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圣才出品】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第15章货币供给15.1 复习笔记一、货币供给及其口径1.货币供给口径(1)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这种系列所划分的若干层次。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
(2)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
【例15.1】货币层次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中国人民大学2017金融硕士]A.金融资产的盈利性B.金融资产的流动性C.金融资产的安全性D.金融资产的种类【答案】B【解析】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3)外国的和IMF的M系列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和M2。
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和M2+CDs。
英格兰银行公布的货币供给口径以频繁调整为特点:1992年12月之前采用的货币供给口径:M0、M2和M4;1992年12月不再公布M2;2006年4月后停止发布M0数据,取而代之的是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及各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储备存款余额两组相对独立的数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4)中国的M系列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的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例15.2】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给M2余额为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以下不属于M2的是()。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中介体系)【圣才出品】
第5章金融中介体系5.1 复习笔记一、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1.金融中介的定义与范围(1)金融中介定义金融中介是指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也称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
其基本功能就是在间接融资过程中作为连接资金需求者与资金盈余者的桥梁,促使资金从盈余者流向需求者,实现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
(2)金融中介范围①在间接融资领域中,与资金余缺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金融中介有各种类型的银行。
②在直接融资领域中,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牵线搭桥,提供策划、咨询、承销、经纪服务的金融中介,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基金以及证券交易所。
③各种保险事业。
④从事信托、金融租赁、土地和房地产金融活动的机构。
2.金融中介的国际分类(1)联合国统计署的分类①按经济活动类型分类,把现今世界上的经济活动分成17个大类。
金融中介,是其中的一大类,包括的内容是:不包含保险和养老基金的金融中介机构;保险和养老基金;辅助性金融中介。
②按中心产品的分类,共分6大类。
金融产品属于服务性质的产品。
“金融中介、保险及辅助服务”包括的内容是:金融中介服务;投资银行服务;保险和养老基金服务;再保险服务;金融中介辅助服务;保险和养老基金辅助服务。
(2)国民核算体系SNA对金融业按机构的分类①中央银行;②其他存款公司;③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④金融辅助机构;⑤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3.金融服务业的特点(1)金融资产比率极高在金融中介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具有其他产业不能比拟的极高比例。
(2)高负债率金融业务的自有资本与资金来源相比,所占比例过低。
一般企业的该比例要高许多。
(3)高风险产业高负债率决定了金融业务的高风险。
(4)政府的严格监管高风险和高负债率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对其的严格监管。
(5)追求利润作为企业这是与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
二、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我国目前形成了以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中介体系格局,具体如图5-1所示。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圣才出品】
第16章货币均衡与总供求16.1 复习笔记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1.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即M s=M 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即M s≠M d。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r0;即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如图16-1所示。
图16-1 均衡利率下的货币供求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
如图16-2所示。
图16-2 货币供给无弹性下的状况2.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决策过程只是总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
科尔内的“短缺”理论解释了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
3.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1)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给过多的状态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2)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3)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失衡与否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
4.如何衡量货币多少衡量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需综合考察。
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存在,很容易陷入片面。
二、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1.市场总供求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场总供给AS,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2.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部分: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X。
设总需求为D,则:D=C+I+G+X。
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
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市场)【圣才出品】
第8章金融市场8.1 复习笔记一、金融市场及其要素1.什么是金融市场(1)定义:一般地说,金融市场就是资金盈余部门向资金赤字部门融通资金的场所,这种资金的转移可以表现为货币资金的借贷,也可以表现为金融商品的买卖,因此,金融市场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了社会一切金融活动,如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贵金属买卖、外汇买卖、金融同业拆借和各类有价证券的买卖。
狭义的金融市场则仅包括典型的金融商品的买卖,而排除了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
但在现代多指广义的金融市场。
(2)金融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区别:①交易对象不同;②交易场所不同;③交易价格不同。
(3)证券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证券交易方式实现的金融交易,已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人们把这种趋势称为“证券化”。
