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十八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思辨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思辨


将 120 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灌服 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灌服相应药物的水煎液。
反甘草诸药的药理研究


结果发现 甘草海藻1∶2 配伍与1:4 配伍应用会导致肝脏组 织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及肝脏组织的损伤。

甘草海藻 1∶1 配伍应用对肝脏氧化-抗氧化平衡 影响不明显。
反甘草诸药的药理研究
丁香畏郁金

丁香与郁金配伍的研究 有学者就二者单独使用和配伍后的抗炎、镇痛 、止泻、抗溃疡等指标进行了药效学试验。

结果显示:二药配伍后镇痛、抗炎及止泻作用 有下降趋势;抗溃疡作用不受影响。
丁香畏郁金
有学者分析丁香与不同品种、不同比例郁金配伍后对 胃肠运动的药理作用。 通过小鼠胃排空实验、家鸽镇吐实验等,观察丁香单 用及配伍不同品种郁金应用的药理效应。
人参畏五灵脂
但人参和五灵脂配伍以后,无论剂量是1:1、1: 2还是2:1,其抗疲劳时间、耐缺氧时间、脾脏指 数和胸腺指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 ,认为两者伍用会降低人参的疗效。
人参畏五灵脂
同时也有学者观察了人参与五灵脂在配伍与非配伍情 况下对小鼠抗应激性损伤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人参、五灵脂及其配伍组均能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耐 疲劳、耐缺氧、耐寒及耐高温能力, 配 伍 组 与 单 味 药 组无显著性差异,似说明人参与五灵脂配伍对于人参 的药效并无显著影响。

附子与贝母配伍用药后对大鼠心、肝、肾脏毒性较单 用组明显提高
反乌头诸药的药理研究
实验对象 实验结论 附子配伍瓜蒌 附子与瓜蒌合用心脏毒 性可能略有提高,对肝 脏的毒性和肾脏毒性不 明显 附子配伍贝母
附子与贝母配伍用药后对 大鼠心、肝、肾脏毒性较 单用组明显提高

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

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
3、“十八反”同方配伍的特征条件和应用特点
“十八反”中药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为在方剂中与其他药物配伍共同发挥功效。通过对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证、配伍关系等内容的比较分析,建立相关模型,提取特征性关联关系,分析在不同方剂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十八反”具体应用的病证特点,以及针对不同病证,配伍的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为“十八反”中药能否在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5、“半蒌贝蔹及攻乌”致毒/增毒物质生物学机制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及胚胎干细胞等技术,考察“半蒌贝蔹及攻乌”相反配伍及其毒性成分引起的代谢组学变化,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生物学机制。
(二)子课题设置思路
围绕“十八反”配伍关系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创建客观适宜的研究模式:从古今中医药信息资源中挖掘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特点和毒性反应等科学内涵;针对其致毒、增毒特点,集成毒理学、化学、药效学、毒代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方法,揭示“十八反”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各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机理;从妨害治疗的角度评价“十八反”组合影响药效的特点,从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配伍角度分析反药配伍应用的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
三、研究方案
(一)பைடு நூலகம்术思路
本项目组认为:中药“十八反”是基于中医临床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内核,反药配伍其药性与功效的相反是“十八反”的核心内容,表现出物质的、效应的选择性脏腑归属特征和量-毒-时-效关系。“十八反”是有条件的、动态的配伍禁忌,这是有别于西药禁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特定的病理条件、特定的配伍关系和特定的给药方式下,“十八反”中药能有限利用。因此对“十八反”反与不反的客观界定、配伍禁忌的内在规律,以及转化条件成为“十八反”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依此形成本项目的科学假说。

说说中药“十八反”

说说中药“十八反”

说说中药“十八反”上周末与湖南省中医院博士后黄江波主任一起吃饭,黄主任谈及半夏厚朴汤如果加上附子,疗效不是一般的好。

说及每次处方,药房都要他再次确认处方,药师甚是负责。

今天在这里,何娭毑也说说十八反。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起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形成于金元时期。

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没有确切地记载药物的配伍禁忌,但书内已指出了:处方遗药“勿用相恶、相反者”的基本原则。

至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始有“人参反黎芦、大战反甘草”等药物配伍禁忌的明文刊载,这可视之为“十八反”的雏形。

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为“相反”。

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称为“相畏”。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是非存汰的论争,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延续到现代。

从新中国成立出版的中医教材和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来看,对相反、畏恶药物的记载颇不一致,至今尚未达至统一共识。

有人收集、分析了普济方及全国中药成方、处方集中含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内服成药去研究。

据此,认为“十八反”、“十九畏”不是绝对的禁忌。

在所有反、畏组对药中,附子配半夏、乌头配半夏、内桂配赤石脂、附子配犀角、巴豆配牵牛这五个组对的使用频率显著超过其余各组对,以此推测,这些组对的相应禁忌程度,可能也最低。

在这782方中,主治病证绝大多数属于病疾险证。

其中,应用得最多的是中风瘫痪和症痕积聚,与现代有人报告应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方药治疗肿瘤等病疾验证相吻合。

