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课件2.2 王何必曰利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课件2
2020/12/11
6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 亮出自己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
王
“利”的坏处
何
必
国危矣
正
举例论证: 反
不夺不餍
对
比
曰
3、通过正面阐述“义”
论
利
的好处:推行仁义
举例论证
证
才是大利所在。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 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2020/12/11
7
问题探究:儒家眼中的“义”与
•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 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 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 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 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 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梁惠王上》)
2020/12/11
21
• 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努力 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
连忙起来,努力地谋利者,是跖一类
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的区别,没有 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区别。”
2020/12/11
22
2
王何必曰利
2020/12/11
3
重点字词
• 何以利吾家;上下交征利;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交:相互;征:获得;苟:如果;后:以 ---为后;先:以----为先;遗:遗弃;
2020/12/11
4
读出译文
2020/12/11
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矣。”
高中语文 2.2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尝赐医者数,终不愈。最后, 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职 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职深坚,招之不来,麾 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② ,亦不能夺 之矣!”上曰:“然。古 . 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取材于《史记 · 汲郑列传》 ) 【注】 ①谒者:官职名。②贲、育:指古代猛士孟贲、 夏育。
3.孟子的论辩都颇有气势,试以“孟子见梁惠王”为例 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 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他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 用排比修辞,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 孟子论辩的浩然正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 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 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 1、 2 则,完成 6~ 8 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利 吾国 . 利:利益 B.士 庶人曰 . 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 . 危:处境危险 D.苟为后义而先 利,不夺不餍 . 先:以……为先 )
1.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劝战,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
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
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
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投合,契合
(3)愿闻其指
. 意旨、意向
(4)先生之号
.则不可 指所用的提法
(5)欲知舜与蹠之分
. 差别、区分
(6)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距离、差别
-3-
二、王何必曰利
了解作品背景
首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动词,是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é 霓为衣兮风为马
.义而先
.利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
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
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
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峙。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
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
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
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投合,契合
(3)愿闻其指
. 意旨、意向
(4)先生之号
.则不可 指所用的提法
(5)欲知舜与蹠之分
. 差别、区分
(6)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距离、差别
-3-
二、王何必曰利
了解作品背景
首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动词,是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é 霓为衣兮风为马
.义而先
.利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
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
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
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峙。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 (38张PPT)
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 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样去 游说他们?”宋牼说:“我将 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
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孟子说:“先生的动
原文:曰:先生之志则 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 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法却不行。先 生用利去劝说 先秦、生楚以之利王说悦秦于、利楚,之以王,秦利动王而;楚高军队王兴的,,官秦于兵王 是也楚 停因王 止为因军有为事利有行 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 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 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 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 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
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 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 是去然而君仁义不臣,亡、者父怀利,子以、未兄相之接弟有,终也。就兄心这弟怀会样之利使不间害君使都关臣国完系之家全 来间灭互、背亡相父离的对子仁,待间义是,、,没
有的。
原文:先生以仁义说秦、 楚之王,秦、楚之王悦 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 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 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 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 “利”呢?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 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 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 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 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 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 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 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 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2王何必曰利课件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2 《王何必曰利》 课件 2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读》)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名言
孟子曰:“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名言
•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西汉董仲舒概括 孔孟的义利观, 提出“正其 谊 (义)不 谋 其利,明其道不 计 其 功 ”(《 汉书 · 董仲舒传 》)的论点, 强调道义和 功 利不 能 并存。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 思想学 说,深 刻 地 影响 了中国 古代思想 文 化 的 发展 ,也大 致 地 奠定 了中国儒家人文 精神 的 基本内容 。 成 为了 中 华民族 不可 磨失 的文 化传统 和人文 精神 。
义利并 重 、以义为先的 政治 观 合乎礼 义、以义 待 利的生 活 观 崇 义 尚 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 观《孟子》 全书 ,我 们 可以看 到它 洋溢着 孟子 崇高 的 精神境界 和不 渝 的 救 世 情 怀: 以 民 为 本 ,以利为 本 , 崇古尚贤 , 崇 义 尚 道,自 承 先 圣 , 身任天 下。正因为 那个变革性 、过 渡性 时代 的 礼 乐 崩 坏、诸 侯恣 行、 政由 强国、 社会动 荡 、 民 不 聊 生,孟子以 天 下 苍 生 黎民 为 念 , 高 举 仁义的 思想 大 旗四 处 游 说, 奔走 呼 号 。表 达 了 渴 望丰衣足食 , 渴望安居 乐 业 , 渴望 和 平 、 统一 、 稳定 的 心声 。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 · 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 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 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 荣辱》)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名言
孟子曰:“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名言
•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西汉董仲舒概括 孔孟的义利观, 提出“正其 谊 (义)不 谋 其利,明其道不 计 其 功 ”(《 汉书 · 董仲舒传 》)的论点, 强调道义和 功 利不 能 并存。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 思想学 说,深 刻 地 影响 了中国 古代思想 文 化 的 发展 ,也大 致 地 奠定 了中国儒家人文 精神 的 基本内容 。 成 为了 中 华民族 不可 磨失 的文 化传统 和人文 精神 。
义利并 重 、以义为先的 政治 观 合乎礼 义、以义 待 利的生 活 观 崇 义 尚 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 观《孟子》 全书 ,我 们 可以看 到它 洋溢着 孟子 崇高 的 精神境界 和不 渝 的 救 世 情 怀: 以 民 为 本 ,以利为 本 , 崇古尚贤 , 崇 义 尚 道,自 承 先 圣 , 身任天 下。正因为 那个变革性 、过 渡性 时代 的 礼 乐 崩 坏、诸 侯恣 行、 政由 强国、 社会动 荡 、 民 不 聊 生,孟子以 天 下 苍 生 黎民 为 念 , 高 举 仁义的 思想 大 旗四 处 游 说, 奔走 呼 号 。表 达 了 渴 望丰衣足食 , 渴望安居 乐 业 , 渴望 和 平 、 统一 、 稳定 的 心声 。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 · 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 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 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 荣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二课王何必曰利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王何必曰利
答案:D
7.文中“万取千焉,千取百焉”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有一万,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一千, 而大夫就有其中的一百。说明卿大夫“取利”的欲望大, 会导致亡国。
