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_冯全功
翻译伦理研究面面观——《劳特利奇翻译与伦理手册》评介
翻译伦理研究面面观——《劳特利奇翻译与伦理手册》评介冯全功
【期刊名称】《外文研究》
【年(卷),期】2022(10)2
【摘要】202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推出的《劳特利奇翻译与伦理手册》全面探讨了翻译活动与研究中的各种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在翻译研究中运用广泛或影响深远的伦理思想、情境化的译者伦理、翻译产业或机构的伦理/伦理教育/研究伦理、口笔译活动中特殊的伦理困境以及一些新挑战与新趋势。
该书具有学理上的前沿性与辩证性、内容上的全面性与时代性、体例上的整体性与互文性等特征,对中国翻译伦理研究颇有启发。
【总页数】7页(P94-98)
【作者】冯全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劳特利奇语言测试手册》评介
2.《劳特利奇词典学手册》评介
3.《劳特利奇词典学手册》评介
4.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环境的新兴学科\r——《劳特利奇生态语言学手册》评介
5.《劳特利奇二语习得与语用学手册》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辞认知的移植与拓展从修辞学到翻译学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修辞认知的移植与拓展:从修辞学到翻译学浙江大学㊀冯全功摘㊀要:修辞认知是广义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术语,目前已被移植到翻译研究中,成为翻译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课题㊂本文主要论述了修辞学者对修辞认知的原始界定㊁翻译学者从原型理论对修辞认知的界定与拓展㊁修辞认知的家族成员(隐喻为原型成员)与八个主要特征㊁文学翻译中修辞认知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转换模式㊁转换效果㊁转换动因)及其潜在的后续研究话题(如译者风格㊁认知机制)㊂修辞认知作为一种反逻辑㊁审美化的深层认知机制及其外在语言表现,有望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术语,为译文与译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㊂关键词:修辞认知;修辞学;翻译学;翻译修辞学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74-06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 (16CYY008)一㊁引言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翻译学经常从其他学科汲取理论资源来研究翻译问题或进行翻译理论建构,对其他学科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㊂因此,在跨学科翻译研究中,翻译学往往是受体学科,其他学科则是供体学科,其中包括和其亲缘性很强的修辞学㊂翻译与修辞的关系源远流长,切斯特曼把修辞作为翻译的八大模因之一(Chesterman2012);刘亚猛(2014:1)认为,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而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实践 ㊂翻译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学问,有翻译的地方就有修辞,翻译与修辞同在㊂翻译学与修辞学相遇催生出了 翻译修辞学 (杨莉藜2001;冯全功2012,2016a;陈小慰2019),其中修辞学是供体学科,包括中西各种修辞(理论)资源㊂陈小慰的翻译修辞学研究利用的主要是西方修辞学资源,尤其是以佩雷尔曼(C.Perelman)㊁伯克(K.Burke)等20世纪修辞学家为代表的 新修辞 ㊂冯全功的翻译修辞学研究利用的主要是中国修辞学资源,尤其是以谭学纯为代表的广义修辞学,如其专著‘广义修辞学视域下 红楼梦⓪英译研究“(基于其博士论文)等㊂在这本专著中,冯全功(2016b:302-303)指出, 翻译修辞学旨在借鉴修辞学(特别是广义修辞学)中的各种理论资源,如广义修辞学的三大功能层面㊁修辞认知㊁喻化思维㊁修辞能力㊁修辞原型㊁论辩修辞㊁同一修辞等,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如美学㊁哲学㊁文体学㊁叙事学㊁语义学㊁语用学㊁文艺学㊁心理学㊁传播学等,扩大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而不仅仅是为了指导翻译实践 ㊂这里提到的 修辞认知 原是广义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目前已经比较成功地移植到了翻译研究之中㊂在移植过程中修辞认知的概念也有所拓展与变异,使之变得更加明晰与具体,对修辞学语境下的修辞认知也许有一定的反哺作用㊂那么,修辞学中的修辞认知是怎么界定的?翻译学中的修辞认知又是如何界定的,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目前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重点论题,还有哪些有待开发的领域?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与思考,以期对跨学科(翻译)研究有所启发㊂47二㊁广义修辞学中的修辞认知修辞认知是谭学纯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是与概念认知相对的一个概念,在文学世界修辞认知的表现力优于概念认知,也集中体现了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 (谭学纯2005:52)的学术命题㊂这对概念最早出现在谭学纯2005年发表的论文 语言教育: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 中,后又收录在谭学纯的一些专著(或与他人合著)中,如‘修辞认知和语用环境“(2006)㊁‘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2008)㊁‘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2016)等㊂这些论著对修辞认知始终缺乏一种清晰的界定,读者很难知晓到底哪种类型的话语属于修辞认知的范畴㊂谭学纯(2005:51)对修辞认知的详细阐述如下:1.概念认知是一种普遍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进入概念认知的概念,以一种被规定的语义,指向事物的共性㊂支持概念认知的是逻辑语境,概念组合体现事物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排他的,体现世界的现成秩序㊂2.修辞认知是一种主体化的认知行为,修辞认知也借助概念,但进入修辞认知的概念往往偏离了事物的语义规定,或者说,修辞认知解除概念认知的普遍性,激起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使概念化的语义在重新建构中被编码进另一种秩序㊂支持修辞认知的是审美语境,进入修辞认知的概念挣脱事物的逻辑关系,重建一种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兼容性的,超越世界的现成秩序㊂3.修辞认知与概念认知的最大区别是:概念认知在普遍的意义上理性地接近认知对象,修辞认知在局部的意义上激活主体的新鲜感觉重新接近认知对象㊂前者概念化地锁定对象,后者审美化地展开对象,重返语言的诗意㊂后者的局部认知,往往偏离前者普遍认知的通道,在另一个认知维度重新观照对象,这决定了修辞认知的两面性:一方面发现概念认知没有赋予的意义,另一方面遮蔽概念认知已经赋予的意义㊂修辞认知是以审美的权力颠覆现成语义的权威,以审美化的方式,重返被现成概念屏蔽的诗意㊂从谭学纯的论述中,不难看出:1)修辞认知是相对概念认知而言的,两者都是人类(通过语言)认识和表征世界的基本方式;2)修辞认知离不开概念认知,其必须以概念认知做参照,是对概念认知的审美偏离;3)修辞认知是反逻辑的㊁审美化的;4)修辞认知是诗意的,能够审美化地展开对象,具有较大的含意空间;5)修辞认知具有两面性:遮蔽与凸显,遮蔽的往往是概念的常规或字典语义,凸显的则往往是概念的临时意义;6)修辞认知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语言表现,同时也是主体的深层认知机制,两者是 因内而附外 的关系㊂谭学纯(2005:52)还提到 概念认知转化为修辞认知 的论题,并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对之进行说明㊂这里的概念认知主要指 乡愁 的概念语义,即一种 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余光中把这种概念语义转化为 小小的邮票 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 浅浅的海峡 ,这就是所谓的 概念认知转化为修辞认知 ㊂然而,乡愁的概念语义在诗歌中是缺省的,至少在文字层面,只存在读者的大脑中,整首诗歌本身是一种修辞认知,或者说是一个语篇隐喻㊂此外,谭学纯(2005:52)还提到 修辞认知对概念认知的隐性介入 ,如灯头㊁针眼㊁山腰等,这些是死喻,具有较强的概念认知属性;再如成熟㊁蜕化㊁腐朽,这类词汇可以同时指向物和人,指向人时利用的就是隐喻思维,把指向物的语义作为认知上的参照㊂谭学纯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认知,这与西方现代隐喻研究将其视为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异曲同工㊂谭学纯(2016)还探讨过 瞬间也是一种永恒 的命题,也将其视为一种修辞认知㊂这是一种悖论(paradox)修辞格㊂除了隐喻和悖论之外,还有哪些修辞格㊁哪些话语属于修辞认知的范畴呢?谭学纯的模糊界定似乎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对修辞认知的界定不无启发㊂三㊁翻译研究中原型化的修辞认知原型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范畴化工具,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一种反拨,反对范畴特征的二分法以及边界的明确性㊂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思想是原型理论的先驱,认为家族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范畴边界具有较大的模糊性㊂罗施(E.Rosch)等学者的系列认知心理学实验正式确立了原型理论,在认知心理学㊁认知语言学等领域57产生了重大影响㊂原型理论认为, 原型 这一概念是进行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㊁最典型的成员㊁最佳样本或范畴的原型成员,也可视为范畴中的无标记成员,可作为范畴中其他成员(可视为标记性成员)在认知上的参照点 (王寅2006:109-110);同时还指出 范畴成员的非对称性 现象,也就是 范畴中普遍存在非对称性结构,范畴中的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代表性,范畴中的非代表性成员常为认为更像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有关代表性成员的新信息更可能扩大到非代表性成员,而不是相反;这种非对称性被称为原型效应 (王寅2006:110)㊂修辞认知也是一个范畴概念,范畴之内有许多家族成员,家族成员之间共享一些典型特征,这主要针对修辞认知作为语言表现而言的㊂修辞认知同时也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类似于西方的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认知和思维层面的东西㊂冯全功(2017a),冯全功㊁胡本真(2019)从原型理论对修辞认知有所探讨,认为隐喻是修辞认知的原型或者说是其最典型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层面㊂如果说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与体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Johnson1980:5),那么转喻㊁提喻㊁拟人㊁通感㊁象征等修辞格也可认为是宽泛意义上的隐喻,同属于修辞认知的重要家族成员,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型成员的 原型效应 ㊂其他常见的修辞格,如夸张㊁双关㊁移就㊁悖论㊁仿拟㊁反讽㊁飞白㊁避讳㊁析字㊁藏词㊁委婉语㊁一语双叙㊁敬辞谦辞等,也属于修辞认知的家族成员㊂这些修辞格基本上都是语义型的,具有较强的反逻辑性㊁泛审美性㊁多含意性,对语境的依赖性也较高㊂大多也有 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的倾向,这不妨说是隐喻的原型效应,隐喻的认知属性也随之辐射到其他家族成员身上㊂整体而言,这些修辞格在修辞认知范畴中的隶属度或典型性不尽相同,如拟人㊁夸张的隶属度就比析字㊁藏词高㊂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修辞格都属于修辞认知的范畴,如反复㊁排比㊁对偶㊁顶真㊁层递㊁倒装等以形式为主的修辞格㊂换言之,修辞认知主要是从语义和逻辑而非形式而言的㊂很多语音修辞格,如汉语中的双声㊁叠韵以及英语中的头韵㊁腹韵也不是修辞认知的家族成员㊂文学作品中其他反逻辑的语言现象则不妨视为修辞认知的边缘成员,如模糊化语言(解释空间很大)㊁词类活用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辞格属性)㊁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置现象㊁怪诞魔幻话语(如莫言‘生死疲劳“中的部分叙述话语)等㊂修辞认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基于谭学纯的研究以及从原型理论对修辞认知的思考,这里尝试归纳如下:1)反逻辑性,修辞认知是反逻辑的,语言表达的事物与现实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者说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谭学纯(2005:51)所说的 挣脱事物的逻辑关系 ;2)泛审美性,修辞认知往往具有较强的审美性,能够激起听者或读者的新鲜感觉,感官或心理体验比较独特,至少在此类话语的运用之初,不过很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审美磨蚀,逐渐失去了原初的审美活力,如死喻㊁具体词汇的隐喻意义等;3)多含意性,修辞认知往往是模糊的,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任何一种解读都有可能固化或减小修辞认知的诗意空间,因此修辞认知往往是诗意化的;4)语境依赖性,修辞认知往往具有较高的语境依赖性,对其有效解读,需要一定的交际㊁文本或历史文化语境的支持,需要听者或读者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调用自己的认知资源,要求理解者与表达者进行真实或虚拟的双向互动;5)文化传承性,修辞认知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使用规律在语言使用的长河中慢慢固定下来,很多也有较强的文化个性,同语言本身的特征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如 