说明了:对于某些临床棘手的顽固病证,有可能从“十八反”、“十九畏”组对的应用中,寻找出路!以剂型统计,丸剂占绝大多数,其中蜜丸、糊丸最多,可能同缓解毒性或缓释放有关。

﹙陈馥香782个含“十八反”、“十九畏”内服成药方组成与主治分析﹚在临床应用方面,林通国将“十八反”的十八味药物与玄参、五灵脂、黄连;黄苓、防风等同用,制成“拮抗丸”。

又将“十八反”中的炙甘遂、炙芫花、炙大战、生甘草及“十九畏”中的巴豆仁﹙去油﹚、牵牛,与生大黄、芒硝配制成“追风下毒丸”,经其本人试服和对临床的实例中,应用在患多种病证病人的治疗观察﹙其中“拮抗丸”为250例,“追风下毒丸”为220例﹚,不但未见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中药十八反的相关研究概述

中药十八反的相关研究概述

素 氮 )C 肌 酐 ) 心 肌 酶 谱 C K( 酸 、 R( 及 P 肌 磷 酸 激 酶 ) 作 为 指 标 , 察 十 八 反 中禁 等 观 忌 中药 ( 草与 甘遂 、 戟 、 藻 、 花 ) 甘 大 海 芫 同 用 后 的 毒 副 作 用 ,结 果 表 明 甘 草 与 甘
1 . 八反 药 物组 引起 的 动物 组 织 2十 病理 学改变
细 胞 色素 P 5 4 0酶是 体 内主 要 参 与
药 物 代 谢 的 酶 , 4 0酶 活 性 的 高 低 直 接 P5 影 响 到 药 物 的 药 理 作 用 , 当两 种 以 上 的 药 物 合 用 时 ,就 可 能 诱 导 或 抑 制 P 5 40 酶 ,从 而 导 致 药 物 药 效 或 毒 性 的 增 强 或 降低 。细胞色 素 P5 4 0系 的 调 控 作 用 , 在 药物 相互 作 用中 起到 至 关重 要 的作 用 。 负 责 人 类 药 物 代 谢 的 C P亚 酶 主 要 包 括 Y
黄 文 权 等 用 实 验 动 物 肝 功 AL’ 丙 1谷 (
转 氨 酶 )T 总 蛋 白 ) 肾 功 能 U E 尿 、P( 、 R A(
能会产 生毒性 或副作 用 ,因此 在临床 中
应 避 免 使 用 , 防 产 生 毒 副 作 用 , 生 不 以 发 良 反 应 。 且 该 书 中 还 记 载 有 “ 参 反 藜 人 芦” “ 参 反藜 芦 ”“ 遂反 甘草 ” “ 、苦 、甘 、 芫
不宜 同时使用 。 高晓山等【 3 ] 报道 , 以大黄 、
黄 芩 、赤 芍 组 成 的 复 方 有 很 好 的抑 菌 作 用 ,分 别 加 入 白蔹 或 乌 头 后 抑 菌 作 用 均 无 明 显 影 响 , 同 时 加 入 白蔹 、 头 后 此 但 乌 方 的 抑 菌 作 用 降 低 。用 对 羟 基 脲 致 虚 的 小 鼠 , 用 右 归 饮 和 人 参 后 , 泳 时 间 延 服 游 长 , 示 具 有 抗 疲 劳 的作 用 , 加 入 人 参 提 但 剂量 11 / 0的 藜 芦 时 ,竟 比 不 加 人 参 还 短 ,说 明 人 参 与 藜 芦 同 用 后 降 低 了 复 方

近10年来对中药十八反毒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近10年来对中药十八反毒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近10年来对中药十八反毒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李向荣【摘要】将中药十八反分为乌头组、甘草组及藜芦组进行综述.近10年来对于中药十八反的毒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基于药物代谢酶机制的探讨,对细胞色素P450酶及其同功酶与毒性关系作了研究,充分利用现代药物分析和色谱学技术研究反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十八反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毒性的机理和物质基础做了一定探讨,但对配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与毒效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尚无突破性进展.如何缩小体内、体外环境的差异及个体体内环境的差异,或许是将来揭示十八反毒理和物质基础的关键.%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eighteen antagonisms were reviewed , divided into Radix Glycyrrhizae group, Radix Aconiti groupand Radix Veratri Nigri group. Recent 10 years research in toxicology and material base of eighteenantagonisms havegot some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discussionbased on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mechanism ,the relationship of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and toxicity, the change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combination using modern drugsanalysis and chromatographictechnology.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material base and toxic effect after the combination is not unify , there is no breakthrough. How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of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body environment, perhaps is the key to reveal thetoxicology and material base of eighteenantagonisms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1(004)004【总页数】4页(P317-320)【关键词】十八反;中药;毒理;物质基础;综述【作者】李向荣【作者单位】056001,河北邯郸,邯郸市眼科医院药房【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中药十八反属于七情配伍之一,“七情”的提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十八反”综述

“十八反”综述

中药“十八反”综述摘要: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配伍研究,认为十八反与中药配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非仅仅局限于配伍禁忌,而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使之更加完善。

