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合集下载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

覆灭前的挣扎——从《印度之行》中的两个人物看穷途末路的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覆灭前的挣扎——从《印度之行》中的两个人物看穷途末路的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Struggles Before Destruction --The Dying Morality of Colonialism from Two Figures in "A Passage to
India "
作者: 刘磊
作者机构: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79-8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欧洲民族中心主义;功利主义
摘要: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描绘了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
的印度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朗尼和阿德拉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取向,前者信奉并维护殖民主义道德体系,而后者怀疑并冲破殖民主义道德体系。

他们分别是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代表者和终结者。

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现了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面貌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朗尼和阿德拉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由他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和政治取向决定的。

“印度之行”通往何方?——解读《印度之行》中“自我”的悖论

“印度之行”通往何方?——解读《印度之行》中“自我”的悖论
殖 民者 的 阵营 , 归英 国 自由 主义 和 人 道 主 义 的伟 大传 统 。本 文运 用 心 理 学 中 的“自我 ” “ 者” 回 和 他 理
论, 透视 想“ 看真 正 的印度”的中心人 物 阿德拉 的 印度之 行 , 面 上是 寻 找 “ 者”, 质 上是 探 求 “自 看 表 他 实
义 。前 者构 建 落 后 、 落 、 恶 和 暴 力 的 东 方 形 堕 邪 象 , 为西方 殖 民 主义意 识形 态 的投射 ; 者却 将 成 后
n ait st e s l n h nd a o o a e pl s t e oh r s . F o t e p rp ci e o e s l n e ilssa h e fa d t e I in c lnilp o e a h t e ne s r m h e s e tv ft ef a d t h h
t e s l.F rtrc nsr c s I d a a h t e e sfo t e p rpe t e o e g e tta iin o it h h ma i h ef o se o tu t n i s te o m s r m e s ci ft r a r d t fBr i u n — h h v h o s
I di n a
Ab t a t A Pas g o I d a h sb e s r ic f e e l g t e r l t n h p ew e h r ih c l — sr c : s a e t n i a e n a ma t p e e o v ai h ea i s i s b t e n t e B t o o e r n o i s
o en s,A eaQ et Sq eto n es n ig f eo e s i esni l aq et r n es n ig f t res d l u s d’ u s f u d r a d t mes s s t l u s f drt dn h e r t n ot h h e ay u o a o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 者 ” 角 度解 读 这 部 经 典 文 本 ,探 讨 《 他 印度 之 行 中英 印人 和 印度 人 的关 系 ,逐 步揭 示 其 背后 殖 民地 宗主 国和从
属 国之 间 的对 话 关 系。
关键 词 :福 斯特 ( ( 之 行 》 后 殖 民理 论 “ 者 ” 印度 他
十 征 服 } 法化 ” … ,使 殖 民 地 的 人 民丧 失其 自我 意 识 , 盲 先 生 表述 了,‘ 对 印度 人 的极 具偏 见 的 观 点 。他 宣 布 了他 所 合 个 日地 认 同 白人 的标 准 。欧 洲人 创 造 的东 办 形 象是 “ 惰 、 没 懒 有 思 想 、 不道 德 和 不 可 信 的人 ”l 。存 《 2 l 印度 之 行 》 中 , 福 斯 特创 造 了… 系 列 这 样 的 欧洲 人 形 象 ,他 们 是 特 顿 夫 妇 、 麦 克 布 莱 德先 生 和 卡 冷 达少 校 等 。在 这 人 中 间 ,罗 尼 ・ 斯 希 罗 普 是 殖 民统 治 者 阵 营 的 典型 代 表 。这 些埴 l统 治 者 自负 、 乇 偏 见 、 思想 狭 隘 。为 了 消 除在 东 方 和 两 方之 的障 得 ,特 顿 市长特 意举 行 了 ‘ 搭桥 联 谊 会 。可 是 ,在 联 谊 会 f 顿 夫 场 : 特 人 非 常冷 淡 , 不 是 去 招 待 这 些 印度 客 人 ,而 是 在 那 闭 日养 神 。 为 了某 种 政 治 目的 ,特 顿 夫人 才不 得 不 接 见 印 度 人 ,但 是 她根 本 就 瞧 不起 他 们 ,更 不 愿 费 一 点神 来 招 待 他 们 , 她也 讨 厌这 种 宴 会 。 而 另 ‘ 夫 人 则 认 为 “ 任 何 一 个 英 女人 位 存 看 来 ,最 不 合 适 的就 是 我 的: 作— — 存 [ ‘ 本 地 邦 }l 。 个 广十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

