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材料高温化学

合集下载

材料的性能第一章材料的性能

材料的性能第一章材料的性能

同的标准。称为标尺A、标尺B、标尺C。洛氏硬度实验是现
今所有使用的几种普通压痕硬度实验的一种。三种标尺的初
始压力均为98.07N(10Kgf),最后根据压痕深度计算硬度值。
标尺A使用的是球锥菱形压头,然后加压至588.4N(60Kgf);
标尺B使用的是直径为1.588mm(1/16英寸)的钢球作为压头,
(3)布氏硬度适合于测试成品材料的硬度,维氏硬度可测试整体材料的硬 度;
(4)塑性材料零件可用屈服强度作为设计指标,脆性材料应用抗拉强度作 为设计指标。
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
使用性能:材料在使用过程
中所表现的性能。包括力学
神 舟
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一 号
工艺性能:材料在加工过程
飞 船
中所表现的性能。包括铸造、
锻压、焊接、热处理和切削
性能等。
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状和尺寸变化,称 为变形。
外力去除后能够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钢球压头与 金刚石压头
HRB用于测量低硬度材料, 如 有色金属和退火、正火钢等。
HRC用于测量中等硬度材料, 如调质钢、淬火钢等。
洛氏硬度的优点:操作简便, 压痕小,适用范围广。
缺点:测量结果分散度大。
洛氏硬度压痕
洛氏硬度(HR)测试当被测样品过小或者布氏硬度(HB) 大于450时,就改用洛氏硬度计量。试验方法是用一个顶角 为120度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1.59mm/3.18mm的钢球, 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深度求出材料的硬 度。根据实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标度来表示:
A<Z 时,有颈缩,为塑性材料表征

第1章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第1章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1.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由于晶体原子排列呈周期性,因此, 可以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应晶 格中原子排列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 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 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
1.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晶格
晶胞
1.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Z c
α
β a
X a γ
b
Y
图1-9 晶胞的晶格常数和轴间夹角的表示法
()
MPa
b
s
e
b
s
e
应变(%)
图1-2 单轴拉伸曲线示意图
2、金属的力学性能的指标一般有哪些? 怎样获得这些指标?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 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在工程中常用 塑性指标来判断金属材料的可成形性,常 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来表征。 伸长率指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拉断标距长 度的延长值(见图1-1)与原始标距长度的 比值,即:
1.2.1 金属
在固态金属中,吸引力与排斥力的大 小以及它们的结合能量都随原子间距离 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样就存在一个原 子间距,此时原子间相互排斥力与吸引 力相等,原子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该原 子间距即为平衡距离,这时原子之间的 结合能为最低,系统此时最稳定。
1.2.2 金属的晶体结构
1.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2.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 3.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第1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1.1 金属材料的性能 §1.2金属的晶体结构
§1.3合金的相结构
1.1 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是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 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 金属材料一般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 金属,黑色金属有钢、铸铁、铬、锰; 其他的金属,如铝、镁、铜、锌等及其 合金都为有色金属。 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物 理化学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能等。

第一章2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

第一章2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

四、切削加工性能 用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 和刀具寿命来表示。
切削加工
金属材料具有适当的硬度(170 HBS~230 HBS) 和足够的脆性时切削性良好。 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加少量铅、磷)和进行适当 的热处理(低碳钢正火,高碳钢球化退火)可提高钢 的切削加工性能。 铜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
五、热处理工艺性能 钢的热处理工艺性能主要考虑其淬透性, 即钢接受淬火的能力。 含Mn、Cr、Ni等合金元素的合金钢淬透 性比较好, 碳钢的淬透性较差。
断后伸长率
A
A
11.3
δ5 δ10
ψ
%
%
断面收缩率
Z
三、硬度 硬度:材料抵抗另一硬物体压入其内的能力。 即材料受压时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1、布氏硬度 一定直径的硬质合金球(或钢球)在一定载 荷作用下压入试样表面。测量压痕直径, 计算硬 度值。 用钢球压头时硬度 用HBS表示 用硬质合金球时硬 度用HBW表示
布氏硬度计
布氏硬度计的使用
2、洛氏硬度 采用金刚石压头(或硬质合金球压头), 加预载荷F0 ,压入深度h0 。再加主载荷F1 。 卸去主载荷F1,测量其残余压入深度h。 用h与h0之差△h来计算洛氏硬度值。 硬度直接从硬度计表盘上读得。 根据压头的种类和 总载荷的大小洛氏硬度常 用表示方式有: HRA、HRB、HRC
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其化学成分和工艺有 密切关系。 纯金属的抗拉强度较低; 合金的抗拉强度较高。 纯铜抗拉强度: 60MPa 铜合金抗拉强度:600MPa~700MPa 纯铝抗拉强度: 40MPa 铝合金抗拉强度:400MPa~600MPa
退火状态的三种铁碳合金: 碳质量分数0.2%,抗拉强度为350MPa 碳质量分数0.4%,抗拉强度为500MPa 碳质量分数0.6%,抗拉强度为700MPa