关键词:十八反、中药配伍、进展从古到今,中药十八反被作为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八反”这个配伍禁忌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1、对十八反的认识十八反即为药物的相反作用。

两种药物相反属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这里的七情是中国最早的药物配伍禁忌理论,“相反”便源于此。

十八反根据药物分为了3组,包括甘草组、乌头组和藜芦组。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长久以来,相反药物被认为不能相合使用,但是高晓山等【2】认为按照前人的经验,运用适宜,亦能产生更理想的疗效。

然而,从药物本身来看,,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大戟、芫花、甘遂、乌头、藜芦皆为大毒峻烈之品,用之不当或不慎,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这与配伍何药不一定有关系。

【3】2、十八反的临床用药在历代方书中应用相反配伍组对的内服、外用方剂并不罕见,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都包含十八反组对的方剂。

【4】随着近年来对十八反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其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大量实验表明,药物的剂型、用药方式及个人体质均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十八反是前人根据经验而总结出来的。

由于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更加全面的实验,仅凭经验之谈,难免会出现某些不当的错误。

因而,不能仅凭古人的经验之谈而对其全面否定。

现代的大量实验表明,相反药物配伍适当,还是会对某些疾病产生良好的作用。

笔者常用甘遂配伍甘草随症加减治疗癌性胸水、急性肾功能衰竭;附子配伍半夏、浙贝母随症加减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支气管缓解哮喘期;瓜蒌配附子随症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低血压状态等。

中药十八反研究进展

中药十八反研究进展

中药十八反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十八反药物配伍存在的关系。

方法通过对中药十八反的历史源流,古今医者的临床应用,现代药理毒理研究等方面的综述分析。

结果认为十八反的药物之间配伍存在一定的关系,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

结论十八反药物之间的配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慎重配用。

【关键词】中药十八反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来医家争论的焦点。

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与参与,在中药十八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十八反竟涉及到哪些药物,是否能同用,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研究。

1 十八反的历史源流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药物相反的理论。

书中记载:“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从“勿用相恶相反者”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进一步解释为草石相反,使人逆乱,力甚刀剑。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则认为相反药同用病即不廖。

邃伤患者。

明代虞博著《医学正传》更清楚地看到,“其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同队也”。

此外由于时空方面的巨大变化,药用植物和人体本身数千年的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原始相反的药物失去相反的原本含义,相反药同用后表现为药效减弱或丧失或不见其害,甚至可增强疗效,而取消显著。

因此是否十八反中的药物不能用,有待研究。

2 十八反历史记载中的使用所谓用反药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

半夏与乌头:“医圣”张仲景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用了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创制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方剂进行全面筛选,发现有405首方药中同时应用半夏、乌头。

白蔹与乌头:《千金方》治癥瘕之镇心丸、《千金翼方》之风痹散,皆以白蔹与乌头同用。

中药配伍的禁忌:十八反与十九畏应用探讨

中药配伍的禁忌:十八反与十九畏应用探讨

中药配伍的禁忌:十八反与十九畏应用探讨摘要:中药配伍,需关注药物配伍之后会出现的变化,这些关系包括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相使、相须等。

“十八反”、“十九畏”是历年来医家皆知的配伍禁忌,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打破了这些禁忌,尝试将其中的药物合用。

本研究结合国内现有观点,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应用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凡中医工作者,无不对“十八反”、“十九畏”这一中药配伍禁忌有所掌握。

自古以来,众医家将其中涉及的药物,视作中药配伍中的禁忌,不论是在古代药典之中,还是在近代教材或专业书籍之中,均注明相关的药物“不可同用”,否则会引发拮抗药效或毒性反应。

然而,在古代,也有医家对反、畏药成功运用的例证[1]。

因此,对“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千年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且同时给科研工作、教学及临床带来了理论层面的难题。

因此,有必要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理论及其应用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一、“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中药配伍禁忌,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同中药共同应用时,会对治疗、生产或临床应用造成不良影响的配伍方式[2,3]。

在“七情”配伍之中,相反与相恶均为配伍禁忌。

《本草经》有言,“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四用相恶者反”。

不过历代古籍中,对于药物的关系是否为相反相恶,有不同说法。

在金元时期,有医家将部分常见药材的配伍禁忌,归纳为“十八反”、“十九畏”,并以歌诀形式来加以传播,内容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八反)。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十九畏)。

在现代应用中药时,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借鉴现代医学的分析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用药规律展开分析,促进其临床应用。

