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时检测(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常州一中期初)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间”,可以看出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B项。
2.(2019·启东中学月考)《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
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
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
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解析:选B材料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由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展开,故B项正确。
3.“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解析:选D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
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 )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解析:C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初”,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国内专制,所以梁启超吸收了“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外部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越了国内危机,所以梁启超又强调群体自由而相对忽视个体自由了,所以C项正确。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个人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皇思想,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的内容。
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表现。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的内容。
陶铸国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重铸民族精神的问题。
国魂,实际上就是誓死以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内容。
近代爱国者无不强调“公德”“合群”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具体讲就是,重国家的独立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5)全面赶超西方的内容。
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
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
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据此,该“课程计划”直接( )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解析:B 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就是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肯定封建制度为本,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强”和“求富”,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知,这种近代化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偏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技的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并不是使近代中国教育走向殖民化,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三民主义课时跟踪检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三民主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全椒模拟)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3.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符合当时的国情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明显的落后性4.(2014·绩溪二模)“(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纹章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6.(2014·吉林毕业班摸底)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含答案
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6·南昌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
这表明魏源()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C.倡导“开眼看世界"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黄冈质检)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解析: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3.(2016·广元统考)观察如图漫画,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作者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持肯定态度B.该漫画作者对清末“新政"持肯定态度C.该漫画作者对“中体西用"持否定态度D.该漫画作者对“君主立宪”持否定态度解析:图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确实是“师夷长技",但无法体现出“以制夷",故A项错误;图中大树的根是小农经济,树干是东方封建制度,枝是西方先进技术,符合“中体西用"思想,从“嫁接”和结果可知作者认为嫁接不成功,故B项错误,C项正确;大树树根和树干表明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十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绵阳诊断)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可不谓周乎!”据此可知魏源( )A.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解析:选D 题干中“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说明魏源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只局限于表面并不系统,但“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可不谓周乎!”表现出了魏源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赞赏,故D项正确。
2.(2016·宜春二模)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解析:选B 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3.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解析:选C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单元综合检测(十四)(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这表明魏源(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B.认为西方的民用技术优于中国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西方不只军事技术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民用技术,不能表明魏源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D项错误。
2.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解析:选D。
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付,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3.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解析:选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
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C.推翻清朝贵族统治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2. 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4.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5.“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6.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跟踪练
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郑州模拟)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 )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解析:从林则徐的奏折内容可知,林则徐是从传统军事战略的角度推断英国因国小,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但没有看到英国此时已是工业资本主义强国,国力强大,侵略中国是满足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这说明当时的林则徐思维固化没有看清本质,故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无涉及,排除。
答案:B2.对下面的历史漫画表达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科学技术能彻底治愈画中人的病症B.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D.清政府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说明当时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3.(2017·新余二模)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最根本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A 4.(2017·商丘模拟)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政尤急于艺”的主张;1901年,他在《致刘坤一等》的信中有“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的提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答案)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2.“自1861—1900年间,申述当前变局之意旨者不下37人。
……李鸿章认为西人之东来侵略是三千年来大变局,王韬认为是四千年来大变局……”针对此“变局”,以李鸿章主张( ) A.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B.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C.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某学者说:“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
”这里的“同盟者”是指( )A.地主阶级B.无产阶级C.劳动群众D.洋务派4.《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中写道:“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开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后,当再度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也在第一时间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中国向美国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C.新文化运动期间D.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5.“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
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
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A.朝贡观念的复兴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6.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7.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含解析)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州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解析: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认同华夏正朔并列,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9·唐山模拟)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体现了( )A.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D.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解析:由材料“乾嘉之学”强调学精,而“道咸之学”强调革新,结合史实说明道光咸丰年间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而学问必须应对时事,出现革新之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A3.(2019·临沂模拟)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解析: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认识的不足,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14-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江苏扬州调研)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等书籍。
曾国藩此举( )A.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B.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C.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D.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解析: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工业信息,A项错误;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失败,B项错误;思想启蒙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说明曾国藩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项正确。
答案:D2.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和五四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的政治思想运动。
其影响的共同之处在于(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B.全面颠覆了民族传统与守旧观念C.有效促进了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D.深刻变革了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解析: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并不能沉重打击帝国主义,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运动”没有全面颠覆民族传统和守旧观念,B项错误;两场运动的最大意义是思想启蒙与救亡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两场制度都没有变革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D项错误。
