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认知结构要素及提高策略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学习数学是一个逐步提高认知结构和数学素养的过程。
数学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计算基础之上的,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认知结构和数学素养,才能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因此,完善认知结构和提升数学素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完善认知结构1.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学好数学必须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开始,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可以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此外,可以多进行一些思维训练,如脑力游戏、化繁为简的思考、创造性思维等。
2.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中有很多与空间有关的知识,如几何、立体图形、三角函数等,因此,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观察物体、与物体的空间关系、测量物体的大小等方式进行训练。
3.提高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是一种专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符号和规则,需要学习者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解释数学概念和问题。
因此,提高数学语言能力也是完善认知结构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阅读数学书籍、练习数学语言表述和交流等方式进行训练。
二、提升数学素养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提升数学素养,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包括数字、代数、几何、统计等方面,只有将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扎实,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抽象化处理,因此,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观察、归纳、举例子等方式进行训练。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做数学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沉淀经验等方式进行训练。
4.加强实践应用的能力数学不仅是学科,也是一种实践和应用的工具。
只有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加强实践应用的能力也是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总之,完善认知结构和提升数学素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数学情感的形成。
数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完善认知结构是数学素养提升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从完善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数学素养。
一、认知结构概述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脑力发展的动态结果,是学生头脑中由诸如概念、语言、策略、规则、问题解决和决策等各种认知元素组成的秩序化的网络。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由内部的认知结构来表征。
认知结构包括概念、记忆、注意、思维、判断、解决问题、语言、意识和情感等。
认知结构的完善是指在认知领域内,在认知的各个层次上,分别通过不同程度的认知活动,构建认知结构,使之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完善认知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提升数学素养水平。
二、完善认知结构的途径(一)重视概念的形成概念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认识客体的主观映象和思维判断的基础。
完善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刺激和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逐步形成概念。
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例如实物、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思维活动,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二)加强记忆的训练记忆是认知结构的基础,是信息加工和思维活动的先决条件。
完善认知结构需要加强记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记忆训练活动,例如歌曲、游戏、联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高级形式,是认识客体、认识规律和认识本质的过程。
完善认知结构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是认知结构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知结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整合知识体系 提升学科素养
整合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知识体系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中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应当包括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前沿进展以及相关联的学科知识等内容。
在学习中文这一学科领域时,整合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提升学科素养。
下面将从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和相关联学科知识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整合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
整合基础知识体系。
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
在学习中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如汉字笔画、拼音、语法规则等,对中文的基础进行打牢。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现代文学作品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文的文学基础知识。
也需要了解中文在不同场合的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如书面语、口语、文言文等,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整合核心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是学科领域的重要内容,了解并掌握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点。
在中文学科中,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概念,我们不仅可以对中文的文学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了解中文中的一些特殊概念,如礼仪、风俗习惯、民间传统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文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整合相关联学科知识体系。
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中文不仅需要了解中文本身的知识,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才能使自己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中文与历史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文学科。
中文与艺术学科、哲学学科、社会学科等也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整合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学科素养。
通过整合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科素养。
数学认知结构与解题能力教学策略
数学认知结构与解题能力教学策略高数组 沈炳镕内容提要:关键词:基本模块;;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灵活使用该认知结构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最终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不断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这是值得广大的数学教师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基本模块系统。
这些基本摸块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知识模块(言语信息或表象信息),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被应用的基本问题模块,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知识模块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基本知识模块基本问题模块基本思想模块模块内、模块间的广泛联接上图是数学认知结构的组成示意图就一个具体的新知识的学习而言,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可知,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基本模块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内容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基本模块是清晰和稳定的。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考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基本模块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专家系统”的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具备上万个知识模块,没有这些专门的知识模块,专家就不能解决该领域内的技术问题。