证券化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证券化从狭义来看,是指传统的银行和储蓄机构的资产(主要有贷款或抵押物)被转变成可转让证券的过程;证券化从广义来看,是指各种各样新型可转让票据市场的新发展,如票据发行便利和浮动票据等。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1)交易的价格——利率(2)交易的对象——货币资金(3)交易的工具——信用工具或金融工具、金融产品(4)交易的主体——居民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①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需求者也是资金供应者,但主要是作为资金的供给者身份出现。
②企业。
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需求者也是资金供应者。
③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特殊参与者,它们一方面创造着大量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又大量地购买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需求者也是资金供应者。
其中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最终提供者,同时又是金融市场的直接管理者。
④政府。
政府在金融市场上主要充当资金的筹措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的角色。
(5)交易的组织方式——交易所交易组织方式、柜台交易组织方式、中介交易组织方式①交易所交易是指在专门的交易所内,由交易双方通过公开竞价确定成交价格的交易方式。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圣才出品】
第2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2.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一国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货币在国际交往之中,主要涉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2.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汇兑本位是一种必须有双边的国际安排才能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短暂存在过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下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是:各国货币依然维持金平价,即规定有含金量。
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而是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汇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特定强国的货币挂钩;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与之挂钩的强国货币,以保证本币可以通过兑换为外汇来保持稳定。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突破黄金结束的开端。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其为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黄金官价为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可随时按此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率,各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1971年12月后调整为±2.25%)。
这个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取消固定汇率的决议,并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布雷顿制度的彻底崩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元的中心地位已被否定,因为对于世界各国的货币来说,其汇率浮动的主要依据依然是美元。
(3)浮动汇率制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5章~第28章【圣才出品】
第5篇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第25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25.1复习笔记一、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1.两个两分框架由商品货币关系全面覆盖的经济模型,存在两个由两分法构成的分析框架:(1)任何产出和任何经济集合都具有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实际方面和名义方面;(2)任何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和任何社会经济体所拥有的资产、财富都由两种形态构成:实际形态和货币形态;就整个社会经济过程来说,则相应一分为二:实际经济和货币经济。
2.“名义”与“实际”任何产出都有用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
就每一件产出品,其有用性,即使用价值,都是该产出品的“实际”面;而伴随着该产出品的价格,则是“名义”面。
有些事物的本身就是价格,如利率、汇率,对它们经常采用“名义”与“实际”的两分框架进行剖析。
但它们对应的“实际”并不是有用性,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自己本身。
工资,有名义工资和用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实际工资。
这与利率、汇率的“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性质相同。
但工资还与劳动、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等对应。
这是需要另行讨论的问题。
股票有价格,债券有价格,期货、期权、互换等合约也有价格。
这种种价格,有的是对未来回报的求索权,有的是对未来交易的选择权。
对它们的剖析,这里所说的两分框架并不适用。
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集合也同时具有“名义”与“实际”两个方面。
比如,GDP和GNP,都有名义和实际的区别。
3.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当价格长期不变时,对单一事物来说,名义与实际的区分意义不大。
但度量任一经济集合,不依靠其名义方面则难以进行。
比如GDP、GNP的度量,可以把握的也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名义量。
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类型:(1)商品与服务的名义与实际:在这一领域,由于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由于通货紧缩,价格下跌,名义量会有极大变化。
但名义量的变化无论有多大,也改变不了实际的量。
(2)利率、汇率、工资率的名义与实际:这些率的名义形态和实际形态都是货币形态。
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第14章【圣才出品】
第3篇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12章利率的决定及作用12.1复习笔记一、利率及其种类1.利率及其系统利率是指在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金的比率。
不同的利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利率系统。
2.利率的种类(1)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部分往往是由无风险利率表示。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无绝对无风险的利率;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代表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在实际中有不同表现,在西方,传统上曾指再贴现率;在我国,则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
现在已有变化,各国不尽相同。
【例12.1】基准利率[山东大学2016金融硕士;西南大学2016金融硕士;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答: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它的变化传递出央行银根紧缩与松动的信息,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
