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儿科门诊用药是指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对儿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质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儿科门诊用药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从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和药物治疗方面,总结和介绍儿科门诊用药的相关知识点。
一、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原则1. 选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生理特点、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用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遵守正确用药原则,包括准确掌握用药指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等。
对于儿童患者的用药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监测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定期监测患儿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合适的药物。
二、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1. 发热:发热是常见的儿科门诊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发炎、病毒感染等。
对于发热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2. 咳嗽:咳嗽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
对于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肾上腺素类药物(沙丁胺醇)、类固醇和其他支气管扩张药物等。
3. 腹泻: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
对于腹泻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止泻药(鲍鱼胆碱等)、益生菌和补液盐溶液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儿科门诊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常见原因包括吸收不良、疾病引起的消耗等。
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补充剂、蛋白质营养剂等。
三、常用儿科门诊药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项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发热和疼痛缓解。
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儿科用药指南》课件
了解相关政策与法规,确保经 济性分析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儿科用药的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评估
全面评估药物治疗的总成本,包括药品成本 、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
成本-效果比值
计算成本与效果的相对价值,为决策提供依 据。
效果评估
明确治疗效果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如治愈率 、缓解率、生存率等。
敏感性分析
分析不同假设和参数变化对成本-效果比值 的影响,提高分析的可靠性。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定期评估与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儿科用药的经济性分析
药物成本
比较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案的性 价比,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方
案。
医疗资源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治疗 成本。
长期效益
考虑药物的长期效益,如预防 疾病复发或改善生活质量。
评估药物中各成分是否适 合儿童使用,有无潜在的 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剂量安全性
确保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 内,避免因剂量过大或过 小而引发不良反应或治疗 效果不佳。
用药途径安全性
评估不同给药途径(如口 服、注射等)在儿童中的 安全性和适用性。
儿科用药的有效性评价
治疗效果
生长发育影响
评估药物是否能够有效治疗儿童疾病 ,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疾病
抗癫痫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使用,控 制病情。
下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与支气管扩张剂联合使用,控制感 染并改善通气。
皮肤疾病
外用药物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加速康复 。
消化道疾病
止泻药与助消化药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 果。
03
儿科用药的剂量与疗程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体重计算:这是最常用、基本的方法,每日剂量等于患儿体重乘以每日一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需连续应用数日的药应采用此方法,而临时对症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2. 按体表面积计算:准确度高,但复杂,适用于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
小于30公斤的小孩体表面积=体重×+,单位为平方米;大于30公斤的小孩体
表面积=体重公斤-30×+。
3. 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 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
量=儿童体表面积(m²)××成人剂量。
在使用这些方法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儿科科室药品管理制度内容
儿科科室药品管理制度内容一、总则为规范儿科科室药品管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用药管理1. 儿科用药应严格按照医疗处方合理使用,不得随意更换药品或增减药量。
2. 儿科医生应根据患儿疾病情况及体质特点,合理选择药品,选择的药品应符合国家及医院的相关规定。
3. 各医生应严格按照患儿的临床表现,合理及时地进行用药,不得擅自增减及终止用药。
4. 用药前,医生应详细询问患儿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确保用药安全。
5.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6. 非急危重症患儿,建议采用口服给药,减少长期插管及静脉输液用药的频率。
7. 儿科药品发放应与患儿身份信息核对无误,根据医师处方、病历知晓后进行发药。
三、儿科药品的存储1. 儿科科室药品应根据药品的性质、规格要求和药物存储条件合理进行存放。
2. 药品的存放应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存库药品的有效期。
3. 库房内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无异味、无腐蚀性气体及杂物的环境。
4. 药品存储区应定期进行温湿度的监测,并及时消毒、整理和清理。
5. 药品存放区应设有专门的标识,标明存放的药品名称和有效期。
6. 库存药品根据不同的用途、特征及剂型分别放置,便于取用及管理。
7. 药品库房应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对库存量、库存情况及库房卫生进行定期检查。
四、药品配制与使用1. 儿科药品的配制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经验的药师完成,各类药品的配制过程应符合相关操作规范。
2. 所配药品应标注药名、药量、质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及药品配方。
3. 药品在配制前,应进行材料及工具的准备,对瓶、管、瓶塞进行灭菌处理。
4. 药品的使用应严格按照配方用量,严禁擅自更改药品剂量及停止使用。
5. 医生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应认真查看药品标签,注意规范用药时间及用法用量。
6. 药品使用完毕后,应将药品残余及时清点,确认无误后进行退库或报废处理。
医院儿科用药情况汇报范文
医院儿科用药情况汇报范文儿科用药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医院儿科用药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儿科用药的现状,提高用药质量,保障儿童患者的健康。
以下是我们对儿科用药情况的汇报:一、常用药物情况。
1. 抗生素类药物,儿科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较多,尤其是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时疗效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问题,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指征和用药剂量。
2. 退烧镇痛药物,对于儿童的发热和疼痛,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3. 抗病毒药物,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水痘病毒等,针对这些病毒感染,我们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对不同病毒的疗效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用药安全情况。
