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1-54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标题:54和41的公因数探究:寻找两个数字间的共同因子导言:在数学中,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共同拥有的因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54和41作为例子,一步一步地探索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公因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将了解公因数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介绍公因数和它们的性质(200字)在数学中,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共同拥有的因数。
一个数字的因数是能够整除该数字的数。
例如,数字12的因数包括1、2、3、4、6和12。
对于两个数字,共同的因数就是同时是这两个数字因数的数。
公因数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寻找最大公因数或者化简分数。
第二部分:寻找54和41的因数(500字)首先,我们将分别列出54和41的因数列表。
为了找到一个数字的因数,我们可以从1开始,依次尝试能否整除这个数字。
如果能整除,那么它就是这个数字的一个因数。
- 数字54的因数包括1、2、3、6、9、18、27和54。
- 数字41的因数只有1和41。
接下来,我们将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因数列表,可以看到1是它们共同的因数,因为它同时是54和41的因数。
第三部分:寻找54和41的公因数(500字)在前面的部分中,我们找到了54和41的因数,接下来我们将找到它们的公因数。
为了找到两个数字的公因数,我们需要比较它们各自的因数列表,并确定它们共同拥有的因数。
在前面的部分中,我们列出了54的因数为1、2、3、6、9、18、27和54,而41的因数只有1和41。
通过比较这两个列表,我们发现1是它们的共同因数。
结论: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为1(300字)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54和41的唯一公因数为1。
这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其他共同的因数。
因此,最大公因数也可以解释为两个数字之间没有其他公因数的最大因数。
在本例中,1是这两个数字的唯一公因数,因此它也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C++面向程序设计(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C++⾯向程序设计(第⼆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最近没什么⼼情整理零散的知识点,就整理⼀下第四章的课后习题答案。
1.定义⼀个复数类Complex,重载运算符“+”,使之能⽤于复数的加法运算。
将运算符函数重载为⾮成员函数,⾮友元的普通函数。
编程序,求两个复数之和。
源代码:1 #include <iostream>2 #include<stdlib.h>3using namespace std;4class Complex5 {public:6 Complex(){real=0;imag=0;}7 Complex(double r,double i){real=r;imag=i;}8double get_real();//获取实部函数9double get_imag();//获取虚部函数10void display();//显⽰函数11private:12double real;13double imag;14 };1516//实现具体的函数17double Complex::get_real()18 {19return real;20 }21double Complex::get_imag()22 {23return imag;24 }25void Complex::display()26 {27 cout<<"("<<real<<","<<imag<<"i)"<<endl;28 }29//重载运算符“+”30 Complex operator + (Complex &c1,Complex &c2)31 {32return Complex(c1.get_real()+c2.get_real(),c1.get_imag()+c2.get_imag());33 }343536int main()37 {38 Complex c1(3,4),c2(5,-10),c3;39 c3=c1+c2;40 cout<<"c3=";41 c3.display();42 system("pause");43return0;44 }2.定义⼀个复数类Complex,重载运算符“+”,“-”,“*”,“/”,使之能⽤于复数的加,减,乘,除。
统计学人大第四版课后答案
3.1 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个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
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差。
调查结果如下:B EC C AD C B A ED A C B C DE C E EA DBC C A ED C BB ACDE A B D D CC B C ED B C C B CD A C B C DE C E BB EC C AD C B A EB AC E E A BD D CA DBC C A ED C BC B C ED B C C B C要求:(1)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顺序数据(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用数据分析——直方图制作:接收频率E16D17C32B21A14(3)绘制一张条形图,反映评价等级的分布。
用数据分析——直方图制作:(4)绘制评价等级的帕累托图。
逆序排序后,制作累计频数分布表:接收频数频率(%)累计频率(%)C 32 32 32B 21 21 53D 17 17 70E 16 16 86A 14 14 1005101520253035CDBAE204060801001203.2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2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88123115119138112146113126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1、确定组数:()l g 40l g () 1.60206111 6.32l g (2)l g 20.30103n K =+=+=+=,取k=6 2、确定组距: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152-87)÷6=10.83,取10 3(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115 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54和41的公因数指的是能同时整除54和41的数。
首先我们可以找出54和41的因数,然后确定它们的公因数。
首先,让我们找出54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能够整除它的数。
54可以被1、2、3、6、9、18、27、54整除,这些数字是54的因数。
接下来,让我们找出41的因数。
41是一个质数,它只能被1和41整除,所以这两个数字都是41的因数。
现在,我们找出54和41的公因数。
公因数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数的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找出了54的因数和41的因数,我们可以看出1是它们的公因数,因为它能够同时整除54和41。
继续分析54的因数和41的因数,我们发现除了1之外,它们没有其他的公因数。
因为54和41之间没有其他的除1之外的共同因数,所以1是它们的唯一的公因数。
