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PPT课件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导管尖端培养等)及影像学检查进行 综合判断。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02
03
降低感染发生率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以 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 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痛苦
感染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 痛苦和负担,预防措施的 实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
节约医疗资源
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 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疗效率。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按照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 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不良 反应等,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 作用,特别是与导管材料、抗 凝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
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选择依据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导管 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皮肤微生物定植、导管接头 污染、血液反流至导管内等。
危险因素
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 免疫状态等)和导管因素(如导管类 型、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全身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低血压等症状。
明确改进措施的责任人、时间 表和实施方案
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 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调 整,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成果分享和经验总结
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分享 感染防控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建立感染防控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医 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肾脏病等临床治疗过程中。

然而,血管导管的使用也常常伴随着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相关感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原因、预防与控制进行论述。

发病原因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是由感染病原体通过皮肤或粘膜进入血管导管引起的。

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细菌。

导管插管的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通常,在插管后的48小时内感染风险最低,之后每天的感染风险都会增加。

在血管导管不同的类型中,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风险相对于其他导管来说更高。

预防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医护人员共同进行。

以下是预防控制的一些重要方法:1. 严格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前和置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包括使用手消毒液,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医护人员在与导管相关的操作前后应彻底清洁双手,保持手的清洁度。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在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应该避免静脉分叉点、历史性局部感染部位或瘢痕组织等并与毗邻的器官相距离较远的部位。

3. 化验血液进行检查医护人员需要经常进行血液化验,及时发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进行治疗。

4. 选择合适的置换时间医护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置换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点更换导管会降低感染的风险。

结论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合理治疗、科学防控,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健康。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着装符合要求。

I、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五、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锁骨下静脉。

六、患痒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七、应当定期更换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八、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九、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十、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卜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二、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十三、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参考: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定义明显不同:2021年版更加具体,局部感染纳入“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定义,定义不局限于“血 流感染”。
一、定义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 物学检查结果:
CRBSI诊断标准
有相应临床表现并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 1、导管尖端以及至少一次经皮穿刺留取的血培养分离到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 果的致病菌; 2、对于定量血培养而言,经导管接头留取的血标本菌落计数至少为外周血标本 菌落计数的3倍; 3、经导管接头留取的血标本细菌生长较外周静脉血标本至少提前2小时。
1.2021年版使用范围扩大:不局限于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 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2.2021年版新增“血管导管”了分类。
常见导管类型
外周静脉导管
外周动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Port)
肺动脉插管
主要内容
1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
脉;连续肾脏替代治 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新增)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 当符合
3
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
4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 等)的 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5
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 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新增)
中心静脉置管:三个部位穿刺后的CRBSI
颈内静脉 vs 锁骨下静脉
多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颈内静脉的感染风险更高
股静脉 vs 锁骨下静脉
1项RCT: JAMA 2001; 286:700-7. 法国8个ICU RCT(n=299 ) 感染率19.8% vs 4.5 %(每千导管日20 vs 3.7)P<0.01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XXXX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其他预防措施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导管血流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三、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四、内容(一)直管前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二)置管时1、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3、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6、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3- 7天,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0.5%进行消毒,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做好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

6、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积极控制感染。

7、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8、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

9、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10、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背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但可预防的医疗并发症之一。

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制定和实施预防控制方案至关重要。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预防控制措施以下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严格手卫生在处理血管导管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始终进行标准手卫生。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手消毒液有效清洁双手。

2.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清洁皮肤应使用适当抗菌剂,例如氯己定或碘酒。

确保皮肤干燥后再进行插管。

3. 导管插入确保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在插入导管时遵循以下步骤:- 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面罩和帽子。

- 选择适当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并确保适当的清洗和消毒。

- 在插入导管之前,请确保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彻底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4. 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固,以减少摩擦和移动,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便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出等异常情况。

5. 随访和评估定期检查导管插管部位,注意有无红肿、渗出或疼痛等感染迹象。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治疗原则对于已发生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细菌敏感性进行个体化定制。

总结通过严格执行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以及更好的治疗结果。

以上所述只是一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方案的概要。

详细方案应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效果。

参考文献:[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装置,用于在临床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