浅谈中药_十八反_

浅谈中药_十八反_
实验班 对照班 #值 :值
"%#&&& ’
十八反 ” 的记载 ! 文献中有关 “ 据《 蜀本草 》 说, 中药反药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 专著 《 神农本草经 》 。在 《 神农本草经 》 所载药物中, 相恶的 #& 种, 而相反的则有 +1 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承袭 《 神农本草 经》 并参照 《 药对 》 关于反药的内容, 在《 神农本草经集注 》 序列 中分列了相反诸药, 有甘草反甘遂、 大戟、 芫花、 海藻; 人参、 丹 参、 玄参、 沙参、 苦参、 细辛、 芍药反藜芦; 乌头反栝楼、 贝母、 白 蔹、 白芨; 半夏反乌头, 总计 +6 种。唐・孙思邈在 《 千金要方 》 中
参考文献: ( + * 朱玲 / 马翠萍 / 姚英 . 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 0 * . 护理研究 / )&&%/ +1 $ +& ’ 2 +"1&. ( ) * 肖灿华 / 黄朝阳 . 《 基础护理学 》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价值体现 ( 0 * . 护理研究 / )&&% , +1 $ +& ’ 2 +""3 4 +""%. #
表+
$$$$$$$$$$$$$$$$$$$$$$$$$$$$$$$$$$$$$$$$$$$$$$$$$$$$$$$$$$$$$$
! " 9) ) 班学生学习成绩对照 (
理论成绩 1+. +6 ; #. ") "%. )3 ; #. +3 8. %" - &. &+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篇一一、引言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君臣佐使”、“十八反”等配伍原则。

其中,“十八反”作为中药配伍的禁忌之一,一直是中医研究的重点内容。

毒效关系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考虑中药复方的相互制约和增效关系时。

“十八反”便涉及到复杂的毒效关系及其解释问题。

本文将综述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并对当前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十八反”研究背景与概念“十八反”是我国传统药物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副作用和药效失效等现象。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十八反”原则通过阐释不同药物配伍时的毒性作用及治疗风险,用以指导药物的临床使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价值。

但传统的理论解释往往较为抽象,难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验证和解释。

三、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十八反”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者们从毒效关系出发,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十八反”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实验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研究不同药物配伍后的药效和毒性变化。

例如,某些研究通过观察药物配伍后对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动物体内产生的药效和毒性反应,从而分析其是否符合“十八反”的原则。

2. 计算机模拟: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算法,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相互作用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药物配伍的毒性和药效变化,为“十八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临床研究:通过对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药物配伍在临床使用中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十八反”理论的正确性,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对“十八反”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当前,“十八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验证和解释。

中药十八反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中药十八反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中药十八反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导读十八反是在相反基础上形成的一组严格的配伍禁忌,最早起源于五代,至宋元编为歌诀。

对于十八反的应用,古今有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都有包含十八反组对的方剂。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十八反中所列药物配伍确有相互影响药效的作用,但对于特殊情况下巧用十八反配伍亦可达到治疗目的,中药十八反虽然不是绝对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仍要谨慎用之。

本文作者详细论述了关于十八反的最新研究结论,应用中医临床,不容错过。

十八反是在相反基础上形成的一组最为严格的配伍禁忌,相反也就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

五代后蜀韩保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

宋元以后,相反组对较为固定,编为歌诀,最为流行的十八反歌诀是记载在张子和《儒门事亲》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关于歌诀现代解释为:半指半夏;蒌指瓜蒌,有的文献解释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瓜蒌根(即天花粉);贝指贝母,有的文献解释为浙贝母、川贝母,甚至包括土贝母;蔹为白蔹;及为白及;乌为乌头,有的文献则认为包括川乌、草乌、附子,或兼天雄、侧子,统称为“乌头类药物”;藻,一般认为即海藻,有的文献则包括昆布;戟指大戟(京大戟),因近代处方大戟多用茜草科红芽大戟,不同于大戟科,这里所说“戟”是否包括红芽大戟,还有争议;芫指芫花,有的文献还包括黄芫花(河朔芫花);遂指甘遂;草为甘草。

诸参,文献中多指人参、丹参、苦参、玄参等,或无丹参,或无苦参,或无玄参而有紫参,或兼有党参,近、现代文献中有的南沙参、北沙参并列,有的兼党参、明党参并列,有的兼列西洋参、太子参或华山参;辛指细辛;芍指芍药,有的文献兼列赤芍、白芍;至于藜芦则各地药用(不计百合科植物萱草)至少有十六七个不同基原植物。

明清以来,称为十八反的歌诀有多种,其中有名的歌诀也有不少,其中有的歌诀包括药名多达几十种。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篇一一、引言中医药学中的“十八反”是中医配伍禁忌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

该原则强调在药物配伍过程中,某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十八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及思考。

二、“十八反”的概述与历史沿革“十八反”是中医药学中关于药物配伍禁忌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指某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可能因药性相反、药效抵消或产生毒副作用等原因,导致治疗效果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这一原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当前“十八反”的研究现状1. 实验研究:现代医学通过实验方法对“十八反”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药物配伍的毒理、药效等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某些药物配伍时确实会产生毒副作用或降低药效。

2.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验证“十八反”理论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医家可以进一步验证“十八反”的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十八反”理论的有效性。

3. 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了解“十八反”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同时,文献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四、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思考1. 深入研究药物配伍的毒效关系:虽然已经有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了药物配伍的毒效关系,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揭示更多药物配伍的规律和机制。

2. 验证和完善“十八反”理论:通过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验证和完善“十八反”理论,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3.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研究:可以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对药物配伍的毒效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十八反”理论提供更丰富的证据。

