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语文_还语文教学之_魂_
沉静语文:语文属性的道德回归
静听那天籁之音 , 气定神 游 l 醉心其事, 畅快淋漓; : 沉厚 深沉稳重, 深沉仁厚 ; 就像 匍匐在春天的草地 上 , 沉潜: 吮吸那文学之甘露 。 l 含蕴浸润, 深刻思考 ; : 沉吟 深思吟咏, 乐在其中。概括 地行走在字里行间 ,
f }
l
所谓静静地等待 ,就是语文教学要尽力挣 脱功利 起来 , 语文学习之沉 , 即积累丰富, 稳重厚实, 浸润积 分数不等于语文学 习的收获 , 获取分数只是一 淀, 其乐融融。 因此, 语文应当是沉实的文字, 沉思的文 的羁绊。 章 , 的文学。 沉淀
听到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 , 学生 凉 结 满籽粒和果实 的植物都把丰足的头垂 向大地 ,这是 所未闻的东西 , 眼睛里闪烁着光泽 , 有醍 成熟者必备的谦逊之品质,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大地 奇得睁大了渴求知识 的眼睛 , 母亲的一种无语的敬奉和感激。ຫໍສະໝຸດ 每每想到这些, 我就觉 醐灌顶之感 。
l
l l
{
l
1 l
l
所谓静静地思索 , 就是那些东西是值得思索的 , 是 得教学中 , 我们不能忘却了“ 。沉 ” 沉”“ 是语文教学 的一 种品质 有意味 的, 这是对老师的要求。我们应 当相信 : 不 几乎
。
l l
沉, 在古代汉语 中有“ 没入水 中”深沉 ”潜伏 、 “ “ 隐 会有这样的学生 ,会积极主动思考老师布置的既没 有 又没有思考价值的题 目。 以, 所 静静地思考 , 不是 藏” 之意, 可以组成关于“ 的词语颇多: 沉” 沉酣、 、 趣味 , 沉厚 默默地 不出声地做题 目 , 而是饶有趣味地 学 , 沉潜、 沉吟等。 其之于语文学习的意义俯拾皆是。 沉酣: 简 单地 、
“ 沉静” 不是物理意义上 的宁静 , , 而是一种超然物
语文“魂”兮归来——对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电子 邮箱 :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 l 6 3 . c o m
语和句 子, 作品 的艺术形象 、 表 现手法和语 言风格 , 以
及作 品的思想 意 义和 艺术 价值 ; 要 考查 学生 对 记叙
直着 身子却 为我送 来 香油和鸡 蛋 , 我 用钱侮 辱他 , 老 王 失落地僵 直地承 受着 心灵 的打击 。二是这样 的心 灵震 撼 引发 作 为知 识分 子 的杨 绛 先生 的愧 怍之 情 。 而这样震撼人心 的 内容在考题 中, 并没有体现 。特别 是 前三 个题 目的设 置 , 分 别是正确 注音 的选择 、 标点
上, 这是有相对客观 的标准的 。
给出“ 标准 答案 ” 。上海 高考给 出的答案表述 为: “ 答 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 ” 这样 的表述对答案只是提供 “ 要 点” , 没 有 穷尽答 案 , 没有确 定 唯一 的 不可更 改 的答 案, 只是评 分 的参考 , 这样 的评判不 是要框死 学生 的 思维 。这 也启发 了我们对 语文教 学教什 么, 考什 么,
句式 , 以及综合运用这 些文 言知识所 进行的文言句子 的翻译 ; 要考 查学 生阅读 文本 过程 中筛选 并整 合文 中信息 的能力 , 分析 词句段在 文 中的含义和 作用 , 分 析文 章 的思路、 结 构和 写作特 点, 概括段 落大 意和全 文 的主 旨, 并揭示写 作的意 图, 还能够根 据文 章的 内 容 进行推 断和 想象 ; 要考 查作 品 中富于表 现力 的词
言进而领会作者 的思想情感 , 领会语言文字所承载 的
和 考什 么的 问题 。在 2 5年 的教 学 中, 我 对此有 自己
的思考 。曾经看 过一则 《 文 汇报》上 的报 道 , 说 的是 2 0 0 9年福建 省语文 高考命题 组采用 了周 劫人 的 《 寂 静钱 钟书》一文。对于这篇文章 的阅读题 , 作者本 人 答题后 仅得 1 分。对此 , 周劫人揶揄 道: “ 出题教师 比 我更好地理解 了我 的文章 的意思, 把 我写作 时根本没 有想到 的 内涵都表达 出来 了。 ” 如 何看 待原作者完成 自己文章 的阅读题得 分低 ?接受美 学认 为:作家 的 作 品, 融汇 了读者 的经验 与情感 。作 品一旦发表被 读 者 阅读 , 就 已经不 再是 作者 本人 的认 知 了, “ 仁 者 见 仁, 智者 见智 ” 会衍 生 出丰 富的意蕴。作品呈现 的世 界和读者眼 中的世界会不 同, 命题者 的欣赏体验与作
语文教学的境界——读《静语文》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2.07|文|王紫云———读《静语文》有感每当翻开唐静老师的《静语文》,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
身处“静”的氛围,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湾清溪悄然流进我的心田。
曾经一度困惑于如何教好语文的我,在这本书中找寻到了语文教学的三重“静”界。
一片冰心在玉壶———保持一份纯净“我们一直在探寻更好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模式,可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这段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刚踏上讲台的我常常苦恼于自己的课堂沉闷、教学难以推进,经常向其他老师讨教使学生踊跃发言的妙招。
后来课堂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但学生的发言渐渐变得断章取义,作业也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理想。
“‘静语文·慧课堂’追求在宁静中探寻儿童之善,在沉静中涵泳文本之真,在雅静中品味语言之美。
”这是唐老师在《静语文·慧课堂》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老师?结合“静慧语文”的理念,我明确了对语文教学的追求: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沉静的老师。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安静地思考聆听,体察文字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感悟文学的博大,传承文化的精髓。
自此,我摒弃浮躁,潜心钻研:静心读书,静心地研读教材和专业书籍;静心备课,静心地设计学习活动;静心上课,静心地带着学生用心体悟、用笔书写。
语文教学的第一重“静”界,是我们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一份对教学的纯净追求,永葆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