在许多专门领域,如工程学、计算机程序、社会科学、阅读理解、物理、数学、医疗诊断、摄影、美术等,将“专家”和“新手”作比较,都证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基本模块的多少及其模块的组织结构的优劣。
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
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我们的生活环境。
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主要围绕着地球与人类、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展开。
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的目的是使学生们能够逐步建立起对地理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认知,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认知结构的层次性这里的认知结构可以分为面向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两个部分。
面向知识层面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了解,如地理现象的基本概念、主要分类和发展规律等。
能力层面的认知结构则是指学生对于地理学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个层次的认知结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知识层面的构建1.概念的构建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很多专门的概念与术语需要学生掌握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等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理概念的基本认知。
例如,在学习地球形状与运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的几何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
2.知识的结构与组织地理学的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时,教师可以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球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
三、能力层面的构建1.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地理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然资源利用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有些地区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资源匮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进而解答这个问题。
2.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具备相关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和工具,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教育中的学科知识结构
基础教育中的学科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学科知识结构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科知识结构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优化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学科知识结构是指学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是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通过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科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学科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它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和解决学科问题的基础。
通过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科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科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次,学科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最后,学科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在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
其次,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需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注重知识的渗透和延伸,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
最后,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教师教案中的学科认知与学习策略
教师教案中的学科认知与学习策略教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产物,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的纲要,更是教师对学科认知和学习策略的展现和运用。
在教师教案中,学科认知和学习策略的合理引入,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教师教案中的学科认知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学科认知在教师教案中的作用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教师教案中,学科认知的合理应用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引导学生建立学科意识:通过教师教案中的学科内容介绍和目标设定,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感。
2.促进知识内化和理解:教师在教案中设置多样化的学科任务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内化和理解,提高学科认知水平。
3.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方法和工具:在教师教案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独特的方法和工具,如实验设计、模型构建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习策略在教师教案中的重要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一系列有效方法和技巧。
教师教案中的学习策略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合理设置的学习策略,如情景模拟、探究性学习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2.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学习策略的恰当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绩,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整理复习笔记等。
3.培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教案中引入学习策略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学习任务和挑战。
综上所述,教师教案中的学科认知与学习策略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科认知和学习策略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相关方法和技巧,在教案中科学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科认知和学习策略。
科学认知模型构建及科学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科学认知模型构建及科学思维培养策略分析科学认知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进行思考、观察和实验,以获取科学知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
科学认知模型的构建对于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是指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本文将从科学认知模型的构建和科学思维培养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学认知模型构建科学认知模型是用于描述科学知识的组织结构和思维过程的框架。
它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常见的科学认知模型构建方法:1. 框架结构法:框架结构法是一种以概念为基础的科学认知模型构建方法。
通过对科学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组织,形成科学知识的框架结构。
例如,物理学可以被划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等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原理和现象。
2. 模型推演法:模型推演法是一种基于科学模型构建的科学认知模型方法。
科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抽象,用数学或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和解释自然规律。
