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经》两首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美景、美德和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

(2)理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

(2)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经》吟唱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

(2)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经》的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经》两首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案例分析:(1)选取《诗经》中的典型诗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诗经》中的手法进行创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

《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

《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文化意义。

2.学习并理解《国风》中的两首诗,体会其音乐性、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诗经》中的两首诗:《秦风·无衣》、《周南·关雎》。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了解《诗经》的基本背景和特点,介绍《国风》这一部分的作品特点。

2.导读(10分钟)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课文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解读《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的意境、主旨和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秦风·无衣》和《周南·关雎》分别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情绪?这些情感和情绪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5.语言表达训练(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和音乐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个人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简短的作文,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7.总结和展示(5分钟)请学生汇报自己的作业成果,展示自己对《诗经》的理解和发现。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度。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评价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朗诵比赛。

2.开展《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经》式诗歌。

3.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相关的文化展览,展示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创作成果。

九年级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一、教案一:《关雎》1. 教学目标:a. 了解《诗经》的意义和作用;b. 理解并诵读《关雎》;c. 掌握《关雎》的背景知识;d.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2. 教学准备:a. 《诗经》相关资料;b.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c. ppt课件;d. 打印《关雎》的课本诗歌。

3. 教学过程:a. 导入:与学生分享《诗经》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b. 导读:阅读《关雎》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c. 练习: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关雎》的意义。

d. 分析:分析《关雎》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意境。

e. 诵读:让学生轮流诵读《关雎》,并指导他们关注声音、节奏和抑扬顿挫。

f. 欣赏: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的《关雎》诗歌朗诵,深化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g. 总结:归纳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展示他们对《关雎》的理解。

4. 课后作业:a.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b. 准备一段《关雎》的朗诵,展示给同学们。

二、教案二:《卫风·硕人》1. 教学目标:a. 熟悉《诗经》中的《卫风·硕人》;b. 理解并诵读《卫风·硕人》;c. 掌握《卫风·硕人》的背景知识;d.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a. 《诗经》相关资料;b. 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c. ppt课件;d. 打印《卫风·硕人》的课本诗歌。

3. 教学过程:a. 导入:复习《诗经》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b. 导读:向学生介绍《卫风·硕人》的背景、主题和形式特点。

c. 练习: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卫风·硕人》的意义。

d. 分析:分析《卫风·硕人》的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e. 创作:鼓励学生创作一篇与《卫风·硕人》内容相关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经》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2)《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意义。

(3)《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经》中的文化背景和诗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对《诗经》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展示《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3. 诗歌意义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

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分析。

5.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小组讨论和汇报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分析。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两首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诗经》两首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3《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重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展示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 (jūū) 鸠(ji (jiūū) 荇(x (xììng) 芼(m (màào)好逑好逑(h (h (hǎǎo qi o qiúú) ) 参差参差参差(c (c (cēēn c n cīī)窈窕窈窕(y (y (yǎǎo ti o tiǎǎo) o) 寤寐寤寐寤寐(w (w (wùù m mèèi)3.重点语句翻译。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正能量,提升个人情感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2)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探讨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点;(2)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3)准备相关辅导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4. 诗歌品鉴:(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2)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意象美和韵律美;(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正能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经》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

2. 深入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古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解读文本。

2. 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经》的魅力。

3. 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影响。

2. 课文讲解:逐句解析《诗经》两首,翻译并解读文本。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手法、韵律特点等。

4. 情感内涵探讨:感悟《诗经》中的情感,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经》两首,翻译文本,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艺术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6.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填写《诗经》两首的诗歌内容摘要。

3. 选择一首《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与《诗经》的异同。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两首,掌握诗歌内容。

2. 深入研究《诗经》两首,分析其艺术特色。

3. 推荐给同学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并阐述推荐理由。

《诗经》二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二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起源和分类;2.能够熟练朗读和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背景及分类的讲解;2.两首《诗经》的诗歌积累和分析;3.分小组进行朗读和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经》的背景和分类;2.理解并解读《诗经》中两首诗歌;3.通过朗读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诗经》的背景和起源,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重要性和影响。

2.课堂活动一(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诗经》的分类,介绍什么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学生可以安静地听讲并做相关的笔记。

3.课堂活动二(30分钟):教师选择两首适合学生年龄的《诗经》,分别让学生朗读并解读。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经》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想。