静中情味世无双———给予一份安静“每一位学生在与文本、与自己的无声对白中会获取独一无二的体验,教师更应该花些时间、给课堂留点白,给学生的思维、情感的体验创造一个绝妙的‘静’界。
”我是从唐老师对我校的语文教研指导中读懂这一点的。
唐老师一直强调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要慷慨地给予“安静”。
她指导的每一个语文课堂,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静的氛围:引领学生静静地品读,消除浮躁,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引导学生静静地思考,激扬思维,体会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静静地聆听,博采众长,在静听中“满载星月而归”。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
重视情感教育塑造语文教学之魂新课改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阐述,把情感教育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
失去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失去灵魂,在教学过程中迷失方向。
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创设情境,以境育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唤起情感,并让学生体验情感。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不同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例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选用了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感受到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利用影像资料将学生带入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纹丝不动”“像千斤巨石一样”并想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情景。
火光中,邱少云忍受剧痛的情景被投射于画面,学生们为英雄的壮举而感动。
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邱少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大形象。
2解读文本,体验情感文本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词、每一句之中。
课外阅读:“沉静语文的宗教”
料 。阅读也提 升了我 的文入 气质 ,树立 了我淡 泊明 文言版 的《 西游记 》 ,引领学生感受不 同语言之美 ;阅 读课 上 ,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 志 、宁静致远 的人生态度 。 阅读 ,让 学 生增 添几 分 智慧 ,减 少几 分愚拙 ;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 ,更有智慧 的生成 。 3 . 班级读书报 。我还组织学生定期举办读书黑板 增长 几分 书卷 气 ,少掉几分 乖戾气 。当下语文 教学 报 、墙报 ,特 设 了 “ 阅读 专栏 ” ,报道 阅读 积极 分 的解 困 、减 肥 必 须 回到 阅读 ,亲 近 阅 读 ,亲密 阅
学的终端显示是教学 质量 。在沉静语文 思想 引领 下 ,
硕士, 无锡市 语文 教学新秀, 锡市班主任新秀, 无 无锡
课外 阅读风光无限 ,沉入其 中别有洞天 。语文教 市许 昌良语 文名 师工作 室成 员。
课外 阅读督促 学生 、教师共 同探 寻在语 文教 学更深
语
鞋
子 ,刊登 学 生的 阅读 心得 ,介绍学 生 的 阅读经 验 , 读 。 让课外阅读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教吧 ! 并在学校进行宣传 ,让班级的书香成为校园美丽的
风景 线。
趸
作 者简介 : 江苏省无锡 市北塘 区语 文教研 员, 育 教
藿
聋
四、 师生共进: 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处。
1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阅读氛 围浓 ,读 书成 习 . 惯 。教师 、学生 、家长形成课外阅读 的共识 ,班级每
个学 期都能掀 起课 外阅读 的热潮 :有 的小组办起 了
“ 学 小 报 ” 专栏 ;有 的 小 组 学 生 每 人 准 备 一 个 文
MP , 持朗读优 秀文章 ,录音后交给老师打分 ,并 3 坚 3 . 学生推荐 。学生 自己推荐的读物往往更受 同龄 播放给 同学听 ,互相 纠正 ,共 同进步。学 生间有了交
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作者:郑莉华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
高中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呈现出可喜的一面。
然而,在可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语文人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沉静下来,思考语文的本质,潜心研究语文教育的规律,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关键词:语文的本质语言语文活动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D-0006-02一、课堂存在的问题(一)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舍本逐末弱化文本解读评价一节课的重要参照被理解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老师讲得多还是少”“学生是否积极发言”。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苦思冥想,花样百出,设计了脱口秀、游戏、表演等众多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反思整堂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潜心读书,更不用说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有没有置疑问难。