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限制或鼓励信贷规模,从而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因此,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就要首先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
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央行再贴现率或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
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
(2)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①定义: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②二者关系: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1+i)(1+p)-1,其中,r 为名义利率,i 为实际利率,p 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圣才出品】
第3章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3.1 复习笔记一、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1.信用的概念(1)定义: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2)特点: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方有权取得利息,借方承担支付利息的义务。
(3)信用关系建立的三要素: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价值做相向运动形成的时间差;保证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凭据——信用工具。
2.信用的产生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从商品货币关系看,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信用与货币,都以私有为前提,它们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同源的,但不具有逻辑的先后关系。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自身就是一种信用关系的体现。
3.信用形式信用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在自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货币借贷成为信用最主要的形式。
二、利息1.利息的含义利息是货币所有者(或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者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或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
利息对于债务人来说,是借入货币或者货币资本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
利息从来源上看,是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的一部分,即利息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补偿由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这两部分组成。
2.利息的实质马克思论证了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贷放货币资产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以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3.收益的资本化(1)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①含义: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或将会取得的收入。
②表现:利息率成为一个尺度,即如果利润率低于利率,则不应该投资。
③原因(马克思的观点):首先,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一旦人们忽略借贷过程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带来利息这一联系,便会形成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结构)【圣才出品】
第10章金融体系结构10.1 复习笔记一、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1.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可以说是金融体系赖以展开的基座、平台。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人们常常把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分别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挂钩: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领域;金融中介是间接融资领域。
这两者是构成金融体系实体的两个互补的部分。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所构成。
(3)金融工具。
没有脱离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金融工具;也没有不存在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
(4)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准公共产品。
因此,国家的管制框架就成为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实际会涉及整个金融体系,是有关金融体系的全局问题。
2.金融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界提出了金融功能分析框架。
金融功能观是指应当从功能而不是机构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原因有两点:①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②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功能的效率提高。
金融功能框架并非限于金融机构,更着眼于金融市场。
金融系统基本功能可分为六项:(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产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5)提供价格信息;(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二、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1.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金融功能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但在现实世界中,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两者在金融体系中的对比却有不同的格局。
例如,在美国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黄达《金融学》(第2版)(金 融)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章金融3.1复习笔记一、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1.“金融”这个由中文组成的词所涵盖的范围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金融概念大体包括: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以及国际金融等领域。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概括,通常所理解的金融,就是指由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既包括宏观运行机制,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
近年来,有一种理解,认为“金融”仅指资本市场,仅指资本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
同时存在范围稍大的观念,如从资本市场扩及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市场。
所指范围虽然稍大,但也极其明确:金融仅指这个范围内的微观运行机制。
比较上述两者,可以粗略地将金融以“宽”口径、“窄”口径加以区分。
2.“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金”与“融”连起来组成的“金融”始于何时,无确切考证。
分析应在19世纪后半叶,那时正是现代西方文化东渐之际。
现在,在工具书中都是把金融与finance对应;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是简单互译。