4. 注重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十八反”理论。

十八反的研究进展

十八反的研究进展

十八反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庄英鹿建华王伟立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2年第09期摘要:在中药配伍中,十八反被认为是配伍禁区。

从古至今有许多反药配伍的先例,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十八反的研究变成中医药研究中的热点,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的阐述了十八反的研究现状,为以后十八反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十八反;配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9-0007-03古人将药味之间的反应归纳为七种,称之为“七情”。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七情“相反”这一配伍的具体体现。

自《蜀本草》首先提出“相反者十八种”以后,各重要本草皆有引用,成为著名的配伍禁忌。

《中国药典》1963-1995年5个版本,除对个别相反药味的范围略有改动外,均收载了十八反的内容。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许多反药配伍疾病防治。

陈氏搜集、分析了《普济方》、《全国中成药处方集》的资料,发现含十八反的内服成药处方达411首之多。

十八反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直至近期仍有人呼吁应为十八反平反。

刘源等[1]对明清以来的20312个临床医案进行统计,反药应用486个,占2.39%,说明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

对于十八反的研究,不能只着重于药物间相反问题的研究,药物间相畏、相恶关系及药食相反、炮制等方面研究也很重要。

有药理实验证明,有的相反组对可能干扰或妨害组对内药物的某些药效,也有可能在方剂中干扰或妨害方剂的某些药效。

本文从毒理学、药理学、病理条件、物质基础以及制剂和给药方式等方面对十八反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十八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1毒理研究在毒性研究方面中药十八反报道较多,急性毒性实验是其中之一。

有实验[2]表明,芫花、海藻、大戟分别与甘草配伍,其LD50较其单药对照组相应下降,毒性增强;制乌头与姜半夏配伍其毒力超过或相当于两倍量单药[3]。

对“十八反”“十九畏”破禁运用的研究和探讨

对“十八反”“十九畏”破禁运用的研究和探讨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8158·中医中药·对“十八反”“十九畏”破禁运用的研究和探讨荀培军,黄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药剂科,上海 200021)0 引言经过古代医家千百年的经验累积把草药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配伍”,即单行、相虚、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这七种关系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全和视之”。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最早具体记录十八反的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19种药物:甘草反大戟、甘遂、莞花、海藻,藜芦反细辛、芍药、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目前公认的十八反药对也来源于此。

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

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在金元以后,对相畏的认识发生变化,常与相恶并提,含有性能被制约之意,多作为配伍禁忌看待。

十九畏”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具体内容包19个药名,10对配伍:硫磺与朴硝,水银与砒霜,狼毒与密陀僧,巴豆牵牛,与丁香与郁金,牙硝与荆三棱,川乌、草乌与犀角,人参与五灵脂,官桂与赤石脂。

需要注意的是,“十九畏”与“七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后来其意义发生了演变,十九畏代表的并非是毒性制约的意思,而是一种配伍禁忌[1]。

古今治疗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配伍研究

古今治疗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配伍研究

反” 的 中药 配伍 禁 忌数 据挖 掘 与 知 识发 现 研 究 。 负责人 : 范欣 生 。 ★★ 通讯作者 : 范欣 生, 研究 员。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 : 方剂配伍规律及 禁忌研 究。
[ Wo r l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e r i a Me d e i a ] 1 0 5
1 1 1 首, 包含 乌头组反药 同方 1 0 2首 , 藜 芦 组 反 药 同 方 9首 。 通 过 检 索 近 现 代 文 献 报 道 , 共 获 得 治 疗 中
据库 ” 检 索获得 。近 现代方剂 通过数 据库 中 国知 网 ( C N K I ) 、 维普 、 万方等数 据库平 台检索 获得 , 时 间范
病 证 主要运 用在 病机 复杂 的某 些痼 疾 、 急症 、 险 症
喁斜 、 半 身不遂 、 失语等后遗症 。喁僻一证则 仅见 口 眼歪斜 , 而无 突然 昏倒 、 半 身不遂 等证 , 相 当于现代
等【 ” , 包 含 中风瘫痪 一类 病症 , 本 研究 拟对 含 “ 十八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0 7 — 1 3
物 治疗 中风 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 ( O . 0 5 ) 。 结论 : 古今治疗 中风均重视 治痰 , 但 古方 用药以天 南 星、 川芎、 全蝎 、 天麻 、 白附子、 白僵蚕 为主 , 偏于熄风通络 化痰 , 病机 方面重视痰瘀邪 实; 近现代方 用药
以甘草、 茯苓、 白术、 陈皮为主 , 偏 于益气健脾化痰 , 病机方 面重视 正气亏虚。

