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小说的“V+取”式结构看“取”字的语法化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

对于这些文本的知识抽取是研究明清小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知识抽取是从大规模的文本中抽取出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对于明清小说文本而言,知识抽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本级别的抽取和实体级别的抽取。

文本级别的抽取主要是对整个文本进行分析,抽取出主题、情节、结构等信息。

这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实现。

可以使用文本分类算法对明清小说进行分类,抽取出各个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还可以使用关键词提取算法来抽取出小说的关键词,以及用于描述小说情节的词语。

实体级别的抽取是指从文本中抽取出具体的实体信息。

在明清小说文本中,实体主要包括人物、地点和时间等。

对于明清小说而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实体,因此人物级别的抽取是非常关键的。

人物级别的抽取可以通过实体命名识别技术来实现。

实体命名识别可以识别出文本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例如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

通过识别出人物名称,我们可以对人物进行分类和关系抽取,进一步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除了人物之外,地点和时间也是明清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实体。

地点可以通过地名识别技术来抽取,而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识别技术来抽取。

通过提取出地点和时间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背景。

在进行知识抽取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技术和方法。

可以使用网络爬虫技术来搜集其他与明清小说相关的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提取出有意义的知识。

还可以结合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将抽取出的知识组织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库,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其他相关方法,我们可以抽取出有关于小说的主题、情节以及实体等关键信息,进一步深入了解明清小说的文本特征和内涵。

这对于研究明清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

明清及近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一、明代文论疑难问题答问1 .试述谢榛情景说的内容。

情景是谢榛《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诗乃模写性情之具”,因而“作诗本乎情景”,而情与景又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同样的景物,主体(作者)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感——情,所以他说:“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

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

”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

既然情与景又要“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则二者就应该互相融合。

怎样才能融合呢?这就取决于“情景适会”。

所谓“情景适会”,应该就是诗人诗人的“情”恰好要某种“景”来抒发,而那种“景”也恰能表现诗人的“情”,彼此互为依靠,互为表里,非此无彼,无可替代。

这种“适会”是在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种状态里,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进入“虚静”和“物化”的精神状态,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谢榛的情景说实际上对诗歌的意境论作了一种说明,对以后的意境论有所影响。

2.怎样理解谢榛的诗歌体、志、气、韵四要素的说法?谢榛《四溟诗话》引《馀师录》说:“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

”并且说“作诗亦然”,提出了诗歌有体、志、气、韵四要素说。

四者中,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面;体指体格,属于形式体制方面;而气指雄浑之气、韵指隽永之韵,则专门是就审美风格而言。

他主张“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并且认为“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发其妙”。

可见谢榛对内容风格和形式体制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而且要能在诗歌创作中体现这“四要素”,一定既要高修养锻炼又要靠悟性,这就把主要是先天的“悟”和后天的学养结合起来了,这无以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形的。

3 . 试说明李贽的“童心”说内涵及其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关于取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取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取字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汉字中的“取”字,并分别从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对“取”字的多方面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个汉字,同时也能拓宽对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引言作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字,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的珍贵遗产。

汉字以思维方式独特、内涵丰富、结构精巧、表现力强等特点引领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这其中,字形、字音、字义和字用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取”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在日常生活和文化领域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对这个汉字进行研究,以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一、“取”字的语义特征在语义特征上,“取”字属于动词类汉字,表示取得、获取、接受、拿走、采集等意思。

与其他相关汉字相比,可以发现,“取”字所代表的行为更为具体,同时还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侵入性。

例如,“捡”、“拾”等词语与“取”字的语义比较接近,但它们更多地强调的是随意地捡起、拾起,没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

相比之下,“取”字所表示的行为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是根据特定的需求、目的和计划所进行的。

二、“取”字的语用特征从语用特征上看,“取”字具有以下几点:1.在表现意图和心理意愿时,可用“取”字来强调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带有“为自己谋取某种好处”的含义。

例如:她毅然决定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显然,这句话之所以使用了“取”字,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她在这场比赛中努力争取胜利的积极心态。