3.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如果简单概括,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也不只限于一种,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口径:(1)最宽泛的是诠释为: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政府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ublic finance;工商企业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corporate finance;个人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ersonal budget,即个人收支。
(2)最狭窄的诠释为:金融用来概括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以及股市和其他金融资产行情的形成。
在经济学界,这样的用法通行。
近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对“金融”的狭义解释,即来源于国外对finance的这种用法。
(3)介于两者之间的诠释为: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如果上述两种口径以“宽”和“窄”表示,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称“中”口径。
概而言之,西方对finance也并非一种用法。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圣才出品】
第24章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24.1 复习笔记一、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1.融资方式(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中介体系(主要是银行体系)筹措资金。
直接融资是借助资本市场工具(如债券、股票等)进行的筹资活动。
(2)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最常见的内源融资方式是留存收益投资,而外源融资既包括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也包括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
企业在筹集资本的过程中,遵循着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的基本顺序。
(3)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包括留存收益投资(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外源融资),债务融资包括借款融资(间接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
权益融资没有固定期限且企业所有权会发生转移,而债务融资有固定期限,企业的所有权不会转移至债权人。
2.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因素(1)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作为企业筹措、运用长期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是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为了实现最优资本结构,企业需要选择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
资本成本可用绝对数或者相对数表示。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一般采用相对数。
①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a .企业的长期借款融资成本:企业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所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
企业的长期借款融资成本C L 的计算公式为:()()11L L r t C L f ⨯⨯-=⨯-其中,L 为长期借款;r 为利率;f 为手续费率;t 为税率。
b .企业的长期债券融资成本: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资所支付的成本。
企业的长期债券融资成本C B 的计算公式为:()()11B B r t C P f ⨯⨯-=⨯-其中,B 为长期债券发行面额;r 为票面利率;P 为债券筹资额(根据发行价格);f 为发行费率;t 为税率。
c .长期借款融资成本和长期债券融资成本的区别长期借款融资获得的资金通常是借款合同中标明的面值,即未来要归还的本金。
发行长期债券获得的资金不一定等于债券面值,因为长期债券可以以溢价(发行价>面值)、平价(发行价=面值)和折价(发行价<面值)三种方式发行;相对于借款融资,债券融资面对的投资者相对分散,而且还有信用评级等因素,因此其发行利率通常较高。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
26.1复习笔记 26.2课后习题详解 2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7.1复习笔记 27.2课后习题详解 2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8.1复习笔记 28.2课后习题详解 2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
作者介绍
这是《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 该书作者的介绍。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 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黄达
典型
习题
笔记
习题
名校
真题
笔记
教材
金融学 视频
货币
第版
复习
金融
笔记 题
第章
机制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黄达《金融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黄达 《金融学》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金融类》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金融类权威教 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 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 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与本书相关的历年考研真题进 行了详细的解答。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金融学优秀教 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金融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的 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 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以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第3版)为基本依据,参考了该 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金融学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 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名校真题,囊括所有考点。本书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来自指定黄达主编 的《金融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并对每道题(包括概念题)都尽可能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 于记忆。精选部分考研真题进行视频讲解。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 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 纳。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利率的决定及作用(圣才出品)
第3篇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12章利率的决定及作用[视频讲解]12.1 复习笔记一、利率及其种类1.利率及其系统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金的比率。
不同的利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利率系统。
2.利率的种类现实生活中的利息率都是以某种具体形式存在的,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并且随着金融活动的日益发达,金融活动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利率的种类也日益繁多。