所以,54和41的唯一公因数是1。
这个问题本身相对比较简单和直观,所以文章的长度可能无法达到1500-2000字。
为了延长文章的长度,我们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讨论和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1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公因数是指能够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数。
1是一个特殊的数,它可以整除任何数。
因此,它是所有数字的公因数,包括54和41。
这个特性使得1成为两个数的公因数。
接下来,我们可以讨论一下1为什么是唯一的公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能够整除它的数,因此一个数的公因数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数。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1之外,54和41之间没有其他的共同因数。
因此,1是这两个数的唯一公因数。
在数学中,公因数可以用来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如果两个数有一个以上的公因数,那么它们共有的因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其他的公因数,我们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
这个问题展示了数学中的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
通过分析因数和公因数,我们可以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提供更多关于数的特性和性质的信息。
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对于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54和41的公因数是1。
公因数是指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字的整数。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公因数是1。
虽然1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公因数,但它在数学和数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1被称为“最小公约数”或“最大公因数”。
通过研究两个数字的公因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性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54和41的因数是什么。
一个数的因数是能够整除这个数的整数。
54和41的因数分别是:54的因数:1, 2, 3, 6, 9, 18, 27, 5441的因数:1, 41可以看出,唯一一个可以同时整除54和41的整数是1。
接下来,让我们理解一下为什么1是公因数。
1是每个整数的因数,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除以1都等于自己。
因此,它也是54和41的因数。
此外,1是一个特殊的公因数,因为它是唯一的公约数或因子。
两个数字的最大公因数(GCD)是它们的公因数中的最大值。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公因数是1。
虽然这个数可能不是很有用,但它对于数学中其他概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公因数概念的一个应用是确定两个数字是否互质。
互质的数字是指它们没有共同的因数,除了1以外。
也就是说,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在本例中,54和41是互质的,因为它们的唯一的公因数是1。
此外,公因数还可以用来简化分数。
如果分子和分母具有共同的因数,那么可以将它们除以这个公因数进行约简。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因此分数无法再进行约简。
公因数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确定最小公倍数(LCM)。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字的最小整数倍数。
为了确定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通过将两个数字相乘,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来得到结果。
由于在这个例子中最大公因数是1,所以最小公倍数是54乘以41,即2214。
尽管54和41只有一个公因数,但它们的公因数中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探索数学中其他更广泛的概念。
数学是一个丰富而有趣的学科,公因数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之一。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54 41的公因数]引言:在数学中,两个或多个整数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因数,这些因数被称为公因数。
公因数在数论和代数等数学分支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找出整数54和41的公因数,以及如何求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一、54和41的因数要找到54和41的公因数,首先需要找出它们的因数。
一个整数a的因数是能整除a的整数。
因此,首先列出54和41的因数。
1. 整数54的因数:54可以被1、2、3、6、9、18、27和54整除。
这些整数就是整数54的因数。
2. 整数41的因数:整数41只能被1和41整除,所以1和41是整数41的因数。
二、54和41的公因数接下来,将列举出54和41的公因数。
即,能同时整除54和41的整数。
经过对54和41的因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唯一公因数是1。
没有其他共同的因数可以整除54和41。
三、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指能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整数的最大的整数。
找到两个整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很有用的,可以在解决问题时简化计算,并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在本例中,最大公因数是1,因为1是唯一能同时整除54和41的整数。
换句话说,没有其他大于1的整数可以同时整除54和41。
结论: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数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是1。
这表示54和41没有其他共同的因数,除了1。
标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数论和代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公因数可以帮助我们简化数学表达式,找出分数的最简形式,或者找到多个数的公共倍数。
最大公因数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小公倍数、约分分数以及解决一些关于整数的复杂问题。
总结:本文回答了关于整数54和41的公因数的问题,并详细解释了如何找出它们的因数、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得出了结论:整数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是1。