2.在表示物品移动的动作时,“取”字通常与“拿”、“抓”等词语搭配使用,但与其它词语相比,“取”字所表示的动作更加谨慎和有计划性,同时也更加具体有目的性。

例如: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个精美的茶杯。

与“抓”或“拿”相比,“取”字所表现的动作更为轻柔细腻,同时也更容易表现出主人公在慎重地对待这个茶杯,以免破坏它的完整性。

3.在表达对某种观点的确认、支持、赞同时,可使用“取”的否定形式“不取”,表示不同意、不认同的意思。

“V成”动结式结构及变异用法

“V成”动结式结构及变异用法

“V成”动结式结构及变异用法探索摘要“v成”动结式结构具有固定的构成要素和语义范式,在使用过程中,常常构成要素和语义配搭出现变异的情况,但无论是哪种变异情况都必须遵循一个核心:事物甲乙不可转化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该结构变异搭配的类型及变异搭配的语境和语用价值。

关键词:“v成”动结式结构变异用法类型语用价值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关于“v成”动结式结构的用法,学界作了一些研究,比如冯广艺先生对其超常搭配进行了分析,赵贤德先生对其审美价值也进行了探索。

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结构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变异搭配进行了界定;同时另辟蹊径,从结构要素的角度对其变异用法进行了分类讨论。

一“v成”动结式结构的构成和语义范式《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认为,“v成”是动结式结构,“成”是表示变成、成为,需要后附宾语。

具体而言,“v成”动结式结构构词要素是:甲事物+“v成”+乙事物。

其中乙事物就是宾语。

如:1 寒风把小男孩冻成雪人了。

2 年久失修,这栋房子已经垮成了废墟。

在这两例中,甲事物分别是“小男孩”、“这栋房子”,乙事物分别是“雪人”、“废墟”,在文中作宾语。

“v成”动结式结构中,甲事物是初始状态,通过动作“v”转化为乙事物。

这个结构中隐含着一个时间段的要素。

在上述例子中,甲事物分别是:小男孩、这栋房子;乙事物分别是:雪人、废墟。

其动因就是“冻”、“垮”。

从甲事物到乙事物,有一个时间的跨度。

动作“v”,有时意义较实,有时较虚:(1)年久失修,这栋房子已经垮成了废墟。

(2)年久失修,这栋房子已经变成了废墟。

前者“垮”较实,后者“变”较虚。

即便有时动词词义较虚,我们仍能从前文找到对应的动作语义所指,如“变”与前文的“年久失修”搭配起来,意义就较为明了。

由于“v”的作用,“甲事物”和“乙事物”之间具有转化性,如果“v”没有起到转化二者的作用,这类结构就不是我们的“v成”动结式结构。

如:(1)是子女没有赡养能力,还是子女不孝,把她看成了累赘不管她?总之,一个人老无所养,只能靠别人的施舍了此残生。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2015届高三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小说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归纳第一部分:作用题一、标题作用题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

二、环境作用题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2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三、人称作用题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情节作用题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王实甫《西厢记》中“V得C”之补语研究

王实甫《西厢记》中“V得C”之补语研究

王实甫《西厢记》中“V得C”之补语研究一、前言“V得C”式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是研究的热点。

关于它的产生时代学术界尚存在争论,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A 、南北朝时期(潘允忠1980、岳俊发1984)。

B、唐代新出现(王力1958,杨建国1959,杨平1990,蒋绍愚1994)。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语法结构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王季思根据明·凌濛初的刻本为主参照各家的刻本、奇本所校注的《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其中的“V得C”结构进行了穷尽式考察,研究其在元明时期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的异同。

一、王《西厢记》中“V得C”式的补语面貌1.动词作补语(1)红娘,什么汤水吞得下![第四本第三折](简称四·3,下同)(2)我怎肯忘得有恩处?[五·4](3)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四·2]其中(1)例中的动词为趋向动词,趋向动词作补语在王《西厢记》中出现两例。

而(2)例则是动宾短语作补语,此句中的“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相当于“忘得得”,因为两个“得”语音形式相同,所以把助词“得”略去了。

(3)例中是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动词作补语。

2.形容词作补语在王《西厢记》中形容词补语共出现26例(不包括重叠式的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21例,绝大多数(18例)都是表状态的,这是由形容词的性质决定的,以下几例都是表状态的:(4)是盖造得好也呵![一、1]](5)因家中无人,来得迟了。

[五·3](6)这小贱人道得也是。

[四·2]另外,还有5例双音节形容词做补语的例子如:(7)比着你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