要了解利率,可把它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1)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利率中用于补偿机会成本的部分往往是由无风险利率表示。
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无绝对无风险的利率;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代表无风险利率。
基准利率在实际中有不同表现,在西方,主要是指再贴现率;在我国,则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2)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①定义: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②二者关系: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1+i)(1+p)-1,其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概略计算公式可写成:r=i+p。
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这是国际通用的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注意:名义利率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的相对于通胀率的变动,名义利率的变化往往有滞后的特点。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根据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实际利率。
①固定利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优点: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缺点:对债权人,尤其长期债权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②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优点:为债权人减少损失;缺点: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从而增加费用开支,适用于3年以上期限贷款。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19章货币政策[视频讲解]19.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较狭义的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包括:(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2.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有差异。
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演变。
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货币政策有追求多项目标的,最多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
后者,称为单目标;前者,称为多目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3.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我国专家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讨论有多种观点,如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等。
(1)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是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
另一种是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2)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
(3)多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
2007年1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指出,我国货币政策要坚持多目标,并强调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来不断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要兼顾多个重要经济参数变量。
4.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几个问题(1)对“稳定”的诠释如果只把稳定币值作为绝对惟一的、排他性的目标,逻辑判断只应是惟一的“零”通货膨胀率。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19章货币政策19.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货币政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广义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
货币政策包括:(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关系: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外汇政策、支付清算政策,与证券市场及保险市场等运行和发展相联系的所有政策及法规,以及各种金融子市场的监管政策和协调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金融政策的核心部分。
【例19.1】货币政策[厦门大学2013金融硕士;武汉理工2007研]答: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
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①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③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结构(圣才出品)
第10章金融体系结构10.1 复习笔记一、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1.再释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可以说是金融体系赖以展开的基座、平台。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人们常常把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分别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挂钩: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领域;金融中介是间接融资领域。
这两者是构成金融体系实体的两个互补的部分。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所构成。
(3)金融工具。
没有脱离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金融工具;也没有不存在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
(4)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准公共产品。
因此,国家的管制框架就成为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实际会涉及整个金融体系,是有关金融体系的全局问题。
2.金融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界提出了金融功能分析框架。
金融功能观是指应当从功能而不是机构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这是因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
金融功能的概括并非限于金融机构,更着眼于金融市场。
金融系统基本功能可分为六项:(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产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5)提供价格信息;(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二、金融体系的两种格局1.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格局金融功能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但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两者在金融体系中的对比却有不同的格局。