至于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三维目标是否协调体现,都不在考虑之列。
这样的课例设计,只是表面热闹,所谓的活动根本没有触及到语文的本质,活泼之余,实感浮躁。
我们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追求热闹创新,就舍本逐末忽略语文的本质,不要只为追求创意而离语文越来越远。
(二)错误理解“以学生为本”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怎样理解“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完全放任自流,任凭学生漫无边际高谈阔论,一节课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认为这就是尊重个性。
不是教师整节课处于无为状态,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一贯提倡“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这并不是让教师处于无为状态,无视学生的言论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
因此,我们要反思:首先,我们是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潜心阅读?是否留出足够的时间在阅读中不断感悟?不要让学生吃别人嚼过的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魂——感悟
科 之 学 友
Fnfiemes rd e a r i S nA t e occ u
28 0 ( 国 0 ̄ 6 1 0-  ̄ 7 )
语 文教 学 中的魂
剥、 英
( 同 城 区 四十 六校 ,山 西 大 大同感 悟 070 ) 3 0 6 摘
要:文章从 阅读 中、 交流 中和引导中感悟 3个方面论述 了感悟的重要性及如何 完成语
文课 中的 感悟 。
关 键 词 :语 文 ; 学 ; 悟 教 感 中 图分 类 号 :G44 文 献 标 识 码 : 3 A
文章 编 号 :0 0 8 3  ̄0 81 — 17 0 1 0~ 1 6 0 )7 0 3 — 2
精 神 的扎 实 举 措 。
整体把握 ,让学 生整体 把握课 文是为了培养 学生对语言材料提 纲 挈领 获 墩 主要 信 息 的 能 力 。 可 以 让 学 生 深 人 阅 读 需 要 探 究 的 问 题 , 是 帮 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的 重 要 途 径 ,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一 这 是 个 重要 方 面 。 因 为 , 教 学 之 前 布 置 预 习 , 习 的 内容 以 反 复 的 在 预 朗读和质疑 为主 , 让学生在 初读的 基础 上 , 整体感 知课 文 内容 , 并且不要有过高 的要求 ,只要是学生经 过思考后想 不明 白的都 可以提 。对 于提 出的问题 比较 好的给予表 扬 , 这样 , 学生提 问的 积 极 性 都很 高 。 1 精 读 感 悟 , 住 精 髓 . 2 抓 对 课 文 的感 悟 , 首先 要 细 细 地 读 , 通 顺 、 流 利 , 出课 文 读 读 读 的 情 味 , 而 绢 细地 思 , 它 在 全 文 中的 地 位 、 用 , 整 体 的 有 继 思 作 与 机联系 , 体会 字里行 间丰 富 的内涵 , 指 导反复 精读 、 再 读深 、 读 透 , 后 展 开 讨 论 , 挥 合 作 学 习 的作 用 , 到 渠 成 , 学 生 说 说 而 发 水 让 感 悟 , 说 出 对 课 文 主 旨 的见 解 , 人 物 精 神 风 貌 的感 受 , 事 如 对 对 件价值 的评价 , 对语 言表达 的赏析 、 味等 , 关键 的文 眼要细 品 对 细 品位 , 抓住精髓 。如《 黄河 的主人》 有这么一句 :他 ( “ 艄公 ) 专心 致志地撑着篙 , 小心地注视着 水势 , 大胆地破浪前行 。” 我们可 以 这样启 发学生 , 水势 ” 把“ 换成 “ 水面” 吗?学生经过思辨发现语 好 句很 通顺 , “ 但 水势” 是动态的 , 而水 面是静态 的。“ 水势 ” 时是 有 漩涡, 时是 E 浪 , 有 i 有时是激流 , 时是险滩 , = 有 有时是礁石 ……这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
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
一堂阅读指导课,教师要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学生是否理解为标尺,合作探讨,做好评价,强化阅读感受,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应重在从阅读中学习方法,以便运用于生活实际。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之灵魂,让学生学会从课堂中的精读走向生活中的广泛涉猎,这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不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应重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从阅读中学习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段指导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二年级要求学生会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四年级除了完成一二年级的要求外,还要做到边读边想,读后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六年级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要根据预习提纲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供课堂上讨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
“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体会主旨,阅读感悟。