[四·2]3.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岳俊发(1984)认为形容词重叠使用作状语始见于宋代,不过用例较少,元代各类重叠式补语开始普遍使用。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各种类型的形容词重叠式作补语都已经出现。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随着文本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文本内容的知识抽取方法也日趋完善。

在明清时期,小说文本作为当时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如何有效地从明清小说文本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就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文本预处理在进行知识抽取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文本的预处理工作。

明清小说文本大多存在着古文的特点,包括繁琐的句式、古怪的词汇和习惯用语等。

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将古文进行现代化处理,以方便后续的知识抽取。

对文本进行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有利于后续的知识抽取工作。

二、关键词提取关键词提取是文本挖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来反映文本的主题和内容。

对于明清小说文本而言,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来提取关键词,从而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词频统计的方式挖掘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名词、地名、事件等,从而为之后的知识抽取奠定基础。

三、信息抽取信息抽取是指从文本中抽取出结构化的信息,包括实体关系、事件关系等。

对于明清小说文本而言,可以通过构建实体间的关系网络来抽取文本中的相关信息。

我们可以识别出文本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戚、师徒关系等,从而揭示出文本中隐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还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事件,抽取出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轴,从而还原出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情节。

四、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指通过文本内容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态度。

对于明清小说文本而言,可以通过情感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出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发展。

通过对文本中语句的情感极性进行判断,我们可以了解到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线索,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文本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与“取”字词缀说相反的事实

论与“取”字词缀说相反的事实

刘淇 、 张相 对“ 有特异性 敏感 , 取” 他们 的说
法对灵活理解和译述那些句子 的意思有 帮助 , 但 不是科学 、 准确的研究词义。
王云路《 中古 诗歌附加式双音 词举 例》 拟议
了一批词头 、 词尾 , 就有 “ 是词尾 即后缀 的论 取”
《 苟子 ・ 王制》 “ :之所 以接下之人百姓者 , 则 好取侵夺 , 如是者危 殆。 其 中“ 取侵 夺 ” 是 ” 好 就
Hale Waihona Puke 言延年罪名十事。 颜注: 取告 : ” “ 取休假。 不但未 ”
把“ 字讲清楚 , 取” 反而抛 开了 “ 字。实 际上 告”
“ ” “ 告 是 告假” 的省说。《 新唐 书 ・ 狄仁杰传》 :
首 :百般谗佞耳边来 , “ 怨恨且 为含容取。 第 4 9 ” 1
首 :见说 善言 并善语 , 意思 维取 。 敦煌 抄卷 “ 志 ”
《 维摩碎金》 “ : 没各心 中斟 酌取 , 呈虚幻 一场 尽 空。 王维《 ”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 :聊持数斗米 ,
且救浮生取 。此例是 “ ” 救浮生取 ” 的复合 , 救 即“ 取浮生” 的变化以合韵。《 朱子语类》 卷一一三 :
从“ 犹着也 ; 得也” 的具体解释看 , 却是用近代语
尽馀杯 。 张元干《 ” 贺新郎》 “ :唤取谪仙平章看, 过 苕溪尚许垂纶否? 晏几道《 幺令》 “ ” 六 : 都待笙 歌 散 了, 取留时霎 。李清照《 记 ” 渔家傲》 “ :九万里云 鹏正举 , 风休住 , 舟吹取三 山去。 未 引例句 的 篷 ”


但是 , 以上仅是论者给人们展示的局 限了的 隅” 语料 , 而不是大干世界的“ 字特异情况 取”
的全部。对“ 时态助词” “ 、后缀” 说有一些相关 的 否定性的语 言事实供 大家讨论——与“ V取 ” 式 对应的 , 还有极大量 的“ V 式双音节动词 。这 取 ” 是研究者从来都不 曾注意到的。本文主要就此提 供充足的例证 。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本预处理、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和知识表示。

进行文本预处理是知识抽取的首要步骤。

由于明清小说文本通常存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如古文的使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需要对文本进行清洗和规范化处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知识抽取工作。

实体识别是知识抽取的核心环节之一。

明清小说中蕴含了大量的人物、地点、事件和物品等实体信息,通过对文本进行实体识别,可以准确地抽取出这些实体,并进一步构建实体之间的关系。

实体识别可以通过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方法,如正则表达式和词典匹配等,也可以运用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方法,如条件随机场(CRF)和深度学习等。