云雨 风月 等性爱话语;6)超越性,这主要针对概念认知而言的,修辞认知通过对概念认知的偏离与挣脱,超越了概念认知所规定的语义权威,尤其是字典释义的原初词条(非隐喻化的);7)遮蔽性,这也主要是针对概念认知而言的,修辞认知通过凸显自己的语义和审美关系,很大程度上淡化或遮蔽了概念认知的原初语义或字面意义;8)辩证性,首先表现在修辞认知和概念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对修辞认知的运用和解读需要概念认知作为参照;其次表现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在漫长的语言使用与变异中尤为如此,如修辞认知对概念认知的隐性介入㊁概念认知被赋予新的隐喻意义㊂修辞认知的家族成员往往共享这些67特征,尤其是核心成员,但不见得全部囊括这些特征,具体的修辞认知话语凸显的特征也不尽相同㊂在深层认知层面,修辞认知是一种认知机制,就像隐喻一样㊂但在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翻译中我们探讨更多的是修辞认知的言语表现,或者说是作为言语表现的修辞认知,如隐喻㊁拟人等众多修辞格㊂在言语表现层面,从原型理论来认识修辞认知还是颇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对其家族特征的归纳和家族成员的认定㊂如此一来,修辞认知便有了着落,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就有了具体的切入点,包括对具体家族成员的研究㊂修辞认知的原型化或者说从原型理论来界定修辞认知有利于扩大修辞认知的内涵,提升其理论品味,从而促使其成为文学作品与文学翻译研究中的范畴化概念,打入公共学术空间㊂四、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及其拓展空间如果说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实践的话,那么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需要用目的语在异域文化中重新表达原文的内容与思想㊂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使然,原文的修辞认知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原文有修辞认知,译文却用概念认知来表达㊂此类翻译现象非常普遍,如只译出了双关的表层语义,深层语义流失;或者原文是生动的隐喻表达,译文却变成了干巴巴的概念㊂基于对这种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冯全功(2017a)总结了文学翻译中修辞认知的三大转换模式,具体包括(以原文为起点):从修辞认知到概念认知㊁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㊁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㊂其中后两种还可以进一步分类,如把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分为同类转换(如从隐喻到隐喻)和异类转换(如从双关到隐喻),把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分为显性转换(很容易识别出的,如添加了隐喻意象)和隐性转换(如添加了动词性隐喻)㊂冯全功(2017a)还假设三种转换模式对原文的文学性分别起弱化㊁等化和强化的作用㊂这就把修辞认知和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了修辞认知的研究空间㊂冯全功㊁胡本真(2019)通过问卷调查,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上述假设,强调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修辞认知,尽量把修辞认知转换为修辞认知,提倡把原文的概念认知转换为译文的修辞认知,以提高译文本身的文学性及其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㊂冯全功㊁张慧玉(2020)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了文学翻译中修辞认知的转换动因,主要包括客观层面的语言㊁文化和思维因素以及主观层面译者的翻译观㊁翻译目的㊁语言素养㊁审美能力等㊂从这三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不难看出,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主要是针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聚焦于译者的修辞认知转换及其动因㊁效果等,而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认知研究是针对作品本身而言的,强调修辞认知在文本(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可作为文学翻译中修辞认知研究的基础与起点,这也是大多文学翻译研究的主要思路㊂修辞认知是作品文学性的重要生成机制,所以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都强调修辞认知对文本(包括原文和译文)文学性的影响㊂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基于原文中的修辞认知,尤其是从修辞认知到概念认知与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两种转换模式,因为这已经预设了原文中存在修辞认知,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力保留这些修辞认知话语,包括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的异类转换㊂文学翻译批评的模式往往是这样的,以原文为标准与参照,评析译文是否能再现原文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鲜有把译文作为独立文本进行评析的,如此一来,就容易忽略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现象㊂冯全功(2018)论述过‘红楼梦“中修辞认知的功能,如表达小说主旨㊁塑造人物性格㊁暗示人物命运㊁增强语言美感等,对其英译进行了评析;冯全功㊁宋奕(2020)分析了‘推拿“中的修辞认知与盲人世界的关系,包括作者如何通过各种修辞认知手段(如隐喻㊁通感㊁拟人等)来建构盲人叙事与盲人世界,译者是如何处理这种修辞认知的,以及效果如何㊂这两篇文章主要也是以原文为分析起点的,但同时照顾了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现象,这样对译者与译文的评价就更会加公平一些,也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忠实翻译(批评)观的束缚㊂所以在未来的文学翻译批评中,要多关注从概念认知到修辞认知的转换以及从修辞认知到修辞认知的异类转换,尽量把译文作为相对独立的文本进行批评,这样就更容易发现译文本身的精彩之处,毕竟原文精彩的地方译文可能很寻常,原文寻常的地方译文也不见得不精彩㊂77修辞认知与作家(作品)风格也密切相关,翻译研究中应予以重视㊂莫言的很多作品被冠以幻觉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realism),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建构故事与话语,具有很强的反逻辑性和泛审美性,如‘蛙“‘酒国“‘生死疲劳“等㊂译者有义务识别其中的魔幻话语(修辞认知的边缘家族成员),通过选择合适的目的语语言再现其中的魔幻性,不宜削弱此类话语的风格力量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拟人话语(修辞认知的典型家族成员)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泛灵论世界,尤其是其中的红高粱,更是灵性十足,与人融为一体,译者要再现小说中的泛灵论思想,再现作品的风格特征㊂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的首席译者,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深厚的语言素养,不妨探讨其对莫言作品中修辞认知的处理是否到位,是否再现了莫言作品独特的魔幻风格㊂研究可以使用大量例证予以分析,也可以采取语料库途径予以描述,后者通过数据说话,通常也会更有说服力㊂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反讽修辞也是作品风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人名反讽㊁言语反讽㊁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等,译者是否再现了其中反讽修辞的场域效应也值得研究㊂‘金瓶梅“有 色情小说 之说,充斥着大量的隐喻型性话语,从中可归纳出若干概念隐喻,如 性是战争 性是植物 性是动物 和 性是气象 等,这也是作品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可研究译者是否再现了其中的概念隐喻,是否具有同样的场域效应与审美效果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置现象也属于修辞认知的范围,可研究译者的处理方式(如重新逻辑化或移植再现)及其接受效果㊂‘诗经“中的兴体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风格,可研究译者是否有化兴为比的现象,是否显化了其中的逻辑关联㊂作家有作家的风格,译者也有译者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译者风格是作家风格和译者本人风格的杂合体,是两者的矛盾统一㊂大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泯灭自己的风格,尽量向作家的风格靠近,但也有些译者会选择彰显自己的风格,如庞德㊁许渊冲等㊂可以研究修辞认知对译者(译文)风格的影响,尤其是持超越观或竞赛论的译者,如许渊冲翻译的文学作品等㊂这些都是文学翻译中修辞认知研究的潜在话题,值得进一步探索㊂谭学纯㊁朱玲(2001)在‘广义修辞学“中提出了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即修辞技巧㊁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其中修辞技巧主要是话语片段的建构方式,修辞诗学主要涉及整个文本的艺术设计,修辞哲学则涉及人的精神建构,包括说写者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㊁审美观等㊂文学作品中的修辞认知研究不宜就修辞格谈修辞格的翻译,局限在修辞技巧层面,还要特别注重修辞认知的诗学功能,也就是其参与整个文本艺术建构的作用,如隐喻㊁象征㊁反讽㊁双关等,如果必要,则延伸至修辞认知的哲学功能,如拟人修辞就体现出一种泛灵论的世界观㊂莫言的‘蛙“,标题就是一个双关语,谐音娃㊁哇㊁娲等,作品中也有很多具体的论述,如牛蛙养殖中心(实为代孕中心),与作品有关计划生育的主旨产生了关联,如何翻译,如何补偿,也值得研究㊂葛浩文的英译书名为Frog,其中在一个版本的封面书名之上有一个鸟巢,鸟巢里有个娃娃,试图通过图像建立起娃与蛙之间的关联㊂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修辞技巧向修辞诗学延伸的翻译案例㊂然而,由于语言的差异性,类似的双关修辞认知是很难有效再现的㊂文学翻译对修辞认知诗学功能的重视得益于 走出技巧论 的修辞研究思路,这正是谭学纯所提倡的㊂冯全功研究修辞认知(具体修辞格)的多篇论文采取的就是这种思路,如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评析 以莫言㊁毕飞宇小说为例 就探讨了几个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㊁故事情节建构有重要影响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如 枪是女人情欲是火 冷漠是冰 等(冯全功2017b),其他论文还有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泛灵论㊁象征修辞㊁通感修辞㊁星象隐喻㊁语篇隐喻等㊂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要基于修辞技巧,同时还要向修辞诗学(哲学)拓展,这样才会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㊂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注重其审美与认知双重属性,目前的研究还是偏重审美这一属性,对认知属性也有所兼顾,如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隐喻(冯全功2017b)㊁通感(冯全功2019)等,但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尤其是理论层面㊂有关隐喻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㊁概念整合理论㊁语音隐喻㊁语法隐喻以及国内学者徐盛桓(2009,2010,2012)提出的 外延内涵传承说 等㊂87。
从概念史纵观中国翻译策略话语的历时演变
从概念史纵观中国翻译策略话语的历时演变
冯全功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
【年(卷),期】2022()3
【摘要】受实用理性影响,有关翻译策略的争论一直是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核心。
本文从概念史视角梳理了中国翻译策略话语的历时演变,包括佛经翻译时期的文与质、民国时期的直译与意译、新千年之后的归化与异化的主要内涵、相关争论、外部影响因素等,初步总结了这三组基本概念的概念话语体系,为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些翻译策略话语提供场域参照。
就历时角度而言,这三组概念的内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逐渐形成了当前以归化和异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话语。
翻译策略的基本概念在争论中演变发展,几乎所有的争论体现的都是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张力与较量,最终走向一种中庸之道式的调和论。
【总页数】10页(P44-53)
【作者】冯全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汉字结构的历时演变——读张素凤《汉字结构演变史》