二、激情导入,一进课堂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要以朗读、表演、讲解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的感情是把学生引入情景最好的催化剂,一段声情并茂、充满激情的讲解,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谁说没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先给大家充满真情地讲述:2002年2月23日,在北京动物园,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恶作剧地把硫酸当做饮料喂给了黑熊,一瞬间,可怜的黑熊倒在了地上,一边翻滚着,一边发出了悲惨的叫声,等管理人员赶到时,五只黑熊被烧得面目全非,其中一只双目失明,生命危在旦夕。
语文梅花魂教案(9篇)
语文梅花魂教案(9篇)《梅花魂》教案篇一课前预习:设计意图:从了解梅花入手,让学生了解梅花在中国的特有意义,对于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而忽略的重点提前了解。
另外,作为高年级,字词的认读记应放在课外,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练习设计:1、了解梅花的习性与特点,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2、搜集描写或歌颂梅花的歌曲、诗句、文章,唱一唱,读一读。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出处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针对本文来说,这项预习工作很有必要,参见第一篇点评)4、思考:什么是魂?而梅花的魂是什么?5、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词读准记住。
亮点评析:设计意图清晰,预习设计要求表述准确而具体。
整篇练习设计的语言表述都比较简练准确,推荐大家欣赏!商榷:建议把第五项要求提前到第一位。
课堂练习:设计意图:主要以检查预习和引发思考为主。
练习设计:1、大家在课前都做了预习,谈谈你对梅花的了解。
2、题目为《梅花魂》,花怎么会有灵魂呢?梅花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交流观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主要让学生对课外内容有所了解,因为课前做了预习,所以要求可以稍微深入些。
讲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体会祖父对梅花,对祖国的情感。
练习设计:1、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讲了什么人,什么事。
2、认真读课文,用心体会梅花、祖父、祖国这三者有什么联系。
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抓住这些联系:(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她愈是____,愈是____,花开得愈____,愈____。
他是最有____、最有____、最有____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________,不管________,从来都是____,不肯____。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2)梅花的魂是什么?(3)祖父为什么爱梅花?(4)外祖父如此珍爱墨梅图,为什么现在又把它送给外孙女?3、朗读课后的诗歌《故乡》,这首诗歌以极其形象的话语和浓厚的情感写出了思乡之情,配合课文情境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梅花魂》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梅花魂》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梅花魂》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梅花魂》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
”)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
(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
语文教育需要的是沉静
踉踉 跄跄 的到 了一 个小 镇上 。他 来 到一个面包店 ,看到一个面包 ,饥
候说双重变化,任何成长过程都包 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性在反映现
我只是想问 大家 ,有没有 人思考 过 ,我们是先学会说话还是先学会 他 换 一个 面包 。哪个 大 学生 死也 不 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描 语法?是不是我们掌握了语法 ,就 肯换,就昏过去了。当他醒来 的时 述出来。这样说来,创作的过程不 定 会讲话 ?或 者说 是掌握 了语 候 ,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那个老 是别 的,而是双重变化的过程。就
一
络上看到 的那些 网络语言 。什么 “ 油菜花” 、 “ 打酱油”呀,诸如此
写会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这样理解
忌 “ 创新 ” 。我们 的所谓创新很多 时候就是哗众取宠,就是竖旗帜立
我以为语文乃至整个教育都切 类。古 文上的错 别字也经常用的 . 但我们偏偏要说是所谓的通假。在
当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作文里出现 了诸 如 “ 油菜花 ” 、 “ 打酱油 ” 、 “ 童鞋”之类的字眼,按照教材和
吗?
凌 宗
伟
我们就 大加 呵斥 。这 样 的现实 ,是 值得我们警醒的。比如有人就总是
抓住 “ 语文课可以这样玩”不放 . 以 为这 一 “ 玩” ,就 不 是 语 文 ,就 “ 泛语文”了。但我们就忘记 r教 学有一种境界就是 “ 寓教于乐” , “ 乐 ”从何 来 ,不 就是 “ 玩” 来 的嘛,不玩 ,怎么乐得起来 ! 从这个角度说 ,我们的语文教 育需要正本清源,需要 的是对语文 教育原点的回归。 2 .“ 语文” ,绝 不等 于教授语
际上也 是一 种文化 枯竭 的表 现 。其 实,许多时候 ,我们所做的就是换 汤不换药的事情。 “ 老店新开,换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的、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但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以致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
何以见得?首先,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
