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历程与启示

合集下载

新时代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例[1]

新时代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例[1]

新时代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例[1]摘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负责、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工程,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为田野点,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详细梳理了西昌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实践内容和经验启示。

力图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审视,为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开展创建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和可行的路径选择等。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西昌市实践引言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负责、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工程,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西昌市概况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腹地,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攀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民族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昌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1935年,中央红军过凉山,在礼州土官庄召开了著名的礼州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行军路线,并首次提出“长征”一词,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1950年西昌解放,设立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西昌专区划归四川省,1978年西昌专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合并,西昌撤县设市。

西昌市幅员面积2882.9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95.5万人,城镇化率为66.93%;西昌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素有月亮城、太阳城、航天城、小春城之美誉,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是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具体举措。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概述:介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解读为什么需要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民族进步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创建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

2. 创建标准和要求:阐述创建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政治方向正确、宪法法律权威、经济社会发展有活力、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等方面。

详细说明各项标准和要求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创建重点领域:列举创建示范区的重点领域,如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如何在这些领域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4. 创建工作措施:阐述如何实施创建工作,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措施,如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深化宣传教育等。

同时,重点介绍创建工作的能力提升和制度建设。

5. 创建效果评估:介绍如何对创建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根据一定的指标和评价体系,对示范区的创建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6. 经验总结和启示:总结在创建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一些启示,以便其他地区和单位参考和借鉴。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创建示范区将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这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大政策部署,需要各级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事记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事记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事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下面将回顾和总结自1949年以来,我国取得的主要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事记。

一、新中国成立(1949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般的时刻,也是民族团结的伟大胜利。

从此,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独立和尊严。

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1950年10月,中国志愿军赴朝作战,为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坚决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953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入了生产建设的大潮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四、藏南和平解放、民主改革(1959年)1959年,为了解放人民群众,实现藏族人民的平等、自由、幸福,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启动和平解放”的指示。

这一事件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的进一步加强,使西藏地方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起来。

五、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3年)1950年至1953年,我国推进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土地所有者向农民的转变,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基础。

这个运动使农村贫困农民得到了土地,加强了农村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六、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曾经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民族团结的分裂,但结束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社会秩序,强调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七、精准扶贫计划(2013年至今)2013年,中国启动了精准扶贫计划,目的是通过通过精准分析和针对性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全面脱贫。

这一计划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注重解决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工作启示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工作启示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工作启示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要关注和推动的重要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只有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和衷共济,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是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是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主体力量,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投入。

同时,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民族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普通民众等。

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效。

在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确保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部门和机构,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民族团结意识。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广大民众普及相关知识,加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要注重开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民族习俗和传统的保护,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文化认同。

此外,还要加强法治建设,严厉打击民族仇恨、种族歧视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领导,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时,要加强组织,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和专门的工作小组,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型经验材料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型经验材料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型经验材料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社区,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创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模范经验,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典型经验。

一、多元文化共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关键之一是要实现多元文化共生。

这意味着各个民族在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某个边疆地区,由于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民族团结和进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组织民族艺术演出、民族服饰展示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各民族开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机会。

通过多年努力,该地区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共生和共赢,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进步。

二、平等权利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还需要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这意味着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待遇,不受歧视和排斥。

在某个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少数民族面临着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为了建设稳定团结的社会,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决策层面上加强了多民族代表人士的参与,确保各民族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

其次,政府进行了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帮助少数民族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三、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这意味着各民族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各族群众的团结进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将从背景、意义、成果和未来四个方面综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背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团结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民族问题,如涉及宗教、语言、风俗等领域的纠纷;另一方面外部势力渗透、煽动、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

因此,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意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义在于,它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效手段和途径。

我国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通过创建工作,可以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强化民族意识和誓言,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自2018年7月启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实施“双拥优抚”活动、“遗址文化”,以及深入开展与民族相关的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就业、党的建设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