通过推演和演绎,将模型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问题探究法:问题探究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疑惑的科学认知模型构建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习者思考和探究科学知识。
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科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科学思维培养策略:1. 激发兴趣:提供足够的有趣的科学实例,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通过有趣的实验、案例分享和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引导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习惯。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探索:创建实验、观察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
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教学认知结构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结构的概念出发,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认知结构的概念和作用1.认知结构的概念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于某一领域中所拥有的知识、理解、解释和模型的组织方式。
它由已有的认识和新的认知建构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并通过知识、经验的迁移与转化完成知识的构建和应用。
2.认知结构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地理教学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良好的认知结构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高中地理教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按照认知层次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将地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认知层次,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从事实性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指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3.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地理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其中的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策略近年来,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科研究和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在学校教学中还是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中,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策略都是确保学习和研究的顺利进行的关键。
下面将从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整体性思维和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探讨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目标明确是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在开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学科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
无论是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设计时,还是科研人员在进行专业研究时,都需要明确目标,以确定学科知识体系的边界和重点内容。
通过明确目标,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科知识,避免零散和冗杂的内容,提高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关键。
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不仅仅是一堆理论知识的堆砌,更要结合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但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科研领域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理论模型,推动学科的发展。
同时,整体性思维在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中也非常关键。
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的堆砌。
因此,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某个知识点的深入研究,而忽视了其他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整体性思维,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在科研领域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整体性思维。
最后,跨学科融合是构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跨学科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结构总结
学科知识结构总结一、引言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总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科学发展需要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因此对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本文旨在总结学科知识结构的相关内容,以期对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学科知识结构是指学科中各个知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学科知识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多层次性、层次分明、系统性和动态性。
多层次性指的是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等不同层次;层次分明是指不同层次的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系统性是指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动态性是指学科知识结构会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演化和调整。
三、学科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结构由多个要素组成,主要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核心领域、前沿研究方向等。
核心概念是学科的基础,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科研究的基础,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规范;核心领域是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含着大量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前沿研究方向是学科中新兴的研究领域,包含着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学科知识。
四、学科知识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
学科知识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体系的完善与调整、学科内部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等。
知识体系的完善与调整是指学科知识结构的补充和更新;学科内部的交叉与融合是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科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五、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应用学科知识结构对于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首先,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内在逻辑,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其次,学科知识结构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呈现学科知识;此外,学科知识结构还可以为学科评价和学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建构
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包括学科的知识结构,如基本概念、定理体系等,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包括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时的认知结构,如长期以来形成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是一种能动的反应。
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不一样,思维的方法与特点不一样,解决问题的路径与能力不一样,这必然带来认知结构上的不同甚至迥异。
因此,对学科知识的死记硬背,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叠加与堆砌,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探索规律,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引领他们将客观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一、探究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特征,正视教学问题时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都已耳熟能详,在公开课上也常常能“秀”出不少新的花样,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