2.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评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
3.话语实践与翻译文学史——《二十世
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简介4.常用词历时更替中的系列化、类比式特征——以“偷看”概念场词汇的历时演变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名家论坛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畤理论的嫖封宗信01(03)试论AT智能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陈坚林02(14)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体裁分析一以一则微信聊天式房地产广告为例辛斌李文艳04(13)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胡安江05(03)名家访谈人文学者的情怀与担当一许钧教授访谈录冯全功许钧02(03)高端笔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Ml的路径刘宏王军哲罗林王俊菊李迎迎武光军04(03)语言学研究(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专栏主持人:王立非)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01(21)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滕延江01(31)论应急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术语命名陶源赵浩01(45)语言学研究(话语研究专栏主持人:汪少华)—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国廉政话语的架构研究—为例汪少华纪燕03(22) 13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总第278期)西方媒体框架桎梏下中国媒体话语权的建构——以“瑞典中国游客事件”为例王建华席静康俊英03(34)语言学研究(话语研究专栏主持人:田海龙)政府部门通知中的权威及其话语建构田海龙单晓静04(24)外交文化架构与对外政策构建:美国”新丝路战略”话语分析尤泽顺卓丽04(36)时间指示语与身份话语建构一于回归前后香港施政报告的研究王加林陈建平04(56)语言学专栏(语言类型学专栏主持人:金立鑫)施通格论施配类型的逻辑分析金立鑫06(03)主要语序类型语言中关系小句的类型学研究于秀金王蔚06(25)跨语言名词性领属结构的编码方式葛娜娜06(45)语言学研究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衔接与连贯任务式互动与二语语法习得关系的元分析研究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英语隐性否定研究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法律英®M初论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主持人:郭英剑)对英语专业的不当批评,可以休矣应急语言服务与应急语言教学探索何伟唐建敏张宗莹郑友阶马宸02(26)曹慧玲02(46)马永田02(62)潘先军05(71)张法连05(83)郭英剑03(03)蔡基刚03(13)13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外语教学研究(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研究专栏主持人:金艳)学术英语口语特征描述: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例王华金艳05(18)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评述李清华孔烁05(32)语言测评素养再探一《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视角潘鸣威05(46)《全球职场英语能力量表》的研制及其启示孔文李迪05(57)外语教学研究语法填空任务中的策略参与有声思维实证研究常瓣01(96)生态给制阈下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构建一_^于课堂展示活动秦丽莉何艳华欧阳西贝04(92)翻译研究翻译批评理论的本土构建——周领顺教授访谈录马冬梅周领顺01(57)《一代宗师》武术术语字幕英译研究汪宝荣余建军01(7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政治隐喻翻译研究梁娜陈大亮03(48)—以葛浩文英译《骆驼祥子》为例汉语自由间接话语英译的译者行为研究—潘冬03(58)再论中国古代戕典籍翻译理论框架构建刘性峰王宏04(68)—以《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为例现代阐释学视角下中国文论外译研究—戴文静06(69)外国文学研究论《长日留痕》中记忆对历史的重构与现实救赎汪丽01(83)欲望、剩余,快感与梦境:《麦克白》的心理分析陈必豪02(76) 13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总第278期)狄更斯与纨羚精神:《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尤金形象辨析陈辉02(91)政治判断与审美判断的相融共通一阿伦特《康德政治哲学讲稿》的当代阐析李岩03(71)《赎罪》中的他者叙述伦理郭龙04(79)植物批评研究视野下的劳伦斯植物诗歌解读谢超06(83)印第安文学中的“生存抵抗”:论杰拉德•维兹诺作品间的贯通主题刘丽慧06(95)书评《语法接口》述评杨萌萌01(111)《事件语义学引论》介评唐嘉梨05(105)《儿童语言:获得与烦》(第二版)述评王蕾06(125)青年学者论坛论戴维森隐喻观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渊源徐强02(104)论汉字表征的象和意李健王文斌03(99)—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为例基于构式语法的话语策略研究—潘艳艳04(108)面向企业国际化的语言服务竞争力指数模型构建研究崔璨王立非05(94)汉语体动词的时间指称特性陆志军06(107)学术前沿与动态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的热点综评——基于2001—2018年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文献的共词可视化研究申甜03(85)139《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General Contents of Journal of B eijing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in2020Scholarly ForumThe Intersection of M odem Linguistic Theory and Critical Literary TheoryFeng Zongxin01(03)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hen Jianlin02(14) Genre Analysis of a Multi-Modal Real-Estate Advertisement in WeChat Conversation FormXin Bin/Li Wenyan04(13)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Review and Its Future ExplorationHuAnjiang05(03)Interview with Famous ScholarsAbout the Commitment and Responsibility of Scholars in the Humanit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JunFeng Quangong/Xu Jun 02(03)High-end Pen TalkToward a High-Quality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u Hong/Wang Junzhe/Luo Lin/Wang Junju/Li Yingying/Wu Guangjun04(03)Linguistic Studies(Special Column for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Guest Editor:Wang Lifei) Concept,Developments,System,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Wang Lifei/Ren Jie/Sun Jiangwei/Meng Yongye01(21)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ParadigmTeng Yanjiang01(31) 14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On Nomenclatures of SARS-CoV-2and COVID-19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ency Language CapabilitiesTao Yuan/Zhao Hao01(45)Linguistic Studies(Special Column for Discourse Study,Guest Editor:Wang Shaohua)A Study of the Frames in Chinese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一A Case Study of A Compilation of X i Jinping's Selected Remarks on Clean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Against CorruptionWang Shaohua/Ji Yan03(22) Ways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Media Discourse Power in the Shackles of W estern Media Frames as Exemplified by an Event Involving Chinese Tourists in SwedenWang Jianhua/Xi Jing/Kang Junying03(34)Linguistic Studies(Special Column for Discourse Analysis,Guest Editor:Tian Hailong)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Power in Governmental AnnouncementTian Hailong/Shan Xiaojing04(24) Diplomatic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Construction:A Frame Analysis of U.S/s"NewSilk Road Strategy”You Zeshun/Zhuo Li04(36) Temporal Deixis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in IdentityWang Jialin/Chen Jianping04(56)Linguistic Studies(Special Column for Linguistic Typology,Guest Editor:Jin Lixin)A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Ergative-Absolutive ArgumentsJin Lixin06(03)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Relative Clauses in Languages of Common Word Order TypesYuXiujm/WangWei06(25) Cross-Linguistic Attributive Possession Encoding DevicesGe Nana06(45)Linguistic StudiesCohesion and Coherence from an Ecolinguistic PerspectiveHe Wei/Ma Chen02(26)14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based Interaction and L2Grammar AcquisitionTang Jianmin/Zhang Zongying/Cao Huiling02(46) On Hidden Negation in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Ma Yongtian02(62) Subjectivity Differences in Discourse Markers Containing Speech and Subjectivity GradationsPan Xianjun05(71)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Legal English PlanningZheng Youjie/Zhang Falian05(83)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Guest Editor:Guo Yingjian)English Major:How to Deal with Unfair Criticism?Guo Yingjian03(03)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A Pedagogical ExplorationCai Jigang03(13)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tudies(Special Column for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Guest Editor:Jin Yan)On Descriptive Features of EAP Speech:The Case of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Wang Hua/Jin Yan05(18) Research on Validity and Valida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A ReviewLi Qinghua/Kong Shuo05(32) Revisiting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A