尤其是在近期助力新冠疫情防控中,许多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挥党和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荣获了显著成绩,为弘扬族群之间的睦邻结“亲”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继续秉持我国宪法赋予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交流互鉴等基本原则,深入推进各项活动和政策,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努力打造更加和谐、团结进步的大家庭。

此外,今后还需从加强交流、拓宽视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综上所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

全国各族群众要高度重视该工作,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共同创造新的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研究方法的待完善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未来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如 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以更准确地揭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未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加强民族地区的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 进步事业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坚持民族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
加强民族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宣传教育,提高各族人 民的平等意识和相互尊重意识。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保障各族人民的 平等权利和尊严。
弘扬中华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 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04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 事业的挑战与对策
研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程及经验,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 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 历程进行回顾,总结经验,为推进民族团 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 鉴。
VS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实地调查 等方法,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程和经 验进行深入研究。
对策建议
加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 加大对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坚 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同时,加强民族政策宣传和教 育,提高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意 识和民族认同感。
加强党的领导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议
总结词
加强党的领导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挑战的重要 措施。
对策建议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水平,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的辉煌成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还表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民族团结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矛盾和隔阂,民族团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首先,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

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各民族都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这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保障。

其次,新中国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各民族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为各民族提供了广泛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和自治州的建立,使各民族能够自主管理本地事务,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

此外,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宣传媒体等渠道,普及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加强。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民族关系日益和谐稳定。

中国的民族团结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民族团结的推动与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民族团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各国的民族团结作出了努力。

中国始终主张国家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民族歧视。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工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在中国尤其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毋庸置疑,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民共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民族团结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实上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民族团结早在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国就存在着多民族共居的现象,这一现象更在唐、宋、元等王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婚姻联姻等方式逐渐建立了联系,带动了彼此之间的文化、经济、科技交流。

在这个时期,多民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矛盾,民族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稳定。

二、外来势力的入侵然而,在近现代史上一些列列的战争、侵略和外来统治破坏了多民族之间的稳定关系。

从19世纪末开始,外来势力如英、俄、日等先后入侵,让多民族地区饱受苦难。

在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由当初的稳定转变为了矛盾和对抗。

三、新中国时期的民族团结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其他必要的自治。

” 这一措施为多民族地区的稳定提供了既有保障,也提高了民族自治地区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新中国政府在各个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经济扶持,有明显改善生活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多民族团结呈上升态势。

四、国家政策和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获得的巨大取得的成就,都为民族团结带来重要提示。

国家的发展政策重视和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在人才管理、资源配置、对接全球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显得有创造性和有价值。

在此进程中,国家为民族团结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了遵守和贯彻相关政策的机构,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协助和支持。

现在,民族团结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成为了一个勇于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征程的内在要求。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我根据您的题目,结合撰写一篇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的作品: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团结进步的力量。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增进交流与了解,提升彼此的互信和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区域的发展,促进不同族群的共同繁荣。

首先,为了创建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承。

通过展览、文化节、论坛等形式,各个民族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传统艺术,使各族群体更加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

同时,培养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通过教育和媒体的力量,让年轻人了解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其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需要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

各族之间可以共同开展经济项目,促进区域的发展。

同时,建立共同的市场体系和相互合作的机制,通过经济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不同民族企业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拓展经济领域,促进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加快发展步伐。

再次,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治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

政府应加大对宗教、教育、语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和谐。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确保各民族在社会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权益,消除隐性的歧视和不公。

同时,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推动各个民族共同参与社区、村庄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基层自治与民主决策,让各族群体都能以平等、公正、和谐的方式参与社会建设。

最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

除此之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积极宣传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协作,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正能量宣传,树立榜样,激发更多民众的参与热情。

总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组织与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民族团结进步是指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和包容。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信仰。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我们也要包容不同民族的差异和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这种多样性。

其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需要持久而稳定的努力。

民族团结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付出努力。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各个民族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保障各个民族的利益。

第三,教育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育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消除因误解和偏见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为培养新一代的民族团结意识做出贡献。