中心或边缘化的“他者”——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印度之行》作者:张婷婷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0期张婷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要:在爱·摩·福斯特的众多作品中,《印度之行》是最享负盛名的一部。

小说主要描述了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友谊,生动地揭示了英国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印度本土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本文试图依据后殖民主义理论来探讨《印度之行》这部作品,进而期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它。

通过详细研究和探讨小说《印度之行》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展示了殖民者占主导的“中心”地位和被殖民者边缘化的“他者”身份。

关键词:《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中心主义”观;边缘化的“他者”DOI:10.16083/ki.22-1296/g4.2015.10.056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126—02收稿日期:2015—03—26作者简介:张婷婷(1985—),女,湖北宜昌人。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印度之行》及后殖民主义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是精英荟萃的“布鲁姆斯伯里”学派中的一员。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地打击和摧毁了英国社会战前普遍流行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福斯特对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为了更好地了解印度,福斯特曾分别于1912年和1921年两次亲自拜访印度,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为其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写作素材。

因而,1924年《印度之行》的成功出版和发行,不仅是作者两次旅居印度的结果,更是作者眼中“印度”最真实的刻画和写照。

《印度之行》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出色的英国小说,也被评价为作者福斯特众多小说中最享负盛名的一部。

然而,尽管这部作品发表后立刻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了诸多相关的批评和争议。

身在异乡为异客——评介英国女小说家贾布瓦拉

身在异乡为异客——评介英国女小说家贾布瓦拉

作者: 赵启光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世界文学
页码: 94-99页
主题词: 女小说家;《印度之行》;简·奥斯丁;创作技巧;露丝;罗尔;现实主义文学;福斯;正叙;吉卜林
摘要:英同女小说家露丝·普罗尔·贾布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1927年生于德国,父母都是波兰裔犹太人。

她自幼在英国读书,从1951年起,长年生活在印度。

她把自己在印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剪裁入书,成为当代西方最有成就的描写印度生活的小说家之一。

她的作品在主题方面与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1924)十分接近。

在创作技巧方面与简·奥斯丁异。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殖民主义者的困境——《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东方的幻想 经常成 为他们度过苦难 的福音” 。 在这
《 印度 之行》是英 国著名作 家福斯特 的代 表作 , 被誉为英国 2 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 的传统小说 。作者
从 自由主义和人 文主义 出发 ,善于从个体 内心世界
出发洞察全人 类的命运 。力图通过尖锐 的文化与社 会矛盾冲突 , 探 求建立 自然和谐平等对话 的可能 。小
说英文书名中 “ P a s s a g e ” 一词原指 印度和英 国之间的
种殖民统治体 制下东西方形成 了不平等的关系 , 而后 殖 民理论强调对这一不平等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 , 关 注 弱势文化在文化重建 中的关键作用。 《 印度之行》 中两位女 主人 包括菲 尔丁先生都是 带着这种猎奇 的心 态 ,以拯救 者和解放者 的姿态来 到 了东 方 , 希望认识真 正的 印度 , 却有意或 无意地受 到西方化 的东方幻象 的影 响 ,从而强化 了文章 的主 题, 即在殖 民统治 的框 架下 , 以殖 民者 身份 自居 的强 势文化不可 能平等对待作 为殖 民地 的“ 他者 ” 。正如 福斯特在《 看得见风景 的房 间》 以作家拉维 希 I = 1 吻提 到 的: “ 你 能真心 实意理直 气壮地 尊重 比你地 位低下
的人 ,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 [ 4
苏伊 士运河 , 是联系两种 文化 的纽 带 , 也 是阿德拉 和
穆尔夫人到达印度的通道。在小说 中, 它象征 着由两
种处于 不 同地 位 的文化所 引发 的对 真理 的探 求 , 并 与女主人公阿德拉 ・ 奎斯 蒂德 ( A d e l a Q u e s t e d ) 的英 文