这个结果可以用来简化数学表达式、求解最小公倍数以及解决其他与整数有关的问题。
(完整版)《红楼梦》(41-50回)梗概+赏析+知识点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41-50回)●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梗概】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
妙玉用成窑五彩小盖钟招待贾母喝老君眉茶,刘姥姥喝了嫌淡。
妙玉又私下招待宝、黛、钗喝茶。
宝玉把妙玉不要的成窑茶杯要给刘姥姥。
贾母被小竹椅抬去歇息,王夫人在刚才贾母坐的榻上歪睡。
鸳鸯带刘姥姥游玩供众人取笑。
姥姥醉卧怡红院,袭人领他出来。
贾母觉得懒懒的,回房歇息。
【评析】评析点一:妙玉的形象分析:妙玉本是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仕宦之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带发入了空门,后被请到贾府栊翠庵。
但她并非无欲无求六根清净,妙玉眼中的人是有亲疏雅俗之分的,她对宝玉另眼看待,喝茶时把自己绿玉斗给宝玉用,可以洞悉她对宝玉的好感。
妙玉才华阜比仙,孤芳自赏,孤傲清高。
她用收集的梅花雪窖藏化成的水来饮茶,刘姥姥喝茶用过的一套茶具,她嫌脏要全打碎扔掉。
却不知太高人过妒,过洁世同嫌,最终仍是陷于污泥之中。
评析点二:细节欣赏:刘姥姥的酒令新鲜又富野趣,逗得大伙又哄堂大笑起来。
而凤姐和鸳鸯还嫌捉弄得不够,便拿出十个竹根套杯灌刘姥姥酒,幸亏被贾母止住,但刘姥姥还是被哄着喝了一大杯。
而刘姥姥此行确实开了眼界,用十几只鸡配的茄子、各色花样新巧的点心,又着实让她大饱口福。
喝酒吃茶完毕,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
妙玉用成窑五彩小盖钟招待贾母喝老君眉茶,其他人都用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刘姥姥一口吃尽,称茶好,只是淡了些。
妙玉又私下拉黛钗至耳房,拿出两只珍贵的杯子给她俩喝梅花雪茶,却将自己平日用的绿玉斗给宝玉。
宝玉把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要来打算送给刘姥姥。
宝玉知道妙玉爱洁,所以走后命令小厮抬水放在山门外头,以供妙玉洗地,深得妙玉赞许。
而刘姥姥因为喝了许多酒,吃了油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了怡红院,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屁臭气散了一屋子。
幸亏袭人发现,及时收拾妥当,才没有被宝玉知道。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语潇湘子雅谑补馀音【梗概】王太医给贾母诊脉看病。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54和41的公因数是1. 但是由于1是任何两个数的公因数,所以本文将重点讨论54和41的其他公因数。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公因数。
在数学中,两个数的公因数是能够同时整除这两个数的正整数。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数能够同时整除两个给定的数,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接下来,我们将找到54和41的所有公因数。
为了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我们需要首先列出每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找出两个数共有的因数。
首先,我们来找出54的所有因数。
我们可以从1开始,依次尝试将1到54之间的每个数与54进行整除。
如果能够整除,则该数为54的因数。
同时,我们可以从54开始,依次尝试将54到1之间的每个数与54进行整除。
同样地,如果能够整除,则该数也是54的因数。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找到54的所有因数:1, 2, 3, 6, 9, 18, 27, 和54。
接下来,我们来找出41的所有因数。
与上述过程相同,我们可以将1到41之间的每个数与41进行整除,并找到能够整除的数作为41的因数。
同样地,从41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将41到1之间的每个数与41进行整除,并找到整除的数作为41的因数。
经过计算,我们可以找到41的所有因数:1和41。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54和41的所有因数,分别是:54的因数:1, 2, 3, 6, 9, 18, 27, 和5441的因数:1和41最后,我们可以找到54和41的公因数。
通过比较54和41的因数,我们可以找到它们共有的因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54和41共有的公因数是1。
综上所述,54和41的公因数是1。
这意味着1是能够同时整除54和41的正整数。
尽管54和41有其他的因数,但1是唯一一个两个数都拥有的因数。
在数学中,公因数是很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学中的各种关系和性质,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从而帮助我们简化分数、分解质因数、求解最大公约数等等。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打印版)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1.2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比0小的数2.2数轴2.3绝对值与相反数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6有理数的乘方2.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3.1字母表示数3.2代数式3.3代数式的值3.4合并同类项3.5去括号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4.2解一元一次方程4.3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丰富的图形世界5.2图形的变化5.3展开与折叠5.4从三个方向看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线段、射线、直线6.2角6.3余角、补角、对顶角6.4平行6.5垂直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7.5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因式分解(一)9.6因式分解(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1.1全等图形11.2图形的全等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2.2统计图的选用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十三章感受概率13.1确定与不确定13.2可能性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2轴对称的性质1.3设计轴对称图案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勾股定理2.2神秘的数组2.3平方根2.4立方根2.5实数2.6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7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 3.1图形的旋转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3.4平行四边形3.5矩形、菱形、正方形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4.1数量的变化4.2位置的变化4.3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五章一次函数5.1函数5.2一次函数5.3一次函数的图象5.4一次函数的应用5.