接着,关系抽取是知识抽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明清小说中的实体之间经常存在着各种关系,如人物之间的称谓关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通过对文本进行关系抽取,可以提取出这些关系,并构建成关系图谱,以进一步分析实体之间的联系和文本的内在结构。

关系抽取可以运用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方法,如依存句法分析和关键词匹配等,也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自动化的关系抽取。

知识表示是对抽取出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达的过程。

明清小说中的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如本体论、图谱和知识图谱等。

本体论是对领域知识进行抽象和分类的一种方法,可以将明清小说中的实体和关系进行语义建模,并构建起一个形式化的知识表示模型。

而图谱和知识图谱则是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明清小说中的实体和关系进行可视化和交互式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涵。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包括文本预处理、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和知识表示等步骤。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从明清小说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识,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针对汉语这种复杂的语言系统。

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我们可以把巨大数量的文本变成计算机可理解的形式,实现语义分析、信息提取等功能。

其中,知识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可以从文本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整合成可用的知识。

本文将讨论如何针对明清小说文本进行知识抽取。

1.文本预处理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首先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

由于明清小说的文本特点较为复杂,包括不同的用字、结构、语言风格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文本清理,包括分词、停用词过滤、标注词性、去除无用的标点符号等操作,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2.关键词抽取在明清小说中,涵盖了众多的人物、地点、事件等关键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词频统计、TF-IDF等方法,在一定数据集范围内抽取出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以作为之后的数据建模和知识提取的基础。

3.实体抽取除了关键词抽取外,实体抽取也是明清小说知识抽取的一项难点。

实体指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而这些实体中常常存在实际语义的隐形或隐含信息。

为了发掘其中的有价值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识别和抽取实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表达。

方法包括基于规则或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采用规则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专业领域中实体的抽取,但其适用性较弱,在样本数量少的情况下效果不太理想。

而机器学习方法因其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以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和选择准确性。

另外,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实体识别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事件抽取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事件,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社会信息。

为了发掘其中的价值,需要进行事件抽取。

事件抽取是在实体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挖掘文本中的事件信息,并根据事件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和抽取,并将事件表示成一定的模型形式,以方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系统建模。

小说题七个鉴赏点和套路和反套路答题+课件-2025届高三语文复习

小说题七个鉴赏点和套路和反套路答题+课件-2025届高三语文复习
【参考答案】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
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内 容)
②临终遇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 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临终遗言有密切关系。 (结构 )
(《塾师老汪》)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 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难度系数0.492
9.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 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 (结构作用),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 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 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小说 主题)。
【2022新高考1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 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 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 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6分)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人
众所周知,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而做高考 小说阅读题,可加上主题、情感、手法、语言,这是小说的七 个鉴赏点。
当然,近年全国卷高考小说题确实在“反套路”,让各类 大行其道的“答题模板”没了市场,但无论试题从哪个角度命 制,大体要指向、归溯到这七个鉴赏点。举个通俗点的例子。 命题人要找对象,他可能不看性格,可能不看颜值,可能不看 学历,可能不看家境,可能不看职业,可能不看收入,可能不 看地域,但绝对不可能以上这些通通不看。
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④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

从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看“取”的语法化

从中古汉译佛经中“取+V”结构看“取”的语法化

D I1 .9 9 .s.6 1 0 5 2 1 .1 0 O :03 6 0i n17 - 5 X. 1 . 6 s 0 00
T eGr mmaiai t no Qu rm “ + ”i da v l hn s ur s h a t l ai f“ ”fo c z o Qu V. nMe ie a ieeS ta C
引 言
因 : 尊 者 当取 般 若 波 罗 蜜 ! 当诵 般 若 波 罗蜜 !” “
在 古今 汉语 里 , 取 ”是 一 个 使 用 频率 高 、 “ 结
合 能力 强 的语 素 。取 + 就 是其 中广 泛运 用 的一 “ V”
( 秦 昙 摩 蜱 共 竺 佛 念 译 《 诃 般 若 钞 经 》 前 摩 ,
第 2 3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六 盘水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 报
Vo .3 NO. 12 1 F b.01 e 2 1
J ra o L pnh iT ahr C l g o nl f i asu ece o ee u u s l
从 中古 汉 译 佛 经 中“ + ’ 取 V’ 结构 看 “ " 取 的语 法化
s ta h o g s g t e r mma ia iai n a d c n n t e t e r . e sr cu e f t e r a ay i n u r s t r u h u i h g a n t l z t n o g i v h o y r tu t r o h e— n l ss c o i nl a d
s ma tc d —s bsa tai g st n t e pr c s fg a e n i e u t n itn isi o e s o r mma ia ia in.Me nwh l ,t tg fr —a ay i nd h t lz t c o a ie wo sa e o e n l ssa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