祝
您
4.以先 怀生 利以 以利 相说 接秦连、词楚,之表王修饰介关词系, 用 5.于孟 秦、 子遇 楚之 于王 石悦 丘于介利词, 介在 词,引进行为、动作的对象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战争 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
6.之 先生之志则大矣助词,的 家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
对老年人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
索取
C.弑其君者
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
苟且
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
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 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
交互
B.吾闻秦、楚构兵
交结,连结
C.先生之号则不可
号召
D.以罢三军之师
撤退
解析:C项中的“号”意为“劝说的理由”。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
A.说(shuō,劝说)之将何如
B.利与善之间(jiàn,距离、差别)也
4.选文运用了大量排比,请分析其作用。
明确: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 在“宋将之楚”这一节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正面的例子 从三方面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 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这样,多方面 采取排比修辞,明白晓畅,节奏分明,让人易于接受。
高二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 王何必曰利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仁义罢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
只讲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
卿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说:‘用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 么使我自己获利?’上层下层互相谋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先生之志则大矣。( 判断句 ) 译文:先__生__的__志__向__是__大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这__样__却__不__亡__国__的__,__还__从__未__有__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遇于石丘。(省略句、状) 语后置句 译文:孟__子__在__石__丘__遇__到__了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 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私利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
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 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
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先生用仁义来劝说秦、楚两国的国王,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白对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1.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怕路途遥远前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只讲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
卿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说:‘用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 么使我自己获利?’上层下层互相谋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先生之志则大矣。( 判断句 ) 译文:先__生__的__志__向__是__大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这__样__却__不__亡__国__的__,__还__从__未__有__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遇于石丘。(省略句、状) 语后置句 译文:孟__子__在__石__丘__遇__到__了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 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私利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
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 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
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先生用仁义来劝说秦、楚两国的国王,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理解孟子重义轻利、后利而先义的思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白对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1.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怕路途遥远前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15张PPT)
(1)先生将何之?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何以利吾国?
翻译句子 1.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答案: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 而不考虑仁义,那么国家危险了。
2.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答案: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 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 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 辆兵车的卿大夫。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4)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乘 (1) 万乘之国:
(2) 因利乘便:
(3)良马难乘:
(5) 乘彼垝垣
4、词类活用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2) 然而不王者:
(3)亦将有以利吾使国动乎用:法 (4)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意动用法
(5)说而罢之:
(6) 不远千里而来
5、文言句式
预习作业
孟子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即其时代之情形也。
一、孟子的时代特征
高唱二性、善《主孟义;子排》斥评功说利主义。 孟子在文化史上的特别贡献有二方
面:
三、文言知识积互累相 1、通假闻字其重点词语
通旨
如果 满足
3、一词多义
遗 (1) 未有仁而遗其亲i者也: (2)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七: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很危险,会偷钱! 八:惊天内幕曝光!移动、铁通为骚扰电话提供各种支持! 九:银行存惊天漏洞:你正沦为洗钱帮凶
十:快查查你名下的手机卡!小心联通把你“卖”了 十一:消费预警,美菱等5家企业抽油烟机产品被抽检不合格
谢谢
七: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很危险,会偷钱! 八:惊天内幕曝光!移动、铁通为骚扰电话提供各种支持! 九:银行存惊天漏洞:你正沦为洗钱帮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
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6)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家。________
判断句 (2)先生之志则大矣。________ 判断句 (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4)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5)说之将何如?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6)孟子遇于石丘。_______________
“但是”“却” 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1)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使……停止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动用法,以……为后 (4)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______
去门十里以为界:_____ 距离
(3)古今异义
①以罢三军之师 军队。 古义:______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 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
这样而。 古义:_________
今义:转折连词。
(4)虚词归纳
代词,他们的 弑其君者: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精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知文明理
释文题 “王何必曰利”是《孟子 · 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2.2 王何必曰利9-人教版
王 何 必 曰 孟利 子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句式 2、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走பைடு நூலகம்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
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 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 “ 民贵君轻”(政治主张) 、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 义”为中心的“ ”、“仁政 ” 。王道
2、选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2、读第二则:概括孟子和宋牼对话的大 致内容,说一说孟子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读第三则:孟子认为“为善”与“为 利”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1.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结合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
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背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问题探究
1、读第一则:概括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大致 内容,说一说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及文言句式 2、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走பைடு நூலகம்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
人。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 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他提出 “ 民贵君轻”(政治主张) 、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 义”为中心的“ ”、“仁政 ” 。王道
2、选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2、读第二则:概括孟子和宋牼对话的大 致内容,说一说孟子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读第三则:孟子认为“为善”与“为 利”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1.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结合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
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背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问题探究
1、读第一则:概括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大致 内容,说一说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二、王何必曰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夯实]
一、通假字 愿闻其指. 通 旨 ,意旨,意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古今异义
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古义: 这样却
2.利与善之.间.也 古义: 的差别
今义:表转折连词 今义:中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一词多义 ①怀利以相接.
