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走进学生生活
走进学生生活 搞好品德教学
业领 域 中 。 职 业 教 育 是 培养 与 社 会 相 适 应 的 技 能 型人 才 , 计算机 基 础 知识 的学 习尤其 重 要 ,让 学生 充 分认 识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心 灵 的碰 撞 ,在 “ 润物 细 无 声 ”中达 到 促进 教 学发 展 的 目的 。如 教 学 《 水 电作 用 大 》 ,学 生 对 水 电 的
作用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节约用水电的好办 法 并 不 十 分 了解 。所 以 ,在 “ 节 约 用 水 电 的 好 办 法 ”环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范例和学生 已有 的经 验 ,进 行 小组 交 流 讨 论 , 设计 一些 场 景 ,
为学 生 的 自觉行 为 。所 以,学 习是 为 生 活服 务 的 ,
品德课 程 面 向学 生 的整个 生活 世界 ,道 德 存在
于学 生 生活 的 方方 面 面 。 因此 老 师要 让 学 生走 出学
校,走进社会,去感悟生活。教材 为老师提供了丰 富 的校外 实践 设计 ,如教 学二 年级 上册 第 1 5课
参考 文献
[ 1 】计 算 机 文化 基 础 课 程教 法研 究 f R】. 天 津 :天
津理 i 学院 .2 0 0 3 . 0 7 3 2 0 0 河 北省 阜平 县职 业技 术教 育 中心
张杏芝
・
到计算机公共课 的重要性,通过计算机知识解决实
6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软件 的帮助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 ,以免在实际操 作 时 出现 失误 ,造 成不 必要 的损 失 。 学习计算机公共课, 目的是为学生所学专业和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新课程的推出,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但与此也有一些老课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品德与社会课就是其中之一。
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它的回归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品德与社会课通过讲授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引导学生积极好感恩,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忠于朋友,守法守纪,热爱祖国等,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发展自己的潜能,适应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通过开展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领导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更是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民主管理的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中,学生将学会珍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平等、民主、法治的观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责任感和纪律感,更好地履行公民的责任。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美育、劳动教育、思维品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素质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回归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学生才能在全面发展中获得道德熏陶,社会磨炼,以及全面素质的升华,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富五车的新时代好青年。
希望教育界能够引起重视,注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就需要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努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品德。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勇气和正义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举止。
只有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彻品德教育,才能真正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要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还需要学校提供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如品德讲座、品德主题班会、品德成长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浓厚兴趣。
学校还可以开展品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品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老年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做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做好事的快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才能真正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品德教育中来,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在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品德观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做好榜样,引导孩子做到言行一致。
家长还要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并创设情境,打开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通道,知行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创设情境;知行统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也明确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正确定位,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教材的代言人。
实际上,思想品德课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学生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
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学生生活为载体,为他们搭建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解决生活问题的平台,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
首先,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身边小事的良好习惯。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把身边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并不容易,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教育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素质。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来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
教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品德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力量。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品德成长中最亲密的引导者。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把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
家庭可以利用家庭教育、家庭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品德教育中,与学校共同营造浓厚的品德教育氛围。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会的道德风气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品德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品德教育体验。
媒体应该加强道德宣传,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尊重和谐的社会氛围。
品德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者的认真对待和切实行动。
只有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让学生明白何谓美好,何谓正确。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传播。
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非 常 重 视 与 认 真 地 准 备 了 这 次 小 组 活 动 , 而 且 发 现 问 题 后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冷 静 沉 着 与 团 结 是
我 欣 赏 的 , 是 我 们 很 多 孩 子 都
让品德教 学走进 学生生活
王 娅
该 具 备 的 。 9 分 是 对 她 们 认 真 8
、
捕 捉 生 活 中 的 教 学 资
例 .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 生 不 会 更 学
产 生 “ 幻 ” 感 觉 , 实 、 悉 虚 的 真 熟 的 感 受 . 有 利 于 学 生 构 建 真 正
源
生 不 可 预 期 的 行 为 结 果 增 加 的
程 度 。” 高 兴 的 是 这 次 汇 报 后 , 很 我 很 快 被 孩 子 们 接 受 . 8分 让 9
.
中 一颗 美 丽 的 流 星 。 ( 爱 娟 , 京 市 外 国 语 学 刘 南
校 , 1 o o 2oo ) ・
我 为什 么给 这个 小 组打 9 8 分 呢 ? 这 个 9 分 的 价 值 何 在 8
呢?