很多课堂依然是“一潭死水”,教师拼命地把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灌输给学生,然后布置海量的练习,再贯之以大大小小的测试。
灌输、练习、测试的“老三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成为机械的概念堆砌,这种孤立与简单的堆砌一般不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更不可能使学科知识真正内化为一种科学的方法与技能以及正确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还有一些教师注重了“学”的过程,但忽略了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特殊性,尤其是作为个体学生其差异性的存在,他们以统一的“模子”去铸造学生,反而可能让一些学生形成一种失败的、痛苦的体验。
如果我们把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就可能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尽可能完备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终身的发展。
对认知结构的探索,最早起源于皮亚杰的图式理论。
他以主客体的关系为出发点,在其重要的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提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
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引言:教师教学计划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其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
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
本文将从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制定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二、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容和学科认知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
教师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基础知识到拓展知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学科知识。
三、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
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学科认知框架,提高他们对学科的整体把握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知识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也要求教师在角色上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学习,提升学科认知水平。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计划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学科认知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需要,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逻辑性强、精确性高、普适性强的特点,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所必需的一种数理工具。
提升数学素养,需要加强认知结构的完善。
一、认知结构的多元化发展1.注重基础数学的全面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科,每个学习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因此,学习者必须从基础入手,注重观念与基础习题的训练,掌握基础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拓展数学的广度和深度数学的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在数学知识广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中,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拓宽数学视野,探索数学的新领域,比如数学竞赛、实用数学、数学建模等,借助各种形式的数学应用,促进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数学素养。
3.注重认知结构的融合升华数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它又紧密地与其他学科关联在一起,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搭建认知结构的桥梁,相互借鉴和升华。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法1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首先,数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习情绪上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建立正面的学习氛围,以真实求知的态度,培养学习动机,做到持之以恒,不断磨炼数学思维。
2.沉浸式学习方式建立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应用知识,通过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提高数学能力和素养。
3.灵活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有多种方式来培养数学素养,比如课堂教学、自学、辅导、培训等,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练习,比如在线学习网站、数学游戏等资源,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分享等方式,使数学学习更加多样化,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在培养数学素养过程中,认知结构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可以形成深厚的数学学科思维,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第49卷第5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9月V o l.49 N o.5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S e p.2023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23.05.015教育研究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㊁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胡红杏1,祁宁宁2(1.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结构化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有目的㊁有计划地开展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和思维结构化水平,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㊂基于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建构素养导向的结构化教学理论内涵,涉及学生知识结构化㊁学生思维结构化以及课堂结构化三个相互密切关联的维度㊂其构成要素包括师生能动者及其能动性㊁结构化教学规则以及结构化教学资源,师生能动者的角色及其行为与由课堂教学规则和资源构成的教学制度之间是一种结构二重性的关系,这种课堂二重性结构也是教学活动得以再发展的媒介㊂新时代背景下,素养导向的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包括: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建结构化教学内容;基于大概念统摄核心知识,培育学科思想方法;组织学科实践活动,构建课堂二重性结构;基于学习进阶测评学生思维水平,开展反思性教学㊂关键词:结构化教学;能动者;核心素养;结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理论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3)05-0176-13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强调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有效开展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㊂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要求在课程实施中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2]14㊂结构化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有目的㊁有计划地开展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化水平和思维结构化水平,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㊂那么,什么是结构化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结构化教学学界对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㊂从心理学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皮亚杰(J e a nP i a g e t)从心理的发生发展解释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科学认识的 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 [3]㊂布鲁纳(J e r o m eS.B r u n e r)以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 为理论来源提出了基于学科本体的 