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6.1平均数6.2中位数与众数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7.1生活中的不等式7.2不等式的解集7.3不等式的性质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7.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第八章分式8.1分式8.2分式的基本性质8.3分式的加减8.4分式的乘除8.5分式方程第九章反比例函数9.1反比例函数9.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9.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十章图形的相似10.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0.2黄金分割10.3相似图形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0.6图形的位似10.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11.1你的判断对吗11.2说理11.3证明11.4 互逆命题第十二章认识概率12.1等可能性12.2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12.3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5中位线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2.1极差2.2方差与标准差2.3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第三章二次根式3.1二次根式3.2二次根式的乘除3.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4.1一元二次方程4.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5.1圆5.2圆的对称性5.3圆周角5.4确定圆的条件5.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5.7正多边形与圆5.8弧长及扇形的面积5.9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第六章二次函数6.1二次函数6.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6.4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7.1正切7.2正弦、余弦7.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7.4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7.5解直角三角形7.6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第八章统计的简单应用8.1货比三家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第九章概率的简单应用9.1抽签方法合理吗9.2概率帮你做估计9.3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
卓越答案
马哲答案单选1-10 CDCBD CCBBD11-20 CBDBB BCACB21-30 BBADD DDDBB31-40 DDCCB CCCCB41-50 ACCAB CACCB51-60 CCCAB CDCAB61-70 BDDCC BCDBC71-80 CDABD DCDDC81-90 ADCDB DCBDC91-100 DCCDA ABCCD101-110 CCCDA DCACA111-120 BDDDA BBA(119题无)C121-130 BDCDC BADAD131-139 BCCDC DDDB多选11.BC 12.BC 13.ABC 14.ABC 15.AC 16.BCD 17.CD 18.BCD 19.CD 20.CD 21.AC 22.BC 23.CD 24.CD 25.AC 26.ABCD 27.ABCD 28.ACD 29.BCD 30.BCD 31.ABCD 32.AD 33.ABCD 34.AB 35.AC 36.ABC 37.ACD 38.ACD 39.AD 40.BCD 41.BCD 42.ACD 43.BD 44.AD 45.ACD 46.AD 47.ABC 48.ABC 49.BCD 50.AB 51.ACD 52.BD 53.ABC 54.BCD 55.ABCD 56.AB 57.AD 58.ACD 59.AD 60.ABCD 61.BCD 62.ABC 63.ABCD 64.BCD 65.ABD 66.ABCD 67.ABCD 68.BCD 69.BD 70.ABC 71.AC 72.ACD 73.AC 74.CD 75.ACD 76.ABCD 77.ABD 78.CD 79.ABD 80.AB 81.ABCD82.ABCD 83.ABC 84.ABC 85.BCD 86.ABC 87.BCD 88.AD89.AB 90.ABC 91.BCD 92.ABCD判断1-10 错错错错错对错错错错11-20 错对错对错错错对错错21-30 错错错对对错对对对错31-40 错错错对对对错对错对41-45 错错错错错政治经济学单选1-10 BDABA DDDBA11-20 BCCCB BACDC21-30 DBCDC ABDCB31-38 DCDAB ABA多选1.ABCD2.CD3.AB4.ABCD 6.ABC 7.ACD 8.BCD 9.AD 10.BC11.ACD 12.ABC 13.ABD 14.AC 15.ABCD 16.AD 17.AC 18.ABD 19.ABCD 20.BCD 21.CD 22.BCD 23.ACD 24.ABD 25.ABC 26.BC 27.ABCD 28.ACD 29.ABC 30.ABCD 31.AD 32.ABCD 33.ABD 34.ABD 35.ABCD 36.ABCD 37.ABCD 38.ABCD 39.ABD 40.ABCD 41.ABCD 42.BCD 43.ABCD 44.ABCD 45.ACD判断1-10 错错错错错对对对错对11-20 错错错错错对对对对对21-30 对错对错错错错错错错31-34 对对对错毛概专项模考题单选1-10 ACDDC DBAAD11-20 CDBCB DBDBB21-30 BDADB BCCBB31-40 ACADD ABBDA41-50 ABBBD DBBDC51-60 CADAA CCABA61-70 BDCDC ACCCA71-80 DDBDC ACABB81-90 ACBBC CCDAB91-100 ABBAA BADBC101-110 DCDBA DDDBA111-120 ACDDD BDADA121-130 AAAAA DAABB131-140 AABDC BBACA141-150 AACDD CBBAB151-160 ADCCB CDDDB161-170 CDACA ADADA171-180 ADDBC BBCBD181-182 BB毛概综合模考题单选1-10 ADCCA CCACC11-20 CDABA DAADC21-30 DDABA ABCDC31-40 CAADC DABADD41-50 BACDA BACAA51-60 ABCAA DDBAD61-70 ACCBC ABBAA71-80 DADBA ABADB81-90 BDAAA ACAAA91-100 BCAAA DBBCD101-110 CCACB BDCBA111-120 DADDD CBAAA121-126 CAABDB多选11.ABCDE 12.BE 13.ABCDE 14.ABC 15.DE 16.ABCD 17.ABCD 18.ACDE 19.BCD 20.BDE 21.ABCD 22.BC 23.ABCD 24.ACE 25.ABCDE 26.ABCDE 27.BDE 28.ACE 29.BCD 30.BE 31.ABCDE 32.ABD 33.ABCD 34.ACE 35.ACD 36.ABC 37.ABCD 38.ABCD 39.ABC 40.ABCD 41.ABCD42.ABCD 43.AB 44.CD 45.BC 46.DE 47.BCD 48.ABC 49.CD 50.ABC 51.CE 52.AE 53.ABCD 54.ABDE 55.ABCDE 56.ABCD 57.ABDE 