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节第1课时反应热焓变教案第一册

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节第1课时反应热焓变教案第一册

第1课时反应热焓变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结合具体实例发展学生基于内能及内能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2。

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表示。

一、反应热及其测定1.认识体系与环境(以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为例)2.反应热(1)含义: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2)测定方法:利用量热计直接测定。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实验装置(2)实验测量数据①反应物温度(t1)的测量: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

50 mol·L-1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擦干备用;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

55 mol·L-1 NaOH溶液,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NaOH溶液的温度,取两温度平均值为t1。

②反应后体系温度(t2)的测量打开杯盖,将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立即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用搅拌器匀速搅拌。

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并记录为t2。

③重复实验操作,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④实验数据处理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为稀溶液,其密度近似地认为都是 1 g·cm-3,反应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c=4。

18 J/(g·℃)。

该实验中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是0.418(t2-t1)kJ,中和热为-错误!kJ·mol-1。

(1)装置中的玻璃搅拌器能否用金属(不与酸、碱反应)质搅拌器代替?为什么?[提示]不能。

原因是金属质搅拌器易导热,造成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

(2)实验中为何使用0。

55 mol·L-1 NaOH溶液与0。

50 mol·L -1盐酸反应,而不是选用0。

50 mol·L-1 NaOH溶液?[提示]碱过量的目的是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材料热处理原理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基础

材料热处理原理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基础
材料热处理原理
1#楼203 周二 5-6节 周四 1-2节
热处理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 热处理:将金属或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通 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或合金的 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 技术。
• 金属材料生产和机械制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
• 热处理的特点:
– 一般不改变材料或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 – 改变材料或工件的微观组织和结构,或表面的化学成
特点:
(1)存在由于均匀切变引起的宏观形状改变,可在预先制备的抛光试样 表面上出现浮突现象。
(2)相变不需要通过扩散,新相和母相的化学成分相同。 (3)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4)某些材料发生非扩散相变时,相界面移动速度极快,可接近声速。
4. 按相变方式分类
➢ 有核相变:通过形核-长大方式进行的。
• 其两个生成相的结构和 成分均与母相不同
• 加热时也可发生 α+→转变,称为逆 共析相变
平衡相变
④调幅分解
• 某些合金在高温下具有均匀单相固溶体,但冷却到 某一温度范围时可分解成为与原固溶体结构相同但 成分不同的两个微区,这种转变称为调幅分解。
特点:转变初期不存在明显的相界面和成分突变; 通过上坡扩散实现成分变化; 一个自发分解过程; 不经历形核阶段; 分解速度快
3. 按原子迁移特征分类
扩散型相变
相变时原子迁移特征
非扩散型相变
3. 按原子迁移特征分类
(1)扩散型相变
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
如:脱溶型相变、共析型相变(珠光体型转变)、调幅分解和有序化 转变等。
特点:
(1)有原子扩散运动,相变速率受原子扩散速度所控制; (2)新相和母相的成分往往不同; (3)只有因新相和母相比容不同而引起的体积变化,没有宏观形状

化工工艺学第1章

化工工艺学第1章

• 原因:一段炉最重要最贵的合金钢管在温度为
950°C时寿命8.4万小时,960°C时减少到6万小
时。一段炉投资约为全厂30%,其中主要为合金
钢管。
化工工艺学第1章
• 二段炉温度 主要按甲烷控制指标来确定。压
力和水碳比确定后,按平衡甲烷的浓度来确定温 度。一般要求yCH4<0.005,出口温度应为1000°C 左右。实际生产中,转化炉出口温度比达到出口
CS2+4H2=2H2S+CH4
COS+H2=H2S+CO
通常以氧化锌与硫化氢的反应为例讨论。这一反
应为放热反应,温度上升,平衡常数下降。所以 低温对反应有利。
化工工艺学第1章
• 一些条件下平衡S含量的计算值如下:
• 水蒸气含量/%
平衡硫含量/10-6

200°C 300°C 400°C
• 0.50
NaHS +4NaVO3 +H2O =Na2V4O9+4NaOH+2S 氧化态ADA氧化焦性偏钒酸钠 Na2V4O9 + 2ADA(氧化态)+2NaOH +H2O = 4NaVO3
• 氨除了主要用作化学肥料的原料外,还是生产 染料、炸药、医药、有机合成、塑料、合成纤 维、石油化工等的重要原料。
• 合成氨发展的三个典型特点: • 1. 生产规模大型化。 1000~1500T/日 • 2. 能量的合理利用。 用过程余热自产蒸汽推动
蒸汽机供动力,基本不用电能。 • 3. 高度自动化。自动操作、自动控制的典型现
但要求较高的设计需要计算逸度系数,用逸度代
替上式中的压力才是准确关系。利用热力学原理
可导出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第一章 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  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

第一章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第一节.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一、高分子材料的结构1.高分子的含义: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适当加入添加剂)的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1.天然:松香、石蜡、淀粉2.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高分子化合物都是一种或几种简单低分子化合物集合而成为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又称为高聚物或聚合物。