例如,美国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金融体系,静态观察,银行占绝对优势;动态观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黄达《金融学》(第2版)(货币与货币制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篇范畴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复习笔记一、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市场经济不可能离开货币:家庭个人的日常收支、个体经营者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流通的运转、机关团体职能的履行、政府财政收支及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离不开货币,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产生的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有多种,我们对其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价值及其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不同的商品体内,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
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交换中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
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第27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27.1 复习笔记一、金融与经济增长1.金融与经济发展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初的20年,西方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与金融理论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家先是肯定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后又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压抑”现象,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
自此,发展中国家先后推开了以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
同时发达国家也相继放松金融管制。
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运动迅速扩展。
2.金融发展的含义金融发展(financial development),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按照戈德史密斯的解释,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
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特征的金融结构。
一般来说,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等的组合,形成发展程度高低不同的金融结构。
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就越多,金融的效率就越高。
3.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对于金融发展的程度,一是根据对金融发展的释义,通过对金融结构状态的数量指标来度量;二是通过金融发展状态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指标来度量。
(1)金融内部结构指标①主要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②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之比率;③在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主要金融工具中,由金融机构持有的份额;④主要金融机构相对规模;⑤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之和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⑥非金融部门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对比;⑦国内部门和外国贷款人在各类债券和股票中的相对规模。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指标①金融相关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②货币化率: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1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复习笔记一、初识货币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对于任一国家的居民,相对于其本国的货币,也把一切外国的货币称为外汇。
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的产生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价值及其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可以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
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圣才出品】
第26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26.1 复习笔记一、两个两分框架1.两个两分框架由商品货币关系全面覆盖的经济模型,存在两个由两分法构成的分析框架:(1)任何产出和任何经济集合都具有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实际方面和名义方面;(2)任何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和任何社会经济体所拥有的资产、财富都由两种形态构成:实际形态和货币形态;就整个社会经济过程来说,则相应一分为二:实际经济和货币经济。
2.“名义”与“实际”任何产出都有用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
就每一件产出品,其有用性,即使用价值,都是该产出品的“实际”面;而伴随着该产出品的价格,则是“名义”面。
有些事物的本身就是价格,如利率、汇率,对它们经常采用“名义”与“实际”的两分框架进行剖析。
但它们对应的“实际”并不是有用性,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自己本身。
工资,有名义工资和用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实际工资。
这与利率、汇率的“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性质相同。
但工资还与劳动、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等对应。
这是需要另行讨论的问题。
股票有价格,债券有价格,期货、期权、互换等合约也有价格。
这种种价格,有的是对未来回报的求索权,有的是对未来交易的选择权。
对它们的剖析,这里所说的两分框架并不适用。
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集合也同时具有“名义”与“实际”两个方面。
比如,GDP和GNP,都有名义和实际的区别。
3.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当价格长期不变时,对单一事物来说,名义与实际的区分意义不大。
但度量任一经济集合,不依靠其名义方面则难以进行。
比如GDP、GNP的度量,可以把握的也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名义量。
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类型:(1)商品与服务的名义与实际:在这一领域,由于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由于通货紧缩,价格下跌,名义量会有极大变化。
但名义量的变化无论有多大,也改变不了实际的量。
(2)利率、汇率、工资率的名义与实际:这些率的名义形态和实际形态都是货币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章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26.1 复习笔记
一、两个两分框架
1.两个两分框架
由商品货币关系全面覆盖的经济模型,存在两个由两分法构成的分析框架:
(1)任何产出和任何经济集合都具有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实际方面和名义方面;
(2)任何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和任何社会经济体所拥有的资产、财富都由两种形态构成:实际形态和货币形态;就整个社会经济过程来说,则相应一分为二:实际经济和货币经济。
2.“名义”与“实际”
任何产出都有用货币数量表示的价格。