58.ABCD 59.ABCD 60.ABCE 61.AB 62.ABC 63.AB 64.AB 65.AB 66.AD 67.CDE 68.AB 69.BD 70.ABC 71.AB 72.AB 73.AB 74ABCD 75.ABD 76.AB 77.BD 78.BCD中特专项模考题单项模考题一1-10 DAABD DDDBD11-20 ADAAD AAADA21-30 CBAAB BABDD31-40 DDBDC BAABC41-50 CAADB ADDDC单项模考题二1-10 BBCDC CACDA11-20 CABAC BDBCC21-30 ABCCD CCCDC31-40 BCDAA BCBCD41-50 CDDAD ABBBC51-60 DBDBA BCACD61-71 ADACC CAADB C单项模考题三1-10 CCBDD ACDCC11-20 CCCAB AADDB21-30 BCBBD CADDB31-40 BBCDA DCCBD41-50 ABBCD ACCAC51-60 CCCBD ABCCB61-67 BADDDAD综合模考题一第一章单选CAADB AADCB多选 1.BCD 2.ABCD 3.ACD 4.AC 5.BCD判断错对错错对对对错错错第二章单选AABBC CBDCD AAACD多选 1.ABCD 2.BD 3.BCDE 4.ADE 5.BCE判断错错错错对第三章单选BADAC BCBCA DBCC(15题无)CDCBA CCBA多选 1.BCE 2.ABCDE 3.ABD 4.ABCD 5.ABCD 6.AB 7.ABC 8.ABCD 9.ABCD 10.ABC 11.ABCD 12.ABCDE 13.ABCE 14.ABCD判断对错对对错对错错错错错错第四章单选ABDDD CACCB DBBAA ABDDA多选 1.AB 2.BC 3.ABCD 4.ACD 5.ABCD 6.BD 7.AB 8.ABCD 9.ABD 10.ABCD判断对错对对对对第五章单选DBACB BADBA多选 1.ACD 2.ACD 3.ABCD 4.AB 5.ABCD 6.BCD 7.ACD 8.BCD 9.ACD判断错对错对对第六章单选CAAAB DBACC AAABD DABBC D多选 1.ABCD 2.ABCD 3.ACD 4.ABCD 5.ABD 6.AB 7.ABD 8.ABC9.ABC 10.AC 11.ABC 12.ABCD 13.ABD 14.ABCD判断对对错对对对错对对对第七章单选BADCC ABDDA ADCDD多选1.ABCD 2.ABCD 3.ABC 4.AC 5.ABDE 6.ABC 7.AB 8.ABCD 9.ABCD 10.ABDE 判断对错第八章单选BACAB ABDCC多选 1.ABCD 2.ABCD 3.ABE判断错对对错对第九章单选CDDCA AD多选 1.ABCD 2.ABCD 3.ACD 4.ABCD 5.ABCD 6.ABCD 7.AB 8.ABCD判断对对对第十章单选DDAAC CBCDC CA多选 1.ABC 2.ABCD 3.ABCD 4.ACD 5.BCD 6.BCD 7.AB 8.ABC 9.BD 10.ABD判断对错对错第十一章单选BCBAB AAAC多选 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判断对错错错对综合模考二单选1-10 BDDCB ADBDA11-20 BACBC CBDBC21-30 CBBCA DDACD多选综合模考三单选1-10 DCADD DCCAC11-20 CDCCC DCCCD21-30 ACBDD CAAAB多选9.CD 10.ABD 11.ABC 12.ACD 13.ABCDE 14.ABC 15.ABCD综合模考四1-10 CCCBD DAACD11-20ABBBB AAABC21-30BAABB BDADD31-40BBDBD DADBC41-50BCDDC CBDDC51-60BACBA DCDBC61-70BBADC AABBB71-80AADCB CCDDA81-90AABCC BDABB91-96BDCADD多选11.ABCD 12.ABC 13.ABCD 14.ABCD 15.AB 16.BD 17.AC 18.BCD 19.ACD 20.ABD 21.ABCD 22.ACD 23.ABCD 24.ABC 25.ABCD 26.ABD 27.BCD28.ACD 29.ABCD 30.ABCD 31ABD 32.ABCD 33.ABCD 34.ABCD 35.ABCD 36.ABCD 37.ABCD 38.ABCD 39.ABCD 40.ABCD 41.BCD 42.ABCD 43.ABD 44.BCD 45.ABC 46.ABD 47.ABCD 48.ABD 49.ABCD 50.ABCD 51.ABCD 52.ABCD 53.AC 54.ACD 55.BCDE 56.ABCD 57.ACDE 58.ABC 59.ABDE 60.AC 61.ABCD 62.ABE 63.ABCD 64.ABCDE 65.ABCD 66.ABCD 67.ABCDE 综合模考五单选1-10BCCDB ADBCD11-20AADBC BDBCC21-30CBCCD BBABC多选9.ABCDE 10.ABDE 11.ABCD 12.ABCE 13.BCDE 14.ABCDE 15.ABCDE法理学单选1-10ACCDC BCCAD11-20DABBA ACDBA21-30ACCCD DAABB31-40BDCCB BBABA41-45CCABC多选1.CD2.AD3.ABD4.ABCD5.ABCD6.ABC7.BCD8.CD9.AB 10.AB 11.CD判断1-10错对错对错错对错错错11-21错错对对对错对对对错对宪法学单选1-10CACCA BBADC11-20ABBDD ACDCB21-24BABB多选1.AC2.ABCD3.ABCD4.ABC5.AC6.ABC7.AD8.ABC9.ABCD 10.AB11.ABCD 12.AB 13.A 14.ABC 15.ABD 16.AB 17.BD 18.ABC 19.ABC20.ABD 21.ABC 22.ABCD 23.BC 24.ACD 25.ABC 26.ABCD 27.ABC 28.ABCD 判断错错错对对错对错错对错错民法学单选BDCBC AAAAB ADDBC BBCAB CCDAD CBBCC BA多选11.ABC 12.ABD 13.AB 14.ABC 15.ABCD 16.ABD 17.ACD 18.ABC 19.ABD 20.AD 21.AC 22.ABCD 23.BD 24.AB 25.ABCD刑法单选1-10AAABB BBCBB11-20BBCCB DBAAA21-30BADAA AAAAA31-43AAABB BBBBA CAA多选行政法CBBBA CDBBC BDCDD ACBDA BA经济法BCCCC CDA商法CBDCB BCC思修模考一单选1-10DADDA ADBDA11-20DCBAC ABDAC21-30BACBB BCCDA多选思修模考二单选1-10BDDDB CACBA11-20CDDCA CCBBB21-30ACADC ADAD多选31.ACD 32.AB 33.ABCD 34.ABD 35.ABCD 36.ACD 37.ABCD 38.BD 39.BC 40.ABC思修模考三单选1-10BCCBC ABDAD11-20BDDAC CDDDA21-30ADBAA CACDB多选31.ABCD 32.ABD 33.ACD 34.BCD 35.ABCD 36.ACD 37.AC 38.ABC 39.ABC 40.ABCD 思修模考四单选1-10BCBDA CBCCB11-20DCABA DAAAD21-30ADCCD DBABB多选31.ABC 32.ABD 33.ABD 34.BCD 35.ABC 36.ABD 37.ABD 38.ABC 39.ABCD 40.ACD 思修模考五单选1-10CCCAC BCBBC11-20BADCA DDAAB21-30DDBDB DDAAB多选31.BCD 32.BC 33.ABC 34.ABCD 35.ABD 36.ABC 37.ABC 38.AB 39.BC 40.ABC近代史第一章单选BCBAD DDAAC ACAAC BBBAB DAC多选1.ABCD2.AB3.AD4.BD5.ACD6.ACD7.BD8.ABCD9.BC 10.AC11.AD 12.ABC 13.AB 14.ABCD 15.ABCD 16.AB 17.ACD 18.ABCDE第二章单选CBCAB BCBCC CCCCD AB多选1.BD2.ABCD3.ACD4.ABCD5.AD6.BCD7.ABDE8.BDE9.ABCE 10.BD第三章单选ADDAD ABDDD BADDA DADDC AD多选1.ACDE 2.ABCD 3.BCD 4.BCD 5,ABCE第四章单选CABCA BCAAD DCCDB BACDC DDC多选1.ABCD2.BCD3.BCE4.ACD5.ACDE6.ABC7.ABC8.ABCDE9.BCDE 10.BC 11.ABCE 12.ABCE 13.CD 14.ABCD 15.ACDE 16.ABCDE 17.ABCDE 第五章单选ABBDB BDBDD BBCBA BCCCB CDA第六章单选CCCCB ABCBD CC多选1.DE2.ABC3.ABCD4.BCD5.ABCD6.BCD7.ABC8.ABDE第七章单选DDAAD DDACB BDD多选近代史模拟试卷单选1-10BDAAB DDBCB11-20A(BD)DCD BDACC21-30BABDD CABCC多选计算机概述单选1-10CBCDD CDDCD11-20CABCA BBCBD21-30DBCCA BBA(AD)B31-40BCDDD ABCBD41-50DCDCD BBDCD多选1.AD2.BC3.BCD4.AB5.AD6.ABC7.ABD8.ABCD9.AC 10.ABCD填空1.0~-12. 