通常分子量>5000 高分子材料没有严格界限<500 低分子材料如:同为1000的多糖(低),石蜡(高)一般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及强度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分子量很大,但化学组成比较简单。

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的低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

即是由简单的结构单元以重方式相连接。

例:聚乙烯由乙烯聚合而成{ }概念:单体——组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低分子化合物链节——大分子链由许许多多结构相同的基本单元重复连接构成,组成大分子链的这种结构单元称为链节。

聚合度——链节的重复次数。

n↑导致机械强度↑熔融粘度↑流动性差,不利于成型加工。

n要严格控制。

三、高分子的合成:加聚反应、缩聚反应①加聚反应:指一种或几种单体,打开双键以共价键相互结合成大分子的一种反应例如:乙烯→聚乙烯(均聚)②分类:均聚:同种单体聚合共聚: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聚合(非金属合金丁二烯+苯乙烯→丁苯橡胶二元共聚三元共聚ABS:丙烯脂:耐腐蚀表面致密丁二烯:呈橡胶韧性苯乙烯:热塑加工)特点:反应进行很快链节的化学结构和单体的相同反应中没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②缩聚反应:指一种或几种单体相互混合儿连接成聚合物,同时析出(缩去)某种低分子物质的反应。

例:尼龙(聚酰胺)氨基酸,缩去一个水分子聚合而成。

特点:由若干步聚合反应构成,逐步进行。

链节化学结构与单体不完全相同,反应中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总结:目前80%的高分子材料由加聚反应得到。

四、聚合物的分类与命名①按聚合物分子的结构分类a.碳链聚合物:这一类聚合物分子主链是由碳原子一种元素所组成{ }侧基有多种,主要是聚烯烃、聚二烯烃(橡胶)b. 条链聚合物,器结构特点是除碳原子外,还有氧、氮、硫原子。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高温化学腐蚀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高温化学腐蚀

绪论金属腐蚀的定义: 金属材料和环境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引起材料的退化与破坏称为金属的腐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 1. 研究金属和周围介质作用时所发生的化学或电化学的现象、机理及其一般规律。

• 2. 研究各种条件下金属材料的防止腐蚀的方法和措施。

三、金属腐蚀与防护的重要性经济损失:•直接损失:指采用防护技术的费用和发生腐蚀破坏以后的维修、更换费用和劳务费用。

•间接损失:指设备发生腐蚀破坏造成停工、停产;引起的物资跑、冒、滴、漏损失;对环境污染以至爆炸、火灾等事故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高温化学腐蚀第一节概述一、高温化学腐蚀定义:高温化学腐蚀是研究金属材料和与它接触的环境介质在高温条件下所发生的界面反应过程的科学。

金属高温腐蚀与常温腐蚀的区别:高温腐蚀:主要是以界面的化学反应为特征。

常温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过程。

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反应式:Me(金属)+X(介质)--MeX(腐蚀产物)二、高温腐蚀分类按环境介质状态分1)高温气态介质腐蚀(2)高温液态介质腐蚀(3)高温固态介质腐蚀(1)高温气态介质腐蚀:气态介质中包括有单质气体分子。

非金属化合物气体分子。

金属氧化物气态分子,和金属盐气态分子。

由于这种高温腐蚀是在高温,干燥的气体分子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常被称为“高温气体腐蚀”“干腐蚀”“化学腐蚀”。

(2)高温液态介质腐蚀:液态介质(包括液态金属,液态融盐及低熔点氧化物)对固态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

这种腐蚀包括界面化学反应,也包括液态物质对固态物质的溶解。

(3)高温固态介质腐蚀:金属材料在带有腐蚀性的固态颗粒状物质的冲刷下发生的高温腐蚀。

这类腐蚀包括固态燃灰与盐颗粒对金属材料的腐蚀。

又包括这些固态颗粒状物质对金属材料表面的机械磨损,所以人们又称为“磨蚀”或“冲蚀”。

高温腐蚀现象(1)在金属热处理过程中,碳氮共渗和盐浴处理易于产生增碳、氮化损失和熔融盐的腐蚀。

(2)含有燃烧的各个过程,比如柴油发动机、燃气轮机、焚烧炉等所产生的复杂气氛的高温氧化等腐蚀。

材料化学导论

材料化学导论
都能相互溶解,即 溶体常常在某一限定成分 范围内才能形成。
LnxA-μA关系曲线会终止于 A在B中的饱和溶解度处, 要用LnxA=0处外插之后μA 的值,标准状态也变成了 假想标准状态。
4.固体的溶解度
• 固体与液体平衡时溶液中A 的化学势等于固体A的化学
• 物质A的溶解行为取决于固 体A的化学势大小和溶解过
2.课堂讨论 2 3.机动 2(复习及习题解答)
教学过程
1. 后次复习前次概念 2. 本次讲授内容的引入 3. 新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 4. 小结 5. 思考题 6. 作业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材料化学导论》 席慧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材料化学导论》 唐小真 高教出版社 1997 3. 《材料化学导论》 丁马太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年 4. 《材料化学导论》 杨宏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Chemistry》 Harry R. Allcock

