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一、中央官制1、战国:相:文国君特殊:楚国:令尹上柱国将:武2、秦丞相府:承皇帝意旨,佐政,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皇帝(秦始皇取自于“三皇五帝”)太尉府:军事御史大夫寺:秘书长兼监察3、汉初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缩小西汉末大司徒(丞相改称)三公(三司,都是宰相)大司马(太尉改称)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主水土之官)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世成为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魏文帝: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中书监、令为首长)。

南北朝,设门下省(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势太大而设,侍中为首长,限制中书省)。

于是:尚书:执行三省中书:取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门下:审核4、隋代避用“中”,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玄宗时,三省名称几度更改。

唐代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

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高宗以后执行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

枢密院类似秦代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和副使。

5、宰相正式定为官号实在辽代。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早拟诏谕。

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为实际宰相,号称辅臣(元辅、首辅)。

清沿明制。

雍正成立军机处,大学士不再有实权。

6、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奉常:汉初用,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初用,后改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汉有时称大理,最高法官九卿典客:汉初用,后称大行令、大鸿胪,管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初用,后改为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加黑的管政务,其余管皇帝私事;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称大匠,等)7、六部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中央各部的前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事,分管各方在的事务,东事、南事、北事,
合称为三事。有大事、小事之分,还出现了大事
寮。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卜,又称
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上优待三百六十五功臣,但在政治上很少
重用他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
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的局面。东汉的尚书台既为决策机构,又
为执行机构。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二、秦汉时期秦和西汉初年,仅是九卿少府的属
官,秩六百石,地位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刘
皇 帝
北省 诏草 令拟 南省
中书省
议政
门下省
颁审 布核
尚书省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官制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全国 军队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置,与相 府大致相同。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奉常
太常
郎中令
光禄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卫尉
卫尉
太仆
太仆
廷尉
大理
典客
大鸿胪
宗正
宗正
治粟内史
大司农
少府
少府
职掌
宗府礼仪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中国历代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相对简
单。

夏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九卿制,设有九个重要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商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三公制,由君
主任命三位公卿,分别负责内政、外交和军事。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经历了较大
的变革。

秦朝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引入郡县制度,建立了
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行了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设置了司隶、卫尉、太尉等重要职位,增加了行政机构的规模和职能。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内
部分裂,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出现了分散和削弱的趋势。

政权的割据和分裂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和中央控制力的
下降。

4.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得到了重建
和强化。

唐朝设置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行政机构,以
中书令和尚书令为首长。

宋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中央行
政机构,增设了政事堂、枢密院等部门,以便于中央政权
的管理和决策。

5.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继续发展和
完善。

明朝设置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为首,负责国家大
事和重要政策的制定。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增
设了军机处,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这些演变阶段反映了中国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制度内容和机构设置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需求。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一、发展历程(基本史实)1.先秦时期(夏商周)夏朝。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商代。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司徒、司空和司寇等官职。

西周。

相应的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

官僚制度相对完备,有太师、太傅、太保,下设“三事大夫”和卿士寮、太史寮两大系统。

还设有宫廷内官,如宰、膳夫等。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体看,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萌芽时期,为之后中央官制的建立打下基础。

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另有,文书制度。

3.汉朝西汉,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负责各方面政务的官员)成为主要官制。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实施了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东汉,在西汉制度基础上,东汉设置尚书台。

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相继成为权力中心,形成三省制。

5.隋唐隋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包括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相权分散,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两宋宋代时,中书门下省(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分散宰相权力,即二府三司制度。

7.元代实行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的官制,并专设机构管理特殊事务如西藏和宗教。

8.明朝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达到新高度。

9.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们形成与内阁并立的官制,提高了政府效率。

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发展趋势及演变呈现特点1.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官员权力)逐渐减小,皇权专制逐渐加强。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学生记忆历史概念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历经古代夏、商、周三个时期,历时几千年,始终以“太宗以上官,以太令下官”为基本原则,遵从朝廷专制的官制体系,以中央最高统治者为核心。

夏朝时期,太庙封地管征;商朝时期,营业居政、分文两路;周朝时期,发展完善了太宗大厅、分管左、右。

到春秋时期,共同答应的义理取代伤害宪法,太宗大厅升为钦定各国事务的最高机构。

秦朝时期,受兵家制度的影响,官制有了完善,朝廷从太庙到太宗特设的阁楼,设有地方长官,为统治的坚实基础。

战国时期,国家动荡,官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以博取朝代实权,以“谋士劝说”为特色,以县官设置无序变化。

统一中国后,唐朝做出宣统元年,并建立起“皇帝圣上,臣民至诚”的中央官制。

宋朝以宗法制定国家总则,建立大臣衙门、县政府等多级官权。

元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任命官吏以“司徒、司马、司空、太尉、太傅、殿前偏将”为主;明清朝际,设立地方行政部门,完善上官下臣“分级制管理”的官制,两淮军、八旗、太僕军、百越部落统领及军阀政治等,极大地发挥了地方统治与中央官制组合合作的效应。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有分工,有合作,互相牵制,且大大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秦朝,以下是其演变过程:
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中尉、太仆、少府。

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丞相的权力最大,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西汉:在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中朝”,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限制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三公九卿成为在宫外办公的执行机关。

3、东汉: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却有名无实,将权利全集中于尚书台,进一步巩固了中朝的权力。

4、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尚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体制,以及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和刑部的六部制度。

这种体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5、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制度,只是对部分名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6、宋朝:设立了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合称“二府”。