4BH3.111001.01(662.45)O (434.578125)D11101000 100101116.资源共享XP单选1-10ADCAA CCABC11-20ABDCB CABDD21-30DDDCA CCBCB31-40DACBD BBCBA41-50DCDAD DDBAD多选9.ABCD 10.ABD 11.CD 12.ABCD 13.ABC 14.ACD 15.ABCD16.BCD 17.ACD 18.ABCD 19.ABC 20.BC 21.AB 22.ABCD 23.AC 24.ABCD 25.ABCD 26.ABCD 27.AB 28.ABCD 29.AD 30.ACD WORD单选1-10CADCC ACBCB11-20BDDCD ABBCD21-30DDCDA CBDAA31-40CABBC BADCD41-50BABDC BBDBC51-60BDBBA CCCBB61-70BCDBD BCADB71-75ACDAA多选11.ABC 12.ABCD 13.BC 14.CD 15.CD 16.AC 17.ABD 18.ABC 19.BD 20.ABDE 21.AC 22.ABC 23.ABC 24.ABC 25.AD 26.ABD 27.AB28.ABC 29.ABCD 30.ABEXCEL单选1-10AADCA BBDCC11-20CBDAA ABDCC21-30BBABD ABBAB31-40BCDBA DADAB多选11.ABC 12.ABD 13.BD 14.AD 15.ABCD 16.BC 17.AD 18.ABC19.AB 20.BC 21.CD 22.ACD 24.AD 25.AC 26.BC 27.AC28.ABCD 29.ACD 30.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35.ACD 36.CD 37.ABC 38.AC 39.CD 40.ABCDPOWERPOINT单选1-10CDCCB BCBBC11-20DBABA BACBA21-30ACCBB DCDBA31-40CCBDC BBABA41-50DABDC CABCD多选1.ABC2.AC3.BCD4.BD5.ABD6.ABD7.ABD8.ABC9.ABCD10.AB 11.ABD 12.ACD 13.ABCD 14.ABC 15.ABC 16.BCD 17.ABC 18.BCD 19.ACD 20.ABD 21.ABC 22.ABC 23.ABCD 24.ACD 25.BCD 网络单选1-10ADCAB CDDBD11-20CCAAC BBCCB21-30BBCCD DDDAB31-40DBBBD BDCAD41-50CBBDA BDBCC多选1.ABC2.ABCD3.ABC4.ABC5.ABC6.ABC7.ABC8.ABCD9.ABC 10.ABC 11.ABCD 12.ABCD 13.ABCD 14.BCD 15.ABC 16.ABCD17.ABCD 18.ABCD 19.ABCD 20.ACD 21.AB 22.ABC 23.ABCD24.ABCD 25.ABCD 26.AB 27.ABCD 28.AB 29.AD 30.AB 31.ABD 32.AC 高级与多媒体单选1-10DCCAD ABDCC11-20BCDBA BBCCA21-30DDCBA ACDBC31-42DDDDC DBBDC DB。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54和41的公因数在数学中被称为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指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的正整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54和41的公因数的问题,解释如何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讨论一些与公因数相关的重要概念。
首先,让我们考虑54和41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能够整除该数的正整数。
为了找到54的因数,我们可以列出从1到54的所有数并检查哪些能够整除54。
同样地,为了找到41的因数,我们可以列出从1到41的所有数并检查哪些能够整除41。
列出54的因数:1, 2, 3, 6, 9, 18, 27, 54列出41的因数:1, 41现在我们需要找到54和41的公因数,也就是同时是它们因数的数。
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是它们的公因数,因为1能够整除任何数。
但是我们还需要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为了找到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使用两种常见的方法:质因数分解和辗转相除法。
质因数分解是将一个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而辗转相除法是通过不断地用两个数的余数去除另一个数,直到余数为0为止。
我将逐一介绍这两种方法。
首先,让我们用质因数分解来找到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
质因数分解是将一个数分解为其质因数乘积的过程。
质因数是指一个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整数。
我们来分解54和41。
对于54,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2 * 3^3,也就是2乘以3的3次方。
对于41,由于41是质数,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质因数。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54和41的公因数,也就是能够同时整除2, 3^3和41的数。
其中2是它们的公因数,但是3^3和41之间没有公因数。
因此,2是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
接下来,让我们使用辗转相除法来找到54和41的最大公因数。
辗转相除法是将两个数一直相除,直到余数为0的过程。
我们将辗转相除法应用于54和41。
首先,我们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即54除以41。
商是1,余数为13。
然后,我们用较小的数除以余数,即41除以13。
54 41的公因数 -回复
54 41的公因数-回复公因数指的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数。
在题目中给出的是54 和41,我们需要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解答。
第一步:寻找两个数的因数要找到54 和41 的公因数,首先需要找到它们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指能够整除这个数的所有正数。
我们用因数来检查每个数,看看它们是否能够同时整除54 和41。
先来找出54 的因数。
可以通过列举正整数,从1 开始,逐个尝试,看能否整除54。
通过尝试,我们得出了54 的因数:1,2,3,6,9,18,27,和54 自身。
接下来我们找出41 的因数。
同样的方法,我们列举正整数,从1 开始,逐个尝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注意到41 是一个质数。
质数只有两个因数:1 和自身。
所以41 的因数只有1 和41。
第二步:找出54 和41 的公因数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54 和41 的因数,接下来我们要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公因数是指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因数。