P+为标准压力,G+为该压力 下n摩尔理想气体的标准自

由能,与压力无关,是温
温度较低时,单位压力气 体的化学势高于液体的化 学势,这时气体凝结;
度的函数
• 高温时则正好相反。

当气体压力保持一定时, 单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随

温度达到Tb,气体和固体 的两条曲线相交,此时,
温度而变化。单位压力下
Tb温度下单位压力的气体
• 溶体平均每摩尔自由能g为:
2.混合气体化学势 • 把单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表达式中的全压力p换成各成
分的分压,即可得到理想混合气体的化学势。 (理想气体) (对A成分而言)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

力 核
(2)测定方法:利用 量热计直接测定。
分 层





·
返 首 页
6
·


备 知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基 达


自 主
(1)实验装置
·
随 堂






键 能










返 首 页
·
7
·


备 知
(2)实验测量数据
基 达


·
自 主
①反应物温度(t1)的测量: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必 化学键
备 知 识
自 主
H—H


Cl—Cl
15
反应中能量变化
1 mol A—B 化学键 吸收 436 kJ 吸收 243 kJ

反应中能量变化
基 达

·

共吸收 679 kJ
堂 检

·
·
关 键
H—Cl

放出 431 kJ
共放出 862 kJ 课 时
力 核
结论
H2(g)+Cl2(g)===2HCl(g)的反应热 ΔH=-183 kJ·mol-1
0.50
mol·L-1
随 堂


习 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 测
关 键
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课 时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一、二、三章

材料物理化学性能一、二、三章
19 2013-5-14


试样质量m、温度T2 量热器热容q、 水的质量m0、比热容c0 、测量前水温T1 、 混合温度T3
测量时将试样投入量热器的水中,忽略量热 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按照热平衡原理
m0 c0 q T3 T1 C mT2 T3
2013-5-14
(1-15)
E T
CV ,m
C 上式表明, V,m 依指数规律随温度而变化,而不是从试验中 得出的按 T 3 变化的规律.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爱因斯坦采用了 过于简化的假设.
E 3R e T
2
E T
(1-12)
忽略振动之间频率的差别是此模型在低温时不准确的原 因.德拜模型在这一方面作了改进,故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1)对于固体材料,热容与材料的组织结构 关系不大,见P141图 8-3 (2)相变时,由于热量的不连续变化,热容 出现突变。 (3)在室温以上不发生相变的温度范围,合 金的热容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一旦发生 相变,热容偏离直线规律,向下拐折。


17 2013-5-14
1.2热容的测量、热分析法的应用
将精确称重的待测试样由细线吊挂在加 热器中加热.加热后将待测试样迅速投入量 热器中进行测量.
混合法测量固体材料的比热容原理: 温度不同的物体混合之后,热量将由高温 物体传给低温物体.如果在混合过程中和 外界没有热交换,最后达到均匀稳定的平 衡温度,在此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的热 量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平 衡原理.
10 2013-5-14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摩尔热容如下图1-1(P139图 8-2)所示,是随温度而变化的.
图1-1 NaCl的摩尔热容—温度曲线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 反应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 反应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修一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应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第必修一一、单选题(共16题)1.根据反应Br+H2⇌HBr+H的能量随反应历程的变化示意图甲进行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B.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C. 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随反应历程的变化示意图可用图乙表示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丹砂(HgS)烧之为水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 人类历史上大多数重金属发现和使用较早而轻金属的发现和使用则较晚C.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特性D. 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5%3.下列变化过程,吸热的是()A. Cl+Cl→Cl2B. H+Cl→HClC. I2→I+ID. C+O2→点燃CO24.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图甲)进行判断。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正反应吸热B.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C. 加入催化剂后,该反应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可用图乙表示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5.对于如下反应,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3=△H1-△H2B. 加催化剂,反应①的反应热降低,反应速率加快C. K3=K1●K2D. 增大压强,K1减小,K2增大,K3不变6.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测定中和热。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从实验装置看(量筒未画出),图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仪器B. 做完一次完整的中和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要使用2次C. 烧杯间的碎纸屑的作用是固定烧杯的位置D. 由于实验过程中有热量的散失,所以测得的中和热△H比理论值要小7.已知一定温度下合成氨的化学反应:N2(g)+3H2(g) ⇌2NH3(g);△H=-92.4kJ/mol,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实验:①通入1mol N2和3 mol H2,达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②通入2mol N2和6mol H2,达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Q2=2Q1B. Q1<0.5Q2C. Q1=Q2<184.8 kJD. Q1=Q2<92.4 kJ8.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键436 kJ/mol;F—F键153 kJ/mol;H—F 键565 kJ/mol。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