习 方 法 与 思 维 方 式 合 作 能 力
、
1 .从 选 择 角 度 到 内 容 构 思 到 VC 的 拍 摄 . 很 明 确 这 组 R 我
内化 的 道 德 品 质 。
那 个 小 组 在 以 后 活 动 中 做 得 一
次 比 一 次 出 色 , 整 个 班 级 的 政 而
二 、创 设生 动 的 的教 学情
境
治 课 进 入 了 一种 良性 循 环 ! 正 如 一 位 教 育 家 所 说 : 人 “
的 而 非 表 面 的 道 德 情 感 , 真 实 的 而 非 虚 假 的 道 德 认 知 。 教 师
有效品德课堂,从真正走进学生开始
倡 导开 展 丰 富 多彩 的 学 习 活动 效 有
的 品 德课 堂 必 须 精心 设 计 游戏 活 动 . 走 进学 生 的 天性 。游 戏 . 为 一 种 有 作
效 的学 习方 式 .对 培 养 儿 童 的情 感 .
1活 用 教 材 . 近 生 活 . 贴
品德 与 社 会 、 品德 与 生 活 课 程 回
归 生 活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标 志 就 是 我 们 的教 学 往 往选 取 典 型 的 、 教 育 意 义 有
性 . 课 堂 富有 情 趣 。 让 学生 每 上 一 让 节 课 都 有 新 的触 动 、 的 发 现 , 而 新 从
了解 堂上 老 师 特意 带 来 一 些 台湾 课
水 果 . 火龙 果 , 如 番石 榴 , 芒果 等 让 学 生 品 尝 . 富学 生 的 生 活 体验 。又 如 丰
但 我 们 也 常常 会 出 现一 些 误 区 。 的 有
老师 就急 于求 成 。心 里 比较 急 躁 。 总 是希 望 上 完 了一 堂 课 . 子 们 什 么都 孩 懂 了 .能 够在 实 际 行 动上 做 到 了 . 急 功近 利 。 师是 儿 童健 康 成 长 的 引路 教 人 。 品 德 与社 会 》 教 师 有 了最 得 力 《 使 的武 器 . 是 儿童 生 活 质量 提高 的重 它
浙 教 版《 品德 与 社 会 》 年 级 下册 《 六 我
们 只 有 一个 地 球 》 ,在 教 学时 注 重 调 查 . 近 与 学 生 的生 活 距 离 。 前 。 拉 课 先 让 学 生 围绕 课 程 内容 . 进社 会 中去 走
认 知起 点 .尊重 学 生 的 独 特 体验 . 才
上 . 么 学生 很 容 易 厌学 。 那 因此 , 师 教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指思想品德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思想品德课堂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即生活理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型的社会,这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养成发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更好的学会生活。
(三) 古人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苦读圣贤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本领和生活能力,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下面就如何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谈谈笔者的做法。
第一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目标任务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的整合展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既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又不能平庸琐碎的一味关注具体生活,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
教学篇•教学反思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于珊红(山东威海市文登区天福山中学,山东威海)从2016年中考开始,道德与法治课以等级的形式来进行评价。
这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科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被学生轻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怎么办?如何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我思索着……一、吃透课程标准,为打造“生活化”课堂夯实牢固的根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里提到: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从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不难看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设置相关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取典型案例,为打造“生活化”课堂扩展丰满的主干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体会“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例如在教授《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节课时,我引用了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典型案例:上课之初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让大家猜想:如此优美的琴声是谁弹奏的呢?请你想象一下他弹奏时的样子。
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走进学生生活纵观时下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大多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囿于书本世界,不能结合纷杂的现实生活,不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也就不能更好地去触动和影响学生的心灵深处。
如果要想改变思想品德课课堂的这一状况,就必须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界限,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成长。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巧妙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体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课本上很难找到答案,但是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的经验,很快就能理解应用了。
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动。
可创设一些活动场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融入这种境界,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探索,从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我在讲《情绪万花筒》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极情绪对人的不良影响,我让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绅士到电影院看电影—开始大笑不止—转为悲痛—伤心至极—恢复正常—转至愤怒、发狂—深思—惊恐—昏倒在地。
这一活动的设置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且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到,消极情绪对人的危害极大,我们应该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2 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快乐的课堂气氛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联系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组织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大奖赛、篮球赛、小品表演、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形式不限,灵活多样,让思品课堂变成学生生活经验交流、积累的场所,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我在讲《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活动教学中要求: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品德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然而,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并没有将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因此,我们需要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品德素质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只有拥有责任感,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优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比如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每天轮流扫地、擦桌子,这样就能让学生们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样的,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支持,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种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规范和健康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讲座、举办有关道德方面的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有关道德的电影、读有关道德的文章,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第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品德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只有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在家里,让学生们每天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等,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样的,在学校中,老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运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让学生从《品德社会》走进生活论文
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