第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方面。

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认同的桥梁。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和演出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各个民族之间的纽带和共同愿望。

最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企业和个人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关爱。

总之,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建设一个团结、和谐、进步的社会。

中国团结进步的发展史

中国团结进步的发展史

中国团结进步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团结进步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原则。

历史背景
中国的团结进步始于古代,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形成了多民族共生的国家格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团结进步逐渐成为国家的基石。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团结进步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建设,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离不开团结进步的力量。

中国积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理论、
中国制度,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共同认同和团结进步。

扶贫和民生改善
中国的团结进步还体现在扶贫和民生改善上。

中国政府通过实
施扶贫政策,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还通过不断推进教育、医疗等民生改善措施,促进社会
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均衡发展。

国家统一和和平发展
中国团结进步的发展史中,国家统一和和平发展也起到了重要
作用。

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国际社会团结进步的发展。

中国团结进步的发展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建设美好未来的
道路上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团结进
步将继续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主要事迹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主要事迹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主要事迹
(原创版)
目录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主要事迹
1.促进民族融合
2.推动经济发展
3.提升文化传承
4.加强教育支持
5.保障民生福祉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正文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指在我国各个民族聚居区,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动民族关系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先进单位。

这些单位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典范。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主要事迹
1.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2.推动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等手段,帮助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提升文化传承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工作,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加强教育支持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为各民族培养大量人才,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保障民生福祉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解决各民族群众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心得体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有幸亲身参与了所在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到了一系列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奋斗和交往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团结情感。

民族团结所创造的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内聚力和凝聚力,使各族群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其次,进步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各民族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各个民族的发展需求,增强民族团结的内在动力。

在创建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民族团结进步事迹,比如农村扶贫产业的发展,城市民生工程的建设,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都为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连结。

第三,先进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标志。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要求各族群众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先进文化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以先进交往方式推进多民族交往,共同提升各族干部群众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创建过程中,我也亲身参与了一些先进文化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了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了道德讲堂,制定了文明交往倡议书等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也提升了各族群众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素养。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投身和参与,才能够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目标落到实处。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施德君朱碧波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阐述了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S村从建立组织机构、发动广泛宣传、“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建立回白“议事”制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积极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获得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模式助推各项工作发展等成效。

提出了几点思考: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并举、增强文化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民族团结之基,铸牢村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法与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1-059-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边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20VS088)。

一直以来,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S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工作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从理论、实践和区域研究三个层面探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学术成果。

一是理论探究层面: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学理探讨。

如金炳镐等人探究了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历程和特点[1]。

陈辉探究了民族团结创建的内在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2]。

杨文笔通过对云南和宁夏的横向对比,探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价指标体系[3]。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事关我国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真总结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对加强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政治保证、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奠定了党在少数民族中开展团结教育的重要基础。

1.坚持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是贯穿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一条主线。

党的民族理论教育理念,就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掌握群众、指导实践。

党在成立之初就特别强调,民族问题是革命和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大”“三大”“六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的民族工作,提出了平等、团结、自治、自决的民族纲领以及建立联邦共和制国家的民族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探索受到苏联“联邦制”模式和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逐步抛弃了“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的口号。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目标任务,形成了涵盖教育组织、区域自治、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经济扶助等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方法。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执行了民族纲领、民族政策,初步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组织机制。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指用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和谐交往、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的一项工作。

这项工作的实施,对于维护国家团结、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只有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才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民族矛盾和地区分裂,保障我国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也能够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我们要以“团结、和谐、进步”为主题,推进“彼此尊重、平等互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针,建设好民族团结的桥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升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总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习惯等差异,如果不能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偏见,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个民族的相互认同和共同发展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责任,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是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可以打破地域和民族的壁垒,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各地区和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最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文化遗产是丰富多样的国家文化宝库。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只有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结与融合,才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和启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和启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和启示民族团结进步是指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是一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和启示:
1.平等互利原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倡导平等互利,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