然而,长期留置的血管导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正确选择和插管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大小。

同时,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插管。

这包括适当的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等操作。

其次,保持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血管导管应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和整齐的状态。

每天检查导管插口,及时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污染物。

使用合理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血管导管不会被移位或拔出。

另外,适当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工作者在每次处理血管导管前,应彻底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保持手指短甲,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也应被教育和鼓励在接触导管前进行手卫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时,应注意减少非必要的导管使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及时拔除导管。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更容易感染,因此,减少导管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预防措施。

例如,在插管前可以使用抗菌皮肤消毒剂,预防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

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以使用抗菌包裹或导管进行预防感染措施。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渗液、发热等。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总之,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正确选择和插管、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适当的手卫生、减少导管使用时间以及高危患者的抗菌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插管操作及护理操作;对血管插管的医师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

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认真选择穿刺点,以减少静脉炎和感染。

三、严格无菌操作,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

穿刺和护理前,仔细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手术衣,穿刺点皮肤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四、认真做好穿刺点敷料的护理:若为无菌纱布,每天更换1次;若为专用贴膜,国产贴膜每天更换1次;3M贴膜每周更换2次;PICC每周更换一次,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有污物时应该及时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做好导管的护理。

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血液透析用导管等,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PICC可根据产品说明书及具体维护情况而定)。

如果穿刺点出现有提示感染(如静脉炎)的表现时,立即拔除。

当患者出现菌血症时,但感染源不能确定是静脉导管时,不建议常规拔除导管。

如果怀疑患者存在导管相关感染,不可以通过导丝更换导管;尽量缩短置管天数。

七、输液装置与药液: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24小时,当输注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如脂类和血制品,不超过24小时更换,或停止输液时及时更换;使用多腔导管输注静脉营养时,固定一个专门的腔道用于给予静脉营养。

静脉给药如果出现肉眼浑浊、漏液、破裂、沉淀、超有效期等情况,不可使用。

八、透析患者最好进行血管造瘘或者血管移植,透析用导管不得用于其他操作。

九、病原学检查:根据血培养的操作规范积极送检血培养。

十、预防感染用药:穿刺前和留置血管内导管过程中,不要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来预防。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院感染类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治疗时间。

因此,建立和实施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有效的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监督医疗机构内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适用范围包括所有使用血管导管的科室和人员。

二、责任与权限1. 医疗机构领导: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并监督其执行。

2. 医务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监测和报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

3. 感染控制科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预防与控制方案,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三、培训与教育1. 所有与血管导管操作相关的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并通过考核。

2. 定期举办培训课程,包括正确的导管插入和维护方法、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3. 提供宣传教育材料,如海报、宣传册等,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导管选择与管理1. 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并确保其质量合格。

2. 导管的使用与维护:确保导管插入前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定期更换敷料,每天检查导管是否有渗出或感染迹象并记录。

五、导管插入操作的规范1. 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手套、口罩和帽子等。

2. 确保插入点消毒彻底,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操作。

3. 使用最小的切口尺寸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概率。

4. 确保导管稳定固定在患者体内,避免拔插过程中导致细菌交叉感染。

5. 插入导管后,使用透明敷料进行覆盖,以便及时观察插入口情况。

六、导管维护措施1. 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装置和敷料,遵守消毒和更换导管的频率要求。

2. 每日检查导管插入点周围区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血管导管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感染风险。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CV)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成为了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实用的预防策略。

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患者痛苦:感染会导致患者产生发热、疼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增加治疗难度:感染会导致血管导管堵塞、脱落等问题,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3、增加医疗成本:感染需要额外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增加了医疗成本。

4、威胁患者生命: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卫生。

2、合理选择血管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型号和材质,减少感染的风险。

3、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定期更换敷料和导管,可以避免细菌在导管周围滋生,降低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5、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增强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策略一旦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1、立即隔离患者:将感染患者立即隔离,避免感染扩散。

2、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和导管,避免感染进一步发展。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加强护理和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 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 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 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 的 24 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密切观察病情, 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