中药十八反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中药十八反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25]刘洪谦,屈凌波.生脉饮口服液超滤技术研究[J].中草药,1996,27(4):209.[26]李淑莉,鸥兴长,毛德法,等.超滤法与传统的醇沉法对黄连解毒汤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1,26(1):21.[27]王文祥,蒋小岗,顾明,等.超滤和醇沉制备精制血府胶囊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43.[28]S.Mok,D.J.WorsfoId,A.Fouda and T.Matsuura.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IyethersuIfone HoIIow-Fiber Membranes by!-Ray Irradiation[J].J.AppI.PoIym.Sci.,1994,51(1):193.[29]刘陶世,郭立玮,金万勤.无机陶瓷膜微滤技术精制部分单味中药及复方水提液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5):301.[30]金万勤,高红宁,郭立玮.陶瓷微滤膜微滤法与醇沉法澄清2种中药水介液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02,33(4):309.[31]冯青然,王元瑜,马振山,等.中药水煎煮液分离、纯化工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8.[32]程卫强,陆伟根,潘天华.小儿喜食糖浆方煎液澄清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02,24(1):15.[33]袁小红,周艳.不同工艺制备通脉口服液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1,23(12):867.[34]陈冲,罗思齐.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工艺条件研究[J].中草药,1997,28(7):402.[35]郭立伟,彭国平,王天山,等.大孔吸附树脂与超滤联用对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与马钱子素含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2):86.[36]崔元璐,沈锋,姚康德,等.吸附澄清-高速离心-微滤法制备菖蒲益智口服液[J].中草药,1999,30(10):742.收稿日期:2002-08-22中药十八反药理毒理研究进展王宇光,高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二室,北京100850)摘要:综述了近十年中药十八反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十八反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2024年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范文

《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与思考》篇一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医草药疗法在中国医药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药方剂学中,有一种称为“十八反”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药物配伍中存在的禁忌关系。

这些禁忌关系与药物间的毒效关系密切相关,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十八反”的研究愈发深入,其背后复杂的药理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探讨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现状,并对相关问题作出深入思考。

二、“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及内涵“十八反”起源于古代中医药的实践,基于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医学观察而提出。

其主要思想是在中药方剂中,某些药物组合会因为其性味相恶或存在副作用的叠加而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这些禁忌关系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医药的实践中。

三、“十八反”的研究现状1. 文献研究:现代学者通过研究古代医学文献,对“十八反”的内涵、范围、理论依据等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实验研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对“十八反”中涉及的药物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其毒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3. 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和分析“十八反”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四、基于毒效关系的“十八反”研究进展1. 毒效关系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揭示药物间毒效关系的具体机制,如药物相互作用、代谢产物影响等。

2. 药效动力学研究:探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靶点及药效强度等,以揭示“十八反”的药效学基础。

3. 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十八反”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其优势和不足,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五、对“十八反”的深入思考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十八反”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判断。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临床应用的准确性。

2. 现代科技的运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感谢观看
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藻戟遂芫俱战草”的配伍 禁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 解“藻戟遂芫俱战草”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临床调查和专家咨询,收集整理“藻戟遂芫俱战草”在实际应用中出 现的配伍禁忌案例。然后,本研究将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进一步验 证“藻戟遂芫俱战草”
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在临床应用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治疗:部分研究表明,“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中的部分药 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癌症。
2、炎症性疾病:部分研究发现,“藻戟遂芫俱战草”类反药组合具有抗炎 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
此外,某些药物搭配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机体代谢和免疫力,导致不良反应的 发生。
讨论
本研究对“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禁忌进行了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中药配伍禁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藻戟遂芫俱战草”中各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尚不明确;不同种属、不同剂量的药物搭配对机体代谢和免疫力的影响也有待深 入研究。此外,本研究仅对部分已知的配伍禁忌进行了实验验证,仍有部分未知 的配伍禁忌需要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文献综述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该技术主要应 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随着手术技巧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手 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然而,关于其 疗效和安全性的争议一直存在,部分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和生存率。因此,需要对腹腔镜结 直肠癌手术进行全面的循证医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配伍十八反的研究进展在中药配伍中,十八反被认为是配伍禁区。

但是从古至今有许多反药配伍的先例,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在历代方书中应用相反配伍组对的内服、外用方剂并不罕见,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都包含十八反组对的方剂[1]。

仅《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就有含十八反配伍的成药411 个,几乎涉及十八反歌诀中的所有组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道:“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

”相恶、相反药对配伍后有可能出现毒害作用或对机体造成损伤,不宜贸然使用。

但如病情需要,审慎抉择,不得已一用,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特殊药效,即所谓“霸道”。

医圣张仲景、李东垣、王肯堂等均为“霸道”之人。

张仲景用赤丸方来治疗寒气厥逆,用甘遂半夏汤攻下逐饮;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治疗瘰疬和马刀疮结;王肯堂昆布散治疗瘿瘤等[2]。

现代医生用十八反组对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甲亢、盆腔炎等疾病的实例也举不胜举。

因此十八反的研究变成中医药研究中的热点,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的阐述一下十八反的研究现状,为以后十八反的研究提供帮助。

1 十八反的毒理研究现状1.1 支持相反的研究成果1.1.1 藻戟遂芫俱战草黄文权[3]等观察了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结果为同用后均有一定的副反应,对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可导致实验动物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 CPK、LDH、HBD) H 异常变化。