样东西 都摆错了地方 。”作为教育 家的他 始终认 为
“ 要是离开了我们 , 印度人 马上会衰败下去 ” 。阿德拉 的未婚 夫 ,朗尼 的话更是 一针见血地 表明 了宗主 国 文化 强烈的优越感 : “ 讨论 这些没有用 。说 我们是上 帝也好, 不是上 帝也好 , 印度只能忍受 , 别无 出路。我 到这里来 工作 ,是为 了用 强权控制这个倒 霉的 国家 而来 的。我们在印度表现得并不温 良, 我们也不打算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电影经典对白
• 登记员:头回去印度,奎斯特小姐? 奎斯特:头一回出国。 登记员:真幸运!开眼界啊。那是马拉巴山洞。离你们去的昌德拉布 二十英里。 • 奎斯特:是吗? • 登记员:莫尔太太五月十二日乘拉瓦尔品帝号回国。你的日期还没定, 对不对? • 奎斯特:我可能要住一阵子。 • 登记员:要是你决定一起回国,请尽快通知我们。 • 奎斯特:好的。 • 登记员:好,这是标签,你的票,莫尔太太的票。你们路上不会腻味 的。总督大人这回也乘这条船。 • 希斯洛普:你好,母亲。阿德勒呢? • 奎斯特:这儿。 • 希斯洛普:你果真来了。 • 希斯洛普:安东尼,去拿行李。把行李交给安东尼吧。对不起,我 得……我得去迎接市长大人。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可那是个大人 物啊。

在一个炎热憋闷的日子,阿齐兹医生带领一支探险队来 到马拉巴山洞,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只有阿黛拉 小姐留下了。接着,这两个人,一个印度男人和一个英国 女人在最后一段路途上同行。在当时,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根植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半官方的种族主义之上,一些英 国对吉卜林的话深信不疑:“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 方,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交。”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当阿黛 拉小姐走进山洞后,她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始终都不甚清晰。
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

• • • • • • • • • • • •
《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 福斯特的代表作。二十世纪 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 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 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 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末婚夫 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 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 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 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 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 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 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部他者化的哀歌

一部他者化的哀歌

一部他者化的哀歌
英国作家福斯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六部长篇小说和一部演说集。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的代表作品,山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

随着这部小说的面世,福斯特也攀登上了他写作生涯的顶峰。

小说围绕20世纪初期英国与其殖民地印度之间的关系展开,是英国殖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本。

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西方对印度政治、文化的强烈关注,之后一直是文学批评界争论的焦点,文学评论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部作品。

尤其是在后殖民理论与批评兴起之后,后殖民理论中文化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身份等新问题更是日益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

在这些研究中,有关于印度形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印度之行》中“他者”形象本质上是多重而开放的,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文本特征,研究福斯特是如何看待印度文化的。

通过对印度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宗教信仰方面中的“他者”话语,对印度人的形象刻画,对印度形象中蕴含的性别话语特征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更进一步对其话语功能进行分析,表明“他者”是福斯特的兼具矛盾性和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

福斯特以“他者”话语的建构为基础,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

最终发掘“他者”话语的背后的殖民者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文化语境以及作家在其中所持有的微妙态度。

论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并指出作为英帝国的成员,福斯特无法超越他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站在被压迫者的角度去分析产生英、印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印度之行》中印度及印度民众的“他者”身份主要是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服务。