答案:C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国民”不可能成为流行政治概念,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也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民主词汇不会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追逐中国近代化作为指向,而且民主词汇成为流行政治概念,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是思想解放运动,主题不是“立国自强”,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十四)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临沂模拟)“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2.汤因比称,在文明的一般接触中,只要被入侵的一方没有阻止住辐射进来的对手文化中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因素在自己内部获得据点,它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心理革命。
近代中国最初的“心理革命”是( )A.“师夷长技”思想B.“经世致用”思想C.“中体西用”思想D.“民主科学”思想3.(2013·安徽名校联考)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4.(2012·宿州质检)“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天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5.(2012·山西诊断)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这里是“格致”是指( ) A.程朱理学B.中国传统科学技术C.民主和科学D.自然科学6.(2012·浙江十二校联考)有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行迹。
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某某某某期初)《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
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X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答案 D 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X,他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主X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冲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所以选D项。
2.(2019某某姜堰模拟)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产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答案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
A项是魏源的主X,C项是维新派的主X,D项是清末“新政”的内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3.(2019某某某某模拟)“中国对西方学说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答案 A 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始终抱守天朝上国的观念,鄙视西方人,对西方的学说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后,逐渐认识到了西方的强大,改变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改称“洋务”。
所以选A项。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材料表明魏源()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可知当时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正确。
2.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
……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
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选A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主张内政改革,故A项正确。
3.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解析:选A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在官府创办企业的基础上,提出还有商民应该创办企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是民族工业刚刚产生的时期,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材料中主张发展从官府到商民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是中体西用的一种运用,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跟踪练
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钦州模拟)1845年,姚莹撰写了《康纪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和政策概况,对“西事”表现了极大的关心,这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B.由器物层次转向了制度层次C.效法英法等国实行议会政治D.重在了解世界各国基本情况解析:材料表明姚莹是向国人了解介绍世界情况,故D项正确;“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并非抵抗派,故A项错误;转向制度层次是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题目无从体现是学习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9·大同、阳泉联考)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解析: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可知是民族危机导致“中体西用”的传播,故排除C项。
答案:D3.(2019·百校联盟联考)《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
这说明梁启超( )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艺略”不等于反对学习,故A项错误;B 项忽视了材料中“记事则西多而中少”,故B项错误;材料中“《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重在批驳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势力而非仅仅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C.《变法通议》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答案 A2.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B.“吾国固有之文明C.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解析A项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排除。
B项为所谓的“以中济西”论,该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
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项。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
答案 C3.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BCD解析“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不正确。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答案 A4.诗人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项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解析: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9·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
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的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
这反映了()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根据“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可知,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C项材料均不能体现。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破产与国人对《日本国志》的关注没有直接联系,D项错误。
答案:B3.[2019·河南郑州模拟]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得出张树声并不认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主张重视西方制度的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阐述的体用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该认识的历史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奠定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的维新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张树声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是器物层面还包括制度层面,此主张已经突破了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制度的藩篱,故C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
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材料表明魏源(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可知当时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正确。
2.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
……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
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选A 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主张内政改革,故A项正确。
3.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
”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解析:选A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在官府创办企业的基础上,提出还有商民应该创办企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无关,故B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是民族工业刚刚产生的时期,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材料中主张发展从官府到商民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是中体西用的一种运用,故D项错误。
4.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
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
5.(2017·石家庄质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B项正确。
6.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和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解析:选C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
7.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
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解析:选C 康有为和谭嗣同主要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故C项正确。
8.(2017·岳阳质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解析:选D 根据题意,胡适主张是“整理国故”,而非完全否定传统,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陈独秀等人主张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胡适等人主张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B项错误;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反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
可见蔡元培( ) A.注重学习借鉴 B.重视自然科学C.强调学术自由 D.提倡学贯中西解析:选A 蔡元培的意思是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文明中科学的方法或内容来重新改造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1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选C 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批判继承创新,故C项正确。
1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写道:“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一思想( )A.促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B.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D.展示了西学的优势解析:选C 材料中“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可知避免了生涩难懂的内容,使文学作品通俗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C项正确。
12.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孔子诞生日为什么放假?孔子在专制时代,他的道德和学术,真可算是成万世帝王的好商品,无怪乎到这日子,要喧闹了一番。
……孔子既然不是现今的人,他的道德、学术配不上做现在的榜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空废了一天的工夫,放无意识的假呢!——陈昌标,1920年10月8日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C.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解析:选D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虽然维护专制制度,但也有培养个人品质,塑造民族气节,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等积极作用,材料因其消极作用而否定它,具有片面性,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
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
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对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
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
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
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15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
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同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相比,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办学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的推动、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学术思想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2)问,根据“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实学为专门学”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培养人才,都创办了新式学堂,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一、二不同时期教育的不同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据此分析其关系。
答案:(1)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原因: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
(2)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
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
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