Perspective Based on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Pan Mingwei05(46)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Global Scale of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Kong Wen/Li Di05(57)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Strategies and Patterns in Processing a Grammar-completion TaskChang Xinping01(96) Internaliza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ffordances一Through Class Presentation ActivitiesQin Lili/He Yanhua/Ouyang Xibei04(92) 14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Translation StudiesConstructing Chinese Native Theory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ou LingshunMa Dongmei/Zhou Lingshun01(57) A Study on English Subtitling of Chinese Martial Art Terms in The GrandmasterWang Baorong/Yu Jianjun01(71)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Metaphors in Xi Jinping's Report at the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Liang Na/Chen Daliang03(48) A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into English:A Case Study Rickshaw Boy,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Pan Dong03(58) Reexamina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ci-tech ClassicsLiu Xingfeng/Wang Hong04(68)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m Hermeneutics: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Dai Wenjing06(69)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and Salvation-seeking at the Present through Memory in The Remains of t he DayWang Li01(83) Desire,Surplus-enj o yment and Dreams:A Psychoanalytic Reading of M acbethChen Bihao02(76) Dickens and Dandyism:Eugene Wraybum in Our Mutual FriendChen Hui02(91) Commonality of Political Judgment and Aesthetic Judgment—A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Arendfs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LiYan03(71) Narrating Alterity Ethics in AtonementGuo Long04(79) An Analysis of Lawrence's Plant Poetry Through the Lens of Critical Plant StudiesXie Chao06(83)“Survivance”of A 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On the Uniform Theme among GeraldVizenor^WorksLiu Lihui06(95)14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总目次Book ReviewReview of I nterfaces in GrammarYang Mengmeng01(111) A Review on An Introduction to Event SemanticsTang Jiali05(105) A Review of Chil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2nd Edition)Wang Lei06(125)Young Scholars ForumMetaphorical Meaning:Davidson and WittgensteinXuQiangO2(104) On the Xiang and Yi of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Li Jian/Wang Wenbin03(99) A Study of Discourse Strategy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mmar—Taking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s an ExamplePan Yanyan04(108) Conceptualizing a Language Service Assessment Index Model for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Cui Can/Wang Lifei05(94) Temporal Reference Properties of Chinese Aspectual VerbsLu Zhijun06(107)Academic Frontiers and TrendsSurvey of Domestic Focus and Trends in Business English Research(2001-2018)in the Perspective of Co-word VisualizationShen Tian03(85) 144。
试论和谐翻译
2010年7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Ju.l 2010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 o.l 17No .4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 IJ Z W200903)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试论和谐翻译冯全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思维的内涵。
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
和谐翻译主要指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译者是最活跃的翻译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核心作用,所以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在具体行动中实践和谐翻译的理念。
关键词:和谐翻译;和谐思维;对话;间性;Abstr act :H ar m ony ,i n essence a relational categor y ,is t h e opti m al state f or things to exist and t h e essen 2tial character of traditi o na l Chinese cult u re .H ar monious t h i n ki n g which is dia l e ctic e mphasiz es har m ony and un ification when f acing contrad i c ti o n ,and is f urt h er enriched by dialogi c al theory and inter ness t h eo 2ry .Translation i n vol v es a co mplex web of re lationsh i p ,inc l u d i n g d iff erent texts ,subjects and cu ltures .H ar 2mony-oriented translati o n ma i n ly a i m s at achieving har m ony be t w een texts ,subjects and c u ltures t h rough t h e har monious th i n k i n g of translation sub j e cts .A s the most acti v e translation sub jec,t t h e translato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 o n .There f 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u lti v ate har m on i o us t h i n k 2i n g to carry f or w ard the har mony traditi o n ofCh i n ese people and pu t t h e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ation in 2to practi c e .K ey w ord s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 a ti o n ;har m on ious thinking ;dia l o gue ;i n ter ness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10)04-0038-06一、引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几乎涵盖一切,贯穿一切。
优选如何写学术论文:以《红楼梦》英译为例(冯全功)
译者 R. Thom
E. C. Bowra H. B. Joly 王良志 王际真
F. Mchugh & I. Mchugh B. S. Bonsall
D. Hawkes & J. Minford 杨宪益、戴乃迭 黄新渠
英文书名 Dream of Red Chamber (Wung low meung) Dream of Red Chamber (Hung Low Meng)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ung Lou Me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1. 笑、道皆译 • 2. 译笑不译道 • 3. 译道不译笑 • 4. 笑道译为其它 • 5. 零翻译
3.3.1 笑、道皆译
• 笑、道皆译指译文中含有明显与笑和道分别相对应
的英语词汇的译法。
• 英语中与笑相对应的词汇有:smile, laugh, chuckle,
chortle, grin, mirth, beam, giggle, snigger, titter, tease等(包括这些词的变体形式,如smiling, laughter等);
• 本研究的目的:
接着说,即通 过实证研究探 索杨译和霍译 对笑道处理的 总体倾向
3.2 语料来源(回目分布)
• 《红楼梦》前八十回笑道出现的总次数(说唱性、句读法)
表1: “笑道”在所选各回中的分布情况(共222个)
3.2 语料来源(人物分布)
图1: “笑道”在具体人物上的分布
3.3 “笑道”的五种译法
• Trans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making of world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On the Translator's Individuality: Exemplified by
D. Hawkes' Translation of Hong Lou Meng
作者: 冯全功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翻译个性 创作个性 霍译《红楼梦》 经典化
摘要:创作个性是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受之启发,提出翻译个性的概念,指译者基于自己对翻译活动的独特认识与体验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就
决定了译者翻译个性不同程度的存在。
由于译者与作者的个性差异,译作偏离原作的现象普遍
存在,创造性偏离越明显,译文往往越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译者的翻译个性也就越鲜明,如霍
译《红楼梦》体例的更新与变异、整合补偿的广泛运用等。
翻译个性有利于推进译作与译者本
人的经典化进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论题。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三)