《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赛 义德也认为西方作家对东方 的再现 ,要 么把它作 为与优
越 的西方对 比的“ 他者 ” 要么在 东方人 的形 象 中加 入 了许 , 多在西 方文明世界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特征 ,例如残 忍和非 理性 。东方主义者认 为东方人是非理性 的、 堕落 的、 幼稚的 、 “ 不正常 的” 而欧洲则 是理性的 、 洁的、 ; 贞 成熟 的、 正常的 ” “
话 文 学 刊 ・外 语 毅 育 教 学
20 0 9车 第 1 期
《 印度之行》 中的“ 他者 ”
0韦 唯
( 海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海 20 3 ) 上 上 024
[ 摘 要 ] EM福斯特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小说 家, .. 他的代表作《 印度之行》 也通常被认为是反
化的一个 内在组成部分 , 是强势者对弱势者 的符号编码 , 体
现 了 文 化 霸 权 、 洲 中心 论 或 “ 欧 东方 主义 ” 。
正是 基于 “ 东方 主义 ” 西方 的思想 和文化 以及其 文学 , 的价 值和传统都贯穿着一种强烈 的民族优 越感 ,因而西方 的思想 文化 总是居 于世界文化 的主导地位。与之对照 的是 , 非 西方 的第 三世界 或东方 的传 统则被排 挤到 了边缘 地带 ,
[ 作者简 介] 韦唯 , , 女 上海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73
丈学研 宄
是 ,印度之行》 《 里也就 留下 了一些东方学 的脸谱。本文将从 后殖 民主义角度来探讨《 印度之行》 中的“ 他者” 形象及其所
反映出的福斯特 的思想及文化身份。

反观文 学 , 必然也参与 了知识 和权力 的游戏 。从丹尼尔 ・ 迪

他者视角下《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的中国形象

他者视角下《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的中国形象

051文艺评论他者视角下《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的中国形象郭玥鑫(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摘 要:《中国富豪在英国》是2016年在英国播出的一部专题纪录片,主要讲述了那些选择移民到英国的中国富豪们以及为这些富豪服务的人的故事。

该文通过对纪录片《中国富豪移民在英国》中被塑造为“他者”的中国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本片被其纪录片体裁掩盖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并用“培养”理论分析本片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对中国如何在后殖民时代如何面对误解,展现大国风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富豪在英国;中国形象;他者;“培养”理论他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外部影响在国际社会和内部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认知和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国家形象可以分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国家的国家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国家形象“随时出现在大量文献的字里行间,在每个历史时期均因循环往复的感受而变得充实和独特。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几经沉浮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眼中的他者形象几经演变。

自《马可·波罗游记》出版伊始,中国就一直是西方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建构出来的想象中的他者。

中国在十三世纪晚期时“富有道德与智慧”的形象,到十八世纪后期却随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的兴起而沦为落后、迷信甚至趋于妖魔化的异邦。

新中国建国以后,中西方之间的交流的大门被迅速关上,再加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中国这个红色的国度充满了专制、奴役与饥饿。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加,然而西方依旧持续建构着中国的负面形象。

回顾中国的“他者形象”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是中国形象的特征,不变的是构筑中国形象的、存在于西方现代性内在逻辑中的、具有历史连续性活力的话语构成原则。

’,不可避免地,中国形象作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他者’镜像,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现欲望与向往、表现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乌托邦’,也可能是丑恶的、表现恐惧与排斥、满足自我确认与自我巩固的需求的意识形态。

《印度之行》中人物刻画的分裂化与歧视-6页word资料

《印度之行》中人物刻画的分裂化与歧视-6页word资料

《印度之行》中人物刻画的分裂化与歧视摘要: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探讨了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甚至人的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分歧与隔膜。

虽然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主导全文的重要因素,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与隔膜同样阻碍了人类的“和谐”。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刻画中的“分裂化”手法,揭示文学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里的性别歧视。

一、引言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① 在1924年一经出版就被认定为他的“代表作”,后来又被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文小说之一(Bradbury,1970:13)。

以Trilling为代表的评论家主要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该小说,并大力赞扬福斯特是“唯一一位值得反复阅读的小说家”(Trilling,1969:6)。