一、源于生活,拓展生活实践空间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
要更新教材观,充分挖掘文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提炼、融入到教材中,作为学习的资源,拓展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从体验、感悟中得到收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1、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班队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而班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人人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并结合《品德与社会》教材,妥善采摘,及时指点,使学生从具体活动中归纳出道理,从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
通过活动,《在集体中》、《珍惜集体荣誉》、《个人服从集体》等课的教学都能水到渠成,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是寓于各科教学当中的,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指点学生认真参与各科的学习,并将体会和感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实话实说”。
在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中,学生们学得积极而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
3、与典型的时事相结合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正值世人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于是,教师就布置学生每天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教育他们具备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深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
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培养一批侧重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要使学生真正接受教育,我们就需要让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教材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教材内容既要简单易懂,又要有循循善诱之妙,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法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价值观。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共同支持、共同推动。
家长要从小事做起,多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中倡导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学校要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
社会则需要从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氛围,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事关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们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业。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让我们共同呵护好孩子成长的环境,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青少年能够在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中茁壮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进农村学生的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进农村学生的生活长阳渔峡口镇中心学校覃春莲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编排非常好,导向正确,内容科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取现实中的素材,呈现方式也是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学习。
但教材中所选取的绝大多数事例都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相脱离,都是“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我认为,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情感世界,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教学,能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一、让学生生活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素材。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烦恼,会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与父母之间已经不如以前亲密了,甚至有些事情父母就是自己的“敌人”,自己的东西不让父母碰,对父母的教育也听不进去,有的还甚至认为父母文化素质低,什么都不懂,还有点瞧不起他们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框内容时,首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面对本来就文化素质不高的父母,我们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同学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同学们讨论后,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我们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不希望我们也象他们一样,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心情。
”有的同学说:“我们的父母素质不高,教育方式有时简单粗暴,但都是希望我们好。
我们应该主动与他们沟通,我们的态度还可以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
”有的同学说:“我们的父母文化不高,我们更应听从他们的教导,长大后能超过他们,改变家庭的现状……”通过讨论,班上交流,学生能正视现实,运用书中所教的方法,能主动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解决了成长的烦恼,也端正了学生对待家长的错误观点。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品德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 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上都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使得品德教育逐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和教育理论, 探讨如何让品德教育更好地走进学生生活,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首先, 品德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校和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的基本方向。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的重要途径, 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 学校和教师要把握好品德教育的方向,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塑造学生的品格。
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才能更好地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使学生真正受益。
其次, 通过课程设置,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 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要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让品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再次, 通过生活管理,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生活制度和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 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 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品格。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
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学生生活
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学生生活为了拓宽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了源头之水。
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学生生活。
我做了如下几点: 首先,使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教育学生做眼光高远的人,做大气的人。
新课程是我们从事实际教学的“引子”,给了我们导向作用。
而大量的活生生的事例则要靠我们在生活中去挖掘,在师生生活空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多媒体就是了解广阔世界的好途径。
通过多媒体补充、印证理论知识,使思想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例如:九年级思品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节,我们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理论知识讲的再重要,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因为在校园的天地之中,学生怎能感受创新对企业、对经济、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