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原由时就是这样说的。
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
就我所见到的对于“语文”概念的阐释,至少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甚至还有主张“语言和文化”的。
说法、主张很多,遗憾的是迄今尚无共识。
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其次,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来也是清楚的:工具性。
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对意见,于是一下子涌出了许多“性”,诸如“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言语性”“语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等等,时至今日,似乎再谈“工具性”,便是落伍了。
当然,所有各种“性”主张,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乃至谁也不买谁的账。
这个“定性难题”,最后由教育部制订的语文“新课标”作出的权威性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而得到了解决。
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定于一尊,从各种媒体还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至于究竟何为“工具性”?何为“人文性”?语文教学究竟怎样体现二者的统一?老师们(尤其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还是糊涂得很。
一个是课程的“定名”问题,一个是课程的“定性”问题,二者似乎都是事关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大问题。
但近年来恰恰在这两个大问题上歧见最多,加以“应试”的沉重压力,弄得语文教师们无所适从,不少语文老师发出了“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之“魂”——对语文教学中几组关系的浅思考
教 学 包 括 着教 育 与 学 习两 个 方 面 。因 此 , “ ” 就 教 来
说 , 师 是 主 体 , 生 是 客 体 。 就 “ ” 言 , 生 则 是 主 教 学 但 学 而 学 体 . 师 只 是 学 生 求 知 的 不 可 缺 少 的 条 件 。 这 样 , 教 与 教 在 学 的 统 一 活 动 中 教 师 便 成 为 “ 导 ” 学 生 则 是 “ 导 条 件 主 , 主
体” ,主 要 表 现 在 明 确 认 识 对 象 的 内 容 和 认 识 的 指 向 , 在
教 师 界 定 的 训 练 中 , 极 主 动 地 开 动 思 维 机 器 , 力 做 到 积 尽 触 类 旁通 , 固和发 展 自己 的能 力 , 尽 可 能地 有 所 突破 巩 并 和创 造 。这 样 , 们 在 “ 导 ” 面 , 客体 , “ 知 ” , 他 受 方 是 在 求 中 则 是 “ 体 ” 这 种 “ 导 ” “ 体 ” 关 系 , 及 这 种 关 系 主 。 主 和 主 的 以
对 语 文 教 育 进 行 了反 思 . 希 望 与 关 心 语 文 教 育 的 工 作 者 们 一起探 讨 、 究 , 同提 高语 文教 学水 平 。 研 共
关 键 词 : 文教 学主 体 语
主导
教材
学 材
几 年 来 , 随 着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 续 出 现 了 一 批 具 有 伴 陆 新 风 貌 的 教 材 系 列 .这 些 教 材 的 编 撰 者 虽 然 走 的 路 子 不 尽 相 同 , 都在 努 力 寻找 语 文 教材 的“ 线 ” 但 主 。但 是 , 材 教 的 “ 线 ” 底 是 什 么 .主 体 ” 含 义 是 什 么 . 主线 ” 主 到 “ 的 “ 和 “ 体 ” 怎 样 统 一 起 来 ? 些 问 题 没 有 真 正 弄 清 楚 , 们 主 又 这 我 就 不 能 说 真 正 认 识 了语 文 教 学 之 魂 。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对 语
情感是语文教学灵魂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
其实,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联结教材和学生的桥梁,而这个联结就是情感的传达、交流和碰撞。
如果没有了情感,教师就失去了桥梁的作用。
想一想,自己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大都是摆脱教参,打破常规,师生思想、情感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即兴发挥的课。
注重情感的交流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
但静观语文教学,其似乎丢失了情感,以致出现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局面。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常规,发挥自身优势,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语文教学应少讲语文知识及解题技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朗读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一、培养学生“爱”的情怀,为语文情感教育找好重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表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爱的内容很广泛,有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父母长辈的爱等。
如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对小学生而言似乎摸不着边际,既伟大又抽象。
教学中应注意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联系实际,达到情中悟“理”的效果。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整理精校版)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相长0508 20:05::“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因为,语文课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重视人文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教学模式纷纷登台,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的现象。