1. 用药指南,为了规范儿科用药行为,我们制定了儿科用药指南,对常用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提高了医务人员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药品管理,我们对医院内的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儿科用药专区设置了专门的药品存放柜和标识,避免了不同药品混淆使用的情况,确保了儿科用药的安全性。
三、用药效果评估。
1. 疗效观察,我们对儿科患者的用药效果进行了定期观察和评估,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疗效良好。
2. 不良反应监测,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也密切关注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医院儿科用药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用药指导和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和疗效,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引起各位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儿科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
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
一、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是治疗小儿感染的常用药物,包括氨基酚羟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其他衍生物等。
应用:用于治疗肺炎、肠炎、咽炎、膀胱炎、中耳炎、腮腺炎、咽喉炎等细菌感染,也可用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前应严格遵医嘱确定相应疾病的病原,以防青霉素的过量使用。
2、头孢类
头孢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菌抑制和杀灭作用,可以杀死许多细菌,包括链球菌、支原体等,血清抗体水平低,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硫脒、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噻肟等。
应用:一般用于治疗小儿的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中耳炎、咽喉炎等,也可用于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治疗前应确定感染病原,以防头孢类药物的不恰当使用。
3、磷酸氯喹类
磷酸氯喹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抗生素,能有效抑制细菌多糖的合成,促使细菌凋亡,是当今小儿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
儿科常用药
儿科常用药
牛磺酸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金丹双黄连口服液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清宣止咳露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止咳糖浆(露)泰诺林美林
臣功再欣小儿退热贴小儿七珍丹婴儿健脾散
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化食丸婴儿健脾散思密达
乳酸菌素丽珠肠乐合生元牛黄抱龙丸
珍珠粉保婴丹婴儿素尤卓尔绿药膏
万花油京万红板蓝根阿奇霉素、
阿莫仙正柴胡饮颗粒:希刻劳(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碳酸钙颗粒锌钙特
扑尔敏片氯化钾片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福露施)
维C银翘片磷酸铝凝胶希苏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扑热息痛利巴韦林片小快克护彤
碳酸钙钙迪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氯雷他定儿童糖浆
依托红霉素颗粒钙尔奇念慈庵川贝琵琶膏。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儿科用药是指针对儿童临床需求,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计算给药剂量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精确计算儿科用药剂量十分重要,以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并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儿科用药挑战。
一、根据年龄划分药物剂量1. 婴幼儿期(0-1岁):婴儿期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体重来计算。
常用的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婴幼儿剂量(mg)或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体表面积修正系数= 婴幼儿剂量(mg)。
另外,有些药物的剂量会根据婴儿的实际出生天数进行调整,如早产儿及新生儿等。
2. 幼儿期(1-3岁):幼儿时期的用药剂量一般是根据体重进行计算的。
可以使用与婴幼儿相同的公式来计算幼儿的给药剂量,即体重(kg)×给药剂量(mg/kg)=幼儿剂量(mg)。
此外,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不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用药评估方法。
3. 学龄前儿童(3-6岁):在学龄前儿童时期,用药剂量仍是根据体重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前儿童剂量(mg)。
4. 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以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
计算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儿童剂量(mg)或体表面积(m²)× 给药剂量(mg/m²)= 学龄儿童剂量(mg)。
在特殊情况下,还需根据儿童的生理和药物代谢特征来调整剂量。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的用药剂量可以采用成人剂量,具体剂量还需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年龄和发育情况等。
二、根据体表面积调整药物剂量1. 什么是体表面积(BSA)?体表面积是指一个人体的外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可以计算得出。
计算BSA的公式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Du Bois' 和Haycock'公式。
儿科用药特点
儿科用药特点儿科用药是关于儿童健康的重要领域,其特点与成人用药有很大的区别。
儿童的生理特征、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儿科用药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特点。
一、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儿童的身体情况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体重、身高到骨骼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地确定药物的剂量。
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能力较弱,剂量过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小又可能影响疗效。
因此,儿童用药需要更为精确和谨慎。
二、药物安全性的高要求儿童的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儿童的疾病较难判断,症状表现也和成人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药物。
其次,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影响生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或产生其他长期不良后果。
因此,在儿童用药中必须高度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三、药物剂型的选择由于儿童年龄小、协助服药能力较差,药物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
婴幼儿和幼儿期的孩子通常难以吞咽固体药片,因此需要以液体、泡腾片、颗粒剂等剂型来方便孩子吞咽。
此外,婴儿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呕吐反射,因此可以选择栓剂或外用药来避免药物经消化道丢失。
四、药物的味道和口感儿童对药物的味道和口感敏感,往往会对味道较差的药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难以服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药品生产企业往往会为儿童用药特别开发味道较好的药物剂型,如水果味或巧克力味的口服液等,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
五、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和用药需求,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并监测孩子的反应和疗效。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密切监测孩子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只有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常见儿科用药的分类