在碳等元素氧化到规定范围后,钢液中 大量的氧在冷凝过程中将以FeO和Fe3O4等形 态析出,使钢的塑性差,轧制时易产生裂纹;
因此,炼钢的最后阶段必须加入脱氧剂 (锰铁、硅铁和铝)除氧。
Si + FeO = SiO2 +Fe Mn + FeO = MnO + Fe
2Al +3 FeO = Al2O3 +3 Fe 达到要求后,把钢液铸成钢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轧成钢材。
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都属于铸铁。
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根 据碳在铸铁中存在的形式不同,铸铁分为 三种。
白口铸铁: 熔融状态的铁液,若快速冷 却Fe3C来不及分解而保留下来,铁的断口呈 白色。白口铁硬而脆、不宜加工一般用来 炼钢。故又称炼钢生铁。Fe-Fe3C状态图中 的亚共晶、共晶、过共晶合金即为此类铸 铁。
只有一种金属元素的物质叫纯金属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合在一起形 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
金属材料就是指金属及合金。
当各个金属原子相互在一起形成固体 时,各金属原子与其价电子脱离变成 正离子,按照一定的几何形式排列, 并在其占据的位置上作高频率的振动, 价电子呈自由电子的形式在各离子间 作高速穿梭运动,它们为整个金属公 有,形成“电子气”,金属固体就是 依靠这些公有化了的自由电子与各正 离子之间的引力结合而成。这种方式 叫“金属键”。
钢中不含有特意加入的金属元素,除铁碳外, 有少量硅、锰、磷、硫等杂质元素。
合金钢:
在碳素钢的基础上,为改善钢的性能冶炼时 特意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炼成的钢。
3.按冶炼方法分类: 按炉别分:
转炉钢 转炉为梨形容器,因装料和出钢时需倾转炉体而得名。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应热第一课时反应热焓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应热第一课时反应热焓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

第一节反应热第一课时反应热焓变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D.人体运动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C与CO2反应B.高温煅烧石灰石C.生石灰与水反应D.Ba(OH)2·8H2O与NH4Cl反应3.下列有关中和热测定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应准确读取酸碱混合后溶液的最高温度作为最终温度B.酸碱混合时,量筒中NaOH溶液应缓缓倒入量热计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C.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后,用水冲洗干净,再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D.为了保证0.50 mol·L-1的盐酸完全被中和,通常使氢氧化钠溶液稍稍过量4.在如图所示的量热计中,将100 mL 0.50 mol·L-1CH3COOH溶液与100 mL 0.55 mol·L -1NaOH溶液混合,温度从25.0 ℃升高到27.7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量热计的保温瓶绝热效果不好,则所测ΔH偏大B.搅拌器一般选用导热性差的玻璃搅拌器C.若选用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则溶液温度将升高至不超过27.7℃D.所加NaOH溶液过量,目的是保证CH3COOH溶液完全被中和5.下列有关能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NaHCO3与盐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B.C(石墨,s)=C(金刚石,s)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6.已知:H2(g)+Br2(g)===2HBr(g) ΔH=-72 kJ·mol,其它相关数据如表:H2(g) Br2(g) HBr(g) 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 a 369A.404 B.260 C.230 D.2007.如图所示,ΔE1=393.5 kJ,ΔE2=395.4 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需吸收1.9 kJ热量B.石墨和金刚石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D.1 mol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高于1 mol CO2的总能量8.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与示意图不相符的是( )A.生石灰与水的反应B.灼热的炭与水蒸气的反应C.盐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D.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反应9.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 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的温度是3次B.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测得的中和热ΔH会偏大C.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中和热ΔH会偏小D.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110.分解水获得H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水属于吸热反应B.断开H—O键放出能量C.形成H—H键吸收能量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11.下列图像能准确表示氢气燃烧的热量变化的是( )12.如图为反应2H2(g)+O2(g)===2H2O(g)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化学(第2版)作者曾兆华、杨建文编著第一章课件全

材料化学(第2版)作者曾兆华、杨建文编著第一章课件全
Chapter1 Introduction
52
实践性:
生物医药领域生物相容性材料:例如设计特殊的金属合金和聚合物涂层,以保护人体组织不与人工骨头置换体或其他植入物相排斥;人造肾脏、血液氧合器、静脉过滤器以及诊断化验等;药物、蛋白质及基因的控制释放。
Chemicals:the utility lies primarily in their consumption.Materials: can be used repeatedly or continuously for an application that does not irreversibly convert them to something else.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材料与化学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 connected with function and, through that function, utilities.
11
Distinguish between
Chemicals and Materials
Chapter1 Introduction
12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
Atomic-molecular level interaction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Chapter1 Introduction
13
材料的发展
美国海军用0.5马力陶瓷发动机
广州新电视塔摩天轮的16个“水晶”观光球舱,壳体采用新型高分子材料,晶莹剔透,能保证舱内游客对塔外景色一览无余。
美国最新型隐身战斗机F-22使用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