2024年1月第40卷㊀第1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an.,2024Vol.40㊀No.1收稿日期:2023-11-10作者简介:周领顺,男,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译者行为研究㊂引用格式: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J].外国语文,2024(1):84-96. 译者行为研究 专题导语译者行为研究是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理论工具,以译者行为为研究对象和立足点的外化㊁动态㊁人本属性的译者研究,也是以译者行为为基点和研究对象的翻译批评研究,还是以译者行为为研究基点的行为过程研究,目前以批评研究最为成熟㊂不管是译者研究㊁行为研究还是翻译批评研究,在研究方式上,均呈现以人为本的互动关系研究,可概括为三大关键词:人本㊁动态㊁平衡㊂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一直处于平稳向上的发展态势,这与翻译活动中译者行为无处不在的事实和译者行为研究 立足学术,对接社会 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㊂本栏目由五篇论文构成㊂周领顺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中回答了三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涉及理论基本概念的辨析,第二类问题涉及研究中核心指标的量化,第三类问题涉及译者行为理论与研究的关系㊂这些问题均指向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关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㊂理论创建者有必要在发展过程及时释疑,以使研究及其理论建设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㊂王峰等利用语料库等科学的工具,针对译者行为批评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的量化和分析,加上缜密的理论思辨和概念的提升,使理论得到了有力的推进㊂关于量化的问题,周领顺在文章中也给予了简要回答,讨论开诚布公,共同表现出对科学精神的追求㊂许明武等和赵秋荣等都讨论了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的互动关系,而赵国月等讨论的是译者的社会性和行为的社会化㊂译者行为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维度,研究者结合事实,扎实研究,细致分析,从不同侧面使译者行为理论得到了完善,为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良好保障㊂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三)周领顺(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江苏扬州㊀225127)摘㊀要:本文基于姜淑芹教授和王峰教授之问,回答了涉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三类代表性问题㊂第一类问题涉及理论基本概念的辨析,第二类问题涉及研究中核心指标的量化,第三类问题涉及译者行为理论与研究的关系㊂这些问题均指向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关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㊂理论构建者有必要及时释疑,以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㊂关键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应用;翻译批评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4)01-0084-13㊃48㊃㊀周领顺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㊀0㊀引言译者行为研究,特别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指导下的行为研究正处于蓬勃的发展期 , 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自我更新外,理论构建者还应及时梳理㊁及时释疑㊁及时学习,并对阐释不足之处及时澄清 (周领顺,2023a:6),这样做更有利于理论的建设和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㊂本文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系列的 答研究者(之三) ㊂ 答研究者(之一) 主要回答了 有关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源流㊁理论归因和理论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皆为研究者公开发表文献中涉及的问题; 答研究者(之二) 主要回答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优势凸显化 分析层次化 和 概念细密化 等问题,这些问题 来自众多听众对笔者学术讲座内容的提问,因讲座时间所限,笔者不能当场给予充分的回答 (周领顺,2023b:62)㊂本文将主要回答其他研究者私下与我讨论的相关学术问题,前两个问题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姜淑芹教授和山东大学王峰教授的两类问题为代表,后一个问题涉及译者行为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以王峰教授等学者的讨论为引子㊂姜淑芹教授的问题是: 求真 务实 的译名为什么是Truth-seeking-Utility-attaining 呢? 求真 是对原文的求真,为什么是truth,而不是faithfulness或者fidelity呢? 姜教授的问题涉及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概称 译者行为理论 )基本概念的辨析㊂基本概念是理论研究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㊂王峰教授讨论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有关 求真度 务实度 和 合理度 (简称 三 度 )在研究上的量化,这是全新的尝试㊂他设置的 译者行为批评量表 如下:维度1 求真度:(1)译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字面意义㊂(2)译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隐含意义㊂(3)译文能够完整再现原文的概念意义㊂(4)译文能够完整再现原文中的人际意义㊂(5)译文能够完整再现原文中的语篇意义㊂(6)译文能够完整再现原文中的逻辑意义㊂(7)译文能够完整再现原文中的文化意义㊂维度2 务实度:(1)译文为了充分的可读性变更原文的意义㊂(2)译文为了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变更原文的意义㊂(3)译文能够根据目标语境的文化需求变更原文的意义㊂㊃58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1期㊀(4)译者能够根据目标语境的体裁特征变更原文的意义㊂(5)译者能够根据译者本人的认知基础变更原文的意义㊂(6)译者能够根据译者本人的认知基础树立译文的独特风格㊂维度3 合理度:(1)译文既能保持与原文意义一致,又能够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㊂(2)译文既能保持与原文意义一致,又能够保持译文的体裁规范㊂(3)译文既能保持与原文意义一致,又能够满足译文的读者需求㊂(4)译文虽然偏离了原文意义,但能够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㊂(5)译文虽然偏离了原文意义,但能够保持译文的体裁规范㊂(6)译文虽然偏离了原文意义,但能够满足译文的读者需求㊂(7)译文虽然偏离了原文意义,但能够满足译文的市场推广㊂(8)译文虽然偏离了原文意义,但能够树立译者的独特风格㊂在研究上量化,目的在于提高理论具体运用时的操作性,借以检验理论的应用效果㊂两类问题虽然不同,但都是关于如何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研究的,不背离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的初衷,皆有专题讨论的必要㊂1㊀基础理论概念辨析问题关于姜淑芹教授的问题,笔者曾经针对 求真 会不会是 忠实 的翻版呢? 求真 和 务实 与道安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是不是也差不多呢? 这样的提问作了简要的回答(陈静等,2022:7-8)㊂有关问题仍有回答的必要,至少我在此前尚未讨论过为什么要用truth取代 忠实 以及 忠实 和 求真 各自所在的范畴㊂以下的回答尽量少重复以往的观点,不仅答疑,也兼及相关的其他问题㊂忠实 和 求真 虽然都是译者翻译时的指导思想/原则,但 忠实 只是靠近原文的翻译态度,在译文上呈现为结果状态,在研究上呈现为静态分析问题的方式㊂传统所说的 紧扣原文 即 忠实 ,这是译者对自己的基本规定,但从译评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却做不到全面㊁客观和科学㊂ 忠实 和 求真 分属两个范畴,范畴不同,内涵必然存在巨大差异㊂Faithfulness㊁fidelity或 忠实 属于道德伦理范畴,因此常用作译者对自己翻译实践的规约,且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所以主观必然是它的主要特征㊂而truth(真相)属于客观事实范畴,不管译者能不能发现真相,真相却始终安居不动,所以truth-seeking( 求真 )是求真于过程,正如周领顺(2023c)论文‘求真于过程:译者行为理论的翻译实践解读“题目所显示的一样㊂在逼近全部真相的过程中,会发现阶段性㊁聚焦于某一问题的真相和为了某一目标的需要而付之一用的事实,所以客观是它的主要特征㊂客观与主观相对,比如借用 求㊃68㊃㊀周领顺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㊀真 务实 连续统评价模式对于译者行为倾向性的验证,其分析手段和方法是客观的,这与主观判断和先入为主的经验性做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客观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未必能得出完全客观的结论㊂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语料库手段是客观的,但分析还要靠人一样,这仍难免存在主观的一面㊂顺便一提的是,utility 所表示的 实 是与翻译目标一致时达到的状态,比如一般意义上外宣翻译最大的实是宣传效果,商业翻译最大的实是盈利,文学翻译最大的实是愉悦于人㊂这些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实随目标而动,为保持动态平衡,在目标条件的导向下会发生转化㊂当以文本为中心并在 行为 文本视域 看问题时, 求真 求的是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之真;当以社会为中心并在 行为 社会视域 看问题时, 求真 求的是原文语言背后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事实之真,比如翻译 鱼香肉丝 菜名时考虑其与 鱼 的关系, 忠实 只面对原文语言呈现意义㊂在翻译过程中, 忠实 表现为 该不该 (靠道德伦理约束), 求真 表现为 是不是 (靠客观事实显化)㊂译者单方面约束自己行为的 忠实 在真实的翻译过程中难免主观,而在译者行为理论提倡的 求真 和 务实 的双向约束下,译者才会尽可能做到客观,译评者也才可能会比较客观地呈现翻译的真实生态㊂在 行为 文本视域 ,译者被明确为语言转换和意义再现者;在 行为 社会视域 ,译者被明确为以译者为代表的意志体㊂可见, 译者 已经从狭义走向广义㊂超越语言文字负载的意义之外的 求真 是社会性求真,其意义隐藏于语言背后;超越语言文字负载的意义之外的 务实 是社会化务实,其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㊂在 行为 文本视域 ,描写译者行为的是 求真 务实 连续统评价模式,超越该评价模式约束和描写的译者行为属于 非译 ①行为㊂但是,在 行为 社会视域 ,因为译者被明确为意志体,而意志体又包括译者及其背后的国家㊁机构㊁经营方㊁利益方等代表的意志,所以 译者 的范围得到了扩大㊂这一切归根结底反映了译者身份之杂,而译者身份之杂又反映了翻译活动之复杂㊂即使译者为迎合社会的需求而偏离原文的意义,最终也都是由错综复杂的译者身份引起的㊂当然,译者身份的复杂是内在诉求与外在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㊂谁在 求真 ,谁在 务实 ?求了什么 真 ㊁多少 真 ?务了什么 实 ㊁多少 实 ?执行了谁的意志?其他意志体与译者是什么关系?调和的过程怎样?某意志体的主观诉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外在因㊃78㊃①关于 非译 (非翻译),学者有不同的理解㊂方梦之(2022:3)解释为 不属于翻译行为,其间没有发生不同文字的转换㊂ 非翻译 具体包括 零翻译 音译 移译 转写 等㊂ 非翻译 策略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㊂ 冯全功(2022:11)作了新的反思: 周领顺把译和非译视为连续体的关系,把是否 再现原文意义 作为衡量标准㊂这两个概念在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体系中毫不起眼,却在笔者的脑海中翻腾了好几年㊂到底什么是翻译?我们又该如何界定翻译? 冯全功(2022:18)评述道: 语篇翻译(批评)观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观,整体质大于局部质,局部也会染上整体的性质,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组织法则㊂从这种意义而言,周领顺所谓的 译 与 非译 从语篇视角来界定会更具合理性㊂ 两位学者角度不同,似可总结为,方梦之倾向于技巧,冯全功倾向于语境㊂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1期㊀素对译者产生了影响? 