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探究与演练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整合提升
ABCD
手工业以家庭作坊和官营 手工业为主,民营手工业 在明清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以朝 贡贸易为主,海上丝绸之 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是主要 的贸易通道。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现象 严重。
2
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初税亩”到“两税法”再到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演变过程。
深入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和影响,特别是对于古 代经济的局限性和对后世的影响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 思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挖掘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3
交通不便、货币制度不健全、政府政策限制等。
培养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01
结合政治学科
02
结合地理学科
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如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 等。
探讨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 影响,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03
结合历史学科其他知 识点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复习课件重点内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包括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设施、农作物种类等方面的演变 和进步,以及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包括手工业的种类、技术、规模和影响,商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 以及货币、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进步。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和制度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古 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整合提升
汇报人:XX
20XX-01-28
目录
•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概述 • 古代中国经济特点分析 • 整合提升:政治、文化因素对经济影响 • 案例分析:典型历史时期经济现象解读 • 复习策略与备考建议 • 总结与展望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训练(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3、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
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4、《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 )A.农业经济转型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C.经济地位上升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5、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折射出( )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C.妇女社会地位提高D.耕织日趋分离6、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B.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C.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D.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非耕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练2 图示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 (2017·绍兴3月模拟)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耕作技术示意图, 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点的相关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 B.显示人力、畜力协作深入 C.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D.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答案 B
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
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解析 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曲
柄锄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唐代出现
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
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C项正确;翻车是灌溉工具,而
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史料
[识图解史] 图示中唐曲辕犁相比于汉代耕犁①增加犁壁。 ②犁辕变曲,与犁壁同用方便调节深浅。图示反映的是 一种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与技术进步?这一方式对农业 生产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铁犁牛耕及耕犁技术的成熟。影响:提高了耕作 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梳理·基础知识]
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夏县西阴村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 时代
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家蚕丝)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发现玉蚕;纺织 商周 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妇功”)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如__马__王__堆__出土的素纱 衣和起绒 汉代 锦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
K12课件
21
7. “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 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 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 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 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 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K12课件
12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 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而且没有体现出是随葬必备品,故A、C两项错误; 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 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
K12课件
18
4.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 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专题提升(七)
K12课件
1
课件
2
1.西方史学家对宋朝“商业革命”的论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 历史学家漆侠先生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西方史学家把宋朝的转 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不仅令人耳目 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称为“部曲” 或“家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为豪族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 割据的武装力量。
田庄里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他们所受的剥削十分沉重。 不过,在东汉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年代里,田庄内部的阶级关系相对缓和, 豪强地主能够有效地组织生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汉农民创造的物质 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封建地租为豪强地主所攫取。 所以,大量豪强田庄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 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造 成了严重的封建割据。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学科前沿
专题整合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 工商业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特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 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 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 ★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
[图解历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轻巧识记] 古代农业
[概念辨析]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 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 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 解。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 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 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 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 庭和睦的观念。
主题二 “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名师指津] 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方式下的个体 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主题一 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名师课件
(2)重农抑商政策 ①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 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 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②评价:a.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 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 作用。b.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 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 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 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规则是死的,思路是活的 解答试题往往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不能不依,关 方法 键是养成好的习惯。拿到一道试题,要知道怎么做,怎 归纳 么样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且,即使同一类试题,又有 细微差别,不可能找到解决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
新闻话题 全新讲练
话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 话题关注
()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一直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
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 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 业生产的发展,故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项。
(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 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 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 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
(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 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 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 问题的经验教训。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6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人民版
②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
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
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 “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 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知识点二
“市”的发展
明码标价 。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__________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草市 。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_______”
4.唐朝
(1)“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 繁荣。 (2)“______”
5.宋朝