材料科学基础第一章

材料科学基础第一章

图 金属键、金属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变形
(3)金属键型晶体的特征 良好的延展性 良好的导电性 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导热性好 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自由电子可吸收可见光
的能量 )
4.范德瓦尔键 分子的一部分往往带正电荷,而另一部分往往带负电荷, 一个分子的正电荷部位和另一分子的负电荷部位间,以微 弱静电力相吸引,使之结合在一起,称为范德瓦尔斯键也 叫分子键。 范德瓦尔斯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比化学键的键能少1~2个数量级。
1.共价键 (1)共价键的定义 有些同类原子,例如周期表IVA,VA,VIA族中大多数 元素或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互相接近时,原子之间不产 生电子的转移,此时借共用电子对所产生的力结合。 (2)共价键的特点 共价键键合的基本特点是核外电子云达到最大的重叠, 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确定的方位,且配位数较小。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饱和性。 金刚石、单质硅、SiC、H2、O2、F2、碳-氢化合物。
最强
金属键 自由电子气与正离子实 之间的库仑引力
分子键 原子间瞬时电偶极矩的 感应作用
较强
无方向性键、配位数高、 塑性较好、有光泽、好 的导热、导电性
无方向性键、结构密堆、 高熔点、绝缘
最弱
思考题
为什么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而共价晶体一般硬而且脆?
图 金属的变形
图 共价键的断裂
§1.1.2 工程材料的键性
密排六方晶胞示意图 (a)刚球模型;(b)质点模型;(c)晶胞中原子数示意图
第一章 材料的结构
第一节 材料的结合方式
§1.1.1 化学键
结合键的定义:所谓结合键是指由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 体的方式和结合力的大小。 结合键决定了物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质。 根据电子围绕原子的分布方式,可以将结合键分为化学 键和物理键。 化学键(涉及到原子外层电子的重新分布,电子在键合后 不再仅仅属于原来的原子 )。 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橡胶材料-第1章2热塑弹性体液体橡胶再生胶胶粉等-61页文档资料

橡胶材料-第1章2热塑弹性体液体橡胶再生胶胶粉等-61页文档资料
硬段要求链段间的作用力是以形成物理“交联”或“缔合”, 或者具有在高温下能离解的化学键;
软段则要求是自由旋转能力较大的高弹性链段。 硬段显示高度刚性,不能过长,而软段显示高度的柔性,不
能过短。 例如:苯乙烯与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
软链段
硬链段
PS BR
PS
<一> 共聚型TPE的结构特征 共聚型TPE是采用嵌段共聚的方式将柔性链
适合制造汽车轮胎。
<四> 乙烯-α-辛烯共聚热塑性弹性体(POE)
1. 结构
该TPE是通过乙烯与α辛烯在茂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下 定向共聚而成的具有特殊序列分布的聚烯烃共聚物。 POE是Poly Olefin Elastomer的缩写。
辛烯共聚单体在分子链上均匀分布,其质量含量>20 wt%。
POE的力学性能良好。 POE主链的特性与PE类似——良好的绝缘性
和耐化学介质性。 但耐热性低——永久变形大。 通过部分交联的方式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改善。
3. 应用 替代EPDM制造防水卷材,耐候性更好。 微交联的POE——高耐候电缆料。 POE还可以用于PP的增韧改性剂,在提高韧
性的同时,强度和加工性牺牲较小。
(软段)同刚性链(硬段)交替连接成大 分子。
玻璃态或结晶态微区
<二> 苯乙烯共聚热塑性弹性体
1. 结构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 为S—D—S。S为聚苯乙烯硬段,其聚集微 区为无定形玻璃态——物理交联点;D为聚 二烯烃或氢化聚丁二烯软段,在常温下处 于高弹态——提供橡胶的弹性。
常见的三种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
SBS SIS
SEBS
2. 性能