常见儿科用药的分类儿科用药是指专门为儿童设计、研发或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调整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儿科用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别:1. 按药理作用分类: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及抗寄生虫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退烧、止痛、消炎。
镇静催眠与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用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以及控制惊厥发作。
消化系统用药:如助消化酶、止泻药、胃肠动力药、抗酸药等。
呼吸系统用药:支气管扩张剂、抗哮喘药物、祛痰药、鼻炎用药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包括强心苷类、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神经系统用药:除了上述镇静催眠药外,还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抗癫痫药等。
内分泌系统用药: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药物等。
2. 按适应症分类:小儿感冒用药:包含解热、镇咳、祛痰、抗组胺药物等。
小儿腹泻用药:吸附剂、肠道微生态制剂、补液盐等。
小儿营养补充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免疫调节剂:如用于提高免疫力、防治感染的药物。
皮肤用药:如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外用药物。
3. 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药物:片剂、胶囊、颗粒剂、溶液、混悬液、滴剂、糖浆等。
注射用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外用药物:膏剂、贴剂、洗剂、喷雾剂等。
吸入性药物:如哮喘患儿使用的吸入型皮质激素。
4. 按年龄阶段分类:新生儿用药:针对新生儿特殊生理需求和安全性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剂量要求的药物。
儿童用药:涵盖较大年龄段儿童适用的药物,通常需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个体化剂量。
在实际应用中,儿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临床指南给予适当剂量和疗程。
同时,考虑到儿童机体发育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儿科用药特别强调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有哪些
儿科用药原则有哪些儿科用药一直是医疗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用药原则:1. 个体化用药儿童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状况等都会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产生影响,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规划。
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
2. 安全性优先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考虑其安全性。
一般来说,应避免使用对儿童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3. 药物剂量儿童的体积、体重和代谢率通常比成人更低,因此药物的剂量通常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给儿童用药时,医生应仔细计算药物的剂量,并避免因为给药过量或过少而导致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4. 给药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口服给药是最为常见的途径,但有些药物可能会因为经过肠道代谢而降低药效,因此有时需要考虑其他给药途径,比如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考虑儿童的年龄、意识状态和具体情况。
5. 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医生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代谢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需要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儿科用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遵循个体化用药、安全性优先、合理药物剂量、选择适当给药途径以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则,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和专业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儿科疾病用药原则及处方审核要点
儿科疾病用药原则及处方审核要点儿科疾病用药原则以及处方审核要点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科用药原则和处方审核要点的指导:儿科用药原则:1.个体化用药:儿童的年龄、体重和发育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药物剂量和疗程需要个体化,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选用安全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较为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某些药物在儿童体内代谢较慢,因此需要特别谨慎。
3.用药途径:选择适合儿童的用药途径,如口服药、颗粒、液体制剂或局部用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便于儿童接受。
4.药物相互作用:注意儿童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需要用药监测和药物配伍。
5.用药时间:考虑用药的时间,包括药物的频率和用药的持续时间,以确保疗效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
6.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在儿童中的表现,及时监测并采取措施。
7.儿童特殊需求:考虑到儿童的特殊需求,如味道、剂型、用药方式,以提高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
处方审核要点:1.剂量审核:确保药物剂量与患儿的体重、年龄和病情相适应,不要过量或不足。
2.用药途径审核:检查药物的途径是否适合患儿的年龄和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途径。
3.相互作用审核:检查处方中的药物是否与患儿可能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以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4.过敏和不良反应:考虑患儿的过敏史和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5.适宜性审核:评估用药的适宜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期的用途符合患儿的需要。
6.合理性审核:确保处方的用药时间、疗程和频率合理,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7.监测和随访:确保儿科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监测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耐受性。
8.药物标签和说明:给予家长或监护人药物的详细说明,包括用法、用量和可能的副作用,以确保正确的用药。
儿科用药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儿科用药注意事项
儿科用药注意事项儿科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未完全成熟,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是儿童用药的一些注意事项:1.儿童用药需遵循医嘱:儿童用药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嘱咐,不要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同时,家长也应该清楚地了解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用药。
2.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儿童喜欢糖浆、颗粒等液体剂型的药物,但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剂型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剂型。
同时,要注意糖浆剂型中可能含有糖分,应注意控制儿童摄入的糖分量。
3.药品的稳定性和保质期:儿童用药时要选择稳定性较好的药品,并注意保质期。
一般来说,开封后药品的保质期会缩短,应尽快使用,过期药物不可使用。
4.低剂量原则:儿童用药时应采用“低剂量原则”,即尽量使用低剂量的药物,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儿童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告知医生孩子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6.儿童用药的特殊途径:对于婴幼儿和小儿,呕吐导致的给药困难,可以使用直肠给药或皮下注射等其他途径进行给药,但只有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合适的方法。