同时设立三司(最高财政机构)。

此外,还增设了谏院,进一步牵制相权。

7、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但一般不设此职。

尽管废除了三省,但依然保留
了六部。

8、明朝:六部成为自隋朝以来一直沿袭的制度,最高行政机构改为“内阁”,执行机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主要是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而皇帝的权力则不断强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
政决策机构是“议政五大臣”,内阁职权降低。到雍正年间,又另设军机处,由满汉大臣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处设于内廷,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从此,各地章奏均由军机处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内阁只办例行公事。军机大臣亲近皇帝,总揽一切,是封建专制集权中央官制的最高发展。�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二府”。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革。
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元代的中书省职权极重。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地位虽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至南北朝,凡属国家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国家大事的部门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等事)参预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中央官制的变化概况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严密的中央官僚机构,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西汉初期基本沿袭秦制。自武帝始,皇帝常通过内廷管理文书的尚书台亲自裁决政务,并把秦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逐渐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0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过程及趋势(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0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过程及趋势(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一天1、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过程及趋势(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答:(1)过程:秦汉: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批驳,尚书省颁发执行,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宋: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明:内阁六部制。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内阁出现。

清:设军机处。

(2)趋势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基本特点;皇权与相权存在矛盾,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基本趋势;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

2、三公九卿的作用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3、三省六部的特点及评价答: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4、内阁的性质、作用答:明朝出现内阁,选拔官员入值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虽然掌握了和之前宰相的权利,但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5、军机处的特点及作用答: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朝贡制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每一次改革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权结构和统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中央官制。

这种制度下,各地藩国必须定期朝贡给中央政权,以示效忠。

中央政权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和控制各个藩国,这些官职通常由贵族或外戚担任,他们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特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央政权日益增长的统治需求。

到了封建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建立了以封建官制为基础的统治体系。

这个体系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封爵和册封的方式,将各地的贵族和地方官员授予不同级别的封号和官职。

这种官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授予地方贵族和官员的封号和官职来维系其统治地位和忠诚度。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衰落,这种形式的中央官制也变得不再适用。

到了唐代,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被正式建立起来,成为中央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选拔出具备才学和能力的人,进入中央政府任职。

这种官制的最大特点是选拔官员不再依赖于出身和封号,而更多地依据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贵族和红袍子弟在政治上的垄断,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机会。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滥用以及官僚制度的腐败,中央官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进一步改革。

明代朱元璋推行的考试制度和六部制度,以及清代乾隆皇帝实行的农民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重要变革。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继续强调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各级机构和职位的数量,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各个地方。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朝贡制到封建官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演变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缩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历代中央机构演变

历代中央机构演变

历代中央机构一、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中央与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

在中央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司寇是最主要的治安管理机构,掌管着刑狱和揪捕盗贼。

此外,掌管兵政与军贼的司马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治安管理的职能。

春秋时期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设置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最明显的是齐国的“三国五鄙”,郑国的“都鄙有章”以及县制管理的萌芽。

2,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

战国时期中央治安管理机构基本上沿袭了西周以来的制度,但在名称上有所改变。

这一时期司寇仍是主管刑罚与治安的机构。

其他国家设有相当于司寇的官职,如齐国掌管司法的称为士师。

战国时期地方治安管理机构主要有郡、县、乡、里四级建制。

二、秦汉时期的治安管理1,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

秦汉时期,在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主要是以三公以及诸卿的设置。

三公:秦朝时期,习惯上把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

丞相是秦汉时期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是有皇帝的亲信御史发展而来,负责治安职责的是御史中丞和绣衣御史,太尉是皇帝的均是顾问,也有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能。

诸卿:三公之外设有许多分理各项事物的职能部门,习惯上与三公合称为三公九卿。

2,秦汉时期地方的治安管理。

秦汉时期县以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的政权管理组织,凡是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宜,都有乡里官吏们来直接主管。

秦统一后,普遍是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

乡、里、亭都承担这维护地方治安秩序的责任。

在乡、亭之下,设有居民的基层组织里和什伍,以协助乡、亭对居民进行教化和维护社会治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治安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吏和秦汉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汉时期形成的三公九卿此时位卑权削,而从少府中独立出来的尚书省逐步夺走了九卿的政务权利,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制,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重要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 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 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 农管理。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秦 奉常 汉 太常 宗府礼仪 职掌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大理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财政
少府
少府
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各官职介绍
奉常:汉代改称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 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 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 杂,编制庞大。
郎中令: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属官有大夫、郎、 谒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人扈卫人员,有中郎、侍 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 掌议论。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 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 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卫尉: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 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 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 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君权与相权 (一)态度:
汉: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 唐:认为国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
眀: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害无穷。
(二)本质:
没有区别; 都是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把相作为统治工具。
(三)影响: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最终废相。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少府:掌管全国山海地泽之税,以供给皇帝私用, 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 其属下,因此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武帝以后,其 职权日益缩小,但是其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 要秘书处则驻势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脱离少府, 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指分科办事)。
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 中尉: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汉武帝时改称 执 金吾,平时巡逻街市,皇帝出巡则为前导。 将作少府: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 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 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汉成帝时,典 属国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汉武帝时设臵,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官制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 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 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为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军机 大臣只是“承旨遵办”;人员可以随时 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 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臵,与相 府大致相同。
隋唐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皇帝 尚 书 礼 兵 门 下 刑 工
中 书 吏 户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Hale Waihona Puke 中 度 盐 户 书 支 铁 部 门 下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及军事用马的牧养。 廷尉:掌管刑罚讼狱,是全国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 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
典客:掌管接待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事宜。汉武 帝时,改称大鸿胪,掌管诸侯王、列侯及内附部 族朝觐郊迎之事。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 聘事务。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