[收稿日期] 2008 06 19[作者简介] 刘晔(1979-),女,汉族,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助教,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现代汉语vv 式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刘 晔(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300000)[摘 要] 本文讨论的是现代汉语vv 式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试图从上古汉语中数词修饰动词的形式中找到二者的相关性,并说明该格式与动量词用法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动词叠用;象似性;同源动词;语法化[中图分类法]H 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9)02-0063-03现代汉语中的vv 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动作的小量,持续时间短,动作程度轻等。

例如 看看、想想、问问、走走、打听打听、收拾收拾 等。

关于这种格式,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有人认为 单音节的动词!A ∀重叠为!A A ∀和双音节的动词!A B ∀重叠为!A ABB ∀,是动词重叠 , 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

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从以上这些观点来看,我们发现学界对于两个同形动词连用这种格式的语法性质还存在很多争论。

而笔者提出的vv 式,不能称为动词重叠形式。

本文提及的动词重叠式是指上古时期就存在的动词连用形式,与笔者阐述的vv 式有区别。

动词重叠式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它的构造格式是通过动词的增量使用达到语义上的增量,即语义的绵延、反复、持续时间的长久和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1.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诗经∃周南∃卷耳%)2.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而现代汉语中vv 格式中动词的增量反而造成了语义上动作持续的时间短、动量的减小及动作程度的减轻。

例如:3.我能拿回家翻翻吗?(王朔:#编辑部的故事%)4.随便看看。

(同上)5.一起逛逛街,然后回我家吃晚饭。

(同上)本文提出古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式与现代汉语的v v 式相区别的依据有二:其一,古汉语中的动词重叠,遵循着相似性原则(ico nicit y),即符号的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详细讨论了文本预处理方法、关键词提取技术、文本分类方法、文本聚类技术以及实验验证。

结论部分我们回顾了研究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小说文本的特点和内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明清小说文本、知识抽取方法、文本预处理、关键词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实验验证、研究局限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但由于其文本量大、内容复杂,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挖掘其潜在信息。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明清小说进行传统文学研究和文本理论分析,但对于从文本中提取具体知识、进行深度挖掘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通过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关键词提取、文本分类和聚类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明清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全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

1.2 研究意义明清小说文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该时期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当时社会风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进行知识抽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明清小说文本进行知识抽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针对文本进行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清洗文本数据,去除噪音,提取出有效信息,从而更好地分析文本的内容和结构。

关键词提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文本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可能式“V得C”和“VC了”的文白层次

可能式“V得C”和“VC了”的文白层次

第21卷第3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1No.3 2015年6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Jun. 2015可能式“V得C”和“VC了”的文白层次王自万(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历史文献中的可能式“V得C”和“VC了”语义相同而语用价值有别,分属于文白两个不同的层次,反映了通语和方言口语中实际存在的两种说法。

这两种可能式自产生后在南北方言中的发展脉络并不相同,二者并不存在先后替代的关系,今天部分北方方言二者并用是受语言之外的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并非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可能式;“V得C”;“VC了”;文白层次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5)03−0274−05可能式“V得C”和“VC了”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大致呈互补格局,“V得C”主要分布在南方,“VC 了”主要分布在北方,两种可能式并用的地方很少,只在少数北方方言中存在(钱曾怡1995[1],张安生2005[2],曹志耘2008[3])。

北京话采用“V得C”式,不同于北方普遍使用的“VC了”式,显得很特别。

柯理思(1995[4]、2006[5])认为:“北京话的例外表现只能从其特殊的形成过程寻找原因。

”王衍军(2009)[6]认为“VC了”结构“最迟在明末清初之际于山东方言中已经出现,而且此时该句法格式在方言中与[V得C]式能性述补结构并存并用”。

本文拟通过语言事实说明“V得C”和“VC了”分属于文(书面语)白(口语)两个不同的层次,北方方言口语中的“VC了”可能式从元明时期开始在书面作品中有所反映,“V得C”式自产生后在北方方言口语中一直都未普遍使用。

