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

这说明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4.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5.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6.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表中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

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

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2.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B.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B【解析】“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B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A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C项错误;D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

3.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吉林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2020.3.5网上考试)

吉林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2020.3.5网上考试)

吉林省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2020.3.5网上考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 .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 .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 .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 .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2. (2分) (2020高三上·新乡月考)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A . 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 . 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 . 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D . 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3. (2分)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A . 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①③④D . ①②④4. (2分)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5. (2分) (2019高三上·德州期中) 夏商周三代时,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秦汉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 地域界限的打破B . 贫富差距的缩小C . 等级结构的改变D . 宗族意识的消除6. (2分) (2020高二下·沧县月考) 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用身边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官职。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下列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即将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10.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

吉林省2021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吉林省2021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吉林省2021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20高一上·福清月考)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表明分封制()A .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B .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 .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2. (2分) (2018高一下·铜仁期中) 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

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A . 民众幸福B . 社会稳定C . 国家富强D . 个人抱负3. (2分) (2020高三上·内江开学考) 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

据此推知()A . 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B . 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 . 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 .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4. (2分) (2019高一上·嘉兴期中)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字义有辅佐之意。

下列官职符合“宰相”定义的有()①唐朝门下侍中②宋朝同平章事③明初丞相④清朝军机大臣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③④5. (2分) (2017高三上·云南月考) 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重农抑商政策出的主要背景是()A . 私营工商业发展B . 秦朝统一全国C . 铁犁牛耕的普及D . 井田制的瓦解6. (2分) (2019高二上·扶余月考)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A .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B . 传统儒家思想的革新C .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D .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7. (2分)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 (5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1. 中央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右图)。

当年吴起的改革措施中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2.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A.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B.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3.直到19世纪上半期,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依然在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锁边界固守边疆4。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

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 B.天皇是幕府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实权C.幕府统治下,地方分成多个“藩” D.武士是幕府的统治基础7.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故选A。

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BD.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A. 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C. 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D。

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顺应潮流的以法治国得到重视,排除A。

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世卿世禄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选B.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排除C。

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D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排除。

3.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

集权制度的形成B。

自然经济的形成C. 家国观念的形成D。

“封邦建国”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精编】吉林述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精编】吉林述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doc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C.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3.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 集权制度的形成B.自然经济的形成C. 家国观念的形成D.“封邦建国”的形成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6.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 梭伦改革B. 管仲改革C. 商鞅变法D. 孝文帝改革7.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8.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吉林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吉林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4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

生产力发展B。

争霸战争频繁C。

思想文化繁荣 D. 社会动荡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材料中没体现生产力发展,A不选;B项中战争题干没有提及;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背景【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2.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诸子学术陆续诞生,其中最为统治者推崇的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适应了诸候争霸的需求,故最为统治者推崇,故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不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不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也不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故D项错误。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的诸侯。

这样,周使用的文字首先传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又传到楚和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A.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B.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C.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2.周天子分封诸侯、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家进行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C.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3.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

这表明A. 周礼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B.周礼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 周礼体现“亲亲”“尊尊”原则D.周礼繁杂且涉面广4.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

这表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C.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D.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5. 法国汉学家汪得迈曾说:“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制度的人倍感兴趣”材料所评述的制度A.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B.使君臣关系趋向平等C.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6.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高二(下)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选修1改革史)

高二(下)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选修1改革史)

高二(下)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考试范围:历史选修1 (专题1--5)考生须知:1试卷分为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客观题),第二卷非选择题(主观题)2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客观题)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项选择题:(2×25=50分)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梭伦改革中,民众法庭的设立是A.封建地租剥削B.承认土地私有C.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D.确立封建制度3.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废除“六一汉”制度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4.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6、.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7、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9、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1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1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4、出现下面两图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15、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有饶”)。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C.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3.“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集权制度的形成B.自然经济的形成C.家国观念的形成D.“封邦建国”的形成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6.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7.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 I 卷(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世界文明曙光的破晓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

下列古文明中不属于此范畴是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2.公元前8——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3.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4.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B. 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C. 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5.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

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A.公平公正 B.劫富济贫C.倾向权贵D.崇尚峻法6.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①下层平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确立了雅典的奴隶民主制③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D.③④7.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改革最主要的区别是A.是否涉及政治改革B.是否涉及经济改革C.是否由地主阶级领导D.是否涉及军事改革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吉林省扶余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扶余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扶余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韩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3.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儒家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6.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故选A。

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BD。

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A. 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B.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C. 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D. 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顺应潮流的以法治国得到重视,排除A。

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世卿世禄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选B。

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排除C。

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D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排除。

3.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A. 集权制度的形成B. 自然经济的形成C. 家国观念的形成D. “封邦建国”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以殷盛,国以富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集权制度形成,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国家尚未统一,人民对国家一统尚未有清晰的认同,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早在三代时期,就已有“封邦建国”的制度,故D项错误。

4.《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 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公作则迟”指的是井田制之下的“公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分地则速”指的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之下的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则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比井田制进步多了,其他几个选项并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中商鞅变法的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B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的家庭多征税,并不是严刑峻法,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的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D 错误。

6.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 梭伦改革B. 管仲改革C. 商鞅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梭伦改革是雅典进行的一场民主化改革,本身并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B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变法,主要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

ABC三者均未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前的439年,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征服"。

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7.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

均田制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

点睛:本题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均田制的基本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均田制,但不能说明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故B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故C错误;材料“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均田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工业化的过程C. 农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封建化的过程是从政治角度而言的,排除A;当时还没有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排除B;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北魏政权从发展畜牧业到发展农业的过程,即农业化的过程,故选C;汉化的过程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的,排除D。

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故A项正确。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复杂较难处理,而是迫于五代十国的教训,排除B。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他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故意识到军权掌握与否,直接威胁其统治秩序,排除C。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是客观原因,不是其加强集中军权的主要原因,排除D。

1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 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故B项正确。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的现象主要是宋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与材料不符,排除A。

北宋时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故“混战不休”的说法错误,排除C。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而不是佛教寺院强占民田,排除D。

1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朝廷遣官立转运使”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宋朝的转运使,由已学知识可知转运使的设立使得朝廷(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使得中央通过对地方财政管理的加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3.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

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②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

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14.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改革一般是国家、政府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做出的主动调整行为,A项正确,故排除;改革一般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这些都属于旧有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B 项正确,故排除;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对生产力破坏较小,另外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因此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是正确的,故C项排除;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叫革命,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