7.随身携带重要药物: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家长应随身携带关键药物。
一旦发生意外或突发疾病,及时给予药物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8.合理保存药物:家长应将药物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并确保药物不会因受热、受潮或过期而影响疗效。
同时,不同药物可能需要不同的储存条件,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按照要求储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婴幼儿的用药更为复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此需要更加谨慎。
此外,一些常见的非处方药物也需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总之,儿童用药是一项需要特别注意的医疗行为。
儿童用药目录
儿童用药目录一、儿科常用药儿科常用药是指在儿童疾病治疗中常用到的各类药物,包括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止咳化痰药以及消化系统药等。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儿童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的治疗。
二、抗感染用药抗感染用药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根据病原体不同,抗感染用药可分为抗生素类、抗病毒药等。
三、抗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儿童常见的肺炎、中耳炎等。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用敏感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产生。
四、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类适用于儿童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等。
五、抗病毒药抗病毒药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疱疹性咽峡炎等。
抗病毒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破坏病毒结构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使用抗病毒药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六、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儿科常用药物之一,主要用于缓解儿童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七、止咳化痰药止咳化痰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咳嗽、痰多等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减少痰液分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等方式来改善咳嗽症状。
在使用止咳化痰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八、消化系统药消化系统药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
常用的消化系统药包括益生菌、止泻药、助消化药等。
在使用消化系统药时,应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用药安全。
总结:儿童用药目录涵盖了儿科常用药物的主要类别,为儿童疾病治疗提供了全面的药物选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和适应症,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同时,家长应关注儿童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儿科用药知识 科普
儿科用药知识科普一、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儿科用药也不例外。
药物通过与体内靶点结合,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儿科用药,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确保药物在患儿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并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用药剂量与方式在儿科用药中,用药剂量和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身高和体表面积等因素来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也存在差异。
用药方式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需要根据药物性质和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
三、药物不良反应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儿科用药也不例外。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差异、联合用药、用药剂量和方式等因素有关。
轻微的不良反应可能包括皮疹、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儿科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四、药物相互作用在儿科用药中,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可能存在交叉,从而产生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儿科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特别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常用药物。
五、儿童生长发育与药物代谢儿童的生长发育对药物的代谢有一定影响。
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和中毒。
因此,在使用儿科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选用药物。
六、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儿科常用药物之一,但抗生素的滥用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患儿的病情和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七、疫苗接种与药物治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在接种疫苗期间,需要特别注意药物治疗的影响。
儿科急救药品
儿科急救药品儿科急救药品是专门用于儿童急救情况下的药物,旨在迅速缓解儿童急性疾病的症状,保护和拯救他们的生命。
儿童在生理和生化方面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他们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方案和药品剂量。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儿科急救药品及其主要用途:1. 儿童退烧药:退烧药是用于降低儿童体温的药物。
常见的儿童退烧药品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适合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对乙酰氨基酚适合于2个月以上的婴儿。
这些药物通过降低体温减轻儿童的不适感,预防高热引起的并发症。
2. 儿童抗过敏药:儿童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和呼吸道症状。
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和扑尔敏能够迅速缓解这些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轻儿童的不适感。
3. 儿童抗生素:儿童急性感染往往需要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儿童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杀灭或者抑制细菌的生长,治疗儿童感染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儿童止吐药:儿童常见的呕吐原因包括消化不良、感染和运动晕车等。
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可以减少儿童的呕吐次数,缓解不适感。
5. 儿童止痛药:儿童急性疼痛时,需要使用止痛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儿童止痛药,适合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
此外,布洛芬也可以用于缓解儿童疼痛,适合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
6. 儿童呼吸道急救药品:儿童呼吸道急救药品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能够迅速缓解儿童哮喘和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呼吸难点。
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也常用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儿科急救药品及其主要用途。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家长和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来正确使用药物,并留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此外,儿童的急救药品应储存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防止误食或者误用。