比如,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挑出一点,随意拓展;大谈做人之道;仅传授科学知识;把写景散文欣赏课上成自然风光展示课;将经典小说鉴赏课上成电影欣赏课;等等。
这样的课型设计挤掉了美读、深悟和细品,挤掉了体验、发现和探究,语文课的实质性内容全被掏空了,“语文味”自然也就没了。
语文课不能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
不读,不悟,不品,不深入体验和发掘,语文教学还是语文的教学吗?既“嚼”且“品”语文课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品味鉴赏,难免会因缺乏对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与浅薄。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品悟,咀嚼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幽微深邃的情意与思想。
现举孙犁《亡人逸事》中的两例加以说明。
《亡人逸事》第二部分有两处细节描写:一处是“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罩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另一处是“她礼教观念很重。
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
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
这两处文字看了不仅让人忍俊不禁,而且还会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羞涩娇嗔却又不失纯真的女子形象。
这都得益于孙犁的两处用词——“用力盯”和“严肃”。
“盯”前以“用力”修饰,可谓绝妙。
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与她订婚的那个男人突然出现时,她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好奇心应是克制不住的,忍不住看一下相貌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再加上有很重的礼教观念,肯定是不敢长时间地看。
“盯”有仔细看的意思,配以修饰词“用力”就更强化了此意。
仔细的一眼足以看清对方的相貌,而“用力”一词则把一个受礼教束缚的姑娘的那种羞涩、娇嗔而又多情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
表达珍惜爱情的诗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表达珍惜爱情的诗句,方便大家学习。
爱情的古诗词1、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常建《春词二首》2、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李白《折杨柳》3、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王维《西施咏》4、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李白《夜坐吟》5、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李白《独不见》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留别妻》7、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李白《杨叛儿》8、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9、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李白《山人劝酒》10、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1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张籍《征妇怨》12、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柳永《昼夜乐》13、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李白《荆州歌》1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15、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16、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17、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18、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19、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辛未七夕》20、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张继《闾门即事》21、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傅玄《车遥遥篇》22、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李煜《更漏子金雀钗》2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24、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王建《宫中调笑·团扇》25、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26、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苏轼《贺新郎·夏景》27、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远离了人的生活,远离了我们语文教师的生
活的现状,应当得到根本的改变了。还语文教育
之魂,守语文教育之魂,让语文的灵魂回家,回到
“立人”这一根本上来,应当得到足够重视了。