2024年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2024年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 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能烧制陶器;殷商时期就能冶 炼、铸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熟练掌握铁的冶炼技术,并用 于各种器皿、农具和兵器的制造。 ②中国古代化学工艺为世界化学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 了辉煌的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评价道:整个化学最重要 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典例1 飞上天花板的氢气球过了几天后,慢慢缩小,掉落地面。这
主要说明( A )
A.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
B.微观粒子之间有空隙
C.微观粒子的质量很大
D.微观粒子非常小
[解析] 氢气球落地,说明里面的氢气减少了,原因是构成氢气的
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氢气球外面去了。
3.化学可以创造出性能各异的各种新材料
事例
材料特点
全碳气凝 ①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胶——“碳海 ②具有很好的隔热效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 绵” 航天等领域
Hale Waihona Puke ①新一代防腐涂层钢筋可抗击高温高湿的海洋气候
港珠澳大桥 环境对金属的腐蚀; ②由特殊的聚乙烯纤维制成的高性能绳索强度高、
承重力大
1.化学的发展 化学是在人们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探索和应用中建立和发 展起来的。 (1)人类最初只是用石头、树木 等天然材料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拓展培优
火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3)近代化学发展阶段
时间
成就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其著作《怀疑的化学家》中提出:
1661年 化学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从而认识
物质的本性
1775年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了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运用定 前后 量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5 混合气体中的氧化
前述为单种的氧或硫气氛中的氧化或硫化。但实际气 氛常为混合气体,如H2O,SO2,CO2及卤素等各种气氛。 这类气氛中首先涉及到的是氧势或硫势。 1、H2O:
P=105Pa,T=1200K时,各平衡分压为:
-1
由此看出水蒸气的平衡氧势相当高,所以在排放高 温、高压水蒸气的火力发电用泵自然会氧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850K时:
小于850K时:
温度越高平衡氧势越大
1.2.2 平衡氧势和温度的关系
(1)直线在图中位置 越低,金属氧化物越 稳定 (2)直线随温度升高, 而向上倾斜,说明温 度越高氧化物易分解。 (3)温度越高平衡氧 势越大。
氧势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1.2.3 合金的氧化 含1%(摩尔分数)Ni的Au合金在 1200K下氧化 2Ni+O2=2NiO
第一章 材料高温化学
§1.1 冶炼与提纯 §1.2 高温氧化 §1.3 自蔓燃合成
§1.1 冶炼与提纯
1.1.1 冶炼过程 高温下金属元素的分离和浓缩过程
目的:把有用元素从其他共存元素中分离 出来,进而浓缩成工业原料
具 体 过 程
(1)矿石粉碎分离,获得高品位精矿(选矿) (2)高温物理化学处理,提取粗金属 (3) 精炼、提纯
实际溶液是非理想溶液 理想溶液: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接近 或十分稀薄的溶液。
活度
非理想溶液 的蒸气压
1.1.5 化学平衡热力学及冶炼
1、气-固反应: 如:Ag2O=2Ag+1/2O2
dnAg2O分解
Ag2O=2Ag+1/2O2
当温度T一定时: Ag、Ag2O纯固体时: 此时氧气的压力称为分解压 总之自由能变化△G可表示如下:
1.2.4 硫化 如Ni的硫化:3Ni+S2=Ni3S2
900K时平衡硫势: 900K时平衡氧势: 似乎防硫化比防氧化容易,但考虑到NiO和Ni3S2在 Ni中的扩散速度。
再加上NiO的熔点为2500K,而Ni3S2的熔点却为 1079K,特别是和Ni的共晶点为918K,容易生成低熔点 熔体,所以Ni3S2难形成如NiO这样的金属保护层。对多 数金属,平衡硫势比氧势高,硫化物不如氧化物稳定, 硫化引起的损伤比氧化严重。
利用自蔓燃合成法,使MoSi2和TiC达到商品 化批量生产。
自蔓燃合成技术在日本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在 许多重要的陶瓷烧结合成,TiNi形状记忆合金以 及TiAl金属间化合物制造方面取得成功,详见下 表。特别是TiNi形状记忆合金,其性能达到或超 过了常规方法制造的产品,为用自蔓燃法以工业 化生产规模制造高性能材料开辟了新途径,因而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G/dT = -S 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固态和液态的内能与焓基本相等
3、纯物质的相变(熔化)及化学势
Ag(s) = Ag(l)
dG/dn=μl-μs
<0,熔化 dG/dn
>0,凝固
=0,熔点(Tf)