如果儿童浮现严重的急救情况,应即将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将其送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医疗匡助。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根据患儿的病情、生理发育特点和药物特性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种类、用药途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药物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原则。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维护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根据患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进行选药和调整用药方案。
儿童是由新生儿到成人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儿科医生在用药时,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频次和用药途径等,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能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的敏感度较高。
在儿科用药中,必须强调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结合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儿科临床工作中,患儿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多样,不同病种的治疗也各有特点。
在用药时,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个体化用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注重家长和患儿的用药指导和监测。
在儿科用药中,家长应起到重要作用,他们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合理给予患儿药物,并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儿科医生也需要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跟踪监测,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强调多学科合作。
儿科用药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包括药师、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学、感染科、皮肤科、急诊科、呼吸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骨科、儿科、小儿外科等,共同致力于最终使宝宝得到彻底的治疗。
每逊之神,肩负着用药观念和道德标准。
只有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才能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医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和发育的规律以及儿童对药物代谢、药理学特征,保障儿童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科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
儿科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儿科用药是指治疗儿童疾病过程中使用的药物。
儿童是身体发育不完全、代谢功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科用药剂量要适当。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小,与成人相比,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差异较大,所以给儿童用药时剂量要相应调整。
通常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生理状况来计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对药物的反应容易出现个体差异,有些儿童甚至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药物中毒。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掌握正确的剂量。
其次,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儿童的器官和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因此一定要选择安全有效的儿童专用药物。
市场上有些药物适合成人使用,但对儿童来说可能存在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因此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
同时,应该选择独立包装的药物,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误服。
在给儿童用药时,最好使用药剂上市批准的剂型和规格,并按说明书使用。
再次,要注意药物的保存和使用期限。
儿童用药时,特别要注意药物的保存和使用期限。
药物的有效期一过,药物的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失去疗效。
如果使用过期药物,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可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
所以,家长在购买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查看有效期,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保存药物。
此外,要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时,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儿童用药时应尽可能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
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最后,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注意合理用药的原则,不要轻易擅自改变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药物应用小儿并非成人简单的缩影,在临床上小儿与成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越大,表现在疾病种类、病理、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等。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其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作用则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小儿疾病大多危重而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殊性,掌握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
一.小儿生理生化功能差异二.儿科疾病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疾病早期病情较轻,机体调节能较强,并发症少。
2.合理用药:选择药物治疗时必需全面衡量药物的利弊。
能用一种药物可以治愈的疾病,无必要选用二种或更多的药物;能口服药物取得良好疗效者,无必要注射给药;能够用肌肉注射取得相同效果者,无必要静脉给药以减轻痛苦和输液反应。
3.整体治疗:治疗疾病应从机体的整体功能考虑治疗的其他方面,如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必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各个方面}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供给充足的水分、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有效的祛痰药物、及时抽吸痰液等)以及患儿热量摄入情况和并发症的处理等环节。
4.预防用药:某些儿科疾病预防性给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由轻转重。
最典型的例子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若能在强调多晒太阳,合理喂养的同时给予充足的预防量的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三.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pH值、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治疗在小儿有下述特点:1.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如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
2.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年长儿,麻黄素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儿却低得多。
3.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足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浓度和毒性作用。
如安定的半衰期成人为18小时,而早产儿为54小时。