学科基本结构作者简介:胡红杏,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671理论 ㊂他主张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要 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㊁对待推测和预感㊁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4], 他强调了教学和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实质是要求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统一 [5]339㊂奥苏泊尔(D a v i dP.A u s u b e l)是认知结构理论具体化的实践者,他提出了 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为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6]㊂随着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学者开始普遍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㊂1998年,冯忠良提出了 结构化 定向化教学理论 ,认为 教学应首先确立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的观点 , 心理结构是由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心理因素(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 心理因素及心理结构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是主㊁客观统一的产物 [7]20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㊁使用的教材㊁选择的教学方法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式㊁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组织都影响着学生心理结构的发展[7]21-22㊂这些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可以增进主体对学科本质的结构化理解,由此彰显知识与主体发展的意义关系,对建构学生心理结构或发展学生认知结构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㊂从教育学来看,学界对结构化教学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探讨了课堂教学结构及其特征㊂如张春雷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及关键学习特征把课堂结构分为顶层㊁中层以及底层三个层面,认为课堂顶层由价值和理念构成,课堂中层由内容和教法构成,课堂底层由时空和技术构成[8]㊂郭元祥提出深度教学的结构是要 赋予教学丰富性㊁回归性㊁关联性和严密性的特质 [9]㊂课程内容结构化是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主题,郑红娜认为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现为编制学科知识图谱㊁创设学科核心概念以及预设学生的学习经验三个方面[10]㊂在实践方面,学界主要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引下,探索了结构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㊂如杜尚荣等提出课堂结构 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㊁学生的信息素养㊁教学的资源辅助系统㊁课堂的时空观念等角度,探索其变革路径 [11];吕立杰认为 指向现代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实践图景,需要通过在各学科课程设计中建立内容的主题单位,强调每个单位中知识的核心性㊁多元性与关联性,以特定内容与对应的学习方式共同促进核心内容的深度理解 [12]㊂学者们探索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出 现有课堂结构重构首要的是价值和理念的重构,其次才是教法㊁内容㊁技术以及时空等要素 [8],研究侧重于通过 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2]4,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系㊂课堂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的存在方式 [13],因此从社会学视角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会给我们新的启示㊂吴康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堂社会观下的课堂教学体系,他认为 课堂 首先是一个正式的 社会活动场 ,然后才是一个 教育活动场 [14]3, 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社会情境里,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学习文化知识㊁价值目标和社会规范,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观念 [14]195㊂王鉴等从安东尼㊃吉登斯(A n t h o n y G i d d e n s)提出的社会结构化理论的视角理解课堂教学活动,发展了结构化教学的内涵,他提出,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 即以教师为能动者,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以 先教后学㊁以教为主 为主要教学规则的主体与客体在广泛的时空中建构起来的结构二重性课堂 ,强调要从根本上变革课堂结构,就需重塑现代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动者的身份,重建现代课堂中的规则,再造现代课堂教学的资源,生成现代课堂教学的二重性结构,以落实当今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育人要求[15]㊂国内外学者对结构化教学的研究,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注重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心理结构或发展认知结构,比较忽视学科方法㊁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育;在教育学的视角下,当前的研771究主要将课程内容结构化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中心,对教学活动中其他要素关注不够,也缺乏对教学结构中各要素功能及其互动关系的分析;在社会学视角下,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中心是师生能动者的能动性,以此作为结构化教学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变革的内涵拓展为通过整合师生能动者与由教学资源㊁教学规则构成的教学制度的互动关系形成课堂二重性互动结构㊂从社会学视角理解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从课堂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中分析教学的本质,尤其是社会结构二重性理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能动者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关系㊂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其在更深层次上形成结构化意识和学科思想观念,发展核心素养㊂学界对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结构化教学的研究,重点在于阐述社会结构化理论的思想,并从构成要素方面对结构化教学策略进行学理阐述㊂目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如何将理念层面的结构化教学落实到具体课堂活动之中的挑战㊂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社会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分析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㊁要素关系,并从内涵实质和要素整合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结构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有助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和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㊂二、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内涵社会结构化理论由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㊃吉登斯提出,吉登斯提出社会结构化理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终结唯社会客体和唯行动主体的霸权地位㊂他的社会结构化理论, 发展了索绪尔㊁列维㊃斯特劳斯㊁帕森斯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理论,重点关注人作为能动者的能动作用及其对社会制度的理解 [16]㊂吉登斯把结构视为 规则(和资源) ,认为 作为时空在场的结构只是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并作为记忆痕迹,导引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 [17]79-80㊂随着时空的绵延,行动便成为一种行为流,社会行动者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中持续地创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其行为流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体现出二重性的特点㊂结构二重性是结构化理论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社会实践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行动者主体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中持续地创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又在塑造和发展着社会行动者主体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行动者主体的社会实践与由社会规则和资源构成的社会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行动者主体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影响和调试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反过来制约行动者主体的社会实践,其中 