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类似的简单问题。
3.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间隔数的含义,能求出间隔数并根据两端植树的情况,求出植树的棵树。
难点:用植树问题的解答方法解决其他简单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并采用自主探究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活动,揭示课题由观察手指找数字,引出“间隔”的概念。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伸出你的一只手,能看到几? 生:5。
师:5表示什么?生:5表示5个手指。
师:除了看到5个手指以外,还能看到几? 生:4。
(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可引导:在我们的手上还有一个数字4,你能看出4表示什么吗?)(T:4又表示什么?S:4个手缝或4个空。
)教师介绍:在我们手上有4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呢?3个呢?2个呢?师: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关间隔的例子吗?指两名学生回答。
然后出示生活中有关间隔的图片让学生找间隔。
师:老师有几张图片,请你来找找间隔。
揭题:看来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最熟悉的“手”入手,借助手指数和手指间的空隙,帮助学生理解“间隔”的意思,在头脑中初步建立概念,为下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下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尝试解决活动一:一侧植树1.提出问题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植树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植树问题⏹教学提示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广场敲钟等,这些问题情境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
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间隔数的含义,建构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模型,能解答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建立起解答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间隔数的含义,能求出间隔数并根据两端植树的情况,利用模型思想求出植树的棵数。
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猜谜导入。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显示):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师:大家真聪明,就是我们的手。
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其实,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好多数学只是,同学们想知道吗?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 5个手指)师:老师也从中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4个空格)师:对了,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
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师: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师:手指数与间隔数其中的关系你发现了吗?(手指数比间隔多1)师:还可以这样说?(间隔数+1=手指数)师:在我们的手上都有数学只是,看来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学习和间隔数有关的问题,它就是“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在猜谜语活动中,体验间隔数的含义、手指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本课时教学“植树问题”探究间隔数和棵数大小基础。
(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获取信息。
师:学校为了改变校园环境,要在校园内种上一些树,校委会决定公开招聘植树方案设计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我们校园的植树方案设计师呢?师:我们一起来先看看设计的具体要求吧!(课件显示)学校计划在40米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每隔5米种一棵。
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要求上,你获得哪些信息?生:40米长的教学楼前,每隔5米种一棵玉兰树。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生: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也就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
2、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师:现在,请4个同学为一组开始设计吧,看看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各需要多少棵玉兰树呢?(教师巡视)3、讨论交流、展示方案。
方案一:一端不种,另一端种。
(如下图,也可以是线段示意图)40÷5=8(棵),有8个间隔,我们只种一头,另一头不种,所以我们只用8棵树。
方案二:两端都种。
(如下图,也可以是线段示意图)40÷5=8(棵)就说明有8个间隔,为了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我们在两头都种上树,所以我们再用8+1=9棵树。
方案三:两端都不种。
(如下图,也可以是线段示意图)40÷5=8(棵),有8个间隔,我们想学校的树已经很多了,为了让我们的活动范围更大,所以在两头都不种树,所以把8-1=7棵。
4、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设计的真不错,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三个设计方案中种的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第一方案一端植树,另一端不种,种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只栽一端时,种树棵数=间隔数第二方案两端都植树,种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板书:两端栽树时,种树棵数=间隔数+1第三方案两端都不种,种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板书:两端都不种,种树棵数=间隔数-15、教学例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吧,你会解答吗?(课件显示)同学们在全长是60米的小路同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各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大家一起把题读一遍,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生1:路程是60米。
生2:小路同一侧植树,两端各种1棵。
生3: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60米。
师:两端各种一棵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一下,怎么计算?(预设)60÷6+1=11(棵)师:同学们真棒,什么也难不倒你们。
师:如果这条路的两侧都植树,怎样计算?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使学生明白:要求出两侧都种树苗的棵数,只要求出一侧种树的棵数,再乘2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方案征集中体验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间隔”的含义,在探究画图中建构起三种方案解决的数学模型,最后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巩固新知1、教材第95页“练一练”第1、2、3题。
2、教材第95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1、在练习中进一步熟悉植树问题的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的三种情形,逐步熟悉和建构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方法。
2、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方法解答上下楼的台阶问题,体会数学模型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四)达标反馈1、填一填。
(1)工人叔叔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6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一共有()个间隔。
(2)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这一排有()个同学。
(3)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2、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多少棵杨树苗?3、在一条长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4、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多少面彩旗?5、有一条路长1000米,在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垂柳,可种植垂柳多少棵?6、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答案:1、(1)5(2)8(3)402、800÷20+1=41(棵)3、500÷50-1=9(根)4、50÷5=10(面)10+1=11(面)11×2=22(面)5、1000÷5+1=201(棵)6、56÷4-1=13(棵)(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有时也不一定非得真的种树,比如马路旁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座路灯,路灯的数量和间隔的多少可以看成是植树问题。
还比如电线杆呀!教室的课桌安排呀等等都是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究了植树问题,体会了植树问题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现在和同桌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设计意图:反思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六)布置作业1、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长12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6米栽一棵。
如只有一端栽树,需要多少棵树?2、有一根木料,把它锯成8段,每锯开一处,需要5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3、一条彩带长1米,把它剪成长度相同的几小段,已知剪了4次,每段长多少分米?4、5、一列高速列车共20节,每节长18米,每两节之间的距离是1米,你知道这列高速列车有多长吗?6、业务员小李要到六楼联系工作,他从1楼到4楼用了54秒,照这样计算,小李走到6楼共需要几秒?答案:1、120÷6=20(棵)2、8-1=7(次) 5×7=35(分钟)3、1米=10分米 4+1=5(段) 10÷5=2(分米)4、20×(10-1)=180(米)5、20-1=19(米) 20×18+19=379(m)6、54÷(4-1)=18(秒) 18×(6-1)=90(秒)⏹教学反思1、在操作体验中经历建模。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模型。
体验和建构是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
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本节课在提示课题理解完间隔的含义以后,通过三次种树的数学活动,并辅助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到了“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两头种树棵树为什么要+1,两头都不种棵数为什么-1,以及一头种为什么棵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达到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数形结合——促进方法渗透。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
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两端都栽植树问题教学片断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101;102或99。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