求真 是围绕原文和讲话者的意义的; 务实 是面对社会的,而社会又主要涉及读者㊁市场和具体的社会(如一个社团)㊂讨好读者㊁创造市场利益㊁赢得社会名声等都是 务实 行为㊂读者喜欢可读性强的作品,译者就努力去实现,毕竟是原文意义内部的东西,是可控的,而创造市场利益㊁赢得社会名声等超越了原文的意义,属于原文和译文共同产生的作用,所以需要将 务实 分为内部(译内务实)和外部(译外务实),但总体上都是译者身份下或者非译者身份下译者的社会务实之为㊂求真 和 务实 之间充满了辩证性,二者相互制约,在翻译事实上难以穷尽㊂在微观上,可以在事实上将 求真 (求意)和 务实 (求用)分为两大阵营,当然还有中间状态事实的存在㊂在宏观上,在目标导向下,二者又都是务实的, 务实为上(用) 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诠释㊂微观上的 求真 也是宏观上的 务实 ,这既是分层次看问题,也是辩证思维,更是译者社会性和翻译社会性使然㊂就个人而言,比如葛浩文的 求真 就是 务实 ,因为他来自目标语市场,其译文不会构成交际障碍,这是执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的前提,而我国译者外译时坚持的 求真 未必能如愿,皆因不是目标语读者,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葛浩文坚持求真的译文,我国译者却选择回避(周领顺等,2022:92-93)㊂求真 是译者的天职,但译者的天职还有 务实 作补充,正如历史上既有 求真 ,也有 喻俗 一样㊂只是 喻俗 名为读者实为作者,是帮助读者领会原文的精神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这是传统观念中以文本为中心的大背景所限定的㊂ 喻俗 要求译文大众化,只可能是务实于社会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㊂ 梁启超在阐释道安 五失本㊁三不易 时提及他主张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㊂梁启超后来在‘变法通议“中又做了深入阐释: 译书有二蔽,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西文而梗华读 (周领顺等,2015:11),说明求真仅限于语言一维㊂许渊冲(2000:2)有 求真 和 求美 之说㊂他对于二者的关系论述道: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 如果真与美能统一,那自然是再好没有;如果真与美有矛盾,那不是为了真而牺牲美,就是为了美而失真㊂如译的似的诗远不如原诗美,那牺牲美就是得不偿失;如果译得 失真 却可以和原诗比美,那倒可以说是以得补失;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是译诗胜过了原诗㊂可见,除了语言一维外,翻译更是对于风格的追求㊂从翻译的角度讲, 增强文学性是 求美 的过程,它和 求真 (传信)是辩证的关系, 求美 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必须以 求真 (传信)为基础 (周领顺,2019a:177)㊂二者并不矛盾, 庄子所谓 大美 ,其实跟他所谓 真 是相通的 (徐克谦,2005:213)㊂总之,梁㊁许说的是译者的行为,而我所说的是研究译者的研究者之所为,这是根本的不同㊂或者说,梁㊁许说的是翻译实践上的求真,我说的是翻译批评上的求真㊂目标导向下的求真行为全都是务实行为㊂而译者行为理论中的 求真为本,务实为用㊃88㊃㊀周领顺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㊀(上) 原则表明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尽管 求真 和 务实 在表面上属于两个阵列㊂在译者行为的过程中,目标因素是制约动态平衡的关键因素,而所谓动态平衡,取决于这样一个三角关系:文本意义是基点,处于底层;目标因素是引力点,处于上层㊂中枢执行者是意志体译者,其意志通过行为得到贯彻㊂也就是说,动态平衡是以文本意义为基础而在翻译目标导向下所表现的运动状态㊂以上回答的不仅仅是 忠实 和 求真 的问题,也兼答了与 求真 相互制约的 务实 问题㊂关于 忠实 和 求真 ,主要的区别是:(1) 忠实 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或标准,是静态的,单维的,是译者对于自己翻译行为的道德伦理约束; 求真 和 务实 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或标准,二者互相兼顾,并由 务实 约束, 求真 和 务实 在翻译目标拉动下保持动态平衡㊂(2) 忠实 是评价翻译实践的原则或标准,是对于结果(产品)的评价,是翻译质量评价,多表现为主观,不能客观反映翻译活动的真实生态; 求真 是评价翻译实践的原则或标准,注重于译者行为过程的描摹,多表现为客观㊂(3) 忠实 面对原文,以文本为本,重静态和结果; 求真 和 务实 (包括 求真-务实 )面对译者及其代表的意志体,以人为本,重意志体㊁过程和动态㊂2㊀核心指标量化问题王峰教授讨论的是三 度 (求真度㊁务实度㊁合理度)的量化㊂关于 求真度 ,王教授的第(1)(2)条所指的意义是词汇学上的意义,第(3)(4)(5)所指的意义是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第(6)(7)条所指的意义是一般意义上的意义,难以穷尽,不能以逻辑约束㊂译者行为批评有外化性㊁人本性和动态性三大属性(周领顺,2023d),在译者行为研究上体现为三大研究路径(文本+人本㊁译内+译外㊁静态+动态),那么研究也主要由这三大路径延伸出去,通过译者求真和务实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就有了文本意义和人本意义(如作者等人的意义)㊁形式(外在)意义和内涵意义㊁静态字面意义和动态语境意义㊂鉴于译者是行为的主体和研究的基点,还有一个译者意义,即译者的目标意义,它不是原文的,而是译者借翻译实现的㊂传统所说的意义,主要说的是原文传达的意思,奈达的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 中的meaning说的就只是内容的正确,但显然这是不全面的,比如风格所属的形式意义就未包括在内㊂后来,奈达完善了自己的说法(周领顺,2014:18)㊂另外,因为总体上传统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是在文本视域看问题,所以忽略了语境㊁文化联想㊁译者参与以及一切 非正法 翻译实践所产生的意义㊂我上文所说的意义还主要是在 求真 务实 连续统的范围内㊁在 行为 文本视域 下看问题,在这之外还有一个语言所负载意义背后的意义,可称为意义外的意义,它不存在㊃98㊃㊀外国语文2024年第1期㊀于文字表面,也不蕴含于内容之中,而是存在于文字背后与事实相关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之中,超越了 求真 务实 连续统的范围,需要转移到 行为 社会视域 看问题,它不是能够通过翻译实践上的直译㊁意译㊁异化㊁归化等翻译策略和 忠实 翻译观/思想/原则就能实现的㊂文本意义的构成较复杂,细分有七种,概括为两类:第一类意义是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包括概念意义㊁内涵意义㊁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这是文本的基本信息或意义,对它们的理解应当严格按照语法等语言学规则进行;第二类意义包括社会意义㊁情感意义和反射意义,这些意义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系统内的规则所规定的,而是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和意愿,强调个人人生经验和体悟,表达着作者的交际意图,这种意义因人而异,故在语用学中称为话语含意,以区别于含义,即直显的语义意义㊂(陈开举,2023:184)鉴于各种差异的存在,无论什么样的 求真 都难以实现原文和作者意义的全部,甚至译者因为主观目标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并不都希望再现原文和作者意义的全部,因此就可以问出 求 了什么意义之 真 这样的问题㊂在译者行为理论视域, 求真 针对的意义不是常规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1)文本意义和人本意义(由 文本+人本 路径达成)㊂文本呈现的意义和作者等意志体的意义未必一致(如口译员居中扮演调停人角色时传达的意义)㊂(2)形式(外在)意义和内涵意义(由 译内+译外 路径达成)㊂形式包括修辞㊁风格等㊂(3)静态字面意义和动态语境意义(由 静态+动态 路径达成)㊂静态字面意义主要通过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显现出来,进入语境便成为动态的过程意义㊂语篇构成的是语境意义㊂(4)译者意义或译者的目标意义(译者作为意志体,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一并传递自己的意志)㊂(5)意义外意义(在 求真 务实 连续统的范围外㊁在 行为 社会视域 下看到的历史㊁文化和社会的意义)㊂(6)意义达成度(不同等级的 求真 ,即 求真度 )㊂关于 务实度 ,王教授设计的前五条有一个核心表述,叫 变更原文的意义 ,但为什么要变更原文的意义呢?另外前三条的主语是 译文 ,而译者行为研究中的主体是 译者 和以译者为代表的意志体,也常以主语面目出现㊂务实 分为译内务实和译外务实,译内务实不更改原文的意义,比如提高译文的可读性,限于语言层面㊂但是,可读性的前提是原文本来就拥有可读性,所谓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只是说要等值把译文表达到位,使其也能打动目标语的读者㊂当原文不具备可读性而译文㊃09㊃㊀周领顺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 答研究者(之三)㊀故意为之增强其可读性时,这则是译外务实,因为故意更改原文的形式意义是为了使译文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情趣等需求,是通过求用而务实的㊂求用皆为务实,只是需要分清哪些是译内的哪些是译外的,还要阐明原文的条件,才能证明是不是更改或偏离㊂务实是目标导向的,与合理度有重合之处㊂第五条 译者能够根据译者本人的认知基础变更原文的意义 和第六条 译者能够根据译者本人的认知基础树立译文的独特风格 均未设置 目标 因素,只有设定了特定的目标才能判断是否有务实的预期和结果㊂第六条即传统所讲的译者风格,应归为 求真度 里的 译者意义 ,置于此除非出于讨论 求用 的需要㊂归根结底,务实度主要是这样几种:(1)译者为了提高译文可读性而不改变原文意义的译内务实(限于译者和语言,不涉及其他意志体和语言外因素)㊂(2)译者等意志体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目标而改变原文意义的译外务实㊂(3)译者等意志体为了自己的务实目标而选择性求取原文意义和译文意义进行的创造性务实㊂(4)译者等意志体为求取历史㊁文化和社会之真而实现超越原文务实目标之外的务实(如厚翻译)㊂(5)务实达成度(不同等级的 务实 ,即 务实度 )㊂关于 合理度 ,讨论 求真度 和 务实度 的指标都是分项讨论的,但在 求真-务实 连续统上, 求真 和 务实 相互制约,倾向性随目标而动,而只有达到与务实目标一致的平衡状态,才达成了高合理度㊂所以,讨论 合理度 ,就必须对 求真度 务实度 和 合理度 作并合讨论㊂求真 和 务实 倾向于达成的过程,只有合理度才是最终的状态和评价标准㊂ 合理度 求真度 和 务实度 呈三角关系,合理度在上层,求真度和务实度是基点㊂文本类型是一个重要指标,它与目标因素相互制约㊂合理度可以作如下总结:(1)偏于高求真度的高严肃度文本类型(如学术论文)+求真目标(如用于语言对比)=高合理度㊂也可表述为:求真型翻译(如英汉对照)+求真目标(如用于语言对比)=高合理度㊂(2)偏于高务实度的低严肃度文本类型(如小说㊁电影)+务实目标(如为了娱乐)=高合理度㊂也可表述为:务实型翻译(如广告翻译)+务实目标(如为了盈利)=高合理度㊂即是说,与务实目标一致的行为是平衡行为,前提是要在其该在的视域(文本 语言视域㊁行为 文本视域㊁行为 社会视域)看问题㊂比如,为了语言对比而求真于原文的意义,就要在 文本 语言视域 中看问题;为了市场利益而偏离原文的意义并根据市场需求而㊃19㊃。
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
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摘要: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
而和谐翻译的理念就在于让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其中,主体之间的和谐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想达到主体之间的和谐,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从和谐翻译的理论角度出发去解读翻译主体间性,旨在强调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更好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和谐翻译理念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主体间性;和谐翻译;主体性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引言翻译是一个解构原文本,创造新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语言之间转换也涵盖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诺德曾明确指出: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将这种思维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对于克服翻译过程中的众多障碍有着重要意义。
和谐思维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就形成了和谐翻译说,其理念就在于让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而只有主体之间处于和谐状态,由主体操控的文本之间的和谐才会有保障。
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通往主体和谐的必经之路。
主体间性翻译一直被人为地设置了两极:“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同化”、“形式对应”与“功能对应”等,这两种途径常常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
翻译中的各种要素——原作与译作之间、作者与译者之间、文本与意义之间也彼此对立、互争高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阻挠了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图从和谐翻译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翻译主体间性,旨在强调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更好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新闻译者的把关行为与素质要求
On the Gate-keeping Activities of News Translators
and Their Qualifications
作者: 冯全功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页码: 103-10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新闻译者 把关行为 意识形态 素质要求
摘要:新闻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翻译,主要在于编译或各种形式的变通是新闻翻译的常见
形态,因而新闻译者被赋予更大的改编原文的权力。
凡是涉及新闻信息增删、调整、结构重组以及控制新闻信息传播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把关。
新闻译者有权利、有义务实施四种主要把关行为,即新闻选材把关、意识形态把关、新闻写作规范把关、跨文化交际语境把关。
要实现把关目的,如维护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提高译文本身的可接受性等,新闻译者就必须有过硬的自身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新闻知识、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快速学习能力等。
实施案例教学_培养职业译者_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6期(总第133期)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 笔译教学模式探索①冯全功,苗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MTI JZW200903。
收稿时间:2009209215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汉族,河南泌阳人,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苗菊(1955-),女,汉族,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实证研究、翻译教学。