教师可以在小组间巡视,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讨论。

5.反思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总结《诗经》的背景、分类以及两首诗歌的理解。

并邀请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启发。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解读和讨论活动;2.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3.合作能力:小组讨论时,学生能够积极合作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4.文学素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经》诗歌,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古代遗址,加深他们对《诗经》背景的认识;3.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诗经》的读后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诗经》二首++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经》二首一、常识积累1. 写作背景《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

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

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

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

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 篇。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

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

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

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

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诗文。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两首-“衡水杯”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两首-“衡水杯”一等奖

23《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导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指什么呢没错,就是《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吧!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简介《诗经》,资料拓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师总结: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诗经》三大内容: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3、《诗经》表现手法:赋(对事物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即起兴、联想。

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

三、诵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听师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检测预习〕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本诗为四言诗,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第一章其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逑”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注意重点字词,关键字词的意思。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诗经》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3.学习两首《诗经》的背诵和解析;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诗经》中的情感和意义3.《诗经》两首诗的背诵和解析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通过谈论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诗经》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知识讲解:a.《诗经》的背景和特点:-介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750多首诗歌;-它是一部以声调、音韵、篇章为特色的宫廷诗合集;-《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诗经》中的情感和意义:-《诗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诗经》,我们能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感受他们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3.诗歌背诵和解析:a.选取两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背诵和解析,如《关雎》和《七月》。

b.学生逐句背诵,教师进行诗句解读,包括韵律、意象和意义等方面的解析。

c.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总结:总结《诗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评估学生对《诗经》中情感和意义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背诵和解析诗歌时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直接导入古代文学和《诗经》的研究,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研究活动中,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教材:《古代文学选读》2.多媒体设备:课堂电脑、投影仪等七、教学反思:通过诗经文化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意课堂的互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诗经》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重章叠句,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诗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重章叠句,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诗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关雎》《蒹葭》,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表现形式是重章叠句。

(三)研读课文任务一:读其声,悟其情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示:字数、韵脚、动词、叠词)任务二:看其形,感其美1.找出两首诗的表现形式特点。

明确:重章叠句2.这种表现形式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任务三:读其词,析其人1.比读诗歌,通过关键词来比较分析两首诗歌当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助读资料:①“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②“窈,深远也;窕,深肆极也。

"——许慎《说文解字》极有内蕴、极有内涵的意思。

③“淑,清湛也。

从水,叔声。

”——许慎《说文解字》即水清澈为“淑”,意为女子像河水一样清澈温柔。

④采:捋(lǚ)取也。

——许慎《说文解字》明确:《关雎》中的淑女:文静美好、热爱劳动、对待爱情理智慎重、情趣高雅《蒹葭》中的伊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却可望而不可即的女子。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两首的文学特点、句子节奏、意境赏析。

2. 教学难点:古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诗句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经》的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诗经》两首的重点字词、句子节奏、意境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美好情感,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

2. 选取《诗经》中的一个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经》中某个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品味其中的美好情感。

3.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经》中的诗句进行赏析,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重点)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展示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 鸠(jiū) 荇(xìng) 芼(mào)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三、合作探究(一)理解主要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二)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诗歌树立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艺术法则,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方法,再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兴”的表现方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迭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四、板书设计表达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五、教学反思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诗经》、识记重点词句之后,我还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做到了讲解全面,重点突出。

不足之处:本诗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但是,由于只有一个课时的时间,我没有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和时间,这对于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课文不利,以后一定会注意这一块。

第二课时蒹葭【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重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重点)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预习展示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1)溯洄..(sù huí)从之(2)道阻且跻.(jī)(3)宛在水中坻.(chí)(4)宛在水中沚.(zhǐ)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一)品味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情感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

”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明确:(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着、坚贞不渝。

(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

(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二)感知形象,主题解读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

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

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

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四、板书设计塑造了一个执着的追求心上人的形象五、教学反思这堂课,我首先注重了朗诵。

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处: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16公输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相关文常。

2.积累生字,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及重要句子。

(重点)3.理解课文大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6月16日上午,以“共聚滕州话鲁班,创新创业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鲁班文化节在鲁班故里——山东省滕州市盛大开幕。

文化节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建筑大学、滕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办。

鲁班是谁?墨子又是谁?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去探究答案吧!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学习文常。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2)《墨子》及墨子墨子(约前470—前390),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反对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