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初,两位英国女性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她的未婚夫。

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

在幽暗神秘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产生了幻觉,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英国殖民者的误导和影响下,展开了对阿齐兹的指控。

殖民者旨在通过这一事件加强他们对印度的统治。

阿德拉小姐虽然由于受到惊吓和周围的殖民者的影响,精神状态一度非常虚弱,但最终恢复了自身的主体性,坦率地说出真相,还阿齐兹以清白,同时破坏了英国殖民者将她当做工具强化其统治的计划。

小说成功地再现了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现实。

虽然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主导全文的重要因素,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依然会阻碍人类的和谐关系,是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刻画中的“分裂化”手法,揭示文学文本中极其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意识形态里的性别歧视。

从字面上看,“fragmentation”(分裂)是指将某物分解成许多相互独立的部分。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 In 1924, India was ruled by the British, which brought many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e British lived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 and they have no social intercourse with Indians. For example, they could not join the British club, and even not be allowed to enter.
自由 平等和人道精神
Freedom, equality and the spirit of humanity
Trying to get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society and customs.
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
Forster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architects in London.Father died early. When he was young studying in school,he didn't have a pleasant experience.In1897 foster entered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joined The Apostle. A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foster travel to Italy and Greece, intoxicated with the alien culture there,which deepen his dissatisfaction to British social order.The second time Forster went to India.This travel made Forster witnessed the ugly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末婚夫。

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

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印度之行》寓意深刻、含蓄,表演松弛,叙事紧张,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

本片获1984年第五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11项提名.背景知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是20 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一生之中著有多部作品,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这本长篇小说《印度之行》。

这部小说的诞生源于福斯特先生曾两次到访印度,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残暴的统治和压迫,回国后不久他就完成了《印度之行》这一著作。

虽然,福斯特自称这部小说无关政治,而且也没有过多地关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印度之行》的确揭露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英双方之间的交流障碍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更深层次上,这部小说致力于在混乱中的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自然和谐关系。

这一点与福斯特自身持有的自由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印度之行》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清真寺,山洞,圣殿。

在第一部分“清真寺”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印度的凉季,暗示着人的清醒和理性。

艾德拉·奎斯特小姐和自己的未来婆婆莫尔夫人千里迢迢里从英国来到印度看望她的未婚夫罗尼,偶然间,莫尔夫人在一座清真寺里结识了印度当地的一个医生艾席思,两人相谈甚欢,并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这之后,艾席思还结识了另一位英国人菲尔丁,并与其成为朋友。

由于艾德拉一直想要见识真正的印度,所以当艾席思向她们发出了同游马巴拉山洞的邀请,两位女士欣然前往。

第二部分“山洞”是故事发生的中心,同时也是整个情节发展的高潮。

解读 《印度之行》 精华版

解读 《印度之行》 精华版

解读《印度之行》脱水精华版这部小说被时代周刊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百部长篇小说之一,荣列美国现代图书馆发布的20世纪百部英文经典小说榜单。

1984年,著名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奖金手套奖在内的无数奖项。

印度之行的书名,来自美国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于1870年所写的一首同名诗作,惠特曼写的世界不分东西南北,被一张大网连接在一起,表达了对世界融合的希望。

小说中,福斯特也借此探讨了不同背景的人之间互相融合的可能。

1912年33岁的福斯特第一次前往印度旅行,他发现自己无法认同那些认为印度人天生需要管教的殖民者,他也发现殖民对不同民族、阶级、文化间交融的影响,对此感受很深。

他于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就开始撰写小说印度之行,直到1921年他第二次去印度以后,小说才告完成,创作过程历经八年。

在小说中,福斯特探讨了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平等并存的可能。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用友谊贯穿的。

小说的中心人物阿齐兹是一位印度医生,他在与英国人的交往中多次尝试同他们发展友谊,结果则各不相同。

有的交往令他长久的感念,有的交往则让他苦恼不堪。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印度之行的故事。