摘要: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案例教学在MTI 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可行性分析、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
对管理学中的两个案例教学图示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应用于MTI 教育的案例教学整体流程图。
在MTI 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翻译实践,以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译者。
关键词:MTI 教育;案例教学;职业译者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9)06200282051.0引言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内严重匮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于2007年设立,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MTI 教育是翻译学科的一个新兴领域,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包括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可以在某一学科内得以创生,又可以进行跨学科迁移应用。
兴起并鼎盛于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
鉴于MTI 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MTI 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以丰富和优化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化翻译人才。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注解”研究——兼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副文本的作用
by love of nature. . . [3]148 ; 对 孟 浩 然 的 介 绍: Meng
Haoran (689—740) was the eldest representative of
Plain and bring back the two captive empero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Hui Zong dated 1082—1135
and Qing Zong who reigned 1126—1127 ) , he was
化“ 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应该如
翻译过程中除译作外增加的相关信息,其方式包括
例值得学习? 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中国自古有
《 中诗英韵探胜———从〈 诗经〉 到〈 西厢记〉 》 里就
何更好地“ 走出去” ,有哪些常用的策略,有哪些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
读尤其如此,如曹植的《七哀》 《七步诗》 等,如果不
mum and mountain reveals his own character, pure
righteousness accounts for the poem’ s splendor and
[3]68-69
等。 这样 的 评 论 性 话 语 基 本 上
都有相关诗句予以佐证,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彰显
本”
[1]
。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世
典诗词的翻译而言,有必要为译文读者提供一个相
对自足的解读语境。 当然,很多译者已经注意到构
论文学翻译中的诚信观
文学翻译的标准 , 亦可视 为文学翻译批评 的标准。翻译 之道 在于和 , 文 学翻 译 ( 批评 ) 中诚 信观 的提 出便是 为 了促 进
和谐翻译与和谐批评 , 把 间 性 内涵 落 到 实处 。
关键词 :文学翻译 ; 诚信 ; 间性 ; 和谐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8 7 6 ( 2 0 1 3 ) 0 4 - 0 1 1 2 - 0 4
2 0 1 3年 1 2月
第 21卷 第 4期
西安外 国语 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D , ’ a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D e c . 2 01 3 V0 I . 21 .No . 4
所在。
) 。孔子 的“ 言必信 ” 、 “ 言忠信 ” 都 强调 信对 言辞 的“ 诚者 , 天之道也 ; 诚之者 , 人之道也 ” ( 《 礼记 ・ 中庸 》 ) 。
意 。“ 君子养 心莫 善于诚 , 致诚 则无 它 事矣 ” ( 《 苟子 ・ 不苟》 ) , 诚 被视 为一 种 理想 人 格 或道 德境 界 。孔 子 在 这是诚信互 训或诚信 一体 的关 键 诚 的德性 之义 从本 体 之 义推 衍 而 出 , 皆含 真实 无 妄 之 要体 现在人 的言辞 上 , 诚信是一种关系概念 , 因为诚 信 只有 针对他者 而言 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诚信 还是 一种动态概 念 , 因为 诚信
p i e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i n t e r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a n d f a i t fu h l n e s s m e ns a t r u e t o t e x t nd a c u l t u r e ,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i n t e r t e x t u l a i t y nd a i n t e eu r l -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职业译者——MTI笔译教学模式探索
1 O引 言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224 (0 9 0 —080 10 -63 2 0 )602 —5
大 量不确定 的情 况下 , 锻炼 学生运 用 E Q和 I , Q 针对
摘要: 本文在借 鉴 管理 学 中案例教 学的基础 上 , 讨 了案例 教 学在 MT 教 育 中的应 用 , 探 I 包括 可行性
分析 、 案例 的选择 和编 写 、 案例 教 学 的组 织与 实施 等 。对 管理 学 中的 两个案例 教 学 图示进行 有机整
合 。 出 了一个 系统 的应 用于 MT 教 育 的案例教 学整体 流程 图。在 M I 育 中 实施 案例教 学可 以 提 I T教 充 实丰 富教 学 内容 , 出翻译 实践 , 突 以具体 生动 的教 学方 法培养 高质量 的职 业译 者。
业 。鉴于 M I 育 的应用 性 和 职 业性 , 文 在借 鉴 T教 本 管理 学中案例 教学 的基 础上 , 讨如 何 在 MT 教 育 探 /
( )以案 例为 教学材 料 , 1 引发 学 生思考 , 旨在培 养在 实践 中解 决 问题 的 能力 。 ( )以学生 为 中心 , 师组 织讨 论 , 求师 生之 2 教 要
决 问题 和应 对挑 战 的过 程 , 些 问题 和 挑战 是现 实 这
存在 的 , 师在 寻找 解 决 方案 的 过程 中发 挥 着组织 教
者、 主持者 、 唱反 调者 、 仲裁者 的作用 。 ⑦
从 以上两 个 定 义可 以推知 , 例教 学 主要有 以 案
下 四个特征 :
成效的教学方 法 , 尤其 适 用 于 应用 性 较 强 的学 科专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
召开的“‘《红楼梦》译介学’国际研讨会”,2012 年在上海
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国经典文学英译之《红楼梦》的英译
艺术研究”研修班,2014 年在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召开的“欧
洲《红楼梦》多语种译介与海外红学研究研讨会”等。这些
活动为红译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红
︽
红
译研究队伍的凝聚力。
楼
《红楼》译学的提法可追溯到 1993 年 李 绍 年 发 表 的
142
学界还有“《红楼梦》译介学”的说法,如 2011 年召开 的“《红楼梦》译介学”国际研讨会等。译介学在国内主要 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谢天振对译介学曾做过以下描述:
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如果要对
它作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的话,那么不妨说,译介学最
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
一、《红楼》译学简介
《红楼梦》翻译研究是红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红学的 可持续发展 注 入 了 新 的 活 力,并 日 益 得 到 红 学 界 的 认 可。 140
陈维昭的《红学通史》便涉及到《红楼梦》的“翻译与跨文化
比较研究”① ,尽管篇幅不长,但 毕 竟 把《红 楼 梦 》翻 译 研 究
纳入到了红学的研究范围。乔福锦在论述红学的学科构架
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如陈宏薇、江帆对《红楼梦》英译事业
的历时描述⑧ ,江帆的《红楼梦》百年英译 史 话 系 列 论 文⑨ ,
王金波等对邦斯尔《红楼梦》全译本的介绍⑩ 以及对早期译
本的补遗 瑏 瑡等。2014 年江帆的《红楼梦》英译史研究专著
出版,从译介学视角对近二百年的英译史进行了系统梳理
与评论 瑏 瑢 ,史料丰富,视野宽阔,观点鲜明,堪称《红楼梦》英
《翻译概论》的编写原则与探索——许钧教授访谈录
《翻译概论》的编写原则与探索——许钧教授访谈录
屈海燕;许钧;冯全功
【期刊名称】《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年(卷),期】2022(5)4
【摘要】本文是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获得者许钧教授的访谈。
针对获奖教材《翻译概论》(修订版)的编写与使用,许钧教授回答了访谈者的一些问题,包括《翻译概论》是如何修订的、教材编写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翻译教材如何承担时代使命、教材编写者个人素养对教材编写有何影响等。
许钧教授指出,概论性翻译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要具有时代性、全面性、思想性、易读性等特征。
许钧教授的教材编写理念与经验有望为新时代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总页数】8页(P3-9)
【作者】屈海燕;许钧;冯全功
【作者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许钧教授访谈录
2.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许钧教授访谈录
3.勒克莱齐奥的非洲书写与文明协奏梦:许钧教授访谈录
4.翻译的使命与翻译学科建设--许钧教授访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绿色翻译_内涵与表现_冯全功张慧玉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2014年第1期(总第158期)绿色翻译:内涵与表现冯全功1,张慧玉2(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收稿日期:2013-06-05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译者生态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2RKB13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河南泌阳人,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红楼梦》翻译研究、翻译修辞学、职业化翻译研究。
张慧玉(1985-),女,湖南衡山人,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企业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生态翻译学,提出了绿色翻译的概念,对其主要内涵与具体表现做了粗略分析。
绿色翻译提倡重复利用相关翻译资源,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努力打造精品译文,体现了互文翻译观、和谐翻译观以及诚信翻译观,有利于实现不同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营造宜生健康的翻译生态环境。