代方国[5,6]从分子水平探讨甘遂、甘草配伍使用时的药理机制表明,甘草对CYP2E1活性的诱导能力更强,故甘草可促进甘遂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物的过程,并导致对机体毒性作用的增强,从而表现出“十八反”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特征。

金恩波[7]用实验小鼠一次给药连续观察3d,计算半数致死量( LD50) ,结果表明芫花、海藻、大戟分别与甘草配伍,LD50比其单药对照组相应下降,毒性增强。

李居林[8]报道“十八反”药物组给小鼠灌服后未见死亡,但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甘草与甘遂药物组使小鼠出现明显的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呕吐和痉挛等症状,尸检后可见小鼠肝、脾、肾充血,肠管扩张充血水肿。

夏成云等[9]研究显示,大戟组大鼠的ALT 显著高于甘草组与空白组,提示单用大戟可导致大鼠肝功能ALT 升高,说明大戟可导致大鼠肝功能损害,证实“大戟有小毒”的传统观点,而合用组大鼠ALT 显著高于大戟组、甘草组、空白组,说明大戟配伍甘草能增强对肝脏的毒性,证实了这一对药物存在相反作用。

1.1.2 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与半夏合用可产生一定的毒性,附子与半夏合用可使小鼠心电图出现心肌缺氧性改变,两者混合煎剂比附子单煎剂的降压强心作用弱[4]。

附子配贝母后,贝母可减弱附子小剂量组对心脏的代偿作用[10]。

川乌与半夏2∶ 1 配伍,8g 生药/kg 剂量对于饲喂甲状腺粉所致阳盛实验动物耐高温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毒性增强,而对正常健康动物来说,同样的高温下生存时间则较病理模型下长。

肖成荣[11]对半夏、瓜蒌、贝母、白蔹配伍乌头影响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的研究,揭示乌头组、半夏组和白蔹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可显著增高P450 酶含量,乌头分别与半夏、贝母、白蔹、白及配伍可降低P450 酶含量; 乌头分别与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配伍可降低b5含量,与其相应单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

1.1.3 诸参辛芍叛藜芦苦参对兔心率无明显影响,藜芦可明显减慢心率,配伍苦参后可使藜芦减慢心率的作用明显减弱,配伍组可使兔心律失常率增加,且多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

王宇光等[12]对人参反藜芦进行了研究,两者配伍应用对P450 蛋白含量降低作用可能导致P450 活性下降,从而对藜芦中有毒成分代谢减慢而造成毒性。

高月[12]在反乌头的实验中证实,瓜蒌与乌头合用对CYP1A2、CYP2E1和CYP3A 表现出比乌头单用组更强的抑制作用,半夏、白及与乌头合用对CYP3A 也表现出比乌头单用组更强的抑制作用,贝母与乌头合用对CYP1A2表现出比乌头单用组更强的抑制作用,白蔹没有表现出对特定亚酶的调节作用。

在反甘草组的研究中显示甘草对各种亚酶都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同时海藻能显著诱导CYP3A1P2的活力,与甘草合用后则这一作用更为明显; 单用大戟、甘遂、芫花及其与甘草合用后均对CYP1A2的活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芫花单用、与甘草合用均能诱导CYP2E1的活力。

1. 2 支持不反的研究成果1.2.1 藻戟遂芫俱战草观察甘遂和甘草配伍在病理生理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结果,健康小鼠和家兔上应用表现毒性增加,且剂量越大毒性越强,但畸形肝损伤家兔,则不出现明显毒副反应[16]。

单给芫花或甘草对大鼠实验胃溃疡可降低发生率,而芫花与甘草合用时抗胃溃疡作用更显著。

甘草与海藻合用治疗瘰疬有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之功,疗效显著[28]。

据家兔试验,甘遂、芫花、大戟配甘草,服后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反应、胃肠功能并没有产生特别变化,但另一些实验则证明了甘遂与甘草配伍,随用量比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29]。

叶氏研究表明,海藻甘草在1∶1 配伍条件下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2.2 半蒌贝蔹及攻乌范氏对蟾蜍的离体心脏、小白鼠的心电图及急性毒性进行实验,研究表明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毒性作用低于附子单煎剂。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附子的煎剂及其与半夏的混合煎剂,应用剂量为成人常用量的103倍时小白鼠未见毒性反应。

实验证明姜半夏与制附子的单煎混合剂及混合煎剂与附子单煎剂相似,两药配后没有增毒作用,在常量下可以服用[31]。

从姜半夏与附子对小白鼠急性实验结果看,混合煎剂与单煎混合剂的毒性均与制附子单煎剂毒性相仿,认为在常量下两药是可以配伍的。

高氏在健康家兔上研究表明乌头和白蔹煎剂合用,未见毒性增强,但在高血钙病理模型上,两药合用,可引起多数动物发生心房纤颤,单给乌头和白蔹在同样的高血钙模型上,均未见心房纤颤[10]。

1.2.3 诸参辛芍叛藜芦李氏报道细辛与藜芦煎剂和合剂给小鼠灌服,发现合剂组毒性明显大于汤剂组,随着剂量的增大,合剂组小鼠全部死亡,汤剂组小鼠则无一死亡,认为细辛中的挥发成分在煎煮过程中损失是配伍后表现不出毒性的主要原因。