故事的发生地是恒河边一座普通的小城,昌德拉不。

城市周围是茂密的热带丛林,景色很美,但是城里却又脏又乱,房子破旧而住的印度人都邋邋遢遢的,就像泥人一样。

而与此相对的是,城外不远处的一块高地上,矗立着英国人的殖民地住宅,那里规划良好,有整洁的马球场和医院,而男主人公阿齐兹就生活在这个小城,撑得拉不成里。

他是一个印度穆斯林,职业是医生,他的妻子一年前去世了。

一天,阿齐兹见到她的两个朋友,他们俩正在激烈的讨论说,在印度,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印度人之间能否交朋友。

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其中一个人说,英国男人来到印度可能需要最多两年的时间就能够融入到印度,英国女人则只需要六个月。

而另外一个人由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见识更广,就说起码他是认识几位天使般的英国夫人的。

《印度之行》-7页精选文档

《印度之行》-7页精选文档

《印度之行》一、《印度之行》概述福斯特被公认为20世纪初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印度之行》描述了两位英国女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猎奇之旅,其故事背景是19世纪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作者在本部作品中从多个视角描写了当地复杂的关系,包括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殖民统治者与本土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还以两位英国女士的视角描画了印度的自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所刻画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赋予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鲜明的人物特点。

这其中既有来自英国的作为统治阶层的英国人,也有印度本土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人。

作为被征服的印度人,虽然生于长于印度,却被来自遥远欧洲的大英帝国所统治,这些印度人表现出对自己祖国,自己身份的热爱,又表现出对殖民统治者的顺从依附。

而远离自己祖国来到印度的英国人,既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对印度和印度人充满鄙夷和蔑视,又在欧洲人文思潮的影响下,试图以同情、博爱的精神与印度人交往。

小说中刻画的这些人物处处充满矛盾,这正是福斯特殖民与反殖民意识矛盾的体现。

该小说是一部以英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由于其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及其特殊的写作背景,成为2013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印度之行》的评论多集中于作者的人文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很少有评论涉及作品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及反殖民主义意识,因此,本论文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目前,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运用该理论将对更深层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20 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为标志,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

《印度之行》中阿黛拉·奎斯特的“发现”

《印度之行》中阿黛拉·奎斯特的“发现”

《印度之行》中阿黛拉奎斯特的“发现”
张文明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

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

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

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张文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
【相关文献】
1.逆奈奎斯特阵列法在水电机组控制中的应用 [J], 张鹏;王玲花
2.论《欲望号街车》中斯黛拉的中间地带 [J], 钟兴亮
3.婚姻·内审·解构——哈丽黛·伊斯拉依里与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的互文性 [J], 马燕
4.阿黛拉·奎斯特解读--《印度之行》妇女形象初探 [J], 王苹
5.莱辛成长小说中“反抗”的伦理身份建构——以《玛莎·奎斯特》为例 [J], 徐德荣;安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作者:高怡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印度之行》影评

《印度之行》影评

《印度之⾏》影评对电影《印度之⾏》的影评《印度之⾏》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由⼤卫•李恩导演,以英国⼥性艾德娜的印度之⾏为线索的⼀部经典电影。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在1928年,正值英国对印度实⾏殖民地统治,印度⽂明受到英国先进⽂明的冲击,印度⼈民受到了英国⼈民的压迫。

这时,英国⼀位年轻的⼥性艾德娜陪同未婚夫之母摩尔太太乘船到达印度探望任殖民官的未婚夫朗尼,在印度艾德娜发现了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她和摩尔太太结识了印度医⽣艾斯以及担任⼤学校长的英国⼈菲汀,他们⼀直相处的很好,直到艾斯充满热情的邀请摩尔太太和艾德娜⼀起去参观马拉巴⼭洞,在马拉巴⼭洞中艾德娜受到回声的影响产⽣了幻觉,认为艾斯⾮礼了她,于是对艾斯提出控诉,⽽摩尔太太也被⼉⼦朗尼急忙送回国,死于路途,艾斯失去了唯⼀的证⼈似乎要败诉的时候,艾德娜在警长的逼问下想起了⼭洞发⽣的⼀切,清楚了“强奸”只是⾃⼰的幻想,于是撤诉了,⽽艾斯也因此受到了伤害,离开了英属殖民地,在喜马拉雅⼭下⽣活,直到之后也没有再见到艾德娜⼩姐。