就每一件产出品,其有用性,即使用价值,都是该产出品的“实际”面;而伴随着该产出品的价格,则是“名义”面。
有些事物的本身就是价格,如利率、汇率,对它们经常采用“名义”与“实际”的两分框架进行剖析。
但它们对应的“实际”并不是有用性,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自己本身。
工资,有名义工资和用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实际工资。
这与利率、汇率的“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性质相同。
但工资还与劳动、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等对应。
这是需要另行讨论的问题。
股票有价格,债券有价格,期货、期权、互换等合约也有价格。
这种种价格,有的是对未来回报的求索权,有的是对未来交易的选择权。
对它们的剖析,这里所说的两分框架并不适用。
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集合也同时具有“名义”与“实际”两个方面。
比如,GDP和GNP,都有名义和实际的区别。
3.名义与实际的多重用法
当价格长期不变时,对单一事物来说,名义与实际的区分意义不大。
但度量任一经济集合,不依靠其名义方面则难以进行。
比如GDP、GNP的度量,可以把握的也只能是以货币表示的名义量。
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类型:
(1)商品与服务的名义与实际:
在这一领域,由于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由于通货紧缩,价格下跌,名义量会有极大变化。
但名义量的变化无论有多大,也改变不了实际的量。
(2)利率、汇率、工资率的名义与实际:
这些率的名义形态和实际形态都是货币形态。
由“名义”还原为“实际”是用通货膨胀率调整。
4.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
对于微观主体,总资产包括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
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封闭经济体模型,其资产只包括实际资产。
货币资产作为实际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起到促进实际经济加速发展的作用。
经济过程,即实际资产和货币资产在相互作用中的形成、运行过程,把货币资产和实际资产归结为“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二、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与资本化
马克思概括:“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
”这样描述虚拟资本:(1)一个事物并不是现实资本,但有收益;(2)以该收益与市场利率比较,可以计算出一个金额——能够带来相当于该收益的本金金额;(3)于是这个本来并不是实际资本的事物,变成了具有资本资格的客观存在。
被马克思归入虚拟资本的有:商业票据、国家债券、股票。
目前所说的虚拟资本是指股票、债券这类有价证券以及衍生金融工具。
现在对“虚拟资本”的用法与马克思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2.虚拟经济
当今虚拟资本的活动已经扩展为一个极为巨大的领域。
这包括股票、公私债券等形形色色的有价证券的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大体是资本市场所覆盖的范围。
对于这一巨大领域,用“虚拟经济”来概括。
虚拟经济具有一些特点:(1)具有极其巨大的规模;(2)具有极大的独立性;(3)运动轨迹有极大的波动幅度和振荡频率;(4)活跃、兴旺的虚拟经济会有力地推动实际经济的发展,它的突然崩塌也会给实际经济以巨大打击;(5)与泡沫、泡沫经济有紧密联系。
三、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焦点在于:货币因素能否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
若不能,货币是中性的;若能,则是非中性的。
1.早期的货币中性说
早期的货币中性说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商品价格并使价格总水平变动,但不会改变相对价格。
只要相对价格不变,各个市场行为主体进行选择使用的格局就不会改变。
从而,整个经济中实际资源配置也不会因货币数量变动而变动。
这样的货币中性概念,可称为货币数量论的概念。
对它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即“货币面纱”。
2.质疑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1)当货币数量增加而推动价格上升时,卖者对涨价的预期有差异,反映有强弱;买者调整需求并非等比,分别不同商品也有区分。
因而相对价格不能保持不变。
(2)货币数量增加,不会平均地、成比例地进入一切市场,相对价格也不能保持不变。
这种质疑不支持货币中性而支持货币非中性。
3.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可以找出论据支持货币中性。
那就是:货币因素无力影响实际资源的“均衡”配置。
这里所强调的“均衡”,是指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在瓦尔拉斯均衡状态下,一切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一切资源都是完全流动的;一切行为主体都掌握充分的信息,他们的预期都是完全理性的;价格、工资等名义量的变动都不存在任何的刚性;也不存在“货币幻觉”,等等。
在这样的状态下,货币因素的确不可能影响实际资源的均衡配置。
4.从货币职能讨论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的货币中性概念,把货币的职能仅仅看作是便利交易的媒介,只是在交易的瞬间起了作用。
至于两次交易之间货币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职能,没有予以考察和估量。
但货币也是价值贮存的工具。
从20世纪初期的剑桥方程式起,种种货币理论都肯定这点。
生产者或消费者持有的货币余额是名义量。
当货币数量变动而引起价格变动时,货币余额的实际数量变动;而且各个行为主体所面临的实际货币量变动并非一致。
即使原本已处于均衡状态,货币冲击也会破坏均衡。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市场行为主体不仅保持货币余额,而且还拥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当货币数量变动引起价格总水平变动时,纵然从市场整体来看债权和债务相抵,但就各个行为主体而言,却有得有失。
这无疑会影响各自的行为,并影响实际资源的配置。
这样的论证说明“货币冲击”与实际经济的冲击一样都会影响原来的均衡。
不过,只要一般均衡的理论前提成立,货币中性依然成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那就是:货币短期非中性,但长期仍然是中性的。
5.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
货币短期非中性认为:货币数量变动,不仅影响价格,也会影响产出;不仅影响名义利率,也会影响实际利率,而利率变动会影响实际资源的配置。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货币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短期的,但也是实在的。
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这样一个复合命题,也可表示为失业率与工资物价上涨率这
二者之间的置换关系:货币增加,短期内可使失业率降低,积极影响于产出,但工资物价也同时有所上涨;长期内即使工资物价上涨,失业率也不会明显降低,对产出无显著影响。
以工资物价上涨率为纵轴,以失业率为横轴,二者间的置换关系可以表示为一簇向下倾斜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倾斜度较大,长期则接近垂直。
6.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
对应于货币短期非中性,货币政策应该是非中性的。
货币政策是对诸多货币因素的安排,目的是改进实际资源的配置。
非中性货币政策依据于这样的判断:货币因素在影响价格的同时,能够影响产出和收入。
对应于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中性,短期内,货币政策应以消除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如过高的物价上涨率,过高的失业率等为目标;而长期内,应以保持资源均衡配置,如物价稳定,就业充分等为目标。
以保持动态均衡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称之为货币政策的“超中性”。
“超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求:货币数量增长、货币量增长率应与实际经济变量相适应,以求得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看起来完全对立。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样的对立并不那么尖锐。
在具体决策时,兼顾货币中性和非中性两个方面,方能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26.2 课后习题详解
1.研究经济的货币方面、金融方面,必须时时紧密联系经济的实际方面;或者说,对于经济的货币方面、金融方面,是作为经济整体中与实际方面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