4.肾脏的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肾功能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遗传因素要考虑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患儿对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对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药物。
6.某些药物对正在生长小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性激素可促进骨骼生长,但最终使骨骺与骨干过早闭合,影响身高的增长。
6岁以前应用四环素可以造成牙质生长不良等。
四.小儿的用药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决定如何用药,尤其要考虑到儿童的用药特点及剂量。
如小儿支气管哮喘可应用麻黄素、肾上腺素类药物解除哮喘,但同时患心脏病的孩子就不能用,因为这类药物可使心跳明显加快,对心脏不利;又如患小儿感冒时,尽管速效胶囊疗效快、服用方便而为感冒药中的佼佼者,但婴幼儿神经系统、肝脏发育尚不完全,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或肝损害。
2.选药时要有明确的指针:根据药物的特点,选用安全、有效、可靠、价廉、易得的药物。
不能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不要轻信广告药品,不要图新药、图贵药,因为新药的毒、副作用往往需要长期深入细致的临床调查研究,尽管新药上市前都做了如对胎儿的影响、致癌、致畸、依赖性、抗原性的研究,但由于时间的局限,还远不够。
非那西汀在应用几十年后,才发现长期应用可致肾乳头坏死甚至肾盂癌的毒性反应。
3.要掌握影响药物的因素:如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口服还是注射);药物联用的相互影响。
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以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不要给患儿随意滥用成人药。
儿童的肝、肾、神经等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损害或发生中毒反应。
婴幼儿更应慎之又慎。
如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适于成人应用,若给患儿应用则不易掌握用量,一旦过量,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
又如氨茶碱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成人用药尚需注意,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后很易中毒。
5.不要滥用小药。
有些家长把一些小儿常用药称为“小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益于小儿的身体健康,这种做法实不可取。
如抗菌药物不按时按量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
又如一些消食化积的中成药里多含有大黄、黑白丑等泻药,盲目使用会影响小儿营养吸收。
还有些中成药里含有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
6.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和维生素类药品:如人参蜂皇浆之类制剂是公认的激素制剂,这些补品制造出了性早熟,并已成为儿科的新疾病。
维生素A服多了,可影响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7.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因为小儿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要随时决定继续用药或调整用药或调整剂量,使用药更趋合理,争取早日痊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增强小儿身体抵抗力,给于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并给于良好的护理,使疾病彻底痊愈。
五、给药方法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次数,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病儿的不良影响。
1.口服法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也可将药片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
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将药吐出。
2.注射法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肉注射次数过多还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
肌肉注射部位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静脉推注多在抢救时应用,静脉滴注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度控制滴速。
3.外用药易吸收,以软膏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等。
要注意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
5.其他方法雾化吸入常用,灌肠法小儿采用不多,可用缓释栓剂。
六、药物剂量计算1.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
此计算法不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3.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从成人剂量折算简易快速计算法: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
公式如下:1岁以内剂量: 成人剂量×0.01×(月龄+3)1岁以上剂量: 成人剂量×0.05×(年龄+2)六、药物的选择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的远期影响。
1.抗微生物类药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
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证,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对个体而言,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广泛、长时期地滥用广谱抗生素,会对整个微生态环境、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感染性疾病多,因此应用抗生素的机会亦多。
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务必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其次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
如具有抑菌性质的药物常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
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间歇冲击疗法),以发挥杀菌作用。
3.呼吸系统药物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
多数止咳药为粘膜吸收,故口服后不应立即饮水,半小时后才可饮水。
哮喘病儿常用氨茶碱等止喘药,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4.消化系统药物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保护胃粘膜药,如思密达;作用于幽门螺旋杆菌,如丽珠得乐,饭前15分钟服用;助消化药,饭后半小时服用,如乳酶生、妈咪爱等;止泻药,空腹服用效果较好,作用充分有利于吸收,但不能与乳酶生等活性菌药物同用,以免产生拮抗作用。
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除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可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
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饮食调整和通便法。
5.心血管系统药物6.循环系统药物7.泌尿系统药物8.神经系统药物9.内分泌系统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儿科的应用:①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②严重感染并发毒血症;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过敏性疾病;⑤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⑥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⑦血液系统疾病等。
在使用中必须重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1、短期大量用药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不用;2、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盐、蛋白质、脂肪代谢,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3、长期使用可导致肾上腺萎缩;4、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5、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疾病扩散加重病情。
10.维生素、微量元素机营养药物补充钙类和鱼肝油类:目前要求在出生后15天开始服用钙剂和鱼肝油。
钙剂的种类很多,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钙剂服用时,只当药用,而不能冲水过多或以"糖水"饮用,或与食物,奶等混用,因为这样会降低吸收、降低疗效。
鱼肝油滴剂1毫升等于20滴(吸管),每瓶10毫升等于200滴。
服用鱼肝油需遵照医嘱,按照孩子的体重、年龄计算滴入,切忌多吃,量多会造成鱼肝油中毒,出现前囱饱满、易哭、易激动等症状。
12.其他11.中成药附:新生儿期对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