通过观察上一步我们找到的这两个数的因数,我们可以得出54 和41 的公因数:1。
这是因为1 能够同时整除54 和41。
所以,1 是54 和41 的唯一公因数。
第三步:结论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结论:54 和41 的唯一公因数是1。
总结:公因数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或多个数的因数。
对于给定的54 和41,我们通过找出它们的因数来确定它们的公因数。
54 的因数是1,2,3,6,9,18,27,和54 本身;而41 的因数只有1 和41。
通过比较这两个数的因数,我们发现只有1 能够同时整除它们。
所以,1 是54 和41 的唯一公因数。
总的来说,寻找公因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了解和掌握寻找公因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分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相关的问题。
第4章 分组密码
举例
k=01110000 01110011 01101110 01100111 01110011 01100001 01101101 0011010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0 1 0
6
Feistel单轮的加解密
Li-1
Ri-1
Li-1
Ki
Ri-1
F +
Li 加密 Ri
F +
Li 解密 Ri
Ki
Feistel结构中间的轮运算和最后一轮的有区别,最后一轮运 算不需要置换。目的使得加密和解密的编程完全一致。
7
数据加密标准-DES
• DES的历史 1971年,IBM,由Horst Feistel领导的密码研究项 目组研究出LUCIFER算法。并应用于商业领域。 1973年,美国标准局征求标准,IBM提交结果 1977年,被选为数据加密标准。 1994年,美国决定98年12月以后不再使用DES算 法 • DES是一种明文分组为64比特,有效密钥56比特, 输出密文64比特的,具有16轮迭代的分组对称密码 算法,DES由初始置换,16轮迭代,初始逆置换组 成。 • DES的解密算法与加密算法相同,只是解密子密钥 与加密子密钥的使用顺序刚好相反。
2
分组密码的设计原则
针对安全性的一般设计原则 – 明文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望尽可能大 – 扩散和混淆是由Shannon提出的设计密码系统的 两个基本方法,目的是抗击敌手对密码系统的统计 分析。 – 混乱原则(confusion):又称混淆原则,是指密钥 和明文以及密文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的复杂 算法设计时,采用复杂的代数运算 – 扩散原则(diffusion):密钥或明文的每一位影响 密文的许多位以便隐蔽明文的统计特性 比如古典密码中的hill密码的设计思想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红楼梦41-50回练习及答案
红楼梦41-50回练习及答案《红楼梦》练习41-50回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想用十个竹根制的大套杯灌刘姥姥酒,幸亏被贾母止住,但刘姥姥还是被哄着喝了一大杯。
之后,逛园子时,刘姥姥因为喝了许多酒,吃了油腻的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睡倒在宝玉的床上。
B.妙玉爱“洁”。
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喝茶。
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刘姥姥走后,惜春因奉命作画而向诗社告假,众人追根溯源,埋怨起刘姥姥来。
黛玉嘴巧,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又给惜春的画取名叫《携蝗大嚼图》。
E.贾母提议为凤姐过生日。
方法是凑份子。
邢夫人尤氏也被叫来了。
贾母带头出了二十两,薛姨妈也出了二十两,邢王二位夫人各出十六两,尤氏李纨出十二两,但贾母体恤李纨是个寡妇,就替她出了十二两。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凤姐生日那天一大早,宝玉便穿着素服偷偷到城郊供奉着洛神的水仙庵,焚香祭奠投井自杀的金钏儿。
B.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被凤姐逮了个正着。
凤姐醋意大发,先拿平儿出气,并抓住鲍二家的厮打。
贾琏大怒,拿着剑追杀凤姐,被贾母喝住。
当晚,贾母留凤姐在她那儿过夜,而平儿也被带到怡红院,并留在那里过夜。
C.赖嬷嬷辈分很高,是服侍过贾府老主子的老妈妈。
她年岁已高,经验老到,凭着一辈子饱经风霜和世故积累起来的聪明,在贾府花面逢迎、左右逢源,深得主子的喜欢和信任。
她能请动贾母、王夫人到她家去赴宴,能当众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训导宝玉,数落贾珍的不是,还能在凤姐那儿说上话,替犯了错的林之孝家的儿子向凤姐求个情。
D.秋夜漫长,黛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
刚刚搁笔,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报表、标签设计第41课时创建报表和标签(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创建报表的方法2、掌握创建标签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创建快速报表2、创建标签的方法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报表和标签的建立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都可以通过向导或设计器来创建,即创建报表可以使用“报表设计器”、创建标签可以使用“标签设计器”。
用向导创建报表和标签只需按提示一步一步地执行即可,本章不再介绍。
创建快速报表首先打开报表设计器,并向数据环境添加报表数据源,然后选择【报表】|【快速报表】VFP6会打开“快速报表”,如图8-1所示在这里可以选择字面布局和选择是否包含标题,如果要在报表中对表中的字段有所选择,还可以单击【字段】,打开“字段选择器”选择所需包含的字段。
如图8-2所示。
设置完成后,快速报表如图8-3所示。
保存该报表,则创建快速报表完成。
使用报表的带区可以决定报表的每页、分组及开始与结尾的式样。
可以调整报表的带区的大小。
在报表的带区内,添加报表控件,然后移动、复制、调整大小、对齐方式以及调整它们,从而安排报表中的文本和域控件。
可以在任何带区中设置任何报表控件。
也可以添加运行报表时执行的用户自定义函数第42课时创建报表和标签(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创建报表的方法2、掌握创建标签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创建快速报表2、创建标签的方法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如果用户不想使用“报表向导”,也可以用报表设计器生成一个新的报表。
如果已有一个空白报表或标签,或者已由“报表设计器”生成了一个报表,但它不十分适合要求,则可以在“报表设计器”中修改它。
下面将介绍报表设计器的使用方法。
1、进入报表设计器进入报表设计器的方法与前面介绍的“表设计器”、“表单设计器”基本相同,其步骤如下:选定一个项目文件打开项目管理器,选择“文档”选项卡中的“报表”,再单击【新建】|【新建报表】,弹出“报表设计器”窗口。
窗口中包含“页标头”、“细节”和“页注脚”三个带区,若使用【新建】|【报表向导】方法进入报表向导,则还会在报表的最上面增加一个“标题”带区,若在向导中加入了数据分组,还会有“组标头”和“组注脚”等带区。
在“报表设计器”的带区中,可以插入各种控件,它们包含报表中想要的标签、字段、变量和表达式。
要增强报表的视觉效果和可读性,还可以添加直线、矩形以及其它一些控件,也可以包含图片/OLE 绑定型控件。
使用报表的带区可以决定报表的每页、分组及开始与结尾的式样。
可以调整报表的带区的大小。
在报表的带区内,添加报表控件,然后移动、复制、调整大小、对齐方式以及调整它们,从而安排报表中的文本和域控件。
可以在任何带区中设置任何报表控件。