但如果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或者通过网络“cctv新闻”频道,2005年11月26日开始,连续七天播放的“创新中国”的收看,节目通过中科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海信等知名品牌企业总裁的采访,了解到我国电视、电脑、mp3等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都要靠技术引进,我们企业加工费用利润只有5-10%,有时甚至无利润,而国外则赢利40%,因而,海信企业副总裁伤感地说“国外的一个芯片,就是我们的一个心病,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我们永远是在替外国人赚钱,永远被人牵着走”,为了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海信企业专门派技术组去美国硅谷考察,结果发现,研制这些产品的决大多数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要突出技术壁垒的重围,必须下决心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这些媒体,学生既能从中了解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对企业的影响,又能了解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明白在新时期,如何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要有战胜一切困难攻克技术难关的创新精神。
尽管初三学生学习任务艰巨,但我还是挤时间让学生在多功能厅观看相关的影片,引导学生写影评。
把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做有理想的人,做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宏扬正气的人,做大气的人。
走进生活 贴近学生 品读品德与生活
和 学 生 分 组 实验 ,通 常都 是 老 师 演 示 学 生 看 、老 师 讲 学
生 听 .学 生 分 组 实 验 则 是 学 生按 教 材按 部 就 班 . 照方 抓 药 . 现教 材 中既 定 的实 验 现 象 和 结果 学 生 不 需要 思 考 再 提 问 . 生 也 很 少 有 思 考 和 质 疑 的 时 间及空 间 而新课 程 学 理 念下 的科学 实验探 究教学 是 以一个 问题或 主题 为 中心 . 教 师启 发学 生质疑 、 出问题 . 生独立 思 考 、 提 学 独立 发现 和提 出 问题 实验 的方案 多样 . 果也 不是 唯一 的 . 结 学生有 足够 的思 维 时间及 空问 五、 引导 学 生对 问题 进 行 口头 和 书面 表 达 学 生 提 出 问题 的能 力 是 逐 步 发 展 的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为 基础 . 以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 德 形 成 和 社 会 性 发 展 为 目标 . 综 合 课 为 课 程 以
形 态 即在 品 社 课 中想 生 活 。 生 活 在
看 录像 、 听音 乐等 手段 . 为学 生 创造 一
个 生动 、 象 的教 育情 境 . 他 们在 课 形 使
一
中想 品 社 教 科 书 的编 写 把 儿 童 当 做
后 .教 师 应 启 发 学 生 把 自己 的发 现 以 问题 的 方 式 表 述 出
序 渐 进 的探 索 性 问题 . 过 连 续提 问 . 导 学 生 去 发 现 问 通 诱 题、 分析 问 题和 创造 性 地 解决 问 题 。 这种 方式 下 , 师 以 在 教 问 题 为 引子 , 学生 带着 问题 去 学 习 . 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创 让 从
的注 意 力 . 学 生 尽 快 进 入 最 佳 的学 使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生活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怎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实际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5现在全国上下普遍掀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现阶段,由于各级部门考核制度本质未变,所以各学校仍然全力以赴抓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农村大部分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又只能进行说服感化教育,一定程度上学生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的一员,笔者深深担忧德育欠缺的学生将来怎样在社会立足。
在平时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既能落实思想品德课规定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又能注重教育学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笔者就此一直在思索。
1 课堂教学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教学中可采用“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步骤,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教师可以开展故事、游戏、辩论等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
在陕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12课《我是中国小公民》第2目《国家呵护我成长》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社会上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事例在课中交流,从而引出“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靠谁来保护?”“怎样保护?”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课走进学生生活
内容摘要:我们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品德与社会》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关键词:教育;生活;回归生活;来源生活;生活化;活动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更加意识到品德课程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让《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新课程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1、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课堂教学内容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中用心去体验、感受。
我在一年级上册《说说我的家》一课的教学中,无论是交流家庭情况,还是观察、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爱好,都重视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生活中来,引导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
例如在教学“家庭对对碰”环节中,学生所表演的剪发动作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这就是她长期观察父母理发,基于生活中对父母的了解,有真切的生活体验。
其他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联系自己父母的职业,也调动了他们的生活储备。
这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素材转为课堂教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体验每个生活细节,并学习有价值的生活。
2、课堂形式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新课标《品德与生活》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时的教和学的是中介。
”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
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感悟的载体,都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教学为《说说我的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我注重设置独特的活动材料;如活动一中我用自己家的一张全家幅引路,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展示自己家的照片,也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能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每个家庭的不一样,但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时我再适时点播、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不但关注各自家庭的基本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关系,而且还学会了有条理的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人达成了活动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3、课堂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增加教学的实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
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放学了》这一课时,我就紧密结合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不强、放学途中很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在路上逗留不按时回家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放学后是否有家人来接?是否在约定的地点等家人来接?如果没有家人来接应怎么办?这些都是上学儿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说说自己的做法,在他们现身说法中学生就会明白了,放学后不应在路上逗留,要按时回家,免得家人担心。
这就促使学生主动自己回家,试着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一个小朋友“明明”贯穿在整节课中。
巧妙地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如:活动1——我会做(清理书包,准备回家),活动2——放学路上(注意安全,按时到家),活动3——金点子(突发事件不要慌张)。
把放学后的种种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用“明明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明明”来折射自己。
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有原始的生活体验;在开放的情境教育中,能充分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知、感悟,从而学生都能反省自己放学后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