李同琴等[23]研究表明,肝损伤条件下,党参组与CCl4组比较对肝损伤无明显影响,而藜芦组与CCl4组比较可加重肝损伤,党参与藜芦配伍未见毒性明显增加,党参对肝脏无损害,配伍组毒性相当于藜芦的毒性; 提示党参和藜芦合用,未发现对小鼠死亡数和对SGPT 含量的影响的明显影响,病理检查未发现对肝肾组织的毒性反应。

窦昌贵[30]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发现党参与藜芦单煎后按1: 1混合,混合组毒性腹腔注射时显著增强,改用灌胃给药,则党参、藜芦单用或合用均未出现死亡。

2 十八反的药理研究现状有报道[13]认为十八反药物不宜配伍是由于相反药物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相互增强或相反或者产生了某种理化变化而产生或增强毒性。

程洪生等[14]研究了甘草与海藻配伍对甲状腺激素和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配伍(甘草∶海藻=1∶2)可使甲状腺微粒体(TMA)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TGA)明显降低。

抗体减少可能减轻对甲状腺细胞的杀伤,对于伴有甲状腺抗体特别是TMA 增高的自身免疫性甲腺炎、慢性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等,两者配伍可作为甲状腺激素的短期替代疗法或不能耐受激素者的治疗。

张腾等[15]研究了甘遂甘草合剂抗肿瘤的药理效应,通过测量瘤重和抑瘤率,并结合病理学观测,表明甘遂甘草合剂对S180 和HAC 实体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大于30%。

各给药组瘤组织坏死明显比模型组重,大多见成片或大片坏死,大剂量组瘤组织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增多。

推测甘遂甘草合剂抑瘤作用可能与其相反相激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3 十八反的病理研究现状有人认为十八反的表现应该具有一定的条件性,限定于专属的病理生理条件,广泛的增加毒性未必是十八反的普遍规律。

高晓山等[16]主持的十八反研究组系统地观察了病理、生理条件下十八反的配伍结果,发现对于健康家兔,乌头、白蔹煎剂合用未见毒性明显增强,但在高血钙病理模型上,两者合用可引起多数动物发生心房纤颤,单给乌头或白蔹在同样高血钙模型上均未见心房纤颤。

也有学者观察发现甘遂和甘草配伍在病理、生理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在健康的小鼠和家兔上应用表现为毒性增加,且甘草的剂量越大,毒性越强,但对急性肝损伤家兔则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4 其他方向上的研究4.1 物质基础中药发挥毒效和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

金恩波等[7]将甘草、芫花、海藻分煎后,采用腹腔注射芫花或海藻煎剂,皮下注射甘草煎剂,同样看到随着甘草剂量增加,芫花的毒性随之增加。

由此推论上述毒性增加不是由于混煎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可能是药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陈希琛[17]研究发现甘草酸与甘遂甾萜类形成复合物,其毒性与相同生药比临给药前混合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与复合物的易溶性以致产生甘草酸与甘遂甾萜的溶出作用有关。

据报道[16],北沙参与藜芦混合后化学成分基本上没有变化,说明两者体外混合没有产生新的化合物,也没有增加藜芦的溶出率。

而动物实验两者配合毒性明显增加,可能是混合后主体内各种酶、酸、碱的影响。

蒌、贝、蔹、芨等药材中含酸性成分,与乌头合煎可使水煎剂中次乌头碱含量增高,其原因有:次乌头碱与酸性成分结合生成生物碱盐,促使生物碱从生药中溶出;次乌头碱与酸结合成生物碱盐后抗热破坏作用增强,使其在水煎剂中的含量增高[18]。

以上实验表明,某些十八反组对药物配伍后,毒性成分不是简单的加合,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导致药效的变化,其中也不排除体内因素对溶出率的影响。

4.2 制剂和给药方式中药复方的煎煮法不同,会对药效带来影响。

金恩波等[7]采用口服、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三种给药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芫花与甘草合煎剂不论口服还是腹腔注射,芫花毒性均随甘草剂量增加而增加,腹腔注射芫花单煎剂,皮下注射甘草煎剂均印证了同样结果。

芫花与甘草无论分煎、合煎,芫花毒性均随甘草剂量增加而增加,与煎药方式无关。

甘草、海藻分煎合剂对肝药酶无诱导作用,而合煎剂有诱导作用[19];李居林等[20]在十八反研究中通过灌胃小鼠汤剂和合剂两种剂型观察其死亡情况。

结果表明,合剂组毒性大于汤剂组,且随着服用剂量增大,小鼠全部死亡。

4.3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唐乌香[21]在中药配伍禁忌探析中指出,主要是药物之间的成分起的化学反应。

翁小刚等[18]在HPLC 测“半蒌贝蔹芨攻乌”中乌头与其他诸药合煎前后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的实验中,从有毒化学成分含量增高角度证明“半蒌贝蔹芨攻乌”有其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