二、让迷失的灵魂“回家”
想到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就想到一首老的流
行歌曲《星星点灯》。歌手郑智化在自己的《星星
欲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以概
括为“青春的精神”,它既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人健全生命的基础。
所以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
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
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
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
“魂”到底是什么呢?不是考试分数,也不是在一
节课上所教的知识或达到某种目标,更不是捣鼓
出某一种教改模式或方式方法大肆渲染,标新立
异,自夸其能,邀功求赏。说到底,语文教育,它应
当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过一种有意义的语
文生活,这种生活是慢慢的,并不太急躁的,在这
种沉稳的追求之中,语文教育追魂圆梦。语文教
育的魂,它应当是“立人”。在上个世纪之初,鲁迅
先生就提出过“立人以立国”的思想。在鲁迅先生
看来,要实现近代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现代化,不但要立国,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现
代民主国家;更要立人,保证每一个人的个体精
神的自由发展。人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不断
丰富、开发、调整自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沉静语文是沉朴的。语文学习就应该追寻语
文的本意,考分只是“副产品”,不要搞许多花架
子,教学上的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要从
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
段,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采用多媒体,都要讨论,
都要表演,都要探究。应当从教学目标、从实际学
习需要出发,直奔重点,化解难点,不拐弯抹角,
练则练,教师要精心设计,择其精要,练就当时,
练在节骨眼上,练就练到纯熟。如苏教版语文第
七册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对初一的孩子来
说很陌生,教学中对其文言实词虚词、语句翻译、
疏通文意等,就是要教师开讲,学生认真听,认真
记。
沉静语文是沉积的。语文教学常常需要感
悟,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心里知道就行了,有
听,静静地读,静静地想。老师也就应当静静地
等,就像春雨后的老农静静地倾听麦子的拔节,
也像花农侧耳倾听那“花开的声音”。沉静语文,
它首先是语文老师一种超然物我的心灵超脱,是
一种凤凰涅 般的宗教情怀。语文教育,它是人
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教育中占据着十
分特殊的位置。语文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
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语文知识,学会语言表达;
它更多的,是关乎人的心灵的成长。因此,面对当
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一直主张语文应当沉静下
来。对此,我想谈三点认识。
一、语文的“魂”到底是什么
要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可以说语文教学
是“神魂颠倒”,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是“魂不守
舍”,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灵魂出窍”。语文的
定位出了很大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个清醒
的选择,就是我们“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在这样的追问之下再来思考,确定每一节语文课
应确立什么样的一个目标。在教什么的问题上,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个文本,它所呈现的
信息是丰富多样的,而一节课的空间总是有限
的,因此,它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
沉静语文又是沉浸的。语文课堂不是表演的
舞台。而现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状态,即语文课
一定要“出彩”,总是期待上演精彩绝伦的好戏。
很显然,把教师与学生都当作了“表演者”。因此,
至今大家都还在作秀。语文课堂不是游乐场,不
能让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此刻享受快乐。既然教
学是艺术,那么艺术是美的,即古人所说的“天然
“教到什么程度“”教什么”“怎么教”。至于“为什
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就是在具体的每一节
课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去年,我们语文
工作室曾经进行过一个还原式评课。徐州师范大
学魏本亚老师听了两位语文教师的课,在课前课
后进行了现场的语文测试。一节课下来以后,就
确定性的知识目标而言,只是增加了几分。而且
调整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而语文的听、说、
读、写能力,正是为这样的终生学习打基础的。如
果一个国家以丧失人的个性、丧失人的创造力来
换取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可
想而知的。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此曾经有过非
常深刻的论述。钱教授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如果具有了较强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学习腾出更多的空
间,提供更多的可能。如何腾出时间,让出空间?