空间和时间 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1)“市”突破了原先____________ (2)“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商业区 已相当繁华。 6.明清:都市中的_________
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2013· 江苏单科,T3)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的特点。 (2012· 江苏单科,T3)宋朝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2016· 江苏单科,T21)汉代的“抑商”和“惠商”政策及 题的重点。 2.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 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2014· 江苏单科,T4)明朝的“海禁”政策 其关系 3.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为主,可能联系“一带一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
3.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
2019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答案
第 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 商业发展历程(1)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场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好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 秦汉:商业发展困难,商业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是获取了发展。
(3) 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获取发展;柜坊和飞钱接踵问世。
(4) 宋元① 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添,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路。
② 元朝:多半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多半会。
(5)明清① 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 地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钱币作用加大。
③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集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地点、时间政府看管设市表现宋朝从前在特定的地点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准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期间城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别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日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看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此中以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最有名3. 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①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③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瑰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色(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专题教案与例题详解
授课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比较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异同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难点1、了解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2、认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1.《秦律》的案例中有对“争牛”和“夺首”(争夺斩得敌人首级的军功)的判决,说明他们的财物和所得功勋,是可以得到国家法律保障的,这一措施的客观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A.有利于巩固井田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激发了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的生产积极性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解析:D本题考查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3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项目 经济 重心 经济 政策 经济 结构
特 点 经历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 局不断变化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与“闭关锁 国”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明朝中后 期,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4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5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 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 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 兼并。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 运行,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 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 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 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封建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
项目 农业生 产模式 土地 制度 手工业 商业 特 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 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实行精耕细 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 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 式并存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
-10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3明代《织工对》中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 于财者,率居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 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 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C (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而题干时间为“明代”, 故A项错误;“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体现了 手工业者从雇主那里领取工资,并不能反映依附关系的强弱,故B项 错误;“日佣为钱二百缗”体现了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特点,这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故C项正确;材料与抑商无关,故D项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答案 D练2 文学作品里的历史知识考查(xx·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XXX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练3 设置场景考查唐代商业状况(xx·嘉兴3月测试)《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十三年:“置白望(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
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指街巷),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
”这反映出唐代( )①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监管②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③“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④宫廷的特权现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两市”、“要闹坊曲”、“宫市”,除两市外,尚有“要闹坊曲”和“宫市”,故②正确;根据材料“白取民物”、“宫市,则敛手付与”,宫廷有较大特权,故④正确,选择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梳理·基础知识]一、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等都有歧视性规定。
(汉代具体措施)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探究与演练(七)
视角一史研方法——辨别史料史据
[精要点拨] 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学会对史料史据的初步断定是中学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演练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解析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三项均带有主观色彩。
答案 C
视角二文明交流——“一带一路”文明印记
[精要点拨] 中国“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促进沿线文明交流,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演练2] (加试题)(2015·浙江9月选考调研)下图中的路线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
给该图拟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秦朝开辟“五尺道”
B.汉代丝绸之路畅通
C.玄奘西行取经求法
D.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
解析图示显示该路线到达天竺,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丝绸之路应更远至西亚地中海沿岸;D项应更近吐蕃以东。
答案 C
视角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精要点拨] 新时期文化旅游成为各地宣传名片,再现古代地方繁荣的商业演出,名人诞生地等宣传主题层出不穷,带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演练3] 右图为大型河南开封著名景区清明上河园上演的大型实景演
出《东京梦华》,向游人展示原汁原味的宋代京城风范。
下列现象不适
合出现在演出场景里的是( )
A.街道两旁复古式的店铺林立
B.场内见有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
C.买卖时间击鼓开市敲钟闭市
D.工匠用煤冶铁,锻造农具
解析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交易时间也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故选C项。
答案 C
视角四关注地方历史——古代江浙经济发展
[演练4] (2013·浙江高考)(节选)史料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探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史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对接学考1~7题
学法1 考查古代重视农业的表现
【例1】《秦律》规定,农民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
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秦朝( )
A.律法宽容
B.抑制商业
C.财力雄厚
D.重视农耕
[方法突破] 理解材料主旨是本题解题关键。
农民借用官府铁制农具后损坏而不用赔偿,实质体现政府鼓励推广铁农具,体现对农耕的重视。
解析A项只是材料表象;B、C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 D
学法2 历史知识中的地理方位考查
【例2】(2017·天津文综,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
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方法突破] 本题属于历史地理考查,难度不大。
识记明清四大名镇的地理方位,结合材料要求不难做出选择。
解析由所学可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③。
排除A项。
结合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以北,图中位置应为①,B项正确。
答案 B
学法3 考查古代“市”的发展
【例3】南宋《岁时广记》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橡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这里的“市”是( )
A.政府严格管理的集中贸易点
B.繁华都市中的商业街
C.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地方集市
D.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方法突破] 材料关键信息“四方村民毕集”可判断该“市”为农村集市,符合“草市”特征。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故排除B、D;北宋开始,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商业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控制,管理松弛。
故排除A,C正确。
答案 C
对接学考31题
学法4 考查古代与现代对外经济政策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不许片帆入口。
”
——《清世祖实录》材料二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中国经济网:1979年大事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王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在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下,分析明清王朝延续的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特殊政策”是什么政策。
以福建省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和格局特点。
答案(1)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2)创建经济特区。
步骤: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福州沿海开放城市、闽东南经济开放区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