《印度之⾏》是以殖民统治为⽂化背景的,故事中穿插了印度的⽂化、种族歧视、医疗、法律、爱情、阶级、宗教等多⽅⾯的因素,影⽚复杂⽽神秘,揭⽰了种族歧视以及殖民统治的对当时⼈的影响。

在轮船初到印度时,印度⼈蜂拥在码头抢着为英国⼈搬⾏李,英国⼈很少和印度⼈结实交流,英国⼈和印度⼈只是单纯的殖民关系⽽不是朋友,英国的汽车在印度奔驰时,⽺惊叫着,甚⾄撞到了印度医⽣艾斯也没有下去道歉,绝尘⽽去,这与英国的绅⼠之风有很⼤的差距,卡伦夫妇更是对印度⼈嗤之以⿐,卡伦少校要求见艾斯⽽⾃⼰却爽约,他的夫⼈同别⼈乘坐了艾斯的马车⽽艾斯要付车费,这⼀系列的细节都体现了种族歧视的现象以及印度⼈的卑微英国⼈的傲慢⽆礼。

摩尔太太和艾德娜却是例外,她们愿意与印度⼈成为朋友,愿意了解印度的⽂化,摩尔太太曾说“上天要我们⼈类互帮互爱”,可见她对印度⼈是很真诚友好的,她尊重印度⼈的宗教信仰,在清真寺结实艾斯聊的很投机,后来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者 ” 是一 种对 印度 形 象 的话 语 构 。 他 就

马拉 巴 山代 表着 是 一 个 不 为人 知 的 、神秘 的宇 宙 世
界。 它超 越 了人类 的理 解 。对 任何 一位 走进 山洞 的英

神 秘 混 乱 的“ 者 ” 他
国人 来 说 , 便 意 味着 深 入 到 印度 文 化 的 中心 , 们 它 他 的价 值观 念 、 宗教 伦理 必将 受 到严 峻挑 战 。
服行 为 合 法化 、 理 化 , 便 利 的 途径 是 利 用 文 本建 合 最 构起 一个 “ 他者 ” 的世界 。 任何 的对 异 国形 象进 行 了 在 直接 描写 和 间接 影 射 的文学 作 品 中 , 作家 都必 须 选用 话语对 “ 者 ” 他 的形 象 的进 行 文本 建构 。 印度 之行 》 《 中
作 者 简 介 : 知 国 (9 7 , , 徽 和 县 人 , 学 硕 士 , 徽 商 贸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 0 ) 语 系 讲 师 , 究 方 刘 1 7 一) 男 安 文 安 安 4 03 外 研
向 为英 美文 学、 语 教 学 。 英 收 稿 日期 :0 9 0 6 2 0 -1 —1