也可以添加运行报表时执行的用户自定义函数2、设计报表仍以建立Student报表为例,先打开“报表设计器”,选定【显示】|【报表控件工具栏】,将“报表控件”工具栏打开,一般情况下,在打开“报表设计器”时,“报表控件”工具栏会自动打开。
“报表控件”工具栏中各控件的功能如图在此工具栏上有八个按钮,其中:“选定对象”按钮:用于在报表设计或修改过程中从报表上选定一个对象。
“标签”按钮:用于在设计时向报表中添加一个标签对象,用于存放文本。
“域控件”按钮:用于在设计时向报表中添加一个域控件,在域控件中可以存放任何合法的VFP表达式、内存变量和字段变量等。
“线条”按钮:用于在报表中设计各种分隔线。
“矩形”、“圆角矩形”按钮:用于在报表中画一个矩形框或圆角矩形框。
“图片/ActiveX绑定控件”按钮:用于向报表中添加一个图片或ActiveX绑定控件。
“按钮锁定”按钮:使用此按钮可以锁定被选定的按钮。
当要向报表中连续添加几个相同的控件时,可以利用“按钮锁定”功能,即先选定要向报表中添加的对象的按钮(如矩形),然后再选定“按钮锁定”按钮,这时就可以连续向报表中添加矩形框对象。
第43课时创建报表和标签(三)一、教学目标1.掌握创建报表的方法2、掌握创建标签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创建快速报表2、创建标签的方法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设计Student报表步骤:第1步:设置报表的数据环境。
打开报表设计器后,选择系统菜单上的【显示】|【数据环境】在系统菜单上增加【数据环境】菜单,然后再选择【数据环境】|【添加】。
在弹出的“添加表或视图”对话框中先在“选定”下选择“表”,然后在列表框中选择Student表,再单击【添加】,再单击【关闭】,最后关闭“数据环境设计器”。
在“添加表或视图”对话框中从“数据库中的表”下选择Student表,再单击【添加】,然后单击【关闭】,即可将Student表添加到“数据环境设计器”中。
若要添加视图,可在“选定”选项组中先选择“视图”,再进行上述操作。
添加后表或视图后关闭“数据环境设计器”。
第2步:为报表添加标题。
第3步:设置报表的页标头。
设置报表的页标头与上面设置标题的方法相同。
第4步:设置细节。
在第3步设计完成后,可以将“数据环境设计器”打开。
设置细节时也可以不从“数据环境设计器”中将字段拖到细节,而使用报表控件工具栏。
第5步:在页注脚中设置报表页码。
方法基本同上一步,只不过在“表达式生成器”对话框中不是从“字段”列表框中选择,而是从“变量”列表框中选择“_pageno”。
在此报表中,数据之间没有分隔线,若要求要有网格线,也可以用同上的基本方法,在“页标头”中的字段名上加上方框线,在“细节”中的域控件上加分隔线。
报表设计完成后,可以先单击系统菜单“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预览按钮,查看报表设计的效果,如果不满意还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修改,如果满意则可以结束“报表设计器”的设计工作,将报表保存到预定的目录中。
预览结果如上第44课时创建报表和标签(四)一、教学目标1.掌握创建报表的方法2、掌握创建标签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创建快速报表2、创建标签的方法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3、修改报表文件要修改已生成的报表文件,应先将它打开。
在项目管理器的“文档”选项卡中选择“报表”,并在展开的报表列表中选择要修改的报表,然后单击项目管理器上的【修改】按钮。
如对刚建立的Student报表。
在“报表设计器”中可以用建立报表的方法修改已存在的报表。
4、规划数据位置下图说明了报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带区以及每个带区应放置的数据等典型内容。
用“报表设计器”设计报表时,报表中要用的数据以及各数据在报表中什么位置显示和打印,均要在设计时加以考虑,这就是对报表布局的规划。
通过规划报表布局,可以设计和修改数据在报表页面上的位置。
将数据对象放在报表中的不同的带区,将有不同的显示结果,例如,如果将数据对象放在报表的“标题”带区中,则此数据在报表中只显示或打印一次,但如果将表的字段对象放在报表的“细节”带区中,则可以每条记录显示或打印一次。
可以用下表决定所要使用的带区以及在带区中应放入何种控件。
第45课时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报表与标签的布局的方法2、掌握报表与标签的数据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重定义页面布局在报表中,可以定义多个列,也可以改变页面中的带区的高度,从而重新设计页面布局。
1、在页面上定义多个列若要定义多个列的报表,可以:(1)在【文件】菜单上选择【页面设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如图。
2)根据要求在对话框中进行设置,最后选择【确定】,“报表设计器”将反映出设置的改变。
2、设置报表带区高度在设计报表时,可以改变报表带区的高度。
报表带区的高度是指一个报表带区可用的页面空间(在页边距的范围内)。
例如:如果“标题”带区设置为2英寸,则“标题”将在顶部页边距下2英寸区域内显示和打印。
“细节”带区指定每个要显示的记录所需要的区域。
对于“组标头”和“页注脚”带区,还可以设置附加的参数。
若要精确设置带区的高度,可以通过先双击相应带区的条形栏,在出现的一个与该带区对应的对话框中的“高度”框中输入所需要的高度值,然后再单击【确定】。
带区高度设置在前文已作说明。
第46课时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二)一、教学目标1.掌握报表与标签的布局的方法2、掌握报表与标签的数据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在域控件中使用表达式和函数在报表或者标签中,可以包含域控件来显示一些表达式。
例如,表或视图的字段、内存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运算的值等。
1、添加域控件用户可以使用几种方法向报表中添加域控件,在上一节的报表设计中介绍了二种方法。
一是直接使用工具栏上的域控件按钮向报表中添加域控件;二是从“数据环境设计器”中添加表的字段作为域控件。
2、插入字段连接构成的域控件把表的字段添加到报表之后,在预览时可能会看到这些字段没有按照在页面上所希望的方式显示。
有时想要将几个字段连在一起显示,这时可以将这些字段连成一个域表达式,同时删除多余的空格。
每个控件所对应的值所需的空间可能不同,这时可以适当调整控件。
若要将几个字段连接成为一个域表达式,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报表控件”工具栏中的“域控件”,在报表中插入一个域控件。
将域控件的大小设为表达式求值后所必须的最小值。
也可以先双击一个选中的域控件,然后在“报表表达式”对话框中的“溢出时伸展”前的复选框中做上选中标记,使它能够在表达式求值后需要更多的空间时自动伸展;若所需空间较小,则控件不会缩小,但控件的所占的空间不会比在设计时设定的更小。
(2)在“报表表达式”对话框中,选择“表达式生成器”按钮。
(3)在弹出的“表达式生成器”中,从“字符串”框中选择Alltrim(expC)函数。
该字符串出现在“报表字段的表达式”框中,同时选定了expC。
(4)在“字段”列表框中双击想要在控件中显示的第一个字段名。
该字段名将代替“报表字段表达式”框中的expC。
在字段名后输入一个“+”号也可以从“字符串”函数框中选择一个“+”号。
(5)重复上面的第三步和第四步来处理其它字段,直至完成表达式,再选择【确定】。
(6)在“报表表达式”对话框中选择“溢出时伸展”。
在显示报表时,若设计时设定的控件大小不能包含其中的表达式的值,则控件自动向后伸展,直至完全能够显示整个值。
为了将几个字段合为一个表达式,对每个字段名前使用ALL TRIM()函数,要注意,此函数只能用于字符型字段,若字段为非字符型字段,则还要使用转换函数,将非字符型值转换为字符型的值。
而每个表达式元素之间用“+”号连接。
第47课时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三)一、教学目标1.掌握报表与标签的布局的方法2、掌握报表与标签的数据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报表与标签的布局和数据三、教学方法举例讲授演示四、教学过程定义报表变量若要在报表中操作数据或显示计算结果,则需要用到报表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