绿色翻译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望为翻译生态学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绿色翻译;和谐;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2-2643(2014)01-0097-05On the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Green TranslationFENG Quan-gong 1,ZHANG Hui-yu 2(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in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8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in China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nslation and gives a rough analysis of its conno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Green translation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producing quality translation by reusing relevant translation resource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and creativity.Embodying the idea of intertextual translation ,harmonious translation and cheng-xin trans-lation ,it is instrument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sound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texts and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The introduction of green translation has ,to a certain degree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able to inject some new bloo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Key words :green translation ;harmony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1.0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研究的一门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 , No. 5 Serial No. 174
●翻译研究 编者按: 翻译工作发展至今, 学者们将翻译作为独立学科来建设, 已经成为必然 ( 冯全功 ) 。 同时, 围绕
翻译中的具体现象( 王国文) 和特殊文体的翻译技巧开展工作 ( 朱姝) , 依然具有发展空间。
试论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
冯全功
(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
提
*
要: 方法论的系统构建对学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新生学科, 翻译学的方法论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 , 急
把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 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本文在借鉴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 方法两大范畴, 每个范畴分别管辖 7 种具体方法, 前者如系统方法、 评价方法等, 后者如观测方法、 实验方法等。 笔者也 通过例证, 即具体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实际或潜在应用 , 对各个方法进行粗略分析 。 关键词: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 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100 ( 2013 ) 05 - 0092 - 7
1
引言
有方法论的性质, 如对翻译研究的学科性质及主 要目标的定位, 为翻译研究指明了方向 , 尤其是以 实证方法为基础的描述翻译学 。霍氏在文末还指 出两个维度, 即翻译研究的历史维度和方法论维 度, 其中后者涉及什么样的方法和模式最适合运 用于 翻 译 研 究 的 各 个 分 支 领 域 ( 同 上: 79 ) 。 可 见, 霍氏的方法论意识是很强的 , 对后人从不同的 学科、 以不同的方法探索翻译研究中的各种现象 和问题很有启发。但与蓬勃发展的翻译研究总体 相比, 对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探讨还相对滞 后, 对翻译在当今社会作为职业和产业的关注也
*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NKZXB1245 ) 的阶段性成果。
92
2013 年
冯全功
试论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
第5 期
不够充分, 而翻译职业和产业的出现对翻译学的 研究对象、 学科定位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影响是 不容小觑的。
Hale Waihona Puke 然后再根据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来 的体系构架, 丰富和完善翻译学的方法论体系 。 第三, 翻译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要求研究方法 也要与时俱进。目前翻译研究的职业转向已蔚然 势不可挡,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也随之扩展到 成风, 翻译产业、 翻译职业、 译员培训、 语言服务行业、 职 业翻译能力等领域, 呈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 。 一旦翻译研究的对象扩展到翻译产业 , 而不再局 其研究方法势必会发生相 限于个体译者的研究, 应的变化。 翻译产业领域更注重对象的社会性 ( 群体性) , 而非单个主体 ( 如译者 ) 的人文性 ( 主 体性) 。这就要求应多用观测方法、 定量方法、 统 计方法等实证方法对群体 ( 如翻译公司、 翻译团 队) 和产业进行综合研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 性和科学性。 以往的翻译研究通常采用理解方 评价方法等对文本或主体进行研究 , 由于个人 法、 理解的相对不确定性,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很强的 主观性和相对性。 当然, 这正是人文科学不同于 自然 科 学 的 地 方, 也是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 ( 皆为人 ) 难以分隔的必然结果。 翻译研究的对 研究方法也必须根据实际问题做 象发生了变化, 出相应的调整, 综合应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 各种方法, 以实现主观性与客观性 、 个体性与群体 性、 理解性与描写性、 伦理性与中立性、 微观性与 宏观性的和谐统一。
2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 4 大主题之一 ( 另外 3 个分别为本体论、 认识论和价值论 ) , 也是具体学 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重 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第一, 方法论体系建设是翻译学学科建设和 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科知识的发展源于研究 问题, 问题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 是一 方法是否合理。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科学, 门元理论性科学, 可分为元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 系统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 4 个层次 ( 杨 自俭 2002b : 2 ) 。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建设应融合 上述各个层次,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以理论方 每个范畴管辖数种具 法和实证方法为两大范畴 , 体的研究方法 ( 如理论研究中的怀疑方法、 系统 方法, 实证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统计方法等 ) 。 翻 译学方法论的多层次研究是学科建设的 5 大支柱 之一( 杨自俭 2002a : 9 ) , 也是整个学科基础理论 加强方法论的系统研究会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多个方面推动译学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二, 国内外对翻译学方法论的系统研究还比 较匮乏, 特别是具体方法的跨学科移植与应用。在 翻译研究领域, 真正的方法论专 ( 编) 著并不多见, 目前有: J. Williams 和 A. Chesterman 的 The Map: A Beginner’ 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2004 ) 、 《翻译方法论》 ( 主要为翻 黄忠廉的 译实践方法论) ( 2009 ) 、 穆雷主编的《翻译研究方 ( 2011 ) 、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导 姜秋霞的 法概论》 ( 2012 ) 等。 另外, 引》 杨自俭、 姜秋霞、 苗菊等撰 写的关于翻译研究方法的论文在国内也很有影 响。但这些专( 编) 著、 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还跟不 上翻译研究发展的强劲势头 ,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一些横断学科方法, 如系 统论、 信息论、 协同论等, 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潜力也远未充分挖掘, 特别是系统科学方法论。 虽然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理解方法 、 评价方法等已 有了广泛的应用, 但观测方法、 统计方法、 过程方 法、 预测方法等的应用则比较有限 。 翻译学研究 对象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决定其研究方 法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但翻译学方法论的多层次 研究和互补性研究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这 须要做一些尝试性研究, 初步理出翻译学方法论
3
翻译学方法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本文主要根据方法本身的基本属性 ( 概念支 撑或数据支撑) 对翻译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初步探 索, 把其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两大 范畴, 每个范畴分别管辖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 。 理论研究旨在界定、 理清概念, 解释或重释观念, 把概念植入更大的系统之内, 引入新的概念、 隐 喻、 框架; 实证研究旨在从对数据的观测和实验中 寻找新的数据和信息, 寻找支持或推翻假设的证 据或产 生 新 假 设 的 证 据 ( Williams & Chesterman 2004 : 58 ) 。 两者并非水火 不 容, 相 反, 在众多学 科中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一样互补互通 , 此 消彼长, 翻译研究中尤为如此。 翻译学中的理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怀疑方法、 定性方法、 系统方 法、 信息方法、 评价方法、 理解方法、 预测方法; 实 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观测方法、 定量方法、 统计 方法、 黑箱方法、 个案研究、 过程方法、 实验方法。 当然, 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根据方法, 主 要是概念支撑还是数据支撑 , 是主观性主导还是 客观性主导来划分的, 并且一些具体的方法之间
翻译实践历史悠久, 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 科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72 年, 霍姆斯 ( J. S. Holmes) 发 表 了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文章勾勒出翻译研究的结构与范围, 被普遍视为学科成立的宣言 ( Gentzler 2004 : 93 ) 。 霍氏 在 该 文 中 指 出, 翻译研究是一门经验学科 ( empirical discipline ) , 旨在如实描述在我们经验 世界中出现的翻译现象和建立普遍原则以解释和 预测翻译现象( Holmes 2007 : 71 ) 。虽然霍氏很少 涉及具体的翻译研究方法 , 但文中的很多观点具
On the Systemic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logical Methodology
Feng Quangong
(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 The systemic 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a discip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logical methodology is far from mature,which needs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By referring to methods in other disciplines,this paper divides translatological methodology into two categories,namely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and each category governs seven specific methods. The former includes system method,evaluation method,etc. and the latter includes observation method and experimentation method,etc. Each of them is roughly analyzed by some specific examples,that is,the actual 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each method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system of translatological methodology;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