更 加 旺盛 的生命 力 。”2 具 有 旺 盛力 量 的 树木 主宰 _ ]
了 小 镇 , 时 主 宰 着 这 个 世 界 的 还 有 与 生 命 不 可 分 割 同
的死 亡 的力量 。 马拉 巴山事件 是全 书 的核 心 , 斯 特赋 予象 征 大 福
《 印度之行》 中的 “ 他者 "
刘 知 国
摘 要 : 印度 之 行 》 一 部 研 究福 斯 特 的殖 民主 义叙 事 的 重 要 文本 。 者 试 图从 《 《 是 笔 印度 之 行 》 他 者 ” 语 的 解 读 入 手 , 明 “ 话 表
“ 者 ” 语 是 福 斯 特 带 有 殖 民主 义 意 识 的 主 观 产 物 , 借 “ 者 ” 语 的 建 构 , 望 实现 对 西 方 文化 自我 认 同 的确 立 , 他 话 其 他 话 希 从
山起源 于 神秘 的远 古 时代 . 它使人 联 想 到那原 始 的混 沌 状态 。 因为其 神秘 不 仅仅 来 源于 它仿 佛逃 离 了时 间 的流逝 ,这 块 巨石 的主体 变 化甚 微 , 像原 始 状态 依 “ 好 然 如故 ”2 - ] .而且来 自于它 自身 奇特 、无 序 的风 貌 , “ 们 突然 平地拔 起 , 乱无 序 , 已完 全 失去 了别 处 它 错 并 最 原始 的 山岭所 保 持 的那 种 协调 , …说 这 岩 石 ‘ … 神 秘 ’ 暗指 鬼 神 , 一 切 鬼 神都 没 这 岩 石 古 老 。 ” 3 是 而 E 2
而发 掘 “ 者 ” 语 背 后 的 宗主 国与 印 度 殖 民 地之 间 的 文化 话语 关 系。 他 话
关 键 词 : 斯 特 ; 印度 之 行 》 “ 者 ” 福 《 ;他 中 图分 类 号 : 0 6 D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 6 0 3 — 2 1 7 —1 9 ( 0 0 0 — 0 7 0
重 庆科 技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21年第6 00 期
Junlo hnq g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c ne dtn N . 00 ora fC ogi nv sy fSi c n eho g(oi Si csE i ) n e i e o l a e i o o6 2 1
义者 ,福 斯特 无 法 从 根 源上 剖 析 殖 民主 义统 治 的本
法看 到彼 岸 的深谷 。” ] 的确 , _9 2 3 曾经 拥有 灿烂 炫 目色 彩 的印 度在作 家 的注视 下 , 留下 的是 神秘 和混 乱 。在 第一 章 , 作者 描写 了被 自然 力量 完全 压制 的昌德 拉普
在《 印度 之行 》 三章 中 , 第 穆尔 夫人 与 阿德 拉严 肃 地 注视 着 网球 场 的草 地 , 她们 的眼 中 :这 不 是动 人 在 “
的画卷 , 东方 失 去 了它 那 古 老 的壮 丽 , 落 为 人 们无 沉
二 、难 以 交流 的 “ 者 ” 他
在《 印度 之 行 》 , 斯 特 在 对 殖 民地 的人 进 行 中 福 “ 者 ” 的过程 中 , 的态 度是 复杂 而矛 盾 的 。他对 他 化 他 印 度 的 代 表 人 物 的 刻 画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个 印 度 人 身 上— — 阿 齐兹 医生 和戈 德博 尔教 授 。 齐兹 具有 一些 阿 值 得颂 扬 的品 质 : 诚 的伊 斯 兰 教徒 , 直 、 良 、 虔 正 善 友 好 , 印 度 的 自由和 独立 倾 注 了热 情 ; 德博 尔教 授 对 戈 虔诚 信 奉 印度教 , 邃 、 脱 、 深 超 具有 神秘 色 彩 。与此 相 对应 , 国殖 民官员 的骄 傲 自大 、 隘 偏 执成 了福 斯 英 狭 特所批 判 和讽 刺 的对 象 。 但作 为一 个 资产 阶级 人文 主
“ 者 ” 后殖 民理 论 中是 一个 非 常重要 的 概念 。 他 在 从 哲学 上 看 。他 者 ” 指 “ “ 是 主导 性 主体 以外 的 一 个对 立 面或 否定 因素 , 他 的存 在 , 体 的权 威 才 得 以肯 为 主 定 。”1 民主义 者 为 了建 立 自己的权威 , 自己 的征 _ 殖 使
尔 。 它 根本 不像 一座 城市 , 是 中间布 有零 星茅 舍 的 “ 而

大 片树林 ,… …这些 树林 遮住 了那 印度 人 居住 区。

它们 长 得 高 出 了令 人 窒 息 的贫 民 区和 被人 遗 忘 的庙 宇 , 寻得 了 阳光 和空 气 , 了 比人 类 或 其创 造 物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