制约 指的是 在某一既定情境或情境类型下对一个或一群行动者的选择余地有所限制 [17]280㊂社会的二重性结构既是构成社会系统的实践的媒介,又是其结果,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征㊂这就表明,行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以规则和资源为手段和媒介进行行动,而规则和资源又通过互动得以再生产㊂在结构二重性的背景之中,熟悉的社会情境会不断地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亦即自身的行动和能动性而得以建构㊁再建构,从而螺旋式发展[17]76㊂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㊁一蹴而就的,结构是逐步形成的动态过程,当这些过程发生时,我们称之为 结构化 ㊂总的来说,结构化不是单向发生的,它指向主客体双方,能动者主体利用媒介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与社会规则和社会资源进行互动,在受其制约的同时促进这些规则和资源的再发展㊂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结构不仅包括师生能动者及其行动,还包括能动者产生行动流的课堂情境即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使师生能动者主体得以再生产的由教学资源和教学规则构成的教学制度㊂课堂结构一方面是师生能动者主体与教学实践客体之间通过互动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制度之间互动的结果㊂因此,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结构便具有了明显的二重性特点㊂结构化教学从能动者主体出发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871生能动者在结构化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认知结构参与教学实践,通过与教学实践客体互动,不断重构其认知结构的教学;从教学客体出发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能动者在参与教学实践时,其能动性被课堂教学规则和资源这些教学制度制约着,同时又在不断重构教学制度的教学㊂教师与学生作为能动者主体通过开展绵延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并且通过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规则㊁教学资源进行互动时与其相互制约,进而在时间与空间的向度上不断重构这种认知结构以及课堂教学规则㊁教学资源,形成现代课堂教学中 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稳定二重性结构㊂具体来说,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的内涵,涉及知识结构化㊁思维结构化以及课堂结构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如图1所示㊂图1结构化教学的内涵维度第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知识结构化㊂知识结构化是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养成的基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并将知识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㊂优化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前提条件㊂知识结构是以结构框架的形式简约化㊁概括化㊁系统化地对学科概念命题及规律的统整,描绘了学科知识㊁概念以及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性㊁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㊂教材编写应呈现系统化㊁结构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体现学科知识的功能价值㊂教师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基础㊁思维特点,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组织和重构,并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与科学㊁技术㊁社会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包含学科知识㊁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养成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㊂第二,培育思想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结构化㊂思维结构化是指学生面对客观世界时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策略体系,体现为多维度和系统性的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对学科问题和跨学科的生产㊁生活问题进行系统化㊁结构化的思考,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㊂学生的思维结构化是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建构的结果㊂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参与学科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蕴藏在学科知识㊁概念以及命题中的学科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旧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意识的形式储存在头脑里,为学生思考与学科有关的问题和现象提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㊂第三,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促使课堂结构化㊂课堂结构化指教师能动者利用并优化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规则与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对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组织,构建知识理解㊁问题驱动㊁资源整合以及活动关联的结构化教学组织结构,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与课堂结构相互促进㊁相互制约,建构课堂二重性结构㊂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学科实践活动,在与课堂教学规则及资源的主客体互动过程中构建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科思想方法,并以结构化思维解决与学科有关的生活㊁生产以及社会发展问题,促使知识向素养转化㊂971在结构化教学中,知识结构化㊁思维结构化以及课堂结构化三个维度之间是互相影响㊁互相制约的关系㊂课堂结构化是学生知识结构化和思维结构化的形成路径,学生知识结构化又是思维结构化的基础和前提,而思维结构化反过来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之间内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化㊂由此,三个维度之间互相促进㊁互相制约,形成循环往复互动的关系,推动课堂教学的二重性结构发展㊂三、结构化教学的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化理论中, 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 束集 (b i n d i n g)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 [17]79,社会结构化理论主要围绕能动者的行动㊁教学规则以及教学资源这些核心概念建构起来㊂由此,我们认为,社会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师生能动者及其能动性㊁结构化教学规则以及结构化教学资源,其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㊂师生能动者包括作为专业能动者的教师能动者㊁作为成长中的能动者的学生能动者,他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要素;结构化教学资源和结构化教学规则构成教学制度,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客体,是结构化教学中发展师生能动性的条件要素㊂师生能动者主体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断重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制度客体互动,通过改进和优化教学制度发展其能动性㊂在以教学实践作为媒介的师生能动者主体与由教学资源和规则构成的教学制度客体互动中,结构化教学的课堂二重性结构得以形成,其最终价值在于发展学生能动者的能动性,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㊂图2 结构化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一)师生能动者及其能动性吉登斯认为, 行动者能够(在日常生活流中周而复始地)实施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性质的权力 [17]76,所有的主体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师生能动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意识与行动是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核心㊂结构化教学中的教师能动者是具有较强的教学专业素养㊁学科理解能力以及反思监控能力的教学行动者和专业能动者,通过学科专业训练和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具备丰富的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㊂教师能动者的话语意识表现在能够基于学科理解对学生进行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系统讲授,并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以及进行情感㊁态度㊁价值观的引领㊂教师能动者的实践意识表现为在日常行动中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他们不仅始终监控着自己的教学行动流,而且在绵延往复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的同时,还监控着学生的行为,并始终关注教学资源及情境的变化,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在日常081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自主安全系统,解决教学危机㊂教师能动者的专业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以专业素养和反思能力在组织学科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也体现在以跨学科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和体验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 