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有哲学的思维。柏拉图说,从
最高意义上讲,教育就是一种哲学。语文教师尤
其需要学习一些哲学常识,语文教师的哲学修
炼,就是要有辩证思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
要整体一贯地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为什么教”
的。几乎每一个成年人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成长
时,恐怕都会提到中小学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和引导。这大概不是偶然。道理也很简单,语文教
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语言文字,是各类文体的文
百
家
讲
坛
51章,文学作品又占据了很大比重,都无一不积淀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所以他强调,这
样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响终生的。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语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
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说与写的表
达之中,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得以宣泄和表白,人
的灵魂得以净化与升华。从语文学习的过程来
看,文字文章文学的每日浸染,十几年的工夫足
以让人“染”出足够“颜色”。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培育一种文化,因为文化支撑是为了
学过程当中,当讲,应该清楚、无遗、率直地告诉
学生,寥寥数语,抓住要旨,不妨“大讲特讲”。一
节课能够解决一两个学生通过思考和筛选出的
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让学生每节课
都学一点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不看环节的多寡
和完整。用杭州师范大学黄伟教授的话说:每一
52节课,都能让学生带走一点实实在在的“干货”。
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从钱
先生的论述当中可以看出:语文的灵魂其实就是
“立人”。从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看,语文教育
的方式无非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无一不
与人的精神发育有关。听与读是对文化的感知、
吸收、消化、积累,这个思维过程全部指向人精神
世界的丰富与完善,人的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均
在增加的分数里面,对分数进行了细致的结构性
的分析,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增
加,还有三名同学有所倒退,六名同学保持了原 百 Leabharlann 家 讲 坛
53有的分数。分数增加最多的是关于文章主旨的探
讨。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文章主旨性知识是可
以“贴标签”的。一节课就确定的知识性目标来
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由此反思传统课堂,目标
读、写、听、说的能力,就能为终生的学习不断积
蓄新的知识,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语文学习的基
础意义,就体现在这里。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为做人
打基础的。本来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有育人的任
务,但是必须承认,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着特
殊的功能和意义,这是能够用人们的经验所证明
而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这应当成为教育的基
本常识。语文老师应当把语文课看作是学生吸收
最精致的人文营养的最重要阵地,也是学生精神
生命成长的重要场域。所以,我主张语文应当沉
静下来,语文应当宁静,语文应当安详,语文也应
当沉着。语文,它应当教给学生沉实的文字、沉思
的文章和沉淀的文学;语文应当让学生静静地
心掏肺地呼喊出时代的强音:拯救我们的灵魂。
语文教育其实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学就是要让
迷失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就是要有一颗“沉
静的心”。
这颗“沉静的心”可以这样来描述:语文,应
该是沉实。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告诉学生:要学
些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
生的学习行为,每个人都应当清清楚楚。语文教
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
懂,也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
的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所以语文学习是日积
月累的功夫,我们说它慢,就慢在这里。所以语文
很难像理科那样,每节课解决几个题目,可以很
固定。就是要多读、多看、多思,读过、说过就可能
忘记的,积累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语文。
去雕饰”。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然的,静静的,
是点点滴滴到心头的;是鸭子飞向春江暖水,淡
淡的,自然的,流淌着人性的美。唯此,语文教育
才是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三、请在“下一个路口”耐心地等待
语文教师怀着一颗沉静的心,那就应该是耐
心的,应该是冷静的,应该在下一个路口,或者是
“再下一个路口”“等孩子”。这个隐喻告诉我们:
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通过一个个文本,来
培养学生对于母语学习的情感,培养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