各民族应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多元文化融合:积极倡导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民俗活动、语言教育等方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4.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加强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5.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环境。

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

6.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倡导尊重、理解、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形成团结奋进的共同意识。

以上经验和启示表明,民族团结进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
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历程与启示黄红梅、张勇2012-1-11 13:42:42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年12月16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群众性、基础性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

1952年,该州决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并一直坚持了30多年,此举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延边州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总结出“五字”经验,即在时间上立足于“早”字,要有远见,要抓苗头,把工作做在前头;在范围上强调一个“广”字,宣传面要广,要在各民族、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中普遍进行;在形式上狠抓一个“多”字,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宣传形式,全力以赴进行;在内容上注重一个“深”字,深入各族群众思想实际,把宣传内容讲深讲透;在路径上探求一个“新”字,不落俗套,使受教育群众每年都能受到新教育。

但是,这一活动在当时未能及时在全国推广,也没有普遍地开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修复“文革”在民族团结上造成的创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逐渐被各地重视起来。

1983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同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在该区首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决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

这样,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逐步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这个时期的创建活动主要内容体现为:一是对各族干部群众集中进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二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各族群众联谊活动;三是深入检查和观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主要特点为:一是各族群众广泛参与。

如新疆在1983年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仅乌鲁木齐市就举办联欢活动近400次,参加人数约7万人,建立民族团结友谊集体近700个;二是形式多样。

创建活动期间,各地区除了在报纸、广播、电视开设专栏或专题报道外,还发挥宣传车、幻灯、墙报等的作用,举办主题摄影、美术、书法展览,开展教唱民族团结歌曲和群众性联谊活动,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讲座、报告会和培训班等;三是效果显著。

推动了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解决了许多影响民族团结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消除了“文革”对我国民族关系的伤害,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和联系,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从而调动起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情。

这个时期创建活动深入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创建地区普遍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当时,开展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地区涌现出许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了表彰先进,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党和国家决定,对于某些在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有关省、自治区可以自行进行表彰。

198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率先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从1982年到1988年,全国召开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26个,许多自治州、自治县和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也召开了表彰大会,表彰了数以万计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民族团结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我国全面开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国务院在肯定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进一步拓宽了创建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丰富了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积累了许多创建活动经验,直接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新的高度和深度发展。

2005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法定活动。

这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和重视,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9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要求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努力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2010年7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遵循原则、创建形式、工作机制等。

《意见》第一次从理论层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规律,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

2011年8月,国家民委党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会议决定,保留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承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起草创建活动和阶段性计划;开展创建活动及典型宣传。

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体制机制,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效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全局层面标志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次会议也表明,多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把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紧抓好,努力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党和国家加强了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2002年国家民委等7部委对贯彻落实中办发〔2001〕23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06年,中办、国办会同有关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发〔2005〕10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008年至2009年,国家民委等部门对贯彻落实国办发〔2008〕33号文件精神情况进行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监督检查;2010年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关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

党和国家一系列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不仅直接推动了各地各部门认真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而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各民族“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已成为全国各族群众共识。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是全国各族群众的深切愿望。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大量涌现。

多年来,国务院和各地区、各部门表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涌现出孔繁森、吴登云、李素芝和维吾尔族老妈妈阿尼帕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他们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5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5000多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和强烈的影响。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推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国家民委网站、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报联合开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周一星”栏目,从2010年12月起,每周推出一个事迹突出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或集体,宣传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凡贡献。

目前,已推出42期,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地各部门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物质基础日益深厚牢固。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的经验与启示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键也在党。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群众性的创建活动逐步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召开了民族团结表彰大会;2005年,中央决定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式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法定活动,从1988年开始,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几十年的创建历程充分表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由小到大、从点到面,直至发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广泛参与的崇高事业,关键在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

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程,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蓬勃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蓬勃发展,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几十年来,创建活动之所以成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深受各族群众欢迎、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在创建活动中都十分重视解决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其解难事、做实事,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