近代以来,二者在共同语和方言中的发展结果并不相同,不同的演变过程和北京话的特殊成因可以解释北京话和普通话何以不用“VC了”,而用“V得C”。

一、近代汉语文献中“VC了”可能式的语用特征(一)元杂剧中的“VC了”可能式关汉卿杂剧中已经存在可能式“VC了”的用例,如《窦娥冤》中: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数词对举式四字格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数词对举式四字格

添加其它的词语。4.意义凝固,多表达整体性的概念。 邻搭配和成倍数搭配的词语占 55.5﹪,如:“三朋四
5.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
友、四海五湖、五爻六爻”中数词“三和四”、“四和五”、
“五和六”相邻搭配;“三姑六婆、四海八河、五风十雨”
一、数词对举式四字格的类别及结构 中“三和六”、“三和九”、“四和八”、“五和十”成倍数关
明代四部白话小说 《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水浒 献共有数词对举式四字格 1098 例,除去四部文献中重
传》和“二拍”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其中的数词对举 复出现的词语,综合计算尚有 505 个数词对举式四字
式四字格,以期揭示明代文学作品的口语特点。
格,下文的分类即以这 505 个词语为准。
所谓数词对举式四字格是指:由两个数词分别和
查的范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B 词性不同的有 60 个词条,占 12%; 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前后都是动宾结构,如:拿三道
A、B 词性相同的共有 440 个词条,占 88%。其中,名 三,论万成千。前后都是偏正结构,如:不三不四,先一
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占多数。当数词在奇数位置 后二。前后分属不同的结构,如:以一化十,以百变千。
方面也表现其不同程度地受到方言用词的影响。
(2)常言:一在三在,一亡三亡。哥,你聪明伶俐
人,何消兄弟每说?(金,62 回)
二、数词对举式四字格的句法功能及 “一、三”对举,表示对事物的陈述或数目的对比,
意义特点
“三”泛指所有、全部。 (3)程朝奉心上有事,被带住了身子,好不耐烦。
(一)句法功能
三杯两盏,逃了席就走,已有二更天气。(二刻,卷 28)
1.数词对举式四字格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前后两 义不变。如:辨悟笑嘻嘻捧着经包,千恩万谢而行。(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o O 9年 6月 第2 6卷 第 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 UR 0 NAL 0 AOZ FZ HUA NI R Ⅱ NG U VE S
Jn2 0 u .0l 9
V0 . 6 NO. 12 3
从 明清 小 说 的 “ V+取 " 结 构 看 “ ” 的 式 取 字 语 法 化 问题
字 语 法 化 之 后 的性 质 问题 。
所 以 , 确 定 “V + 取 ”是 否 为 附 加 式 , 要 即 “ ”字 是 否 为 词 缀 , 要 还 是 看 “取 ”字 本 取 主
某一 义 位 的淡 化 和 虚 化 , 影 响 其 他 义 位 不
在 语 言 中 的 正 常 使 用 , 以 由 于 “取 ”字 语 所 法 化 之 后 , 初 表 示 连 动 (或 并 列 )和 动 补 最
结 构 的 “V +取 ”式 仍 然 使 用 , “取 ”的 虚 化
布 和 在 后 世 的 影 响 等 因 素 , 们 选 取 的这 我
使 用 情 况 , 先 生 只是 猜 测 , 么 , 曹 那 “取 ”字