1.接③②汉兵关刃,既接接..秦之弊 ④出则接.遇宾客
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6.之④②③孳说先孳生之.为将之.善何志者如则,大舜矣之.徒也
⑤先生将何之.
介词,在 介词,对,对于
代词,代战争 代词,秦、楚国君 结构助词,的 代词,这 动词,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 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称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1] 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 [明确] 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 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 [问题2] 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 [明确] “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 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 [问题3] 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 [明确] 言明“行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行善” 的主张。
远: 意动用法,以……为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孟子遇于石丘
(“于石丘”作状语,后置)
2.秦、楚之王悦于利 (“于利”作状语,后置)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 的立场:义先于利。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 的关怀。 结论: 何必曰利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 该多多行善。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为意将何之?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 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 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 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 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 所在。
王 何 必 曰 利
正反 对比 论证
举例论证
kēng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wàng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zī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相互 如果 1、上下交征利 交战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意向 5、愿闻其指 这样而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差别 背离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语文课件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
宋 以利说二 王罢之
孟子
以利说之——二王悦于利,去仁义,亡 以义说之——二王悦于义,怀仁义,王
为善者——舜之徒 3.
为利者——蹠之徒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 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赏析:孟子极力推崇仁义,认为仁义是维系人心的基础。如果人 人都懂礼义廉耻,对家庭来说,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融洽;对国 家来说,国家就会安定太平。所以,应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大力加 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建设。 2.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 有过。 赏析: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 要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 融洽、相处友好,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特殊句式 (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固定句式) (2)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宾语前置) (3)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判断句) (4)孟子遇于石丘(状语后置,省略句) (5)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 (6)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判断句) (7)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8)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判断句)
Hale Waihona Puke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第1则选文中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是什么?“言利”有什么危害? 提示: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是要讲仁义。如果国君带头言利, 整个社会就会上行下效,人们就会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人 们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就会互相争夺,甚至会弃自己的 父母、君主而不顾。一些卿大夫虽然拥有了国君十分之一的财利, 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夺取国君所拥有的一切。 2.第2则选文中宋 和孟子在劝说秦王、楚王的观点上有什么 不同?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提示:秦楚交兵,宋 打算晓之以利,劝阻战争;而孟子认为应该 晓之以义,阻止战争。孟子认为,晓之以利,就是鼓励人们逐利,而人 们都怀着逐利的心态相交往,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而晓之以义, 则会鼓励人们心怀仁义,如果人人都心怀仁义,那么统治者就会成 就王业,天下太平。
3.词类活用
(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认为……远) (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2)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 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 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本课三则选文在说理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做具体说明。 提示:本课3则选文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论述明快有力。第1则 “孟子见梁惠王”提出观点“亦有仁义而已矣”后,先说利字当头的坏 处,然后再说推行仁义的好处;第2则“宋 将之楚”先说以利说秦、 楚之王的坏处,再说以义说秦、楚之王的好处;第3则选文将“孳孳 为善”和“孳孳为利”对比阐述。这样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明,论 述更加有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 梁惠王问
有以利 吾国乎
孟子回答 王何必曰利 ⇩
王——利吾国
大夫——利吾家 上下交征利,国危矣
士庶人——利吾身 万乘之国——千乘之国 后义先利,不夺不餍 千乘之国——百乘之国
⇧ 王何必曰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合作探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徒 ①舜之徒也(名词,类)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副词,白白地) ③徒以吾两人在也(副词,仅仅)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名词,囚徒)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阅读选文,你认为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试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1)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 并不是要梁惠王不考虑利,实际上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他认识 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 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 乐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二、王何必曰利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古今异义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古义:这样而。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2.一词多义 (1)遇 ①孟子遇于石丘(动词,相遇、遇到) ②二王我将有所遇焉(动词,投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动词,遭受) ④出则接遇宾客(动词,接待) ⑤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会) (2)去 ①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动词,舍弃)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动词,离开) ③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 ④我从去年辞帝京(形容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