4、单纯气体自由能和压力的关系 标准状态,压力p+,G+ 压力p下:G = G++nRTlnp/p+ = G++nRTlnp μg = G/n=G+,g/n+RTlnp μg =μ+,g+RTlnp μ+,g —气体的标准化学势
层和金属界面附近,常观察到硫化物。可能是由于氧被消 耗而降低,引起SO2分解平衡向右移,在局部硫势升高而 导致Fe硫化。另外SO2氧化初始阶段,反应速度很大,氧 被急剧消耗,所以在表面附近也能发生硫化。
§1.3 自蔓燃合成
1.3.1 概述
黑火药 S+2KNO3+3C=K2S+N2↑+3CO2↑
一百多年前,铝热法在钢材焊接中应用。 Fe2O3+2Al → Al2O3+2Fe+850kJ 1976年,前苏联(Merzhanov)对下述反应进行 深入研究,提出自蔓燃合成法。
1200K时平衡氧分压:
只有在此氧分压下,Ni、NiO和O2才能三者共存。 略高,Ni可能完全被氧化,略低,NiO可能完全 被还原。 2Ni+O2=2NiO
相律表达式:f=n-p+2 f——自由度;n——成分数-约束条件数; P——相数。
平衡时,Ni、NiO、O2三者共存,n=2; f=2-3+2=1,温度确定,平衡氧分压也确定
§1.2 高温氧化
广义:指金属原子或离子氧化数增加的过程。 狭义:指金属和氧气化合,生成金属化合物的过程。 从热力学观点看,是因为金属和氧化合后生成的 氧化物,比金属或氧各自以单质存在时更加稳定。
1.2.1 纯金属的氧化
1、Ni的氧化 2Ni+O2=2NiO 把足量的Ni放在氧气压力为 105Pa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
炼钢时Si先氧化成SiO2,放 热, 使温度上升,然后才氧化C。
用氧化反应精炼金属时,理想结果是杂质 氧化掉,而金属不被氧化。也就是杂质成分的 平衡线须位于精炼金属平衡线下方,且距离越 远越好。杂质生成物的活度降低,越容易通过 氧化除去。 P的平衡线在Fe附近,难以通过氧化法去除, 但加CaO等可降低P2O5的活度,可除此类杂质。
固溶体的溶解度
5、区域精炼
利用溶液中析出固体的现象,使 其中一种成分浓缩、富聚的方法
偏析系数: 操作方法:局部熔化,同时 缓慢地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 结果:促使杂质在一端富聚。 对Si、Ge等这些k值极小的元素, 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6、分配系数
A在α相和β相溶液中处于平衡时
两相间的分配(平衡路径)
湿法冶炼(水溶液)
金属冶炼
干法冶炼(高温化学)
干 法 冶 炼
从化学热力学角度阐述高 温下元素的分离浓缩过程 平衡状态,反应速度 物质迁移(扩散)理论
相:成分、结构、性能相同的均匀组成部分 成分:构成相的化学物质或元素的种类 系:若干相的集合体
D
A
C
B
1.1.2 纯物质热力学
1、纯物质的自由能和化学势
7、理想溶液的蒸气压 液相: 气相: 平衡时:
纯溶液: 拉乌尔定律
8、挥发精炼
讲到此处
液相和气相之间的分配比随成分不同而不同 杂质B,有用成分A 有用成分A在液相,挥发精炼 有用成分A在气相,蒸馏精炼
(Pd、Cd、Cu、Fe)
Cd、Se、Li、 Na、Mg等也可 用此工艺精炼
1.1.4 非理想溶液热力学
1.3.4 金属间化合物TiNi的自蔓燃合成
Ti粉和Ni 粉混合
冷等静压 (CIP)
自蔓燃合成TiNi 金属间化合物
热等静压 (HIP)
塑性 加工
1、实验及制造工艺
2、自蔓燃合成TiNi的性能
化学成分分析,DSC和阻抗法测相变温度,拉伸实 验等。 (1)配料混合后Ni的成分 比和反应后的成分比有较 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可在 配料时精确预测TiNi。
3、△G0-T图
4、化学平衡时的两相间分配
精炼工艺中常用化学平衡时物质分配不同,把其中一 种液相的杂质去除。 炼钢是这种精炼方法的典型代表:铁矿石经还原炼成 生铁,此时还有C(4~5%)、Si、Mn、S、P等杂质;向转 炉吹入纯O2,通过氧化除生铁中的杂质的过程称炼钢。 C以CO形式排出,其他杂质以氧化物形式构成炉渣。 最终C、Mn等作有益添加元素保留一定含量,在生 产过程中必须进行元素控制。P、S等作有害元素除净。
Fe-Cr(20%)合金的氧化
不锈钢原理
Cr的氧化物比Fe的氧化物稳定,若铁的氧化物下 面有铬存在时,Cr将通过以下反应把FeO还原,然后 生成Cr2O3。 3FeO+2Cr=3Fe+Cr2O3 通过这些反应,氧化膜-合金界面逐渐形成连续致密 的Cr2O3层,覆盖了整个合金表面。在Cr2O3-合金界面 上,Fe不可能被氧化,也就是说合金被保护性良好的 Cr2O3所覆盖,氧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1.3.2 自蔓燃合成的热力学基础
自蔓燃合成是利用两种以上物质的生成热, 通过连续燃烧放热来合成化合物。
试样尺寸25mm,TiAl也可用此方法进行制造
影响自蔓燃发生的因素有:生成热、绝热 温度、熔点、原料粉末的性质(尺寸、比热容、 热导率等),点火时原料粉末的温度,环境介 质(真空、气体、液体、固体)和压力,及绝 热温度下的扩散系数等。 粉末越细,燃烧传播越快。
1.1.3 理想溶体的热力学及精炼提纯
理想溶体:不考虑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溶体 固溶体 溶液
1、溶体自由能,与相、温度、压力及两物质的相 对量有关。 体系:G = nAμA+nBμB
χA= nA/(nA+nB),χB= nB/(nA+nB) 溶体平均摩尔自由能:g =μAχA+μBχB
2. 混合气体化学势
μ+,g 仅与温度T有关 μ0,g 与温度T、压力p有关
3、溶体中的化学势
理想溶体化学势:
完全理想溶体: 理想稀薄溶体:
随溶入A的溶剂而变化
4、固体的溶解度
固体与液体平衡的明显特征:
溶液中成分A及固体物质A 的化学势和组成的关系
在T时,当实际溶液中χA>
s) ,析出 (xl ) ( x A sat A sat
1.3.3 自蔓燃合成的分类
按原料组成分: (1)元素粉末型:Ti+2B=TiB2 (2)铝热型:Fe2O3+2Al=Al2O3+2Fe (3)混合型:3TiO2+3B2O3+Al=3TiB2+5Al2O3 按反应形态分类: (1)固体-气体反应:3Si+2N2(g)=Si3N4 (2)固体-液体反应:3Si+2N2(l)=Si3N4 (3)固体-固体反应: 3Si+4/3NaN3(s)=Si3N4+4/3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