“ ” 取 字语 法化 的历 时考察
在 近 代 汉 语 中 后 期 是 以 什 么 样 的 状 态 存 在 的 呢 ? “取 ” 虚 化 以 后 究 竟 是 助 词 , 词 字 是 缀 , 是 结 合 面 宽 的 泛 义 动 词 ? 如 何 判 断 还 “取 ”是 否 虚 化 ? 为 弄 清 这 些 问 题 , 们 选 我 取 了 十 部 明 清 小 说 作 为 语 料 , 一 考 察 其 逐
曹 广 顺 先 生 考 察 过 “取 ”字 从 六 朝 到
宋 元 的 发 展 变 化 , 指 出 “元 明 以 后 , 取 ’ 但 ‘ 字 用 得 更 少 了 ”, 其 “明 代 以 后 的 文 献 尤
中 , 取 ’ 就 更 少 了 , 学 作 品 (主 要 是 白 ‘ 字 文
义 减 弱 , 渐 处 于 次 要 地 位 , 近 于 动 补 结 逐 趋 构 。 “当 一 个 动 词 经 常 在 句 子 中 充 当 次 要
传 》、 西 游 记 》、 《 《金 瓶 梅 》、 《三 言 》、 二 《
拍 》、 《聊 斋 志 异 》、 《醒 世 姻 缘 传 》、 《儒 林 外
( 称 动 词 后 助 词 ); 词 缀 ; .结 合 面 宽 史 》、 或 2. 3 《红 楼 梦 》。 我 们 下 面 着 重 讨 论 “取 ”
对 于 “V + 取 ”结 构 中 “取 ”字 的 性 质 ,
从 其 发 展 过 程 来 看 , 初 “取 ”字 表 示 “取 最 得 、 到 ”的 实 际 意 义 , 为 连 动 或 并 列 式 , 得 多
后 “ ” 因 前 动 词 强 势 表 义 的 影 响 , 词 取 字 动
+取 ” 构 成 分 分 析 上 的 混 乱 。 结
[ 收稿 日 】o 9 0 — 6 期 20 — 3 1 [ 作者简介 ] 褚福侠( 94一 , , 17 ) 女 山东枣庄人 , 山东经济学 院国际教 育学院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事语 词汇学 、 对外 汉语教学方
面的研究。

3 ・ 4
褚 福侠
从明清小说的“ V+取” 式结构看“ 宇的语法化 问题 取”
程 适 应 了汉 语 不 同 时 期 对 它 的要 求 。
[ 关键词 ] 明清小说 ; 后缀 ; ; 取 语法化
[ 中图分类号 】 0 2 H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0 7 2o ) 3— 0 4— 4 1o 7 7 (09 o 0 3 0
的 泛 义 动 词 。 这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导 致 了 “V
成 分 或 补 充 成 分 , 义 进 一 步 虚 化 的 结 果 词 便 导 致 该 动 词 的 语 法 化 ”…

去 , 语 法 功 能就 会 发 生 变 化 : 再 作 为 谓 有 在 ‘ 取 一 领 取 ’ 双 音 动 词 中 才 能 见 其 不 听 等 了 。 2( 显 然 , 于 “ ”字 在 明 清 时 期 的 ”_ ” J 对 取
褚 福 侠
( 山东经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 o4
[ 摘
要】‘ ‘ V+取” 式双音词在十部 明清小说 中共见 14个 , 1 附加式 占多数 ,取 ” “ 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 语的双音化
做 出了贡献. 因为语 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 , 取 ” “ 在现 代汉语 时期失 去构词能力 。“ ”自唐而来 的语 法化历 取
中 的 “V + 取 ”结 构 , 试 梳 理 描 写 “V + 尝 取 ” 构 在 明 清 时 期 的 构 成 及 “取 ”字 的 虚 结 化 过 程 。考 虑 到 语 料 的 价 值 意 义 、 代 分 时
曹 广 顺 先 生 认 为 “取 ”字 的 语 法 化 当 发 生 在 唐 代 。 语 法 化 首 先 表 现 为 词 汇 、 语 法 意 义 的 淡 化 和 虚 化 , 词 汇 来 说 , 其 中 就 是
与 否 使 “ +取 ” 复 合 词 与 派 生 词 产 生 纠 V 式
葛 , 学 术 界 对 于 语 法 化 之 后 的 “取 ”的 定 而 性 亦 有 分 歧 , 要 有 三 种 看 法 : . 态 助 词 主 1动
十 部 明 清 小 说 分 别 是 《三 国 演 义 》、 水 浒 《
动 词 , 的这 种语 法位 置 被 固定 下 来 之 后 , 它
话 小 说 )中 散 见 一 些源自, 使 用 是 否 真 正 反 映 其
当 时 的 实 际语 言 , 值 得 怀 疑 。 到 现 代 , 颇 只 到 其 踪 迹 ,作 助 词 的 用 法 已 不 复 存 在
其 词 义 就 会 慢 慢 抽 象 化 、 化 , 发 展 下 虚 再 语 的构 成 部 分 , 变 成 了谓 语 动 词 的 修 饰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