指向学生的 生活世界 ,强调做中学,重视对学生活动经验的培养㊂由此,其对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整合㊁课程选择㊁主题研发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融合学习的能力 [18]㊂无论学科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和综合素养是其共同的价值追求,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的是其作为专业能动者行动的理性化过程㊂结构化教学中的学生作为另一能动者,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认知能力的学习行动者和发展中的能动者㊂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中具有自主意识的行动主体㊂结构化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连续过程中㊁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了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㊂学生的话语意识表现在通过回答问题㊁提问㊁讨论以及辩论等形式陈述其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践意识表现在能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着反思性的监控,这种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够用言语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行动理由,并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㊂另一方面,结构化教学强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能动者,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引导㊂正如杜威所说,学生 因为要完成的工作的目的,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某种环境,否认教师对它的建议的权利,不过是以儿童偶然接触的人和情景代替教师的智慧计划而已 [5]96㊂结构化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自主㊁合作㊁探究的学习空间的同时,需在学习内容㊁方向㊁思路以及资源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㊂教师作为专业的能动者,对课堂教学中的规则和资源具有能动作用㊂教师通过深入洞察学生的心智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指导,使得自身和学生的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不断得到增强㊂(二)结构化教学资源社会结构化理论把社会制度分成了社会资源与社会规则㊂从宏观的教育系统来看,中国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㊂ 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充分彰显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独特优势㊂ [19]从微观的教学系统来看,教学制度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规则㊂教学资源又可以分为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是教学系统的结构化特性㊂课堂中的配置性资源主要是教材,包括课程标准㊁教科书㊁为教师教学配套的教师用书,以及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所有物质资源㊂教材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静态呈现,在展现学科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渗透学科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内隐性,并且与知识更新相比,教材的内容选择必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㊂因此,结构化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就需超越 教教材 的传统思维,变 教教材 为 用教材教 ㊁变 教材 为指导学生的 学材 ,重建课堂教学的配置型资源㊂一方面,教师要走进教材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基于素养立意,要求 教材编写须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精选素材,确保内容的思想性㊁科学性㊁适宜性与时代性 [2]12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中介调节者,要结合课程标准深入体会教材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设计,并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㊁生产问题的联系,以体现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㊂另一方面,教师要走出教材㊂互联网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师对于教学媒体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获得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慕课㊁微课㊁在线实验室㊁手持技术等的出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㊂同时,大量的教育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静态的纸质教科书㊂教师要对以微课㊁慕课为中心的各种教学资源进181。
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
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是一对互相联系的概念,学生只有了解自己所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
一、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指学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总体关系、内部组成和发展规律,是学科内部组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学科知识结构既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结构和链条都是存在的。
比如,数学的知识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知识、概念、定理、应用。
物理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基础知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要深入了解学科知识结构,就需要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以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科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要在学习中不断试错、总结,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如下:1.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指刻意使用某种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技能水平。
在学习中,刻意练习的方法包括反复训练某个技能点,挖掘某个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在熟悉的内容上扩展创新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 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则是一种记忆技巧,在记忆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利用旧信息促进新信息的记忆。
例如,学习时可以把新知识与自己熟悉的场景或图像联系起来,使其更容易记忆。
3. 简单先易后难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先从简单的知识点或技能开始学习,然后逐渐进入更困难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先建立对学科基础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再逐渐扩展知识面。
4. 持续反馈学习的过程中,要持续地接受反馈。
即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要求全面、及时地进行反馈。
通过反馈,可以及时发现不足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认知结构不够完善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
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但很多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不够积极。
我们应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可以组织数学竞赛和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的认知结构。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逐步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
准确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模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基础。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梳理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利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指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新解决方法的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还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应用广泛,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求解,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首先,完善认知结构需要从基本的数学概念入手。
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体系,是深入
理解数学内容的前提。
只有把每个基本概念都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更高深的
数学知识。
比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代数时,必须要理解好代数中的基本符号和运算
法则。
只有当我们掌握好加减乘除与字母的组合关系时,才能更好地掌握代数单项式、多
项式、因式分解等概念。
其次,完善认知结构需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把握。
我们需要熟悉各种数学思想,并能根
据问题情况运用这些思想。
比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中的给定条件,
运用比例、百分数、图形变换等思想,构建解题模型,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只有掌握好
数学思想,我们才能更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另外,认知结构的完善还需要注意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并不仅仅指口算、计算题,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我们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
运用。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会使用价格、折扣等概念计算出商品的实际花费;在测量时,我们会使用长度、面积等概念计算出尺寸大小。
这些都是数学知识的应用体现,需要不断
地锻炼和提升个人的应用能力。
总之,完善认知结构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之一。
通过正确的基本概念体系的建立,
数学思想的把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们可以逐渐准
确理解数学概念和思想,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艺术水平, 是否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
( 注重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 二)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学校工作
当然 ,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 如教师对学
生所抱的期望, 对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 他的教
二、 提高学科认知结构水平 的教学策略
( 注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想使学生某一学科的学习实力变得越来越强,
维普资讯
第 5期 20 06年 l O月
天 津 市 教 科 院 学 报 Junl f i j cdm d ctnl c ne ora o Ta i A ae yo E uaoa Si c nn f i e
No. 5
0c . 0 6 t2 o
学 科 认 知 结构 要 素 及 提 高 策 略
薛 永 宽
( 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津 天 天 309 ) 0 11
[ 摘
要 ]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 包括 : 学科 学习态度 , 学科 基础 , 智力水平和 学 习能力。教师在教 学 实践 中要 注重
帮助 学生形成积极的学 习态度 , 注重帮助 学生打好基础 , 注重提 高学生智 力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如此教
一
、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
尔在其所著《 教育心理学》 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如
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 我将会
认知心理学认为, 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能力的主要因素不 说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上已经知道了什么:
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 而是一个人的学科认知结构状态… 学习上已经知道了什么, 1。 就是指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教学 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 , 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就是形成一个在 的目的固然是传授新知识, 但是新知识只能在原有知识的基
7 9
维普资讯
薛永宽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及提高策略
的能力, 它以掌握知识的能力为基础 , 随着掌握知识能力的 进步与成功。 其中 布鲁姆所提出的“ 为掌握而教、 为掌握而
提高和学习自 觉性的增强, 优秀学生更倾向于 自学, 因为这 学” 的教学指导思想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j
学, 就会 大大提 高教学的 实效性。
[ 关键词 ] 学科 ; 知结构; 认 要素 ; 策略
[ 中图分类号] G 4 4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27 20 )50 7.5 6 1 7 (060 — 90 2 0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二 : 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
我们想强调指出的是认知结构不仅仅是个知识系统, 更是由 识是一种天赋的智力机能, 智力的发展起始于问题的发现。 情意、 知识经验、 智力操作三因素有机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包 “ 学贵有疑”“ 、 小疑小进 , 大疑大进” 。一个问题意识活跃的 含动力 、 意义与功能的系统。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科的学习而 学生总是专注于问题的解决, 其智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发展。 言, 其中动力、 情意因素指学生对待某一学科的态度, 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这种探究意识, 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有些 知识、 意义是指学生的基础状况, 智力操作与功能指学生的 学生的探究意识会逐渐变弱, 这和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所学学科。除了两极的情绪体验之外 , 还有介于两极之间的
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感官所获得的贮存在学生大脑中 的各种资料, 这种资料储备无疑会对学生的理解有所影响。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四: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 一是掌握知识的能力 , 这是最基本的能力, 一个学习
情绪体验。毋庸置疑, 对学习持积极态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
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 上述几个因素统一在学生已形成的认 识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所谓认知背景, 它与基础知识有 知结构里 , 不能单独分开。 联系, 但含义要比基础知识丰富得多, 基础知识一般指与新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一 : 态度。态度是指学生对所学学科 知有内在联系的具体知识, 而认知背景则包括在发展的各个 学习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有积极、 消极之分 , 积极的情绪 体验是指喜爱这门学科的学习, 而消极的情绪体验则是厌烦
学习; 反之, 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学生 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总是力图准确理解、 牢固掌握、 熟 对某一学科所持的态度与其 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有着密 练运用, 以这种方式学习知识, 其掌握的知识智力价值高 , 人
切的联系
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二是自 学能力, 指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意义上、 态度上、 动机上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的越来越复杂和 础上“ 扎根”如果学生旧知未掌握好, , 新知就没有附着点, 这
越来越抽象的模式体系, 这个模式体系就是认知结构。一个 就会导致机械记忆式学习。基础还包括基础能力 , 所谓基础 人的认知结构主要是通过他过去的经验而印入机体中的, 而 能力是指对以后学习有较大影响的那些基本能力, 如语文学 认知结构的功能主要在于他的认知结构与新的感觉输入相 科中口 头表达能力 、 书写能力、 阅读能力等, 数学学科的计算 互作用时, 就决定了他将感知和( 理解什么。在学习中, 或)
一
能力, 英语学科的拼读能力等。如果上述基础能力未被有效 学科认知结构要素三 : 智力。这里的智力包括两方面内
容: 一是指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二是指认知背景。探究意 ,
个新的观念 , 一个新的信息, 或者一种新的经验, 不是被现 培养出来 , 就会影响新知的学习。
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 就是改造这个现有的认知结构, 否则 就产生新的认知范畴以接纳新的经验或其他因素。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